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身份認定和文明延續 井底望天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vjgq.html


寫一個故事貼給大家。

話說在1912年,當凹凸蠻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行的時候,希臘海軍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里面,從突厥人手上搶回來一個島,然後就派了軍人駐紮到各個村里面去了。

那麽在早上軍人操練的時候,來自各地的小孩子們就圍上來看熱鬧,士兵就問:“你們看啥子嘛?”

“看你們希臘人唄!”

“看希臘人?尼瑪,你不就是希臘人!”

“不是!我們是羅馬人!”

這就是在東羅馬帝國,被突厥人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之後,人民就一直繼續堅信自己是羅馬人,自己的國家就應該是羅馬國(或者翻譯成羅馬尼亞,呵呵)。

所以當現代的希臘共和國成立的時候,希臘文化下的人民,有超過一半以上堅信自己是羅馬人。這個估計就是東漢滅亡了幾百年後,我們說,我們是漢人一樣!

但是當時希臘剛剛建國,需要強權支持,如果叫做“羅馬國”,那麽羅馬王朝的“自古以來的領土”就太大了,估計會引發這些強權的反彈。所以最後就決定了,還是叫自己希臘人,不能叫自己羅馬人。

大概之後的十幾年的教育,“我是羅馬人”,這個概念就沒有了。今天你說,你是羅馬人,大概人家知道,你住在意大利羅馬。

這個就是今天講給大家聽的故事。

為啥中國成為一個延續的文明,而歐洲沒有延續下去?這個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156

讀書劄記150914文明的度量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9/14/%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914%e6%96%87%e6%98%8e%e7%9a%84%e5%ba%a6%e9%87%8f/

讀書劄記150914

文明的度量

譚復生執筆

 

《文明的度量: 社會發展如何決定國家命運The Measure of Civilization》(2013) Ian Morris

 

在暑假完結的前夕,在下走進學校圖書館,看見一本標題宏厚的書,為之驚豔,便借來一看。 一讀之下,果真氣勢磅礴,深深為其縱橫萬五年的魄力所奪,更為其海量的資料鋪陳心驚手震。 這本書的名字,就是《文明的度量》;這本書的主旨,就是為了解答一個問題:「緣何西方能夠主宰世界?」

 

何以近代西方強於東方,得以主宰天下?要考察這個問題,就必須確立衡量社會力量強弱的定量標準,然後對東西方進行綜合性比較分析。 作者的作法是制訂「社會發展指數」作為衡量兩個方社會從古至今達到目標的能力。***

 

他在本書的第二章給出了詳盡的

〈研究方法〉

首先在時間間隔上,作者採取反映人類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的「遞減間隔分段」。西元前14,000年至前4,000年,人類社會發展極之緩慢,因此以1,000年為間隔單位來衡量其發展;西元前4,000年至前2,500年,發展開始加快,就以每500年為單位; 西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以每250年為單位;最後從西元前1,400年至西元2,000年,就以100年為時間單位

在 “東西方”的定義上面,他把研究範圍鎖定於「核心發展區」,然後比較雙方的尖端水準。

最後在衡量社會發展的力度上面,以能量的獲取與使用為量尺,把社會組織、戰爭能力和 資訊技術列為能量使用的分項。 這種做法把衡量尺度的根本放在人類社會和大自然的關係上面,立足可謂宏大而客觀。

 

〈能量獲取〉

「能量獲取」除了計算直接從大自然攝取的能量(如食物)總和,還有衡量人類整體活動的作用。 「食物能量」用來衡量社會成員的生活水準,而「非食物能量」(以燃料和原材料為主)則用來衡量其行動能力。

任何人類的活動都無可避免地牽涉到能量, 因此活動的水平可以化約為能量汲取和使用的定量分析。*** 能量獲取的水準,反映了社會基礎的厚薄。

 

作者的研究指出,在狩獵–採集時代(西元前14,000年–前9,500年),西方和東方社會水平相當。 此後因為農業革命在西方率先進行,從採集者過渡到古代國家的年代(西元前9,500年–西元前200年)西方領先一頭。 在古代時代(西元前200年–西元1,800年),西方起初略勝一籌,後來此消彼長,東方後來居上,長期維持略高的水準。進入現代時期(1,800年-2,000年),東方和西方都呈現出突飛猛進的趨勢,不過西方的突破更早,至今依然穩壓東方,充分反映出工業革命的威力。

 

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主要是看社會的複雜和嚴密程度,進而看出資源調配是否高效率。作者採取的方法是分析核心地區最多人口的大城市, 因為一個社會最大城市的規模是其組織能力的體現。 背後的理念是越大的城市,對於官僚體系的管理能力、治安、糧食生產及交通運輸等要求更高。

 

按照作者的衡量,東方和西方都沿著相似的方向發展,可是程度上有所不同。兩者在冰河時期增長緩慢,在西元前最後幾千年開始加速,然後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呈現爆炸式增長。期間城市規模雖然多有變動,但西方最大城市的規模在過去一萬年大多數時間壓倒東方。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能量獲取和城市規模之間的關係。 城市規模的上升雖然和能量獲取呈正相關,但是比能量獲取來得更慢;而且城市規模比起能量獲取顯得更容易變動。作為能量使用的其中一部分,這個關係不難理解。

 

〈戰爭能力〉

「戰爭能力」是社會用來保護自己,或者從別的社會搶奪資源,甚至吞併的能力。其衡量指標就是軍隊的組織力和戰績。所謂「組織力」,就是後勤,人員大規模調動指揮,武器訓練等等國家發動戰爭時的組織因素的綜合。 「戰績」是與相應國家對抗時的勝負排位。

 

作者以西元2,000年美國軍力為滿分指標,衡量古今社會的軍力強弱。 按著他的考算,西方和東方在西元前3,000年才有戰爭能力,而在西元前2,000年,雙方的戰爭能力相去不遠。可是西元前2,000年至西元前1,000年,西方更早地發展了戰爭能力,穩壓東方一頭。西元前1,000年起東方開始大力發展戰爭能力。西元年100年以後力量此消彼長,西元500年東方正式強過西方。 直到西元1,500年天秤再度向西方傾斜。 雖然在十九世紀東方的戰爭能力開始回升,但是至今西方還一直維持非常大的優勢。

 

戰爭能力和能量獲取的關係同樣值得關註。 往往能量獲取的水準提升不多,但過了某個微妙的臨界點,就可以看到戰爭能力的大幅提升,然後就進入波動期。這一點不難理解,只要社會富庶到某個程度,便可以對外擴張,把更多資源投放在掠奪和征服。 而當戰爭獲取的利益比不上和平,就會進入和平時期。

 

〈資訊技術〉

「資訊技術」是社會內部用來存儲和傳播資訊的能力。 這牽涉到文化思想是否繁盛,組織是否有效,社會化能力的強弱。衡量資訊技術的指標,是社會對資訊技術掌握的成熟程度,以及資訊技術本身的變化速度與及使用範圍。 他把社會成員的資訊技術掌握程度劃分為 充分、中等和初步三個階段;把資訊技術掌握的普及指標定為「識字率」。兩者的分數相乘,就是其這個社會的資訊技術力量。

 

按照作者的衡量,東方比西方在資訊技術的發展晚起步,直到西元1,300年大體上水準相當,西元1,300年至1,500年間東方壓倒西方,略占上風;從西元1,600年起,西方輕微勝過東方;但從西元1,700年起,西方的進步速度大幅超越東方,至今依然保有壓倒性優勢。

 

能量獲取和資訊技術的關係比起其他能量使用因素有更多互動。在西元前2,000年前,能量獲取一直處於穩定輕微上揚的狀態,資訊技術的發展微乎其微。西元1,700年起終於突破了臨界點,造就了英國18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深刻影響了能量獲取和使用的方式,形成了資訊技術和能量獲取的正反饋迴路。*** 而後19世紀後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更加倚重資訊技術;20至21世紀生產力爆發式的增長,更是高度得益於資訊技術的騰飛。

 

綜合而論,從能量獲取和使用的角度來比較東方和西方的核心地區,就不難發現西方漫長的時間都比東方強,雖然中道衰落,後來又得益於工業革命的早著先鞭,在現代時期占盡優勢,全方位穩壓東方。在漫長的歷史裡,西方和東方長期都處於此消彼長,交替上升的關係。

 

作者最後總結社會發展中四個因素的輕重,發現在漫長的歷史中,影響社會最深重的是能量獲取。 儘管工業革命以後 “能量使用”對於社會發展占的比重急速上升,但是 “能量獲取”始終還是佔有最終的比重。 由是觀之,「能量獲取」作為社會發展的根基,是最為關鍵的要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357

安徽蚌埠:“文明城市”容不下書報亭?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216

(CFP/圖)

如果不出意外,“沒有報亭的城市”將再增加一座。

這一次,是安徽蚌埠。理由也不新鮮:“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首當其沖的,是蚌埠市龍子湖區。2015年10月29日,龍子湖區所有的報刊亭經營戶收到一份《關於對全區書報亭清理整頓的通知》,兩天後,經營戶們又收到了城管下達的《關於清理取締書報亭的通知》,要求對全區占道經營的書報亭進行集中清理取締。

11月5日開始,一些報刊亭陸續被拆除,而且沒有經濟補償。

蚌埠市郵政公司一名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取締報亭事發突然,他們此前並未收到政府相關通知,“按照《安徽省郵政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郵政企業同意,不得擅自遷移、開啟、封閉郵政報刊亭、郵筒、信報箱等郵政設施。”

設置報刊亭原本是一項安置就業、便民服務措施。2003年,蚌埠市八個部門聯合出臺措施,面向下崗失業人員、低收入群體以拍賣的形式經營報刊亭,經營戶與郵政部門簽訂了八年經營合同。

龍子湖區解放路口報刊亭的經營戶梁榮芝自述,當時他以1.7萬元的價格競拍到了位於解放路路口的報刊亭,除了賣報之外,還兼賣水、香煙和零食,代收水電費、電話費,均有工商、煙草、食品等部門頒發的營業許可執照。“並沒有違規經營”。

11月11日,梁榮芝等一些經營戶與市政府進行協商。政府態度堅決,商議的最終結果是允許經營戶把報亭內的物品搬出來再拆。不過,就在梁榮芝返回報亭的路上,他的報亭已經被拆。

蚌埠為何要強力推進拆除報刊亭?《關於清理取締書報刊的通知》稱,“隨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不斷深入,書報亭占用城市道路,影響市容環境,已嚴重阻礙創建工作進程”。

2015年10月23日,蚌埠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會,會議要求督導的市級領導和相關部門要采取“四不兩直”方式(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直奔基層、直奔現場),“力爭通過三年努力,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蚌埠市委宣傳部外宣辦在給南方周末的回複中表示,拆除報亭是“應廣大市民群眾的呼聲”:郵政書報亭占用人行道及盲道,占道經營現象普遍,嚴重影響市民通行;經營者擅自改變報刊亭式樣、搭建構築物,擴大經營範圍,亂披亂掛,報刊亭成了城市新的“制臟源”,市民意見很大,強烈要求取締。而拆除報亭的重要依據,則是占道書報亭超期使用,“不具有合法性”。

上述外宣辦工作人員表示,蚌埠郵政書報亭的經營權已經於2011年全部到期,2011年之後市郵政主管部門沒有與經營戶簽合同,不再收取任何管理費用,也不再進行監督管理。

蚌埠市區範圍內有283個報刊亭。除龍子湖區外,目前蚌山區、經開區的報刊亭經營戶也接到了清理整頓的通知。

蚌埠郵政公司負責人說,“我們向市政府遞交了申請繼續經營的請示,但遲遲沒有批複,因此從2011年至今無法與經營戶簽合同。”

11月17日,蚌埠市政府約談了郵政公司負責人,“市政府表示為了創建文明城市,拆除報亭的態度十分堅決,要求郵局務必支持。我們內心無法接受,但也沒有辦法。”

這名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蚌埠全年書報征訂的營業額為2000多萬元,通過報刊亭零售的營業額為400多萬。“我們目前正與超市、煙酒店等商店洽談合作,盡量減少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008

讀書劄記160211東亞文明論:附諸國漢文詩15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2/1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211/

讀書劄記160211
東亞文明論:附諸國漢文詩15首
掌門執筆

《東亞文明論》(2010) 趙東一
作者是韓國最負盛名的文學理論家,專長 東亞漢文字圈四國 (ie中、韓、日本和越南) 比較文學.
他的得意構作是綜合文化理論「東亞文明論」, 比較「漢文字文明圈」(定義為使用中國文字作為書面語諸國家的共享文明, 而不論其方言與及地域文化有何歧異.) 各國文明的興衰變遷, 及其背後的動力因由.**** 本書顧名思義,正是作者獨家學理的總結.

〈東亞文明論〉
的基本框架沿襲 華勒斯坦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理論」, 特別著重地域上 中心(中國)、周邊(韓國)和 外圍(日本)地區的文化差異,及其互動狀況.****

根據作者的理論, 「漢文字文明圈」的形成是由於周邊和外圍地區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漢字為 共通書面語言.*** 那在具體實踐上面等同於引進中國的 典章制度(ie官制和禮制) 和意識形態(儒學).
其影響可分內外: 在於內部,非中心區複製了中國的先進文化, 形成相同的社會結構(如士農工商階級社會.),*** 和類近的文化氛圍(如忠孝道德觀.).

外部方面, 以「朝貢制度」建構統一的東亞國際秩序,**** 中國作為「天朝」居中央制高點,與周鄰國家形成點對點的直屬關係, 而該放射式關係網有層級分別.( 韓國待以親王級禮遇, 越南琉球日本為郡王級,餘此類推.) 屬國對天朝納貢稱臣,稱為「事大」關係; 屬國之間則按所居層級的相對位置交往,稱為「交鄰」關.***
整個系統之所以能夠定位和溝通,全靠每個國家都由掌握漢文的統治階層運作.**** 各國士大夫之間就算口語阻絕,但文書往來,筆談訂約卻全無問題, 其基礎就在於漢文字和儒家思想. 就像中古時期歐洲各國之使用拉丁文和信仰基督教情況一樣.

中心地區的中國是漢字文化的發源地,事必有人口及政經上面的優越條件. 日積月累,底蘊深厚, 這是周鄰國家望塵莫及之處. 但高度成功卻又必然入僵化和自大心態, 中國人將漢文文明據為獨家財產, 極之輕忽周隣國家以漢文為基礎創建的文化成就. 舉証說韓國的「朱子學」(主流理學,有別於陽明學.) 極度發達,深具創見, 但卻向為中國學界所忽略.
反之,明清中國雖仍國力強大, 但抱殘守缺,文化創造力已然衰竭.*** 反映在文學方面,元曲之後,鮮有創製; 經學更徒事考據,了無新意. 反而同期的日韓則多所創新,駸駸然有後來居上之勢. 但中國對此視而不見,一味認為「漢字文明」盡在中國, 拒不承認周鄰的漢字文化成就. 作者痛批中國人這種傲慢和壟斷心態, 稱之為「中國中心主義」.

作者理論的不凡之處在於極力破除「中國中心主義」, 指出在共享文明圈內部,中國作為中心國家其實只在上古時期(ie漢唐) 才擁有絕對的文化優勢. 到了中古時期(明清), 周邊(當然就是韓國)急起直追,多所闡發; 而中心則陶然自滿,不思進取, 其相對優勢已然大幅貶損.
及至近代(晚清迄今), 文化層面更是面目全非, 愈中心愈是雕敝困蹇,適應不良; 愈外圍則愈易變革圖強,創制新猷. 此所以日本維新成功,後來居上;而中韓則….. 不消提起. 如此, “中國中心主義” 又何足稱道之有?
(此處看得非常過癮, 但全書卻頗沈悶,理論框架有點勉強, 力捧 “韓流” 的地方嘛…..)

作者是文學理論家,自然以各國文學內容舉証其「文明理論」. 閱讀本書的意外收穫是欣賞到中國以外國家的漢文詩.附錄
〈諸國漢文詩15首〉.
1《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中國, 溫庭筠
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盛勳歸舊國,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回首是天涯.

《白藤海口》*** 越南, 阮廌
朔風吹海氣淩淩,輕起吟帆過白藤, 鰐斷鯨刳山曲曲,戈沈折岸層層,
關河百二由天設,豪傑功名此地曾, 往事回頭嗟已矣,任流撫景竟難勝.

《漫成》日本,禪僧, 別源圓旨
世上紛紛幾變遷,靜中風景尚依然, 天恩只在林間久,未奪閒窗一枕眠.

《和偶作詩》別源圓旨
時移世異有青山,人自忙兮山自閑, 唯有山僧知此意,秋風古寺掩禪關.

《無言》韓國, 李彥迪, 儒學者
萬物變遷無定態,一身閑寂自隨時, 年來漸省經營力,長對青山不賦詩.

6《山居》日本, 藤原惺窩, 儒學者
青山高聳白雲邊,仄聽樵歌忘世緣, 意足不求絲竹樂, 幽禽熟睡碧巖前.

徘句數首, 日本, 松尾芭蕉****
繞石蟬鳴聲聲閑,小路更幽幽, 閑靜一何極,蟬聲浸入青巖裡.

微地起秋風,卻涼透石山白石, 白勝石山石.

此秋復何有? 奈何年歲漸入侵,消似雲中鳥.

此道誰人行? 寂寂斜陽,空等秋暮降.

11《山花碑》漢文譯文, 六詔, 楊黻
福分厚時土成金,厄運來時金成土, 聚散如浮雲空花,實一切皆無.
賞玩景色人最多,推心置腹人倒缺, 楊黻我以空贊空,寄天涯海角.

《四明館驛簡離龍河猷仲徽》*** 日本, 絕海中津
十年寄跡江淮上,此日還鄉雨露餘, 客路扁舟回首處,離愁滿幅故人書.***

《釣龍臺懷古》**** 琉球, 周新命
江上荒臺落日邊,不知龍去自何年, 殿檐花滿眠鼯鼠,輦道苔深哭杜鵑,
遺事有時談野老,斷碑無主臥寒煙, 淒然四望春風路,縱是鶯聲亦可憐.

《思鄉作》南詔, 段義宗
座久銷銀燭,愁多減玉顏, 懸心秋夜月,萬里照關山.

15《思歸》高麗, 李齊賢
扁舟漂泊若為情,四海誰雲盡弟兄, 一聽征鴻思遠信,每看歸鳥歎勞生,
窮秋雨鎖青神樹,落日雲橫白帝城, 認得蓴羹勝羊酪,行藏不用問君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384

從食物選擇看文明演進

2016-03-07  TWM

碳水化合物是勞動者的能量來源,現代人則必須捨棄碳水化合物。由此可窺見,食物的選擇,反映了世界演化的進程。

注意吃下肚的食物已好一陣子。為了讓健身更有效果,我開始改變飲食習慣,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多吃蛋白質及油脂。不過,如此控制飲食,其實與我所從事的美食評論工作互相矛盾,我也盡量在二者間尋求平衡。若是必須認真吃飯的場合,基本上我什麼都吃,但餐前麵包、飯後甜點仍會盡量節制;若在家用餐,就盡量遵守上述原則。

為什麼少吃碳水化合物?根據我閱讀的相關書籍,蛋白質、油脂、碳水化合物等三大營養素中,碳水化合物最容易被身體儲存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會被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後就是血糖,食用太多碳水化合物,在胰島素與腎上腺素的交替作用下,血糖會大力震盪,若因此導致胰臟失調。血糖停留在平衡線以上,胰島素就會不斷把血糖轉成脂肪,導致肥胖。

不過,回頭檢視我們從古至今的飲食習慣,碳水化合物卻是主軸。米飯不可或缺,麵包相當普及,更常常有人用一碗麵條填飽肚子。與蛋白質、油脂相比,碳水化合物確實是便宜的能量來源,且能迅速提供能量,適合幹體力活的高勞動者。不過,現代人有誰幹體力活呢?古人要劈柴生火、掘井打水,為了交易得翻山越嶺,體力花費大,自然也能把體內的糖分消耗殆盡。現代人大多不事勞動,還得另外培養運動習慣,若照樣大吃碳水化合物,難保不發福。

有意思的是,若再往前回溯人類文明的起源,肥沃月彎︵美索不達米亞︶得天獨厚的農業環境至關重要,其穀物類作物如通心粉小麥、野生種小麥及大麥,成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餵飽了人們,也使社會得以分工,豢養不事生產的專業人士,因而優先發展出文明。

碳水化合物餵養文明,現代的文明人類卻必須捨棄碳水化合物。食物選擇反映了世界演化的進程,或許,我們真的更文明了。

撰文 / 高琹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04

環境署贊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789.html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果中國成功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到2020年,中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近四分之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報告稱。

據27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消息稱,內羅畢時間5月26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2)期間發布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專題報告。

該報告探究了中國在推廣“生態文明”理念中的探索。作為“十三五”規劃的一部分,中國已經承諾,到2020年,用水量將減少23%,能源消耗減少1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

報告認為,到2020年,如果中國成功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將生態發展與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完美融合,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3%以上,每年地級市空氣優良天數將超過80%。

“想實現低碳經濟,並非只有一條路可走,不同國家都在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經濟和社會轉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份報告中提到的多種途徑可以幫助我們對有效途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為政府就如何以非傳統的方式解決來自資源和環境的挑戰提供了參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納說。

報告認為,中國已經取得了若幹引人註目的成就。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節能建築面積105億平方米,約占城鎮民用建築面積的38%。

此外,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在2011至2015年之間增長了45倍。中國還建成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備細顆粒物(PM2.5)等六項指標監測能力。中國也成功地在降低單位GDP能耗同時,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報告列舉了中國在推進“生態文明”的過程中,計劃取得以下成就:

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力爭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下降到62%以內;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如果中國成功實現這些目標,那麽這將會是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一步。中國將更有效地利用資源,限制氣候變化造成的傷害,改善人民的健康。”阿奇姆·施泰納說。

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當日還舉行了高級別會議,超過170個國家的120名部長級代表參會。

據環境保護部公布的消息,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會上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努力在發展中破解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矛盾。

陳吉寧介紹,中國的生態文明強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的深度整合、“五位一體”,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將綠色理念融入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同時強調政府與市場兩個維度的制度創新:強化地方政府改善環境質量的責任,將生態環境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對官員任期內的生態環境損害進行終身追究;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不斷完善汙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

此外,中國生態文明註重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硬件支撐。註重動員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鼓勵公眾生活、消費方式的綠色化。

陳吉寧希望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理念和實踐能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並與各國一起,探索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成功範式,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做出應有的貢獻。

到2020年,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3%以上,每年地級市空氣優良天數將超過80%。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39

生態文明事關未來 16省區市建設生態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430.html

生態文明最高獎頒發 16省區市正建設生態省

記者 章軻 發自北京

“六·五”環境日之際,我國生態文明最高獎“生態文明獎”5日在京頒發。在當日舉辦的“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暨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表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民生福祉和民族未來。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沈躍躍說,“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關鍵進展的重要機遇期。她說,應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推動全社會深入持續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十三五’要堅持依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沈躍躍表示,要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入推動資源環境領域法律貫徹實施,加強汙染防治重點領域立法和監督,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著力解決大氣、水、土壤汙染等突出環境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清新的空氣、幹凈的飲水、安全的食品。

沈躍躍說,解決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堅持堅持社會共治,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多方參與、全民行動的工作格局。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尚生態文明的生動局面。

中國生態文明獎經中央批準設立,由環境保護部主辦,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具體承辦,每三年評選表彰一次,此次為首屆,評選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基層和一線。

獲得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的有19個先進集體和33名先進個人,包括江蘇省張家港市、浙江省安吉縣、四川省洪雅縣、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南京市江寧區副區長陸蓉、西藏環境保護廳生態處處長普布丹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環境保護局黨組書記娜仁等。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座談會上表示,生態示範創建為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探索生態文明具體實現形式、積累生態文明建設經驗提供了重要載體和平臺。

據環保部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6個省(區、市)開展生態省建設,1000多個市、縣、區正在建設生態市縣,133個地區獲得生態市縣命名。

陳吉寧表示,“十三五”期間,環保部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妥善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把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實為推進環境保護的路線圖和施工圖。要深入實施《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分解落實“十三五”目標任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形成保護環境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和內生動力;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提檔升級,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強化生態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通過不懈努力,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攝影/章軻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攝影/章軻

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暨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現場。攝影/章軻

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暨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現場。攝影/章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環境保護局黨組書記娜仁發言。攝影/章軻

獲得首屆中國生態文明獎表彰的19個先進集體代表。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96

貴陽“生態文明•道德先行”主題論壇舉辦新聞發布會

7月6日,“生態文明•道德先行”主題論壇在貴陽舉辦新聞發布會。此次新聞發布會由主辦方中國生態道德促進會副會長王景福主發布,承辦方貴州省直機關工委書記王文陽,協辦方貴州省直機關工會工委主任張平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貴州省直機關工委委員、秘書長鐘仁茂主持發布會。

“生態文明·道德先行”主題論壇將於7月9日下午在省龍里林場(貴州省直機關職工生態教育培訓基地)舉行,本次論壇聚焦“綠色發展視野下的生態道德文化建設”,通過主旨演講、參觀體驗、生態植樹、篝火晚會等環節,讓與會嘉賓身臨其境,真切感知貴州原生態文化元素,緊貼大自然進行思想交鋒、現場論道,共同探討生態道德文化建設,助推綠色發展理念在貴州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最終在全社會普及生態文明理念。

作為本次主題論壇的主辦方,中國生態道德促進會副會長王景福從三個方面向大家作了進一步介紹:第一,生態道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加強生態道德建設,只有喚醒人們的生態良知和生態自覺,增強人們的生態正義感和生態責任感,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生態文明。第二,論道生態道德是貴陽國際論壇的需要。沒有生態道德的論壇是不完善的;沒有論壇這個平臺,生態道德也難以在全球發揚光大,通過論壇研討、思想碰撞、觀點共鳴、問題反思,使生態道德內化於心、外踐於行。第三,探索生態道德建設之道很有必要。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需要進一步明晰生態道德建設的方向、路徑,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保護的關系。因此,舉辦這個主題論壇對於生態文明建設來說,非常重要、十分需要、很有必要。

會上,貴州省直機關工委書記王文陽著重介紹了本場論壇的特色和亮點。他指出,“生態文明·道德先行”主題論壇極具獨特性,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第一,獨特的視角,即從道德層面來論道生態文明;第二,獨特的環境,即將主題論壇的會場設置在森林之中,通過林中論道,實現林中得道;第三,獨特的流程,即把生態文明理念和要求貫穿始終,盡可能做到全程綠色低碳節儉,既論起來又做起來,真正體現了知行合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401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今日啟動 明天正式開幕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今日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行。這是唯一經國家批準,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性高端論壇。

自2013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三屆,有力地發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聲音”,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本屆年會7月8日至10日舉行,今年年會的主題是“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綠色發展·知行合一”。

第一財經記者帶您走入現場。

清空萬里的貴陽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國際論壇選擇這里是多麽正確

為了會議安全,狗狗早晨五點就開始值班

論壇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靜待明日開幕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接受媒體采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762

張永:生態文明領域中要側重綠色科技的報道

“媒體今後在生態文明領域應更側重綠色科技的報道,綠色科技報道在所有報道中具有關鍵性作用。”這是《哈佛中國評論》創始主編張永提出的一個觀點。

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的“生態文明與新媒體責任”主題論壇上,張永認為,生態文明最終要建成還是要靠科技的創新,將來我們建設生態文明,不管是綠色經濟、包容性社會、環境生態安全,還是“天人合一”價值觀,沒有科技上的突破,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

那麽在綠色科技方面,媒體又該側重去報道哪些領域。張永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生態文明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相輔相成,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核心的領域,首先是新能源,其次是新材料和信息通信,在這個基礎上再有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這是一個體系,這些都是綠色科技報道的主體。

“新能源是所有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因為中國大氣汙染核心的原因就是煤的燃燒,到現在為止,我們的能源結構中72%左右的能源基本上還是靠煤炭,清潔煤的技術不解決的話,空氣汙染的問題就不可能真正解決。”張永提到,核聚變研究一旦成功,能實現持續發電,那麽全球的能源問題就能解決。但這個研究是個長期的過程,根據最樂觀的估計,可能也要到2030年左右。一旦能源的關鍵技術突破了,很多大氣汙染的問題就能真正解決了。

再則是水的問題。現在中國地表水和地下水非常嚴重,特別是地下水,汙染的解決不在於在哪個國家,實行哪種制度,最終還是靠化學和物理的東西來突破,現在全球還沒有找到好的辦法。

還有土壤重金屬汙染的問題。靠我們現在的技術還不能真正地把土壤中所有的重金屬去掉。因而,科技的研究與發展對解決整個環境生態問題至關重要。

張永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相關的報道,不管是基礎科學、應用技術的突破,還是技術應用到具體的產業和城市來解決具體產業和城市發展的問題,這些一定要作為媒體報道將來聚焦的重點。

貴州是產煤大省,十年前貴陽的空氣比現在差很多,當時主要也是因為煤的使用。現在這里的空氣質量能得到改善,一個是天然氣的應用越來越多,二是煤的發電和取暖在技術上的改善,三是替代能源使用的比重在逐步加大,四是遷走了一些高汙染的行業。另外,貴陽空氣質量能明顯改善也得益於這里人口少。

而像北京這些特大城市,不僅人口密度高,交通結構也是一大詬病,還被河北汙染嚴重的城市包圍,空氣質量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東京人口密度同樣也高,但空氣汙染卻不像北京那麽嚴重。張永告訴記者,這與其能源結構、道路交通的規劃,包括交通管網的建設有很大的關系。“因而,技術與管理的結合才能解決很多城市基本的環境問題,所以現在提“智能城市”、“智慧交通”,但要實現智能城市和智能交通,關鍵還是靠技術。比如智能交通,要實時監控、實時引導全靠技術,因為其核心是運算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