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銳醫藥內中的上市公司關係

新銳醫藥是一隻在創業板的新股,主要股東為康健系的旗艦康健投資(3886,前稱康健國際),在這短短的招股書中,其實已道出康健系的網絡關係,現在一一細述:

(1) 董事:

1. 李植悅: 在2007年開始曾擔任中國保綠(0397,前合一集團、金寶國際集團、元開達利環保、星虹控股、康健醫療科技、香港體檢、現稱君陽太陽能)的副主席,後因公司轉型至太陽能,醫藥業務由康健國際接手,故在2009年10月15日辭任,同日轉任康健國際(3886)的執行董事。這2家公司的關係可參考此文

2. 宋克強: 他上市時為奧思知集團(8325)的公司祕書,據稱之前在莆田上市公司之一、由現任金威資源(109,前奇德控股、數字地球、榮德控股、榮德豐)主席吳良好曾控制、且現時仍有一定業務合作的中國林大(910,前金威集團、現中國三迪控股)在轉手予擔任職務,後在和康健系關係密切的宏安系旗艦宏安集團(1222)顧問鄭雅儀及其兄鄭雅明購入此上市公司仍擔任職務,在2013年辭任,轉任公司副總裁。

3. 梁志堅: 在2008年5月擔任紅發集團(566,後易名鉑陽太陽能、現為漢能太陽能)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在注入Apollo 太陽能集團後即辭任,然後接任確思醫藥(8250,前稱普斯基因生物科技、現為中國天然投資)獨立非執行董事,3年後辭任。關於康健系和這公司的關係,可參考此文

(2) 人頭股東:
1. Cheung Lam Hung: 這人購入股東之一及執行董事戴海東的3%股權,後又轉給另一位人頭Chau, Kai Man,這名人兄在下文會細述。他其實叫張林雄。這名人兄早期曾為康健控股為股東之一的中國天然投資前身普施基因生物科技的初始股東,其命運和新銳醫藥相似,後來把所有股權轉予控股股東楊華顯及康健國際,退出公司。

但在2009年,他又出現了,他買下了由張一勤持有、因收購Apollo 太陽能集團獲得紅發集團(566,後易名鉑陽太陽能、現為漢能太陽能)的其中662,733,016股,每股作價50仙,後來陸續把之減持套現

其後在2011年3月,他又取得別人向他無償在場外轉讓之中國新經濟投資(80)之股份,其後仍一路增持,但在2012年2月突然又把它全部減持。現時這投資公司主要股東也是康健國際,投資公司主要投資之一易寶(8086,將易名DX.com),其實也是原由康健國際持有的股份


張林雄(圖片來源: on.cc)

2. Chau, Kai Man : 其實就是周啟文。周啟文購入楊芳的3%股份,之後又購入張林雄的3%股份,合共持有6%,和康健手上的股份就有54%了。周啟文在徐明購入上市公司地位後已任執行董事,2008年升任副主席,在2009年徐明退任主席、原大股東及主席葉潤明退任行政總裁後,他接任此兩職。後在收購Apollo 太陽能集團後,退任行政總裁,但保留主席一職,直至2010年8月辭任為止

在這些人物中,其實互相總有些關係,亦每人也好像有一些角色,張林雄的角色可能就是做做人頭,做一個由一個買方轉移到另一個買方的角色,周啟明則是擔任前台人頭的角色。至於無論是徐明、鄭雅儀及其兄鄭雅明,其實又是另一種角色。其實在此筆者提出一個新的想法,奧思知控股及紅發集團的上市公司出售的所謂「新殼主」,其實都可能代表著某些幕後人的資金,他們的出現,其實目的只是為了把股權先集中起來,然後分散至友好之手,使未來炒作及財技運作彈性加大而矣,因為他們當中好像是存在一些適合的身份來購買這些上市公司地位,但卻看來沒有任何實力的,這些錢是從何來呢? 但這個買殼的方法已經逐步變成主流了,未來有時間再討論,但也可能不會討論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59

80後新銳天使投資人戴志康:如何判斷你適不適合創業?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71.html

【導讀】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我看人的邏輯其實是由大量的實踐練成的。創業者本身的訴求是什麼,為什麼使命感驅動的創業成功率非常高?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動點科技的文章,失敗是什麼,失敗的原因非常多,太快的選擇方向也是一種!

-你怎麼判斷一個人是不是適合創業?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我看人的邏輯其實是由大量的實踐練成的。

你有大量的跟人打交道,或是面試或是深度溝通的一種經歷,比如你經常跟朋友聊天這是最基礎的體驗的積累。當你有積累之後開始有感覺,這兩個技術人員不同在什 麼地方,有的技術人員跟你把很多的框架總結整理的非常好,這種人其實某種程度適合做架構師,還有一些人適合做需求,從人類的語言翻譯成計算機語言。這兩種人就有很多不同的特質,前面的人是做研究的,後面的人是做開發的。

我一開始投資博雅的時候,張偉是什麼呢?他在一件不靠譜的事情上堅持了7年時間,公司從一個人變成了三四十人,從三四十人又變回到三四個人。他缺乏的是什麼呢,是缺少方向,對遠景的堅持,自己不斷渴望增長的願望沒有問題,他唯一缺少的就是方向。方向這個東西實際上無論在美國還是中國,很多投資人投完之後都是改方向的。因為投資人看到的視野比較廣,它會看大量的行業裡的趨勢,看行業裡的數據,然後給創業者建議。

另外一個層面就是看創業者本身的訴求。我自己回想起來,我在做Discuz的時候我沒有什麼訴求,只是有很多的想法,把這個東西做的更好。我就感覺,甚至有一種使命感,如果不做,地球人就用不上這種好的產品了。使命感驅動的創業也是成功率非常高的。

我的投資理念也很怪的,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投資理念就是不投資,為什麼叫不投資呢?就是投資人心裡也是有大量的貪婪和恐懼的,也會說今天這個領域炒的很熱,是不是趕緊的投進去。我們需要克服自己的貪婪和恐懼,找到有投資價值的人。所以我少投是一個很重要的投資理念。

-告訴創業者哪個方向是對的,是不是說天使投資人的價值就在於此?

這是天使投資人重要的價值。我面試過1000個候選人,看過幾百家公司。這些創業公司裡面,每個人都做的不同的業務,我就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的東西,其實不是他們向我學習而是我向他們學習的過程。聆聽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因為你要瞭解他們的想法。

單純行為來講,我有過強烈的干涉,但我幹的更多的是,眼睜睜的看著他走向一個深淵在犯錯誤,走向一個我個人看來對公司造成災難性影響的過程裡面去。因為我發 現,每個人想改變他,想說服他,語言都是很無力的,他最需要的是體驗。當他真的撞的頭破血流的時候,我還準備錢救你一把,這時候你才會聽我說,為什麼做這 件事不對,哪件事是有機會的。

-分享一下你看過的失敗的例子?

我自己最大的失敗就是,在08到10年一直把上市當成一個目標了。這個東西比如說你以上市當成目標或是以賺錢當成目標,這些目標都很扯淡。上市是一個結果,是你公司做好了產生的一個直接的結果。如果你以上市為目標,我們面向資本市場,天天打聽他們認可什麼樣的模式,今天你這個公司包成這個模式,明天包成那個模式,結果發現資本市場比你想像的變化快很多。這是我自己身上的一種最大的失敗。

還有一種失敗是什麼,大家聽起來有點不符合常理,就是太快的選擇方向,這絕對也是一個失敗的誘因。你今天打算創業,明天找了一個方向,後天就開始幹了,這絕對是一個糟糕的過程。

我們今天很多的創業者,給自己的創業理由是,市場上這個產品做的不好,我能比他做的好。這也是很大的誤區。因為先有的那個產品,人家已經做了好幾年了,你是一個跟進者,你希望用他的方式打敗他,是沒有機會的。你只能從你非常細分的人群裡面,找那麼一小塊打中它的心,創造價值。

我們今天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很多用戶的需求,但是這種需求大部分都是偽需求,到底什麼是偽需求,什麼是真正的用戶需求?我有一個區分,就是你看他說的話裡面,哪些是羨慕哪些是抱怨。用戶跟你說,這個產品怎麼樣做好一點,跟你說了很多東西,其實都是羨慕,他在羨慕人家有這個東西那個東西。你如果傻傻的跟他做,這十個功能做出來他又提了十個其他的羨慕。而如果你每天糾結在人的抱怨上,如果再不做我就活不了了,要抓狂了,這裡你會發現一群人真實的需求。

你讓他那種心裡最難受的點,把這種痛點一解決,哪怕只瞄準了十個用戶一萬用戶就具備了一些撲殺的資本。所以往往聚焦於小事,聚焦用戶的抱怨和用戶發自內心的痛苦,是一個創業公司從0做到1的一個重要的可行的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37

Hahn & Co:掘金中等规模并购市场的新锐PE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510/t20151015_759248.htm

 Hahn & Co是韩国PE行业的新锐,创办人抓住了中等规模并购市场的机会,迅速崛起,在高伟电子私有化再上市项目中也取得不错的回报。不过,从2014年底投资 HVCC项目所出现的巨额浮亏来看,其已经背离了创办之初设定的中等规模交易目标。目前来看,说其成功还言之尚早。


  在高伟电子的发展中,PE公司Hahn & Co的适时出现,帮了这家企业和大股东一个大忙。那么,它究竟是一家怎样的PE?


  初出茅庐,已一鸣惊人


  Hahn & Co成立于2010年,由原来担任摩根士丹利亚太区PE业务CIO的Scott Hahn创办。据《Asia Venture Capital Journal》杂志介绍,Hahn创办PE是看到中型市场的机会。在韩国PE市场,中大型交易和小型股权交易的竞争都过于激烈,反而是中等规模的并购市 场不够发达。而韩国很多中等规模的家族企业寻求出售,同时,也有更多的多元化产业集团出于业务重组的目的,可能出售一些业务单位。


  2011年,有15只韩国本土(以韩国为基地)的PE基金完成了资金募集,共募集18亿美元。其中并购基金占总金额的73%,最大的并购基金便 是Hahn & Co I,共募集7.5亿美元,占当年韩国本土PE基金总募资额的比例超过四成。可见,这家初出茅庐的基金体量比较大,从资金募集来看,可以说是一鸣惊人。


  通常投资者不大愿意投资刚成立的基金,根据Preqin的资料,只有不到20%的投资者愿意这样做。从募集规模来看,Hahn & Co I的规模属于2011年第三季度亚太区完成募集的最大的5只基金之一(排第4)。Hahn & Co第一只基金的投资者包括淡马锡和Asia Alternative Investment等。2014年,Hahn & Co又有两只基金完成募集,其中一只是Hahn & Co II,募集了12亿美元;另一只是Hahn & Co II Co-Investment Fund,募集了7亿美元。


  作为对比,2011年共有76只专注中国内地的PE基金完成募集,总募资金额达到24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是并购基金Hony Capital RMB Fund II,总金额达到15.7亿美元(数据来源为Preqin)。可见相对中国PE市场来说,韩国PE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募集规模约为中国的1/10。


  不过,从交易额来看,韩国PE市场并不算小。以2014年的情况看,在中国发生的交易总值从2013年的80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90亿 美元,而韩国的总投资额也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106%,达到90亿美元,约为中国的一半。其中包括2014年12月Hahn & Co联合Hankook Tire收购Halla Visteon(018880.KS,简称HVCC)七成股权,这个交易是2014年亚洲最大规模的PE类投资,占了当年韩国PE总投资额的四成。即使去 除HVCC这个最大的交易,2014年韩国PE行业的总投资额仍然达到54亿美元,约为2014年中国发生交易总额的三成左右。


  旗下主要投资组合


  Hahn & Co成立5年来,专注的产业包括制造、IT、科技和金融等,主要投资组合包括H-Line Shipping、COAVIS、N Search Marketing、熊津食品等(附表)。其持股比例通常在50%左右,投资金额多数是几千万到过亿美元。



  这些企业多数属于遇到财务困难的多元化企业,目标是出售其非核心业务。其中,H-Line是Hahn & Co于2013年6月底投资3.75亿美元,与LNG下属的Hanjin Shipping成立的合资公司,Hahn & Co持有78%股份。Hanjin Shipping于1972年创办,历史超过40年,年销售收入达6亿美元。


  此外,2013年12月,Hahn & Co通过法院,以1.9亿美元购买了遇到困难的Woongjin集团的饮料制造业务Woongjin Foods的57.9%股权。这家公司是韩国第三大的非酒精饮料公司,母公司在2012年下半年破产。据说当时其共收到23封资产购买意向书,最终有5家 公司参加了投标。


  2012年6月,Hahn & Co通过法院,以6500万美元投标收购了Daeham水泥的全部股权。


  2012年5月,其又收购了汽车零部件公司COAVIS的66%股权。这家公司主要生产燃油泵等产品,此前连续5年是通用汽车(GM)的年度供 应商,年销售收入约1.52亿美元,运营利润约740万美元。如估算其净利润约为500万美元,那么此次投资接近20倍P/E,公司估值近亿美元,66% 股权也就是接近7000万美元。


  Hahn & Co还投资了韩国最大的在线营销顾问公司N Search Marketing,它是从韩国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Naver分离出来的。


  HVCC投资出现巨额浮亏


  Hahn & Co最新的投资包括2014年12月与韩国最大的轮胎制造公司韩泰轮胎(Hankook Tire,161390.KS)共同投资36亿美元,收购全球第二大的汽车温度控制系统供应商HVCC的七成股权,其中韩泰轮胎出资9.82亿美元,占 19.49%股份,其余由Hahn & Co持有(总投资约26.2亿美元,相信是杠杆收购,HVCC每年的运营现金流约3亿美元,相对稳定)。


  收购中,HVCC的估值是2014年9月底为止的前12个月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约10.1倍(HVCC在2014年底的净 利润为2904亿韩元,约合2.6亿美元,其在交易时的股价约为51.4亿美元,约是2014年净利润的19.3倍)。HVCC的2014年净利润较上一 年下降约7%。这样的估值只能说是大致合理,并不便宜。


  这一交易原本计划在2015年上半年完成,但目前Hahn & Co的账面浮亏已经接近8亿美元(因为HVCC目前市值约3.89万亿韩元,收购价为52000韩元/股;7月15日收市价为36400韩元/股,跌幅约 30%)。如果按照整个交易两成为股权投资(也已经出资约5.2亿美元),八成由银行提供(类似八成按揭),交易正式完成时,Hahn & Co在这个交易上就已经是负资产了。


  估计Scott Hahn先生这半年不容易睡好觉。在向2014年刚完成募集的两个基金的投资者要钱时(capital call),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开口。以高伟电子这样回报不错投资案例来说,投资7700万美元,经过近4年的时间,目前账面利润约1.97亿美元,赚的钱 也只够HVCC这个案子账面浮亏的约1/4。


  有的陷阱,名字叫机会


  Hahn & Co创办人Scott Hahn是投资行业的老兵,在摩根士丹利历练多年,创办新基金瞄准韩国中等规模并购市场的股权投资机会,眼光很好。从过去5年成功募集三个较大规模的基金 来看,成绩已经不错。但是,目前判断Hahn & Co是否成功还为时尚早,作为一家历史只有5年的公司,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我们所整理的Hahn & Co的投资案例来看,多数项目的投资规模都在数千万美元到两亿美元。唯有2014年底的HVCC的投资规模实在太大,交易总金额36亿美元,Hahn & Co所承担的部分高达26.2亿美元。


  是因为这个项目难得一见,太有吸引力(公司为全球汽车空调领域排名第二),还是因为2014年刚刚完成两个大型基金的募集,基金经理有投资压力,或者是因为前面5年做得都还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明显大意?


  从投资规模来看,对HVCC项目的并购为全亚洲2014年PE基金所参与的最大型交易。相信交易宣布的时候,Hahn & Co和创办人的风头一时无两。加上2014年公司两个大型基金募集成功,相信创办人和主要管理层当时对前景的看法一定较为乐观。随着半年内HVCC的股价 下滑三成,相信目前管理层的心情一定已经大不相同。基金还有时间,市场也有起有落。不过,如果因为这么一个大项目拖垮了整个基金,实在有些令人惋惜。


  从2011年单笔交易不到8000万美元(如高伟电子),急剧提升到2014年底HVCC交易的36亿美元(Hahn & Co自己的投资额超过26亿美元),无论如何,Hahn & Co还是给人有些冒进的感觉,也背离了创办人一开始所看到的中等规模交易的市场机会。


  有很多时候,陷阱的名字叫机会。相信这个项目是通过竞标投得,由于竞标时的高估值,赢家在中标时就已经为项目可能的失败埋下伏笔了。这大概也就是所谓的“赢家的诅咒”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13

京東投資美國新銳電商,Uber遭全球對手圍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7/153827.shtml

導讀 : 1999年劉強東還在中關村賣碟,而現在已經在全世界買公司了。據稱,京東正在低調地支持一家叫做wish的電商公司,這是京東對美國電商公司的第一筆投資。阿里巴巴,你怎麽看?再來看兩個打得熱火朝天的家夥,美國市場出行應用的老大uber老二lyft紛紛降價,全國價格戰打響。老大uber是遭全球圍堵啊,在中國有滴滴,在印度有Ola Cabs,新加坡有GrabTaxi.最好玩的是,這四家公司已經結盟對付uber。

行業動態:

1.京東對跨境電商Wish投資約5000萬美元

京東似乎正低調地支持另一家新崛起的電商公司。這就是幫助中國商戶把商品直接銷往國外的Wish。

據稱,去年,京東對快速發展的舊金山電商創業公司Wish投資了4500萬至5500萬美元。這筆投資是Wish去年總額5億美元的一輪融資的一部分。這筆投資對Wish的估值達到35億美元。

京東發言人拒絕對此置評,而Wish CEO皮特·蘇爾澤維斯基(Peter Szulczewski)尚未對此做出回應。

對京東來說,這是該公司對美國電商公司的第一筆投資。此前,京東的競爭對手阿里巴巴對除電商以外的多個行業進行了投資。京東以往只會投資對其業務有戰略幫助的公司。Wish的蘇爾澤維斯基近期表示,Wish將會是全球第二或第三家銷售額突破萬億美元的公司,僅次於阿里巴巴,並將與亞馬遜展開爭奪。

2.針對Uber降價 Lyft宣布在美國33座城市下調價格

在Sidecar破產倒閉之後,Uber和Lyft成為美國實力最強的兩家移動出行服務商。不久前,Uber宣布為了刺激冬季期間的消費者出行市場,將會在一百多座城市降價,而在本周五,Lyft也做出了針對性的宣布:將會在美國33座城市進行降價。顯然,兩家公司掀起了一場價格大戰。

美國媒體指出,Lyft的降價行動,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我們不會讓用戶流失到Uber那里。

除了價格之外,兩家公司在服務功能方面也在進行持續不斷的競爭。就在日前,Lyft推出了一個名為“預先匹配”的新功能,能夠大大增加消費者找到專車服務的速度。

在美國第二大打車應用Lyft宣布與中國打車應用滴滴出行結盟三個月之後,兩家公司周四又宣布結盟印度打車應用OlaCabs和新加坡打車應用GrabTaxi,以在全球市場對抗Uber的快速擴張。

3.Facebook美女二把手拋售3100萬美元股票為慈善

Facebook壓根就不是一家科技公司,這明明就是一家慈善機構嘛!

Facebook掌門人紮克伯格喜獲千金後,宣布將價值450億美元的Facebook股票捐出做慈善,此舉震驚世界。或許是受此影響,紮克伯格的“美女二把手”——首席運營官桑德博格(SherylSandberg)日前也做了一個決定,捐出價值310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目的也是慈善事業。

據美國媒體報道,在周四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一份監管文件中,Facebook披露了此事。桑德博格將捐出29萬股公司股票用於慈善,價值3100萬美元。

桑德博格不僅僅是Facebook高管,她也是美國知名的女性商界領袖,屢屢推動女性在科技行業的發展,她本人也出版了諸多有關女性發展的書籍。

未來,桑德博格將會成立一個“桑德博格慈善基金”,轉讓股票所得將會轉移到這家基金。該基金將會幫助多項慈善計劃。

據悉,桑德博格將會把絕大部分善款用於女性權利組織,其中包括她自己成立的“Lean In”組織。部分善款也會捐助給教育機構以及幫助窮人的計劃。

4.谷歌組建虛擬現實部門 CEO關鍵助手負責

黑馬哥:“要抓住下一次視頻內容大爆發的機遇,專註於虛擬現實非常有必要呀。”

在虛擬現實領域,Facebook d與微軟已經先行一步,谷歌看起來似乎已經落後。但在2016年,谷歌可能會迎頭趕上。據多位消息人士爆料,谷歌正組建自己的虛擬現實部門,專註於開發Google Cardboard等虛擬現實產品,並以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的關鍵助手為負責人。

與Facebook旗下虛擬現實公司Oculus相比,谷歌在虛擬現實方面的努力顯得有些暗淡。

目前,Facebook有400多人在研發Oculus虛擬現實頭盔。谷歌發言人沒有透露有多少人在研發Cardboard或其他未曾宣布的虛擬現實產品。但是谷歌YouTube業務總監羅伯特·金賽爾(Robert Kyncl)表示,谷歌專註於虛擬現實非常有必要,因為其需要抓住下一次視頻內容大爆發的機遇。

5.奧巴馬政府擬投40億美元助推無人駕駛汽車

無人駕駛汽車的開發和采用正獲得美國聯邦政府的支持。周四,美國運輸部長安東尼·福克斯(Anthony Foxx)在底特律市宣布,美國總統奧巴馬提議斥資40億美元推動研發無人駕駛汽車。

在未來幾周內,有關這項計劃的細節將會陸續公布。但運輸部在聲明中稱,這筆錢將分10年撥付,主要用於支持那些在現實世界中,加速無人駕駛汽車和聯網汽車研發與采用的各種試點項目。

此外,福克斯還宣布,美國運輸部將致力於與行業領袖合作,為無人駕駛汽車和聯網汽車建立“統一的多州框架”。這是非常及時的支持,因為可以幫助無人駕駛汽車更快投入市場。

大佬聲音:

知名科技媒體人,Re/code總編輯莫博士(Walter Mossberg)周三撰文稱,傳統汽車廠商的自主中控臺系統已落後一個時代。汽車廠商應當將中控臺的控制權交給科技巨頭。

“谷歌、蘋果的汽車中控臺相比於傳統汽車廠商的自主中控臺系統,就像是Windows相比於DOS的差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20

2016年新銳投資機構風雲榜:未來的紅杉在這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list/2016/0409/155102.shtml

導讀 : 這些新的基金,它們的規模較小,也大多更為關註早期的投資,投資決策也相對更快。

這是一個全新的創投江湖,而近兩年紛紛成立的新興投資基金們,是其中特殊的一份子。

這是時代的必然,是市場供需變動的結果。充足的募資環境,以及創業項目大量催生,傳統風投的供不應求,投資退出渠道更為多元,都決定了它們的誕生。

早在2014年,創業家就曾做過一期“基金革命”專題,預言在未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無數有雄心和想法的投資人們,面對互聯網創業大潮已經抑制不住改變的沖動。

預言成真。

從2014年到2015年,這些新興的投資機構讓外界深刻體會到了,投資人們一旦創起業來,行動能力也是驚人的。

裂變:批量化誕生的新銳機構

這些新興投資基金的創始合夥人們,有的是離開原來的大型投資機構,自立門戶的投資人;有的則是原來創業公司轉型投資的高管。

不想做投資的創始人不是好的創業者。攜程去哪兒合並之後,今年1月,莊辰超從去哪兒離職。3月,他的去向揭曉,莊辰超成為斑馬投資的創始合夥人。而在此之前,莊辰超就是清流資本和源碼資本的LP,並參與過美麗說和法鬥士網的天使投資。

無獨有偶,大眾點評聯合創始人龍偉,離開大眾點評後,也做起了VC,成立了點亮(天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3月末剛剛開業。

還比如黃明明,將近20年的高科技行業從業和創業經驗,2014年創辦明勢資本。吳世春,互聯網老兵,2014年創辦了梅花天使創投。

大型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們也轉戰新戰場。4月1日,IDG資深合夥人章蘇陽退休,而據透露,他也有做新投資基金的準備。

2015年,在君聯資本工作了12年之後,劉二海創辦了愉悅資本。幾個月後,IDG合夥人李豐傳出離職,創辦了峰瑞資本。

這其中,也不乏很多“年輕派”的身影。張震、高翔、嶽斌,三個從IDG走出的不到40歲的投資人,成立了高榕資本。出生於80後的嶽斌,當初也曾經通過自己的行業分析挖掘並投資了小米。同為80後,善於判斷賽道、布局產業的曹毅,也在2014年離開紅杉資本,創立了源碼資本。

而從去年開始,還有一支新的生力軍加入,那就是“演而優則投”,一部分見多識廣的演藝界明星、主持人等,也加入了隊伍。

StarVC無疑是其中開先河的一個。它的合夥人的名字星光閃亮:任泉、黃曉明、李冰冰,以及最新加入的章子怡和黃渤。人人快遞、秒拍、韓都衣舍、堅果G1影院,都是它投資過的公司。

2015年,黃曉明淡出StarVC,成立了明嘉資本。“AH”大婚驚動了大半個娛樂圈,而新晉為黃夫人的楊穎,也在黃曉明的幫助下,成立了AB Capital。

這其中,也包括見多識廣的主持人們。早已在創業界風生水起的李靜創辦了“星創投”,張泉靈離開央視,加盟了紫牛基金。

起步:是投資人,也是創業者

他們和創業者們一樣,脫離了既有的大平臺,從頭開始找合夥人、找資金、找LP、找員工、找寫字樓、找項目……

成立半年後,直到去年11月底,峰瑞資本才有了屬於自己的辦公室。最早的時候,李豐只能去借用辦公室和會議室。物美價廉、交通便利的辦公地點,在這兩年創業公司井噴的北京,也是一地難求。同樣,去年一年投了70家初創公司的梅花天使,和大投資機構相比,它的辦公室可以說是“蝸居”。

同樣需要他們轉變的,還有創業者心態,以及處理多線程工作的能力。“以前我是業余愛好者,現在我是職業選手了,我也在尋求這之中的平衡。”黃明明說,“就像高爾夫球賽,你每天都要保持自己在極高的競技狀態下,再也不是休閑愛好的享受了。你要找出真正有商業回報的好項目,定力和紀律性就變得很重要了。”

經過了1-2年的發展,他們已經基本都建起了團隊、找到了自己的投資方向,站住了腳跟。

但是,市場瞬息萬變。在去年,資本的斷崖式跌落,也給這些新興投資基金們帶來了考驗。部分之前的熱門領域,比如O2O的興起和突然泡沫的破裂,也給投資機構們挖了個天坑。

他們必須經受住這一切。

融資環境陡變讓很多項目的後續融資發生了困難。這些新興的投資基金,也都在紛紛加強自己的投後服務。吳世春在用自己的所有人脈圈子,為獲投項目的創始人解決資源上的需求。在峰瑞資本,甚至還成立了互聯網團隊,來幫助獲投項目們搭建自己的網絡服務。

新興的投資者們也在逐漸成熟。

黃明明說:“我們不會像天女散花那樣撒網,投的慢,而且不懂的東西我堅決不碰。”雖然錯過了一些熱門,但也讓他們躲開了很多坑。

他的老朋友,梅花天使創始合夥人吳世春投資以“快”著稱,但是吳世春說,他主要看的不是賽道,而是選手。他更看重的,是投資的“人”的能力,他投資過的很多公司,也都不斷在調整自己的業務和模式。

盡管經歷了動蕩,資本市場正在回歸理性,但融資的需求,仍然不會斷檔。

接班前輩?與新生代創業者接軌

對於亟需發展資金的中小創業者而言,這是利好。這些新的基金無疑更適合他們的口味。

這些新的基金,它們的規模較小,也大多更為關註早期的投資,投資決策也相對更快。

“我20分鐘就能決定是否投資一個項目。”吳世春說。梅花天使在業內,也是以投資“快、狠”聞名的。新銳基金們的組織靈活,隨時可以做出決策,大大縮短了流程。

新的投資機構們,合夥人大多有行業內的經驗優勢,他們能夠更深入垂直細分領域,盡量去接觸早期的團隊。他們投資的階段,多數都是A輪、天使,甚至更早都有可能。在投資領域內,也更加細化。對於各種剛剛出現的新興領域,他們也能迅速發掘和聚焦。

隨著這樣創業的投資者越來越多,垂直某一領域的VC也出現了。2014年,弘暉資本成立,它的創始人是曾經鼎暉創投醫療投資團隊的核心人物王暉。弘暉資本也專註於投資醫療健康產業,目前已經擁有一支美元和一支人民幣基金,規模總計將近4億美元。

這些新的基金,內部管理和分成機制也進行了改善,同時,他們也引進了更多的互聯網手段進行投後管理。

作為同樣在創業途中的前行者,他們更理解創業者的感受,也對創新更為敏感。對於創業公司而言,這些新銳基金們,不僅是投資人,更是他們創業的合夥人和朋友。

優秀的創業公司,在冬天反而能獲得充分的成長。對於新興投資基金們來說也是一樣。

誰是在過去表現突出的新銳投資基金?它們的投資偏好和傾向,又挖掘出了哪些具備潛力的創業公司?就讓我們一起在“2016新銳投資機構風雲榜”中來看上一看,誰將會在未來接過沈南鵬等前輩的班?

本次的“2016新銳投資機構風雲榜”,我們選出了25家新銳投資基金:它們在2013-2015年成立,擁有創新的投資理念,看重年輕力量、看重早期回報,並且挖掘出了火熱的、極具創新性和潛力賽道中的創新項目。

2016新銳投資機構風雲榜(排名不分先後):

 

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15

報告:80後成新銳中產主力 超9成受訪者會焦慮

在一項新的中產調查報告中,80後開始成為主要構成群體,在人群相對更為年輕化的同時,95%的受訪者表示會經常焦慮或偶爾焦慮,焦慮感成為這些人群的一個顯著標簽。

4月22日,智聯招聘發布了《2017新銳中產現狀調研報告》。此次調查將中產的定義明確為10-50萬年薪人群。之所以稱為新銳,智聯招聘CEO郭盛說,原因之一就在於,與國際上的中產相比,中國目前的中產更為年輕, “這個現象特別明顯,也是中國非常獨特的社會演進造成的。”

數據顯示,此次調研共觸及49989名職場人士,在所有受訪者中,80後人數最多,占比52%,其次為90後占比35%,70後占比8%,95後占比4%,60後占比1%。

此外,郭盛表示,被調查的這些新銳中產,行業的集中度很高,地域的集中性也很高。行業主要是集中於IT互聯網,金融行業,房地產等快速崛起的一些行業,容易形成財富效應。同時,區域則多分布於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

數據顯示,所有受訪者中,來自一線城市的最多,占38%,其余為新一線城市(34%)、二線城市(16%)、三線城市(1%)、其他(11%)。

除了收入不錯之外,焦慮感是新銳中產的一個顯著標簽。調查顯示,95%中產會感到經常焦慮或偶爾焦慮。其中,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他們焦慮感的主要來源,占比為71%,其次是對現實的不滿,占比為46%,另外是因為虛度了過去的很多時間。

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在哪里?

調查發現,在多個社會熱詞中,新銳中產最關心通貨膨脹,郭盛說,由此可以看出,中產非常擔心個人資產縮水與個人價值倒退所引起的個人階層回落。中產次要關註的問題是食品安全和房產限購,能否擁有、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擁有一套房產能夠給予中產極大的安全感,進而穩固自己的中產地位。

收入低於預期是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

對於這些新銳中產而言,調查發現,新銳中產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占比為93%。租金收入、股權利息等其他收入占比僅為7%。可見,工資是新銳中產們賴以生活的來源。

在所有被調者中,工作年限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工作10年以上(24%),工作5-8(21%)年和1-3年(19%)。此外,有61%的受訪者為一般員工,32%的人是中層管理者,高管和其他職級分別占比4%和3%。

與此同時,有42%的新銳中產表示工作中的主要壓力來源是收入低於預期,其次是有35%的人表示為職業規劃不清。當被問及對收入水平的滿意度是,有40%的新銳中產表示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僅有13%的人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

新銳中產的錢都花在哪兒了

調查顯示,還貸、購物、子女教育占據中產日常開銷的前三名。新銳中產更願意在子女教育上進行投入,選擇這項的人群占47%,僅次於收入水平在50-100萬群體53%的比例,收入為100-500萬的群體占比為36%。報告稱,這背後既是新銳中產對於下一代的高度期望,也隱含著希望保住自有階層甚至實現階層躍升的想法。

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中產真正用於娛樂消遣的支出遠遠低於前述項目。尤其是用於個人培訓上的支出,占比最低。

郭盛表示,當下人們普遍認為,新銳中產對生活品質和個人發展要求很高,更願意花費金錢在享受生活和個人提升上,但數據結果卻與之相悖。

睡眠質量差是普遍問題

焦慮感帶來的一個現象,就是新銳中產調研數據顯示,有72%的新銳中產睡眠質量一般或差強人意,甚至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會出現輕微甚至嚴重的失眠現象。隨之伴隨的,則是新銳中產性生活滿意度不高。性生活頻率低於每月一次的占比16%。這與中產階層生活工作壓力大,睡眠質量不好密切相關。

不過,調查也顯示,即使中產擁有各種各樣的焦慮,但他們對自己的現狀,對自己所向往的目標卻又有清晰的認知。有62%的新銳中產認為,他們已解決基本生存問題,在追求個人更高層次的發展。

而在生活與工作的關系上,新銳中產中有52%的人認為生活與工作同樣重要密不可分,40%的人認為生活更重要,僅有8%的人認為工作更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568

沈月獻第一次出動新銳品牌靚裙

1 : GS(14)@2017-05-06 11:38:41

邱淑貞同I.T老闆沈嘉偉的大女兒沈月待長得亭亭玉立,盡得媽咪美人DNA,被視為最索星二代之一,她近來更不時以潮look打扮引起大眾注意,不難想像將會成為爸爸時裝生意的生招牌。沈月最近就獻出第一次,首次公開參與慈善活動拍攝宣傳照,身穿白色露肩裙的她化上粉紅色妝容,青春甜美,慢慢展現星級魅力。沈月貴為時裝店太子女,身上的服裝都走在潮流尖端,這條白色露肩裙是新晉設計師Xiao Li的出品,品牌進軍倫敦時裝周,名店Dover Street Market與Corso Como都有入貨。沈月又在instagram放上攝影花絮,未換白裙前的她都是身穿潮褲,以Balenciaga的藍色衞衣帆山襯Off White短褲,sporty look晒長腿,青春無敵!沈月今次所拍照片,是為了宣傳Montblanc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合作的慈善「書寫之禮」特別系列,除了沈月之外擔任UNICEF香港大使的梁詠琪、Yumiko與熱心投身義務工作的余慕蓮亦有份拍攝,齊齊為貧窮孩子提供教育的慈善計劃出分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506/200124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289

成功唔靠父幹!華裔新銳導演勇奪國際大獎

1 : GS(14)@2017-07-09 03:39:03

「再來一次,給我胸背,別腰(編按:指腰要挺直)!保持重心,上手!」在比賽場上,運動員成敗得失,往往取決於一瞬間,背後流過幾多血汗又有誰會知道?而電影拍攝亦都一樣。鏡頭前1分鐘,背後所花的人力物力及心機,難以量計。哥倫比亞大學電影學院研究生程愉(Johnson)將兩者合而為一,遠赴北京體育學院,以12歲女舉重選手訓練為題材,自編自導出11分鐘短片《鐵手》(Iron Hands),獲得多項國際短片大獎。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26歲的程愉為華裔移民第二代,從小就北京洛杉磯兩邊走。他笑言每次去北京都是玩樂為主,所以總是留下美好的回憶。而談到選題,他表示從小對於舉重感興趣,所以在拍攝時就選了這個題材。作為ABC,程愉指他的中文是「有限公司」,所以在拍攝時很多時要靠繙譯與演員溝通,但有時亦是好事,「因為可以在他們不知道的情況下計劃拍攝,他們的反應會更自然流露。」作為學生作品,程愉在成本控制上亦抓得很緊,除了有在北京的表親幫手,亦邀請了當地電影系學生幫助。他認為,在當地拍攝的成本較美國低。除此之外,如果不是很重要的鏡頭,他選擇刪走或減少用較貴的器材,所以拍到最後手上沒有多餘的畫面,不少鏡頭亦只有一鏡。影片效果簡潔,不用花巧鏡頭也能說到好故事,讓《鐵手》在棕櫚泉第23屆國際短片電影節(Palm Springs International Short Fest)4,200多部影片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也讓程愉勇奪最佳學生短片獎。他亦靠此片入圍紐約Tribeca Film Festival最佳學生短片獎,及第40屆亞美國際影展。他表示,前往哥大就讀電影前,曾經在動畫公司Pixar由實習生做起,讓他學到更多。他覺得現時中、美電影業合作頻頻,像他一樣有中國及美國文化背景的人打入荷李活圈子變得更易。現時正值暑假,尚未畢業的他,下周會回到哥大擔任暑期課程助教,另外亦正着手將獲獎短片寫成一個長篇故事,準備拍成電影。程愉的父親為洛杉磯華人商人程遠,被問到會否接手家族生意時,程愉立即耍手擰頭。不過雖然不會接手家庭生意,他亦都賣口乖指會學習父親的創業精神,因為製作電影有時亦好似成立一家公司。「作為一個新移民的孩子,對於他們移民的歷程覺得不可思議,他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提供機會,讓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708/200829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4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