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百花:牛散葉龍華押註搏重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3/1000289.html
牛散葉龍華在今年一季度新進買入*ST百花424.79萬股,占比為1.71%。事實上,*ST百花為了解決目前煤炭和焦化主業的經營困難,一直在積極引入新的戰略合作夥伴。
*ST百花(600721)在4月21日晚間公布了2016年一季報。公告顯示公司今年一季度營業收入1.1億,較去年同期下降20.9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虧損6626.9萬,較去年同期下降24.84%。值得註意的是,在公司業績的虧損下,一名牛散葉龍華一季度新進424.79萬股。
牛散押註搏重組
牛散葉龍華在今年一季度新進買入*ST百花424.79萬股,占比為1.71%。火山財富(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註意到,葉龍華曾出現在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其中在今年一季度持有歌力思52.33萬股,占比1.31%,而歌力思在2016年2月4日披露了定增預案,公司擬募集資金不超過7.86億元,擬用於蘿麗兒(Laurèl)品牌設計研發中心擴建項目、蘿麗兒(Laurèl)營銷中心建設項目以及收購唐利國際65%股權。在4月20日,歌力思宣布停牌籌劃海外收購事項。
火山財富發現,葉龍華在2014年年報時就出現在銀潤投資的前十大流通股名單中,並且在2015年一季度持股未變,銀潤投資從2015年2月9日開始停牌,在去年8月10日複牌出現連續10個一字板漲停,在去年三季報時消失在公司前十大流通股名單中。而銀潤投資股價複牌後,區間最高漲幅超130%。
葉龍華還出現在佳創視訊2014年年報中,而該公司從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12日區間漲幅超266%。此外葉龍華還曾出現在信維通信、天澤信息、瑞普生物、寶鼎重工、道氏技術、勁嘉股份、秦嶺水泥等中小創個股中,其風格喜歡押註重組股。
戰投持股僅小幅溢價
事實上,*ST百花為了解決目前煤炭和焦化主業的經營困難,一直在積極引入新的戰略合作夥伴。去年11月份,*ST百花大股東擬通過向藏秀醫院管理有限公司轉讓部分所持股份,使藏秀醫療成為上市公司股東。另外,公司擬以定增方式收購藏秀醫療向上市公司推薦的包括德伊邁(上海)醫療器械在內的標的資產,同時剝離公司虧損業務對應資產。
此外在去年11月,公司簽署了初步重組方案,方案包括公司國資控股股東轉讓部分老股給戰略投資方,並最終確定上海禮頤投資管理的禮頤醫藥產業投資基金和西藏瑞東財富投資及瑞東資本管理的瑞東醫藥投資基金為本次股份轉讓的擬受讓方,分別受讓了4.16%和11.94%的公司股份,對應約1032.6萬股和2967.4萬股,每股轉讓價格13.5元。
截止2016年4月21日,*ST百花收盤價為15.95元,較公司引進的戰略投資者接盤價格13.5元僅僅溢價18%。公司大股東認為,瑞東資本在醫藥行業及資本市場具有較好的資源和經驗,有助於幫助百花村實現成為我國高端醫藥集團的戰略目標。
剝離虧損資產全面轉型
*ST百花擬以原有盈利能力較弱業務作為置出資產(作價2.55億元)與擬置入資產華威醫藥100%股份(作價19.45億元)等值部分進行置換,差額部分由公司擬12.28元/股非公開發行約1億股及現金4.56億元支付。通過此次重組,公司將原有盈利能力較弱、未來發展前景不明朗的業務整體置出,同時註入盈利能力較強、發展前景廣闊的醫藥、醫療行業資產,實現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轉型。
中銀國際證券研報認為,南京華威醫藥公司具備高成長性,所處行業前景廣闊。華威醫藥成立於2000年,專註於藥物研發、臨床CRO等技術。公司擁有中國發明專利70多項,PCT國際專利2項,打造了嚴密的知識產權堡壘。國家政策促進創新藥、高品質仿制藥發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推出有利於華威醫藥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公司立足現有業務,積極向產業鏈下遊延伸,通過捆綁銷售臨床批件的方式,努力發展臨床CRO服務業務,並以此為基礎大力開拓新客戶和新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上海一流軟實力助力獨角獸公司開枝散葉
獨角獸正在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2013年,“獨角獸”是對矽谷初創公司高估值的誇贊,進而引發全球VC和PE對成立十年以內,估值十億美元以上的企業關註。短短五年後,中國的資本市場投資者已經在討論A股的相關概念股和CDR會給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
成為獨角獸不僅僅是公司的選擇,也是時代和投資人的助力。在上海,就蟄伏著不少獨角獸。它們在創業路上披荊斬棘,它們在等待嶄露頭角之日。光環加身後,這些公司發展得如何?它們會遇到怎樣的挑戰? 未來會有更多獨角獸嗎?
獨角獸成長之路多借力
毫無疑問,獨角獸是資本市場授予初創企業的榮譽稱號。這將讓公司在外部發展時有著更好的環境,得到融資、人才招聘、業務合作等方面的幫助。
滬江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伏彩瑞(阿諾)回憶起創業之初不由感慨,“可以說見證了浦東的開發、開放。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28周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2006年滬江開始正式商業化運營,在浦東註冊成立公司,最早的辦公室就在世紀大道旁邊一個小區的民房里。”2015年,滬江在D輪融資時估值就達到了10億美元。
如今在張江園區這片創新改革試點的沃土上,滬江感受的是張江的配套環境越來越完善,員工願意工作、生活在張江,園區也為滬江的骨幹人員了提供人才公寓,解決了年輕創業者們的後顧之憂。
不少受訪的企業都提到了來自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是戶口、稅收和場地等方面的“硬條件”,還有就是“軟實力”。
上海優秀的配套服務吸引了不少企業。說起當年提起選擇在上海創辦的原因,小紅書合夥人曾秀蓮提到,上海本身是個服務業非常發達的城市,也是中國消費升級走在最前面的地方。“小紅書在上海一直受到很多領導的關心,包括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也曾來訪並多次關心小紅書的成長,在業務層面也得到市商務委、海關等部門支持。”她說。
“我覺得對創業者來說,政策支持等硬件固然重要,但軟實力其實威力更大。真正的創業者需要的是在孤獨中理解他的人。如果做領導的了解創業者、走進近創業者、關心創業者、與創業者交朋友,這些創業者發展起來之後也會回報這片熱土。” 伏彩瑞說。
觸寶科技創始人王佳梁則有著更為深刻的體驗,因為盛名之下並非都是花團錦簇。作為國內最早一批的出海企業,他最早經歷過專利訴訟的困擾。2013年觸寶與Nuance公司進行的337國際專利訴訟案中獲勝,成為中國首例軟件產品勝訴案例。“政府機構等相關部門給予了觸寶很多支持和幫助,這些支持和幫助對於剛剛創立不久的觸寶在迎戰國際巨頭的挑釁時期給予了極大的信心和鼓勵。”
上海擁有良好人才市場
在孕育獨角獸聞名的矽谷,有這樣一句話十分流行“Change the world and become rich”(改變世界並變得富有),但是改變世界和商業價值是相輔相成的,只讓創始人變得富有,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
人才是決定公司發展的關鍵。“人才是矽谷的通行貨幣。”領英聯合創始人Allen Blue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時也這樣向第一財經記者描述人才的重要性。
問起上海獨角獸公司創始人未來發展的關鍵和對政策的渴望,他們的答案驚人地一致:人才,希望可以獲得專項政策支持以吸引人才。這不僅僅是需要解決更多企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落戶問題,還包括子女教育的安置等一系列問題。
王佳梁則幹脆把目標投向了海外。“過去兩年我們不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美國矽谷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來吸引更多優質的海外人才,未來我們希望政府可以在高端人才的引進和海外人才的招聘上給予我們這類企業更多的支持。”
中國獨角獸的崛起讓中美的人才流動正在成為惹眼的話題。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人們選擇回國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個人發展,而長期來講,未來任何地方的競爭都是人才、科技的競爭。這也促使上海獨角獸企業越來越重視人才體系搭建和雇主品牌打造。
“特朗普的政策對許多移民有很多的限制。對於人才來講,一定是有負面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麽科技公司在與他進行制衡。矽谷是一個移民做起來的巨大的經濟體,現在獨角獸公司其中50%以上的創始人都是移民。”博鰲亞洲論壇的青年領袖圓桌的受邀嘉賓、2017年入選福布斯美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的Fusion Fund創始合夥人張璐說,但Allen認為工作簽證收緊仍在美國當局討論之中,並不構成對矽谷公司的實際束縛。不過,他有註意到原本來美接受深造的AI人才在選擇回到中國工作。
“美國一直在引進人才,本土並沒有產生多少的工程師。我認為,過去美國的確一直在科技上面占據主導地位,考慮到美國的情況,如果現在不再引進人才的話,對他們來講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打擊(crack down)。”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副院長兼創新院長彼得·澤姆斯基(Peter Zemsky)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受訪獨角獸公司均表示,公司的成長離不開政策和環境,上海擁有良好的人才市場,金融環境,以及國際化的交流平臺,相信未來上海會出現更多更優秀的獨角獸企業。
“隨著數據化、智能化的趨勢進一步發展,未來存在著更多新的可能,在新領域或者在老領域的新技術突破都可能導致新獨角獸的誕生。” 從事K12教育的學霸君創始人兼CEO張凱磊回複第一財經記者時表示,成為獨角獸只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理性看待獨角獸
那麽,什麽樣的公司有機會成為獨角獸?
“在教育和科技這兩件事情上都能夠有足夠多的積澱,並且能夠把市場上最優秀的互聯網人才做到最大限度的融合,這樣的企業有可能在將來成為教育行業的獨角獸。”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峰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也有投資人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出現獨角獸應該是越來越不容易,因為資本市場經歷了這樣的一輪,也會變得越來越理性,此時再給出市場估值會更多考量技術商業化的結果,是否有可觀的商業價值,回歸基本面。那就不太容易出現估值泡沫了,當然不是說完全不會出現,而是可能性會小點。”張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她表示,如今美國對獨角獸的熱情正在衰減。“Aileen Lee在2013年提出的,那時一年出不到十個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確實是獨角獸,那時很難尋到。在2015年,矽谷有85家,這確實有估值泡沫的存在,既然估值已經遠超了市場價值,此時大家也會考慮到底要不要用這個價格評估這個公司的實際價值,公司是否能以這樣的價值在資本市場退出,都是一個大的問題。”
以不久前剛剛IPO的Dropbox為例,上市定價使得該公司估值超過82億美元,比在2014年的一次私募中的100億估值稍低。對此,張璐指出,並非是公司的業績沒有上漲,而是當時的估值太高了。“估值泡沫造成大家更加理性的看待獨角獸。估值,是一個衡量價值的指數,但不是全部指數,也不意味著你一定可以以此價格在資本市場上退出。你需要看它的營業收入,這很重要,我知道很多獨角獸公司是沒有收入的。”張璐說。
UCloud COO華琨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是否被評為獨角獸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得事情能夠真正代表新興科技,能夠為用戶創造價值,企業能夠快速發展,我們更多關註業務的發展本身。”2017年3月份,公司宣布完成了9.6億元人民幣的D輪融資。
“很多人都關註中國玩家怎麽做。慢慢地,人們對從中國市場學習很感興趣,但因為運作完全不同,想看清楚在中國怎麽做,如何應用科技帶來改變。現在大的科技公司都是在b2c領域有所為,b 2b方面還沒有看到特別多的改變,未來我期待看到這些變化。 ” 彼得·澤姆斯基說。
我們會在這些領域看到新的獨角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