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訪問: 投資要買「凶險時最硬淨股份」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436
(原載於新報23/7)
在股巿日,黃國英會寫開巿前瞻建議,給訂戶閱覽。休巿日 他則愛看心理書,學習控制投資情緒,提升心理質素。股場上並無長勝將軍,他曾經因炒孖展,一日輸掉九成資產,千萬元化為灰燼,不停斬倉以留下本金,避免火 燒連環船。現時他認為,投資要買「凶險日子時股價最硬淨的股份」,下半年持內房股不必驚青,預計未來升值20%至30%。
於1990年開始從事金融行業,任職外匯技術分析員的黃國英,期間再轉職至證券行任研究部經理及基金經理。2007年由打工皇帝自立門戶,擔任豐盛融資資產管理部董事。當時黃國英身邊有同事勸他,打工「樹大好遮蔭」,做老闆的風險較高。黃國英還是一心向外闖,3年間已由2人變成7人公司,替過百客戶管理投資組合,明年籌備再推新的基金。黃國英笑說:「如果我們是股票,就已經是漲了6倍的股票了。」提及人生的第一次投資經驗,黃國英憶述,1992年做外匯技術分析員時,因賭馬而贏了6萬元,將贏了的本錢投資藍籌和黃(0013)及恒隆集團(0010),升了就沽貨。後來有同事給股票貼士,採取新鮮即炒,又幸運地賺了一筆,卻開始踏上越炒越瘋狂的路。
直至1996年投身證券界,抽亞洲衛星(1135)等新股,一星期賺了幾千元便沽貨,自此長期投資組合總有10隻不同的股票,價值由幾十萬至幾百萬元。
輸錢最多20% 留本東山再起
輸錢皆因贏錢起,不夠錢買貨就去借孖展,「因炒孖展一日輸掉九成資產,結果只剩一成,輸了千萬元,只有不停斬倉。」黃國英卻很有原則,認為炒股也不要欠街外數,輸剩本金就好了,留下本金好待日後東山再起。
問他現在可再炒孖展嗎?黃國英搖頭,現在每天早上七點多便盯中外大巿,但已懂得去注意控制注碼和風險了。「現在幫客戶管理投資組合,我的原則是控制投資組合不能連續輸20%,輸不要令自己輸太多,但贏就要放盡去贏。」問他目前的個人投資組合,他說60%持有股票、30%投資物業、10%投 資貴金屬。「在淡巿時基金價值大跌,有黃金、白金和金等這些實物和紙資產當保險,我只會不停買,不會賣。」至於今年下半年看好的投資板塊,中資股方面,黃 國英自言喜歡內房股多過內銀股。內銀不值得作超級主力的投資股,雖然估值平,但內銀與本港銀行不同,業務並非全權自家決定,很多時受「阿爺」一聲放水(貸 款)與收水(緊縮貸款)令下,錯失升值時機。「未來一年,內銀的貸款質素是業內隱憂,要買還是揀招行(3968)。」
內房夠硬淨 吼世茂龍湖
他預計未來內地人工至少升20至30%,工人多了收入,自然會買房子,將令內房股受惠。「睇凶險日子時股價最硬淨的股份」,他指最凶險的日子,是今年上半年A股跌穿新低及房產調控措施出爐期間,內房股只錄得輕微跌幅,「根據跌了最終會再升的傳統理論,持內房股不必驚青,能承受風險者,建議買世茂房地產(0813)和龍湖地產(0960),未來升20%至30%。」此外,自富士康事件推動內地工資上升的趨勢,將來工廠因人力成本上漲,廠家有機會傾向削減人手而以機器代替生產工序,黃國英透露,也可留意銷售生產機械的公司,如立信工業(0641)。
吼準機會跟大戶入貨
他認為有些股份,股價在1元時,並沒有太多活躍投資者,但增加至2元後,由於巿場流通量增加一倍,大戶有興趣買貨,投資者不妨抓緊這些機遇,跟入貨。
黃國英認為香港股票巿場還有很多機會,很多人還是想搵飯食,而旗下公司的生意規模,預計日後可達20至30億生意額。「我最驚不是輸錢,而是沒有人一齊玩。」黃國英認為,投資時睇「凶險日子時股價最硬淨的股份」,下半年持內房股不必驚青,預計未來升值20%至30%。股如運動 心理質素要高
財經人不只愛盯金魚缸,還愛睇心理書,目的為妥善管理自己的投資情緒。黃國英推介兩本書,一本是由英國兵乓球手Matthew Syed的著作《Bounce: Mozart, Federer, Picasso, Beckham, and the Science of Success》,另一本叫《The ART of Learning》(中譯《學習的王道》)。
兩本書均比喻炒股如運動比賽。一直想自己的投資方法有甚麼瑕疵,輸了怎麼辦?就好像踼足球,贏了一球佔上風,怎知被追和局,情緒卻突然變崩潰。試想想,和局不就是回到未開波前的局勢嗎?
縮短低潮延長高峰
賭徒,怕兵敗如山倒,在低潮時因心理壓力大,就會想太多,無法集中於行動上。又如打高爾夫球最後一桿為甚麼會失準?因為在去馬時想太多,欠缺揮桿的流暢性,這應該是新手在學習初期時,才須顧慮的技術問題。
股民要當自己是運動員,縮短自己的低潮期,延長高峰期,這就要視乎個人心理質素。
黃國英舉例,曾經以6元買入中金再生(0773),升10%至11元不沽,有一天跌了30%,不過是重回起點,可以做的是置之不理,然後專心去管理其他資產。「提醒自己別令一些芝麻綠豆的問題,變成火燒連環船,鑄成大錯。」炒股如運動,要維持最好的精神狀態,持有贏面高的資產才好出手,才有信心。「越炒越輸越沮喪,輸了20%,就要限制輸下去,好多人就是不識喊停,最後輸身家,變了病態賭徒。」採訪:李如虹
踢爆新報高山行、爽報古飛鷹及經濟日報賀升之對盈科大衍地產(0432)歪論(部分更正)
這個星期,盈科大衍(432,前友聯建材、東方燃氣)股價急升,最初據稱是信報報導指稱SOHO中國出價68億人民幣收購北京盈科中心失敗,並有其他人出價達80億人民幣,故股價快速上升,但是之後有幾個專欄作家包括新報的高山行、爽報古飛鷹及經濟日報賀升發佈一些對上市公司的錯誤評論,並稱其為大折讓,導致股價無道理地上升,今日讓筆者開始剖析一下他們3位的言論。
他們3位文章的內容分別有以下各點:
1. 關於資產淨值(a) 新報高山行
「不過,盈大可博前景又豈只私有化憧憬那麼簡單,而是既有實資產淨值保證、又有未來轉型憧憬。截至去年6月止,盈大每股資產淨值達14元!近期有媒體報道,盈大手上最主要資產——北京盈科中心,近期不斷有包括SOHO中國等買家出價至65億元人民幣洽購,即折合85億港元,目前只待物業命名權是否保留、及敲定最後議價而已。去年6月止,盈科中心在盈大資產負債表上列值54.2億元,若最後以85億元沽出,已較其時帳面列值高出57%,亦令盈大資產淨值由55.84億元提高至72.84億元,以盈大現發行股數3.98億股計,每股伸算18.3元,即高出昨日收市價2.58元的6倍!
...
另一亮點亦得留意,盈大去年底曾作連串資本重組動作,表面似為解決股份流通不足問題,但其實內藏大動作伏線。盈大首先向第二大股東及小股東提出全面回購建議,結果獲大部份接納,先將市場貨源作第一步歸邊。完成後,集團再向股東1送4紅股、然後5併1,但大股東則不取紅股,改而選取收納一批等值換股債券,即巧妙地將多持了的股份隱藏,令控股權減至74.5%水平,一來將市面流通問題解決﹔二來亦令發行股數最終大大收窄到目前不足4億股水平,令每股價值大大提高!」
(b)爽報古飛鷹
「
主要資產為北京盈科中心的盈大地產(432),其巨大隱藏價值被忽略,去年底連串資本動作更隱藏大變身伏線,近期高位回調已足,昨又見春江鴨入場,看來又是策動新攻勢先兆。北京盈科中心去年6月止的盈大資產負債表估值54.2億元,近期媒體報道有多個買家高價爭奪,只待議價收窄及若干細節敲定便成事;傳聞中議價已搶上85億元計算,相當於每股21.4元!昨收報2.58元,折讓之巨令人咋舌。再看去年底連環資本動作,集團先以高於市價三成多作價,向小股東提出全面回購建議,完成後再向股東一送四紅股,然後五併一,因須解決股份流通不足問題,故大股東電盈(008)不取紅股,以換股債券作代價,雖這債券未來可能攤薄NAV,但因電盈現控盈大74.5%股權,一旦兌股,意味有大動作進行,取NAV零頭計算,目標已達4至5元。」
(c) 經濟日報賀升
「根據2012年6月底止數據,公司的北京盈科中心在盈大地產的資產負債表上,帳面值為54.2億元,若最後以81億元出售,較當時帳面值高出49.4%。
即是說,盈大地產的總資產淨值會由55.84億元提高至82.64億元,按盈大地產現發行股數3.98億股計算,折合每股資產淨值高達20.76元,較昨日的2.98元收市價高逾6倍。」
按:
三位報紙大哥其實他們對這項每股價值的計算完全錯誤。因為根據
紅利可換股票據的細則,其實類似
之前和林少陽爭論的新意網(8008)一樣,這批紅利可換股票據不能贖回,只能換取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清盤也是需要強制換回股份,派息也要和派予普通股股的股息一樣,所以亦應把之視作普通股計算,只是缺乏了投票權。上市公司的
中期報告就公司對上市公司計算每股資產來看,其實是把這批可換股票據之視作股本計算,所以他們這樣計算是斷章取義的計法,實實在在誤導讀者,這種行為與欺騙無異,實應予以譴責,但筆者看不到這堆人或者編輯對這些專欄作家的離譜行為加以阻止,反而變本加厲,在第2日的報導,部分專欄仍大大以錯誤理據鼓吹戰績,實在屬於不知所謂的行為。照筆者計算,除了這批紅利可換股票據外,亦需計及另外一批於2004年電訊盈科(8,前德信佳,盈科數碼動力及香港電訊)
注入物業的2014可換股票據的效應,其調整後每股資產淨值如下。
(1) 扣除盈科中心資產值

(2) 股本數

(3) 出售假設及折讓

*按1人民幣兌1.25港幣計算
按照計算,以60億人民幣出售,折讓只是28至36%,如以人民幣80億計算,折讓是37至45%,相較一般陀地地產股的約30至50%折讓,未計算需要繳付的稅項會降低資產值,這價錢只算是合理,未算低估。
2. 後續發展(a) 新報高山行
「從部署看來,盈科中心出售機會甚高,盈大套回數十億元後,基本上已成一隻現金牛,屆時進行任何動作都可得心應手,私有化是其一選擇,派發大比例現金又是另一可行之法,又或可作注資轉型。至於盈大合理身價多少?以盈科中心最新身價計算,每股折合18.3元,就算計及電盈獲新發的換股債券全兌為正股,每股資產淨值仍達4.6元,但這批換股債券一兌,便會令其持股超逾75%的法定水平,所以要麼就不兌,一兌的話,必會在同期有大動作配合,屆時身價大大提升又當另論。」
(b) 經濟日報賀升
「從整體部署方面拆局,公司出售北京盈科中心後,將可套回81億元,盈利必定激增,使公司成為一隻超級現金牛,屆時公司可籌備任何動作都可得心應手。私有化是其中一個選擇,每股派發大比例現金亦可,抑或動用手頭現金向大股東李澤楷收購其私人資產,壯大業務規模。姑勿論公司作出任何一個選擇,現有小股東均可享受公司安排的盛宴,股價節節上升指日可望。
去年,「超人」李嘉誠首次宣布分身家安排,他所持有的40%長實(00001)及和黃股份(00013)(當時市值約2,000億港元)全歸予長子李澤鉅。至於細仔李澤楷,即會給予其現金,總額會是其本人擁有資產高好多倍,市場估計至少亦會達2,000億元。
去年尾,李澤楷持有的私人公司盈科拓展以約167億港元收購ING位於香港、澳門及泰國的保險業務,此乃李氏於2007年向富通出售盈科保險股份後,再次重返保險業的第一步。
憧憬獲李澤楷注資
由於李澤楷私人擁有的資產規模以千億計算,預計將來會獲李氏注入巨額資產,變身憧憬可驅使股價以倍數上升。目前,盈大地產僅一億股街貨,並且早已被醒目資金收集,街貨極疏,相信未來股價會愈升愈急,量度目標價可達7元,相當於反映資產價值的三分之一。」
按:
1. 當年電訊盈科注資這公司的時候,有部分人對這間公司有憧憬,又不知道股票會10合1,股價一度炒上1.9元(即現在的19元),合股之後,公司基本上除了貝沙灣外,購了
日本渡假村外,並不停出售香港的物業如過往的總部
電訊盈科中心等,基本上完全發展停頓,雖然派發了合共22.5仙股息,其後經濟轉差也沒再派息,後股價變得低迷,也提出了以2.85元
私有化,最終
失敗,不過在2009年電訊盈科私有化失敗並派發1.3元特別股息後後,盈大利地又派發
1.32元特別股息,他們回購Elliott的股票只是
1.85元,就算以現價來看,以當年未合股1.9元購買股票的股東,虧損達74.75%,這次又是否值得憧憬,相信大家也非常清楚。
2. 注入資產目標只是希望為項目籌得資金。但正如那些報導所講,他父親已經給他一大筆錢作收購之用,如果項目回報真是不錯的話,私募基金也可提供資金,銀行也會借錢給他,為何還要尋求在資本市場界在2000年以後已經轉劣的名聲作集資之用? 用股票市場是最不有效的手法,李澤楷會不會這樣笨重試一次? 請記得,當年分拆保險業務,不是注入盈科數碼動力,是直接把盈科保險上市,相信今次也是差不多。
3.如果要上市,相信是在經營一段時間後,把盈利做到增長,才會得到良好估值,他在2009年
以5億美元購入PineBridge,上年又用
21.6億美元購入ING港澳泰業務,之後又作收購,相信整合兩項業務也需要一段時間,如果要3年良好的經營紀錄,相信也要等到2015年間才可真正付諸實行,才能賣到一個好價錢。這是否一個短期利好因素?我看也未必,就算炒也要多等2年吧。所以這些報紙佬吹水的說話,我覺得還是少相信一些較好。
4. 就算注入資產,因為規模和資產值也夠,其實也可直接分拆上市,為甚麼要這樣醒上市公司,過一大堆股東會,還要去做大量文件工作,上市就已經可忽略股東會程序了。筆者不相信有人會花這樣多心機來搞一些達到一樣效果的事。
5.注入資產的作價相信要充份反映各方立場,平賣了,出資一方會不高興,貴賣了,股東也會譴責,為甚麼不直接上市,要搞大動作? 那班報紙寫手腦袋是否發了燒,食左興奮劑,腦袋也不見了? 咁對股東是否有利,我不相信。為了短期股價做的事,一定不是好事情。
3. 總結報紙佬為了使自己有股日日推,竟然以偽價值投資欺騙他人,誤導別人去購買股票。如果未來甚麼都不能實現,會導致相當多人失去寶貴的金錢,相當不應該。筆是你們的槍,亂用即可致命。
兩大資料庫纏訟四年 台灣經濟新報終獲勝訴
|
|
八月二十三日一則登於報紙頭版的啟事,揭開一場長達四年的資料庫之爭。全曜財經資訊因抄襲「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內容,放於自家「CMoney計量投資決策分析系統」中,遭智慧財產法院判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須在報紙頭版刊登判決書。 「當初真不知道會打這麼久!」台灣經濟新報總經理錢素英說,二○○九年,當他們懷疑同業抄襲時,刻意調換關鍵數字,在文中插入公司網域名稱,結果發現對方資料庫也出現一樣的內容,於是在一○年提起民事、刑事訴訟;同時向公平會提起訴願。 由於發現抄襲到提起訴訟已超過六個月,刑事訴訟不受理;民事部分,雖求償一元,但由於難向法院證明實質損失,一審敗訴;最終台灣經濟新報僅在公平會勝訴,並獲判CMoney賠償八十萬元。一一年,台灣經濟新報再提民事上訴,最後獲智財法院判決勝訴。 這場纏訟四年的官司,結果令雙方都不滿意,台灣經濟新報難以求償實質損失;CMoney則認為《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的定義模糊,難以信服,已提再審。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針對網路層出不窮的抄襲問題,其相關法規是否有修訂的必要,值得省思。 (賴若函) |
世衛組織全球新報告:控煙並不影響經濟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聯袂發表了一份全球報告——《煙草和煙草控制經濟學》。報告指出,實行煙草稅收和價格上漲等控煙政策可為政府帶來大量收入,進而為衛生和發展工作提供資金。這些措施還可大幅減少煙草使用,維護人民健康,防範癌癥和心臟病等全球主要殺手。
根據報告中公布的研究結果,煙草業和煙草制品肆虐無阻,造成了致命影響,全世界每年相關醫療保健支出高達1萬多億美元,生產力降低。目前,每年約有600萬人死於吸煙,其中大多數人來自發展中國家。預計到2030年,因吸煙而死亡的人數將增長超過三分之一。11億吸煙者中近80%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大約2.26億吸煙者生活在貧困中。
該報告引用了2016年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若所有國家將每包卷煙消費稅提高約0.8美元,全球每年卷煙消費稅收入就可增加47%,即1400億美元。此外,采取這一增稅措施後,卷煙零售價格平均將上升42%,吸煙率下降9%,成年吸煙人數減少6600萬人。
世衛組織預防非傳染性疾病司司長Douglas Bettcher博士指出,這份新報告為各國政府駁斥煙草業散布的關於控煙不利於經濟的謬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他稱,“這份報告顯示,如果政府實行具有成本效益的、經證實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大幅增加煙草制品稅收和價格,以及禁止在公共場所營銷煙草和吸煙,即可挽救生命和促進經濟繁榮。”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經濟系著名教授、《煙草和煙草控制經濟學》聯合主編Frank Chaloupka稱,“專著所列的研究結果證實,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公共衛生角度,循證控煙措施都是合理做法。”

中國多地已下達“最嚴控煙令”(圖:中新社)
煙草控制是世衛組織全球應對非傳染性疾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癌癥、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流行問題的一項主要工作。非傳染性疾病每年導致大約1600萬人過早死亡(即在70歲生日之前死亡)。減少煙草使用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推動全球到2030年實現將非傳染性疾病過早死亡減少三分之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報告的主要結論:
1、煙草使用造成極為沈重的全球健康和經濟負擔,並且這一負擔越來越多地落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身上。全球80%吸煙者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2、已有多項有效的政策和規劃幹預措施,能夠減少對煙草制品的需求以及煙草制品使用造成的死亡、疾病和經濟代價,但這些幹預措施未獲充分利用。《世衛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為政府減少煙草使用行動提供了一個循證框架。
3、旨在減少煙草制品需求的政策和規劃具有很高成本效益。這類幹預措施包括:大幅提高煙草稅和煙草價格;禁止煙草業營銷活動;加貼明顯的圖形健康警示標簽;實行無煙政策和全民戒煙計劃,幫助人們戒煙。2013-2014年期間,全球煙草消費稅為政府帶來2690億美元的收入,但其中用於控煙的投資不足10億美元。
4、控制煙草制品非法貿易是減少煙草使用以及減輕對健康和經濟後果的關鍵供方政策。在許多國家,高度腐敗、對非法貿易處理不力以及低效的海關和稅務管理,在助長逃稅方面所起的作用與產品稅收和定價的作用相同甚至更大。《世衛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下訂立的《消除煙草制品非法貿易議定書》規定應采用國際跟蹤和追蹤系統等工具,確保煙草供應鏈。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即使煙草稅收和價格上漲,也可成功處理非法貿易問題,增加稅收和減少煙草使用。
5、煙草控制並不影響經濟:在大多數國家中,主要由於技術創新和國有制造業的私有化,依賴煙草業的就業人數持續減少。因此,煙草控制措施僅對相關就業產生輕微影響,在絕大多數國家不會造成凈失業。其它作物替代煙草規劃為種植者提供了替代種植機會。
6、煙草控制減輕了煙草使用對窮人造成的極為嚴重的健康和經濟負擔。煙草使用越來越集中在窮人和其他弱勢人群中。
7、在控制全球煙草流行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仍需一致努力確保維持或加速進展。在大多數區域,煙草使用流行率停滯或呈下降趨勢。但煙草使用率在一些區域有所增加,在另一些區域也可能會增加,這可能影響全球煙草控制進展。
8、煙草公司的市場分量近年來有所增強,給煙草控制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截至2014年,五大煙草公司占全球卷煙市場的85%。限制煙草公司市場分量的政策大多尚未實施,一旦實施,有望減少煙草使用。
傳7家銀行因受罰被暫停新報基金托管,有銀行表示未收到通知
5月25日,7家銀行被暫停托管基金的消息在業內傳開。有消息稱,恒豐、招商、興業、北京、浦發、廣發、平安等多家銀行,今年因受到銀保監會處罰,銀行托管的新報基金和在審基金全部暫緩受理與批複。
不過,一位接近北京銀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該行未接到上述監管處罰通知,此外銀行托管的新報基金和在審基金業務也未暫緩受理批複。有業內人士稱,由於北京銀行屬地監管歸北京銀監局,不排除接到通知有時滯的情況。
隨後,興業銀行人士回複第一財經記者稱:“截至目前,本行並未收到監管機構關於暫停本行基金托管業務的相關通知,各項資產托管業務保持正常運營。”
不過,一家未在上述名單上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托管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了上述消息。他稱,上述銀行是由於內控等問題被監管檢查,收到了懲罰通知書。此外,只有上述點名銀行新報基金和在審基金暫緩業務,存量業務不受影響。
截至記者發稿,尚未收到上述其他銀行對此的回複信息。
由於多家股份制銀行托管業務違規被罰,暴露出行業亂象依舊嚴重。上述股份制商業銀行托管部人士表示,後續是否會有銀行由於審慎考慮自動暫緩新報基金和在審基金尚不好說。
“如果是公募基金托管,問題不大,風險不大;如果是私募基金,由於投資範圍更廣,投資的品種更廣,對於托管而言,除了資金清算,主要還起到投資監督的作用。處罰涉及的問題可能是投資監督上沒有監督到位,例如,可能托管銀行指出不符合投資合同約定,但未監督到位,造成風險。”某國有大行省分行托管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
他還稱,如果此次涉及這麽多銀行,很可能是托管行業整體的問題,目前除了銀行之外,證券公司也能進行托管,對托管行業的監管也是跨“一行兩會”的綜合監管。
值得註意的是,5月4日,銀保監會的巨額罰單再度襲來,其中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吃了5000萬元以上大額罰單。招商、興業與平安銀行均在重罰之列。其中,對興業銀行罰款5870萬元,因多項業務違法違規;對招商銀行罰款6570萬元,因涉及理財、房地產貸款等業務違規;對浦發銀行罰款5845萬元,因涉及理財、貸款等業務違規。
此前,4月20日,銀保監會在官網發布的《穩中求進從嚴監管 切實打好防控金融風險攻堅戰》一文中披露,前3個月共處罰銀行業、保險業機構646家次,罰沒合計11.58億元,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12家次。處罰責任人員798人次,罰款合計2861.85萬元,取消任職資格及禁止從業107人。
拉攏大地產商聯手 鄭家純密謀買《新報》力撐功能組別
1 :
GS(14)@2010-07-30 22:56:58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 ... ail&article_id=7751
報業又起風雲!本刊獲悉,新世界發展(017)董事總經理鄭家純,正密謀收購有五十一年歷史的《新報》,並將它辦成一張為地產商發聲、力保功能組別的報紙。
純官染指傳媒業,原來背後有更大雄心,其如意算盤,是拉攏其他三、四家地產商加盟,形成一股商界新勢力。早前他曾向中央政府打過招呼,提出他想辦報,據聞中央並不反對,他於是加速去馬。
純官向來低調,不過近年不時捲入惹火新聞,其中「梁展文事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紅灣半島」風波,他被立法會和傳媒窮追猛打,被攻擊得灰頭土臉,他曾說:「香港變得偏激,動輒以文革式作風批鬥異己,以前只是政府官員,現在就拉埋商界。」
他身邊智囊此時向他建議辦地產報這條「絕世好橋」,希望奪回部分輿論陣地,畀人鬧不如自己搞,提議他收購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旗下的《新報》,至今洽購接近完成。如果成事,幾大地產商將形成富可敵國的聯盟,財力比美國傳媒大亨梅鐸更要雄厚幾倍。

鄭家純作為新世界發展董事總經理,向來低調,不過為了捍衛地產商利益,站出來密謀辦報。

純官收購《新報》洽談接近完成。
由鄭家純牽頭的辦報大計,在政改方案通過前早已暗地裏醞釀,近月政改方案通過後,正式進入直路。據了解,鄭家純曾和《新報》大老闆楊受成和其他股東密斟,雙方雖仍未定案,但已接近水到渠成。
鄭家純沾手傳媒業,是想辦一份維護地產財團和商界利益、及為新世界發聲的報紙,更重要是他認為傳統功能組別對工商界有利,故亦會大力爭取立法會內保持功能組別,擺明不認同全面普選。
知情人士透露,替鄭家純出面洽談收購大計的,正是純官的「政治顧問」、在新世界專責公共事務的資深傳媒人曾景安,近月他除了跟《新報》股東商談細節外,並頻頻約晤各路人馬,拉攏其他大發展商支持,又開始準備埋班。
可能辦免費財經報據悉,曾景安還在研究不同的辦報方案,其中一個是將《新報》改為一份免費財經報紙,初步預算每日發行量三十萬份,若是這樣將和李澤楷旗下的《信報》及馮紹波的《經濟日報》對着幹,另一個可能是保留作大眾化報紙。不過無論用哪種形式辦報,主要立場都是要堅決捍衛發展商利益。
至於其他發展商是直接參股易手後的《新報》,還是私下承諾以廣告支持,細節還在商議中。而《新報》原老闆楊受成和何鴻燊的股權也未必會全數賣斷,可能會保留部分股權。
曾景安是純官私人顧問,一直是他的智囊,純官在面對「梁展文事件」和「紅灣半島」風波中,如何應對外間質詢,據說曾景安都在背後為他出謀獻策。
曾景安九九年加入新世界,成為當時新成立的公共事務部高級經理。純官重金禮聘他,就是看中他在傳媒方面的經驗和人脈,以及對政治的了解,想借助他加強輿論攻勢,「當時純官已有這樣的想法,就是時移世易,營商環境愈趨複雜,立法會、不同利益的團體,甚至環保團體也構成反對力量,很需要增設政策顧問一類的角色。」知情人士分析說。
曾景安曾分別在《南華早報》、無綫電視和CNBC工作過,其後開設顧問公司,不少立法局(會)議員都是他的客戶。由於曾景安曾在大學教過書,不少傳媒中人都是他的學生,對他的工作很有幫助。

純官智囊曾景安(紅圈)近日馬不停蹄,日日跟不同人馬吃飯密斟收料,有意為新報紙埋班。
2 :
自動波人(1313)@2010-07-30 23:09:05今日周顯專欄也有寫
3 :
GS(14)@2010-08-08 16:32:10補埋下半截
「絕世好橋」買《新報》
知情人士分析純官沾手傳媒的動機,認為近年新世界屢惹火頭,在「紅灣半島」風波中,純官被立法會傳召出庭作供時更被猛力質疑「利益輸送」,他認為輿論相當一面倒,力挺新世界的聲音不多,令他十分氣頂,開始考慮擁有自己的輿論武器。
就在此時,曾景安想出一條「絕世好橋」向純官獻計:與其苦惱為何傳媒不幫商界,不如地產商自己出資辦報,可以先由新世界出手,拉攏其他三、四個大地產商聯手,形成聯盟,一方面為新世界發聲,同時亦可維護地產界利益,又可成為抗拒取消功能組別的輿論力量,實行一箭三鵰。純官很感興趣,遂吩咐曾景安到處探路,最後睇中《新報》。
「純官早前曾向阿爺打過招呼,提及他的辦報意圖,會爭取立法會保留對商界有利的功能組別,據聞阿爺沒有反對。」知情人士分析說,純官覺得搞傳媒,對中央、地產界和新世界都有好處。
如果成事的話,幾大地產商聯結起來將富可敵國,財力比美國傳媒大亨梅鐸更雄厚幾倍。
地產商聯盟富可敵國
鄭家純醒悟擁有輿論戰場的重要,事實上他近年捲入「梁展文事件」和「紅灣半島」風波,被立法會和傳媒窮追猛打,但大多數輿論都不支持他,令他極為不滿。
曾是「紅灣半島」及「嘉亨灣」事件主責官員、前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常任秘書長梁展文○七年一月由政府退休,過冷河一年半後,翌年八月一日宣布加入新世界中國,出任執行董事及副董事總經理,未計花紅,單是年薪已高達三百一十二萬元。
紅灣半島招風雨
由於梁展文任職政府期間,已被批評賤賣紅灣半島予新世界,他加盟新世界消息一出,即引起社會激烈迴響,結果新世界於八月十六日急急宣布,與梁展文提前解約。
不過,此舉並未能平息輿論,立法會成立專責委員會調查,○九年三月正式展開聆訊時,引用立會《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簡稱特權法)傳召鄭家純及新世界中國執行董事梁志堅出席聆訊作供,令純官成為首位以上市公司主席身份,被立法會傳召作證的人。
作供不情不願
被邀到立法會作供,鄭家純明顯萬分不情願,事前已跟傳媒講笑說:「立法會議員權力好大又好惡,要鬧邊個就鬧邊個。」第一次作供,鄭家純已認定事件被政治化,他只是「錯在」於臨近立法會選舉之時,聘請梁展文,「我唔知點解,公眾對此事覺得咁大疑慮,有利益輸送。我覺得可能是某些人,利用此事作為政治本錢,利用此事做其政治平台。」不過鄭的解釋未能說服議員,還被質疑是新世界為梁展文度身訂做職位。議員林大輝就批評說:「(梁展文)只是業界新手,為何情有獨鍾?是否芸芸業界真的沒有其他合適人選,只有他是你心儀的對象?」鄭家純出席兩次聆訊,被連番質問後終於發火,在五月向立會委員會發律師信,表示新世界旗下子公司與房委會在紅灣半島的訴訟未有結果,根據《基本法》及普通法原則,立法會不應在司法機構未作判決時研訊同一事件,否則會損害審訊的公平性,並要求調查委員會考慮在官司未有裁決前,暫停傳召二人及押後涉及紅灣的聆訊。不過,立法會專責委員會「企硬」,堅持按原定計劃再傳召兩人出席聆訊。
鄭家純之後繼續出招,五度發信要求暫緩聆訊,結果委員會只肯給予新世界十四天期限,就有關問題諮詢法律意見;新世界又出律師信,指委員李永達及湯家驊於聆訊內外的言論有敵意及涉及人身攻擊,強調保留權利要求二人退出聆訊,可惜都不得要領。
出撒手鐧欲停聆訊
新世界於是使出撒手鐧,在鄭、梁二人需出席聆訊前數日,向法庭入稟申請司法覆核,更聘請排名第一的資深大律師施偉賢出馬打官司,提出只有立法會大會才有權傳召證人的權力,而立法會屬下的委員會並無此權。
此外他又指,專責委員會的調查範圍只針對梁展文處理紅灣半島的問題,不屬新世界內部管治,認為委員會的做法越權。
專責委員會亦請來資深大律師麥高義對陣,指出《基本法》第四十八條中列明「行政長官根據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的考慮,決定政府官員或其他負責政府公務的人員是否向立法會或其屬下的委員會作證和提供證據」,故認為草擬《基本法》的人員當時已考慮專責委員會的權力。
新世界敗訴兼付堂費
經過四天在高院聆訊後,主審法官張舉能裁定,立法會屬下的委員會絕對有權傳召證人出席任何研訊,判處新世界敗訴,須兼付立法會及律政司的堂費,鄭家純需要繼續出席立法會聆訊。
新世界死心不息,曾提出將案件「跳級」,直接上訴至終審法院,但被立法會拒絕。新世界最後在○九十月提出上訴,指訴訟關乎《基本法》的詮釋及人權等重要憲制問題,不過為免因上訴程序無意間影響或拖延專責委員會進度,二人將自願出席專責委員會的聆訊作證。
鄭家純在十一月出席立法會聆訊時發表聲明,「我們不會同意立法會有傳召權,所以今次係出於自願性質。」不過公民黨議員吳靄儀便反駁,「只要有裁決,證人憑咩講裁決唔生效?」她更不點名「暗串」鄭家純,「自己挑戰不成功,如果證人繼續爭拗,並不適宜。」令鄭家純黑面。
鄭家純在聆訊期間不斷被窮追猛打,雖然他再三強調聘用梁展文是合情、合理及合法,政府亦沒有「放水」給新世界,但其解釋未獲議員接納。立法會議員湯家驊便曾引述內部文件稱,○四年四月,當時房屋及規劃地政局的局長孫明揚曾提出,政府不會阻隢私人發展商將樓宇重建,質疑是新世界先向政府提出拆卸紅灣半島,否則孫明揚不會無的放矢。鄭家純解釋拆卸是由新鴻基提出。
指議員涉利益衝突
口說自願出席聆訊,但鄭家純繼續出招,在出席最後一次聆訊時突然爆料,指有感身兼大律師的委員湯家驊,在聆訊時特別針對新世界,翻查紀錄下發現,湯及其身為律師行合夥人的妻子曾多次與新世界合作,涉及金額約幾十萬元,擔心當中有利益衝突,質疑對方未有申報。
新世界其後更向立法會提供文件,指湯家驊○二年有意代表新世界打一宗電訊官司,但因湯收費過高談不攏,懷疑因此令湯懷恨在心,在梁展文聆訊中公報私仇。
不過立法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最終認為有關投訴不成立,新世界不服,再向立法會發律師信,要求充分解釋「放生」湯家驊的理據。
過去鮮有跟傳媒談論政治問題的鄭家純,後來公開向傳媒批評,立法會對利益衝突問題持雙重標準。他說,立法會浪費大量公帑調查梁展文涉嫌利益衝突事件,對湯家驊事件卻只以閉門會議方式調查,又沒有向公眾公開交代原因,「我有晒證據,咁都話無利益衝突,好兒嬉。」鄭家純甚至揚言,立法會的決定影響他留港投資的意欲:「件事好影響我在香港投資的興致,現在情願去大陸好過,起碼不會動輒就說利益衝突。」
發晦氣不投資香港
他又乘機狠批泛民一眾議員偏頗,「立法會咁搞法,香港管治會好有問題,好難搞,將來由立法會去管治香港都得啦!泛民那一小撮人針對我,用特權法做藉口,為所欲為。我對香港立法會制度非常失望,惟有進行司法覆核,相信司法是公正、獨立的。」鄭家純今年三月在北京出席兩會時,又向傳媒開腔談立法會,炮轟立法會「係唔係都審一輪,會令社會大亂,成為政治鬥爭舞台」,他甚至形容情況有如文革批鬥,「但現在斯文好多,在冷氣房有位坐。」他說,擔心有人會利用特權法進行批鬥,打擊異己,「以前只是政府官員,現在就拉埋商界。」並指如果立法會一直如此下去,「香港前途好可悲。」被人連番「審犯咁審」,純官發火的同時,認為由自己搞傳媒方可以對抗攻擊他的負面聲音,如果最終收購《新報》定案,報業相信又有一番風雨。
報業減價戰僅售一元
《新報》一九五九年十月五日創刊,由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老闆羅斌創辦,後來在港上市後,被郭姓台商收購,至九二年被楊受成任主席的英皇集團收購,去年七月,獲賭王何鴻燊入股,但未透露是以個人名義入股或是上市公司投資。
《新報》曾經行銷海外,在美國及澳洲均有售。九十年代香港報業競爭激烈,曾掀起減價戰。同年十二月《新報》將售價調低至每份一元,成為減幅最高的報章,不過售價只維持了一個月,二月已將售價調升至兩元。○五年三月,《新報》在澳門免費派發《新報今日澳門》。
○七年時,曾盛傳《新報》轉為免費報紙,但該報最終宣布裁減七十名員工,重組架構及改革,未有轉為免費派發。
4 :
GS(14)@2010-08-08 16:33:11純官游說合夥搞報紙 大地產商縮沙
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 ... ail&article_id=7836
上期本刊爆獨家料,披露鄭家純密謀夥同其他地產商收購《新報》,有意改為免費財經報紙,中午收市後出版,每日發行三十萬份,希望成為維護地產商的「傳媒武器」。此消息一出街,立即成為傳媒界與商界最熱話題,大家都牛咁眼睇住純官如何出招。
消息靈通人士進一步打聽,索到呢單嘢更多內情,故事原來仲有下文。

鄭家純搵四大地產商聯手辦報,話「阿爺」會支持,但某大孖沙再問清楚,原來「阿爺」口氣含糊,於是退出唔玩。
該人士從地產界得知,純官早前先後接觸過長實以外的四大地產商(點解唔搵誠哥一齊搞,大家可以細心諗吓箇中玄機),游說他們合資聯手辦報,除了動之以「利」(報紙日後可以成為地產商喉舌,維護業界利益),還有另一「賣點」,就是純官近身軍師曾景安聲稱曾與中聯辦官員傾過,對方已經表示支持,換言之,「阿爺」都認為值得搞。
幾大地產商最初聽到此大計,部分人有啲意思,心諗如果阿爺好想商界咁做,又有人肯落水玩,自己跟埋玩一份亦無妨。但本刊將此事曝光後,有地產商再向權威人士詢問清楚,始知阿爺態度其實唔係好積極,只屬中性,覺得地產商搞吓報紙都OK,但並唔係必要咁做,如果因此引起傳媒之間矛盾,就唔多盞鬼,不過搞唔搞就由商家自己決定啦。部分地產商知道實情係咁,開始有啲縮沙。
據知曾景安接觸的中聯辦官員,主要是負責聯絡傳媒的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大家應該記得,郝部長在政改方案通過前不久,曾經斬釘截鐵公開指民主黨提出的區議會方案「三違反」,並不符合《基本法》的原則,但冇幾耐「阿爺」就拍板接受呢個方案。
清楚表態唔想參加某大發展商私下話,佢初時誤會了辦報是「愛國行動」,以為唔支持唔係幾好,但依家再問清楚,發覺「阿爺」口氣含糊,所以佢已清楚表態話唔想參加,叫人唔好加佢個名落去。至於其他大孖沙,部分亦十五十六,開始有啲猶豫。
此外,地產商對搞報紙是利是弊亦有疑惑。某大集團的一位公關大員就指出,以往自己可以靠友好關係搵傳媒幫手,但如果老闆搞報紙與其他傳媒競爭,以後大家就係對手,對方唔會再幫你講好說話,甚至插你幾嘢唔畀你坐大,咁就慘啦!公關大員分析利害,老闆係聰明人,冇理由收唔到。
事實上,精明的大商家早有呢種智慧,例如某地產業巨頭富可敵國,收購份報紙嚟做易如反掌,但佢老哥從來冇咁做,亦冇直接創辦新報刊,原因係自己搞報紙反而會得罪其他傳媒,人哋就驚咗你,唔當你係friend,咁對自己絕無好處。佢睇得通呢點,證明佢係真正高人。

純官搵到前電視監製梁立人揸旗,已着手擬訂辦報方案。
「笨人出手」 隨時引火上身純官今次辦報仲擺明車馬要力撐功能組別,旗幟十分鮮明,這亦令部分地產商驚驚哋,因為目前政治形勢敏感兼兇險,各路激進勢力正向商界張牙舞爪,如果地產商搞報紙同激進派對着幹,必然成為槍靶被射到周身窿,甚至分分鐘引火上身,燒到焦頭爛額,所謂「笨人出手」,何必心口寫個勇字,企出嚟自找麻煩呢!
某大孖沙已打退堂鼓,睇嚟其他地產商亦唔多想玩,不過純官向來硬頸,辦報紙的意向十分堅定,據傳佢已搵到曾在電視圈打滾多年的梁立人揸旗,而呢位仁兄已着手擬定具體方案,曾景安則協助物色人馬埋班,只待交易完成,就全速去馬。
梁立人曾任職麗的電視同TVB,其後投身報界,現時向外介紹自己的身份是「某大報前主筆」。佢立場以保守見稱,經常辣民主派。以佢嘅背景,要組一個強勁辦報班底唔係好容易。

純官近身軍師曾景安(右)接觸地產商游說加盟時,聲稱曾與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小圖)傾過,獲對方支持。
政府抱冷淡態度至於政府方面,對呢單嘢態度冷淡,可以話唔多支持,一來現時政治環境複雜,地產商如果搞報紙,政府最好保持距離,置身事外,盡量唔黐埋去,無謂惹來不必要的非議;二來份報紙背景唔算好強,未必搞得好大,仲係睇定啲再算。
政圈人士初時對純官辦報的消息唔多相信,覺得佢冇理由咁蠢買《新報》做,其後知道係堅料,多數對呢個「宏圖大計」不太樂觀,認為現時不同傳媒已各佔市場位置,新報紙要搶佔陣地極之困難。

激進派對商界張牙舞爪,地產商辦報,分分鐘成為槍靶。
傳媒行家勸勿虛耗彈藥傳媒行家對純官辦報亦唔多睇好,例如某財經報紙的政治八卦專欄就咁講:「鄭家純購買報章為地產商當喉舌,在此奉勸純官,以這種心態投資在媒體上,必敗無疑,無謂虛耗彈藥,過去的教訓多不勝數,純官只需問一下他身邊的智囊就會一清二楚。」這段分析都有幾分道理。
《新報》月減一天假期
1 :
GS(14)@2013-01-17 01:18:53是咪咁無水?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116/18135841
【本報訊】近年傳媒行業逐步改善員工待遇,但有逾53年歷史的《新報》卻反其道而行,踏入2013年不久即宣佈削減員工每月假期,由一個月5天縮減至4天,暫時所知該報的前線記者受到影響。有立法會議員批評,社會正討論立法制訂標準工時之際,《新報》反而減少員工假期的做法是倒退。
何秀蘭斥做法倒退
據瞭解,以往《新報》記者每個月內,至少有一個星期是短周,但由今年開始,管理層突然改為6天工作制,即每星期只得1天假期,僅僅符合《僱傭條例》最低要求。有指管理層聲稱,實行6天工作制後,員工工時由每日9小時微調至8小時。
記協主席麥燕庭指,「每日減一個鐘作用不大,記者做嘢一開始都冇乜收工時間,減到八個鐘作用唔大」,她指若《新報》員工覺得公司此舉有問題,記協願意協助跟進。工黨何秀蘭批評:「當大家講緊標準工時立法,目標都係希望每個人能夠合理地工作,唔使長期勞累」,但《新報》卻減少員工假期是倒退。
事實上,近年不少報章都逐步改善員工福利,例如《明報》就由去年開始落實5天工作制,《星島日報》為挽留人才,已經把每月假期由6天增至7天,至於《文匯報》去年亦一改以往員工每年僅享有12天法定假期的做法,變成一年享有17天公眾假期。
2 :
Sunny^_^(11601)@2013-01-17 07:48:04關工黨咩事,又抽水!
3 :
wilsonchui(9055)@2013-01-17 08:19:22做報紙真是好奴工
4 :
teddycmh(30805)@2013-01-17 12:26:32星島同文匯梗係無乜所謂...哈哈
5 :
abbychau(1)@2013-01-17 18:43:58有朋友係東方做有七日, 恨死我
6 :
wilsonchui(9055)@2013-01-17 19:04:04X方=賣身
我果時都有7日架,佢唔Q肯比我放,有鬼用
直到我走我一早話左放佢都可以話用錢代價
正賤精
7 :
abbychau(1)@2013-01-17 20:48:456樓提及
X方=賣身
我果時都有7日架,佢唔Q肯比我放,有鬼用
直到我走我一早話左放佢都可以話用錢代價
正賤精
我個fd 佢次次都放到個bo
8 :
wilsonchui(9055)@2013-01-17 21:15:247樓提及
6樓提及
X方=賣身
我果時都有7日架,佢唔Q肯比我放,有鬼用
直到我走我一早話左放佢都可以話用錢代價
正賤精
我個fd 佢次次都放到個bo
睇下佢做記者定編輯...睇下佢果組多唔多野做夠唔夠人
披露案件兒童身份 《新報》前總編候判
1 :
GS(14)@2014-10-18 22:58:03
【本報訊】《新報》報道一宗少年法庭案件時,不僅報道涉案兒童及其家人的個人資料,更刊登兒童母親及祖母照片,令兒童身份被識別。
稱沒細閱內容 向法庭致歉
時任《新報》社長兼總編輯葉德輝昨在東區裁判法院承認一項「就少年法庭的任何法律程序發表一項書面報導」罪,裁判官待索閱其感化官及社會服務令報告,押後至本月31日判刑。辯方為被告葉德輝(62歲)求情時指,案發當日首三個編採會議均沒見到涉案報道,至最後的會議才見到,他因信任下屬,故沒有詳細查閱內容而犯案,並非刻意披露涉案兒童身份,現向法庭致歉。被告事發後與公司解約,失去月薪7萬元的工作,現時在大學講授媒體寫作及現代詩,月入2萬元。案情透露,屯門裁判法院少年法庭今年3月11日就兒童X的案件進行法律程序,《新報》翌日刊登題為「單親母爭病子撫養權 社署申請交保良局照顧」的報道,報道提及聆訊內容,如X的母親照顧X時遇到的困難,又提及X的簡稱、年齡、出生年月、居住地區及健康狀況、X母親的簡稱及X祖母的姓氏,更刊登X母親及祖母的照片,警方接報後拘捕被告。案件編號:ESCC3030/14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18/18903919
《新報》欠打硬仗將軍 周顯
1 :
GS(14)@2015-07-15 10:58:1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新報》終於壽終正寢了,我前前後後一共在這份報紙寫了6年社論,是它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主筆。在寫的時候,一年363天(初一和初二放假),沒有一天放過假、斷過稿,星期六、星期日、公眾假期,也沒有停過稿,以長期工作不放假來作計算,這應該算是一個紀錄了。
《新報》曾經是上市公司,編號是「0147」,即是今日的超越集團,1997年蕭定一買過這股票,當時香港的股票,如果上升超過一成,而沒有任何的消息支持,便會停牌,而且可以停好多日,衰過今天的A股多多聲。結果這股票停了9個月牌,復牌時已經是金融風暴,他的股票幾乎變成了廢紙,自然是嬲到震。
馮兆榮曾「穩住陣腳」
我是在2007年買進這股票的,0.1元買入,0.3元沽出,只賺了幾皮,然後在1.7元買入了100萬,5.5元沒有沽,金融海嘯來了,只能以2.1元沽出,賺了幾十萬元,但如果一直持有至2009年,它便升到17元。現時是它一拆十後的價格。
在《新報》摺埋的那天,有記者來電,問我的想法,我說﹕「《新報》面對的是一場硬仗,但來領軍打這場硬仗的將軍,都不是打仔,所以梗係失敗啦!咁耐以來,只有馮兆榮一個人,是真正能打的將軍,所以也只有他可以穩住陣腳。」
至於問到我對「亡報社長」Peter Koo的看法,我想了一想說﹕「他從其他報章轉到這份報紙,打工仔一名,家住又一村獨立屋,戴廿幾萬隻扛扛表。」至於這其中有何玄機……你懂的。
[周顯 投資二三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