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津衛生局調查搶佔新生兒「第一口奶」事件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42

9月16日,央視新聞報導稱,多美滋公司通過多種方式行賄天津部分醫院的醫護人員,讓醫院給初生嬰兒喂該品牌的奶粉並養成食用習慣,排斥母乳和其他品牌的奶粉,從而達到長期牟利的目的。報導稱,僅僅是天津一個城市,多美滋每年向醫院及相關工作人員行賄的費用就高達300多萬元。

16日,天津市衛生局在官方網站上發佈信息稱,市衛生局已召開專門會議,並決定建立由紀檢部門牽頭的專門調查組,對相關情況逐一進行調查、核實、取證。對於醫務人員利用職務便利收受他人財物,將會按照規定進行嚴肅處理。

《新京報》報導稱,央視報導中提及的一家涉事醫院天津市中心婦產醫院辦公室劉女士介紹,由於該院是天津市最大的三甲婦產醫院,入院的很多產婦都處於病理狀態,所以生產後「可能會需要奶粉搭配」。對於媒體曝光該院婦產醫生借奶粉牟利一事,她表示醫院領導已開展調查。

多美滋公司將展開調查

據另一則央視新聞報導,16日下午,多美滋公司發佈聲明稱,對於央視相關報導,多美滋中國表示非常震驚和重視,將立即就此事件展開調查。

聲明表示,多美滋公司嚴格遵循中國的法律法規,包括《母乳代用品銷售管理辦法》,並為此設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如有違反,多美滋公司將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

該行為疑構成商業賄賂罪

據前述《新京報》報導,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刑事部主任易勝華律師表示,天津涉事醫院的部分醫護人員以及奶粉企業的行為已經構成商業賄賂犯罪。

易勝華說,2008年頒佈的《關於辦理商業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明確醫療機構中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財物、回扣,將以《刑法》中「受賄罪」定罪。

奶企砸錢「潛規則」

《廣州日報》報導,「無論是國家規定還是國際準則,都是主張母乳喂養,因此不允許奶粉進醫院宣傳。」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稱,由於奶粉業競爭激烈,加上看準新生兒「轉奶」不易,一些奶粉企業在醫藥宣傳方面確有各種砸錢「潛規則」。

例如,「輪奶」:各品牌通過投標、贊助的方式,獲得免費給新生兒提供奶粉的機會。某奶粉進一家出生率高的醫院就要每年投30萬~50萬元;「名單費」:醫院把所有孕產婦的電話抄出來給奶粉商,一個有效的名單就值10~30元左右;「學術贊助」:奶粉商經常請專家給醫務人員講課,費用一場下來最低廠家砸10萬元也不奇怪。還有以「學術交流」名義進行的各種醫務「聯絡」。

和醫務渠道打交道的某奶粉銷售主管稱,奶粉企業每年用於醫院的費用佔營業額3%~5%左右,或佔營銷費用10%。

一位新媽媽伍程(化名)表示,在小孩出生後,醫院不接受她自帶的奶粉,而要求由院方統一安排喂養某品牌的奶粉,「若孩子住的時間較長,可能就習慣了某種口味的奶粉了。」

衛生局:嚴禁醫療機構及其人員接受餽贈和贊助

在16日天津市衛生局公告中,明確以下三條舉措:

嚴禁醫療機構及其人員接受母乳代用品生產者、銷售者為推銷產品而給予的餽贈和贊助,嚴禁參與各種形式的母乳代用品推銷和宣傳。

如新生兒需要配方奶喂養,醫院要嚴格掌握指征,要有醫生醫囑,並在病程記錄中寫明醫學指征。所需奶粉應參照藥品採購流程,由醫院集中採購。醫院應提供三種品牌以上的奶粉,供家屬知情選擇。

加強產兒科管理和監督,嚴格執行母乳喂養相關規定,確保愛嬰醫院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並舉一反三,制定進一步加強產科、兒科管理和監督的具體規範。

鏈接:新生兒的「第一口奶」

新浪健康介紹:母乳對於嬰兒的神經系統等各方面的發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沒有同等替代品的。如果沒有特殊疾病等原因,母乳是新生兒食物的首選。配方奶其實是一種非我族類的食物,不到萬不得已,新生兒不要選擇配方奶。

新生兒對第一口奶會上癮是一個錯誤的說法。新生兒對奶只是有一個習慣性問題,不存在上癮。新生兒是可以更換奶粉品牌的,只是需要一個過渡來改變其口味習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25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推遲母乳餵養導致新生兒死亡風險大增八成

《第一財經日報》從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方面獲知,根據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約7700萬新生兒未能在出生後一小時內送進母親懷抱餵食母乳,這一數字占到所有新生兒數量的一半。

“嬰兒在離開母體後經過較長時間才與母親初次接觸會降低他們的存活率,減少母乳供應量且降低純母乳餵養的機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高級營養顧問法蘭西•貝讓(France Bégin)表示。“如果所有嬰兒從出生到六個月只餵母乳的話,那麽每年能夠拯救80萬個生命。”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數據顯示,在中國,2013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的結果顯示僅有26.4%的嬰兒在出生後一小時內接受了母乳餵養。此外,六個月以下兒童的純母乳餵養率僅為28%。

母乳餵養新生兒出生後一小時成關鍵

在過去15年中,推動新生兒在出生後一個小時內進行母乳餵養工作進展緩慢。

這些兒童沒有得到必要的營養、抗體和與母親的肌膚接觸,而這些可以保護他們免遭疾病和死亡的威脅。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顯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是全世界五歲以下兒童夭折率最高的地方,自2000年以來,非洲東部和南部新生兒在出生後一個小時內進行母乳餵養的比例只提高了10個百分點,而在非洲西部和中部,這一比例幾乎沒有變化。

在南亞,嬰兒出生後一個小時內進行母乳餵養的比例在15年間翻了三倍,從2000年的16%上升到2015年的45%。即便如此,這一增長仍遠遠不夠,2100萬新生兒仍然沒有及時得到母乳餵養。

開始母乳餵養時間越延後,嬰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夭折的風險越高。出生後的母乳餵養被推遲2-23個小時會導致兒童在生命的頭28天夭折的概率增加40%,而當母乳餵養被推遲24個小時以上時,這一概率將增至80%。

“母乳是嬰兒的第一個疫苗,也是抵禦疾病最早和最好的保護。”法蘭西•貝讓說。“由於新生兒占到了五歲以下夭折兒童的幾乎一半,出生後一個小時內進行母乳餵養可以說是生死攸關。”

母乳減少嬰兒夭折概率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分析顯示,即使在醫生和助產士協助分娩的情況下,母親也無法得到應有的幫助以便在孩子出生後立即開始母乳餵養。例如,在中東、北非和南亞地區,在熟練的助產士幫助下分娩的女性與在並不熟練的助產士或親戚的幫助下分娩的女性相比,在生產後一個小時內開始母乳餵養的可能性更低。

早期母乳餵養被推遲的另一個原因是餵食嬰兒其他液體或食物。在許多國家,在嬰兒出生後的前三天餵食嬰兒配方奶粉、牛奶或糖水是當地的習俗。幾乎一半的新生兒都會被餵食這些食品。當餵食嬰兒這些比母乳營養成分少的液體時,進行母乳餵養的頻率也會降低,而對於母親來講,開始和持續進行母乳餵養也變得更難。

全世界範圍內,只有43%的六個月以下嬰兒是進行純母乳餵養的。完全未接收母乳餵養的嬰兒的夭折率是純母乳餵養的嬰兒的14倍。

無論母乳餵養持續時間多長,母乳總會減少嬰兒夭折的概率。在生命之初的六個月里,從未進行母乳餵養的嬰兒因感染而夭折的概率是或多或少進行一些母乳餵養的嬰兒的七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68

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自費篩查存灰色利益鏈:收費近千,回扣不少

我國規定新生兒要進行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癥兩項足跟血篩查,屬於免費項目。“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在北京、遼寧等地部分公立醫院,一項收費近千元的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自費足跟血篩查,“搭車”國家免費項目,經“捆綁”推銷或“先斬後奏”,幾乎成為新生兒家長的“必選”,其背後隱藏著一條運作多年的灰色利益鏈。

高價篩查“搭車”免費項目 駐院代表“床頭宣教”迷惑家長

家住北京石景山區的許超(化名)今年3月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迎來了自己的新生兒。孩子出生第二天,一個穿著白大褂的人拿著一個藍本找到許超核查信息,提出新生兒需要做新生兒足跟血篩查,並告知“這項檢測總共50個檢測項目,2項免費,其余48項自費,一共880元。”

“白大褂說必須查,否則以後孩子出了問題醫院不管,而且這些篩查對孩子有好處。”當得知同病房其他5個新生兒都做了篩查後,許超也同意做,但仍感到疑惑。“這筆錢不能從住院押金里扣除,只能當面交現金,對方給了我一張收據,采血過程也不能家長陪同。”許超說。

據了解,許超的孩子被要求做的篩查,是包含40余項遺傳病篩查的項目,在許多醫院內部被稱為“第二代篩查”。記者在北京一家二甲醫院門診樓西側的咨詢臺處看到,10分鐘內就有4名家長來繳費做這項篩查。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北京、遼寧等地多家公立醫院產科都通過不同方式力推此類篩查。

--“打包”檢測“先斬後奏”。在遼寧沈陽一家三甲醫院,記者在產科病房隨機詢問的幾名新生兒家長均表示,已經做了自費的足跟血篩查。一位家長告訴記者,推薦項目的就是平時護理的護士。但護士並未告訴她有相關的免費項目,只是說有足跟血檢測,為了篩查孩子的智力是否有問題,同時還能檢測出多達40多種病癥。

在沈陽多家醫院,多名做了自費篩查的受訪家長表示,篩查往往與種植疫苗等項目一起被告知,家長並不太了解詳情,都當成是必須要做的項目接受了。

--駐院代表“床頭宣教”迷惑家長。一位曾從事足跟血篩查業務的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在醫院宣傳、誘導家長做足跟血篩查的“白大褂”其實並不是醫生或護士,而是項目代理公司的駐院代表。

在一家規模較大的育兒網站上,全國多地家長關於足跟血篩查的討論帖有近萬條。不少來自北京、遼寧、黑龍江、河北、四川等地的家長均表示給孩子做了自費篩查,價格從400元至1000多元不等,大部分家長對自費項目的必要性存疑,在論壇中征求其他家長的意見。

高價項目是否涉嫌過度檢測?

記者了解到,新生兒篩查疾病種類依種族、國家、地區而有差別,篩查項目制定需考慮疾病的發病率、篩查技術可行性、推廣性及所篩查疾病能否治療等關鍵因素。

知情人表示,自費足跟血篩查的幾十個項目中多為極其罕見疾病,檢測幾乎都沒有陽性反應,“就算真的檢測出有問題,也是難跟蹤、難治療。”

八一兒童醫院遺傳專家何璽玉告訴記者,按照順位排序,我國有10種遺傳代謝疾病發病率高,其余的都相對罕見。在歐美、日韓等國家,新生兒遺傳病多項篩查早已納入醫保範圍,但在我國則多由第三方檢測機構來操作,定價也比較隨意。

“在決定篩查項目數量時,應參考先證者——即在一個家庭中首先發現患某種遺傳病的患者的情況。”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生物學家賀林說,事實上,即使項目再多的檢測目前也無法徹底完全地檢測,且越多越貴。此外,在缺乏規範的情況下,自費足跟血采樣篩查通過商業運作,還存在樣本信息的竊取和倒賣隱患。

對於產科病房開展的自費篩查項目,遼寧沈陽奉天醫院產科主任劉偉稱,該院確實與一家公司有合作,並簽訂了協議,但“公司名字已經記不清了”;對於駐院代表為何能穿著醫院工作人員服裝,劉偉表示:“因為駐院代表要進入病房,與新生兒接觸不能有細菌,所以有時候駐院代表也穿著‘白大褂’。”

劉偉認為,自費足跟血篩查必要性體現在有助於防範醫患糾紛。她說:“有些患有先天疾病的嬰兒在早夭以後,家長認為是醫院的責任。全面的足跟血檢驗報告能夠提供證據,撇清醫院對患有先天性疾病早夭嬰兒的相關責任。”

有公司每例檢測給醫院回扣200元左右

記者從部分家長提供的收據看到,其擡頭註明為“蘇州珀金埃爾默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記者查詢其官網顯示,這家第三方檢測機構與全國400余家各級產前、新生兒篩查中心及商業夥伴長期合作。其余的一些檢測機構還有北京洛奇臨床檢驗所有限公司、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中心等。

信息顯示,北京廣大和悅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為蘇州珀金埃爾默醫學檢驗所北京運營中心。在一些招聘網站上,該公司發布了在遼寧、北京招聘駐院代表和醫療銷售代表的信息。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該公司與北京、遼寧大量醫院進行合作,在遼寧超過30家,在北京至少有15家。

“檢測成本每例只有80元至120元,公司有足夠的利潤空間給院方回扣。”知情人士透露,以2015年為例,北京廣大和悅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二代篩查”檢測每單支付給院方相關人員回扣200元左右,合作醫院每月開展篩查5000至6000例。

“代理公司與院方達成合作意向後,公司便派講課人員給科室人員介紹項目內容,並派專人與主任、護士長等洽談回扣金額,談判過程嚴格保密,回扣款項涉及人員之間互不知情。”知情人稱。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應亞珍表示,公立醫院跟市場公司合作,在產房捆綁銷售高價檢測項目,明顯是違反公立醫院宗旨的。“科室對外合作必須向院方、主管部門報告或備案,如果背後有回扣交易,則可能涉嫌違法,不僅需要醫院加強監管,更需要司法部門依法處理。”

北京市衛計委表示,目前正在了解核實相關情況,發現違規行為將嚴格查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484

多地公立醫院力推新生兒高價篩查 醫生暗地收受回扣

我國規定新生兒要進行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癥兩項足跟血篩查,屬於免費項目。“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在北京、遼寧等地部分公立醫 院,一項收費近千元的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自費足跟血篩查,“搭車”國家免費項目,經“捆綁”推銷或“先斬後奏”,幾乎成為新生兒家長的“必選”,其背後隱藏 著一條運作多年的灰色利益鏈。

高價篩查“搭車”免費項目 駐院代表“床頭宣教”迷惑家長

家住北京石景山區的許超(化名)今年3月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迎來了自己的新生兒。孩子出生第二天,一個穿著白大褂的人拿著一個藍本找到許超核查信息,提出新生兒需要做新生兒足跟血篩查,並告知“這項檢測總共50個檢測項目,2項免費,其余48項自費,一共880元。”

“白大褂說必須查,否則以後孩子出了問題醫院不管,而且這些篩查對孩子有好處。”當得知同病房其他5個新生兒都做了篩查後,許超也同意做,但仍感到疑惑。“這筆錢不能從住院押金里扣除,只能當面交現金,對方給了我一張收據,采血過程也不能家長陪同。”許超說。

據了解,許超的孩子被要求做的篩查,是包含40余項遺傳病篩查的項目,在許多醫院內部被稱為“第二代篩查”。記者在北京一家二甲醫院門診樓西側的咨詢臺處看到,10分鐘內就有4名家長來繳費做這項篩查。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北京、遼寧等地多家公立醫院產科都通過不同方式力推此類篩查。

--“打包”檢測“先斬後奏”。在遼寧沈陽一家三甲醫院,記者在產科病房隨機詢問的幾名新生兒家長均表示,已經做了自費的足跟血篩查。一位家長 告訴記者,推薦項目的就是平時護理的護士。但護士並未告訴她有相關的免費項目,只是說有足跟血檢測,為了篩查孩子的智力是否有問題,同時還能檢測出多達 40多種病癥。

在沈陽多家醫院,多名做了自費篩查的受訪家長表示,篩查往往與種植疫苗等項目一起被告知,家長並不太了解詳情,都當成是必須要做的項目接受了。

--駐院代表“床頭宣教”迷惑家長。一位曾從事足跟血篩查業務的人士告訴記者,一些在醫院宣傳、誘導家長做足跟血篩查的“白大褂”其實並不是醫生或護士,而是項目代理公司的駐院代表。

在一家規模較大的育兒網站上,全國多地家長關於足跟血篩查的討論帖有近萬條。不少來自北京、遼寧、黑龍江、河北、四川等地的家長均表示給孩子做了自費篩查,價格從400元至1000多元不等,大部分家長對自費項目的必要性存疑,在論壇中征求其他家長的意見。

高價項目是否涉嫌過度檢測?

記者了解到,新生兒篩查疾病種類依種族、國家、地區而有差別,篩查項目制定需考慮疾病的發病率、篩查技術可行性、推廣性及所篩查疾病能否治療等關鍵因素。

知情人表示,自費足跟血篩查的幾十個項目中多為極其罕見疾病,檢測幾乎都沒有陽性反應,“就算真的檢測出有問題,也是難跟蹤、難治療。”

八一兒童醫院遺傳專家何璽玉告訴記者,按照順位排序,我國有10種遺傳代謝疾病發病率高,其余的都相對罕見。在歐美、日韓等國家,新生兒遺傳病多項篩查早已納入醫保範圍,但在我國則多由第三方檢測機構來操作,定價也比較隨意。

“在決定篩查項目數量時,應參考先證者——即在一個家庭中首先發現患某種遺傳病的患者的情況。”中國科學院院士,遺傳生物學家賀林說,事實上, 即使項目再多的檢測目前也無法徹底完全地檢測,且越多越貴。此外,在缺乏規範的情況下,自費足跟血采樣篩查通過商業運作,還存在樣本信息的竊取和倒賣隱 患。

對於產科病房開展的自費篩查項目,遼寧沈陽奉天醫院產科主任劉偉稱,該院確實與一家公司有合作,並簽訂了協議,但“公司名字已經記不清了”;對 於駐院代表為何能穿著醫院工作人員服裝,劉偉表示:“因為駐院代表要進入病房,與新生兒接觸不能有細菌,所以有時候駐院代表也穿著‘白大褂’。”

劉偉認為,自費足跟血篩查必要性體現在有助於防範醫患糾紛。她說:“有些患有先天疾病的嬰兒在早夭以後,家長認為是醫院的責任。全面的足跟血檢驗報告能夠提供證據,撇清醫院對患有先天性疾病早夭嬰兒的相關責任。”

有公司每例檢測給醫院回扣200元左右

記者從部分家長提供的收據看到,其擡頭註明為“蘇州珀金埃爾默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記者查詢其官網顯示,這家第三方檢測機構與全國400余家 各級產前、新生兒篩查中心及商業夥伴長期合作。其余的一些檢測機構還有北京洛奇臨床檢驗所有限公司、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檢驗中心等。

信息顯示,北京廣大和悅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為蘇州珀金埃爾默醫學檢驗所北京運營中心。在一些招聘網站上,該公司發布了在遼寧、北京招聘駐院代表和醫療銷售代表的信息。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該公司與北京、遼寧大量醫院進行合作,在遼寧超過30家,在北京至少有15家。

“檢測成本每例只有80元至120元,公司有足夠的利潤空間給院方回扣。”知情人士透露,以2015年為例,北京廣大和悅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二代篩查”檢測每單支付給院方相關人員回扣200元左右,合作醫院每月開展篩查5000至6000例。

“代理公司與院方達成合作意向後,公司便派講課人員給科室人員介紹項目內容,並派專人與主任、護士長等洽談回扣金額,談判過程嚴格保密,回扣款項涉及人員之間互不知情。”知情人稱。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應亞珍表示,公立醫院跟市場公司合作,在產房捆綁銷售高價檢測項目,明顯是違反公立醫院宗旨的。“科室對 外合作必須向院方、主管部門報告或備案,如果背後有回扣交易,則可能涉嫌違法,不僅需要醫院加強監管,更需要司法部門依法處理。”

北京市衛計委表示,目前正在了解核實相關情況,發現違規行為將嚴格查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43

新生兒越來越少 韓國緊急推出措施大力刺激生育

據韓聯社8月25日報道,韓國政府25日召開國家政策調整會議,確定了刺激生育的相關配套措施。政府展望若這些措施落實到位,明年新生兒數量有望增加2萬人。

政府雖在年初曾實施新的刺激生育計劃,盡管如此今年1-5月新生兒數量同比減少1萬名。因此,政府方面緊急推出該措施大力刺激生育。措施配合從今年起今後5年內實施的《第三次低生育老齡社會基本計劃試行方案(2016-2020年)》,提高該方案的落實力度。

刺激生育措施的具體內容包括:將不孕治療的醫療補助對象擴至所有收入階層;明年7月起,男職工申請育兒休假時,有3個月可最多領取2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1865萬元)的育兒期工資;子女數在3名以上的家庭在申請入學官辦托兒機構和國家廉租房時將享有優先權等。

會上,保健福祉部長官鄭鎮燁還發表聲明,呼籲企業加入到解決低生育率問題的隊伍中。鄭鎮燁指出,如果企業不挺身而出解決低生育問題,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有未來。生育率是決定韓國今後發展的重要課題。如果長期陷入超低生育率,社會就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該問題僅靠政府難以解決,企業必須樹立家庭和事業兼顧的企業文化,並讓男女平等觀念紮根社會。應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正常享受產假或育兒假,讓父親照看小孩、分享家務成為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70

 微信小程序滿月 “新生兒”失寵

1月9日推出小程序以來,微信的新生兒已經“足月”。與“出生”前的眾星拱月相比,小程序顯得有些落寞,這個“新生兒”能否承載微信之父張小龍龐大的線下野心,一切仍還是未知。

正如父母的期待常常讓孩子感到不能承受之重,對小程序而言,或許是承載了用戶以及開發者的過高期待,在數據表現上也難言理想。

冷清的滿月

“選擇這個時間點其實蠻尷尬,整個過年期間都是低谷期,大家在家過節,除了像微信的社交App以外,其他應用用戶量和黏性都不大。”蜻蜓FM產品技術總監楊晶生無奈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與1月中旬數據相比,過年期間,蜻蜓FM新增用戶量放緩,在20%~30%左右。

大眾對於小程序的期望值呈現拋物線趨勢。在2016年9月份的騰訊合作夥伴大會與12月份的微信公開課之間,對小程序的關註度到達頂點。發布之後,使用以及開發程序的團隊卻在逐漸減少,不少團隊仍在觀望。

1月中旬,羅輯思維旗下“得到”小程序停止服務,事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公開表示,做出該決定是因為“知道了小程序本質,但是不能說”。

事實上,一兆內存容量以及開發過程中因漏洞造成的用戶體驗下降,讓不少團隊最終決定回歸App。

而對於用戶來說,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不方便”。

為了便於推廣線下入口,養成用戶線下掃二維碼的習慣,微信對小程序設定了一系列繁複的使用要求:必須進行線下掃描或者發送邀請才能進入使用,不能直接通過識別二維碼進入。

“用完即走”、“隨手可得”卻未得到用戶的認可。“現在基本沒有什麽場景能夠用上小程序,更多的還是停留在錢包上有的功能。”作為首批用戶,小程序一上線,陳小姐就迫不及待使用。而如今,她告訴記者使用的頻次在逐漸降低。

微信鎖定功能造成用戶體驗不暢是主要原因。陳小姐反映。App可以同時打開多個程序,但是小程序沒有辦法自由切換,使用起來甚至還會妨礙使用微信。

在這種趨勢下,盡管觀望的開發者數量在增加,但開發團隊也在減少。

“是否繼續使用微信小程序來推廣產品,對於開發者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艾媒咨詢CEO張毅告訴記者,很多團隊已經退出了微信小程序,“大家對騰訊微信期望過高,但小程序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這種工具、模式並沒能幫助團隊企業實現商業變現。未來微信小程序在場景適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產品變革。”

兩頭不討好

小程序是否會替代App,這個在推出之前還引發業內人士擔憂的話題,如今根據開發者和用戶的反饋,這可能是杞人憂天。

在小程序發布之前,有21.8%的應用開發者表示願意接入小程序,而發布一個月後,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序的應用開發者僅占到9.2%。

不僅如此,有35.2%的應用開發者表示對小程序感到失望,其中主要來自於對小程序實際操作中的體驗不能滿足開發者需求。

在目前小程序的界面下,平臺點播內容可以通過後臺送達,即聽點播內容與操作微信可以同時進行,但是直播內容則難以做到。“直播內容主要與社群使用同步時,用戶體驗就沒這麽好了。”

“微信對小程序功能有一些優化,主要是修複一些bug,但同時也引入了一些新的bug。”楊晶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這並非孤例。第三方機構艾媒數據顯示,超過七成微信小程序用戶添加小程序個數在10個以內。64.7%的微信小程序用戶在體驗小程序後,選擇回歸到原有的手機App中,繼續支持小程序的用戶占比僅為11.5%。

雖然微信出發點在於鞏固強化線下使用場景,但是推出遇冷的情況,讓團隊在提升用戶體驗上,做了不少優化。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線下掃碼以及推薦兩種入口以外,用戶可以通過搜索進入,而在最初階段小程序並不支持該功能。除此之外,小程序還提高了搜索關鍵詞的敏感度,輸入關鍵詞會出現大量含有該關鍵詞的小程序名稱,比如“新聞”和“外賣”就分別對應了若幹小程序。

“我們會不斷研究優化搜索策略,幫助有真正需要的用戶更好地找到合適的小程序。”微信相關發言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尋找觸達場景

推出至今,小程序所承載的最重要功能在於將線下資源對接到線上,然而線下能夠使用的場景並不多。

張毅認為,小程序還需要加強拓展線下的使用場景。“目前線上產品與線下服務結合方面還未達到完美銜接,新的觸達場景建立受阻。”

就使用頻次相對較低的內容輸出型產品來說,線下入口場景有限,而搜索入口目的性太強。

在新鮮期過去之後,如何持續吸引新增用戶一直是開發團隊所面臨的難題。據記者了解,大部分小程序在第一周上線之後維持較高的用戶增長,而從第二周開始,新增用戶數量持續減少。

在入口被限制的情況下,利用社群效應增加用戶數量,加深產品黏性成為更為有效的方式。

“平臺深度用戶還是要在App里才能獲得比較完整的用戶體驗,因此我們主要工作仍然是在App的研發運營。小程序作為一種補充,更適合深度依賴社交場景的用戶使用,我們會一直收集數據、與主播交流,有取舍性地開發。”楊晶生說道。

盡管如此,不少業內人士對於小程序未來前景還是持樂觀態度。“市場理性下來,開始考慮小程序怎麽做才靠譜,而不是紮堆搶紅利的心態。”第三方小程序生成平臺青雀移動總經理張翔說,“現在限制比較大,問題也比較多,我相信很多能力會逐漸釋放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90

微信小程序滿月 “新生兒”失寵

1月9日推出小程序以來,微信的新生兒已經“足月”。與“出生”前的眾星拱月相比,小程序顯得有些落寞,這個“新生兒”能否承載微信之父張小龍龐大的線下野心,一切仍還是未知。

正如父母的期待常常讓孩子感到不能承受之重,對小程序而言,或許是承載了用戶以及開發者的過高期待,在數據表現上也難言理想。

冷清的滿月

“選擇這個時間點其實蠻尷尬,整個過年期間都是低谷期,大家在家過節,除了像微信的社交App以外,其他應用用戶量和黏性都不大。”一位開發者無奈地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不少小程序都面臨著相同的情況:與1月中旬數據相比,過年期間,新增用戶量放緩。

大眾對於小程序的期望值呈現拋物線趨勢。在2016年9月份的騰訊合作夥伴大會與12月份的微信公開課之間,對小程序的關註度到達頂點。發布之後,使用以及開發程序的團隊卻在逐漸減少,不少團隊仍在觀望。

1月中旬,羅輯思維旗下“得到”小程序停止服務,事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公開表示,做出該決定是因為“知道了小程序本質,但是不能說”。

事實上,一兆內存容量以及開發過程中因漏洞造成的用戶體驗下降,讓不少團隊最終決定回歸App。

而對於用戶來說,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不方便”。

為了便於推廣線下入口,養成用戶線下掃二維碼的習慣,微信對小程序設定了一系列繁複的使用要求:必須進行線下掃描或者發送邀請才能進入使用,不能直接通過識別二維碼進入。

“用完即走”、“隨手可得”卻未得到用戶的認可。“現在基本沒有什麽場景能夠用上小程序,更多的還是停留在錢包上有的功能。”作為首批用戶,小程序一上線,陳小姐就迫不及待使用。而如今,她告訴記者使用的頻次在逐漸降低。

微信鎖定功能造成用戶體驗不暢是主要原因。陳小姐反映。App可以同時打開多個程序,但是小程序沒有辦法自由切換,使用起來甚至還會妨礙使用微信。

在這種趨勢下,盡管觀望的開發者數量在增加,但開發團隊也在減少。

“是否繼續使用微信小程序來推廣產品,對於開發者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艾媒咨詢CEO張毅告訴記者,很多團隊已經退出了微信小程序,“大家對騰訊微信期望過高,但小程序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這種工具、模式並沒能幫助團隊企業實現商業變現。未來微信小程序在場景適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產品變革。”

兩頭不討好

小程序是否會替代App,這個在推出之前還引發業內人士擔憂的話題,如今根據開發者和用戶的反饋,這可能是杞人憂天。

在小程序發布之前,有21.8%的應用開發者表示願意接入小程序,而發布一個月後,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序的應用開發者僅占到9.2%。

不僅如此,有35.2%的應用開發者表示對小程序感到失望,其中主要來自於對小程序實際操作中的體驗不能滿足開發者需求。

在目前小程序的界面下,平臺點播內容可以通過後臺送達,即聽點播內容與操作微信可以同時進行,但是直播內容則難以做到。“直播內容主要與社群使用同步時,用戶體驗就沒這麽好了。”

不少開發者表示,微信對小程序功能有一些優化,主要是修複一些bug,但同時也會有新的bug產生。

這並非孤例。第三方機構艾媒數據顯示,超過七成微信小程序用戶添加小程序個數在10個以內。64.7%的微信小程序用戶在體驗小程序後,選擇回歸到原有的手機App中,繼續支持小程序的用戶占比僅為11.5%。

雖然微信出發點在於鞏固強化線下使用場景,但是推出遇冷的情況,讓團隊在提升用戶體驗上,做了不少優化。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線下掃碼以及推薦兩種入口以外,用戶可以通過搜索進入,而在最初階段小程序並不支持該功能。除此之外,小程序還提高了搜索關鍵詞的敏感度,輸入關鍵詞會出現大量含有該關鍵詞的小程序名稱,比如“新聞”和“外賣”就分別對應了若幹小程序。

“我們會不斷研究優化搜索策略,幫助有真正需要的用戶更好地找到合適的小程序。”微信相關發言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尋找觸達場景

推出至今,小程序所承載的最重要功能在於將線下資源對接到線上,然而線下能夠使用的場景並不多。

張毅認為,小程序還需要加強拓展線下的使用場景。“目前線上產品與線下服務結合方面還未達到完美銜接,新的觸達場景建立受阻。”

就使用頻次相對較低的內容輸出型產品來說,線下入口場景有限,而搜索入口目的性太強。

在新鮮期過去之後,如何持續吸引新增用戶一直是開發團隊所面臨的難題。據記者了解,大部分小程序在第一周上線之後維持較高的用戶增長,而從第二周開始,新增用戶數量持續減少。

在入口被限制的情況下,利用社群效應增加用戶數量,加深產品黏性成為更為有效的方式。

“平臺深度用戶還是要在App里才能獲得比較完整的用戶體驗,因此我們主要工作仍然是在App的研發運營。小程序作為一種補充,更適合深度依賴社交場景的用戶使用,我們會一直收集數據、與主播交流,有取舍性地開發。”蜻蜓FM產品技術總監楊晶生說道。

盡管如此,不少業內人士對於小程序未來前景還是持樂觀態度。“市場理性下來,開始考慮小程序怎麽做才靠譜,而不是紮堆搶紅利的心態。”第三方小程序生成平臺青雀移動總經理張翔說,“現在限制比較大,問題也比較多,我相信很多能力會逐漸釋放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43

BAT齊推閱讀App,三問“新生兒”天貓讀書

與騰訊、百度相比,阿里進入文學領域並不算早。

阿里文學是阿里大文娛以及整個阿里巴巴的IP的內容源頭之一。今年一月,阿里文學公布全新定位,建立文學領域的綜合基礎設施體系,打造文學領域的水電煤。6月11日,阿里文學宣布與天貓圖書聯合推出數字閱讀產品天貓讀書APP,將紙質書實現電子化。今後,在淘寶、天貓購買部分紙質書時可以同時購買電子版。

目前,阿里文學旗下已經有書旗小說、淘寶閱讀等閱讀類App,為何此次要推出一個新的應用?

在接受第一財經等記者采訪時,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CFO、阿里文學CEO宇乾表示,天貓讀書將服務於嚴肅文學用戶圈層,致力於品質閱讀及精品閱讀;而書旗小說的定位和服務人群主要是網絡文學的作者、讀者,為用戶提供輕松快樂的文化娛樂體驗。“通俗文學主要目的在於娛樂,而嚴肅文學的主要目的在於知識獲取、情感的承接。用一個APP承接所有的作者和讀者,可能不是那麽好的一條路徑。”此外,阿里文學還擁有UC小說、優酷書城、PP書城、雲OS等多個閱讀入口。

定位嚴肅文學閱讀的天貓讀書又能占據多大市場?

宇乾表示,天貓讀書最大的優勢是天貓巨大的入口流量,以及天貓圖書的用戶品牌認知,“每年有過億的人在天貓圖書上購買書籍,這些用戶已經習慣了在天貓上購買書籍,但他們購買的是紙質書。而(現在)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入口,讓他們購買書的同時,來消費這些書籍。”他認為這一優勢是其他競品所不具備的,而且這一市場本身容量足夠大,“我看到現在量比較大,影響力也比較大的可能是微信讀書。大家定位是有類似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微信讀書在用戶分享方面可能會有一些優勢,因為它銜接的是微信朋友圈各方面的,但沒關系,這個市場足夠大,也足夠能容納很多優秀的APP所存在。”

對於具體的用戶規模,宇乾稱並不擔心。“對這款產品的體量和數量我們是不會擔心的,但具體說這款產品我們下KPI,到年底要多少DAU(日活躍用戶數量),或者多少成交額,這件事情此時此刻我還真的沒有下這個指標。我們會先把2C端的用戶體驗、2B端的用戶服務先做好。”

亞馬遜、京東、掌閱都已經推出了電子閱讀器,阿里文學未來是否會做硬件?

宇乾表示,一切取決於用戶體驗和用戶的習慣,“不是說我一定會做,也不是說我一定不會做。”

在當天發布天貓讀書產品後,阿里文學稱,已經完成了在數字閱讀(通俗文學及嚴肅文學)、原創內容培育及IP衍生等三大領域的全面布局。

在發布會上,宇乾表示,阿里文學要做的不僅是閱讀,也不是作者平臺,而是要打造以閱讀平臺和IP聯動平臺為核心的綜合性的基礎設施體系。根據《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總規模為803.2億元,較2016年的701.2億元同比增長14.55%。其中,線上渠道是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實現了25.82%的增長,線下書店也實現了2.33%的同比增長。

在互聯網時代,用戶獲取內容的方式越來越豐富,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動漫、遊戲,還有各種衍生品,宇乾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烈火如歌》和《軍師聯盟》為例解釋阿里大文娛的打法:“當你在優酷上看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同時,你會知道阿里影院《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電影,在用另外一種藝術方式來演繹,你也可以知道其實阿里文學上有一本書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本書講的內容可能比電影,可能比我們的劇集更豐富。”因此,阿里文學是阿里大文娛板塊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阿里文學不是孤家寡人,它旁邊有優酷,有uc,有影業,有遊戲。”

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於2016年成立,包括優酷、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大麥網、阿里影業等。宇乾解釋稱,在文化娛樂產業,應該選擇一條具備戰略縱深的生態型的打法,而不是以單一公司、單一業務的方式去出擊。

阿里大文娛被認為是承載阿里巴巴未來十年戰略的重要布局。宇乾表示,站在自己的角度,阿里大文娛要做的事,就是要通過多種平臺來演繹好的故事,通過文學、影視、遊戲等渠道,讓更多的用戶通過不同的形式感受到它們,充分發掘一個好IP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