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家:特色小鎮要避免千鎮一面、“東施效顰”

特色小鎮正在成為資金湧入的熱土。

2016年12月,六部門聯合下發通知,實施“千企千鎮工程”推進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通過這一工程搭建小(城)鎮與企業主體有效對接平臺,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促進鎮企融合發展、共同成長。

3月24日,在《財經國家周刊》舉辦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高峰論壇暨特色小鎮合作開放大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稱,通過鎮企對接,特色小鎮的發展將改變目前資源過度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向,從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此外,除了特色產業的引進,保利地產副總經理余英也提到,特色小鎮離不開當地人的產業,離不開傳統產業。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鴻雁認為重構村落、小鎮背後的是重構中國文化根柢。

特色小鎮建設條件已經成熟

改革開放39年來,城市在集聚生產要素,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鄭新立稱,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不少發展比較快的大城市、特大型城市,交通擁堵,空氣汙染,房價極高,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二是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形成了二元結構,既不利於培育穩定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又造成了新老居民之間基本權益的不平等;三是城市結構布局不合理,大城市、特大型城市由於吸引要素的能力強、就業機會多,而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由於吸納就業的能力弱而發展緩慢,數量偏少,中西部地區尤為明顯。在城市群內部行政區劃常常扭曲了資源的合理配置,繁華的都市往往被周邊貧窮的農村所包圍,形成了經濟發展的巨大的落差。

鄭新立稱,發展特色小鎮,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弊端。從發達國家間的經驗來看,特色小鎮已經成為城市化一種重要的模式,居住在特色小鎮已經成為許多人的追求。比如,城鎮化已經達到90%以上的德國,就有70%的人居住在小城鎮。美國紐約等大城市的郊區,就分布著許多各具特色的小鎮。反觀國內,也形成了一大批蓬勃發展的特色小鎮,當地各種生產要素高度集聚,形成全國乃至全球第一的競爭力。

他表示,縱觀全局,國內加強特色小鎮建設的條件已經成熟。不過,搞特色小鎮要突出特色、創造優勢,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圍繞一個核心產業和產品,吸引相關的產品和科研機構進入,通過分工協作,技術創新和經營模式的創新,努力做到全國第一、世界領先,避免千鎮一面、“東施效顰”。

特色小鎮重構中國文化根柢

除了特色產業的引進,保利地產副總經理余英也提到,特色小鎮離不開當地人的產業,離不開傳統產業,不能動不動就騰籠換鳥,把那些已經生機勃勃的產業攆走,引進來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產業,最後實際上變成了圈地。

他提到,傳統產業的作坊和匠人如何在小鎮中升級和繼承,是小鎮真正具有生機的關鍵所在。不能將傳統產業跟新產業對立起來,不能用機械化的工業生產,就將傳統的手工業廢除了。在產業策劃上,不僅要引進互聯網高科技的新興產業,更需要使中國的傳統產業再生。

對於當前的特色小鎮熱,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鴻雁說,國內現在到處在搞小鎮建設,每個省都有政策,每個省都有投資。已經在十多個省有過觀察的他發言稱,有地方盲目模仿,定位偏差,政績行為,規劃失誤,還有既沒有理論,也不知道實踐為何物。

他提到,當前新知識分子下鄉重構村落、小鎮,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重構小鎮是在重構中國文化根柢。在歐洲的小鎮,會發現有家族產業,比如服裝、葡萄酒、制鞋等企業動輒上百年,它們都是在小鎮里面完成的。創造小鎮的根源就有家族榮耀、世族傳承、民族文化底蘊。

國家旅遊局政策法規司巡視員周久才認為,打造特色小鎮必須要有一種歷史的擔當。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階段,特色小鎮的發展核心是要解決當地的資源和市場對接的問題。資源跟市場沒有對接是這些年來農村發展滯後的原因。

此外,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也為特色小鎮提供機遇。“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旅遊業”。當前旅遊業最突出的矛盾在於總量供給不足,結構存在一些問題。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鄉村板塊還會是支撐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的基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56

「東施」效美推量寬 本末倒置

1 : GS(14)@2015-06-29 17:45:5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629/news/eb_ebb1.htm



「東施」效美推量寬 本末倒置
2015年6月29日

【明報專訊】這一輪A股牛市被廣泛視為「政策市」,牛市合理的根據在於央行行長周小川今年兩會期間的一句「資金流入股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為中國經濟把脈,認為中國是QE(量化寬鬆)的遲來者,「仿效美國,通過貨幣擴張來刺激實體經濟是胡扯」。

資金滯留金融市場 未進實體經濟

QE必然推高股市,股市強勁是否可以拉動實體經濟呢?「《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一周發9篇文章來唱好股市,很明顯可以看到北京的政策意圖在哪裏。」陶冬認為,當前實體經濟運行「還在往下滑落」,這反而為資金市場帶來了利好。寬鬆的流動性並未進入實體經濟,多數資金滯留在金融市場,拉動了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

2009年、2010年間中國經濟曾經被財政刺激拉起來一次,到現在,常規政策山窮水盡,要動用「非常規」。在QE的世界大潮中,中國是後來者,「仿效美國,通過貨幣擴張來刺激實體經濟是胡扯,是本末倒置」。

解決結構性問題 靠結構改革

陶冬認為,解決結構性問題要靠結構改革。但全球政府卻不約而同繞開改革,避免觸及利益和帶來社會痛苦,走向了貨幣擴張。陶冬指出,美國經濟復蘇,不是靠QE,而是因為美國放手讓勞工市場一跌,「跌出來了一個均衡價格」;加上美國一流的科技創新能力和頁岩氣革命帶來的製造業回歸。「如果看不到美國結構上的改變,只關注QE,那就是東施效顰」。

陶冬指出,美國的QE1把全球金融市場從金融海嘯中拯救出來,是成功的,但QE2、QE3和扭曲操作並不成功,主要問題恰恰是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沒有真正復蘇,聯儲局的流動性也滯留在金融領域,把股市債市炒起。

民間不做實業 核心問題之一

在陶冬看來,中國經濟面臨兩大核心問題,一是民間投資實業的興趣消失,二是銀行金融中介的功能喪失。民營企業最擅長的製造業,在成本大幅上漲之後變得無利可圖。中央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我來投資」。但政府不是企業,「賺錢能力有限,判斷能力更差」,投資不賺錢積聚違約風險。

與此相關的就是第二個問題「銀行不借錢了」。陶冬指出2010年以後,中國銀行借貸意欲愈來愈低。經濟下行和政府越俎代庖式的投資,觸動了銀行的風險意識。但是政府沒有從周期下行角度來看,而是硬要把錢打去實體經濟,「在銀行之上,搞出來一層影子銀行。這些年的信託,理財產品,非銀行的金融業務爆炸性增長,成了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又隱藏很大的風險。」

他認為,政府推高股市的邏輯是激活資本市場,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可以繞過銀行的「腸梗阻」。但「新三板的企業拿了錢,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反而用於股市二次炒作。股價升沒能幫助實體經濟,反而產生虹吸效應。愈來愈多的企業8成9成的資金來自資本運作,這會出事!」

打破銀行壟斷 方為上策

陶冬認為,打破銀行壟斷是把中國經濟重新推向繁榮不可缺少的一招,但「新的救星暫時沒看到」。新興的網絡銀行是否是前途所在?陶冬指出,關鍵要看,第一,網絡銀行是否把錢借給了實體經濟,還是集資在貨幣市場炒作一把?第二,風險控制能力如何,「經濟上升期違約風險不明顯,一旦到了平穩或下行周期,風險誰來承擔」。

(封面故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