📖 ZKIZ Archives


你為什麼會被騙?——致初入股市的球友們。 唐史主任司馬遷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0057020
今天本計劃閉門苦讀3D打印,繼續豐富「一切皆可打印,一切皆為材料,一切皆需電力」的3D打印發展展望。看了@喜樂心 的遭遇,加上昨晚@夢醒時分yq 長文的鼓舞,決定花一兩個小時碼文。打算從公正的角度去分析,為什麼散戶會被騙。希望此文被大家吐槽的同時也可以拋磚引玉。

一、懶!
去年夏天,也是現在這時候。和幾個大學同學小聚,其中一個打算入市,要我推薦一隻。出於友情和信任,我違背了基本原則,向他推薦了啟明星辰。過元旦時打電話節日問候,順便和他說現在創業板都叫到頂了,要不你就賣了吧,也漲了十幾塊了。結果他來一句:漲你妹啊,聽你的拿了半年,才漲一塊多!我當時就腦袋各種黑線各種糊塗了。。。後來讓他把賬號密碼給我,我一看就怒了!我明明是說啟明星辰你丫買成啟明信息好不好!
這就是活生生的懶,懶到四個字都不記。還好這一年創業板中小板都漲多跌少,否則我是跳進黃河洗不清。這個笑話如果換在雪球上,就是@GT周 的粉絲買網宿科技搞成了順網科技。
懶讀書,懶看報;懶收集,懶分析;懶傾聽,懶思考。最直白的表達就是:股神,你告訴我一隻牛股唄,不用給我廢話那麼多。當然,如果這只「牛股」變熊股了,那一切都是股神的責任,可以罵股神來逃避自責自省。
前幾天是誰來著,我記得好像是@賈玉珍 在吐槽,說有球友隨隨便便就發他一個代碼,讓他分析,末了還說能不能直接做一個圖發給他看更方便。。。黑線就!
有多懶就有多需要「股神」就有多大概率被騙。

二、迷信!
迷信心理如果放在宗教裡大家都很好理解
「上帝是世間惟一的真神」!
「不對,真主安拉才是世間惟一的真神!!」
於是啪啪啪十六次十字軍東征開打。
最近雪球也這樣,有五萬鐵粉的@GT周 和價值派十數大V也在宗教戰爭,「我周叔才是真神」VS「你們這群創業板抬轎子站崗的SB」不絕於耳。
其實會去參加這場論戰的小散,都匱乏兼收並蓄的精神。
沒有兼收並蓄的精神,一味地強化自己的想法是很危險的,在這種背景下理性的信任會演化為狂熱的迷信。
如果我們理性一點,從眼神從股市裡抬起來,去回望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迷信的可怕。
例如西漢的王莽,全國群眾聚集京師晝夜請願要求朝廷予以其褒獎,最後擁戴為帝。而短短十數年後,又是這些人在街頭分食其肉而後快。
不迷信一個人(人無完人)、不迷信一種股票(股有週期)、不迷信一種交易方法(技有窮時)
於我,這幾年就生生的被市場從一個慢牛愛好者逼成了中小市值股與題材股投機者,然後又逼成了空單獲利的坐實者。
世間沒有什麼人什麼股票什麼交易方法是永恆可靠的,所以進化便是惟一的出路。
如果你迷信其一,便會終止進化,那麼被騙是遲早的事。

三、貪婪和恐懼!
「那你看他選的股都好幾個漲停板啊!」
「那不是賺得越多越好嗎?要不然來炒股幹嘛?」
「他說這個票肯定不會跌,所以我才買的呀,現在市場那麼差」
「我當時就聽他總說大盤要破1600,所以我才割肉的」
類似這樣的對白在我的其它聯繫工具裡有很多。
大抵,恐懼和貪婪是最好利用的心理。中招者不是追高被套就是割在地板價上。
對於初級玩家來說,止損和止盈都很難。而且心理上多數不成熟,容易被交易情緒左右。
而所謂的股神都擅長完這種心理,只要加上一些媒體的消息面配合,加上一點技術分析,就可以玩轉一干散戶。
我曾經見過某群裡的截圖。大意是某股神在解釋一個斷頭鍘(第三天)時對散戶們說:你們看,月線還是沒有問題的,守一守就可能反轉了。這托的莊家是有多少貨要出啊?
管理好股票前先管理好情緒,否則,容易被忽悠!

先寫這麼多吧,拍磚的球友亮點玉哈!
總之給初入市的球友建議如下:
1、多看少動,不懂不買。
2、多學少跪,兼聽則明。
3、控制倉位,控制情緒。
4、設止損,不半路上車。
5、設止盈,不全倉到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4

唯品會被曝用8000雜牌充數:只要有廠就能合作 富途證券

http://xueqiu.com/3951307517/30194527
目前市值為105.76億美元。在$唯品會(VIPS)$ 股價一路飆漲期間,不只一家渾水機構試圖做空,均以失敗告終。

    理財週報記者 王薇薇 潘青萍/廣州報導

  這是一個神奇的網站。它不是$58同城(WUBA)$ ,是$唯品會(VIPS)$

  正是這個網站,在國內電商市場,成為「閃購」的開荒者,殺出一條血路,引來眾電商巨頭爭相模仿。

  在沈亞將唯品會的業務從奢侈品轉向二三線品牌閃購之後,一切順風順水。2012年第四季度以來至今,唯品會一直保持著盈利並高速增長。而赴美上市無疑為一路低調賺錢的唯品會做了一次完美的免費宣傳。上市兩年半,市值翻近33倍。而在唯品會股價一路飆漲期間,不只一家機構試圖做空,均以失敗告終。

  成立近6年,這當然是傲人的成績。唯品會成功的商業模式背後,是買手、是雜牌、是輕物流倉儲……但追兵兇猛,電商市場從來變幻莫測。

  作為掌舵者,沈亞正在為唯品會鋪就未來之路。無論是收購化妝品電商樂蜂網,還是一個個金融牌照的審批,都證明在這場角逐之中,沈亞選擇掌握主動。

  3個金融牌照到手

  7月初,唯品會通過廣東省金融辦的審批,拿到了小貸公司牌照。目前為止,唯品會已經拿到了保理牌照與上海、廣東兩地的小貸牌照。

  早在去年,唯品會就在暗暗佈局金融業務,除了公司設立金融事業部外,還設立了保理子公司以及上海、廣東兩地的小貸公司。

  「上市之後近兩年,唯品會每天手裡面都握著大量的現金不知道怎麼花。所以一直想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所突破。」一熟悉唯品會的人士對理財週報記者說。

  據悉,唯品會在去年年底拿到保理牌照成立保理公司,為平台上百餘家供應商提供基於應收賬款方面的融資,累計投放額度超過3億元。

  而今年5月唯品會發佈財報時,其CFO楊東皓表示,唯品會剛拿到上海的小貸牌照,成立小額貸款公司獲得了上海當地金融部門的批准,預計一兩個月後就能正式成立。據瞭解,唯品會計劃在上海嘉定區成立的小貸公司,註冊資本為2億元,為此成立了大約8人的金融團隊。

  兩個月後,唯品會再次獲得廣東地區的小貸牌照。據悉,當地相關部門考慮到電商小貸的特點,批准唯品會的小額貸款公司為唯品會獨資,打破了小額貸款公司單一最大股東持股不得超過30%的規定。

  唯品會小額貸款公司總經理倪慧平則對外宣佈,唯品會預計7月中旬就可正式開始經營小貸業務。

  據瞭解,唯品會小額貸款的設計構想主要是依託母公司唯品會的電商平台,對供應鏈條上的供應商和會員客戶這兩個群體分別提供融資服務,有100萬元以內的普惠小額和300萬-500萬元左右的抵押貸款兩個設計方向。前者高頻隨借隨還,包括合同在內,完全通過線上完成;後者則是針對優質客戶,例如庫存抵押,與銀行操作方式基本無異。此外,小貸的供應商貸款利率設定在7%-8%,緊盯銀行同類型產品甚至比銀行更低。

  對此,倪慧平曾表示,唯品會小額貸款公司初期不考慮賺錢,目的是拉動主平台的銷售規模,銷售規模擴大相對做小額貸款的收益率會更高。

  另外,有消息稱,唯品會正申請類似於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希望通過對個人的消費信用進行評級,來發放消費類貸款,譬如分期付款買車、買奢侈品等。

  雜牌創造驚喜

  做金融業務,唯品會算是有足夠的資本。中國電商「十電九虧」,唯品會卻是殺出血路的那一家。

  就在唯品會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的2012年,第四季度,其實現了首次盈利。一直到今年第一季度,唯品會淨利潤2660萬美元,連續6個季度實現盈利並保持著高增長。

  資本市場上,唯品會被稱為「妖股」。2014年7月10日,唯品會收盤價為187.16美元,相對上市首日的漲幅高達3302.91%,目前市值為105.76億美元。在唯品會股價一路飆漲期間,不止一家渾水機構試圖做空,均以失敗告終。

  業績與股價雙堅挺,唯品會是一家不斷創造驚喜的公司。

  唯品會的口號是「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而其早前的定位其實是做奢侈品,發展並不順,之後立即轉變戰略以閃購的方式做二三線品牌的尾貨,受眾主要為二三四線城市25歲-35歲的白領消費者。

  閃購,也就是限時特賣。唯品會定期定時推出約100個品牌商品,以原價1-5折的價格供限時限量搶購。

  唯品會以服裝為主,此外還囊括了美妝、皮具、家居、小家電、母嬰等多種商品。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與唯品會合作的品牌有近8000個,其中有超過1100個品牌的獨家銷售權。唯品會內部人士表示,目前銷量最大的是中檔產品。

  廣州某服裝廠商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要與唯品會合作挺容易的。你只要有個廠子,有自己的品牌就可以找網絡代理商,或是自己跟他們談了。你看唯品會那麼多品牌,除了少部分是真正的牌子之外,其他哪個品牌你平時有聽說過?有在線下見到過?大部分都是雜牌而已。」

  這也就是唯品會的受眾定位在二三四線城市的原因。該服裝廠商負責人表示,三四線城市的用戶對品牌認識較少,也不是那麼講究。所以相反唯品會一線城市的用戶就相對少得多。

  「不過」,該服裝廠商負責人說,「不少雜牌捧著淘寶,唯品會這些線上平台做,還真做起了名氣。」

  上述唯品會內部人士表示,「目前唯品會消費者投訴多為商品不是正品,但是唯品會對進入的商品審查都較嚴格,會讓供貨商提供品牌授權文件。這樣一方面相對保證商品是正品,另一方面也可以撇清責任。」

  至於獨家銷售權,某電商行業資深人士認為,唯品會獨家銷售品牌多半不是一線品牌,「知名品牌一般都是多個平台分銷,唯品會只是其中一個渠道,誰都不會把雞蛋都放一個籃子裡。」

  最初做特賣時,由於用戶少、訂單小,唯品會多是與品牌代理商接觸,賣不完的貨不能退且採購成本較高。之後隨著用戶、訂單和合作品牌數量的增長,唯品會逐漸掌握議價能力,越來越強勢,在進貨價格壓低的同時,剩餘庫存也可退還給品牌廠商,甩掉了庫存積壓的風險,同時也完善了用戶購買體驗。

  大部分唯品會的用戶都有同樣的感覺,在唯品會退貨相對其他平台要容易得多,且退貨郵費由唯品會承擔。前述唯品會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正因為此,再加上唯品會是限量搶購,可以換的商品較少,所以退貨率相對其他電商要高,在20%左右。

  所謂買手

  今年年初,唯品會以千萬級投入拿下《我是歌手》第二季網絡獨家冠名權,並同時聯手因《爸爸去哪兒》人氣飆升的男模張亮,推出「我是買手」的一系列推廣活動。

  在此之前,「買手」一詞就在唯品會的商業模式中一再被提及。

  據悉,唯品會有300多名買手,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其買手有800多名,分為女裝、男裝、鞋箱包等多個團隊。各團隊首先蒐羅品牌,根據性價比、群體消費特徵等初步框定商品品牌,然後進行市場知名度、使用評價等多方面調研,買手會對不同商品、不同品牌進行比較,並調查瞭解消費者喜好,最後挑選出合適的商品。

  在商品上架前,買手會對產品的數量、區域分佈、價格作出一定指導。下架後,買手也會將相關銷售數據反饋給供應商。與唯品會合作的品牌,買手都會與其保持溝通,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為品牌廠商提供專業銷售建議或是定製產品。

  買手是唯品會包裝的一大亮點。而上述電商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唯品會所謂的「買手」其實就是它的採購人員。

  據悉,這些採購團隊,在唯品會內部所屬「商務部」。

  上述內部人士表示,唯品會商務部按商品品類分成八個部門,相互之間有一定的競爭關係。各個商務部自己負責自己的客戶,並且和客戶談條件都可以各商務部自己進行。但是唯品會主頁上放什麼商品,誰放在前誰在後,又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在策劃。

  而唯品會另一內部員工告訴記者,「各自都挺在意自己負責的產品放在哪個位置。當然,如果你跟策劃的人關係比較好的話是有好處的。」

  而前述唯品會內部人士也告訴理財週報記者,唯品會真正用到的買手,一般是買外國產品的時候。「真正的買手基本上都是公司制的,這些買手買好後自行報關入倉,買的商品一般都是很貴、撐門面的商品。」

  其還透露,為唯品會提供「買手」服務的公司有幾十家,包括一些國際買手。

  倉儲物流輕轉重

  電商產業鏈條中另一大環節就是倉儲和物流。

  唯品會的所有待售商品不由供應商自己發貨,都是先進入唯品會倉庫,唯品會統一發貨。目前,唯品會的倉儲中心主要靠租賃。據悉,唯品會在華南、華北、華東和西南地區有4個倉儲中心。截至2013年底,4個倉儲中心的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

  由於唯品會的「閃購」模式,它的倉儲均是快進快出管理方式,不能售完的產品也會迅速退還給廠商。

  配送上,唯品會均是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從倉儲中心到各城市之間的運輸,同一區域唯品會打包交由一家物流公司配送至中心城市。然後,唯品會和當地兩個以上快遞公司簽約,由這些快遞公司二次配送至消費者手上。

  幾大電商平台相比,唯品會與天貓一樣,快遞交由第三方負責。

  噹噹的物流由中國郵政經營,在19個城市有當日送達服務,158個城市次日送達,在766個城鎮有退貨、換貨服務。

  $京東(JD)$ 則是有自己的物流,一半以上都能在下單當日或次日送達,截至2013年底,在31個城市可以當日送達,206個城市次日送達。

  所以,唯品會與$阿里巴巴集團(BABA)$ 天貓的物流體驗遜於京東和噹噹。據廣州一名多次在唯品會購物的用戶表示,「唯品會的快遞一般要兩三天,也有第二天就收到貨的情況,但比較少。」

  為了保證物流品質,唯品會在2014年物流招商會上宣佈將全國物流商快遞運價平均每單從6元提升至6.5元。

  之後,唯品會高級副總裁唐倚智更高調宣佈,「明年6月份唯品會將會完成物流自建體系,到時候90%的訂單將會由唯品會自己配送。」

  重線下及挑戰者

  自建物流後,本身就重視線下的唯品會,又往重資產方向跨出了一大步。

  與其他電商不同,一向以來,唯品會都將主要精力放在線下。無論是佔重比的物流,是300人的買手團隊,還是其綁定的上千家品牌。而相較於這些線下內容,唯品會的網站則顯得過於簡陋。甚至有人認為,唯品會是披著電商的殼做傳統行業。

  據唯品會的營運數據顯示,2013年唯品會第4季度運營費用為1.3億美元,比2012年第四季度的6412萬美元增長108.6%。該季度物流費用在營收中的佔比為11.2%、營銷費用佔4.4%、行政管理費用佔2.2%、技術與內容費用佔2.7%。

  通過這份各項費用數據可以看出,唯品會對線上的技術與內容投入較小,並不十分看重。

  在唯品會的官網上,大類僅為特賣會、愛麗奢和唯品團三個部分,而其主營的特賣會頁面上,也只有首頁、美妝特賣、親子特賣、居家特賣和明天上線五個欄目。用戶登陸除了看到商品介紹外,僅能查詢到購物車、訂單,以及簡單的品牌收藏。對比淘寶、京東、噹噹、亞馬遜等電商的各種互動及社交功能,唯品會的網站建設可謂單薄。

  雖然目前依然坐鎮限時特賣的第一把交椅,且業務漲勢喜人,但唯品會還遠遠不能笑傲江湖。因為面對限時特賣這塊肥肉,電商巨頭們已在瘋狂追趕。

  2013年,電商們都在集中發力,天貓在「品牌特賣」的基礎上推出了全新的「品牌特賣平台」;1號店的「名品特賣」改為「1號閃購」;噹噹網上線「尾品彙」;京東則推出「京東閃團」和「京東閃購」。

  而電商巨頭們無疑擁有更完善的平台優勢。對此,唯品會選擇了擴充品牌數和品類,以服飾為主,將品類擴張到箱包、鞋類、美妝、飾品、家居、母嬰、旅行等領域。其中對化妝品的擴張通過併購樂蜂網實現,可謂是唯品會下一個品類佈局的重點。

  但是,唯品會一位化妝品代理商告訴記者,「尾貨一般是非標品,而化妝品是標品,不存在尾貨。對平台而言,生產超過十個月的貨他們就不要了。」作為唯品會的第一批化妝品代理商,其表示,「唯品會做化妝品更多的是為了佔地盤,它的主力依舊在服裝這塊。」

  深耕服裝業的沈亞做服裝特賣頗有一套,買手團隊和專業定製是其法器。但這一法器卻很難適用於標品的化妝品行業。

  而缺少互聯網基因的唯品會要如何才能在四面圍堵中殺出一條血路,繼續把持龍頭寶座,還得下深功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67

成立2年的硅谷訂餐外賣網站Caviar,為何會被Square以1億美元收購?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5/144708.html

外賣訂餐服務 Caviar 今天被美國的移動支付公司 Square 收購,交易的價格為 9000 萬到 1 億美元!為什麼一個成立 2 年外賣送餐的初創公司(它甚至還沒有出移動應用)會獲得如此高的認可?

Caviar 成立於 2012 年,與競爭者 DoorDash、GrubHub 一樣,Caviar 主打的是網絡訂餐+快速送餐服務,不同的是,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都在於美國的中高端餐廳,走中高端、企業化路線,兩邊收費。在 Caviar 運營後的三個月,這個外送服務就已經開始盈利了。

與很多外賣公司不同,Caviar 送餐是採用自建物流的方式,每次送貨給司機支付 15 美元的送貨費用。對於訂餐的顧客,每次送餐還要收取 9.99 美元的送貨費,這個價格未來將會調整為 4.99 美元;對於餐廳,Caviar 會收取訂餐總價的 10%-25% 作為推廣費用。目前在 Caviar 訂餐需求中,有 50% 來自企業辦公室訂餐。

但對於收購它的 Square 來說,靠外賣賺點錢想必並不是它的主要考量。Caviar 可以整合到 Square 今年 5 月新推出了垂直訂餐服務 Square Order,在一個應用中流暢地完成從點餐、支付、送貨到反饋的所有環節。

由 Twitter 創始人 Jack Dorsey 創辦的 Square 是一個為中小型商家提供刷卡服務的移動支付平台,收入來自刷卡手續費。但這微薄的手續費裡有 80% 需支付 Visa 或者 MasterCard 等信用卡機構,儘管 Square 2013 年處理的交易額已經達到 200 億美元,但公司的收入僅 5.5 億美元,虧損了 1.1 億美元。

Square 之前曾希望依靠 2011 年推出的 Square Wallet 支付應用,讓用戶直接在應用裡付款,而不再刷卡。但 Wallet 並沒有獲得廣泛接受,最終 Square 在今年 5 月關閉了 Wallet 並推出 Order。

Square Order 的目標比 Wallet 更為現實,用戶在上面直接給餐廳或糕點店下單,到店面直接取走,省去了排隊付款、等菜的過程。

而 Caviar 的加入,可以讓 Square 的商家和用戶走完了一個完整的閉環:訂餐,送餐,支付,反饋。 有了 Caviar 旗下的合作商家和訂餐服務(大部分是「走量」的企業客戶),Square 公司也不需要僅僅依靠手續費,而是快速抓住了推廣渠道,收取商家推廣費。

一鍵訂餐服務,如 Caviar、GrubHub 目前正炒得火熱,不少訂餐服務已經可以達到 10 分鐘之內送到家門口的效率。這些以「一鍵」、「極速服務」為主打的企業,被統稱為「Uber for X」,正在高速提升城市運輸效率、提供優質的體驗,因而受到用戶和投資人的青睞。而我們的手機,就更像是現實生活的「遙控」,讓人們越來越接近 Wall E 裡面描述的「一點即有」的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79

劉強東警告傳統企業:未來不需要分銷商!分銷商模式、加盟模式都會被O2O幹掉!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5/145473.html

i黑馬註:京東不但在電商發力,其借助強大的物流體系,也將入侵到整合本地生活的服務和零售領域——基本上所有涉及到本地生活的互聯網公司也盯上了這塊肥肉,去中介化,分銷模式將可能被瓦解。

<img alt="\" src=">

這也是劉強東對傳統企業的幾句警告:未來不需要分銷商。分銷商模式、加盟模式都會被幹掉。

最近有兩個數據很觸目驚心:第一個數據是,2014年前六個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下降 0.2%。而阿里、京東等電商交易金額均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長。第二是8月下旬京東、國美、蘇寧先後公布了上半年財報。京東以512.7億奪得第一名,蘇寧以511.5億屈居第二。

京東超越蘇寧、國美背後,就一個關鍵詞:零售。

與這個數據相對應的是,最近在晉江做調研時也發現,晉江這個靠渠道模式成為鞋都的地方,正在集體轉型,轉型的方向就是:從大批發到大零售。

據說,劉強東在內部已經確定了一個目標,就是做網上沃爾瑪,下一步挑戰沃爾瑪。

幾年前,劉強東就有一句警告:電商的本質就是零售。對很多品牌企業而言,品牌的本質就是零售。

這也是劉強東對傳統企業的幾句警告:

1、未來不需要分銷商。分銷商模式、加盟模式都會被幹掉。

中國很多品牌企業采取的都是大批發模式,每年的關鍵環節就是訂貨會,但是帶來一個巨大的難題:不知道用戶是誰,不知道用戶喜好什麽,不知道如何針對用戶的喜好做出快速調整。換句話說,在這個過剩時代,沒有對用戶感知的溫度感必死。

劉強東:“大型超市,以及分銷商。3C分銷商在美國基本上垮了。現在中國為什麽需要分銷商?中國的零售商太分散了,幾百萬家,分布在小縣城、小鎮上。美國的“淘寶”占了40%的零售份額,中國的淘寶連12%都沒有。中國零售市場向前走,走到20個零售商就占40%的市場份額,電子產品前三的零售商就占80%、90%份額,這意味著什麽?將來品牌商不需要分銷商,只要管理幾十個零售商。所有為消費者服務的加盟模式我都不看好。20年前,上島咖啡采取加盟模式,各個城市找一個,一夜之間遍地都是,一年幾個億賺到手。加盟模式從純生意角度是最好的方式,但長遠來看,價值很少。不僅投資人,包括很多創業者、企業家都追求幹活特別少還能賺大錢,但你不想想,你提供那麽一點價值,你憑什麽賺大錢?我認為,工作做得越多賺的越多,做的工作少就賺錢少,世界是公平的。當然,我剛才說的是整個消費行業,脫離這個行業,規律也許就不適應了。”

2、先進的供應鏈會打敗落後的供應鏈,比如小米。

不管是手機還是品牌公司,最大的敵人是庫存。小米顛覆傳統手機的背後,就是把所有中間環節砍掉,砍掉了傳統手機的三級代理制,就這一個環節能砍掉30%左右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公司和用戶之間的鏈條非常直接,這種直接的關系,最大的好處是減少了庫存壓力,比如可以根據用戶的預約數來確定產量。

劉強東:“在內部早會上我也說過,大家千萬不要說怎麽樣叫互聯網思維,因為可能會走火入魔的,小米的成功核心還是把供應鏈的效率提升,降低了成本,因為傳統賣手機的都要通過渠道,因為品牌商不直接接觸用戶,而采用層層批發的方式。第二,過去做手機效益很低,從手機出來,到鋪完渠道要15天時間,現在當天就可以,比如說物流,我們希望5-7年之後,京東商城60%的貨物從工廠大門直接送到家里去,我們現在已經跟手機品牌商合作,比如說一個手機品牌還沒有生產下來的時候,我們預售2分鐘預定了30萬臺,以前要送到京東的庫房,再送到配送站,配送員再送到客戶的家里。”

“這里我們的機器直接送到配送站,連庫房都跳過去,配送員直接出發送到客戶家里去,我們做了數百個城市,連農村的用戶都在24小時收到貨了。這是傳統零售行業是做不到的,小米還是把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背後經濟的規律,世界上能發現定律的沒幾個人,牛頓定律再過二十幾年還叫牛頓定律,所有的物流都沒跳過那幾個定律,這是我的觀點。”

3、O2O、大數據是零售戰爭的下一個戰場。

要發現用戶痛點,真正的核武器是大數據,只有強大的用戶數據,才能對用戶行為作出真正的挖掘。而O2O則是一個解決方案,線上加線下模式背後,最大的挑戰是精細化運營。

劉強東:“我們的O2O項目,都是圍繞我們物流的,只是把它細化,我們過去十年在品類擴充,品類管理來講做得比較松,但是未來每個都會細化的管理。我們發現電商做了這麽多年,不管是京東還是阿里,有一類品類大家都沒做好,那就是油鹽醬醋,就是商超、便利店,3000個SKU,京東自營模式做不好,因為太便宜了,一瓶水幾塊錢,但是又是買得最多的問題,發貨加上物流成本,利潤又沒有多少錢。”

“我們利用京東的物流,做了一個項目,把北京分成網格狀,我們每一個直徑一公里的都有京東2.7個配送員,至少有1個便利店,都是有消費者的。所以我們通過網格狀之後,消費者買醋和油的時候,或者買瓶水的時候,我們就找里你家最近的水在哪,有可能在沃爾瑪,有可能在7-11,離你最近的水在哪,我們實時對我們的配送員下發指令,讓我們的配送員去那里拿一瓶水送到哪里去,這個就是O2O的項目。這樣就解決了京東和阿里沒有做好的,又滿足了消費者高頻購物的需求,這只是給大家舉個例子。”

這三個警告,哪個對你最緊迫?
 

文/金錯刀 整理自《創業家》雜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60

《獨家》全民小心!買賣台灣油杉會被重罰 因為買樹 頂新魏應交遭限制出境

2014-12-08  TWM

 

繼頂新魏家老三魏應充因為食品安全事件被關進彰檢看守所之後,魏家老二魏應交也被限制出境,理由竟然是因綠化祖厝「買賣台灣油杉」,這個令人傻眼的理由,讓外界對法治的分際議論紛紛。

撰文‧劉俞青

「滅頂」的火持續燎原,而魏家兄弟之中,除了彰化地檢署已經將魏家老三、正義油品前董事長魏應充關進彰化看守所之外,最新發展是,彰檢再度發威,十月底也把魏家老二、台北金融大樓(一○一)前總經理魏應交「限制出境」,但令人傻眼的是,限制魏應交不得出境的原因與食品安全無關,竟然是因為「買保育類樹木——台灣油杉」。

原來,就在魏家的食安事件如火如荼延燒之際,十月上旬,突然有人檢舉魏家在彰化永靖祖厝的「成美堂文化園區」外圍,種有一排約五十多棵的台灣油杉,因為台灣油杉是保育類樹木,違反︽文化資產保育法︾,十月二十九日,成美堂的負責人魏應交就被彰檢請去訊問說明,訊後隨即發出一紙「禁止出國」命令。

只是,敏感時刻,這張「限制出境」命令有無延續「滅頂」的意味,不得而知。但據了解,頂新集團會買這些油杉,是因為祖厝成美堂文化園區的綠化工程需要,因此向當地的園藝業者購買大量的樹木,其中就包括以一千多萬元買了五十多棵油杉,每棵平均價格約為二十多萬元。

判決前例 罰「寫悔過書」據了解,檢察官是以魏應交違反︽文資法︾第八十三條「自然紀念物禁止採摘、砍伐、挖掘或以其他方式破壞其生態環境……」,違反者可處五年以下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本刊向一位不願具名的地檢署檢察官詢問,該檢察官脫口而出說,「這麼簡單的刑責,怎麼可能限制出境?」另外,台北律師公會常務理事尤伯祥則表示,對於限制出境的命令是否妥當,他不評論,但一般都以當事人「資產多寡」、「入出國的難易度」與「出國次數是否頻繁」作為是否限制出境的判斷標準。

事實上,台灣油杉因為會分泌豐富油脂,因此無論做成家具或其他用途,都是非常上等的木材;近年來因為復育順利,因此如果走在彰化縣田尾鄉的田間道路,這個目前台灣最大的珍貴樹木種植地區,到處都可買到台灣油杉,甚至登錄奇摩雅虎的拍賣網站、露天拍賣網站,只要輸入「台灣油杉」,很容易就可搜尋出數十筆的賣家在網路上銷售台灣油杉。

拍賣網、總統府前都有油杉過去,因為買賣台灣油杉而觸法的案例非常少,據報載今年四月時,新北市坪林區曾有人在買賣台灣油杉的運送途中,被經過的臨檢查獲,這個案子的最後判決,台北地檢署僅以觸犯︽文資法︾予以緩起訴,並請被告「寫悔過書」;另外一個案例則發生在五月,判決結果一樣是要求「寫悔過書」,並給予一年緩起訴。

其實台灣油杉並不罕見,目前在總統府一號門、二號門入口處、二二八紀念公園裡都種有非常高大漂亮的台灣油杉,每年毬果開花時節,都會吸引許多路人駐足觀賞;不過,根據園藝專家表示,這幾棵有名的台灣油杉,價值不菲,每棵市價都要好幾百萬元以上,但頂新魏家在成美堂種植的台灣油杉,一棵要價只有二十多萬元,是否為真正的台灣油杉品種,恐怕還有待確認。

事實上,政府要追討頂新集團在食品安全上的法律與社會刑責,實屬應當,頂新集團也有其該付出的代價與責任,這一切都已在法律途徑的進行當中;但在此之外,似乎不該無限上綱,法治的原則也不應該輕易跨越才是。

除了油杉事件讓外界對法律的判斷出現爭議之外,金融市場近期也傳出因為官股行庫奉命抽銀根,頂新因此想從海外匯錢進來,但屢次都遭到「技術性的阻擋」,讓魏家在國內的資金調度吃緊,不得已,只好對外表示要出售資產,包括日前味全正式公告將出售頂率開發公司股權以及味全在新北三重的土地等等。

匯錢、手機聯繫都被關切

甚至還有傳出,由於資金調度捉襟見肘,頂新也興起向外借貸的念頭,但為了不連累幫忙的朋友,因此內部高層好幾度以預付卡的手機進行聯繫,但這位魏家友人不久即遭到稅務機關的「關切」,也讓頂新的資金確實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但本刊以此事向頂新集團求證,集團都低調不願表示意見。

頂新集團事件延燒至今,似乎已陷入四處燎原的程度,據聞,由於受到魏應交突然也遭到限制出境的影響,以致魏家大哥魏應州、小弟魏應行短期內是否進入台灣,都採高度審慎的態度,而政府對整個「頂新家族」的法律追訴也值得持續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806

2015年哪些行業會被over shoot?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53319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60

2015年哪些行業會被over shoot? 價值at風險

來源: http://xueqiu.com/9769652619/35331956

之前分享過一份瑞銀的報告,報告的結論是:從2000年以來,當年漲幅居前的5個行業在之後一年落入表現最差的10個行業的概率高達46%。

2000 年以來,按照流通市值加權的一級行業漲幅來計算:
T 年漲幅前5 名的行業,T+1 年落入最後10 名的概率為45.7%;
 T 年漲幅最後5 名的行業,T+1 年進入漲幅前10 名的概率為28.6%;
T 年漲幅前10 名行業,T+1 年進入漲幅前5 名行業的概率為23.6%;
T 年漲幅最後10 名行業,T+1 年仍然處於最後10 名行業的概率為37.9%。


這不是意味A股多數的熱門“成長股”是以一年為成長單位的,也不單純的意味著股價是“over shoot”後的深度調整。而是意味著多數熱門股票不過是賭桌上的籌碼,利潤高成長也好,各種題材概念也好,甚至藍籌股也好,都不過是賭博過程中的一個噱頭罷了。短期看來,沒人會去在乎盈利增速是不是真的能持續,反正未來數年後的事現在根本無法證偽。

2012 年,表現最好的5個行業是:地產、非銀金融、建築、家電、銀行;表現最差的五個行業分別是:通信設備,電氣設備,零售,紡織服裝、軍工,表現最好的是。2013 年,表現最差的五個行業分別是:煤炭(采掘)、有色、鋼鐵、建築、房地產;表現最好的行業分別是:傳媒、計算機、電子、醫藥、家電。

2014年的數據是如何的呢?2014行業排行情況在最後一個月風雲突變:

排行前十位


排行倒數十位

那麽2015年市場會怎麽變化呢?當年漲幅居前的5個行業在之後一年落入表現最差的10個行業的概率高達46%,這個定律會有效嗎?有意思的是,就在中信證券要力爭全球券商第一股的時候,大利空就出現了。券商作為2014年的領漲板塊,2015剛開年難道就已經在為年度最差做準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61

數萬億險資“狩獵”房地產會被顛覆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4-30/912807.html

◎每經記者 區家彥 發自廣州

如今,越來越多的房企與保險公司“在一起”,這一方面加大了險資在房地產行業的話語權,同時也深刻改變著房地產行業的既有格局。

那麽,險資進入房地產行業,面臨哪些政策壁壘?它們對於合作房企的選擇,又有著怎樣的考慮?本期房產周刊將探討險資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各種路徑及其對行業格局可能帶來的改變。

去年3月,大部分房地產開發商都在擔心一個問題:房地產會不會被互聯網顛覆?時過一年,他們驚奇地發現,真正威脅行業的不是互聯網,而是來自金融業的保險公司。

4月24日,恒大地產宣布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商業保險、養老產業、健康管理、互聯網資源共享和投融資等方面開展多層次戰略合作。幾乎同時,一直善於資本運作的複星地產也對外宣布,計劃利用保險的資金平臺投資房地產。

在保險公司大規模收購房地產公司股權的同時,房地產商也在打保險公司的主意。4月23日,綠地宣布,在整體上市後,將建立以保險為核心、擁有多種金融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架構體系。

在此背景下,一些沒有保險資源的中小開發商開始擔心,一旦保險資金大規模進入房地產業,他們面對大房企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受影響。那麽,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9萬億險資找出路

國際金融投資家聯合會執行主席、經濟學家孫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根據保險公司的運作模式,保費一旦流入保險企業,直至保單到期才會被釋放出來。由於保費流入和保單到期的時間間隔往往很長,有些甚至長達幾十年,意味著保險公司手上長期擁有巨額的沈澱資金,這些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

保險公司到底多有錢?保險行業去年全年保費收入突破2萬億元,行業總資產已突破10萬億元。截至2014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高達9.3萬億元。

但與“錢多為患”相對應的是,保險資金普遍存在投資回報率低的問題。過去數年,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四大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均在5%左右浮動,即便在去年A股大漲的情況下,四大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也不過在5.1%~6.1%。“過去數年,由於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限制,以及A股的長期低迷,迫使保險公司將絕大部分可投資資產都投到銀行存款、長期國債、企業債等固定收益類資產中”,孫飛告訴記者,隨著我國利率進入下行通道,固定收益類資產回報率下滑,這意味著保險公司將面臨更嚴峻的投資收益壓力。

在以往房地產突飛猛進的日子里,險資進入房地產受到政策嚴格監管。在此背景下,多數保險公司都是打著“自用”的旗號收購城市核心區的商業、寫字樓用於投資,不動產投資在險企的資產占比非常低。以中國平安為例,截至去年末,投資性物業在公司總投資資產中的占比僅為1.4%。

直至去年5月,保監會開始實施新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理論上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比例提高至30%,險企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才獲得松綁。

“在我國,高收益資產配置主要為股票與房地產,A股的特征是牛短熊長且波動性大,而房地產在過去十年基本處於穩定發展狀態,更適合保險資金對風險控制與波動性的要求”,孫飛說,房地產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本身也有對低成本資金的渴求,因此兩者可謂一拍即合,險資加大房地產配置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

進入樓市的三大途徑

盡管國家逐步放開險資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限制,但根據《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與《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的規定,保險公司不得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建設,不得投資開發或者銷售商業住宅,這意味著險資更多是以投資者的角色分享房地產的利潤。

孫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險資進軍房地產主要有三種途徑:一,直接投資上市房企的股權;二,收購整棟商業物業獲取租金回報;三,通過債權、股權投資的方式介入房地產開發。“從去年股市處於底部時開始,部分保險機構已經在趁機吸納上市房企的股權”,孫飛告訴記者,大型上市房企的經營安全度很高,但多年的大熊市讓其股價遠低於賬面價值,收購股權比直接購買物業更劃算,加上股票的流動性遠高於不動產,這也是金地集團、金融街、碧桂園等地產股頻頻獲得險資青睞的主要原因。

以中國平安入股碧桂園的增發價計算,碧桂園的凈資產回報率超過18%,稅前股息率已經高達6.6%,超過中國平安去年5.3%的凈投資收益率,單是財務投資已經擁有可觀的收益。

與此同時,隨著保監會提高了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上限比例,險企購置商用物業以獲取穩定租金回報的情況也在增加。以中國平安為例,公司在去年年中斥資44億元收購上海綠地中心二期的兩棟辦公樓,成為去年上海寫字樓市場成交金額最大的大宗交易之一。截至去年末,中國平安的投資性房地產物業公允價值達到323.6億元,租金收入為14.11億元。

在海外房地產市場,根據倫敦房地產顧問公司萊坊的統計數據,去年國內三家大型保險公司共斥資150億美元在海外購置商用物業,投資金額環比增幅超三倍。安邦保險於去年末以19.5億美元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大樓,更是刷新美國單個酒店成交價格最高紀錄。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區主管陳仲偉告訴記者,保險機構熱衷於收購營運成熟、租約較長的商用物業,以達到和保險資金到期兌付的現金流形成匹配。但他們對租金回報率的要求至少要達到7%,國內能提供這麽高租金回報率的物業並不多,這也是保險公司頻頻在海外市場展開大宗收購的主要原因。

孫飛向記者表示,不少保險機構通過資管計劃、信托甚至設立子公司的方式“繞道”介入房地產項目開發層面,保險資金大多是以債權或者“明股實債”的方式與項目合作,從而獲取遠高於普通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回報率。

近年來,以平安不動產為代表的企業更是以股權投資者的角色介入拿地環節,然後引入開發商進行後期開發建設。截至2014年8月,平安不動產的資產管理規模接近500億元。

險資帶來更多新玩法

險資的大舉進入,會否對房地產行業帶來顛覆性影響,無疑是所有房企巨頭都關心的問題。但在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看來,險資作為財務投資者,它與房企之間的關系更像是合作而非競爭。險資的進入有利於推動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化進程,並帶來更多新的玩法。“對於房企而言,在行業利潤不斷下滑的大背景下,融資成本的高低已經成為決勝的關鍵;對於險資而言,在白銀時代,龍頭房企的安全性也更高,更能滿足保險公司對於穩定收益的需求,所以在龍頭房企與保險公司頻頻結盟的背後,是雙方在直接融資層面存在的合作需求”,歐陽捷說。

根據歐陽捷的預計,在傳統投融資領域,險資與房企會在優先股、企業債、信托等領域展開合作。像中國平安的陸金所等互聯網金融平臺還能為房企提供P2P或者眾籌等新的融資模式。

在孫飛看來,保險機構的進入有利於推動房企向輕資產轉型。“比如說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平安不動產擔當資金與土地提供方的角色,碧桂園則負責開發與銷售,這改變了房企以往全產業鏈‘通吃’的重資產模式。對於商業地產開發商而言,在REITs(房地產信托基金)仍未放開的情況下,房企可以將經營成熟的商用物業出售予保險機構,這為房企投資持有型物業提供了一條新的資金退出路徑。

近年來,包括綠地、複星、珠江投資等房企都試圖通過自建或參股保險公司的方式,尋求低成本的融資渠道。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日前宣布了複星地產的“保險+”新戰略,要把保險思維融入複星地產的未來布局中。

但孫飛認為,近年來,國內監管部門一直在嚴控少數控股股東將保險公司作為融資平臺套取保險資金的現象,保險公司對於股東的融資也屬於關聯交易,受到保監會的嚴密監管。如複星並購的境外保險公司投資區域就受到嚴格限制,那麽,如何在合規的情況下利用低成本的保險資金,是房企共同面對的難題。

《《《

政策解讀

涉足房地產開發險資需繞道

◎每經記者 白亞靜 楊羚強 發自上海

保險資金的成本很低,但開發商想利用保險資金大規模開發,難度卻很大。

根據保監會的有關規定,保險資金不能直接開發房地產。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企業如果要用保險資金開發房地產項目,需要通過投資金融產品、項目公司股權或債權等方式“繞道”進入。

成本優勢有限

險資的融資成本並沒有外界認為的那麽低。以平安產險為例,截至2014年12月31日,平安產險保費收入1428.57億元,綜合成本率為95.3%。

資深財經評論員黃立沖表示,險資的融資成本只是賬面低,在現有財務指標的規則下,因為很多保險公司都將保費的營銷費用算作支出,而沒有算作融資成本。

他認為,由於承諾了一定收益的未來回報,而險資投資中很大一部分均是低收益的存款,所以保險公司的投資壓力最大。如果市場放開,它們將迫切希望進入高回報項目,偏愛不動產投資。

數據顯示,2014年平安集團的保險資金投資組合總投資收益為637.29億元,收益率為5.1%。考慮到保險公司的營銷成本,上述收益率很可能和部分大型地產商的有息融資成本接近。綠地方面就表示,去年公司的所有有息負債平均成本在6.3%左右。

在較高的融資成本壓力下,很多險資熱衷於不動產投資以獲取穩定高回報。

政策有禁區

近幾年,政策層面上也對險資投資不動產開始放松。

按照去年5月開始實施新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險資投資不動產類資產的賬面余額,合計不高於該公司上季度末總資產額度的30%。

不過,要想通過保險資金解決一部分房地產開發的融資需要,仍然有很大難度。

保監會2010年9月發布的《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辦法》和《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規定,保險資金采用債權、股權或者物權方式投資的不動產,僅限於商業不動產、辦公不動產,以及與保險業務相關的養老、醫療、汽車服務等不動產及自用性不動產。不得變相炒地賣地,不得利用投資養老和自用性不動產(項目公司)的名義,以商業房地產的方式開發和銷售住宅。

投資單一不動產投資計劃的賬面余額,不高於該計劃發行規模的50%,投資其他不動產相關金融產品的,不高於發行規模的20%。此外,禁止投資開發或者銷售商業住宅;禁止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建設(包括一級土地開發);禁止投資設立房地產開發公司,或者投資未上市房地產企業股權(項目公司除外),或者以投資股票方式控股房地產企業。

仍有變通方法

雖然政策嚴格限制保險資金流向房地產開發,但五牛基金投資副總裁呂偉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保險資金還是可以通過信托、資管計劃等通道業務“繞道”進入。

在廣深等地的拍地現場,時常能看見深圳聯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身影,這是平安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去年,該公司投資了招商地產的南京項目,平安通過增資入股項目公司並提供股東貸款的方式,合法享有房地產開發權益。

黃立沖稱,險資可以通過保險公司背書、架設有限合夥等一系列合法操作,撬動房地產項目。

但在這些項目中,平安不能操盤,只作財務投資。比如,今年1月,華潤、首開、平安聯合體以86.25億元拿下北京豐臺區白盆窯地塊後,首開董事會秘書王怡表示,該項目將由華潤、首開主導,平安只是同股同權益。

從金融產品過渡也是險資進入地產開發項目的途徑之一。

仍以平安為例,旗下陸金所就是平安間接投資房地產的一個平臺。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吳衛明撰文稱,陸金所彩虹系列的部分產品,被包裝成了債權分拆轉讓,最終目的就是向社會融資。在這種模式下,可由平安集團下屬的兩家公司進行對手交易,通過平安銀行的委托貸款,形成合法債權。然後,債權人將債權在陸金所分拆轉讓給投資人,如“彩虹-盛銘81A號”產品。

《《《

案例1

平安大舉投資房地產背後:撬動更多金融業務

◎每經記者 白亞靜 發自深圳

相比開發商大規模收購保險公司,業內更關註的是保險公司對開發商的參股。

4月1日,碧桂園通過向中國平安發售新股的方式,引入後者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而在此前,平安還參與了海外項目的投資和收購,那麽類似平安這樣的保險企業會不會通過涉足房地產,顛覆目前已經存在的房地產行業格局?

馬明哲的“算盤”

4月27日,北京在“3.30”樓市新政後首次拍地,競買情況並沒有預期的火爆。

其中,被規劃為商業金融性質的麗澤地塊以起始價50.4億元成交,唯一一次報價的是深圳平安旗下的深圳市平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不只是拍地,平安近期的一系列動作,都難免會讓人以為平安系掌門人馬明哲將大舉進入房地產。

但對於從核心業務保險起家的金融帝國平安來說,其首要任務是為險資找投資方向,其次或者說更為關鍵的是協調內部多項金融業務,現在看來,這個落腳點或許是互聯網金融。而平安在地產領域一系列的投資舉動不過是為互聯網金融搭建線下場景。

一位平安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馬明哲多次在內部會議上提到“金融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區別,表示要做社交金融、互聯網金融。

在馬明哲看來,金融互聯網的邏輯是從“金融”到“服務”再到“產業市場”,而互聯網金融是由“體驗”到“產業、市場”再到“金融”。兩者截然不同,前者只是被動地找客戶,而後者可以構建市場,將客戶在平安構建的不同金融產品中流轉。

早年,平安曾多次表示,自己的目標是成為中國領先的個人金融服務提供商,即為一個客戶提供一個賬戶、多個產品的一站式服務。當時,馬明哲成功把保險客戶遷徙到平安旗下的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業務。

如今,馬哲明則是通過陸金所、平安好房、平安好車、萬里通等垂直平臺,為其金融帝國里的客戶構建起醫食住行玩等多個線下生活場景。在互聯網金融中,平安的同一客戶在不同產品中的遷徙越來越快速、便捷。

馬明哲的野心是,在衣食住行玩幾大場景之間實現無縫鏈接,而支撐這一戰略的是四大市場,房產金融市場只是其中之一。

為何選擇碧桂園

與碧桂園合作,正是平安搭建線下場景的傑作之一。

4月1日,平安斥資約63億港元持股9.9%,成為碧桂園第二大股東。當日,碧桂園新聞發言人稱,引入平安有助於優化碧桂園股東結構,拓寬融資渠道,雙方將結成緊密的戰略同盟,以中國城鎮化和社區需求為基礎,在社區金融領域展開全面合作。

上述平安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吸引馬明哲投資碧桂園的原因,正是最後一點,碧桂園在三四線城市有很多項目,平安可以在這些項目的基礎上提供社區服務,進而搭建線下場景,提供社區金融服務。

4月13日,綠地集團發布其首款互聯網地產金融產品“綠地地產寶”。據了解,該產品旨在為個人投資者提供理財投資服務,以及為中小房企提供資金解決方案,平安旗下的陸金所也參與其中。

上述平安內部人士稱,嚴格來說,陸金所並不屬於房產金融平臺,它有著比P2P或房產金融平臺更重要的位置,可以被視作平安集團內部資源整合的利器。

除此之外,馬明哲在地產圈的動作還包括設立平安不動產投資、平安好房,與前者相比,房地產電商性質的平安好房網有更明顯的互聯網金融色彩。

目前,平安好房相繼推出了“好房寶”、“好房貸”等互聯網金融產品,業務涉及“好房金融”、二手房買賣、租房、房產眾籌、管家服務,涵蓋地產領域的諸多方面,正在打造O2O模式的“房地產金融”閉環生態圈。

平安好房CEO莊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平安好房的互聯網屬性強,因而獲得馬明哲關於拋開編制、預算快速發展的首肯。

馬明哲曾公開稱,騰訊從社交通訊、遊戲開始進入各行各業,再到金融;阿里從電商開始進入各行各業,再到金融;平安則要從現實的生活金融開始,最後定位到社交金融。

截至目前,平安已完成在商業、住宅、養老、房地產電商、P2P平臺的布局。

不動產投資占比不高

事實上,平安對投資不動產並不太感冒。雖然保監會在去年修改了保險企業投資不動產的上限,允許最高達到總資產的30%,但平安在不動產領域的投資比例並不高。

截至2014年末,投資性物業僅占平安全部險資投資的1.4%,約為203.01億元,相較2013年203.49億元、1.7%的占比,反而有所下降。

在這些項目中,商業項目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區域,如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大廈、廣州金融城等。

高力國際研究及咨詢部董事陳厚橋表示,險資同樣有投資回報率考核,在諸多投資中,核心地段商業地產保值能力強,經營不複雜,所以更受險資偏愛。

但相比互聯網金融,馬明哲的不動產投資更傾向於財務投資,或許正是因此,他在2015年新年致辭中,對平安不動產只有寥寥數語。

《《《

案例2

險資鐘情大型房企 中小開發商望洋興嘆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成都

保險資金正在大舉進入房地產行業,但是要想從數萬億規模的保險資金里分一杯羹,卻並非易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大房企尤其是年銷售400億元以上的房企才更有可能獲得險資青睞,中小房企只能“望洋興嘆”。

險資“可遇不可求”

四川花好月圓房地產董事長樊義波向記者表示,當前房企的最大問題就是缺錢。

在此背景下,恒大與中國人保合作,碧桂園聯手平安的舉動,引來很多房地產人士艷羨的目光。

不過,並非所有房企都能入險資的法眼,這得取決於企業的投資回報率。

據地產金融界資深人士朱萬芬介紹,“泰康人壽的融資成本在3%~4%,生命人壽也應該在3%左右。如果險資的融資成本為3%,它進來後可能需要拿到6%、7%的回報率。”

“其實更多時候,不是房企在找險資,而是險資找到了房企,而且一般都是以股權合作方式進行合作。這樣一來,房企解決了資金問題,險資找到了回報率更高的投資渠道。”朱萬芬表示。

去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明確要拓展險資的服務功能,發揮長期投資優勢,鼓勵設立不動產等專業保險資管機構,允許設立夾層基金、並購基金、不動產基金等私募基金。

但對於多數房企來說,與險資合作仍遙不可及。

“哪有那麽多機會?保險公司本身比較少,只有大房企才能玩這些東西。”全國房地產商會理事、西南交大房地產金融總裁俱樂部副會長李驍表示。

一家年銷售額上百億元的上市房企投資部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境外資金要的回報率比險資還低很多,我們都用不了,想不想用與能不能用是兩碼事,我們只能‘望洋興嘆’。”

“一些一線偏下、二線偏上的房企,他們年銷售額在400億~500億元左右,土地拓展和期間費用所需的資金量非常大,而開發貸和信托融資成本較高,因此對險資的渴望度很大。”上述房企負責人表示。

多以股權合作方式介入

那麽,險資與房企合作,到底會以什麽形式介入?

朱萬芬介紹,房地產本身的金融屬性會越來越強,資產證券化是大趨勢,險資往往會找一家優質的企業開展股權合作。像恒大與中國人保合作,碧桂園聯手平安等基本上是從集團層面展開股權投資合作。

那麽,險資又是如何介入房地產開發的呢?

朱萬芬介紹,每個企業的操作路徑不同,很多企業會從集團層面的財務杠桿方面去平衡。如果雙方開展集團層面股權合作,所融資金如何落到項目上,這中間還有具體的約束條款。“險資一定要求項目風險可預測、可控制,還要保證投資收益不會降低,險資也不是長期的入駐,一般三五年就會退出。”朱萬芬說。

在她看來,目前土地價格逐年上升,年均漲幅不低於5%,如果開發貸融資成本持續在8%、9%的高位,那麽尋找一筆低成本資金,比如險資,將有利於房企消化地價的上漲,從而使得房企利潤率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

《《《

案例3

綠地投資保險 並非為了向地產輸血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如果今後運用保險資金投資商業地產,投資標的並不僅限於綠地自身持有的,市場上優質的商業地產都會成為投資標的。這也是國際上保險資金配置長期項目的投資慣例,綠地也將會依法合規地進行大類資產配置及穩健投資。”

這是綠地金融投資控股集團(以下簡稱綠地金控)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采訪時的明確回應。綠地集團內部人士向記者進一步強調,綠地的金融業務並不歸屬於房地產業務,而是一個獨立的分支。

而在綠地金控上述表態背後,是保監會對保險資金進入不動產投資、開發的嚴格限制。綠地的案例說明,房地產開發企業想要通過保險資金提升其競爭優勢並非易事。

受複星啟發?

在整體上市獲批當天,綠地表示,公司將順應金融業改革和金融管制放松的市場導向,依托房地產主業優勢,在細分領域提供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通過投資並購,著力獲取核心金融資產,建立以保險為核心、擁有多種金融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架構體系。

這不禁讓人想起今年1月,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在談到金融業務時對保險業務的看重。張玉良當時提出,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對保險行業的一系列觀點,給自己帶來了很多啟發,使其格外看重保險業務的戰略價值。

在複星國際2015業績發布會上,複星的管理層提出了一個獨樹一幟的“1+1+1”模式——保險+產業優勢+蜂巢城市。

複星方面表示,對於地產企業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要能逆周期和跨周期實現發展。複星地產將依托複星集團的保險板塊作為支撐,一面發展國內地產業務,一面整合全球優勢產業,實現全球布局,對沖周期性風險。

實地上,和信托、銀行貸款、私募基金相比,保險行業的規模更大、成本更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保險行業的總資產已經突破10萬億元,而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四大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只有5%左右。巨大的資金規模和較低的投資收益,顯然讓融資成本高企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垂涎”不已。

保險與地產相互獨立

不過,保險公司在直接投資房地產開發項目時,仍有諸多限制。

保監會不僅明確,保險公司不能直接涉足房地產開發,對於保險公司對外投資關聯企業的股權交易行為,也有諸多限制。

也許正因為此,綠地金控在籌劃保險業務時,並不希望將後者置於房地產開發的從屬地位。

在回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采訪時,綠地金控強調投資保險業務並不是為了滿足綠地房地產開發融資的需要。

綠地金控表示,綠地目前的融資成本並不高,去年公布的所有有息負債平均成本在6.3%左右。收購保險業務並不是看重後者低廉的資金,而是要打造核心金融資產。綠地集團正在著手進行“大金融”戰略,未來金融業將會成為綠地繼地產之後的第二支柱產業。

綠地內部一位負責宣傳方面的人士介紹,金融和房地產開發是綠地的兩個獨立自主的業務,雖然未來可能會有所交叉,但相互之間並沒有從屬關系。

上述定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綠地直接利用集團保險業務為房地產開發主業融資的可能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兩者之間的協同效應還是比較明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2014年綠地房地產業務全年實現預銷售收入2408億元,其中住宅只占46%,其余54%來自商辦類產品。

值得註意的是,來自保險部門的意見,能夠幫助綠地有效開發適合保險公司投資的商辦類投資產品,而保險公司正是綠地商辦產品的一個重要的潛在買家。與此同時,房地產部門所擁有的商業地產投資和運營經驗,又可以幫助保險業務更好地篩選投資的商業地產項目。

另外,綠地的房地產開發部門,還有可能通過保險公司控股、參股的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融資,完成企業的輕資產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17

國產手機將打專利內戰?誰將會被圍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979.html

國產手機將打專利內戰?誰將會被圍剿

第一財經日報 李娜 2015-06-14 21:43:00

近日,長期接觸國產手機廠商的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透露,在本月內,一家知名本土手機品牌的專利代理公司將於近期起訴另一本土知名品牌。在他看來,隨著發改委反壟斷調查高通的結束,大陸手機專利戰真的要來了。

“高通反壟斷”案件引發的蝴蝶效應正在顯現。

近日,長期接觸國產手機廠商的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透露,在本月內,一家知名本土手機品牌的專利代理公司將於近期起訴另一本土知名品牌。在他看來,隨著發改委反壟斷調查高通的結束,大陸手機專利戰真的要來了。

“目前尚不方便透露雙方的名字。”王艷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發改委對高通反壟斷調查客觀上迫使高通取消了之前的免費反授權,為本土手機品牌之 間的專利戰掃清了障礙,之前由於大陸手機被迫向高通免費反授權,也就失去了利用手中專利起訴競爭對手的權利,如今打破枷鎖,專利內戰是早晚的事。

專利價值重估

高通專利案結束後,由於專利本身的複雜性,對於中小手機廠商來說,仍處於較為被動的狀態。

“現在的狀態就是等待一個清晰的局面出現,但在那之前需要一段時間的博弈和談判。”一位品牌手機廠商的負責人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的高通系列報道中曾經描述過手機廠商與高通之間的合作過程:一家配合調查的手機企業與高通簽署的標準合同中,相關條款非常複雜,但大致包含兩大塊內容:每部手機需要支付的費用;一次性支付給高通的許可費。

前者分有大約十個價位比例檔次,按照賣出手機數量來計算收取比例,算法非常複雜。後者由於每個企業實力不一樣,所具有的專利重要性不一樣,對高通的價值不一樣,所需要付給高通的許可費用也有所不同。

簡單說,就是比如A公司有10個專利,B公司有同樣重要的5個專利,那麽A與B之間簽署交互許可協定,B僅需付給A公司5個專利的使用費用。但是高通強勢的原因在於,持有的所有專利是最基礎的專利,因此在談判中,有很強的話語權。

顯然,對於像華為、中興這樣在專利上有較強儲備的國產手機廠商來說,話語權會得以加強,而更多的中小企業則處於等待過程中。

有知識產權相關的律師此前曾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新的談判中,如何確立新的交叉授權條款,評估中興、華為這類專利儲備較多企業的專利包所占比重,是判斷本次反壟斷處罰是否能夠真正改變高通生態鏈的關鍵所在。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1月,華為獲得的專利授權量近3萬件。截至2013年底,中興通訊在全球專利擁有量超過5.2萬件,累計專利授權量已超過1.6萬件。但強勢的高通方在交叉許可合同中,對華為、中興兩家廠商所擁有的專利包的價值評估幾乎為零。

目前據本報記者了解,華為已經與高通重新簽訂了授權協議。

誰會成為圍剿對象?

事實上,專利從去年開始就成為國產手機廠商圈內熱議的話題之一。目前國內手機市場放眼望去,拼外形、拼工藝、拼配置、拼價格的硬件戰已經越來越沒看點,當產品同質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時,廠商亟需一個新的營銷點,而專利則是一把利器。對於在專利上逐漸獲得話語權的廠商來說,是否會針對專利問題在未來發起訴訟,實際上暫時仍未有明確態度。

中興方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尚未聽到內部有關於向本土廠商訴訟的說法。但對於是否會發函針對專利問題開打,中興實際上並無正面回應。

有接近中興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有知識產權的公司應該享受專利紅利,而專利缺失的公司也必須為自己的短板買單,當然,專利領先者也不能放松,競爭才剛剛開始。言下之意,未來中興並不會放棄專利訴訟的權利。

而中興旗下品牌努比亞總裁里強則講得更加直白:關於專利技術,國內廠商打個招呼,學習、借鑒都沒有問題,但是國際廠商打了招呼也不行。

“我們對國內手機廠商的態度是比較寬容的,抄襲一項技術可能會比較簡單,看一看參數就可以,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將我們所擁有的技術進行制約,這樣也不利於行業的發展。比如我們做了無邊框,圍繞無邊框它的交互和後續布局了500多項專利,但真的會把國內其他廠商無邊框的路堵死嗎?我們最重要的是抓住這個機遇把中國手機做起來。”里強對本報記者如是說。

華為相關發言人14日對本報記者表示,華為IPR的首要任務是保衛自身業務安全,構築公平健康的商業環境,不會因為高通條款的問題而向國內廠商提起訴訟。

前不久,小米突然對外宣布引進高通大中華區總裁王翔,被業內視為專利攻防戰的一步。

對此,王艷輝認為專利訴訟近幾年未曾間斷,不過真正來自大陸手機品牌之間的專利戰一直沒有發生,如果本土手機專利戰真的爆發,對中國手機產業將產生重大影響。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58

營收相當於阿里40%? 唯品會被做空後連遭六家美律所訴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646.html

營收相當於阿里40%? 唯品會被做空後連遭六家美律所訴訟

一財網 李娜 2015-06-12 18:25:00

爭議的關鍵點之一在於,此前做空機構認為唯品會的收入確認方法不正確,其商業模式屬於寄售模式(Consignment), 按照這樣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公認會計準則下,收入確認應該按照凈額法(net method),而唯品會目前則是按照全額法(gross method)確認,因此唯品會的收入被嚴重高估了。

自一季度財報發布以來,唯品會(NYSE:VIPS)已經連續第六次遭到美國律師事務所提起的集體訴訟。

6月10日晚間,美國霍華德史密斯律師事務所宣布,已代表在今年2月17日至5月15日期間購買唯品會股票的買家對唯品會提起集體訴訟。此前,唯品會還遭遇了兩家研究機構發報告做空。

“目前這件事由我們美國IR那邊在積極溝通,並不涉及國內業務。”唯品會今日對《第一財經日報》回應道。

霍華德史密斯律師事務所在起訴書中稱,唯品會發布了虛假、誤導性聲明,而且未公布一些事實,包括唯品會操縱和誇大了公司銷售額、應收賬款、利潤、現金流以及資產賬目等。當這些行為被曝光後,唯品會股價下滑損害了投資者利益,此次對唯品會提起集體訴訟是希望彌補股東的這部分損失。

5月12日,做空機構MithraForensicResearch在一份針對唯品會的報告中稱,司法模型顯示唯品會操縱了銷售額、應收賬款、利潤及其他資產賬戶,唯品會的財報與該公司管理層在多個場合下披露的信息自相矛盾。受此消息影響,唯品會股價在2015年5月12日的交易中大幅下跌逾5%至25.78美元。

唯品會是一家特賣電商網站,2012年3月23日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發行1118萬份ADS(每ADS=2股普通股),每個ADS發行價6.5美元,,融資7264萬美元。經過短短的三年左右時間,公司市值從IPO時候的區區幾億美元到今天突破一百五十億美元,成為中概明星。

爭議的關鍵點之一在於,此前做空機構認為唯品會的收入確認方法不正確,其商業模式屬於寄售模式(Consignment),按照這樣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公認會計準則下,收入確認應該按照凈額法(netmethod),而唯品會目前則是按照全額法(grossmethod)確認,因此唯品會的收入被嚴重高估了。

“這主要取決於在交易安排中,對相關貨物,唯品會是采取買斷的方式還是代理的方式。”有業內人士分析道,在全額法下,唯品會可以將從客戶收取的總價款作為自己的銷售收入,而將需要付給供應商的金額作為成本;而在凈額法下,唯品會只能將從客戶收取的總價款扣減掉需要付給供應商的金額之後的差額做為收入,簡單的理解就是只能將毛利作為收入。

顯然,如果按照凈額法,那麽有可能的一個最壞結果(僅僅是假設)是,唯品會2014年的總收入金額就不是接近38億美元,而是僅僅不到10億美元,這無疑對公司在投資者眼中的定位產生巨大影響,進而影響到公司的股票估值。

目前,由於唯品會的營收認定方式與阿里不同,會給人“營收相當於阿里40%”的“錯覺”。

唯品此前針對這份做空報告回應,該公司已在2014年年度報告20-F中披露和詳細說明,會計方式是恰當的。

長期處理國際訴訟索賠案件的律師郝俊波則對記者表示,美國投資市場允許上市公司不盈利,商業模式也不是關鍵,但數據與財務上的作假通常會引來做空機構的註意。

“而有投資者因此遭到損失,律所也會加入。”郝俊波對記者表示,律所和做空機構的盈利方式不同,會根據案件做調查,具有一定的風險。同時,他也對記者表示,近年來類似的中概股被美國律所起訴的並不在少數。中國企業涉及中石油、新東方、分眾傳媒、蘭亭集勢、世紀互聯、聚美優品、阿里巴巴、安博教育、龍威石油,其中集體訴訟居多。

不過,郝俊波對記者表示,提起訴訟的律師都是風險代理,沒有任何動機把股價打下來。

有業內專家表示:美國律所通常與做空機構聯手牟利,財報發布之前由做空機構發布一個做空報告, 隨後律師事務所就很“默契”地發表訴訟。”

“通過做空賺錢確實在美國是一種現象,但是律師和做空機構的盈利模式是不一樣的,征集客戶後,少的要半年,長的要兩三年,律師的目的是要幫助客戶爭取到賠償,所以股價持續跌對賠償也沒有太大的好處。”

“在第一家律師提起訴訟的兩個月內,其他律所都可以加入,贏面更大越有更多的律所加入,通常在征集期限內選出一到兩家做首席律師,然後在投資人中選出首席原告。此前,美國律師事務所PomerantzLLP、TheRosenLawFirm、Levi&KorsinskyLLP、BrowerPiven和MilbergLLP分別在5月19日、20日、21日,代表部分2015年2月17日~5月11日期間購買唯品會股票的投資者,向唯品會發起集體訴訟,控訴理由與上述律師所調查內容大致相同。

受此消息影響,唯品會股價在2015年5月12日的交易中跌至25.78美元,目前徘徊於24美元上下,但各大投行紛紛看好唯品會的發展前景。德意誌銀行在5月18日發布研究報告,維持唯品會股票的“買入”評級以及32.1美元的目標股價。摩根士丹利在6月3日淩晨發布研究報告,重申唯品會的股票評級為“增持”,目標價為33美元。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