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曲凱:對《為什麽我不做VC了?》質疑的回複與思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7/159455.shtml

曲凱:對《為什麽我不做VC了?》質疑的回複與思考
曲凱 曲凱

 曲凱:對《為什麽我不做VC了?》質疑的回複與思考

投資是一種方式,實操是一種方式,FA 又何嘗不是。

回複:

1)至少要在行業里做10年、20年才能真的看透?

這個觀點本身我是贊同的,但為什麽一定要是連續的10年、20年?而且尤其是對於我所說的“年輕人”來說,10年實業經驗,加上10年投資,我認為大概率是比20年投資來的更有益。更何況,我完全可以2年投資,5年實業,再來20年投資?

我覺得不管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根本都是找到事物的本質,投資是一種方式,實操是一種方式,FA 又何嘗不是。投資是我長久來說最喜歡的事情(我甚至不用把投資當做一個工作或行業),那拉長時間維度來看,我就要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來補足。引用一段類似的話來表達我的這個觀點就是:

“你 plan 自己的 career 時,要給自己足夠長的時間,比如10年。然後再想,你要成為這個領域最 top 的 3-5 個人,你需要有什麽樣的經歷?”

那麽我個人的觀點是,作為一個沒什麽行業經驗的年輕人進入 VC 行業,連續做10年、20年,並不是對這個問題最優概率的解答。

2)VC已經是很理想的職業了?

VC 已經是很理想的職業了,優點很多人都講過了。能做 VC 本身就是上了快車道,做出暫時離開的選擇也是我個人的問題。我習慣性地追求極致的成長曲線,對時間投入產出比的要求甚至有些偏執,所以希望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能效益最大化。雖然有的時候結果可能不是這樣,自己也經常會吃虧。比如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經歷一個行業的低谷確實是能學到特別多東西的。所以這個選擇和理由其實都是很個人化,讓很多人感到不舒服,我覺得也很能理解。

總的來說,我還是在對人生做發散的階段,而人生確實是需要收斂的。這點是我自己總反省,並且要努力去矯正的。對於那些已經在行業內很多年,哪怕是應屆生進來,但有很好的悟性和起點,做好了準備,並且願意一直做 VC 的人來說,我其實真的很羨慕大家。

3)真正懂投資的都不是靠運氣?

我覺得理論和邏輯框架是異常重要的,而很多時候這些東西又來自於經驗。但我也是一個更多強調大勢、而不是個人能力的人。個人能力很重要,但不能抵抗大勢。

所以,我覺得真正有經驗、有理論、有框架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在運氣來臨之時,盡量無限大的去放大抓住趨勢的概率,但概率再高,最終也離不開運氣和勢這個基礎。

4)銷售導向和信息不對稱在所有行業都存在啊?

是,類似銷售能力、溝通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能力,會在職業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重要,反而很多 hard skills 的重要性會越來越低。

銷售導向和信息不對稱本身不是問題,問題還是我所要說的“年輕人”這個群體。在人生職業生涯的初期就接觸非常重的銷售導向的事情和依靠信息不對稱的行業,是否是好事?

換一種角度來說,最近李笑來在知乎上做了一場12萬人+的知乎 Live,但你要知道李笑來以前不是混知乎的啊。知乎里自己養成的大v,到了真正要變現的時候,反而做不過外部的了,這是為什麽?

對於投資行業也一樣,如果一開始就在行業內去積累人脈、獲取信息,有時候收益效率和質量不一定最高。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連續做了五年 VC,積累的很多的人脈和信息,最終卻不如一個做了三年實業又讀了兩年 MBA 再進入行業的人好。當然,這肯定是因人而異的事情,但這個現象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

所以,我不覺得銷售導向和信息不對稱是不好的,關鍵是如何更好地掌握時間、鍛煉自己、和利用行業特點。

5)看完文章不想做VC了,或本來想做又不想了?

我個人本意當然不是站在很多 VC 從業者的對立面,在上面文章里,我只提出了問題,沒有給出解答,這是不好的地方。對於仍然在做 VC 的人來說我覺得仍然有太多可以做可以學習的事情。從一個只從事過不到兩年 VC 經驗的人來說,如果我繼續做 VC,我:

第一,會在投後上下更多功夫,和創業者走得更近,這也是一種能深入了解行業和實操的方式。

第二,做更多行業研究,讀更多書和國內外的博客,多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

第三,去反過去看更多過去 deal 的資料,尤其是當時的 DD 報告、財務模型和過會討論紀要等,再比對現在項目的發展,這些東西是我覺得最能快速學到投資精髓的事情。

第四,更多地紮到垂直行業內,和行業內的人接觸,而不只是一周聊多少個 FA 推來的案子,制造一種虛假的忙碌感。真正和行業內的資深人士建立聯系,這點是我覺得自己當時做的最不好的地方。

第五,自己多研究下募投管退的各個環節,把很多法律知識等補足一下。

而對於還沒有做 VC 的人來說,其實我覺得 VC 主要是給我打開了一個開關。讓我能夠自我驅動、能夠更好地逼迫和鍛煉自己去 social、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時間、能夠嘗試想的更深更有商業邏輯,而這里面有很多地方都是不做 VC 也能督促自己的。多鼓勵自己出來和人聊天,去嘗試接觸那些你本來以為自己接觸不到的人,這可能可以是你的第一步。

6)跳來內容行業,不擔心之後內容行業也走到尾聲?

有人說我進入了內容行業,未來內容也會進入尾聲和低谷。這點我不認同,我是覺得內容早就已經在尾聲和低谷了。從供求關系的角度來說,信息爆炸讓內容存在的價值不斷降低,也讓內容生產者越來越難。

而且內容的主要問題是,生產者和接收方是單向的連接關系,這種關系是不穩定又難以壟斷或激活的。而很多人都在講做社群,本質來講其實是把這種單向關系變成了雙向,這樣就更容易產生信任和品牌,這在傳統媒體時代是很難做到的。再進一步,如果能把雙向關系變成網狀關系,也就有了網絡效應。

從商業理論來講,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純做流量會越來越難,很多靠負面、黑人和八卦搏出位的信息更是瓶頸嚴重。所以從單向到雙向再到網狀關系會是我未來不斷嘗試和摸索的事情,我也願意不斷把我所做的事情和背後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其實,創業公司死亡是絕大概率的事件,所以我一直抵觸很多人以預測和評價創業公司的失敗為榮。本來就是99%會發生的事情,有什麽好預測的呢?最有本事的人其實是那些能預測到成功公司的人,所以還是希望大家多以站邊和贊揚創業公司為榮,這才是最有種的。

思考

1)我在一個公開的平臺上,太掏心掏肺的分享很個人選擇的事情,討論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並不夠客觀,這不好。

2)我把一個人群臉譜化了,一不小心“代表”和“評價”了很多人,這不好。

3)我總結了一些其實大家都有感知的問題,並且沒有給出什麽 insight 或解答,這不好。

4)不管是怎樣的內容或個人IP,只要火了就一定會有人蹭熱點,而蹭熱點的最好方式就是提出反對意見,既然做內容了就要接受這個事情。

5)觀點性的文章,好處是會有很多人喜歡,壞處是有觀點就一定有反面觀點。你永遠無法討好所有人。而作為一個活著就是為了習慣性討好別人,特別在意外部評價,希望被所有人喜歡,但實際被所有人黑的處女座,對於寫公號這件事情我猛打了一陣退堂鼓。

6)我有點理解寫《龐麥郎》的鯨書,和寫《耶魯村官》的楊眉了。以後我再也不黑任何文字工作者了,以後郭敬明就是我的偶像了。

唉,上篇的末尾我還在心疼莊明浩老師,最後發現果然自己還是太 naive 了。不被黑最好的方式就是自黑。看完這麽多,如果你還覺得我說的不對,還想黑我,那我也承認我離開就是因為我做的不好,你看這樣好不好?

心疼自己。

曲凱 VC 風險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808

知識付費這門生意該怎麽做?姬十三、曲凱、魏武揮這麽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1/161574.shtml

知識付費這門生意該怎麽做?姬十三、曲凱、魏武揮這麽看
尋找中國創客 尋找中國創客

知識付費這門生意該怎麽做?姬十三、曲凱、魏武揮這麽看

未來的內容付費市場規模如何?

本文由尋找中國創客(微信ID: xjbmaker)授權i黑馬發布。

2017年剛開年,內容付費、知識付費成為熱門話題。站在一個剛起步的賽道,很多問題湧現,什麽內容適合付費模式?內容付費對內容創業帶來了什麽影響?未來的內容付費市場規模如何?

今天下午,網易在中關村邀請了果殼、分答創始人姬十三、42章經創始人曲凱、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投資合夥人魏武揮……站在風口,談知識付費。

以下為三位的幹貨分享,enjoy~

魏武揮:內容免費是主流  更看好達人

我先要申明一個大前提,我始終堅信互聯網免費是主流,內容免費是主流,可能有一部分會收費。

坦率地講,我並不認為知識電商是什麽萬億級的生意,目前我看不到。可以預期的是2017年相對於2016年的市場規模可能會出現很大倍數的增長,但我還是那句話,我堅信互聯網免費是主流。

很多人進入到場域當中,這里面有兩類:微信屬於工具類,它提供要做付費內容的基礎建設;另一種是運營類的。“得到”是一個非常強的運營產品,一個專欄需要很多運營人員幫它包裝、策劃選題。

一個知識電商他首先要做的是成體系的知識,不排除有像和菜頭這樣的人,一個非常有流量的人、名人。

名人有流量優勢,獲取用戶相對方便一點,但我更看好達人。所以作為一個內容來說,內容本身是有營銷價值的,他會做廣告、做公關,內容營銷價值的這場戰爭已經打完了,很難形成非常大的變化,但在內容的交易價值上,這個仗才剛剛開始,所以你不用擔心你不是名人。

關於未來市場,互聯網行業往往是有人嘗試,成功了就會有巨大殺入。我堅信,會有一個招牌成為知識電商的“化身”。互聯網的馬太效應一直沒有變過,可能會出現1到2個的寡頭,過半年或者一年後在資本的推動下,它們又會合並。

姬十三:知識付費重構終身教育業

知識付費有三個變量,分別是內容、服務、結構的顆粒感。從內容方面來看,我覺得是對中文精品內容挑選價值的付費和對增量知識的焦慮共同構成了去年以來內容的變局。

人成為內容分發的主角。比如得到,它的賣貨能力非常強,這是羅振宇做的一個大IP帶上一堆小IP,得到在流量和分發比例上是超越同類產品的,作為人的分發,它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有效,人的分發也會成為內容領域最具有影響力的一個分發變局。

今年下半年開始應該會有更多人入場,這里面內容領袖和所謂知識網紅,應該會迎來一波巨大的洗牌過程,我們會看到各專業領域里更有價值的人、更有專業能力的人,過去未必是網紅身份的人,更多被推到臺前來。

今天知識付費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市場規模和容量呢?今天很難判斷,但我個人願意認為它的行業本質——終身教育業。人在學歷階段有學校教育完成,但從整個終身學習的角度來講並沒有一個行業做梳理,我覺得知識付費行業恰恰是在重構終身教育業。

從去年9月份以後,分答一直在往兩邊延展,去嘗試解決分答問答作為一個單一產品功能所不能彌補的問題。新產品“分答小講”,用平均30分鐘的時間段來分置供給端的音頻,它的特點在於它能夠以結構性的方式呈現,講者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斷更新他的講單,使得固定的錄播音頻成為不停更新的知識系列。

在做知識付費產品,最大的困難是運營之重。比如我們內部推的“小講”產品,內部內容叠代有四個月,運營叠代也有三個月以上。後來發現這里面我們要介入的鏈條之深、服務之重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所以這件事情上一定是重度運營。

我認為內容付費是一個增量的市場,不會是小的市場,但是有多大,我們也很難預估。分答雖然爆發,但是不能用它來衡量,因為中間有些用戶有試玩的成分。

曲凱:知識付費是一種解決焦慮的服務

目前,這個市場是市場飽和期,我們需要造勢,形成差異化。微信讓每個人都成為了主編,對我來說,一篇公眾號文章其實就是一本周刊。內容的本質是一種服務,服務的核心是品牌,持續的優質內容的輸出將會形成品牌。 

在自媒體變現方面,變現方式不外乎電商、廣告和服務。對生產者來說,流量紅利期過去,需要新的變現方式。內容付費是“正義”的收費,內容付費是長期的而非對流量的收割。

付費內容是一種解決焦慮感的付費。焦慮感源於,怎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呢?內容付費會有很多不靠譜的東西出來,這是自然的發展趨勢,但是用戶會一直買賬,直到找到一種好的解決焦慮的方式。

內容付費 流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