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兒子張小報這一年教給我的十件事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907

1、專注。嬰兒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他會盯著馬路上的一位靚姐姐,或是她開的跑車車看上十分鐘,但姐姐是姐 姐,車車是車車,他絕不會一心二用,同時打量姐姐包包的款式和車車的型號。同樣,你給嬰兒一個玩具,他要麼不愛、不接,要麼接過來的同時迅速扔掉先前拿在 手上的玩具。專注是成大事的基石,嬰兒正是因為專注才能在短時間內有了各種能力,其實於他而言件件何嘗不是大事。

2、求知慾和模仿力。嬰兒想知道他面前事物是什麼的時候,先是用牙咬,感受它的軟硬和味道,再往後是摔,把任何 東西都摔到地上摔出聲響,聽它的聲音和成色。他能夠輕而易舉學會成人的各種運作和表情,並發現我們容易忽略的微小事物和場景。今天兒子一歲生日,他玩我的 錢包,取出來一張銀行卡後,用左手舉到頭上然後嘴裡發出叫聲。我想了半天,茅塞頓開:他是在模仿我開車進出小區或停車場時打卡的場景。

3、精力充沛,自我驅動。從學會翻身到會爬、會坐,一直到一歲的現在會扶著沙發走路,或是愛上爬樓梯,兒子在每 長一項新本領時,都抑制不住原生態的激動,且每一次嘗試都津津有味樂此不疲。我有時看兒子爬樓梯,從一樓爬到三樓,他就要筋疲力盡,兩隻小胳膊發軟,卻依 然興奮不已,還想再爬。我稱他是一位令我汗顏的「戰鬥型」寶寶。

4、愛憎分明。嬰兒從不吝嗇自己的情感,更不在情感立場上左右搖擺。他喜歡吃母乳,半夜裡聞到媽媽的味道便會將 小嘴探過來;他不喜歡髒東西,如果在車上拉了臭臭後大哭,而你覺得反正有尿不濕包著而且快到家了,他一定會提高分貝抗議。要知道,我們誰也不知道這種不經 意間情感交流上的冷處理式的作法,是不是會潛移默化影響你和他的情感基礎。我們不能嬌生慣養下一代,但不能不去體會他們的「邊際感受」。我們要學習他們, 愛憎分明而不是陽奉陰違。

5、規律和習慣的培養。從兒子滿月開始,他媽就開始培養他規律的飲食和作息習慣,譬如每3個小時一次牛奶,不管 中間怎麼叫喚,一概不理會。不到半個月後,兒子就成了一個小機器人、小鬧鐘,他嗷嗷一叫喚,我們一看表,哦,上次喝完奶粉到現在是2個小時55分鐘了。也 是這個時候,兒子開始每天晚上一覺睡到天亮。對我們來說,能告別月子期間晚上起來N次的苦日子,是莫大的欣慰和獎賞。這種培養方式我們同樣用到了其它方 面。譬如固定時間帶他出去玩,洗澡,或是看卡片等。雖然成人不可能這般機械,但如果能夠養成一到兩項規律性的好習慣,譬如每天讀書半小時,從長遠來絕對是 受益匪淺的。

6、 碎片時間的利用。兒子出生前我覺得小孩子就像皮球,拍著拍著就長大長高了。但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養一個娃遠比想像中要複雜,壓力也要更大。我的工作規劃全被打亂,新寫作計劃悉數完蛋,生活的重心永遠是小報、小報、小報。我知道有一種作法叫做「授 權」,就是把孩子扔給父母或是保姆,自己仍然按部就班做事。但無論滄海桑田,時光倒流,我也不會選擇這種授權:即使我是一個男人,是孩兒他爸,在他三歲之 前,我一定會選擇多陪他。從最壞的角度來說,我停止寫作三年,將來未必不會寫出好作品,但兒子永遠不會再來一遍0到3歲。當然凡事不能走極端,並不是說要 完全和孩子溺在一起。這個時候,碎片時間的利用顯得尤為重要。做事切忌有「儀式感」,應當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瑣屑時間,DO IT NOW。

7、協調關係的藝術。兒子是我們的兒子,但也是我父母的孫,我岳父母的外孫。就好比大家常說婚姻很多時候不單是 兩個人的事,更是兩個家庭的事一樣。在誰來帶孩子、怎麼樣帶孩子等諸多問題上,難免有分歧,有時溝通起來會很困難,甚至產生誤會和摩擦。如何協調各方面的 關係,就變成了一問學問。家家情形各不同,但這門學問的核心技能大同小異:耐心、不同時上場(即不要讓雙方父母都派代表不照顧寶寶)。我們的情形是請一位 親戚帶,開工資。這樣皆大歡喜,而且有話直說。

8、 心境從容。即使身在喧囂的城市裡,儘管工作在「負能量」如滔滔江水的媒體業,做了父親母親,心境也會馬上 改變。你會為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和成長感到神奇,你會這之前自己在處世上的一些糾結或憤懣而付之一笑。倒不僅僅是「有子萬事足」,而是說寶寶的到來讓你對生 命和生活更珍惜。你會在許多事情上豁然開朗而不再散落一地雞毛,你在面對許多挑戰時會更理性更勇敢更堅毅更從容。最重要的是,你學會了取與舍的權衡。

9、對自由和安全的嚮往。兒子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國內最大的新聞是溫州動車事故,官方發佈的死亡人數是40人。 兒子一歲的前兩天,最大的新聞是北京暴雨成災,官方發佈的死亡人數都有37人。小新聞則是南山奶粉含強致癌物被召回。一年間中國關於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災難 性事件層出不窮,沒有人能夠充耳不聞。你會覺得挺可悲的,你甚至會為這種不安定的環境可能給自己孩子帶來的災難幾率而提前自責。但沒有辦法,我們能做的太 有限了,抑或可以自我安慰說,道德底線無限度的淪陷是在對一個政黨和政權的瓦解與崩塌進行「破壞性開採」,但你又會為這個時間段長短的不確定性而沮喪。這 樣的惡性循環來過幾次後,越來越多力所能及的人想到的是:逃離,起碼是暫時性逃離。

10、為他生一個弟弟或妹妹。兒子每天早上和傍晚都會到小區裡花園裡玩。儘管他現在只有一歲,儘管我們每週末都 陪他,但能感覺出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在見到別的小朋友時常常開心地尖叫,他渴望與同齡人玩耍或戰鬥,舉手投足間的那種吸引不是我們大人搞搞怪樣子 就能做到的。所以,如果有能力、有條件、有機會,一定要生兩個孩子,不為養兒防老,只為不再讓他們孤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37

索羅斯教給你的十二大投資真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39

1)「賺錢,要依靠正常價值的商品出現折扣以及押注意外事件。」

如其它偉大的投資者一樣,索羅斯非常關注「預期內價值」。預期內價值相當於潛在投資結果的平均權重價值。一個與大多數人不同的投資理念只有在預期內價值積極的時候才是明智的。一方面,索羅斯能夠比其他投資者做出更巨大的押注。另一方面,在投資過程的處理上,索羅斯與其他投資者並無根本上的區別。

2)「金融市場通常是不可預測的,所以一個投資者需要有各種不同的預先情景假設。」

市場「時而」可以預測,但這並不意味著市場「總是」不可預測。如果一個投資者很有耐心,能夠等待一個成功押注定價偏差的機會,那麼他就能夠擊敗市場。

3)「最難判斷的事情是:風險達到什麼水平是安全的。」

風險是你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有三種情況必須要面對:

a. 有時你知道風險事件的自然特性和可能性(比如說扔硬幣);

b. 有時候你只知道這個事件的特性,但不知道其可能性(比如一隻指定股票20年內的價格);

c. 有時候你甚至連未來可能傷害到自己的事件特性都不清楚(比如惡性黑天鵝事件)。

索羅斯曾表示,這些決定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做出的,這種環境可能是:你有許多反饋回路,其中有些是積極的,有些是消極的,這些反饋互相之間作用,產生出大多數時期內盛行一時的非常規價格模式;但是在個別情況中,一些泡沫的發展釋放了其全部的潛能,以至於掩蓋了其它影響因素的作用。

想要「安全」,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有一個「安全邊際」。

4)「你正確或錯誤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正確的時候能賺多少錢、錯誤的時候會虧多少錢。」

對於一個投資者最重要的事是「正確性的量級」,而不是「正確的頻率」有多高。

5)「擁有自信或者持倉較小都是無濟於事的。」

如果在一個賭注中你贏的幾率足夠大,那麼就大舉押注。當索羅斯覺得他自己是正確的時候,幾乎沒哪個投資者能夠比他下更大的注。

6)「我只在有理由上班的時候去上班,而且上班的那天我是真正地在做事情。」

一直保持忙碌的交易狀態就會產生很多的費用和錯誤。有時候別那麼活躍往往會是一個投資者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7)「如果投資是種娛樂消遣,如果你從中得到了樂趣,那你可能沒有賺到什麼錢。真正好的投資都是無聊的。」

如果你因為投資而非常興奮,那麼你可能是在賭博,而非投資。最好別把自己當賭客,而不把自己當賭客的最好方式就是:只在幾率有利於你的時候押注。

8)「如果要反映出未來的價格,那麼目前的市場價格總是錯誤的。」

索羅斯顯然不是一個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信徒。這並不奇怪,因為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率,他就不會成為富豪。

9)「市場能夠影響其所期待的事件。」

這句話其實就是指市場的「自反性」理論。在索羅斯看來,市場和人們對市場的看法是相互作用的。

索羅斯說,「在認知和現實之間存在一個雙向的自反聯繫,這是一種起初會促進自我強化、但最終會導致自我擊潰的過程,或者可以說這就是泡沫。每個泡沫都是由一種趨勢和一個錯誤的概念以自反的方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0)「實際生活中,很少能夠存在真正的均衡——市場價格總是習慣於波動。」

均衡是眾多宏觀經濟學家作出假設的基礎,然而索羅斯認為均衡其實是一種幻境。均衡可以讓數學計算非常完美,但卻往往不符合事實。

索羅斯曾說:「經濟思考需要開始考慮現實世界的政策問題,而不是簡單地製造更多的數學方程式。」索羅斯投資觀點的形成並不是以理性為主體的。比如說:「當長期趨勢失去動能的時候,短期波動性往往會上升,原因很簡單——那些跟隨趨勢的投資人群此時找不到方向了。」

索羅斯還相信,「繁榮-崩潰的過程在形態上是不對稱的:一個長期、逐漸形成的繁榮之後往往是急促、短暫的崩潰。」

11)「經濟史就是永無止盡的上演假話和謊言,而不是真理。」

能夠用語言解釋過去所發生的事件,並不意味著這種解釋是正確的或者某種理論的基礎能夠用於預測未來。人類有一種「事後聰明」的缺點。

索羅斯說,「必須要從頭到尾地重新思考經濟理論,因為那些效率市場假說、理性選擇理論所支持的典範,最後實際上都破產了,與雷曼兄弟之後全球金融系統的破產類似。」

12)「我富有只是因為我知道我什麼時候錯了。我基本上都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倖存』下來的……我們應該意識到人類就是這樣:錯了並不丟臉,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才丟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989

火遍大街小巷的秘密:黃燜雞米飯教給肯德基們的那些事兒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5/148382.html

靠著黃燜雞一個單品開出無數連鎖店,這背後一定有值得知名連鎖學習的地方。不過,i黑馬認為,沒有必要過於神化黃燜雞米飯,它的模式很像8年前的土掉渣燒餅,因為技術含量低、門檻低,很容易被複制,一窩蜂似的店鋪林立之後,消費者的新鮮感一過,部分店鋪可能面臨轉型或倒閉。
\想探究黃燜雞米飯是因為看到它在我的活動範圍內到處都是,往往在上海淮海路旁支的小馬路上隔幾個路口就可以開上一家,陸家嘴高樓後面的旁支馬路上也是一樣。據說,光武漢大學周邊就至少有7家,學校食堂還特地把黃燜雞米飯添加到了菜單里。

很難統計黃燜雞米飯的門店數量,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各種流派的黃燜雞米飯。所謂流派,也就是加盟的品牌而已,有叫楊銘宇的,有叫吉香齋的,也有完全自成一體的,但所有招牌的共同點,都是一大塊塑料牌子,上面用大字寫著“黃燜雞米飯”,品牌只是小小地掛在左上角──它給人一種錯覺,就是一家叫“黃燜雞米飯”的餐館開得到處都是。

如果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下,你會發現從 2013 年底就有人在警告“黃燜雞米飯泡沫”,青島都市報寫著“濟南三年開店 500 家”,大河網寫著鄭州“一道菜火得一塌糊塗”。接受《好奇心日報》采訪的一家自營雞米飯的店主也表示,她也是看到上海這邊黃燜雞米飯的店鋪數量遠遠少於她之前所在的城市杭州,才決定搬過來的。所以我們應該可以先作一個推論:黃燜雞米飯是從所謂的二三線城市流行起來,最後進入了一線。

黃燜雞米飯是一道有百度詞條的菜,據說是濟南名吃,主料是雞腿肉,配以土豆、青椒和香菇燜制而成,有味道濃郁的湯汁。如果你在這些店里堂吃,你會拿到一大碗白米飯,然後是一小鍋熱騰騰的黃燜雞。它嘗起來有點辣,很下飯。

大多數人對黃燜雞米飯的評價是,感覺自己“吃得很完整”。《好奇心日報》問過一個叫李慧的消費者,他住杭州濱江郊區,那個小區很小,但有兩家黃燜雞米飯和一家沙縣小吃。李慧覺得這就是家常菜:“有肉、有土豆,熱氣騰騰的。而且比較像正餐,因為有米飯,不像其他面條啊米粉什麽的。”李慧一般吃一頓在 20 元上下。

“像正餐”,這可能是黃燜雞米飯紅起來的最重要的原因。在此之前,還沒有哪一個單品可以發展得如此迅速。

無論是知乎還是豆瓣都有人算過做這個生意為什麽會賺錢──畢竟單品結構讓成本控制變得簡單。但是我們覺得比探討你可能通過黃燜雞米飯賺到多少錢更有意思的,可能是探討同樣出售各種米飯的真功夫、東方既白們可以學到什麽。

《好奇心日報》在半個月前曾經寫過一篇長文章,說的是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餐飲為什麽會越做越糟糕:這家公司傾向於用營銷解決所有問題,卻忽略了產品創新,也沒有關註近年消費者的變化。你可以在這篇文章里看到包括肯德基在內的連鎖門店數量,這種連鎖經營模式(也包括它的競爭對手真功夫在內)在中國的二三線乃至以下的城市會遇到嚴重問題:消費者選擇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東方既白和真功夫如果維持現有的經營思路,競爭優勢會變得越來越弱。

黃燜雞米飯無疑是一個競爭對手,可能百勝這樣的大公司都不會意識到這一點。以下就是我們認為黃燜雞可以給出的啟示:

1.相比猛開連鎖店,也許大公司應該研究一下外賣這件事。

什麽是快餐的本質?方便。外賣應該是讓快餐價值最大化的銷售形式,但是外賣市場並沒有標準化,服務質量也參差不齊。

在我們采訪的所有黃燜雞米飯經營者那里,都提到了外賣。楊銘宇總部對加盟者的店鋪選址沒有要求。它的加盟商戶之一、上海四牌樓店店主閆越剛這樣分析了自己的生意:18 元-23 元的單價對於打工族太貴,寫字樓白領才是目標群體,如果使用阿里旗下的淘點點這樣的平臺,很難控制外賣的距離,服務勢必會受到營銷。而且這些平臺往往強調商家提供優惠,用戶粘性會很低。

所以他更傾向於寫字樓周邊發傳單,並且還做了一個積點卡,吃滿若幹頓可以送一杯“白領都喜歡的”星巴克。他甚至在傳單上印上了個人微信,這樣萬一有一天不做黃燜雞改作別的生意,也可以借助個人品牌帶客戶。

在閆越剛這里例子里,你會看到很多中式快餐會忽視的東西:服務和品牌維護。

2. 順延外賣這個思路,一個單品為什麽就不能開店?

你可以看到無論哪家標準連鎖快餐廳都在強調自己多種多樣的菜品。7 年來,東方既白只在中國開了 17 家門店,不定期推出新菜單,卻一直沒有拳頭產品,並且關於食物味道的口碑則一直上不來。宣傳自己的營養均衡,和流水線程度很高的中央廚房,以及不知所謂的名聲——“肯德基的兄弟品牌”。

可能多元化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提供符合大眾口味、讓盡可能多的人接受的產品。類似黃燜雞米飯的做法對大公司來說,一方面在於尋找足夠有競爭力的單品,另一方面,則在於有膽量孤註一擲,把所有經營風險都押在極少的產品種類上──這樣的事,只有 2007 年的蘋果才做過。

3. 所以經營者得非常、非常明白,消費者到底需要什麽。

當然,我們也不能肯定黃燜雞米飯的發明者非常明白消費者要什麽,但我們可以倒推出一些中式快餐的需求:像一頓“正經的飯”、“熱騰騰”、門店足夠多以及價格合理。理論上真功夫的不少產品都符合這些要求,但它的外賣服務依然借助於各種外賣平臺,過高的加盟門檻又局限了門店數量。綜合中央廚房、市場營銷、門店租金等等所有成本,單品的價格又不具備足夠的優勢──如果降價,則意味著大大減少利潤率。

從另一個角度說,在消費者需要吃飯的時候,撥打外賣電話並不是開始,思考“我要吃什麽才是”。對很多人來說,使用淘點點或者餓了嗎本身就是一個選擇困難癥的爆發點──最後很可能終結於放下手機,“算了,出門隨便吃點什麽”。

他們往往就是這樣選擇了黃燜雞米飯。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