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盛開,行將枯萎——同質化競爭下的OTA們以及他們會去哪兒 (睡不著亂寫版) 張玄機
來源: http://xueqiu.com/1212829434/33644946
$去哪兒網(QUNR)$未及盛開,行將枯萎——同質化競爭下的OTA們以及他們會去哪兒
(睡不著亂寫版)
一,所有OTA都在同質化。
1,攜程。攜程從OTA轉型為OTA+平臺+元搜索,涵蓋海陸空涉及到的食住行遊娛購所有服務。目前的問題是OTA部分占比仍非常大,為了保持服務品質,早期鋪開的call center雖經裁員仍然有相當規模。比價/平臺型,則是把服務交給了商家,這是攜程轉型平臺的動力與壓力之一,第二個轉型的壓力就是封閉性的問題。市場上從來沒有一個企業可以掌握供應鏈全流程,即使以維持服務品質為借口,也不是一個好生意。所以無論業務上還是運營上,都需要開放。而攜程之所以敢做元搜索,也是james豪言放出虧10億做背書。元搜索比搜索比價更具殺傷力,搜索比價,無論誰高誰低,搜索平臺至少賺了一個CPC或者CPS的錢,但是元搜索不一樣,是雷鋒,義務比價,其他平臺價格低,用戶直接跳走了。所以可見james是下了決心,寧願虧損也要打贏這場仗。攜程以前是謙謙君子,無論公關還是業務或者創新,都被去哪兒壓一個風頭,現在則跑到了上風口。
2,去哪兒。去哪兒從比價平臺轉型為OTA+平臺+搜索,目前涵蓋的業務是攜程的子集,酒店方面相對低端(阿里-美團過去的地推負責人,草根性未改啊)。機票價格略有優勢,但預訂體驗很差。門票是純燒錢的項目,如果說機酒的問題是粘性差,門票則是毫無粘性。租車做的是流量生意,毫無新意。攻略、火車票則跟攜程一樣,純屬玩票。
3,途牛/同程/藝龍二線玩家,以及驢媽媽/遨遊/佰程三線玩家。他們要麽直接賣身,要麽拼命增發。
途牛從做代理起家,積累用戶和資源後開始轉型OTA,自己做起組團,包島和日本等線路也有了一些影響,逐漸買起了自由行、酒店、門票等,估計以後也會通過導流量做個機票生意,那麽請問你和攜程的區別在哪?比攜程還晚了一步。未來二三四五線城市,可能有一些空間,但是隨著線下運營成本越來越高,以及線上引流成本越來越高,這種小角色獨自存活下去的幾率很小。未來有兩個歸宿,一個是倒閉,一個是被傳統旅遊企業入股乃至合並,如中旅、康輝等。攜程要他沒有用,是累贅,當初純粹是防禦性投資。
同程以門票出現在江湖。現在開始做酒店、機票、自由行、團隊遊等業務,是一家門票增強版的小攜程。但問題是公司偏安一隅,蘇州無論行業人才還是金融支持都不足以發展處一家全國性企業。老板也不是專業出生,在同質化競爭下,也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
藝龍是一個同質化的反面案例。當初與攜程並駕齊驅,頗有犯上的氣質,但賣身後出了問題,跟亞馬遜中國一樣,一幫美國人管著決策的事,中國人只能買辦幫辦,還能做得好?雖然請來賣牙膏的負責人崔廣福,停了機票和度假等業務之後竟然有幾個季度盈利了,但是從此也喪失了和攜程再度爭雄的實例,淪為一個偏居一隅的小角色。
驢媽媽是一家受了資本和創始人的罪的企業。最早做門票,因為其母公司景域是做景點規劃,有先天優勢,卻被同程後來居上,到現在基本是在三線軍團,自己組團+代理摻雜,兼有門票等業務,但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活的會比途牛還慘。
遨遊、佰程毫無可談之處。遨遊一身國企味道,玩不轉OTA,但出道還挺早。乍一看網站品類挺全,但SKU少,流量、訂單就更少了。佰程猶如淘寶一個專做單品的店鋪,以簽證起家,也以簽證見長,可能里面有人在使領館有關系。雖然酒店旅遊門票也做,但基本是自慰,沒人知道也沒人用。
4,新玩家去啊。
去啊能做好的品類基本就是標品,如門票、小客棧什麽的。門票這個東西,總有一些人有路子,弄特別便宜的門票,聚沙成塔,量還不少。酒店很難做好。因為大酒店都有房態管理軟件,用淘寶賣SKU衣服的方式沒辦法管理,費人費力。不過買了石基之後,跟去啊的系統對接是一個機會,估計也要一年之後見分曉了,畢竟石基之前都是在舞臺後面2B著,從未直接2C,還是有挑戰的。機票基本也做不好。攜程和票代們對接中航信多少年積累的基礎,去啊的玩家都是小玩家,說不定還有手撕票呢,他又不會像去哪兒一樣賺CPC的錢,在自己的平臺交易很難。旅遊就更做不好了,淘寶就是個賣單品的平臺,打包的功能反正之前沒看見,實現起碼也一年後。
最重要的原因是,BAT真不是萬能的。雖然去啊有滬杭之便,挖了很多攜程的人,但是說話算數的還是阿里的,外行指導內行,面臨很長的試錯期。而且因為脫胎於淘寶旅行,就導致無論賣家還是買家,都是屌絲,這個就很難改變了。蘭州拉面改名為利茲.西北.卡爾頓飯店,沙縣小吃改為君悅閩軒酒店,那做飯的還是那波人,飯還是那些飯,吃的還是那波人。
5,美團。
作為OTA整體看的話毫無競爭力。只能團低端酒店,且更多是抵用券。用戶無粘性,類目沒辦法擴張,所以這個玩家基本就是一個藝龍,未來會和去哪兒搶低端客人。
二,有沒有護城河。
1,其實不淺,只是因為中國新富階層增長太快,大家一下子湧現出來,表現為大家都不在乎服務和品質了。其實是在乎的。雖然攜程服務質量沒有以前高了,但是當你訂了一張機票想退的時候,你才發現攜程甩去哪兒好幾條街。當你參團出去玩的時候,或者這個團出問題的時候,你才會體會到攜程的服務。當然如前所說,新富階層太多,很多人還不知道服務品質是什麽的時候就稀里糊塗在去哪兒或者途牛買了傳統旅行社的東西出去了,以為參團一直是這樣的,好比吃了一輩子粗糧,以為糧食本該如此,不知原來還有白面大米呢。所以屌絲用去哪,商旅或者追求品質的人群在乎服務的人群用攜程。當然未必絕對,但大差不差。而這些屌絲養刁之後,有更多錢之後,想吃白面之後,也許會轉移到攜程去。就像用戶從淘寶去天貓和京東一樣,學生和剛畢業的淘寶瞎淘,有錢慢慢就天貓和京東了。
2,其實是分品類的。服務流程越複雜、風險系數相對高的品類,越有護城河。這里的風險系數不是說出問題,而是說出問題環節的多寡。比如門票就低,團隊遊就高。
3,那些購物和消費流程簡單的品類,同質化最高,那同質化如此之高,就導致很多大的戰役,一些平臺的起落特別明顯。比如門票大戰後,驢媽媽和同程相對攜程的優勢,就沒以前那麽大了。去哪兒OTA化也就是之前所謂TTS之後的直簽酒店增加,藝龍就被壓下去了。
三,以後怎麽辦哦,然後重點說說去攜
1,誰錢多,誰活著。誰錢少,誰賣身。
有人說去哪兒有百度幹爹。其實百度是一個時時刻刻不忘自己是流量販子的公司,無論去哪兒還是愛奇藝的案子,他都是把他們作為一個跟自己商業模式一樣的賣廣告的公司來做的。最早投資乃至收購去哪兒時,去哪兒只有搜索服務,跟百度一模一樣,一個垂直領域的百度嘛。以前OTA都在百度花錢買CPC,現在在去哪兒買了,不行,跟我搶錢啊。幹脆把你買了,這樣OTA還是在我這兒花錢買CPC。但是呢去哪兒不轉型不行啊,搜索體驗多差,得跳轉到別人那兒去再註冊再選座兒再支付,還不知道那個網站是不是釣魚的呢。於是轉型交易,轉交易就不一樣啦,左右互搏,CPC的錢少了,買低賣高又很難,因為用戶粘性茶,商品同質化又高,所以虧的越來越多。百度幹爹沒辦法,只能貸款給他。流量低?知心支持啊。但是知心的價格不便宜,這兩個季度大家看出來了,去哪兒吃了知心的虧了。所以呢,攜程拿出10億,百度也會拿出10億?百度才不會呢,再一兩個季度,去哪兒拿股份還錢的時候,百度掌控了局面,估計舊事重提,作價合並,cc不是強勢嗎,到那時候也沒辦法啊,知心欠那麽多錢,還不起只能還股份。
途牛呢更是迫不及待已經增發了,同程也一樣再繼續融資,但是這個行業賺錢,這個行業的從業者不賺錢,很可能融不到上市的那一天,跟凡客一樣。
2,天下大勢,分分合合。
如1所說,去攜在兩三個季度之後重提合並的幾率非常大。因為即使三四個季度後去哪兒被拖死了,那麽攜程也不好過,留不住人,對投資人沒辦法交代,把行業做爛了,價格提不起來了,等等。而去哪兒錢又不夠少,百度又不是一家在交易環節有理想有誌氣的公司,他不願意做這種長期耕耘的活兒,只願意簡單粗暴賣流量,他對去哪兒有了掌控權,必然要動其他心思。而途牛呢或者被傳統旅行社收購,或者被外資OTA收購,因為想不起來攜程收購他幹嘛。同程也一樣。遨遊這樣的落魄二代瞎混著,可能能混幾十年。
3,去哪兒真的高增長嗎。
Q3攜程酒店訂單同比增69%;去哪兒增85%,移動端占比55%。
Q3攜程機票訂單同比增98%;去哪兒增57%,移動端占比43%。
攜程移動端占比沒公布,不過james之前公布過酒店是50%以上,按照這個擬合的話,機票可能在40%。從這個數字看,
1)作為一個追趕者,這個同比增長真的是讓人很失望,因為必須加速度遠遠超過攜程,才能追上。現在看來已經失去這個機會了。另外因為現在都流行忽視營收和利潤直接看訂單,所以營收利潤就不列了。如果列的話,去哪兒更難看。
2)移動端攜程是後來者,james回來之後才搞的,雖然去哪兒預訂量同比增加了440%,但是跟攜程基本是一個量級內的,可見攜程的無線端增速更快。
3)去哪兒另一個兩點是直銷酒店增長很猛。這恰恰應正了以後去攜無差別,大家都做直銷,都做比價。所以以這個為前提的話,兩家業務模式一樣一樣的企業,一家量體更大且還能賺錢(或者同行虧錢但虧的少),另一家量體小但是月虧越多,哪家企業有未來?不要說增速了,增速在上面列出來了。如果真的是同質化企業,那就不好意思,“老二非死不可”了,除非有差異化。但cc矢誌不渝推行TTS,可見沒差異化,方向沒走歪,逐漸交叉去一個方向了。
4)換一種思路看去攜。現在大家對去哪兒還有一種創業公司的眼光,覺得創業公司虧損可以理解,方向對了速度上去了,還怕以後賺不到錢嗎。
但是其實攜程也已經變成一家創業公司了。所以目前有兩家生意模式一樣一樣兒的創業公司,在量體更大、增速差不多、移動端沒劣勢、存量資金更充沛的前提下,C創業公司竟然還展現出了狼性,那麽Q創業公司還有什麽優勢嗎?優勢難道是在北京,IT人才更多、離天安門更近、霧霾更嚴重嗎?
那麽大家都是一樣的創業公司,這下就容易想的通了。誰能活的更久呢。
天一,不要以未成年來逃避法律的懲罰了,一起來到陽光下大家比一比吧。
註:
1,看了這幾天攜程和去哪兒的表演,有一些行業的思考,大家隨便看看。
2,本人持有去哪兒空頭倉位,故發言有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要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
$攜程(CTRP)$ $途牛(TOUR)$
都是誰會去看口碑不好的《小時代》、《梔子花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4/154173.shtml
導讀 : 中國市場仍缺少好電影,不然整個交易額還會有更大的突破。
這兩日,淘寶電影聯合華誼兄弟研究院發布的《2015中國影市報告》吸引了不少電影愛好者的關註,這份圖析數據報告直觀的告訴了我們很多市場情況,但對於行業人士而言,讀懂其中潛在的數據信息或許更有意義。
電影即時消費性更強,預售適合用來做補充
在淘寶電影發布的數據報告中,有很多直觀的數據結論,但還有一些根據這些結論數據深度分析的市場推論沒有被挖掘出來,因為有些推論並不適合呈現給大眾,但對行業人士而言這些推論當中或許藏著一些很重要的市場信息。
例如,報告中簡單直接的給出了“74%的用戶喜歡當天觀影當天購票”、“60%的用戶會購買3小時內的場次”結論,普通人看到這里就夠了,他們並不對得出這兩個結論的具體兩組數據感興趣,但對於電影業內人士以及O2O行業人士而言,有必要深度去分析能否能從這兩組數據得出其他推論。

對於O2O行業而言,主要關註的並不是電影本身,而是消費者看電影前後的這段時間能否會產生O2O消費,因為電影往往伴隨著餐飲、購物、娛樂等消費行為,而這兩組數據給出了消費者購買電影票之前的決策時間。
一般而言,當天購票與觀影時間差越長說明產生其他O2O消費的可能性越高,因為購買電影票之後消費者需要做些其他事情來打發電影播放之前的這段時間,而這期間就是餐飲、購物、娛樂等消費的高發期,當然這個時間差也不能太長,消費者會有時間計劃的去觀影,不會提前12個小時到達。
從數據來看,近70%的人會提前4個小時購票,而這4個小時是O2O行業主要關註的消費時間,對於擁有電影購票服務的O2O平臺來說,完全可以在這段時間向用戶推薦周邊的O2O消費服務。
反過來,對於電影行業而言,這兩組數據可以看出很多觀眾做出觀影選擇屬於即時性,高達74%的觀眾選擇觀影當天購票,而這其中又有高達26%的觀眾是提前1個小時才下單購票,這說明消費者看什麽電影會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
進一步分析,消費者提前1天以上購票意味著早早選定了目標電影,這說明某些電影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怕購票晚了搶不到好位置,院線可以根據提前購票的數據判斷電影的受歡迎程度,以此情況提前做出排片調整。
此外,提前5天以上購票可以視為預售模式的市場表現,這部分占比達到了3.33%,這說明預售已經得到了一部分用戶的認可,預售情況反映觀眾對於電影的期待,也是發行方的營銷手段之一,這種模式逐漸得到市場認可。
90後的電影消費價值被證實,校園市場很關鍵
在淘寶電影的這份數據報告中,90後、25歲以下兩個數據標簽很是搶眼,在多個指標中均占據最大份額,而15年時,90後剛好25歲,也就是說90後與25歲所指的是同一群體。此外,這組數據沒有呈現00後或15歲以下的用戶數據,因為目前00後和15歲以下群體尚不具備獨立消費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視這份報告中的90後和25歲以下的數據不包含00後或15歲以下的群體。換言之,這份觀影群體的研究報告,很直觀的體驗出了90後的電影消費價值。

在觀影人群占比中,25歲以下也就是90後群體占比超半數,高達51.37%,而且90後用戶更喜歡發表對電影的看法,占比總評價用戶的70.45%。目前的電影市場,電影評價對於後續票房的表現有直接影響,90後不僅占了觀影人群的一半以上,而且喜歡發表評論,也就是說網絡社交日益緊密的90後群體中彼此之間的觀影評價對電影票房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反過來,90後的電影審美觀也會促進一些低分電影的票房,例如《小時代》系列、《梔子花開》等,完全是依靠龐大的90後群體而獲得了可觀的票房。

90後是中國電影市場崛起最大的推動力,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在前不久的元旦賀歲檔中,90後撐起了整個市場。在淘寶電影的這份報告中,一個驚人的數據是元旦賀歲檔電影90後占比超過了70%。此前有很多關註90後行為習慣的分析報告,而如今90後的電影消費價值已經完全被證實。
在90後當中,還有一群特殊群體,那就是在校大學生,這部分時間自由,愛好廣泛的群體具有與大眾市場不同的觀影時間。大眾觀影時間主要集中在晚上,而大學生觀影時間從下午2點開始就進入了高峰期,這能分散掉影院的一部分運營壓力並提升營收能力,緩解工作日白天沒人而晚上爆滿的尷尬問題。所以,重視校園市場開發是很重要的推廣環節。
中國電影市場還可以更大,國內仍缺好影片
整個中國電影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伴隨著48.7%的同比增長,15年全國總票房高達440億,觀影人次超12億次,中國電影市場正越來越大,過去僅靠假期驅動票房的電影市場逐漸向影片驅動票房方向發展。此前,電影上映都會爭搶春節、元旦、情人節、五一、六一、十一、中秋、寒暑假等黃金假期,但現在很多熱門影片的票房已經不依賴假期,完全依靠電影的內容和口碑。

在15年票房大漲同比48.7%的背景下,15年2月的票房卻不及14年二月,15年4月、7月、10月、12月要遠遠高於14年的同期水平。在時間維度相差不多的情況下,票房差距如此之大,說明是電影本事對月度票房有直觀影響,而15年4月、7月、10月、12月的代表作分別是《速度與激情7》、《捉妖記》、《夏洛特煩惱》、《尋龍訣》,這幾部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影片足以表明電影本身對票房的刺激作用。
反過來可以理解為,其他月份票房未能取得驚人的增長,還是整月內的影片質量未得到用戶認可,如今的中國電影觀眾對於好片不吝支持,只要有好電影不見得非要等到假期上映才能取得高票房,除非那些有愛情、春節等特定主題的電影非要等到特意節日上映。更進一步說中國市場仍缺少好電影,不然整個交易額還會有更大的突破。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利陽,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如果下一個007是女的,你們還會去看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271.html
美國電影女星吉蓮·安德森(Gillian Anderson)近日暗示,如果制片方邀請,她願意出演第一個女性版的詹姆斯·邦德。她同時貼出了影迷為她PS的007電影海報。
出生於1968年的安德森以科幻系列劇《X檔案》系列而聞名。在推特最近搞的“NextBond”(下一個邦德)投票中,有不少影迷選了她。

安德森在《X檔案》中的劇照
安德森21日表示,想接替目前的丹尼爾·克雷格來飾演那位全世界最有名的間諜。不過,她想把007的名字改一改——她把那張海報貼在推特上的同時說:“我是邦德,珍·邦德(Jane Bond)。”

安德森的女版007你會去看嗎?
安德森還說:“抱歉,不知是誰制作了這張海報,不過我很喜歡。”
關於誰將成為下一個007飾演者的猜測,最近日漸升溫。因《複仇者聯盟》和BBC推理劇《夜班經理》而走紅的湯姆·希德爾斯頓(Tom Hiddleston,中國影迷給他的昵稱是“抖森”)是一個大熱門,熱到博彩公司已經暫停了對他出演007的押註。

抖森頗具英式特工氣質
其他候選人則包括演過《普羅米修斯》、《環太平洋》的黑人演員伊德里斯·艾爾巴(Idris Elba)、演過美劇《兄弟連》、《國土安全》的戴米恩·劉易斯(Damian Lewis)。

艾爾巴還是一名DJ

劉易斯現在也是演“硬冷”角色的最佳人選之一
安德森表示願意演007的信號釋放之後,網友們意見不一。有人說:“如果吉蓮能出演第一個女性007,我願意把靈魂出售給魔鬼。”也有人說:“好吧,伊德里斯·艾爾巴演詹姆斯·邦德,你演珍·邦德,你把片中所有人都殺掉吧。”
上周傳出消息,克雷格已經回絕掉6000萬美元加票房分紅出演後面兩部007電影的邀約。不過後來又有報道稱,他還未作出最終決定。無論如何,業內相信,克雷格在演了4部007電影之後已經想脫身了。

克雷格已經演厭了
“抖森”已否認他“接任”007的可能性。他最近在BBC的一個訪談中說:“據我所知這個角色還沒空出來嘛。也沒人跟我談起這事兒。之所以有關於我演007的傳言,可能是因為我在《夜班經理》中演了一個特工,人們於是產生了聯想。”
至於艾爾巴,也表示厭煩了外界這種不斷的猜測。他去年就告訴《每日電訊報》:“我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邦德扮演者了(被猜測得最多),我卻從沒在里面演過一個角色。夠了,我不想再談這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