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獎金季變身裁員季 香港外資投行苦熬壞日子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7/xNMDcwXzM5MTMxNw.html

明年第一季度是多數外資投行的獎金季,以往這個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時刻,現在卻平添幾分憂愁。

獎金季將變身新一輪裁員季。日前,法國 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 SA)考慮縮減其企業和投資銀行部門,計劃裁員2000餘人,其中企業和投資銀行部門1500人。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也宣佈,明年第一季度將裁員1600人,規模佔總人數的2.6%(以第三季度總人數為基準)。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計劃,裁員將涉及全部員工階層和地區,包括投資銀行、交易以及後勤部門,只有約17290名金融諮詢師不會受到影響。據記者瞭解,目前摩根士丹利香港還沒有具體的裁員計劃。

彭博社的一項統計稱,2011年已有超過20萬金融從業人員被裁,今年10月底至11月中,多數外資投行在香港都已經完成了首輪裁員。而一些動作快的外資投行已經開始第二輪,在明年一季度發獎金之前,則有更多投行準備動手。

首輪中槍者:銷售及交易部門員工

第一輪中槍的大多是銷售及交易部門的員工。

今年10月份,瑞信香港的銷售及交易部門裁員約20人,外資投行人士向記者透露,瑞信此輪裁員主要是董事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和董事(Director)級別,人數在10個左右。「接下來還會有第二輪。」該人士表示。

今年11月份,法國巴黎銀行(下稱「法巴」)開始在香港裁員,大部分被裁的員工來自企業和投資銀行部,包括信貸和衍生品交易員。此前,法巴曾表示將在2012年裁減1396名企業及投行部門員工,其中超過1000個職位來自海外。

幾乎同時裁員的還有麥格理銀行,受影響最大的部門是去年才擴張的證券衍生品交易部門。

金融危機中表現最好的高盛也未能倖免,據記者瞭解,高盛香港的外匯交易部門走了5個人,佔整個部門人數的13%。

今年第三季度,高盛錄得淨虧損3.93億美元,其中,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FICC)方面的淨收入同比下降36%至17.3億美元。第三季度高盛有21個交易日蒙受了損失,創下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

與其他幾家投行不同,摩根大通的第一輪裁員並沒有把重點落在銷售及交易部門。

今年10月底,摩根大通在香港裁員10人,據記者瞭解,此輪被裁的員工全部是第一年的分析員(Analyst)或者經理(Associate),其中消費品行業3個人,中國研究團隊兩個人。

「裁員只是為了給股東一個交代。」一位摩根大通職員告訴記者,裁員只有人頭指標,中槍的肯定是級別低的員工。

摩根大通今年三季度報告顯示,投資銀行部門費用收入同比下降31%至10億美元,其中債券和股票承銷收入同比降幅分別為37%和47%。私募股權方面也成為顯眼的短板。第三季度該部門錄得淨損失6.45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則淨收入3.48億美元。

獎金季變身裁員季

今年第三季度,日本最大的經紀商野村控股兩年多來首次出現季度虧損,由於交易、投行和海外業務收入下降,截至今年9月底,野村的虧損總額達461億日元(約5.9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則盈利11億美元。

隨後,野村陸續有職員被裁,「被裁的全都是初級員工,甚至有剛畢業才工作2個月的員工。」前述外資投行人士向記者透露。

「野 村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被保證獎金(guaranteed bonus)綁架。」一位剛剛離開野村的人士告訴記者,野村對一些從其他公司挖來的員工許諾保證獎金。由於公司承諾無論員工業績或公司利潤如何,都將向員 工支付數額固定的獎勵,這意味著野村每年都需要向部分中高層員工支付定額獎金。

業內遊說組織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10年,頂尖投行向新員工支付的保證獎金佔51家最大金融機構一般獎金池的8.5%。這比2009年大幅提高, 當時由於公眾和政界對銀行人士薪酬過高表示憤怒,這一比率僅為5.5%,金融危機爆發前夕,這一比率也僅為7.1%。

「還沒有結束,明年2月可能還有一波裁員。」上述野村離職人士告訴記者。

事實上,醞釀下一輪裁員的不止野村一家。明年一季度發獎金之前,有更多投行準備動手。

「明年1月德意志銀行也要開始裁員。」一名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

「最近要對分析員動手了。」蘇格蘭皇家銀行(下稱「RBS」)一位職員向記者透露,上一輪裁員中,削減的主要對象是銷售和交易部門。

今年第三季度,RBS銷售和交易部門所在的環球銀行及市場部(GBM)遭受重創,收入下降29%至11億英鎊。RBS三季度報顯示,今年核心交易的日均收入為2200萬英鎊,比去年減少700英鎊;負交易收入的天數從去年的11天增加至24天。

與交易部門不同的是,行業分析員並不能直接創造收益,「分析員對公司而言只是成本中心。」該職員坦言,儘管有些分析員已經身兼數個項目,但這樣仍然不夠。

對分析員下手的不止RBS一家。

今年11月,花旗宣佈將進一步全球裁員,總計減少3000個工作職位,其中有900個被裁職位屬於交易、投資銀行部門。儘管今年第三季度,花旗的淨利潤同比飆升74%至38億美元,但高達19億美元的會計貢獻還是讓花旗加入到裁員大軍中。

一位花旗香港職員向本報記者確認,香港地區已經裁員,「各個部門和級別都有,我們也有裁分析員。」

另 一個動手的是匯豐控股。今年9月初,匯豐已經宣佈將在香港裁員3000人。11月份,匯豐香港展開第一階段大規模裁員。首當其衝的是風險管理、企業融資、 信息科技及環球市場等部門。據記者瞭解,此輪裁員主要針對級別較高的員工,其中,投行部門約有10個人離職,其中包括3個董事總經理和兩個董事。「春節前 後會有第二輪裁員。」一位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匯豐的第二輪裁員將根據今年9月份已經擬定的名單進行。

獎金減少在預料之中

在外資投行員工的薪酬組成中,獎金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年景好的時候,獎金金額可能高達數年基本工資總額,然而今年,很多受訪外資投行人士坦言,獎金減少已經在預料之中。

「花紅已經不奢望了,肯定會少很多。」一名外資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只求不要在下一輪被裁掉。

事實上,截至今年三季度,一些外資投行的薪酬福利支出已經明顯減少。

高 盛2011年第三季度的薪酬福利支出(含工資、預計年末獎金、股票獎勵攤銷以及福利等其它項目)為15.8億美元,同比下降59%,前9個月薪酬福利相對 淨收入的比率為44.0%。摩根士丹利第三季度的薪酬福利支出比上一季度下降21%至36.9億美元,前9個月累計薪酬福利支出為126億美元,同比略升 6%,但薪酬福利相對淨收入的比率從去年的50%降至47%。摩根大通第三季度的薪酬福利支出比上一季度下降9%至69億美元,前9個月累計薪酬福利支出 為227億美元,同比略升6%。

今年,最大手筆的可能是美國中型投資銀行Jefferies Group,其2011年的財報顯示,今年的淨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6%至25.5億美元,全年薪酬及福利總額達14.8億美元,佔今年淨收入的58%。 Jefferies Group的內部備忘錄稱,這一比例已是行內最高。

「獎金是有限制的。」Jefferies Group向記者透露,這是第一次對獎金附加限制,如果員工明年跳槽到對手公司,就需要吐回全部獎金。

在多數投行選擇縮減獎金或者發獎金前裁員時,也有投行另闢蹊徑。

「高盛主要是降低基本工資。」前述消息人士告訴記者。

金 融危機後,接受政府救助的投行由於發放高額獎金而遭到政府監管部門、研究機構和媒體大肆報導的多重壓力,投行不得不進行一些「薪酬改革」。其中,重要的一 項調整就是提高基本年薪在薪酬總額中所佔的比例。2009年至2010年,為彌補員工年終獎金的損失,不少投行通過大幅度提高基本工資來平衡員工收入。以 高盛為例,運營主管的基本年薪從30萬美元上調至50萬美元。

「但當時高盛有一個條件,即市場不好的情況下,公司有權降低基本工資金額。」該消息人士解釋指,現在高盛即將啟用這項權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91

後出軌日子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html

Joseph同Marie兩公婆,係朋友圈裡面出名既「小男人+惡妻」組合。

佢地兩個既相處模式,原則上係「Marie永遠是對的」。Marie話A,Joseph唔敢話B。Marie既要求幾無理都好,Joseph永遠想辦法滿足。

人家話,聰明既女孩子,總懂得在人前人後俾番幾分薄面自己個老公。假設呢個邏輯係正確既話,Marie肯定係一個愚蠢到頂點既女仔。事關Marie對 Joseph,唔單止唔會俾面,Joseph偶有失神,盡管響大庭廣眾面前,Marie亦會對Joseph不留情面地高聲喝罵,而且說話句句有骨。試過有 次,大班朋友食飯,Joseph夾左件Marie唔鍾意食既雞胸俾佢,Marie即時當住大班朋友面前發爛狂鬧Joseph。朋友們個個嚇到目定口呆,難 委Joseph卻毫無反抗,任由Marie鬧至幾乎失聲。

Joseph同Marie係我大學既同學,佢地兩個以前,唔係咁架。

N年之前,反而係Joseph比較大男人,而Marie反而像個小島依人。大學畢業之後冇耐,佢地就結左婚。朋友圈裡面,佢地算係屬於比較早結婚既一對。 婚後Joseph既事業發展得唔錯,職位升得越黎越高。事業得意既男人,開始得到越黎越多「老婆以外」既女性垂青,不久之後,Joseph出了軌,搞了個 婚外情。至於那個婚外既情婦嘛…係佢地兩個結婚時,Marie姊妹團裡面既其中一員。

Joseph既呢段婚外情搞左兩年,後來Joseph回頭是岸,返番去Marie既身邊。至於果兩年「搞搞震」既日子,Joseph同Marie就雙雙絕 跡於我地一班朋友圈既聚會。到佢地再次十指緊扣出現返響我地面前既時候,佢地兩個既相處「地位」,就逆轉到依家呢個模樣。

朋友們大概都估到佢地兩個「失蹤」果兩年,婚姻應該係出左問題,只係大家都係成年人,冇人問,亦冇人會玩篤爆。只係每次當Joseph被鬧既時候,佢都會向我呢個「知情人仕」報以一個無奈既眼神。

「咁係我當日對佢唔住,依家只能當係贖罪囉。裂痕,補唔番架啦。」這是事後Joseph曾經同我講過既說話。

我有時諗,男人步入中年,有點錢也有點事業,要搵出軌既機會,比起年青既時候其實仲要容易得多。只係出軌既故事聽得太多,但當中有好美好結局既,卻好似從 未encounter過。風水師朋友同我批左個流年,話我今年桃花會好旺,叫我小心好自為之。然而像Joseph般既故事,發生在自己身邊,係個百份百既 反面教材。桃花?no thank you啦。

至於Marie嘛…我反而覺得,冇錯Joseph係曾經做錯,兼且錯得厲害。然而觀乎今日Marie對Joseph既態度,到底係一種報復,抑或係自我既 情緒失控?Joseph今日既然浪子回頭,而Marie又決定接受Joseph既回來(至少表面上如是…),縱使人到中年,但未來日子還是流流長,反正決 定左繼續同呢個人一齊,何不放下過去,好好用心經營呢段失而復得既婚姻?

繼續如此下去,大概誰都沒有好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0

日子不好過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25/100393822.html

 「你來辦什麼?」桌子後的年輕姑娘抬了一下頭,手裡在不停地蓋著公章,旁邊堆積的紙張已有將近一尺高。

  聽明白來意,姑娘對隔壁的辦公桌說:「查檔。」手裡的公章不停。

  「這些材料都是些什麼?」填寫申請表格的間隙,我按捺不住記者的探求心。「企業的註銷登記和核准文件。」姑娘的態度還不錯。

  這裡是浙江省杭州市下屬某區工商分局的檔案室。我瞭解到,今年註銷的企業明顯比前兩年多了起來。姑娘手邊的一尺高的紙張,就是近期註銷的企業需要歸檔的材料。

  就在前幾天,採訪中碰到的一個小老闆也抱怨,「今年日子不好過。」他經營門窗、裝修的生意,最近時常有「甩手不幹了」的想法。原因無非經濟不景氣,生意慘淡,難以維繫,還有一些小地產公司的欠款需要追討。

  「去了幾次,也沒要來錢,大家日子都不好過。」他說,最近兩年人工成本明顯增加,也很難從銀行借到錢,稅卻一分不能少。多方擠壓下,生意難做了。

  相比之下,現在最吸引人的,是「錢生錢」的生意。一家地產公司的中層講了一個故事:他在去年買了一套房,每個月的工資不夠支付銀行的按揭。一個 放高利貸的朋友給他支了一招:湊足100萬元,交給這個放高利貸的朋友,每個月三分利,完全能覆蓋銀行的按揭。他慨嘆,「這可比地產行業暴利。」良久,他 又加了一句,「在老闆眼裡,我連100萬都不值。」

  一個在日資製造企業的朋友,又是另一番的「鬧心」。因為訂單不足,她們現在每週是「工作三天休四天」作息狀態。「輕鬆了,但是閒得心裡發慌。」她沒事就逛淘寶,發現今年淘寶上流行長裙。經濟學上的「裙邊理論」說,經濟不景氣,姑娘們的裙子就長。

  這些故事只是採訪中遇到的一些小事。在宏觀語境的數字背後,藏著的是這樣一個又一個的真人真事。

  就在閒聊和胡思亂想的時候,一個中年人拿著一沓材料來申請註銷登記。「也是倒閉了?」我半開玩笑地問。「移民的。」中年人回答。

  關掉國內的企業,舉家移民,這是他正在忙的大事。當然,即便註銷,企業的驗資報告還是要取的,那是去移民局面談時需準備的材料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01

在烏蘭巴托打工的日子

http://www.eeo.com.cn/2012/0820/23219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宋馥李 張宏 王井懷 現在,能逛一會兒大街,也是很奢侈的事情,趙文俊覺得。

趙文俊是烏蘭巴托一家中餐館的廚師,三個月前,經朋友介紹,他從二連浩特來到烏蘭巴托。從走進餐館起,他所有的時間,都待在飯店。

因為,從來的第一天起,趙文俊就被告知,晚上不要一個人出去,雖然原來也接觸過蒙古族,但來到了烏蘭巴托,他早就聽說,蒙古人很不喜歡中國人。「畢 竟是人家的地方,小心一點好。」趙文俊說。旁邊,該餐廳的王經理,輕輕笑了一聲說:「其實也沒那麼誇張」。王經理來蒙古已經有四五年了,他說,中國人和蒙 古人,偶爾會發生一些衝突,有時候其實是中國人的過錯。

排斥華工

趙文俊的擔心,其實是初來蒙古的中國工人共同的擔心。在蒙古,中國工人,已逐漸演變為一個敏感的字眼。雖然並非人人都會遇到,但曾經發生過的幾起事 件,經過人們口口相傳,聽起來頗讓人害怕。「晚上街上有很多蒙古醉漢,看到中國人,會欺負你的。」剛來到蒙古,記者的朋友也這樣提醒。

蒙古大業創業房地產公司董事長趙巨榮,則明確告訴記者,近些年,蒙古蓬勃發展的房地產業,需要大量技術工人,吸引了不少中國人來到蒙古務工,排斥中國人的事件,在烏蘭巴托不是新鮮事兒。

其實,凡是爆發衝突,很難說清楚原因在哪一方。趙巨榮說,只要及時發現處理就可以。遺憾的是,很多施工隊伍,本身管理鬆散,疏導不力,讓內部糾紛演變成外部問題。

很多時候,多是從語言不通,相互誤會而來。來蒙古務工的,以中國南方人居多。南方人說話往往語速快,語音高。而蒙古人說話聲音不高,只有吵架的時候,才會提高聲音。在近距離接觸時,蒙古人常常會誤認為中國人是罵他們,誤會經常發生。

另一方面,很多中國工人也有問題,一些人歧視蒙古人,嘲笑蒙古人懶散或酗酒。或者說一些諸如「中國發達蒙古不行」、「蒙古曾經是我們的領土」等等,而這些話,往往是蒙古人非常反感的。

趙巨榮說,工人們畢竟是在異國他鄉,很多施工隊伍,本就是老鄉團,這樣的隊伍,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開始時,如果一兩個蒙古人跟這麼多中國人衝 突,當然也會吃虧。這時,蒙古人就會給一些極右翼組織打電話,一個電話,往往一呼百應。到這種地步,性質就不一樣了,成了打群架。

從去年到今年,在中國商人的建築工地,均發生過中蒙兩國工人的衝突事件。而一旦發生類似事件,中國人往往會被拘留,大使館出面都沒辦法,因為只要動 了手,就犯法了。今年,烏蘭巴托某處建築工地,就爆發了一起類似的衝突,幸虧建設單位報警及時,沒有釀成大事。當時,參與打架的有20多個中國人,而蒙古 人,則叫來了「大亞蒙古」組織的70多個人,最後5個中國人被打傷。

近幾年,蒙古出現了多個有反華傾向的組織,比如大亞蒙古、藍色蒙古、世界兒童保護等,都是合法組織。在極右翼組織的衣服和車子上,公然掛著納粹的標誌。不過,一些組織並非只反對中國人,而是針對所有的外國人,只不過在蒙古的外國人中,中國人始終是最多的。

這樣的組織人數有多少,難以準確描述。在蒙古採訪的幾天內,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幾十人,有的則說有幾百人。他們並非沒有工作,平時也上班,遇到事情,則相互聯絡迅速聚集。

「討厭」中國人

蒙古國內蒙古商會會長劉巴特爾分析說,蒙古人確實不太喜歡中國人,這是客觀現實。在蒙古的一些公共場所,常常能感受到這種不友好。一些出租車司機,會拒載中國人。烏蘭巴托郊外的旅遊點,如果是中國人,則會提高收費。

劉巴特爾說,蒙古人有一種很奇怪的心態,在經濟上,他們很依賴中國人,常常要求中國人幫忙。而在政治上,只有說中國人不好才有市場。競選議員的時 候,沒有人敢說我和中國人是哥們兒。有的蒙古官員和北京的朋友說,雖然我們開會的時候反對中國人,但這是搞政治,請不要在意,我們還是朋友。

當然,也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威脅論的蒙古版本,大意是說,中國收了港澳,馬上要收台灣,之後就是蒙古。這個論調聽起來很荒唐,但在蒙古卻很流行,並被一些排華組織加以利用。

劉巴特爾說,說排華或許有些誇張,但蒙古對中國的防範心理,卻是從政府延伸到了民間。曾經的歷史糾葛,再加上70年的隔絕,在一些蒙古人的思想意識裡,中國就是潛在的敵人。於是,蒙古的議員,總愛拿中國說事兒,用抵制和限制中國,博得民眾的支持。

2008年前後,到蒙古務工的中國工人日益增多,形成了一股中國民工潮。當成群結隊的中國人出現在烏蘭巴托街頭,這個國家感受到種種不適。而多數中國工人,由於沒有經過培訓,並不懂得尊重蒙古的生活習慣。經常能見到的景像是,穿著不整潔的中國人,在街上喧嘩吵鬧。

還有一些中國勞務中介的詐騙行為,也影響了中國工人的形象。很多勞務公司,通過中間人,跑到四川、河南招募工人,甚至還收取工人的中介費。可是到了蒙古之後,工人們才發現很多項目是假的,只好找大使館解決,產生很壞的社會影響。

諸多因素下,隨著中國民工潮在蒙古出現,相應的排華潮也出現了。

而蒙古國的一些政客,為了迎合這些這種情緒,將中國工人的問題政治化。於是,蒙古迅速出台法律,規定某一國的勞務工,人數不能超過本國人口的1%, 很明顯,這是指向中國的。在房地產行業,每輸入一個中國勞工,必須同時招進7個蒙古工人,而在礦產開發行業,比例則是1:9。計算下來,按蒙古國總人口 280萬計算,中國工人的數量,不能超過2.8萬人。

趙巨榮透露,按照這個標準,根本無法滿足對中國勞務工人的需求。實際上,中國工人的數量,遠遠超過這條線。那麼,多出來的工人怎麼辦?那就只好找關係疏通,想方設法進來。如此一來,用工成本又抬高了一大截。

中國工人無法取代

對於大多數中國企業來說,雖然中國工人屢遭排斥,且成本日益高漲,但僱用中國勞務工,仍然不可替代,有很高的性價比。實際上,在烏蘭巴托當地找工人,並不好找。雖然蒙古人頻頻抱怨,中國工人搶走了他們的崗位,但當企業真正去招工,卻沒有這麼多本地勞動力。

蒙古國總人口280多萬,除去在國外打工的30多萬,再去掉婦女兒童,再除去公務員,其他企業的工人,能到建築工地上打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

即便能找到的蒙古工人,管理也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在中國老闆們看來,多數蒙古人工作隨意懶散,難以遵守正常的工作時間,且都有酗酒的習慣。蒙古的工人,是每半個月領一次工資,領了工資後就去喝酒,往往兩三天內見不到人,等花光了錢,再回來上班。

無論是開發房地產,還是搞礦業開採,中國的老闆們,顯然更喜歡用中國工人,雖然招一個中國工人所花費的成本遠遠高於蒙古工人。在大業創業房地產公司 的建築工地上,熟練的技術工,工資都在1萬元人民幣左右。在此之上,公司還要向蒙古官方支付每人1500元的勞務費及其他費用。「現在,國內工資也漲了, 我不加倍,工人不會過來。」趙巨榮說,今年僱傭了來自國內的400多名工人,都是勞務簽證,來了後可待半年至一年。

公司管理員工時,都是分開管理,中國人歸中國人管,蒙古人歸蒙古人管,絕不交叉。趙巨榮坦陳,這是一種無奈的辦法。而在他的工地工作,實施全封閉管理,中國工人們不能隨便出去。小區裡有小賣部、食堂,同樣不允許喝酒。

當然,管理總有漏洞,畢竟無法完全限制工人們的人身自由。總有工人會自己偷偷溜出去,等到發現時,一般都不用找,80%的幾率是在警察局待著,只能趕緊派人拿護照領回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20

沒有大師的日子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1wt.html

最近常常聊到歷史和教育,我看到很多人,可能因為中國近現代在政治經濟文化 等各方面都落後於歐美,有著屈辱的近代史,他們認為是老祖宗留下了遺毒,害了我們,所以就把責任全推給了傳統文化,把我們的國學批得一文不值,視為封建糟 粕,恨不得全盤西化,對歐美文明則是頂禮膜拜,我認為這種思想是崇洋媚外,數典忘祖。

 

近代中國,從西方思想崇拜出發試圖打倒中國文化的潮流中,太平天國運動、新文化運動和文化XXXX動是三個高潮,這些運動導致的結果都是災難性的,今天的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刻反思。

 

一百年前新文化運動時,我們的國人曾有過文化思想方面的困惑,胡適、陳獨秀等人極力反對文言文,前者引進馬列主義,後者推崇自由主義。陳我就不說了,但胡適的新文化運動我認為是有點過頭了的,他本人在十四歲以前就能背誦十三經,如果沒有那9年私塾基礎,我認為胡適不可能成為一代大師。

 

胡適的出發點主要是實用,當時國人文盲比例很高,教育力量薄弱,思想守舊。胡適認為文言文不利於掃盲和日常交流,所以極力推動白話文。100年過去了,如今的形勢已經大不相同,現在的孩子每天有近10小時在讀書,根本不可能變成文盲。所以我覺得《語文》這本門課,除了拼音和識字外,應該直接整本整本的背誦和學習國學經典,而那些白話課文,既然我們平常說話流利,還用得著專門學習嗎?

 

當初,以留美學者為主的學衡派就強烈反對新文化運動。吳宓認為:「今新文化運動,於中西文化所必當推為精華者,皆排斥而輕鄙之,但采一派一家之說,一時一類之文,以風靡一世,教導全國,不能自解,但以新稱,此外則皆加以陳舊二字,一筆抹殺。吾不敢謂主持此運動者,立意為是。」

 

孫中山認為新文化運動源自外來民族的壓迫,不讚同新文化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徹底否定,主張對其繼承、改造。馮驥才更是指出魯迅「他的國民性批判源自一八四零年以來西方傳教士那裡,在他那個時代,並沒有看到西方人的國民性分析裡所埋伏著的西方霸權的話語。」

 

在泛五四時期,中國大師云集,其中很多人學貫中西,我認為這是自春秋戰國之後又一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黃金時代。剛才我上網搜索了一下,羅列了部分國學、教育和思想方面的大師,我本人是國學文盲,至少對其中的一半人一無所知,因為 太懶,一直沒能下決心學習這些大師的著作和歷代經史子集。努力學習傳統經典一直是我的夙願,希望我能用下半生去慢慢完成它。

 

以下是我按姓氏拼音為順序列的名單,歡迎大家補充完善,我想列一百個以上的大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白壽彝

胡 適

呂思勉

沈從文

熊十力

蔡元培

胡小石  

林琴南

沈兼士

徐復觀

陳 垣 

黃 侃

杜亞泉

沈曾植

  

陳煥章

季羨林

羅隆基

蘇曼殊

  

陳夢家

翦伯贊

羅振玉

孫詒讓

楊守敬

陳寅恪

蔣夢麟

馬一浮

湯用彤

楊樹達

陳中凡

蔣廷黻

馬寅初

唐君毅

葉公超

范文瀾

康有為

梅光迪

汪辟疆

余嘉錫

方東美

李叔同

蒙文通

王國維  

  

馮友蘭

梁啟超

牟宗三

王闓運

郁達夫

傅斯年

梁實秋

潘光旦

  

張岱年

  

梁漱溟

錢 穆

王先謙

張恨水

辜鴻銘

  

錢基博

聞一多

張君勱

顧頡剛

林語堂

錢玄同

  

張舜徽

顧毓秀

劉師培

錢鍾書

  

章太炎

  

柳詒徵

錢仲聯

夏承燾

趙元任

郭沫若

魯 迅

任中敏

蕭公權

周作人

 

近年比較火的錢文忠先生,他的老師季羨林也算是一位大師,他師從吳宓和葉公超。但李敖認為季羨林只是個老資格的人,因為別人全死光了,所以才被人稱為大師。另外,尚在世的饒宗頤亦被尊稱為大師,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還有南懷瑾先生,宗教研究方面是他的強項,我曾看過他幾本書,但感覺一些描述有點鬼神玄乎,難以信服。

 

為什麼現在的中國,自「解放」後就再也培養不出大師了呢?我們的教育腐敗、文化斷層、道德淪喪、信仰迷失、禮崩樂壞,所以不單國學無大師,就是其它科學也再沒有大師。大家很喜歡用諾貝獎來衡量學術水平,我統計了一下, 到今天為止,中國人或者華人,已經有11位得諾獎了,下邊我來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教育: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芝加哥大學;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教育:西南聯合大學,芝加哥大學;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教育:小學在大陸,台灣成功中學, 成功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教育:台灣大學學士,台灣清華大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博士;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教育:羅切斯特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琦:1939年生於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教育:河南小學,香港培正中學,美國芝加哥大學 

大和尚:1935年生於西藏,中國國籍,23年前peace獎,時年54歲。教育:私塾;

高X 健:1940年生於江西,流浪13年獲獎後加入法國籍,10年前文學獎,時年60歲。教育:北京外國語大學;

錢永健:1952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6歲。教育:哈佛大學、劍橋大學;

   錕:1933年生於上海,英美國籍及香港身份證,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時年76歲。教育:小學初一上海,中學台灣及香港,香港大學,格林威治大學及倫敦大學;

  XX1955生于吉林,中國國籍,2010年的peace獎,時年55歲。教育:吉林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純美國教育: 2人,朱棣文、錢永健;

老蔣+美英教育:7人,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崔琦、高錕、大和尚;

毛式愚民教育:2人,健哥(他那本書我很喜歡)、波哥。

 

「解放」63年,我們培養了一個文學獎一個peace獎,這兩個獎還是外交部強烈抗議的,自然科學獎一個沒有,人口卻從4億增長到13億,這說明了什麼呢?沒有大師的日子,我們怎麼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85

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了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5es.html
從全球產業結構變遷和全球貨幣金融競爭力重構的戰略高度來看,中國經濟的探底和轉型才剛剛開始。

之所以做出這個判斷,首先要對中國經濟過去20-30年的高速增長的動因做出清晰解釋主要推動力是兩次大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全球製造業向中國集中的「世界工廠」機遇。在1979年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以前,人口高增長,從1949年的5.4億增加到了1978年的9.6億人,使中國儲備了巨量健康的勞動力。1991年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1992年小平南巡,中國大力對外開放。恰逢全球信息化革命方興未艾,隨著ERP等遠程信息管理手段的推廣,跨國公司跨地域管理能力大大增強,同時石油等價格非常廉價,1994年僅每桶14美元。這使得歐美將製造業向外轉移成為可能,因為中國勞動力充沛而廉價,珠三角農民工月薪曾長達20年被壓在1000元以下,而且不必提供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資本基本無需投入改善勞動環境。這給資方提供了巨大的利潤空間。

1997-1998的亞洲金融危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東南亞的國家飽受重創,中國因為人民幣固定匯率,資本項目未開放而受衝擊較小,其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令中國製造業產業集群更具競爭優勢。

第二次浪潮是由人民幣升值所引發的資產泡沫狂潮。2005年中國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人民幣開始單邊升值,二是股權分置改革。前者意味著投機人民幣升值的無風險套利機會,由於中國抓住世界工廠機遇,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幣內在價值增強,而長期固定匯率下,人民幣的確被低估,這對國際熱錢產生了巨大誘惑;後者意味著中國股市基本與國際市場接軌17173,成為國際熱錢可投資的市場。於是乎國際熱錢和海外華人資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湧入中國,先是在2007年10月將A股上證指數推高到6124點的巔峰;再把樓市推到了2010年底的天高。

然而,時至今日,當年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均已在走向衰退或反面。

從世界工廠效應而言:1,中國人口紅利盛極而衰,1979年的獨生子女已經33歲了,即按大學畢業21歲算,獨生子女已經進入工作10年了。與以前的勞動力是天壤之別;2,跨國公司早已渡過投入期,每年開始向外轉移大量的利潤;3,人民幣大幅升值了32%,中國製造的貨幣成本大幅攀升;4,資源由原來國內的廉價提供到不得不使用國際高價資源。石油最為典型,1996年中國變成淨進口國,現在56%的石油靠高價進口,100美元的油價已經很平常;5,美國國策改變,開始鼓勵跨國公司回流美國或美洲,力推再工業化戰略。即使在亞洲也努力尋找對中國的進口替代。6,全球貿易保護升級,東亞政治局勢不再安然無恙。

資產泡沫的負面效應如今也全盤凸顯。在股市和樓市的大博弈中,由於中國企業家和投資者,他們以前並沒有與國際投資者同台競爭的經驗和能力,在股市10萬億計的財富再分配中,在樓市100萬元計的財富再分配中,均成為輸家,不僅將過去20-30年的財富積累基本虧在其中,更將未來20-30年的預期勞動收入深深套在樓市泡沫中。同時,樓市的大幅攀升也推高了製造業的成本,讓中國企業更難以負荷。

與此同時,政府在長期的繁榮週期中,逐漸擴大了財政胃口,以制定規則和手握分配權的優勢,財政收入的增幅連續多年2倍於GDP的增長,加上國有企業在金融和資源的壟斷,都成為中國製造業不可承受之重。

一言以蔽之,中國過去20年的高速增長的動力機制均已盛極而衰,正面效應正陸續轉為負面效應,即在舊動力機制快速衰退,在新動力機制未能再造之前,中國經濟只能是繼續探底,近期也只是很短反彈後,將加速探底。

決定中國經濟探底有多深的外部重要因素是美國競爭力再造的速度成果。中國上一輪的大機遇,與911事件後,美國共和黨小布什政府,在石油軍火寡頭的誘導下,將戰略矛頭指向中東石油,從而陷入伊拉克和阿富汗泥沼有關,這讓美國債台高築,同時在國內放任虛擬金融創新,結果誘發了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那時在中美兩大國的競爭天平上,第一次傾斜向了中國。

但是,中國並沒有抓住這次機遇,進行高新科技創新的產業升級,以應對未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未能大力推進環保循環經濟,以降低對海外資源依賴;更未能乘國際2008年國際商品資產價格大跌而購買海外優質資產,結果以中央四萬億帶動全國18萬億元大興土木,推起了一個把所有剛需者,也把中國壓的喘不過氣來的巨大樓市泡沫。

與此同時,美國卻在民主黨奧巴馬政府的領導下,努力地進行競爭力再造:先是穩定了美國金融系統;其後幫助大企業撇掉壞賬;通過QE1-3,同時打擊歐元,推動熱錢回流壓低資金價格;通過油頁岩開發技術和支持新能源壓低能源價格;通過加大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為美國再工業化創造條件。即在中國競爭力持續惡化時焦點房地產網,美國競爭力在上升。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沒有問題了,西方文明的根本性難題金融寡頭利益擴張與選民福利擴張的衝突仍未能解決,它的巨大的虛擬金融泡沫仍將一直是「達摩克利特」之劍。因此,其即使是復興也是一個階段性小復興。

很顯然,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困難要比美國更大的多,同時東亞地緣政治危機,也會讓熱錢如驚弓之鳥大規模撤離東亞,從而使中國的問題,如同潮水退卻後那樣,在海灘上顯得更加突兀。在未來幾年,人民幣兌美元將迎來一個中長期貶值週期。

中國還有應對方法嗎?有的,那就要競爭力再造。這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政治體制改革,自上而下的機構精簡和自下而上的擴大民主,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2,合理分配土地和資源財富,大部分轉入社會保障體系中;3,凡是市場能做好的都交給市場,激發民間創造活力,特別是金融向民間開放尤其重要;4,A股徹底扭轉「利益輸送市」,變成真正優化配置資源的財富成長市,激勵高新科技、新能源和環保循環經濟。此外圖行天下,遏制汽車等高耗能工業,大大降低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等等。

坦率地說,從現實的困境到實現競爭力再造,將是極為艱巨的挑戰,這首先需要形成一個開明的領導權威,以推動變革。

換言之,即便一切配合到位,變革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國也至少需要5-6年才能初步競爭力再造。即至少未來5年中,中國人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17

苦日子更要過節 耶誕樹買氣旺到爆

2012-12-31  TCW
 
 

 

西方世界深陷經濟復甦緩慢的困境,有一個「季節性」產品卻異常穩定成長,那就是耶誕樹。

在丹麥,耶誕樹訂單的成長旺,推升整體的木品出口額,十五年飆漲了三倍;在美國,耶誕樹供應商全方位農場(Omni Farm)喜迎第四十年的成長。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引述業者考普曼(Poul Copman):「人們寧可負債,也不願意過一個沒有耶誕樹、彩燈和亮晶晶飾品的耶誕節。」正是這種期待讓這一行掙脫農產品價格混亂的命運,擊敗經濟衰退、全球暖化等強大的邪惡力量,奮力成長。

天災人禍,真樹供不應求

丹麥是歐洲最大的耶誕樹出口國之一,境內有三千五百家種植商、出口超過一千萬棵樹,樹影遍布英、德等歐洲大國;甚至也在遙遠的香港與新加坡都看得到蹤跡。不過,檢視出口額結構,其實數量並無劇烈成長,而是價格攀高許多。

且根據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調查,近兩年的天災人禍頻繁,兩年前冰島火山爆發、去年與今年格外炎熱乾旱,灼傷了最受歡迎的樹種諾德曼冷杉(Nordmann fir),還爆發了當地人稱為「紅針病」的災害,導致其他樹種也供不應求,價格一翻再翻。

而全方位農場的情況也類似。英國《衛報》(Guardian)報導,今年產樹大州科羅拉多州整體可供應六萬五千株耶誕樹,但優質樹種比率卻比往年少,全方位農場的兩萬棵額度甚至被迫提前幾個月就停止接單,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環保意識,假樹銷量看漲

真樹越來越難求,使得塑膠耶誕樹的銷量一路看俏,特別是因為中國製造商「造樹」的技巧越來越熟練,而且環保意識日益高漲。此外,各種材質的人工耶誕樹花樣百出,例如:《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報導,加拿大精品公司曾推出一種儲存空間小、無須保養維護的再生紙板耶誕樹,除了和真樹大小一樣,還可應顧客要求,彩繪耶誕老人、雪山和雪花等節日特色圖案。

而比利時設計公司穆茲(Mooz)今年則是在哈瑟特市(Hasselt)廣場展示鑲嵌著杯、盤瓷器的白色耶誕樹。根據設計團隊表示,這棵樹高九公尺、直徑六公尺,一共用上五千件瓷器,被形容為「資本的味道」。

耶誕節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節日,許多零售商全年一半的收入就靠這天衍生的周邊商機,耶誕樹商更堅信年年都會是好年,因為正如《經濟學人》所言,不管生活多苦,大家還是會湊筆錢買棵耶誕樹好過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43

柳傳志:創業者都是「奔日子」的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936.html

作者:袁建勝    來源:聯想之星

記者:聽說您一直在使用微博、微信這些很前衛的網絡工具,您已七十多歲,還對這些新事物保持興趣,這算是您的另一個「我」嗎?

柳傳志:這個比較簡單,像微信、微博,都是極為簡單的工具,憑什麼我不會?微博是瞭解社會整體狀況的一個有效渠道,但是我只看,很少寫。微信倒是很常用,我有很多個群,比如公司的最高管理層,大家經常在裡面互相交流看法,也不用一定坐下來開會,很方便。另外,我還有自己家庭的群,還有包括兄弟姐妹在內的大家庭的群,還有同學的群,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群,等等。每天看看這些就忙得不得了,這都是正常的,不能算什麼新事物。

如果說我現在還能做聯想控股的領導人,最起碼的一點,就是在某些方面,還有不亞於年輕人的思維和能力,這才有資格坐在這兒工作。如果只是為了自己還有存在感,而不是對聯想這家企業有好處,我絕對不會做這樣的工作。

比如2000年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在工作之餘,研究關於IT產業、互聯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精力有些跟不上了,就立刻決定不做聯想集團的CEO了。另一方面,我覺得自己在做企業方面,領悟了一些更深刻的內涵,可以幫聯想拓展新業務,豐富新領域,就從事集團戰略和拓展業務諸如投資等方面的工作。

事實也證明這樣做是正確的。如果聯想集團一直沿著高科技產業這條單一的路走下去,今天可能處於一個比較危險的境地,經過集團業務的多元化,聯想控股降低了這一風險,能夠繼續發展下去。聯想和我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互相需要,如果聯想不需要我,我還堅持不走是不行的;如果還需要我,我自己卻不想幹了,那也不行。

記者:您有很多圈子,特別是4月的綠公司年會上,您還親自操刀做主持人。在不同的圈子,您是如何轉換角色的?

柳傳志:不管是在企業家,還是在其他圈子裡,我覺得自己還是有特殊價值的。我們從做實業起家,後來又涉足投資等其他領域,從中提煉和總結,怎麼把事做得更好、更紮實,我自己有比較深刻的瞭解。特別是我更喜歡的實業,是非常有挑戰性的,怎麼把產品做好,又通過營銷手段讓人家瞭解和接受,這裡面充滿了想像力。

聯想控股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是整體上市,需要我們在幾個行業裡都要做到領先,這必須要有創新,比如聯想之星,雖然屬於投資這個領域,但是我們就想做得與眾不同。雖然我的年齡相對比較大,但有了前面的積累和發現,又保持某種活力,在守正出奇的時候,我可以出「大奇」。

回到主持人這個話題,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覺得現在很多會議和論壇,越來越流於形式,而不注重內容,比如通常要有很多重要人物出場,這樣顯得規格很高,但是內容比較散,討論不充分,問題說不清道不透。既然我要主持這個會,就要改變這些現狀,在保證內容集中、豐富的前提下,通過更活潑的形式展現出來。

我有想法,也有能力這麼做。

記者:您最近又提到,自己當年創辦聯想時,就是覺得日子再這麼過下去不行了,您能否具體談一談,當年是什麼讓您有這樣的想法呢?

柳傳志:我的想法就是,不願意庸庸碌碌地活著。

人通常分兩種:一種是「過日子」的人,一種是「奔日子」的人。出於自己和家庭的考慮,努力過更好的生活,實現一些目標後,按部就班過日子,享受家庭的樂趣,這是所謂「過日子」。

還有一些人,寧可冒著風險,也願意向前衝,尋求更大的人生價值,這些就是「奔日子」的人。當年我就覺得自己是「奔日子」的人,有了這個想法,再回想自己之前40年的沉默生活,就覺得更憋屈,當時的體制只要有一點縫隙,我就要堅決地鑽出來,自己創業。

記者:「奔日子」的人,通常是比較辛苦的,在做企業的過程中,您有沒有過要放棄的想法?

柳傳志:肯定辛苦,而且也有風險。我有一些大學同學,很平穩地度過一生,也都挺好。還有一些計算所的老同事,當年也是下海創業,結果卻不怎麼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我就不覺得辛苦,真是這樣。你看美國的籃球運動員,身體多壯,中國籃球運動員根本沒法比,他們平時肯定做大量的肌肉訓練,吃很多苦,才有這樣的結果,但他們心裡一定很高興,願意這麼做才能練出來。做企業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為什麼不高興、不願意呢?

聯想創業時,中國還是以計劃經濟體製為主,有很多需要改革的舊制度,我們要有所突破,難免會走到紅線面前,要非常謹慎、小心,這些事讓我不高興、不願意。如果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大家在基本規則下進行良性競爭,做企業的人能夠靠自己的學習、思考,想出很多好辦法把企業做好,那就更好了。

記者:在您看來,和您1980年創業時相比,現在的環境有什麼不同?

柳傳志:儘管還不夠完善,但目前我們已經基本建立了市場經濟的環境,總體來講,制度環境比過去要好。環境對創業更寬容,也就意味著個人的思想、方法的轉變就變得重要起來。在辦聯想之前,我在科研單位裡工作了十幾年,常年做技術工作,按照我原來的思維方式,肯定是辦不好企業的,從科學家轉變為企業家,需要思維方式和方法的轉變甚至突破。

我們辦聯想之星的一個重要初衷,就是幫助科技工作者瞭解科技成果如何變成產品,再銷售出去,中間需要哪些環節,每個環節又應該做什麼、誰來做、用什麼方法。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培訓,儘可能地與學員一起瞭解商業運行的規律,觸發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法。

記者:如果讓您對接觸過的聯想之星的學員做一個描述或者評價,那是什麼?

柳傳志:從我聽說和接觸過的一些學員來看,他們還都是屬於「奔日子」的人,有不錯的科研成果,想把它們變成產品,做一番事業。但是,做企業是一個不斷行動、思考、再行動的過程,只有好的科研成果和熱情是不夠的。

真正強的人,是經歷過挫折甚至失敗,還堅持找自己的毛病,找到真正的原因,進行研究和糾錯,兜個圈再衝上去,這樣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受到挫折就退下來,以後自然就沒有機會了。

*本文選自《聯想之星》2013年6月刊,《聯想之星》為「聯想之星」內刊,由《中國企業家》協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06

台中神祕大戶 十年獲利十億的操作心法 名諭爸獨家告白:我在大戶身邊下單的日子

2013-09-02  TWM
 
 

 

財經作家名諭爸,曾是群益金鼎證券台中分公司的冠軍營業員,在長達十五年的營業員生涯中,一位身價數十億元的蔡姓大戶,開啟了他的投資視野。而這位十年獲利十億元的大戶,讓名諭爸學到的,不只是操盤的技法,還有更可貴的投資修養與智慧。

撰文‧謝富旭、林心怡

去年六月甫從群益金鼎證券退休的名諭爸,曾是台中分公司連續七年業績名列前茅的超級營業員;然而,在長達十五年的營業員生涯中,最讓名諭爸珍惜的,則是結識了一名蔡姓大戶,從此啟迪了他在投資路上的各式操作心法和人生智慧。

名諭爸和蔡大戶相識於一九九七年,那年也是他初入證券業當營業員的第一年。

名諭爸回憶剛開始服務蔡大戶時,其證券戶一千萬元操作,僅勉強算是實戶,還稱不上大戶;直到二○○二年,蔡大戶因淡出家族的紡織事業,退休專職投資,於是一口氣匯進了三億二千萬元。從此,名諭爸托這位大戶之福,連續七年蟬聯群益金鼎台中分公司年度交易金額冠軍寶座。

紡織業出身 做股票和做事業同樣認真今年七十二歲的蔡大戶,出身於台中頗具實力的紡織家族,而且商學兩棲,一方面經營企業,同時在大學教授企業管理課程。名諭爸說,「在成為專職投資人之前,蔡大戶實業經驗豐富,一度為了拯救位於印尼瀕臨危機的工廠,還曾在當地住了一段時間。」「他做股票與做事業同樣認真,從○二年到一二年我離開群益金鼎證券前的這十年半,就是因為他的緣故,我鮮少在上班期間好好吃過一頓午餐!」名諭爸苦笑說。

原來,蔡大戶要求擔任營業員的名諭爸,每天必須為他做好幾項指定作業:早上八點前,必須把券商早報、媒體重要訊息、券商研究報告、前一天三大法人買賣超、國際股市收盤狀況等資料彙集給他,「不是把資料蒐集好就算,而是要我逐一消化完畢後,寫成筆記傳真給他。」名諭爸說。

「這只是一天開始的工作而已,到盤中,十一、十二點間,除了必須回報他手中持股的股價變動狀況外,也必須回報他觀察中個股的股價走勢,以及盤中有無重大訊息。」下午一點半收盤後,名諭爸往往只敢出去半小時,買個飲料或三明治就趕緊回到座位上吃,「因為,下午五點之前,我還得把收盤狀況、當日進出報表、收盤後的股市資訊做一個總整理,送到他家去。」為了服務這名大戶,名諭爸連星期天也沒得休息,還得讀完幾本主要財經刊物,並逐一畫下重點後,再親自送到蔡大戶的府邸去,有時候還得擔起大戶寶貝孫子上下補習班的接送之責。

「這就是我在大戶身邊的日子,生活幾乎以他為中心繞著轉,每日忙得不可開交。但我之所以一直甘之如飴,那是因為我有一股渴望:這一輩子不能只是仰人鼻息的營業員,我也要像蔡大戶一樣,日後成為一名資金雄厚的投資大亨!」名諭爸神情認真地說,「所以,我要盡可能待在他身旁學習。」「我很想說服他一起接受採訪,但他只想低調、平淡地過日子,所以婉拒了!」名諭爸帶著些許歉意說。幸而,他獲得蔡大戶的同意,在不揭露個人隱私的條件下,「局部分享」他過去十年的操作紀錄。

從電腦跑出的報表中,○二年到一二年間,蔡大戶在群益金鼎台中分公司總成交金額合計六六一.六七億元,淨獲利達九.六六億元。

除了○二年匯進一筆三.二億元至群益金鼎台中分公司後,就未再匯入資金;也就是說,這十年期間,蔡大戶三.二億元的操作資金,增長至十二.八六億元。不過,名諭爸側面了解,蔡大戶約有七成在群益金鼎台中分公司操作,另有三成資金在別家券商進出。

從季報獲利暴衝股找標的 追高也不怕名諭爸進一步分析蔡大戶的操作風格指出,「他習慣從上市櫃公司每季季報中,本業獲利出現暴衝式成長的標的先篩選,進而研判其本業獲利大幅成長的原因為何?如果是屬於新殺手級產品的應用或熱門產業,即使股價已大漲一段,也不惜追高!」他補充說,蔡大戶買股票、評價股票甚至觀察股票的方法,與絕大多數投資人沒什麼顯著不同,基本上就是循著低本益比買進,本益比超過十五倍以上時就逐漸賣出。但深究其中,仍存在一個「微小」的差距,而這點差距正是造就大戶與散戶兩者之間「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關鍵所在。

一般投資人,包括官方機構台灣證交所在內,衡量股票本益比是用股價除以過去四季的每股稅後純益(EPS)總和;例如,今年第二季財報公布後,台積電過去四季EPS分別為二元、一.五三元、一.六元以及一.九元,總和為七.○三元,以八月二十七日的收盤價九五.六元計算,台積電本益比即為十三.六倍。

然而,蔡大戶對這種大多數人奉為圭臬的本益比卻不重視,他看重的是未來四季每股獲利所推算出來的本益比。

問題是,未來四季尚未發生,公司EPS無從得知,如何算出本益比?對此,名諭爸說:「這就是蔡大戶要倚重營業員的地方,因為除了我們公司有研究團隊對上市櫃公司進行未來四季獲利預估外,別家券商也有做,我就負責彙整所有報告供他參考。」根據未來本益比的預估,蔡大戶○九年在太陽能電池廠昱晶一役上大賺近二億元。○九年第三季昱晶單季EPS轉虧為盈,達一.六八元,如果向前推算,昱晶過去四季EPS為負三.九五元,以昱晶當時股價四十幾元計算,由於虧損毫無本益比可言。

不過,法人的研究報告與媒體預估,昱晶一○年獲利可望達一個股本(十元);也就是說,如果昱晶未來四季能賺十元,以四十幾元的價位來算,豈不是顯得很便宜?

與此同時,蔡大戶也從各家券商研究報告與媒體報導研判,昱晶之前因存貨跌價損失造成的虧損應已提列完畢,接下來因太陽能電池已出現供不應求,產業景氣正大幅轉好之中。因此,蔡大戶視昱晶○九年第三季轉虧為盈為重要轉折訊號,決定大力投資。

買進昱晶後,蔡大戶要求名諭爸必須時時盯緊該股的每月營收,以及後續的每季獲利,檢視其營運進度是否與法人的預期呈一致狀態。名諭爸指出,在這段過程中,除非是有引起系統性風險崩盤的跡象,否則蔡大戶對大盤每日漲漲跌跌根本不在意。

蔡大戶最在意的是,他所買進的個股接下來每月營收是否如法人預期成長?公司高層在媒體上的發言,對前景是否有什麼重大變化?每季獲利是否如預期與時俱進?

大智若愚 且戰且走的﹁追高殺低﹂法如果因業績不如預期,導致股價下跌,就以減碼因應;若合乎預期,股價即使大漲,甚至開盤就漲停,也不惜掛進大筆買單持續追高加碼。從○九年十月操作昱晶一直到一○年十月間,隨著昱晶營收成長率持續暴衝,股價水漲船高,蔡大戶仍不懼追高,勇於買進。

當昱晶營收自一○年十一月起連續三個月呈現衰退,蔡大戶也隨著股價走低逐步出清。儘管這次操作上,蔡大戶沒能在起漲點一次買足,而採取逐批追高買進,而且也沒能在最高的起跌點全部賣出,而是愈跌愈賣、分批減碼,卻仍掌握了昱晶六、七成的波段行情,結算淨獲利高達一.九九億元。

名諭爸說,蔡大戶在其他股票的獲利方法,都與昱晶如出一轍。一開始買進時不重押,而是隨著接下來每月營收、每季獲利數字出爐與原本預期合乎一致,才逐步加碼。

「表面上,這種買法,讓買股的平均成本愈墊愈高,看似愚笨,但細究之下,卻潛藏一種『大智若愚』的心性修養與投資智慧。」觀察蔡大戶操盤多年的名諭爸心有所感地說,「這種操作方法充分凸顯出,他是一個極有自知之明又謙虛自持的人;雖然他會大膽預測,但卻同時顯得如履薄冰,靜靜地等客觀的數字一件件出來,確認原本的預測與看法,再來逐步擴大戰果。」名諭爸笑說,「大多數的投資人,一看到自己的持股漲上去了,如果買太少,就懊悔為何一開始不重押。但蔡大戶不一樣,他認為天底下沒有準確度百分百的預測,預測是需要事實來逐一驗證的,一開始就對自己的預測重押,與賭徒無異,反不可取也!」除了昱晶外,億光、宏達電、原相、聯詠、大立光、中美晶、合晶、群聯等幾次的大波段漲幅,蔡大戶也都掌握到不少。「一開始投資時,他會很謹慎,如果第一步對了他就加碼,對愈多次,加碼愈大膽;有幾次操作,他單一個股所占的資金比重曾逼近五成,足可見其膽識。」名諭爸佩服地說。

堅守風險控管 財富呈階梯式成長蔡大戶對風險控管的作法,同樣也令名諭爸印象深刻。蔡大戶曾對他說,投資最底線,至少要守住每年年初的財富不低於去年年初水位;如果不幸操作失利,低於去年水準,則該退出市場一陣子,從別的地方補足資金後再重新操作。

○二年,蔡大戶匯三.二億元入名諭爸所服務的券商戶頭後,操作一帆風順,財富水位每年節節攀升。「我印象最深刻是○七年七月,蔡大戶那年操作太陽能股如中美晶、合晶大賺,其戶頭資金從年初的十億元出頭,僅七個月就暴增至十五億元。而○七年太陽能股走勢詭譎,在月營收、季報仍不斷創新高及飛速成長下,股價竟莫名其妙崩跌,這種走法也讓他措手不及。」「○七年前七個月賺進的五億多元,在短短三個月內不僅蒸發殆盡,並且眼見連十億元的本金根基都將遭侵蝕時,蔡大戶決定虧完賺進的五億元就『到此為止』,堅決不再逢低攤平,因為如果進行攤平虧損,就違反他之前所訂立的每年財富絕不遜於去年的鐵則!」名諭爸說,這種作法最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一般人對得而復失的財富(更何況是五億元)最無法釋懷,「面對這種狀況,一定很多人會想,我還有十億元,還有逢低攤平本錢,應大有機會把之前賺到手卻飛走的財富給賺回來;但這種心態正是蔡大戶告誡過我,投資人會自取滅亡的最大致命傷。」因為親眼看過蔡大戶面對這場危機的處理方式,讓名諭爸深深體會到一件事:想要成為有錢人,重點不在於你明天,或下個月,或下一季能賺多少錢;真正的重點在於,你的財富能不能每年持續「不退而進」,正是這種「不退而進」財富積累的堅持,才能把心中的貪念消弭於無形。

名諭爸與蔡大戶相處了十五年之久,這些年從蔡大戶身上學到的種種投資智慧,是他之所以能克服投資生涯難關的關鍵所在。

曾經在股市重挫瀕臨破產的名諭爸,仔細推敲蔡大戶買賣絕活,後來在○九年之後,操作漸入佳境,從七.七萬元本金重新出發,再度賺回一千七百萬元,他把這個投資成就,歸功於蔡大戶投資智慧的啟迪。

「有些道理,講出來後明明就是那麼簡單,我卻花了好幾年才參透;而且,即使參透了,也未必能一一做到,這就是投資的奧妙之處。蔡大戶的投資之道,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再三。」名諭爸感慨道。

名諭爸

出生:1974年

現職:財經作家

經歷:群益金鼎證券營業員

蔡大戶

出生:1942年

現職:中部紡織家族事業,現為專業投資人

操作資金:逾10億元

投資成果:2002年投入3.2億元資金,至2012年淨賺9.66億元。

蔡大戶買賣 3 絕活── 大戶想的和散戶大不同

不一樣1 :買進

一般散戶:總想著要「逢低買進、低檔重押」。

蔡大戶:隨著股價上漲而逐步加碼,為自己的預測留下驗證與抽退空間。

不一樣2 :賣出

一般散戶:總想著要賣在最高點,賺足波段。

蔡大戶:誰也無法預料股票會漲到何種價位,月營收年增率衰退時,就應開始減碼。

不一樣3 :認賠

一般散戶:虧損後,如果還有本錢,總想著要翻本再賺回來。

蔡大戶:虧損金額如果超過年初資產水準,休整時日,俟資金實力恢復之後,再重新進入市場。

蔡大戶操盤5步驟

步驟1 從每季公布的季報,尋找本業爆發性成長的標的。

步驟2 研判季報獲利成長,是否屬於產業面或產品面所驅動。

步驟3 從法人研究報告,推估鎖定個股未來四季的每股稅後純益,並以此預估本益比,如處於合理水準(12倍以下),即開始買進。

步驟4 買進個股後,追蹤每月營收、每季獲利以及相關訊息;如果營運數字與市場預期差不多,即使股價持續大漲,也不惜追高。

步驟5 每月營收成長性出現顯著鈍化,甚至較去年同期呈現負成長時,開始逐步減碼。

蔡大戶過去10年的代表性戰績股票名稱 淨獲利(元) 操作題材昱 晶(3514) 1.99億 太陽能電池景氣復甦。

中美晶(5483) 1.39億 多晶矽缺貨。

原 相(3227) 9638萬 Wii剛推出。

聯 詠(3034) 8653萬 液晶電視換機潮。

合 晶(6182) 7665萬 多晶矽缺貨。

群 聯(8299) 7521萬 記憶卡大爆發。

宏達電(2498) 6734萬 智慧型手機崛起。

大立光(3008) 3698萬 手機照相功能普及化,iPhone大爆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09

一位七年級台灣囝仔在中國狼企業的日子 我在華為 激出敢死精神

2013-09-09  TWM
 
 

 

一位七年級中段班的台灣囝仔,進入中國狼企業的代表——華為。

成為華為人的兩年半時間,喚出了他的狼性,他敢爭取案子、敢爭取薪水,而這段歷練,也讓他的企圖心回不去了。

撰文 施禔盈

華為,在中國素有「狼企業」之稱。一九八七年創辦時,資本額僅兩萬一千元人民幣,員工十四人,至去年底,營業額暴增為二二○二億元人民幣,員工人數則大躍進為十四萬人。華為現為世界第二大電信解決方案廠,僅次於瑞典百年大廠愛立信。創辦人任正非的經典名句:發展中的企業猶如一隻狼,有三大特性,一是嗅覺敏銳、二是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的意識。

陳佳宏,七年四班,成大工程科學系畢業,就業時的選擇與多數理工科背景的年輕人一樣,進入台灣知名的科技廠商任職;半年多後,一個機會進入華為擔任工程師。以下是他在狼企業修練的心路歷程。

在華為有一句話,是所有員工都能琅琅上口的:「敗則拚死相救、勝則舉杯相慶。」這不是口號,而是華為人底子裡的狼性精神,因為大家知道,一旦獵物跑掉,全員都得餓肚子,這個硬道理,我,親身體驗過。

我在中國華為深圳總部閉關受訓兩個月,領受華為的狼文化,而在華為工作的兩年半時間,更見識到華為人的狼性,或者說,中國年輕人旺盛的企圖心。

搶標案勢在必得 服務客戶「無孔不入」記得那時候,我在香港負責統籌一個包括2G及3G電信設備的案子,但對於3G我沒有那麼熟,一天下午我向我的老闆提出,是不是可以派一位對3G熟稔的工程師來幫忙,沒想到,隔天一早,就見到這位工程師出現在我面前。

很久以前,英國《經濟學人》曾有這樣的論述:「華為的崛起,是全球跨國企業的災難。」這不是浮誇言論,就我所知,華為的競爭對手只要一提到華為,都是搖頭。為什麼?因為,華為前仆後繼的狼性很驚人,哪些案子要拿下,從來不是隨口說說,絕對勢在必得。

我們曾贏得香港電訊盈科及和記設備供應商的大標案,當時我見識到,華為人對於客戶,包括食衣住行育樂需求的「完全」服務,甚至客戶不必出聲,就早先一步做到。

比如得知客戶的子女想要赴國外求學,便會啟動所有的人脈與資源,協助當事人如願進入知名學府,並打點好所有入學的需求。這種無孔不入的「服務」,效果是:標案沒有拿不到手的,也讓競爭對手望之興嘆。

標準比合理還過分 我當眾被老闆檢討對外如此,對內,華為無法忍受「冗員」。一進到華為,我的師父就告訴我,「要獲得成功前,得先理解失敗。」在人才的培育上,他們很願意給機會,縱使會影響團隊績效,他們還是容許新人嘗試失敗。但接下來師父馬上說,「我可以理解你現在什麼都不會,不過我給你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你一定要什麼都會。」這並不是信口說說。剛進到華為時,我白天上班,晚上要學習,閱讀文件、熟悉電信設備操作程序。只要工作上一出現閃失,我的老闆就會當著所有人的面前「檢討」我,而這個檢討來自比合理還「過分」一點的標準。例如還是菜鳥的我值夜班,老闆要求我除了要能解決問題以外,更要在現況中發展出一套隨機應變的最佳解決方案。相對我在台灣電腦公司上班時,面對同樣情況,上司會說:「沒關係、慢慢來」,差異立現。

能夠在華為生存的人,通常都有類似的進程,第一個半年摸索,第二個半年變強壯、什麼都會,第三個半年有機會變成小組的領導者,學習管理。也因此,在華為多得是三十二、三十三歲的年輕主管,來到四十至四十五歲的階段時,公司便提出優退方案,目的是要讓公司代謝速度加快、繼續奔跑向前。反觀過去我在台灣的老闆,年紀多在五十歲左右。

在華為,人人都在想方設法生存,高壓,是必然的。但是,華為有一特色是,「不讓雷鋒吃虧!」這是中國特有的用詞,「雷鋒」代表工作極度努力的人,而華為的企業文化就是「多勞多得」。以我為例,兩年半中爬了五個職級,薪資水準成長了五○%。

身邊同事,經常可見到五年年資後,每一年都可買一輛車或一棟房子的例子。記得有一位同事和我閒聊時,正有兩個品牌的車子在做挑選,很苦惱該換哪個牌子,結果他乾脆兩輛都買。反正就是績效至上,只要有成績,公司敢給更敢升,自然造就出一批批敢死隊。

我的「敢死」精神,也在華為被激發出來。曾經我們團隊在香港用三個月的時間,就把4G商用網給架構完成。當時人力就像大遷徙般地從泰國、大陸、台灣湧入,白天我們馬不停蹄地在香港街道穿梭,八隊人馬日夜在香港各個建物或地鐵站施工,看日出的早上數都數不清,而這是外界評估需花上一到二年時間,才能達成的基地台架設與傳輸改造工程。

「你不夠格跟我爭」 常在耳邊響起由於不停在各地方成就大事,我的自信心提高了許多,面對諸多工作上的挑戰,都令我躍躍欲試,因為更困難的事情我都遇過、做過,也解決過了。環境,確實讓我成長。過去在台灣,得到一份工作就要高興得飛上天了,哪敢談薪水啊!但現在我變了,只要我值得、夠格,我敢向公司討價還價、爭取更好的條件。

在華為,出國參與案子推動的機會非常多,只要勇於推薦自己,多半可以世界走透透。我就見過一名三十歲出頭的女孩子,來到華為後,幾乎一年跑四個國家,總計走過十二個國家,是磨練,也是擴大視野的難得人生歷程。他們不斷把人力往外投放,也為自己的企業帶來良性循環。

此外,每次公司一提出簽下什麼訂單,需要負責人時,為爭出頭,同事之間對陣、叫囂很普遍,「你不夠格跟我爭」,這句話我從未在台灣的職場上聽見,但在華為卻沒什麼了不起,大家力求表現,每個人都在告訴別人:我會做,我要爭取。

過去曾幫老闆面試一名新人,我提問,「你會什麼?」這名新人是這樣回答的:「你會的我都會。」我接著提出一個問題:「一個站台突然失去聯繫,如何處理?」沒想到,這個人洋洋灑灑提了二十幾種可能出現的狀況與解決方案。很嗆聲、很臭屁。

中國人是這樣,很行,一定要秀出來,就算不行,也要想辦法賣弄。

講一個例子,在華為我真的感受到,什麼叫做英文很爛,還「敢」講英文的絕佳勇氣。但因為「敢」,所以不少人從爛英文變成菜英文,再變成可溝通的英文,你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敢」。

儘管練就一身膽勁,但在高層的角力鬥爭下,背景歧異的我選擇隨著團隊退場、離開華為。然而,在華為歷練的日子,是很棒的力量。對於成功進取的企圖心,我回不去了;對於年薪的高度企求,我也回不去了。

陳佳宏

出生:1985年

現職:待業中

學歷: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華為的企業文化是「多勞多得」!我的敢死精神因此被激發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