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學畢業那年,父親因生意失敗而負債累累,李盈慧就開始幫父親還債。 六年前,已經是知名有線電視台節目導演的她,為了徹底擺脫貧窮,從一輛小「發財車」開始創業,到如今,已經成為台北十大人氣美食店之一的關東煮店,月營收破百萬元,人生從此有了新的起點。 撰文‧莊 芳 一波波的寒流接連來襲,尤其是到了夜間,讓人只想鑽進溫暖的被窩避寒。但是,就在台北內湖區一處山腳邊,看來本該是偏僻又冷清的街道上,卻有間連招牌都沒有掛上的店面,不時飄出陣陣鮮甜香味,絲毫未受寒流影響,反而氣候越是冷冽,人聲越是鼎沸。 跟著門外大排長龍的人潮走去,這裡,就是網路上極具人氣、專賣日式關東煮的「太鼓判」。不論炎夏或是寒冬,等上三十分鐘才享用到美食,可是常有的事。從一輛小小的「發財車」起家,到現在擁有自己的店面,負責人李盈慧可說是鼓起勇氣放下一切、從零開始,才能達到眼前的目標。 留 著一頭烏黑長髮、說話輕聲細語,總是以笑臉迎人的李盈慧,無論在氣質與神韻上,均與第一名模林志玲頗為相似。曾經擔任電視台旅遊節目導演的她,在世界各國 走透透,雖然擁有令人稱羨的工作,卻在六年前放棄了穩定的薪水與工作,轉行創業自己做老闆。「感覺上我的人生,好像都在挑難的路走!」李盈慧淺淺地笑說。 隨著父親病逝 重新尋找人生出路早期家中經營電子工廠,李盈慧的生活直到大學畢業,都過得還算優渥。小時候,父親每次出差回來,都會帶回昂貴的玩具給李盈慧與弟弟、妹妹;母親則常在假日時,帶著他們一起逛百貨公司,幾乎要什麼有什麼,享受衣食無缺的生活。 這些情景在李盈慧腦海裡仍記憶猶新。但在大學畢業之後,完全變調的生活更是讓她無法忘記。 就 在領到大學畢業證書那一年,父親工廠因經營不善而倒閉。「還記得那時候,所有東西都被貼上了封條,我們一家子也被迫連夜搬家。」不僅所有值錢的資產都被變 賣,家裡還欠下一堆債務。而當時父親信用破產、母親又無工作,再加上家中弟妹年紀還小,唯一可以挑起重擔的就只剩下李盈慧一人。 「其實我根 本不知道家裡負債有多少,只知道踏入社會以後,所有薪水都拿去還債了!」突然走進由奢入儉的生活,起初李盈慧很難適應。剛出社會,每月僅有二萬多元的薪水 都要拿去還債、養家,讓她對於以往很擅長的「花錢」這件事,不得不開始小心翼翼。為了撙節支出,隔著麵包店的玻璃窗,看著香噴噴剛出爐的麵包卻不能買;炎 熱的夏日午後,就連買罐十元的飲料都得考慮再三。 最後讓她決心創業的原因,與其說是為了擺脫貧窮,不如說是為了尋找人生更多可能性。新聞系 畢業的李盈慧,一路從地方電視台做到知名有線電視台,無論剪接或是導演,工作都不假手他人。有時帶隊遠征異地,採訪半個月;有時則是坐在剪接室裡,連續工 作二十幾個小時,直到天亮才回家。 就在她為了還債、養家,工作地沒日沒夜,甚少與家人相處時,父親在這段時間中風、病世,才讓她突然驚醒過 來,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我想,難道這輩子就這樣過下去?」她說,從出社會以來都在拚命還債,不僅少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還有誰像我一樣,工作十多年 卻一點積蓄也沒有?」萬事起頭難 「小發財」山坡旁擺攤起家她在三十四歲的年紀辭去工作,並且決定往「吃」的方向去創業。原因不難理解,「以前只要是拍攝和吃有關的題材,收視率就特別 好!」選定以色香味俱全的關東煮出發,李盈慧到處尋找相關書籍、赴日觀摩名店,研究最重要的湯頭及訣竅。 當然,經營一間店面可沒那麼簡單。從未有管理經驗的她,還特地跑去應徵知名品牌專櫃小姐,藉此學習盤點、陳列、結帳,還有與顧客應對的方法。 或許是因為創業起步已晚,李盈慧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自覺,面試之前還去詢問櫃姐,公司規定的服飾與裝扮,「我打扮成直接就可上班的樣子,結果成功錄取。」正式上班後,她就利用下班與休假期間,繼續執行創業計畫。 用 盡心思準備新的人生起點,又因手中資金有限,李盈慧只得先從「餐車」的概念出發。剛創業時,她所經營的只是一輛「小發財」改裝的餐車,每天停在內湖金湖路 山坡旁的人行道上,除了四周環境荒涼,還得時常經歷風吹雨淋的考驗。「有時候桌椅全擺好了,卻下起大雨來,只好一邊淋雨一邊搭棚。」她借用附近停放機車的 棚子當作廚房,很克難地蹲在路邊煮湯、備料、洗碗,獨自忙到收攤時,經常已經凌晨一、二點。「我一個女孩子這麼晚還在偏僻的山區,其實怕得要死!只好趕緊 加快速度收拾。」開始營業的頭幾天,只有少少數千元不等的收入,事先已準備好約二十萬元的生活預備金,也在半年時間內就耗費一空。 為了吸引 客人上門用餐,重視「門面」的她將整輛餐車用燈箱裝飾,打造成如電視螢幕一般,色彩豐富又搶眼。就連數十種食材也依著各個不同特性與色系,一格一格如賞心 悅目的精緻畫面般擺放。此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李盈慧就將食材剪成小小的塊狀,丟進鍋裡試驗食材的耐煮情況,好讓顧客嘗到不同食材搭配的最佳口味。 善用視覺效果 用美食繪出圖像就算真的一直無人上門,「我也會在桌台前拚命裝忙,絕對不可停止動作。」李盈慧說,若看到店家老闆一副閒閒沒事的樣子,任誰也提不起興趣光顧。就像過去擔任導演工作一樣,她能抓準觀眾胃口,重視每個細節的視覺效果,絕對不讓畫面靜止下來。 李盈慧複製過去的電視台經驗,讓聽起來、看起來再平凡不過的關東煮,成為一幅一幅「秀色可餐」的動態畫面。 靠著顧客口耳相傳,這個「在山坡上賣關東煮」的故事也逐漸為人所知,越來越多饕客聞香而來。終於在二○○九年冬天,選定山腳下街旁的店面擴大營業,不僅客人絡繹不絕,每個月業績都達百萬元以上,父親當年欠下的債務也逐漸還清。 從大約一坪的小餐車,到如今四十多坪的店面,李盈慧坦白地說,「即使開業邁入第六年,還有很多事要學。」去年「太鼓判」還被香港雜誌選為「台北十大人氣美食店」。創業過程雖然艱辛,但所學得的經驗與技術,讓她心裡充滿踏實,「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最好,就是種幸福!」 李盈慧的富足之鑰 追求更好生活的強烈動機與欲望。 利用過去經驗找出個人競爭優勢。 確立目標就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檢討每個過程,將細節執行100%到位。 |
| ||||||
今年八月的第十四屆漫畫博覽會上,出現一個新面孔,它是黎智英的壹傳媒動畫公司(簡稱壹動畫),為何專做動新聞的它,會來漫博會設攤?而且不賣腥羶色,改靠一個個可愛的動畫角色集人氣? 其實,從今年五月壹電視正式出售後,壹動畫便成為黎智英媒體事業的新武器。 去年九月,傳黎智英將賣掉台灣《蘋果日報》、《壹週刊》,接著把壹電視賣給年代董事長練台生,計畫全面撤台。之後,雖然平面媒體買賣終止,黎智英也改口要在台灣落地生根,但,當壹傳媒正值經營風波、屢傳裁員時,唯獨壹動畫安然無恙,「從來沒聽過要砍人,每年幾乎都還有五十到一百人進來。」一位在壹動畫工作三年的員工說。 為何這間二○○七年成立至今仍在燒錢的公司,能讓黎智英打破「事業三年沒賺就收掉」原則?甚至親自跳下海,在二○一一年斥資港幣七.七億元,用名下森達企業買下七○%股權,也要保全它? 延攬美日大咖助轉型 傳媒業轉型,正是黎智英在日前公布的壹傳媒年報中,點名的第一件事,而肩負這項重任的,就是壹動畫。 截至二○一三年三月底的最新會計年度,壹傳媒營收港幣三十四.七億元,較前年下跌三.六%,其中,香港《蘋果日報》雖然仍是閱讀人口最多的報紙,每日卻僅發行二十三萬份,下滑一一%,香港《壹週刊》還更慘,衰退二四.一%,每週發行量剩八.六萬冊,和二○○二年十五萬冊相比,幾乎快砍半,當老本行榮景不再,黎智英只能背水一戰。 「他(指黎智英)只跟我們說三大原則,mobile、快,還有品質。」壹動畫CEO吳達光拿起桌上的智慧型手機說。 吳達光解釋,為了達成壹傳媒轉型使命,過去單做動新聞的壹動畫,如果還停在這,則難以擴大觀眾群,吸引年輕人目光,「只有做原創動畫,不只做動新聞,對集團才有更大的加值效益。」 為了壹動畫的轉型,黎智英在二○一一年便找來日本動畫大師廣井王子擔任創意總監,連知名特效公司PDI(編按:二○○○年與夢工廠合併)創辦人莊士傑也加入,這些大咖每個月都來台灣,一待就是一、兩週。據了解,壹動畫內有國外業界經歷的員工將近百位,占總人數約六分之一,由他們帶領台灣員工,參與企畫。 接下來,就像籌備壹電視時,砸錢買設備,絕不手軟的黎氏風格。不管是造價上千萬、亞洲最大的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攝影棚,還是值三千萬、好萊塢拍《阿凡達》用的3D人臉繪製系統Light Stage,全派上用場。現在,壹動畫研發團隊還設計出比Light Stage更快的程式,縮短製作3D動畫最耗時的建模流程。靠速度進軍日本市場 於是,今年四月,壹動畫在日本成立分公司,推出新品牌nxTomo,除了《企鵝特工》、《喪B樂園》等原創作品,還將《--熱血雙煞》、《霹靂總教練》等經典漫畫重製成3D動畫,以一到三分鐘短片、每天連載,搶在App和壹傳媒網站播出。之後,除了目前有的六部動畫,壹動畫計畫與更多日本出版社合作,希望做到和連載中漫畫同步播出,靠速度打入海外市場,年底前也將再推出三到四部新作品,顛覆外界對它只會做動新聞的印象。 今年八月,廣井王子來台參加漫博會時曾說,一般日本公司做一集三十分鐘動畫,通常要一個月,但壹動畫不到一週就完成,可以馬上察覺市場反應,未來會把電玩遊戲的「互動性」加入作品中,讓觀眾決定劇情走向,改變以往製作方獨大的傳統。壹動畫多媒體實驗室前總監王銓彰也分析,黎智英跨足動畫產業,並不想當第二個夢工廠,稱霸行動平台,才是這位媒體大亨真正的盤算。 面對壹動畫的大動作,西基電腦動畫董事長施文祥說,過去,台灣公司大多幫國際動畫公司代工,鮮少有人敢一次推出多部原創作品,又瞄準行動平台,「這的確是很創新的model。」 全台最大卻仍無法獲利 現在,壹動畫已經是全台最大的動畫公司,約有六百二十位員工,台灣動畫產業近十分之一的人才都在這,每天約有二十五萬人次登入App、網站收看動畫。但為了改善仍無法獲利的窘境,壹動畫也正在與雅虎等入口網站談合作,「希望未來一、兩年可以收支平衡。」吳達光坦言。 不過,根據一位壹動畫員工透露,雖然感受得到黎智英很重視這一塊,但壹動畫轉做原創動畫不到兩年,「不少案子都是幫人家免錢做白工,有些花好幾個月做出來的作品,最後也沒發表。」加上之後究竟要以動新聞還是動畫為主,方向不甚明確,「之前有些人走,就是因為覺得不太穩定,每天都有新變化。」夢想動畫創辦人林家齊則認為,主打行動平台看似有商機,但,「現在資訊那麼多,觀眾為什麼一定看你的?」靠好內容打響名聲,才是關鍵。 失去壹電視舞台,連帶的讓原本提供內容的壹動畫也必須轉型。已經連賠七年的壹動畫,現在從動新聞到轉型做動畫,能否讓年虧損逾港幣九億元的壹傳媒起死回生?就看賣腥羶色起家的黎智英,能否真的靠賣可愛重新再起了。 |
| ||||||
當這個世界越來越依賴科技打點生活細節,頑存人類歷史五千年的吸菸習慣是否也可能一舉被打破?從全球菸草龍頭去焦油味的動作頻頻,至少已嗅出它們心中的焦慮味了。 二月初,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打出「真實代價(The Real Cost)」的計畫帶頭反菸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就預言,全球各大菸草龍頭雖然表面上看似平靜自若,但「實際上已經奄奄一息」,因為,至少有一家重量級藥妝連鎖通路率先響應停賣。 商業環境的敵意拔高,並非一夕之間的突發事件,美、日等菸草公司近來都已經提早佈局電子菸產品了:萬寶路(Marlboro)的母公司買下以色列企業綠色香菸(Green Smoke);羅瑞拉德(Lorillard)陸續整併美、英的布魯電子菸(Blu eCigs)和天空香菸(SkyCig);日本菸草則是在去年底開始在國內販售電子菸具噴霧(Ploom)。 分析師預估12年後成主流 另外,電子菸業者也積極行銷,像是搭上社群便車,凸顯酷產品形象。照片分享網站Pinterest就有「名人與電子菸」照片牆,強化電子菸正流行的時尚感,頗能讓青少年埋單。據美國官方機構統計,約有一成美國高中生吸過電子菸。 總體來看,電子菸產值計達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億元)之譜,佔全球菸草市場僅逾一%,但日後恐將加速侵蝕傳統市場。富國銀行(Wells Fargo)分析師荷索格(Bonnie Herzog)甚至預測,十二年內兩者地位將大反轉。 不過,《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提醒,儘管各國政府反菸立場鮮明,從法規層面來看,電子菸卻也沒有討到多少便宜,歐洲議會拒絕將它當成戒菸用的醫療產品,美國可能也會跟進;更重要的是,公共政策制定當局倒不是擔憂癌症風險,反而最不樂見青少年吸菸,或公共場所吸菸再度成為常態。 電子菸的使用原理是:製造商將尼古丁做成菸液,透過超音波打散成霧氣,以便癮君子吸食。由於霧化過程不會產生焦油及二手菸,電子菸被包裝成香菸的替代品或戒菸的過渡性產品以吸引顧客。值得注意的是,至今尚未有科學證據顯示電子菸較為無害。 |
|
||||||
有「機器人大師」之稱的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十三年前,發明iRobot掃地機器人,攻占你我的客廳。七月二十七日,他帶著工業機器人來台設辦公室,這次瞄準的是亞洲工廠。 頂著一頭白髮,操著一口澳洲口音,布魯克斯目前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機器人學教授,不像一般發明家都關在實驗室裡,《時代》(Time)雜誌形容他「能言善 道」。前年Google一口氣收購八間機器人公司,問他如何迎戰,他繞過問題,開玩笑說:「我在Google工作的學生怎麼沒告訴我!」 iRobot的掃地機器人在全球囊括五成市占率,首開家用機器人先河,後進者如戴森、Google和三星等大廠,相繼投入研發。 特別的是,當全球業者忙著研發倒水、發傳單等服務型機器人,布魯克斯卻將目光投向工業用機器人。 「機器人可以跟人並肩工作,」他指著眼前這位名叫巴斯特(Baxter)的紅色機器人,一雙濃眉大眼,配上七種表情的方形臉,不像工廠裡常見的機械手臂硬邦邦,他口中這位「好同事」,多了一點人味。目前在奇異等工廠裡,都可見其蹤影。 趨勢一:有視覺感測力能辨識人的移動,更安全 本刊在他台灣辦公室落成前夕,專訪布魯克斯,他指出了未來趨勢第一手觀察。以下是採訪精華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巴斯特和一般工業機器人有什麼不同? 布魯克斯答(以下簡稱答):一般工業機器人透過程式設計,只能聽指令,做重複的動作,但這並不安全,因為在一般環境裡,一旦有人或物體移動,它便無法辨識。 巴斯特不一樣的地方是,它有視覺感測能力,它可以感知一件物品如何移動,並更正自己的行為,這使它比一般工業機器人更安全,可以和人在同一空間工作。 問:機器人工作效率真的比人工好?成本不會很高嗎? 答:以操作金屬切割器為例,人需要三十秒完成,但機器人需要三十二秒,表面上看來,機器人效率並沒有比較好;但別忘了,機器人不用休息,它可以二十四小時不停運作。機器人幫企業省下勞工薪資,一般需要四個月到兩年,省下的錢,才能打平機器人的購入成本。 若與一般工業機器人比較,安裝系統要九個月,但巴斯特,一開箱就能開始工作,上個月(六月),巴斯特還創下十分鐘就安裝好的紀錄。 問:不少調查都說,未來服務機器人市場大於工業機器人,你做掃地機器人起家,為何反其道而行? 答:目前全球只有一○%工廠導入機器人,另外還有九成市場未開發,這都是我們的目標。尤其是中國,先前iRobot到中國設廠,我到中國招聘員工才發現, 中國廉價勞工時代已結束,如今他們有很大的工業機器人需求。中國市場估計,光是協作機器人,明年就有二千五百台的市場。 問:未來五到十年,機器人會有哪些革命性創新? 趨勢二:有3D視覺將是未來五年發展關鍵 答:3D視覺的機器人。受惠於遊戲產業和學校,大量使用3D感測器,不僅讓該技術逐漸成熟,價格也因大量生產而變得便宜,可望應用在服務或工業機器人上,機器人可於某一定點,透過視覺掃描到任一目標。 另外是合作型機器人。原因很簡單,第一輛汽車出現,經過一百年才能獨立運作(指無人車),而在我看來,機器人如果要獨立運作,至少還要等五十年。因此,發展能與人一起工作的機器人,是未來五十年很重要的事。 問:創新要哪些關鍵元素? 答:首先是軟體。以蘋果為例,iPhone上的軟體(App),賦予這支手機不同功能,機器人也一樣,藉由軟體改善效能和系統。我們一直希望建立一個開放平台,讓每個人可以開發新的軟體。 另外一個是感測器。目前機器人還無法像人一樣,感知周遭環境,因此3D感測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它將會是機器人接下來五年的發展關鍵。 台廠兩大先天優勢:晶片、觸控螢幕零組件 問:台灣廠商有什麼機會? 答:台灣在晶片和感測器上,有其先天優勢,巴斯特一些零組件如觸控螢幕,就來自台灣。此外,台灣有很多科技人才,整體環境氛圍,對於發展機器人相當有利。 問:大家都很怕機器人會取代人的工作,這一天真的快到了嗎? 答:過去以人工完成的某些工作,確實會被機器人取代。但回顧科技歷史,十八到十九世紀時,當時就有人擔心,農夫會被機器取代,時間過去了,過去美國農業有七○%工作由人力完成,如今只剩不到一%,我相信不會有人想回到過去,機器人也一樣,這是科技造就的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