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曼德拉子孫 爭奪九億「老爸」商機

2013-12-23  TCW
 
 

 

南非精神領袖曼德拉辭世,輿論大多討論曼德拉留下的政治遺產,然而他留下的經濟遺產──包括他自己的財富,也同樣引人矚目。

曼德拉的名字在南非是極有價值的品牌,從政治海報、餐廳圍裙到紅酒,都可見「曼德拉」之名與肖像印在其上販售。

南非當地,至少有四十家公司以曼德拉為名、超過一百四十家公司使用曼德拉的族名「馬廸巴」(Madiba)。此外,曼德拉坐過二十七年牢,其囚犯號碼46664,以及「羅里拉拉」(編按:Rolihlahla,曼德拉的另一名字)也是著名商標。

曼德拉生前成立的「曼德拉基金會」,除宣揚其道德理念,另一職責就是掌管這些「品牌」的授權。例如46664這個號碼,被印在手環與手機套上出售。據路透(Reuters)報導,二○一二年曼德拉基金會淨利為二百二十萬美元,資產近三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億元)。

曼德拉生前還出過兩本書──《漫漫自由路》和《與自己對話》,這些書的個人版稅收入近六十萬美元。此外,曼德拉在約翰尼斯堡有棟高級住宅,在家鄉庫努也有房產。

曼德拉生前設立逾二十個信託基金,分散管理財富。目前這些遺產由曼德拉兩位老友,比佐斯(George Bizos)、薩克瓦雷(Tokyo Sexwale)管理。

儘管曼德拉財富數字仍是謎,不過他的子孫認為數目不低,才有上法庭爭產之舉。

憂兒女靠爸,表明不給財產

曼德拉一生結過三次婚,共生過六個孩子。目前只有三個女兒仍在世,當中兩個女兒馬卡齊薇(Makaziwe)與澤娜尼(Zenani),雖是同父異母的姊妹,但在曼德拉孫子及曾孫支持下,站在同一陣線,出面向法院控告比佐斯與薩克瓦雷,要爭奪曼德拉的財產及商標權。

事實上曼德拉的子孫極擅利用曼德拉之名謀利,馬卡齊薇曾推出名為「曼德拉之屋」的紅酒,澤娜尼則推出以曼德拉為名的T恤,曼德拉的曾孫還曾在摩洛哥一間賭場舉辦「祝曼德拉生日快樂」的拳擊賽,這些舉動都讓曼德拉相當尷尬。曼德拉生前擔心子女變成「靠爸族」,表明不會將財產留給子女,馬卡齊薇曾公開說「我不知我爸是否真的愛我。」

儘管曼德拉個人道德形象崇高,他的子女仍和普通人一樣「人性本私」。若說曼德拉離世有什麼遺憾,或許就是他的道德能感化眾多不相干的外人,卻不能感化他自己的子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75

非洲最大國變天 背後有位「新曼德拉」

2015-04-20 TCW
 
 

 

三月底,非洲最大國奈及利亞總統選戰結束,布哈里(Muhammadu Buhari)成為首位當上民選總統的反對黨領袖。十五年來,布哈里參選三戰三敗,這次獲勝,《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說,得歸功夥伴提努布(Bola Ahmed Tinubu)。

打貪,喊國家未來不能賣

六十三歲的提努布是一位傳奇人物,頭頂「新曼德拉」等光環,二○一一年同意幫布哈里打選戰時定調「貪腐不沾鍋」的路線,要求他強力對選民放送「當我們就任那一天起,任何濫用信任的人都會被問責,」建立信任門檻。

美國《時代》(Time)觀察,這是奈國史上最拉鋸的選戰,因為打擊官場上的貪腐文化雖是民之所需,布哈里卻也因此樹立許多政敵,過往曾強力鎮壓、侵犯人權等「劣跡」總被對手信手拈來當作攻擊武器。

提努布知道人民對前主回鍋又愛又怕,於是積極奔走於西南部各省,專找道德指標的意見領袖訴求「民族魂」。「我不會把你們的口袋裝滿錢,以博得支持」、「這個國家的未來,不能拿來賣」這類口號喚起人民改變的渴望,並逐漸壯大成一股助力。

在《金融時報》筆下,提努布是老謀深算的「策略大師」,執掌奈國最大城拉哥斯(Lagos)八年間,改造這個沿海廢區成為全國經濟成長引擎。然而,城市復興的成績單出自激進手段,他鼓吹「變有錢」的座右銘,放任瘋狂投資石油致富的行徑,結果拉哥斯躍升全非第二大城同時,也孕育出極端組織博科聖地。

對照歐美城市重生的歷史經驗,拉哥斯的歷程幾乎可稱為一夕暴富,整套施政方針的邏輯奠基於提努布的會計師思維。一九七五年,他負笈美國求學,四年後從芝加哥州立大學畢業。這段期間他兼職洗碗工、夜間警衛與計程車司機賺取學費,卻仍保持優異成績,甚至被教授委以重任,課後輔導同學會計學。

一九八三年的提努布已是業界一號人物,但賺錢欲望抵不過歸鄉心切,於是他返國投入草根的社會運動:推動社區開發、動員政治組織監督政府等,結果是幾度進出監牢,甚至得遠走他鄉避風頭。

勝選當天,激情民眾聚在提努布門外,高喊這位政治教父之名,他激勵群眾和布哈里同心抵禦經濟風暴。一名年輕人說:「我愛這個國家。這裡的人在受苦。但總有一天我們會做出成就,只是現在我們還在尋找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58

曼德爾森:退歐後的英國已離不開中國

近日,英國親華派政客,前歐盟貿易專員、第一國務大臣、商業創新及技能大臣曼德爾森在英媒上撰文《這不是我們對中國置若罔聞之時》(Lord Mandelson: This is no time for us to be turning our backs on China),認為新首相梅關於推遲中國參與英國核電項目建設的決定“非常糟糕”,且對於中英關系百害而無一例。

現將該文章節選編譯如下:

 

投資額高達180億英鎊的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在簽約前夜遭緊急宣布延期,梅政府的這一決定已經引發了超越未來能源供給之外的問題。卡梅倫前政府希望英國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朋友”,而梅的決定不免讓媒體紛紛推測,英國新政府將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對中國關系的定位。

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在啟動之初就備受爭議,不僅因為法國運營商EDF的技術能力受到懷疑,引入中國企業為該項目註入三分之一資金從而使中國進入核電這一敏感領域也引發擔憂。從價格角度考慮,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所發電能相對於天然氣、太陽能、風能來說並不具有競爭力。但卡梅倫堅信電力安全應該優先於成本考量,核電站一旦建成將是穩定且可靠的電力來源,並且有助英國實現碳排放減量的目標。

對於卡梅倫前政府來說,吸引中國商業投資是最高的對外經濟政策。去年中英開啟了雙邊經濟關系的“黃金時代”。而現在,英國新首相顯然正準備為這一重要關系潑上一盆冷水。

當梅宣布重新考慮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時,她急切得表現出對法國政府安撫的態度,卻絲毫沒有照顧到中國的情緒。梅致電了法國總統奧朗德。英國政府如此對待一個對項目投資規模巨大且將繼續幫助英國共同建造和運營位於布拉德維爾和塞茲韋爾兩大後續核電項目的國家是極其古怪的。

如果梅最終否決了這一項目,英國政府將為其與中國的關系付出沈重的代價。如果英國作出不能信任中國的結論,無疑是狠狠打了中國一巴掌,中國與英國的正常商貿活動也將受到威脅。

這也將從根本上引發對其他中國在英基礎建設投資項目的質疑,如果中國在發電領域不能被接受,那麽在供水和高鐵方面英國會表現得更加寬容嗎?如果中國投資足球俱樂部可以被視為無害,那麽要在哪里劃清界限呢?梅政府的決定會讓中國人感到他們在英國並不受歡迎,進而影響中國對倫敦和英國“北部經濟引擎”的投資,置英國於危險處境。

中國是一流的國際投資者,英國已經成為中國在歐洲投資的首選目的地。在後退歐時代,英國真的能夠承擔得起斷然拒絕中國這樣一個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所帶來的損失嗎?退歐後的英國需要增強與發達和發展中經濟體間的貿易。英國不應該成為任何國家的附屬品,也不應該為達成貿易協定不計任何代價。這意味著英國政府應該以務實,而非一刀切的方式對待中國的投資。

我想向英國政府表達的想法是:在後退歐時代,中國會在英國經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英國最好適應這種變化。如果英國暗示作為投資者的中國是個威脅的話,中英關系將陷入糟糕的泥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04

曼德拉長孫戴綠帽

1 : GS(14)@2012-08-16 10:50:2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816/16607929
前妻落井下石 爆曼拉不育
曼拉一再惹婚事風波,當地近月盛傳格里莫忍受不了,已帶齊海亞回娘家,還在爭吵中披露兒子不是曼拉的。曼拉前天(週二)發表聲明,承認 DNA測試證實齊海亞不是他親生,而是格里莫跟他弟弟通姦生的,曼德拉家族已趕她回娘家,聲明未說明他三個弟弟中誰是經手人,但二弟恩達巴表示事件與他無關。
坦達亦落井下石,在重婚案的新入稟文件指曼拉不育,指他聲稱身為族長、為了生後嗣,有權更有責多娶妻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94歲的曼德拉多次受家門不幸打擊,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在他入獄時遇車禍英年早逝,另一個死於愛滋病,四個女兒之中又有一個只活了9個月就夭折。前年南非世界盃開幕前,13歲曾孫女遇車禍逝世,令他傷心得沒出席開幕禮。
由於曼德拉長子只有兩個女兒,身為次子的長子曼拉,就成了他的長孫和政治繼承人,是國會議員,也是曼德拉所屬坦布族( Thembu)族長。但他屢被指想發祖父「死人財」,預先高價賣曼德拉葬禮的獨家拍攝權。
英國《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南非《索維託人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26

屢戰死神 激勵人心 長女憶述 曼德拉最後光輝歲月

1 : GS(14)@2013-12-10 00:04:3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71

                                【告別民權鬥士】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逝世好幾天,家人按下傷痛,向傳媒憶述他的最後光輝歲月。長女強調他即使臨終在病榻掙扎,亦像生前那樣激勵人心,憑堅強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從鬼門關走出來,令醫生也驚嘆他是個「醫學奇蹟」。相信是曼德拉生前最後拍攝的照片亦曝光,可見他跟曾孫一起,充滿慈祥長者的滿足。

                享年95歲的曼德拉,近一年多次因肺部感染出入醫院,6月留醫一留三個月,之後送回家繼續治療,其間曾傳他已成植物人,靠儀器維生,又有家人指他已不能言語,但他挺至上週四才離世。

「他是個醫學奇蹟」

                曼德拉長女馬卡齊韋(Makaziwe)前天(週六)忍淚接受傳媒專訪說:「家父病了一整年,其間有時祥和,有時痛苦,看見他這樣的偉人這樣子,令我們很痛苦。」但她強調,曼德拉以自由鬥士的意志,一次又一次擊退死神,「這年間有很多次我們都以為要完了,醫生也這樣說……但他令醫生跌眼鏡……他們說從未見過像他的病人,他是個醫學奇蹟」。她指父親的久病,令她明白「謙卑、耐性、包容和愛」。
但無法避免的一刻,終在上週四來臨。馬卡齊韋透露,曼德拉臨終時,第三任妻子格拉(Graca)和女兒和孫兒在旁陪伴,「當日早上我感到他的生命在溜走,感到要失去至愛。我很悲傷,看著家父在眼前死去。我們知道他會在週四晚過身,醫生也知道,他們幫我們度過這一關。他慢慢衰竭,過身時我就在那裡」。他彌留時,親人三三兩兩地分批進入房間向他話別。
孫子恩達巴(Ndaba)也向傳媒展示相信是曼德拉生前的最後照片。照片內曼德拉坐在約翰內斯堡大宅最愛的扶手椅,握著3歲曾孫萊瓦尼卡(Lewanika)的手,雙手雖因久病而腫脹,但面露滿足笑容,相對於總統祖馬(Jacob Zuma)4月拉電視台上門探訪做騷時的不悅樣子,心情明顯快樂得多。

最後照片 開心弄孫

                                      恩達巴指照片是在5月一個星期六拍攝,當時他帶家人向爺爺問好,曼德拉在看國家地理頻道,一見萊瓦尼卡就叫他過來抱抱,整個人即時容光煥發起來,恩達巴感覺這可能是為兩人拍合照的最後機會,就開動鏡頭。
恩達巴亦陪伴家族發言人宣讀聲明,指家人為曼德拉離世深感悲傷,形容家人就像失去一棵「遮蔭大樹」,世界也失去「一個偉人,一個大地之子」。曼德拉兩個在世遺孀、3個在世女兒、17個孫子女和12個曾孫子女,不時爆爭利內訌,但在聲明中聲言「我們會謹守他生前願以死捍衞的價值」。
外界雖對曼德拉推崇備至,但他始終不是完人,曾支持暴力抗爭,子女曾公開埋怨他長期不見人,榮休大主教杜圖(Desmond Tutu)也批評他當總統時留用多名「無能部長」。不過他也自知有缺點,曾對好友說不想外界把他塑造成聖人。也許是這份謙卑,令他更偉大。
英國《星期日鏡報》/《星期日郵報》/美聯社
2 : GS(14)@2013-12-10 00:04:4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73
南非把昨日(週日)定為全國祈禱反思日,總統祖馬(Jacob Zuma)呼籲民眾悼念曼德拉的同時,要謹記曼德拉爭取自由權利的精神。
祖馬昨日在約翰內斯堡一間基督教循道會教堂,與曼德拉家人一同出席崇拜,他頌讚曼德拉致力於和平,「他代表自由,他為被欺壓的一群戰鬥,他希望所有人都不受束縛」。
南非信奉不同宗教的民眾,都各自到不同的教會、清真寺或猶太教堂悼念曼德拉,祖馬亦希望人民要謹記曼德拉的一生,「我們悼念的同時,都要以歌聲和舞蹈歌頌曼德拉傑出、富革命性的一生,並要謹記他爭取自由權利的精神,帶領我們到新世紀」。
曼德拉的官方追思會將在明天舉行,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和妻子米歇爾(Michelle)、三名前總統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克林頓(Bill Clinton)和卡特(Jimmy Carter),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以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都會出席。
當局預計追思會場地「足球城體育館」的9.5萬個座位會座無虛席;靈柩由週三至週五供公眾瞻仰;下週日就在曼德拉家鄉庫努村舉行國葬,預計屆時有8,000人出席,逾2,500名傳媒報導。
在南非前日舉行的國際七人欖球賽、板球賽等,所有球員在賽前都默哀一分鐘。當局指餘下賽事會如期進行,但會設悼念儀式直至國葬舉行完畢。
英國廣播公司/路透社/美聯社
3 : GS(14)@2013-12-10 00:04:5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76


曼德拉逝世,恍如令世界失去一盞道德明燈。觀察家指他可能是最後一個真正帶來改變的世界性自由象徵人物,假如真的會有下一個曼德拉,可能是在中國出現。
美國人權組織「自由軒」執行副主席卡倫加里特說,曼德拉活在一個特別的歷史時空,令他的非凡個人品格可發揮作用,現在「難想到有人同時是標誌性異見人士,也是真正建立新制度的人」。
緬甸民主派領袖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15年,終等到獨裁結束的曙光,但尚未完成民主大業。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主張和平及種善緣,雖亦甚受推崇,但恐怕有生之年都看不見自由西藏,而且不像曼德拉有跨宗教普世支持力。近年聲名鵲起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亦未成功爭取女性平等教育權。
下一位曼德拉或在中國出現

美國馬爾伯勒學院哲學教授埃德格拉斯認為,曼德拉最重要的成就是當總統時大權在握,仍推行和解,但如曼德拉生於互聯網年代,他的弱點和過失可能一早被放大,早就被拉下馬。他認為下一位曼德拉可能是爭取中國民主人士,但「我們會知道他的一切和他犯過的一切過錯」。
在南非成長的美國西沃恩南方大學歷史教授萊文認為,曼德拉活於冷戰年代正邪黑白分明的世界,現在世界複雜得多,「你少了機會可以說你站在正道,因為何謂正道不再那麼明顯了」。
美聯社
4 : GS(14)@2013-12-10 00:05: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81


曼德拉逝世,令南非舉國愁眉不展,惟獨白人聚居地奧拉尼(Orania)沒有為曼德拉流下眼淚,表現冷漠,但也得承認他是個偉人,比其他人更慈悲、更有風采。
南非在1990年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後,南非白人建立奧拉尼鎮,自我孤立,使用自己的貨幣,不惜任何代價保留白人的文化和語言。當地首長博肖夫(Carel Boshoff)跟鎮內1,000居民都對曼德拉之死不帶任何傷感,但承認「曼德拉是個偉人」。一名婦人對曼德拉離世表現冷漠,只說「我不太認識他」,就快步離開。青年人被問及時,亦只是沉默聳肩,沒有大反應。
博肖夫否認奧拉尼鎮是搞種族主義,只是不想別人騷擾他們的生活,「我們在合乎憲法範圍內規律地生活,不需要其他人的准許」,並重申「這都是曼德拉尊重的」。最後一任白人總統、廢除種族隔離的德克勒克(F.W. De Klerk)亦指,南非白人「對曼德拉懷有暖意,會哀悼他」。
路透社
5 : GS(14)@2013-12-10 00:05:2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83
59名國家元首、多名皇室成員以及各國名人將會出席明天(週二)的追思會向曼德拉致敬,但捷克總理內恰斯(Jiri Rusnok)卻嫌路途遙遠,又已約好午膳晚宴,不想出席,不敬言論遭到狂轟後要道歉。
內恰斯上週五在國會跟鄰座的國防部長皮采克說悄悄話,不料遭國會的米高峰錄下對話,他說︰「我希望總統澤曼會去,想到要出席(曼德拉喪禮)令我顫抖。我午餐晚餐都已有約,所以很怕要出席。」可是澤曼膝傷未癒,「你說他如何能爬上飛機階梯?」內恰斯又嫌南非路遠,形容為「該死的距離」。這番不敬言語在電視及互聯網瘋傳,令曾為曼德拉逝世表示「深切悲傷」的內恰斯尷尬不已,前天公開道歉,承認「不該這樣說」。
英女皇決定不出席,由首相卡梅倫代表出席明天的追思會,皇儲查理斯則代表她出席曼德拉的葬禮。由於太多人下週日會湧到庫努村出席曼德拉葬禮,當局決定徵用一個機場供各國元首飛機降落,並呼籲當地民眾打開大門,招待八方來客。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法新社
6 : GS(14)@2013-12-10 00:05:3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209/18542985
曼德拉的生平事蹟被大量撰寫成書、改編成電影,可說是世上最家喻戶曉的人物之一,但仍然有不少滄海遺珠,以下是幾宗曼德拉鮮為人知的有趣軼事︰

1)曼德拉本名是Rolihlahla,意思是「拉下樹枝」或「麻煩精」。現在使用的名字Nelson是上小學第一天老師為他改的。
2)美國黑人導演Spike Lee1992年講述黑人民權領袖Malcolm X自傳式電影《黑潮》中,曼德拉在片尾曾粉墨登場飾演一名教師(圖),但因不肯念出「不惜一切手段」的對白,片段最終被刪節。
3)除了街道以曼德拉命名,去年有科學家更把一種史前啄木鳥以他命名;英國利茲大學也把一種核子粒子命名為「曼德拉粒子」。
4)在種族隔離年代,曼德拉不斷變換身份躲避當局線眼,傳媒戲稱他是喬裝高手,有高超的逃脫技巧令警察無法抓住他。
5)雖然他主張和平抗爭,但他最愛拳擊,「我不愛拳擊的暴力,我對拳擊的科學較感興趣︰如何移動身體保護自己,如何擬定攻擊和躲避之策,打鬥中如何安排步法進退」。
6)愛吃動物內臟,尤其是胃臟。
7)在囚期間,曼德拉愛念英國詩人威廉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名作《不可屈服》(Invictus),「我是命運的主人,我是靈魂的統帥」鼓勵自己永不放棄。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66

緬甸曼德勒商機處處

1 : GS(14)@2016-09-09 05:18:24

【明報專訊】問:我公司從事成衣出口,有意投資緬甸市場,請問當地市場前景如何?

答:以人口數目而論,緬甸是一個中等規模的東盟國家,年輕勞動力供應充裕,現已躋身為東南亞另一個生產基地,愈來愈受重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預測,緬甸由於受到投資增長所推動,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將達8.6%,前景不俗,並領先其他經濟高速增長的鄰國,如柬埔寨(7%)、老撾(7.4%)、越南(6.3%)及孟加拉(6.6%)。

問:除了仰光之外,緬甸有何城市值得留意?

答:香港貿發局研究部最近前往緬甸實地考察,時間上剛好在2016年4月新政府組成之前,目的是評估該國是否適合作為港商遷廠的選址。仰光是緬甸的經濟樞紐及最大城市,本局亦走訪該國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曼德勒,深入了解當地的營商及投資環境。

緬甸勞動力充裕 東南亞新生產基地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首府,也是緬甸中北部地區的主要經濟樞紐。截至2015年3月止的財政年度,曼德勒省佔該國GDP的11.4%,僅在仰光省(22%)及實皆省(11.6%)之後。

緬甸於2015年11月舉行國會選舉,導致經濟增長放緩;不過,無論是在曼德勒或是在仰光,政府部門及私人公司都對該國的經濟及營商前景深表樂觀。2016年4月,緬甸政權順利過渡,對投資者來說是一種信號,顯示該國將繼續大力推行經濟及政治改革;自此之後,緬甸的商業投資已逐漸重拾動力,尤以基建領域為然。

問:曼德勒享有什麼地利優勢?

答:曼德勒位處緬甸中央,有一條主要公路貫穿其中,由中國邊境通往仰光,為一個貿易樞紐。該條公路是緬甸的貿易要道,農產品、翡翠和寶石均經此出口到鄰近國家,而主要來自中國的進口製成品也是循此途徑輸入。

另外,伊洛瓦底河(Ayeyarwady River)是緬甸最重要的商業河道,貫通南北。曼德勒位處該河東岸,憑藉四通八達的河道網絡,與仰光及蒲甘等主要城市連接起來,小船游走其間,運載乘客及貨物。因此,曼德勒成為該國本土市場的主要分銷中心。

曼德勒為貿易樞紐 加強與鄰國融合

曼德勒作為貿易及物流樞紐,為了促進發展,已決心進一步推動工業化,並加強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四大經濟走廊(即「北部走廊」、「西部走廊」、「東西走廊」以及「南部走廊」)的經濟融合。這四大經濟走廊把緬甸與中南半島內多個東盟國家連接起來,包括泰國、老撾、柬埔寨及越南,亦接通緬甸國內不同地區。

交通基建仍待升級

本局發現,曼德勒正在鋪設多條全新道路,亦有一些已完工的新建道路,包括一些通往新機場的道路,不過,當地道路設施大多十分落後,急需升級改造,以提升該國的物流運輸效率。

2014至2015年財政年度,流入緬甸的外商直接投資額逾80億美元(經緬甸投資委員會批准),其中仰光省佔總額47%,曼德勒省所佔份額僅逾8%。事實上,大多數外國投資者目前仍然聚焦於仰光及其周邊地區,而這些地區的基建設施相對較先進,投資者對曼德勒的交通基建及其他不足之處有所顧慮。

欲了解更多詳情,請瀏覽貿發局經貿研究網站:www.hktdc.com/Research

徐詠鈞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經濟師

[徐詠鈞 貿發攻略]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310&issue=201609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2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