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門經營連鎖家具門市的「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他創立的「租金制的零售家居賣場」的商業模式,讓外資家具賣場是又愛又恨,到底「紅星美凱龍」靠什麼成為中國家居賣場市占第一? 撰文.林宸誼 從頒獎人手中接過「二○一○年華人經濟領袖」獎項,中國家具通路大王「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相當激動,「我是從社會最基層木匠,二十歲就開始創業,透 過不斷的學習,才有現在的成就,」台下響起如雷掌聲。紅星美凱龍董事長車建新、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是在這次獲獎的十個人當中,唯二沒有上市的企業 家。 「我姓車,屬馬,性格像炮,因為我的個性比較著急像炮一樣,車馬炮。」與人初次見面,車建新的自我介紹不僅讓人莞爾,還留下深刻印象。從不諱言是木匠出身 的他,因為家境貧困,小學沒畢業的他,就被送進城裡學木匠。一九八二年十六歲時,就已經與其他十個人,帶著五個徒弟,靠著向姨父借來的人民幣六百元,買了 一套家具所需要的材料,向當時江蘇常州市內最大的家具店承攬家具製作業務,開始人生的創業之路。 領悟利潤在流通環節上 如今,紅星美凱龍在全中國已有七十七家動輒三萬坪以上的大型家具賣場,大幅領先第二名的競爭對手「居然之家」,年營收突破人民幣三百億元(約合新台幣一三 八○億元)。據《胡潤中國百富榜》調查,排名一百三十五名的車建新,擁有人民幣七十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四五億元)財富。二十八年時間,從小木匠到家具通 路大王,他是如何做到的? 八六年時,二十四歲的車建新以一個月人民幣六百元,租了間二十四平米〈約七.二六坪〉廠房,作為「前店面、後工廠」的小店面。開始跑到常州木器廠,去學習 家具樣式和作工,一年內,車建新與其他合夥人,共生產七套家具,賺了人民幣三千多元,接著第二年的二十套家具,帶來人民幣一萬多元收入。 八八年,車建新開了生平第一家店,接下五十套家具生產訂單,「那年生平第一次賺了將近人民幣五十萬元,非常有成就感。」車建新悟出透過大量採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最大的利潤空間還是在流通環節上。」擁有一家像常州百貨大樓一樣的家具城,成了車建新下一個目標。 自產自銷,使車建新的連鎖店迅速增加到二十四家,但是到了九六年,車建新遭受人生的重大挫折,二十四家中有十四家出現虧損,原因就出在模仿者大量出現,這種產銷一體的家具店陷入流血競爭,不改變就會倒閉,車建新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經過苦思,車建新想到一種新模式,不自己做家具,而是把空間租給國內外知名家具廠商,由廠商銷售員直接進駐面對消費者,紅星只收取租金及後段運送、安裝服務。同時,他也將賣場擴大數倍,將過去簡陋的賣場,改裝成華麗、現代化門市,呈現與過去截然不同的風格。 九八年,車建新在江蘇常州買下第一筆土地,蓋了一棟房子,稱之為「紅星家具城」。當他從雜誌上看到,外資的麥德龍〈Metro AG〉商場,雖然是「洋裝穿在身」,但賣的卻是中國貨,讓他相當不服氣,「我賣的是進口貨,連他都能穿洋裝,我就不能穿洋裝嗎?」於是在二○○○年,把 「紅星家具城」改為「紅星美凱龍」,而且每間分店開店地址,都選在麥德龍對面,「洋裝一穿就『火爆』大上海,大家都以為紅星美凱龍是中美合資。」車建新笑 著說。 誓言十年進世界五百強 「除了租金,紅星美凱龍很早就買地自己建商場,」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指出,捨棄在市中心蓋商場的想法,車建新很會選地,在一九九八年開始買土地,到現在都沒有出售,單是土地增值就達到人民幣一百多億元。 除了買土地自建門市外,車建新也開始打起廣告戰,以建立形象拉開與競爭者的距離。「他們很敢砸大錢請知名人士代言,」百安居中國區市場總監蔣美蘭分析指 出,紅星美凱龍除了邀請,當今在上海最紅的大小S、心理學家張怡筠、鳳凰衛視主播曾子墨等人代言,光是一季的廣告費「投在上海三大媒體就花人民幣八億 元」,這還不包括其他網路、地鐵燈箱、大型「T霸」的費用,「許多廠商爭著要跟紅星美凱龍合作,就是可以省廣告費。」蔣美蘭解釋紅星美凱龍快速成長的原 因。 「用賣服裝的方式,來賣家具、賣建材。」車建新把家具賣場當成服裝店經營,他坦承每開一間賣場就要成本人民幣五、六億元,「好在九八年起,美凱龍就買地自建,降低不少經營成本。」車建新說。 車建新還獨創「聯盟模式 」,就是與二千多家廠商簽訂聯盟協定,帶著他們征戰全中國。紅星美凱龍開到哪裡,這些廠商就跟到哪裡。「美凱龍是我們進軍中國二、三線城市不可缺少的戰略夥伴,」和成欣業中國區董事長邱士楷說。 二○○七年,車建新拉來全球知名的國際性私募投資基金——美國華平投資集團完成合資,並獲得二億美元〈約人民幣十四億元〉資金的支持。一○年中信、復星和 渤海投資第二輪融資注入,美凱龍已經獲得人民幣二十六億元的資金。車建新向公眾宣布:「上市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在車建新心裡,離二○年,成為世界前五 百強,在世界各地開二百家分店的夢想,又邁前一大步。 車建新 出生:1966年 現職:紅星家具集團董事長 學歷:初中 經歷:木匠 |
http://www.zhanghua.org/?p=4418
文/東方愚
中國企業史或企業家口述史,文字呈現形式比較常見,但影像形式並不多。我關注到三種產品,一種是吳曉波和第一財經合作,將《激盪三十年》做成了一部 財經電視紀錄片。吳是一個介於作家和商人之間的角色,他最大特長之一,是對財經產品形態的拓展。文字是最基本的,包括專欄、圖書(包括普通裝、珍藏版、十 週年版等),然後是各地演講、電視嘉賓、紀錄片等。如果用一個象形字來形容他的路線,就是一個「工」字,上面的一橫,是他所直接或間接掌握的資源,中間一 豎,是他本人的整合、加工,下面一橫,則是生產出來的多同形態的產品線。一個人的能量有限,他的效率和精力卻很驚人,這並非有意褒揚,而是事關方法論的探 索。如果將財經電影、快板、相聲等也搞起來了,產業鏈就全了,「工」字就變成了「口」字。
第二種產品,是有一次無意間看到賈樟柯拍的潘石屹的片子。說實話當時挺吃驚的,他拍《24城記》,已經是在尋找文藝與商業之間的混搭品,現在他直接 拍企業家口述形式的片子,多數人可能不會想到。他這個產品的名字叫作「語路計劃」,不過我沒有搜到更多的這種類型的片子。前幾天《紐約客》駐北京的記者歐 逸文受《讀庫》邀請做講座,我看了文字實錄,他也提到了曾採訪過的賈樟柯,以及他的一個「沒想到」:沒想到中國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人也很喜歡賈的電影。
「西方一般認為,賈樟柯的電影在中國只有大城市的文青和知識分子感興趣,現在看到他有更廣的受眾,我覺得很有收穫。」歐逸文說道,「不過,寫完之後 交給在紐約的編輯看,編輯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關乎這一趟行程的所有東西全刪了。」
接下來他的一句話,是他整個講座裡對我最有啟發的一句話。「只要你的文章、這一段經歷和採訪或跟採訪對象的接觸裡有百分之一、二的東西影響到你對這 些事情的理解和看法,那都很值得一去。這段時間有沒有浪費?它的價值不是體現在能有多大程度出現在最後的文章裡,而是更多地體現在文章所反映出來的本人的 觀點中。」
第三種產品,是我前兩天在周曉光的微博上看到的。周是義烏的企業主,兩年前我曾採訪過她,後來關注了她的微博。她發了一張圖片,是崔永元的《小崔說 事》和中國企業傢俱樂部搞的「中國企業家口述歷史研討會暨項目啟動儀式」,時間是3月13號晚上。小崔同志做口述史,階段性目標,去年開始把目標瞄向中國 企業家群體了。去年5月,繼「電影博物館」之後,崔永元的「中國民營企業博物館」創建,王石、吳曉波等人很快響應,現在的口述歷史研討會,是去年的博物館 產品的拓展和延續吧。
三種影像形式給我們以不同的手法向我們呈現一個群體的生態。儘管其一些口述或旁白離真實的距離到底有多近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話題,但至少他們作為先行 者在拓寬我們的視野。我覺得三種形式遠遠不夠,馬云說他拍一部大批企業家參演的電影的想法不賴,但肯定是個娛樂產品,自說自話,真正獨立、深刻的影像產 品,想來不久就會出現。記得吳曉波有次對我說,我希望中國的財經作者每寫一本書都能賺100萬。我想,除了想著這本書進入暢銷行列外,形態上的延展,也是 必需的。
http://news.imeigu.com/a/1328790060791.html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9日晚間消息,英國《每日電訊報》週四報導,最新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將瀏覽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作為首選的娛樂消遣方式,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樣最注重看電視。
在接受調查的16歲至24歲人群中,65%的受訪對象將通過Facebook和Twitter與朋友交談作為首要的消遣活動。
三分之一的受訪對象每次上網時間超過3個小時,上網地點的選擇很多。電視網絡已經瞭解到這種日益明顯的趨勢,正在嘗試多種方式來吸引青少年上網瀏覽 與電視節目相關的內容。例如,第四頻道在2010年推出了《幸運百萬英鎊》的在線遊戲版本,該遊戲大獲成功,至今已有1100萬人次玩這一遊戲。其模式是 鼓勵人們在觀看節目時玩在線遊戲。
數字市場營銷機構Click Consult在英國進行了此項調查,接受調查的人數為1300人。調查還發現,社交媒體在老年人群中也日益受到歡迎。在5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近三分之一在觀看電視節目前會登錄社交網站。
Click Consult董事總經理馬特·布拉斯(Matt Bullas)表示,人們很早就在談論社交媒體變革,但此次調查發現社交媒體首次超越電視成為青少年最喜愛的娛樂消遣方式,這確實表明數字時代人們的娛樂休閒習慣在快速發生變化。(悠然)
我對「互聯網方式」一直持懷疑態度,不光是它現在的製造能力和利潤水平,而是有關它的未來。我們看到它有一個很高的估值,這應該是來自於投資者對它未
來的信任,但未來真的會讓人放心嗎?如果從2007年iPhone重新定義智能手機這個行業開始,不論是硬件水平、操作系統、用戶行為以及生態系統一直都
持續發生著變化,每個變化後面都有無數的微創新來促進推動,而對小米最大的擔心則在於它是否有能力緊跟這個創新。在這個B2C市場,在手機更換頻率越來越
快的情況下,它是否有持續刺激粉絲消費的能力。尤其是目前手機製造業正處於從縱向到橫向生產的過渡過程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優勢都很難完全變成未來決定勝
負的力量。
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來考察小米這種「互聯網方式」的未來,這一期封面故事選擇的是與另一個挑戰者華為的對比,而另一個維度是小米這種方式與1980年代戴爾公司的對比。
不管是哪一種,我覺得必要的懷疑和提醒都有價值。我並非不信任營銷創新,這個創新也會產生像戴爾這樣的大公司—它至今也是PC產業鏈中重要的一個存
在。但就像戴爾現在也在面臨轉型、它的利潤來源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一樣,僅僅依賴當初的營銷創新有著巨大的侷限性。不過相比之下,更強大的研發能力、控制產
業鏈的能力、供應鏈管理水平,這些優勢會讓我更看好華為的後續能力。
長城汽車可能也是這樣一個更厚重一些的企業。我們關注這個企業是因為在這一輪宏觀形勢和政策改變造成的汽車業(主要是本土汽車製造業)低迷中,長城汽
車受到的衝擊最小,它是如何戰勝週期性的,對於汽車業來說週期性是個大難題;而它在消費者中有很好的口碑,甚至很多時候它已經成為「第二輛車」的消費目標
—汽車消費者在換車的時候通常忽略本土品牌而選擇進口和合資品牌。它是如何做到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與有著宏大抱負的手機製造商相比,長城汽車採訪下來給我們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不盲動、不冒進,堅持自己是個小公司,我把它理解
成是有一顆「做小生意的心」。中國有一個龐大的市場,搶市場、「圈地」似乎已經成了企業成功的唯一路徑,我們此前報導的奇瑞、比亞迪分別困於車型和市場的
擴張而遭遇瓶頸。如何渡過經濟不景氣的難關,長城汽車似乎可以給人一些啟發。
當然,有了做小生意的心還只是第一步,更進一步是做小生意的能力。我們本期對話欄目介紹了日本JR九州集團,它是一個鐵路企業,營業額不高,受航空和
私家車衝擊,這樣一個老牌的鐵路企業意識到它的未來不僅僅在於兩根「鐵軌」,還在於它的「車站」,於是我們看到這個來中國訪問的鐵路企業是在推薦它的餐飲
業務,而它的總裁琢磨的也是如何讓餐飲服務更有價值以及發現、培養這其中的競爭實力。在這些天裡,大家一直在討論的是中國鐵道部的1850萬元的宣傳片究
竟應該值多少錢。從這個角度看,JR九州做小生意的能力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2012年7月26日,在倫敦沙龍街,水晶石公司副總裁、奧運項目負責人劉劍接過奧運火炬。
為這一刻,劉劍和同事準備了5年。2007年末,水晶石的影像作品尚未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巨型書卷畫軸中,劉劍和他的同事已經開始考慮如何再續奧運之緣,因為他們覺得「做奧運,會上癮」。
2009年3月,水晶石中標倫敦奧運會官方制定數字影像服務供應商。一年後的冬天,劉劍帶領著20人的團隊在寒冷的倫敦開始了倫敦奧運開幕式預演籌備。那段日子最痛苦之處在於孤獨:「你在參與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因為和倫敦奧組委有保密協議,打死也不能說出去。」
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觀眾席上七萬多個小屏幕上70分鐘的數字影像,和4個大型LED屏幕內的部分影像內容均出自中國公司水晶石。此外,倫敦奧運體育演示、吉祥物宣傳片和場館模擬影像,都由水晶石中英兩百多人的跨國團隊完成。
劉劍的奧運之緣還未結束。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公司剛與2016年巴西奧運會組委會簽訂合作協議,他的團隊將參與本屆奧運會閉幕式上巴西的「交接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