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麻豆戲院 不熄再戰

2011-5-12  TNM




麻豆戲院,南縣升格前唯一倖存的老戲院。電視普遍前,每有歌舞劇團、明星隨片登台,定是擠得水洩不通。

10多年前,戲院主人李祥根退居幕後,改租給來自台北的錡清祿;雖曾經營得有聲有色,

但SARS來襲,加上看電影民眾越來越少,仍不得不吹起熄燈號。

沉潛2個月後,錡清祿發現自己離不開電影,在妻子和放映師支持下,重新拉開序幕,上了年紀的膠捲放映機也繼續轉動。

貼滿廣告的小發財車緩緩駛過台南麻豆街區,擴音器一路放送:「《王者之聲》《王者之聲》奧斯卡金獎影片……《飯飯之交》《飯飯之交》……麻豆戲院,本週上映……優待學生,一百元看二片……」努力告訴鄉親─麻豆戲院又營業了。

熄燈歇業 引關切

穿過鄉間田埂,穿過幾座養鴨寮,廣告車抵達真理大學麻豆分校門前。司機提著漿糊、抱著海報下車,用力在廢棄車體上塗刷,再貼上海報。麻豆戲院老闆錡清祿點上菸,緩緩吐出煙霧,提醒司機:「接著到首府大學那兒貼吧!」

廣播和海報效果大嗎?錡清祿又吐了口煙:「加減!有時想節省成本,不出車,不貼海報,總有客人打電話來問怎麼一直沒換片?」他大笑起來,朗朗笑聲在空曠田野間,卻有一份冷清。

下午一點多回戲院,二廳中的鳳廳熄燈待命,龍廳正在播移區片《門當父不對》,錡清祿問販賣部的妻子陳淑媛:「有客人嗎?」妻子點點頭:「七個。」

二○一○年十月,有六十多年歷史的麻豆戲院傳出歇業消息,「台南縣最後戲院即將消失」,引起地方搶救;不只學生社團前往拍攝記錄片,政府官員也前往關切,呼籲民眾進戲院。

但 搶救歸搶救,現實歸現實,壓力依舊壓得老闆錡金龍、錡清祿兄弟喘不過氣來,「我哥哥想到可能要回鶯歌賣祖田,難過得紅了眼眶。」錡清祿說,兄弟倆苦撐三 年,年虧損約六十萬元,總計賠了約二百多萬元,做完二○一○年暑假那檔,還是沒起色,不得不停止經營,關掉走過一甲子的老戲院。

初設時期 大轟動

麻豆戲院最早是一處番薯籤市(中南部傳統市集),光復後,地方人士為促進繁榮而集資興建,老一輩人稱為「麻豆戲園」;最興盛時,門內天天客滿,門外滿是賣香腸、涼水、燒番賣的小販。

現 年七十七歲、在麻豆戲院門前賣涼水和水果幾十年的郭傳明回憶:「生意尚好還是電視普遍前,不只電影,歌仔戲、歌舞團也常來表演。」郭傳明形容,有「台灣寶 塚」之稱的藝霞歌舞團於一九六一年左右抵達時,「實在有夠轟動喔!整條馬路擠滿來自其他鄉鎮的人,我們這些賣涼水的、寄放腳踏車的,忙都忙死了。」

自幼住戲院對面、近七十歲的藥局老闆林文裕,甚至能畫出老戲院模樣,「最早是默片,眼睛看螢幕、耳朵聽『辯士』(類說書人)說劇情;因風氣保守,會有『大人』(警察)盯梢,過濾片中是否有違反良善風俗的親密動作。」

電視普及 走下坡

一九六四年白河大地震,戲院牆面倒塌,整修後雖繼續經營,但因電視普及,生意逐漸走下坡。一九七○年代,股東醞釀拆除,但地方人士認為戲園為當地不可或缺的「文化中心」,僵持一段時日。

經過協商,李祥根等股東於一九七九年翻建戲院為商業大樓,應地方人士要求保留戲院,由李祥根繼續於一九九二年在三、四樓重開戲院。但李家做建築出身,對影視環境不熟悉,戲院雖重新開張,仍不免欲振乏力,而一度歇業。

一九九八年,原在雲林虎尾經營白宮戲院的錡清祿因房租漲價,轉到麻豆,向李祥根承租戲院,取得完全經營權,接手已搖搖欲墜的麻豆戲院。他不僅更新座椅、視聽設備,也靠著過去累積的深厚人脈,拿到移區片,吸引麻豆、學甲、下營、官田、大內一帶民眾和學生,為戲院帶來希望。

招生不順 受拖累

「當 時成龍的《警察故事》很紅,《酷斯拉》也很賣。」錡清祿笑言:「以日進斗金形容,可能誇張了,但過年檔期絕對可賺六、七十萬元以上。」也因如此,他將哥哥 一家人、妻子全帶到麻豆,以家族經營方式、分班照顧戲院,二家人靠著戲院溫飽無虞;直到SARS那年,沒人敢進戲院,票房從此一落千丈。

錡 清祿提到,戲院客群除了鄉親,主要是台南地區的大專院校學生。「這幾年大學招生不好,戲院也受影響。」他印象最深的是,曾傳出十七分即能申請大學,隔年有 人發起故意參加聯考卻不報到,以抵制低分錄取的校系。「附近有學校原本要招一千多人,竟只招到幾百人,看電影的學生也少了。」

曲終人散,錡金龍退休返回老家,錡清祿心底卻浮現問號:「其他老戲院呢?」他四處尋訪老戲院,一圈走下來,發現還是有老戲院咬牙硬撐,例如高雄岡山統一戲院增設數位設備,台中萬代福戲院轉型為戲院博物館。

貼錢復業 賺開心

回到麻豆,他告訴老婆:「我要復業!」於是,二○一○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麻豆戲院再度點燈,夫妻倆凡事親力親為,將人事成本降到最低,同時以五十元看二片的特價活動,吸引大批客人重新走進電影院。

錡清祿撥了撥額前的灰白髮絲,有些歹勢:「繼續經營,說穿了就是感情用事。」一旁的陳淑媛瞠目笑看丈夫:「他離不開電影,停業那二個月整個人無精打采,根本就不像他。他說要繼續,我就陪他吧!」

同樣感情用事的,還有待了十幾年的放映師胡高明。歇業前,就算被減薪,胡高明始終守著一卷卷三十五釐米的傳統膠捲;復業時,錡清祿一句話,胡高明又回到昏暗卻再熟悉不過的放映室。

錡 清祿帶我們進放映室,傳統膠捲放映機依舊矗立,胡高明正用捲片機回帶。錡清祿說:「這四台客滿牌放映機是台北寶宮戲院改換數位設備時,賣給我們的,除了 他,現在沒幾人會修了。」他也提到目前國內僅剩約二成戲院播放膠捲電影,其餘皆已數位化了。「設備改成數位化,至少得花三百萬元,我不可能負擔,還好大部 分片子,片商都願意提供傳統膠捲。」他笑說。

只是時下紅的不都是如《肉蒲團》之類的科技電影,膠捲影片能營造出3D效果嗎?錡清祿搖搖頭: 「不行。《肉蒲團》甚至沒有傳統膠捲拷貝。」先前應觀眾要求,自費向片商要求拷貝傳統膠捲版《阿凡達》,雖無3D效果,票房也差點不夠付片商片租,但他覺 得「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白忙一場賺開心,「我就說我容易感情用事。」

慘澹營生 守戲院

錡清祿特地帶我們拜訪戲院房東李祥根。八十三歲的李祥根坐在輪椅上,努力地用不清晰的口齒,一字一字陳述往事。好不容易,老妻從泛黃的照片堆中找出一張藝霞歌舞劇團當年登台的照片,李祥根咧著嘴笑,因為照片中的盛況,勝過千言萬語。

回 戲院途中,問這天大約有多少客人?錡清祿答:「今天二、三十個吧,假日會多點,大概百來位。」維持得下去嗎?他說:「很辛苦,但當初我向李祥根租戲院,他 就說要讓我當麻豆人,果然被他說中了,我早已離不開麻豆和戲院了。」他的神情,讓我想起「老兵不死,只是凋零」。或許,老戲院也是不死,只是凋零。

跑片小辭典

移區片 首輪戲院會同時在2、3廳播片,約2、3週後,其中一廳先下檔;先下檔的拷貝帶會移到「移區戲院」播,比首輪慢約3週。

二輪片 等首輪下檔才能拿到拷貝帶,播出時間約比首輪晚45天。

麻豆戲院

地址 台南市麻豆區興中路106號3樓

電話 (06)572-21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