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廣州基金總經理林旭初:PPP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經過兩年的政策醞釀和多方探討後,社會資本合作(PPP)操作模式開始逐漸成為地方政府推動重大基建項目的首選。

2016年以來,PPP項目需求不斷增長,根據全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統計,截至6月末, 入庫項目總數為9285個,總投資額達10.6萬億元,較1月末分別增長32.70%和30.70%。

作為廣州市一級的地方投融資平臺,廣州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廣州基金”)早在2014年就借鑒PPP理念成立了廣州市城發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城發基金”),以財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相配合,引入大額穩定社會資金投資城市發展建設和政策性業務。

在不增加政府債務的前提下,目前城發基金引入險資,成立了兩只百億級城市發展子基金。

9月7日,本報采訪廣州基金總經理、城發基金董事長林旭初時,他表示,在目前低利率市場環境下,基礎設施成為最好的投資標的之一,社會資金躍躍欲試,但卻缺乏路徑支持。城發基金所做的就是搭建路徑和平臺,實現引流。

第一財經日報:您如何看待目前地方政府債務杠桿高企背景下的PPP熱?

林旭初:PPP的核心思想是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到基建項目中去。

首先我們要發展,過去的發展更多是依靠財政出資以及地方負債的方式,而如今,各地的負債率比較高。

從國家層面來說,從2013年開始就逐漸關註地方負債的問題,PPP應該是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催生的。

日報:我看到城發基金的資金來源也是“政府引導+社會資本”,這是否是PPP?

林旭初:是的,我們管理的兩只最大的基金,一個是和中國人壽合作,一個是和新華保險合作,我們的城發基金是在PPP概念提出之前落地的,實際上,PPP是英語翻譯過來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即公私合夥的意思,簡單來說是由政府的資金與社會的資金通過合夥的形式或者合夥制的形式來共同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或者是政府項目。我認為,城發基金本身就是一個PPP:30%是政府資金,70%是保險資金,保險資金來自於保費,所以這是社會資本。

日報:那麽,以PPP模式助力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這其中蘊藏了那些時代機遇?

林旭初:我認為PPP是一個路徑問題,其實,在當前的環境下基礎設施項目本身是一個非常值得投資的領域。

過去在全球經濟,包括國內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投資者的投資預期是相當高的,如今屬於新常態,大家對投資的回報率預期要進行調整。

日報:一般來說,基礎設施的回報率有多高?

林旭初:基礎設施的數量巨大,目前已經成熟的、已經建成的、已經在運營的、已經形成現金流的基礎設施項目99%都做了直接或者間接的債務性融資,直接的債務性融資比如高速路收費權的資產證券化,間接的如交通投資公司,交投本身擁有很多基礎設施項目,交投通過自身發債。

一般來說,成熟期基礎設施項目能提供5%-6%的年化回報率,當今形勢下,從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成本來看,如果是3A級國有企業,其發債成本是年化2%-3%,也就是說,以2%-3%的資金成本去做5%-6%的回報率的項目,其回報率還是非常高的。但一個問題是,成熟期的基礎設施項目很難投資進去,因為它幾乎已經不需要投資了,或者可能已經抵押給銀行。所以,當我們在說基礎設施項目時,我們特指的實際上是早期的、還沒有形成資產或沒有形成現金流的基礎設施。

在過去,沒有形成資產的基礎設施項目是由財政出資,但如今,財政不堪重負,所以才需要引入其他類型的社會資本進入。

日報:什麽樣的資金能夠進入到基礎設施項目中?

林旭初:從概念上講,除了財政資金以外,還有幾類資金在考慮之中。

首先就是保險資金,保險資金的優點在於久期長,回報率要求相對低,但是它受到的監管比較嚴格,自身不能那麽靈活地去使用,另外,盡管保險資金久期長,但最長可能不超過15年,而基礎設施項目的回收周期可能是25年、30年。

除了保險資金外,就是銀行的債項資金。相對來說,銀行資金成本相對低一些,但它有兩個問題,債項資金一般只針對已經形成資產、形成現金流的項目,而且周期更短,一般在五年以下。

這兩種資金類型是比較容易進入基礎設施投資中的。

除此以外,社會上還有另外一種資金,就是二級市場的股權資金。二級市場股權資金本身不存在退出的問題,理論上講是永續存在的,資金成本也是最低的,但它很難進入到基礎設施項目的早期階段中,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試圖這樣,以城發基金的資金去做基礎設施早期的投資,當基礎設施項目形成穩定現金流的時候,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的形式進入到二級市場。

日報:保險資金要求收益有多少?

林旭初:目前大概是5%-6%左右,這一般是10年期以上的資金。目前已經形成合作、資金已經到位的包括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與我們簽投資框架協議的包括近10家大型保險公司。

日報:目前社會資金進入基建投資的積極性如何?

林旭初:無論是保險還是銀行,實際上,類債型的社會資金是非常希望進入到基礎設施項目的,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基礎設施項目。

日報:從 PPP 項目的地域分布看,貴州、山東、河南、雲南、四川、河北六個省份的項目投資額居前,這些省份的共同特點是財政壓力較大,資金較為匱乏,城發基金這種PPP模式可否在中西部不發達省份推廣?

林旭初:簡單來說是可以的,但需要發揮國有企業的帶頭作用,其實基礎設施投資的長期回報率應該與本地的經濟發展速度高度吻合,從這個角度來講,中西部地區是待開發區域,按道理來說,它長期GDP增長的速度應該高於發達區域。

雖然經濟發展模式如此,但其實社會資金很難直接從基礎設施項目獲益,只有國有企業帶頭,堅持政府主導,同時結合市場化的手段,兼顧各方利益,才能夠給社會資本一種信心或者是安全性。

在參加B20期間,我們同業在探討一個問題:越發達地區,資金越充沛,回報率也越低,資金成本越低。欠發達地區,其資產負債率高的原因就因為資金不進來,但這些地區依舊需要發展,所以只能以提高杠桿或者提高負債率的方式籌集資金。我想,如果有辦法讓資金方覺得這里是安全的,資金是會進來的,所以,我們還是要提倡金融創新,通過創新,引入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0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