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燈(0006)即將易名, 回憶第一屆恆指成份股 warren
http://hk.myblog.yahoo.com/warren_li19/article?mid=44
早前港燈集團(0006)宣佈即將易名為電能實業, 令筆者感到有點可惜, 畢竟這個上市名稱用了數十年, 但改名也是希望強調港燈在收購英國電網資產後已成為一間跨國的公用機構, 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言歸正傳, 恆生指數大家經常都會聽到,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年有哪些恆指成份股呢? 以下筆者將跟大家談談40多年前第一屆恆指成份股。
成份股:
怡和
|
怡和證券
|
香港置地
|
香港九龍倉
|
天星小輪
|
電燈公司
|
香港電車
|
牛奶公司
|
電話公司
|
太古集團
|
和記企業
|
黃埔船塢
|
屈臣氏
|
均益倉
|
青洲英泥
|
會德豐
|
會德豐船務
|
連卡佛
|
聯合企業
|
香港信託
|
滙豐銀行
|
煤氣公司
|
城市酒店
|
大酒店
|
中華電力
|
九龍巴士
|
香港油麻地渡輪
|
香港生力啤
|
南洋紗廠
|
南海紗廠
|
跟今天的恆指成份股相比, 是否覺得當年的成份股更為人熟識呢? 不過, 商界永遠步伐急速, 今天只做香港本地的生意當然很難生存, 因此上述的股份很多已取消上市地位或遷往新加坡上市, 很多已多次易手, 很多仍然是上市公司, 但以其市值則無法成為恆指成份股。
不斷想著, 原來只剩下九間公司今天仍能在恆指上佔一席位, 但它們都已經歷了多番重組, 它們分別是香港九龍倉 (現稱九龍倉集團(0004))、電燈公司 (現稱港燈集團/電能實業(0006))、和記企業和黃埔船塢 (現稱和記黃埔(0013))、滙豐銀行 (現稱滙豐控股(0005))、煤氣公司 (現稱香港中華煤氣(0003))、中華電力 (現稱中電控股(0002))、太古集團 (現稱太古股份公司A(0019)) 。至於每間公司的重組行動筆者不花時間解說, 如各位有興趣的話可在blog上提出意見, 屆時筆者才與大家暢談。
另外, 筆者想提提部分公司的創辦人, 因為他們的名稱在本地無人不曉, 但很多人不知他們是幹甚麼的。
香港置地、香港九龍倉、天星小輪、電燈公司都是遮打爵士創辦的, 他亦與好友麼地攜手捐錢興建香港大學的主建築群, 而遮打街和遮打花園便是以他來命名的。
牛奶公司是文遜醫生創辦的, 他是第一位從荷蘭引進乳牛來港, 令到本地能出產鮮奶的商人。另外, 他是第一位將人造冰技術帶來本地的商人, 改變了本地人的生活。
和記企業、黃埔船塢、屈臣氏、均益倉、青洲英泥曾經都是由祈德尊爵士控制的, 他亦是電視廣播(0511)和香港海底隧道 (現稱紅磡海底隧道) 的創辦人。
過往股份跟進行動:
魏橋紡織(2698)正如筆者早前所料, 股價在觸及$6.5的支持位後迅速回升至$6.8水平, 這次仍是看能否升穿這個阻力位, 筆者將於下星期與各位談談這間公司。
龍源電力(0916)其實也令筆者有點失望, 因為原以為大唐新能源(1798)和華能新能源(0958)上市會帶動其股價短線炒上, 怎料華能新能源突然擱置上市, 而大唐新能源的上市首日表現也很差。不過, 筆者上星期已與大家詳細探討龍源的前景, 大家適宜耐心持有此股份。
如上述內容有任何錯漏之處, 歡迎各位隨時提出。
1981年11月: 九龍倉(0004)收購隆豐(0020,現易名會德豐)鬧劇(補上更多新聞)
近來九倉(4)的Rubber Duck 熱潮席捲全港,又見到
華潤電力(836)及華潤燃氣(1193,前名華潤勵致)合併,不由得想起這件事,以一家資產虛無的業務,換取未來有實力,但是需要資金的業務,又是系內以股換股,又是資產變成巨大,當年的300億,應該都超過3,000億吧,又是業務相若,又是協同效應,但是市場不認可,這宗交易只出現10日,在1981年12月初自行取消。但華潤能源的交易又如何走下去呢?


據稱是香港第一隻紅籌股: 華盛玩具(413,後易名南華控股、南華工業、南華中國)
1987年5月25日,華盛玩具開始招股。
華盛玩具在1976年成立,主要生產洋娃娃及電子玩具等,主要市場為美國,客戶以孩之寶等為市。1981年把生產移至中國內地,在上市前獲廣州市窗口公司越秀集團入股50%,成為主要股東,次年即上市,以1元發行6,200萬股,佔擴大後股本25%,淨集資額5,700萬元,預計用於購置柴灣的工廠大廈。上市後,越秀及主要股東控制的公司,股權被攤薄至各37.5%,董事除了越秀人士外,亦有光大集團董事長王光英及合和實業之主席胡文瀚,確實厲害。
當年,公司預計盈利不少於3,200萬,以推算出的總股本2.48億計算,全麵攤薄每股盈利不少於12.90仙,市盈率約7.75倍,預計上半年派發股息2仙,下半年派發6仙,合計派發8仙,即股息率8%,以工業股來看,只是股息率較吸引,估值則較貴。但因為他有獨特的紅籌賣點,加上當時市況非常好,最終有20倍認購。
1987年6月16日,公司掛牌,股價沒有破底,開市報1.18元,升18%,曾一度降至1.1元,僅升10%,其後輾轉上升至1.3元收市,升30%,當日市值達到3.224億,市盈率10.08倍,股息率6.15%,處於略貴的水平。
但其後公司在股災後,經營可能不振,最終賣盤予南華集團相關人士,並由玩具業務,轉成投資業務,又把這業務曾經分拆至新加坡上市,後因股價低沉又私有化,之後後轉營中國地產,名稱也多次變更,變為現時的南華中國,如果有機會再向大家細述其財技運作。



[投票]「創業板上市公司」專區建議否決,本區重新易名「上市公司」
1 :
GS(14)@2010-10-08 08:35:27http://realforum.zkiz.com/viewforum.php?fid=174
2 :
pars(2406)@2010-10-08 09:54:57會不會拆得太詳細?
3 :
GS(14)@2010-10-08 10:04:242樓提及
會不會拆得太詳細?
是會的,但是因為未來龍生會牽頭Edit番D資料,他要求這樣做,我又覺得合理,所以暫時有這個安排...如果未來上一個維基百科系統,應該重新會合併番來呢區..
我和壇主明天會一起談這個問題...我順便搞個投票
4 :
pars(2406)@2010-10-08 12:12:46以前都是將各相關的公司連繫起來,方便大家明白各系的關連性,現在又特意將創業板分開,那將來如果主板的公司和創業板有關連消息post時,又要加上hyperlink(應該不會重覆貼吧),那到時便要不斷在各link中游走,很易「迷路」,我覺得越簡單越方便瀏覽的。
5 :
GS(14)@2010-10-08 12:31:394樓提及
以前都是將各相關的公司連繫起來,方便大家明白各系的關連性,現在又特意將創業板分開,那將來如果主板的公司和創業板有關連消息post時,又要加上hyperlink(應該不會重覆貼吧),那到時便要不斷在各link中游走,很易「迷路」,我覺得越簡單越方便瀏覽的。
不如就不分拆,等他們再生出來好嗎
6 :
pars(2406)@2010-10-08 12:53:58還是晚點等龍生他們上來談談,分柝可能方便你們管理呢? 如果分柝開來,會否以「系」來分會好點? 將各自的新聞和討論放在同一個板,再將新聞同港交所公佈2個題目置頂,以下便是該「系」的討論。不過如果整wiki,效果應該一樣。
7 :
龍生(798)@2010-10-09 01:03:46暫時我希望逐隻寫
先不要心急, 隨著日子過去
會有些東西不同的...點分類到時再傾吧
你有冇興趣加入幫手寫或UPDATE?
8 :
teawater(1794)@2010-10-11 03:38:427樓提及
暫時我希望逐隻寫
先不要心急, 隨著日子過去
會有些東西不同的...點分類到時再傾吧
你有冇興趣加入幫手寫或UPDATE?
想點寫?? 呢個星期我不去上班
有時間可以幫幫你
9 :
龍生(798)@2010-10-11 17:53:51茶水兄, 可否PM 你電郵給我?
10 :
teawater(1794)@2010-10-11 18:01:56已PM
11 :
GS(14)@2010-10-11 21:12:4110樓提及
已PM
兩位,可以暫用這內核點改,那你們做成之日,就是半開張之期。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8776
12 :
mimer(1366)@2010-10-13 23:27:19這裡好像拆得太細,作為浮出水面的人,我迷路了
13 :
GS(14)@2010-10-13 23:31:0812樓提及
這裡好像拆得太細,作為浮出水面的人,我迷路了
和新維基互為條件,若有新維基,則創業板則沒,反之亦是..
14 :
mimer(1366)@2010-10-13 23:55:15作為讀過下設計的人的意見,
分類太指細不是不好,但當使用起來很煩,或時間成本太高都不好,個人認為現在是
我其實建議新聞和討論合一的,當然有網友說容易頁數太多,水份太重,解決方法可能只能靠版主delete了
分類方面,主及創業兩類,之下可按版塊再分版,畢竟股市起時是經常按版塊,一齊看就很清楚,當然有些股票較特別,例如webb哥的自成一類,某些炒作集團又能成一類,新股又是一類。
我現在反對是因為我迷路了,因為已拆得太細
建議下,唔用ok,很複習的3d軟件我也懂,這裡難不到我
15 :
GS(14)@2010-10-13 23:58:5414樓提及
作為讀過下設計的人的意見,
分類太指細不是不好,但當使用起來很煩,或時間成本太高都不好,個人認為現在是
我其實建議新聞和討論合一的,當然有網友說容易頁數太多,水份太重,解決方法可能只能靠版主delete了
分類方面,主及創業兩類,之下可按版塊再分版,畢竟股市起時是經常按版塊,一齊看就很清楚,當然有些股票較特別,例如webb哥的自成一類,某些炒作集團又能成一類,新股又是一類。
我現在反對是因為我迷路了,因為已拆得太細
建議下,唔用ok,很複習的3d軟件我也懂,這裡難不到我
1. 我其實建議新聞和討論合一的,當然有網友說容易頁數太多,水份太重,解決方法可能只能靠版主delete了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8611
我想只有通告而沒有意見係很難引起討論的,唔係自己跟開的股票好難知做咩,可能像周大仙一般的吹吹牛才引人,哈哈.
又,新聞區其實不用和討論分開吧?反正都是同一公司,通告和相關新聞,我都想一起看.
但是最麻煩是太多新聞,個貼太長,別人難跟...
不過你可以在討論區貼新聞,這樣就解決了問題,可以嗎?
2. 主及創業兩類,之下可按版塊再分版,畢竟股市起時是經常按版塊,一齊看就很清楚,當然有些股票較特別,例如webb哥的自成一類,某些炒作集團又能成一類,新股又是一類。
use this can solve problem...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8360
16 :
fung3010(2389)@2010-10-14 00:20:47創業板分拆必要不大....正如上面師兄所講,人物關係可能主板同創業板都有連結。資料同討論集中處理可以更有效突顯呢度既人物關係資料優勢,用家亦方便~
我反而提議我地應該更有效運用貼頭既TAG。最理想係TAG入面有板塊(e.g. 汽車股/工業股, etc)同埋關係網及特別人物。咁樣人地入黎一按個TAG就可以搵到個個行業既討論,新聞同湯兄既文庫,所有資料一目了然。
17 :
GS(14)@2010-10-14 21:53:2816樓提及
創業板分拆必要不大....正如上面師兄所講,人物關係可能主板同創業板都有連結。資料同討論集中處理可以更有效突顯呢度既人物關係資料優勢,用家亦方便~
我反而提議我地應該更有效運用貼頭既TAG。最理想係TAG入面有板塊(e.g. 汽車股/工業股, etc)同埋關係網及特別人物。咁樣人地入黎一按個TAG就可以搵到個個行業既討論,新聞同湯兄既文庫,所有資料一目了然。
最新的反對票是我投的。
我現在考慮把創業板上市公司專區改名為股壇維基專區,並把那邊的貼改為捷徑貼,方便給人編輯。
但是類股方面,有時想知道那些是甚麼技術的比較難,其實我提議,不如開個類股專區,把上市公司專區的貼貼在那兒讓人易些找...
18 :
fung3010(2389)@2010-10-14 22:14:4717樓提及
16樓提及
創業板分拆必要不大....正如上面師兄所講,人物關係可能主板同創業板都有連結。資料同討論集中處理可以更有效突顯呢度既人物關係資料優勢,用家亦方便~
我反而提議我地應該更有效運用貼頭既TAG。最理想係TAG入面有板塊(e.g. 汽車股/工業股, etc)同埋關係網及特別人物。咁樣人地入黎一按個TAG就可以搵到個個行業既討論,新聞同湯兄既文庫,所有資料一目了然。
最新的反對票是我投的。
我現在考慮把創業板上市公司專區改名為股壇維基專區,並把那邊的貼改為捷徑貼,方便給人編輯。
但是類股方面,有時想知道那些是甚麼技術的比較難,其實我提議,不如開個類股專區,把上市公司專區的貼貼在那兒讓人易些找...
類股??即係好似岩岩既太陽能咁?? 我只係怕分得太細,結果有太多個分區~所以我先提用TAG~~
PS: 個維基的確係幾靚~~
19 :
GS(14)@2010-10-14 22:16:1618樓提及
17樓提及
16樓提及
創業板分拆必要不大....正如上面師兄所講,人物關係可能主板同創業板都有連結。資料同討論集中處理可以更有效突顯呢度既人物關係資料優勢,用家亦方便~
我反而提議我地應該更有效運用貼頭既TAG。最理想係TAG入面有板塊(e.g. 汽車股/工業股, etc)同埋關係網及特別人物。咁樣人地入黎一按個TAG就可以搵到個個行業既討論,新聞同湯兄既文庫,所有資料一目了然。
最新的反對票是我投的。
我現在考慮把創業板上市公司專區改名為股壇維基專區,並把那邊的貼改為捷徑貼,方便給人編輯。
但是類股方面,有時想知道那些是甚麼技術的比較難,其實我提議,不如開個類股專區,把上市公司專區的貼貼在那兒讓人易些找...
類股??即係好似岩岩既太陽能咁?? 我只係怕分得太細,結果有太多個分區~所以我先提用TAG~~
PS: 個維基的確係幾靚~~
主板區仍能維持功能,但是這個板主要是集中放這些股的文章,不是用來討論個股...
用tag絕對是好方法,但缺點是有時連自己都唔知把這些分析這類股文章放哪...如果放得太多,又真是好麻煩。
溫商購美銀行 易名「新匯豐」
1 :
GS(14)@2012-01-29 12:40:16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128/News/ec_ecb1.htm

中國春平集團在網站公布的香港總部,實際上是一家專門做公司註冊生意的會計師行。
4.7億收購 毋懼侵權問題
中國春平集團主要經銷大米及涼茶。集團網站顯示,其海外子公司包括了美國新匯豐聯邦財團及美國新匯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據內地《法制日報》日前報道,集團董事長林春平為收購具有85年歷史、由猶太人控股,卻於2008年破產的美國大西洋銀行,於去年8月在美國成立美國新匯豐聯邦財團以便進行收購。而現時收購已完成,銀行更名後正開始試營業,主要為海外華人辦理存取款業務。
認識林春平的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對本報表示,林春平將銀行改名「新礇豐」,已曾問過法律意見,表示不會有侵權問題。
香港總部僅為秘書服務公司
據網站指出,集團是「林春平先生在香港及內地投資的一家跨國集團公司,總部位於著名自由港——香港」,
但本報記者昨日前往位於中環順安商業大廈的「香港總部」,發現上址實為一間提供秘書服務的金聣利註冊公司,且早已搬往上環,辦公室內人去樓空,門外則有大批由金聣利代收,寄給不同企業的信件,與所謂春平集團「香港總部」大相逕庭。
此外,內地網民亦對《法制日報》報道提出三點疑問,首先美國大西洋銀行是否存在;其次林春平提及於1995年在新加坡讀書與第7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兒子是同學兼室友;最後質疑林春平聲稱自己是聯合國糧農組織顧問的身分。
本報翻查資料,
2009年12月有一間名為Greater Atlantic Bank的美國銀行宣布破產,但銀行非位於特拉華州;而外國媒體2004年有報道,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兒子是於英國大學畢業,1995年已在一間瑞士公司工作;至於聯合國糧農組織顧問,因該組織網站沒有顧問名單,故未能核實真偽。
2 :
GS(14)@2012-01-29 12:42:20
中國溫州商人林春平(網路圖片)
具有85年歷史、由猶太人控股的美國大西洋銀行,日前被中國溫州商人林春平旗下中國春平集團以6000萬美元收購,更名為美國新匯豐銀行(USA New HSBC Federation Consortium Inc.)。
美國大西洋銀行設在德拉瓦州,受2008年金融風暴衝擊,宣佈破產。
法制晚報形容,在2009年年初,林春平便開始著手抄底美國金融市場,與大西洋銀行進行多次談判。
由於受到投資主體方面限制,2010年6月,林春平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成立春平國際金融控股集團;再於去年8月,在美國成立美國新匯豐聯邦集團。
至2011年11月底,美國新匯豐聯邦集團出資6000萬美元收購大西洋銀行,並改名為美國新匯豐銀行,註冊總資金為1億美元。
據瞭解,新匯豐銀行屬於小規模銀行,業務大多為華人辦理存取款、離岸金融等業務。
不過,林春平表示,他之所以買美國的銀行,主要目的其實在於為了接觸美國高官、接觸很多金融精英以及取得參與世界組織的論壇會議機會。
報導稱,這是中國大陸人第一次收購這銀行。
1970年出生的林春平,為溫州澤雅人。就讀高中時曾在桂林百貨賣鈕釦,後來在深圳從事牛皮貨運生意;1993年前往新加坡攻讀碩士,並與同學、第7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之子熟識。
經過安南的兒子介紹,林春平去年前往加納做生意並認識多名非洲政要;另在2001年,他以50萬美元買下加納一座礦山,如今這座礦山每年至少帶給他200萬美元收入。
3 :
GS(14)@2012-01-29 12:43:18http://www.fawan.com/Article/gj/sh/2012/01/26/121859143893.html

耗資6000萬美元 花費2年時間
溫州商人曲線收購美國銀行
有著85年創辦歷史、由猶太人控股的美國大西洋銀行,日前被溫商林春平控股的中國春平集團成功收購,更名為美國新匯豐銀行。
美國大西洋銀行設在美國特拉華州,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該銀行因資不抵債宣佈破產。
2009年初,林春平開始著手「抄底」美國金融市場,與大西洋銀行進行多番接洽談判。
由於受投資主體等方面限制,2010年6月,林春平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投資註冊成立春平國際金融控股集團。
去年8月,該控股集團在美國投資成立美國新匯豐聯邦財團。
2011年11月底,美國新匯豐聯邦財團出資6000萬美元將其收購,並更名為美國新匯豐銀行,註冊總資金1億美元。
新匯豐銀行屬於小規模銀行,主要為在外華人辦理存取款、離岸等金融業務。
林春平說,之所以要去美國買銀行,一是為接觸美國高官,二是可以接觸很多金融精英,三是有機會參加很多世界組織的論壇會議。
據悉,該銀行原由猶太人控股,這是華人有史以來第一次收購該銀行。
●財富故事
和安南的兒子是室友
林春平1970年生,溫州澤雅人,經濟碩士。
1988年,還在讀高中的林春平就在桂林百貨大樓承包櫃檯賣紐扣,成了「萬元戶」。後來他考到深圳大學,通過做深圳和溫州間的牛皮貨運生意,有了原始積累。
1993年,23歲的他遭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失敗:在廣西南寧做航空包機生意時,由於不懂行,欠債約2000萬。
但債主們看好林春平,甚至借錢給他去新加坡讀研究生。
在新加坡,他結識了一位重要的同學兼室友——第7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兒子。
經安南的兒子介紹,林春平去加納 做 生意,並認識了非洲很多國家的領導,包括一些國家總統。
2001年,他以50萬美元購下加納的一座礦山的永久私有權。如今,這座礦山每年至少能為他帶來200萬美元的收入。
隨後,他回國投資農貿食品業,先後在深圳、黑龍江創立米業公司及生產基地,並逐漸將產業擴大到40多個國家。
整理/記者王進雨
4 :
GS(14)@2012-01-29 12:44:18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6&art_id=16018097
溫商收購美國大西洋銀行
2012年01月27日
5 :
GS(14)@2012-01-29 12:44:5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128/News/ec_ecc1.htm
浙江民企境外投資 去年逾163億
2012年1月28日
灣仔萬通大廈 易名恒大中心
1 :
GS(14)@2016-12-01 07:52:35【明報專訊】一向霸氣嘅大劉劉鑾雄都要寄人籬下?講緊嘅係華人置業(0127)早排賣咗灣仔幢美國萬通大廈畀恒大(3333),華置噚日公布,因為大廈今日起就正式改名做「中國恒大中心」,公司的香港總辦事處及主要營業地點所在的地址需要更新,實際位置則維持不變,昔日業主大劉變咗租客。
華置新辦事處地址為「灣仔告士打道38號中國恒大中心26樓」,對大劉黎講,要委屈自己喺其他人地頭返工,的確不是佢風格,不過生意歸生意,話晒125億進帳,不論解決公事、家事都是有益,呢啲面子工夫不做也罷。
中環中心可能變「郵儲中心」
而中環中心之前都傳要賣畀中國郵儲銀行(1658),雖然郵儲行之後高調出面否認,但都無礙小琴想像下,如果改名,中環中心變作「中國郵儲中心」,咁裏面一眾金融機構嘅地址開頭都要更改,個個好似郵局辦公咁,都幾搞笑。
[小琴密語]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367&issue=20161201
雅虎將易名Altaba 行政總裁或辭職
1 :
GS(14)@2017-01-12 08:00:22【本報綜合報道】美國電訊巨擘Verizon斥48億美元(約372億港元)收購雅虎互聯網核心業務的交易,很可能接近完成。據監管文件披露,現時雅虎行政總裁邁耶(Marissa Mayer),將辭去董事會職務,雅虎將改名「Altaba」,並轉型為投資公司,意味邁耶掌舵雅虎時代終結。據雅虎周一向美國證監會遞交文件披露,Verizon完成收購雅虎的核心業務後,邁耶與雅虎聯合創辦人David Filo等六位董事將辭去董事職務。董事會成員總數將削減至五位,並由博通(Broadcom)前財務總監Eric Brandt任董事長。《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雅虎新名字「Altaba」源自於英文字「alternate」與阿里巴巴的英文名字「Alibaba」組成。41歲邁耶於2012年由Google跳槽雅虎,惟未能替業務轉虧為盈。去年雅虎備受負面消息困擾,市場擔心公司與Verizon交易或告吹。去年12月,雅虎公佈共10億個賬戶於2013年遭「未經授權的第三方」竊取10億用戶個人資料;去年9月公司則披露共5億個賬戶曾於2014年被黑客入侵。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1/19892964
【版權風波】香港「丸久小山園」易名 承認非直營店
1 :
GS(14)@2017-01-26 18:23:00香港店將易名為「京都抹茶庵」,只有抹茶粉和抹茶禮盒等已包裝好的商品是由京都本店直接供貨。
近日鬧出香港新開的京都抹茶名店「丸久小山園」非為日本官方授權,日本官方及由和心有限公司代理的香港店在1月25日均發出聲名。兩份聲名內容大致相同,均以「誤解」形容今次風波,內容大致如下:
「丸久小山園於京都以外無直營店,今後亦無開直營店之計劃。但本公司的子公司所營運之店舖,乃獲得丸久小山園正式認可進行商品販賣,同時店舖銷售之商品均是由丸久小山園承諾的正貨商品。此外,店舖內茶室所供應之抹茶卷蛋及其他加工食品,均由本公司之直屬子公司採用丸久小山園供應之原材料製造,而非由日本丸久小山園直接進口及生產。至於丸久小山園期望我方能使用其後店舖名稱,以區分與直營店的差別……。今後將使用「京都抹茶庵」作為丸久小山園製日本茶販賣店的店舖名稱,明確區別與丸久小山園直營之關係。」丸久小山園京都本店已有300年歷史,他們的茶在日本茶評會,數年都取得第一名。香港店將易名為「京都抹茶庵」,只有抹茶粉和抹茶禮盒等已包裝好的商品是由京都本店直接供貨,招牌食物如抹茶卷蛋、薄茶年糕紅豆湯、抹茶雪糕新地等,都不是由日本丸久小山園直接進口及生產,用其原材料製造,再在香港製造。據香港店代理和心有限公司公關表示:「在京都本店的cafe名字叫做『丸久小山園西洞院店茶房元庵』,在香港K11店的零售範圍會繼績沿用『丸久小山園』的商標,而cafe範圍則會轉用『京都抹茶庵宇治丸久小山園日本茶販売店』商標。」希望這個盜用商標風波可告一段落。記者:何嘉茵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日本官方聲名
香港代理公司聲名
招牌食物如抹茶卷蛋等,都不是由日本丸久小山園直接進口及生產,用其原材料製造,再在香港製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6/19908968
避欠薪執笠易名重開紐約中餐館老闆剝削華人員工
1 :
GS(14)@2017-04-08 20:44:13美國紐約市最低工資每小時10.5美元,惟好像陳建濱在內的餐廳侍應,過去卻不斷被華人僱主剝削,平均時薪不到2美元;工人若透過法庭追討欠薪,餐廳東主便索性把餐廳關閉,另覓新址營業。上述情況在中國餐館屢見不鮮,華人職工會要求紐約州通過法例,阻止無良僱主以破產等手法逃避法律責任。駐紐約記者:鄭柏齡紐約市皇后區法拉盛(Flushing)為中國移民聚居地,陳建濱自2008年起,在當地一間中餐廳任部長,不計加班,每周工作最少60小時,「每兩個星期出糧,人工350蚊,另一個做侍應同事都係做60個鐘,但人工得175蚊,計埋唔夠2蚊一個鐘」。由於不諳勞工法例,直至2014年陳建濱才在工會協助下,把餐廳東主告上勞工局,一年後勝訴,法庭裁定餐廳需向陳建濱及其同事合共賠償26萬美元,「老板唔肯賠償,索性關門,但半年後搵咗朋友做持牌人,(餐廳)換個名重新開張」,陳建濱指直至今天,仍未能從僱主身上取回一分錢。陳建濱個案只是紐約移民社區內冰山一角,州政府數據顯示,單計2015年便有2,800名工人,成功向僱主討回破紀錄的3,150萬美元欠薪。包括華人職工會及服務者公平運動等組織,在曼哈頓舉行集會,要求州政府通過俗稱「SWEAT(Secure Wage Earned Against Theft、防止工資被盜)」法案。該法案2013年6月被提上州眾議會討論,賦予勞工局在僱員追討工資時,有權凍結及禁止僱主轉移資產,但提案至今仍未正式立法。有份出席集會的陳清表示,政府執行勞工法時存在大量漏洞,「偷員工工資,告上法庭後就關門、轉名,逃避負責」,而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大量無證移民湧到「庇護城市」之一紐約市,令無良僱主變本加厲,部份更威脅工人如不接受極低薪金,便向移民局舉報其非法居留身份,「紐約口講歡迎無證移民,應該立刻通過SWEAT法案」。陳建濱透露,現時法拉盛約有一半中餐廳,不按照勞工法規定聘請工人,「以前仲嚴重,10間餐廳最少有8間違法」,他希望更多被剝削工人發聲,向政府施壓。有工會義工則指,無證移民亦有權把違法僱主告上法庭,法庭不會過問其身份、或把資料交予移民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8/1998390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