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位主動摘牌的新三板公司董秘自述:其實不想走,其實很想留,但沒投資人達到要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10/1103650.html

每經記者 張祎 每經實習編輯 曾艷艷

4月24日,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更新至“11111”家,這一天被網友戲稱為新三板豪華“光棍節”。

接連三天,這個略顯孤獨的數字就定格在股轉官網上,一直沒有變動過。

“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數量我一直在關註,之前每天都會有增長,怎麽連著幾天都是11111家,難道那幾天沒有新增的掛牌公司嗎?”一位投資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出了疑問。

記者打開股轉官網“業務周知”一欄發現:在4月24日至26日,每天都有新增公司掛牌新三板,與此同步的是,也有相當數量的公司終止掛牌。正因為這“合拍”的節奏,才導致“11111”這個數字連續霸屏了四天。

據Choice統計,4月新三板新增掛牌數量僅116家,相比3月份的298家、2月份的316家,呈懸崖式下滑。與之同步的是,想要“逃離”新三板的公司隊伍正在逐漸擴大。截至5月5日,2017年以來摘牌的新三板企業共有102家,遠超去年全年56家的數量。新三板圍城現象越來越明顯——城外的企業想進去掛牌,城內的企業想出去尋找遠方。然而,資本市場從來都是名利場,掛牌公司和摘牌公司終究逃不過一個“利”字 。

陳先生,是一名摘牌不久的基礎層企業前任董秘。因為企業摘牌了,他也被迫跳槽,去到另一家掛牌公司繼續從事資本對接工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他詳細講述了“前東家”從掛牌到摘牌的整個心路歷程。在他的故事中,或多或少能看到了許多新三板公司的影子。

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奔赴IPO,提前布局至關重要。關註公眾號“NBD財訪”進入微信平臺,獲取最優質新三板公司董事長的深度訪談,在此前專訪的企業中,金宏氣體等公司的IPO申請已獲證監會受理,確成矽化等6家公司已進行IPO輔導。

披上“上市公司”的外衣

陳先生所在的S企業是一家TMT行業公司。記者與陳先生相識很早,記得第一次拜訪S公司時,與陳先生的交流主要停留在S公司的商業模式以及核心競爭力等問題上。讓記者記憶猶新的是,彼時,陳先生頗為自豪地多次強調S企業已不是一家小公司了,而是一家公眾公司。

當時,聊到掛牌新三板為公司帶來哪些變化時,陳先生給記者說起了一個細節。雖然公司是掛牌企業,但是在與其他客戶打交道時,對方多會稱呼S企業是“上市公司”。對此,公司基本上從來不會主動澄清,詳細向對方解釋,掛牌公司其實屬於“非上市公眾公司”。

“我們與客戶打交道時,看出不少客戶都樂意與上市公司打交道。這也難怪,(大家)覺得上市公司都是大企業,有保證。這種‘誤會’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我知道我們不算上市公司,但是我們企業的產品一點都不差。”

記者再次碰到陳先生時,提及往事,陳先生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他依然肯定了掛牌新三板的意義。他表示,從他角度來看,企業到新三板掛牌,從一家非公眾公司走向公眾公司,經歷了一系列的“基因改造”,掛牌後也需要比照上市公司進行信息披露等工作,確實有利於企業提升規範治理水平,增強發展後勁。

找不到理想的投資人

2015年是新三板高速發展的一年,掛牌家數猛增,各路資本紛紛湧入,可以說是那是新三板的“黃金歲月”。然而時移世易,2016年至今,資本寒冬開始籠罩著新三板,市場交投清淡、融資規模小、流動性差是去年新三板的真實寫照。

但是,整個市場環境的困窘,對於陳先生所在的S企業來說,似乎並無太大影響,按照他的說法,“我們企業其實不缺錢,也不缺投資者。”

在發布擬摘牌公告前,陳先生還經常接到中介電話,大多是詢問企業需不需要融資的,最多時,他一天接到過十多起這樣的電話。

陳先生掏出兩部手機給記者看,“當時,這些中介只能聯系我的座機,後來不知道他們怎麽得到了我的手機號碼,害得我又準備了一部私人電話。都說新三板現在特別缺錢,真沒感覺到,至少我沒感覺到。離我們公司不遠有個創業園,那里面也有好些掛牌公司,其中有幾家也融到錢了。有時候我們在圈子里交流的時候,他們均表示還沒想好準備用錢幹什麽。”

根據公開資料,記者發現從掛牌到摘牌,S公司始終沒有過融資記錄。陳先生告訴記者,每家公司情況不一樣,在融資這件事上,需求也不一樣。

“掛牌新三板的那段時間,公司的主營業務發展不錯,毛利率比較高,哪怕是到摘牌之前,每年也還有比較穩定的利潤,總的來說,掛牌期間,公司是不缺錢的,的確不需要融資。”

另外,也有股東惜售的緣由。陳先生說,原來公司的幾位股東基本上都是公司的發起人,伴隨著公司一路成長,對公司很有感情,因此在掛牌的過程中,沒有強烈的變現欲望,不太想轉讓手中的股權,也不想通過定增稀釋股權,這也是公司掛牌後一直沒有交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提到,很多新三板一些掛牌公司股權高度集中,不少創始人股東都不想股權被稀釋,少量放出的股權也是給予員工作為股權激勵,或者是引入戰略投資者,這類企業中大多有打算IPO的“野心”。

對此,陳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別人的情況,我們不知道。我們是的確不缺錢,但是如果當時我們願意融資,一定是有兩類人出現了,一類是能帶來資源的,比如能幫我們拓展市場,讓我們產品賣得更多;另一類就是戰略投資者,能扶著我們往前走,能幫我們壯大,給我們規劃。我們需要的是這兩類投資者,不需要單純的財務投資。但是很可惜,當時我接的很多電話基本上都是財務投資,甚至有的電話過來還要求對賭,這些我們一概都不答應,所以直到摘牌前,我們都沒有融資記錄。”

基於成本考慮黯然退場

按照陳先生的說法,企業當時經營狀況不錯,毛利率又高,又有公眾公司的身份“撐腰”,這樣的企業最終為何會走到摘牌這一步呢?

面對這一問題,陳先生沈默了一會,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只是表示,“每家公司摘牌原因都不相同”。

在記者一再催問下,陳先生終於開口解釋,現在確實有很多公司在摘牌,但是每個公司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可能有其他資本運作的打算,有的可能有別的想法。他們公司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原因,就是掛牌後,一直沒有成交過,就是幾個內部股東持有股份。而且,考慮到現在掛牌費用挺高的,這樣“只出不進”意義不大。另外,公司未來想轉型,如果繼續掛牌新三板,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可能會對公司的發展計劃帶來一定的影響,雖然說他們也不是很想摘,但是公司從長遠考慮出發,還是決定摘牌。

對於每年交的維持費用,陳先生扳起手指給記者算了起來:“現在每年的費用還是蠻多,包括對股轉的,對中登的,還有對一些中介的比如券商、律所、會所等等,現在中介費用確實蠻高的。另外,對於審計,現在股轉要求越來越嚴,費用也是一直在漲。摘牌後,一年能省下幾十萬的費用吧”。除了每年需要交納的這些必要費用外,陳先生說,其實掛牌公司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成本,尤其對於一些小公司來說,每年為了符合掛牌的監管要求,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融資再融不到,可能得不償失,好多公司(摘牌)都有這方面的考慮。

“其實,我們也不想離開,費用招架不住,這麽長時間過去了,又沒有融資,也不想做市,就這麽耗著,每年那麽大一筆費用支出去,心疼!最後幹脆摘牌,公司一直沒有交易,而且公司經營也不存在什麽問題,所以摘牌的過程比較順利。現在新三板摘牌的企業比較多,所以股轉審核的也比以前慢一些,如果是有問題或是有瑕疵的公司,可能審核時間上相對要長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00

新三板摘牌潮湧 年內已有102家公司離場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10/1103660.html

每經記者 張 祎 每經編輯 賈運可

雖然按照股轉系統規定,新三板年報披露時間已經截止,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截至5月8日,仍有53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未披露2016年年報。按照規定,如果在6月30日前,這些公司仍未披露2016年年報,則將被股轉系統強制摘牌。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註意到,上周新三板摘牌公司達到23家,創下單周摘牌數量之最。截至5月5日(下同),據可查詢到的數據,新三板成立以來共有193家掛牌企業摘牌,其中有102家是在今年“離場”的。此外,還有一大批公司正在“趕往”摘牌的路上,據不完全統計,4月下旬至今,約有33家公司發布了擬摘牌公告。

對此,有分析指出,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奔赴A股IPO是新三板摘牌公司數量不斷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新三板體量的不斷壯大,企業摘牌的原因已經開始趨於多樣化,有些可能是因為承受不了維持掛牌的各項費用,有些可能是受到監管政策方面的限制,也有些公司可能是出於公司自身發展戰略的需要。

平均“板齡”不足1.4年

就在2016年,新三板市場還是一副完全不同的景象。

記者註意到,2016年上半年,幾乎每天都有大量公司掛牌新三板,而摘牌公司則屈指可數,半年內只有9家。到了下半年,新三板繼續擴容,但摘牌公司也驟然增多,達到了47家,2016年全年共計有56家掛牌企業離開了新三板。

進入2017年,摘牌公司數量更是與日俱增。尤其是進入3月份以後,每月摘牌的公司數量都多達二三十家。僅3月21日這天,就有10家公司同時離開新三板。而在上周的四個交易日里,又有23家公司摘牌,創下單月摘牌量新高。

總的來看,截5月5日,新三板年內共有81個交易日,在其中35個交易日里,股轉系統共發布了102家公司終止掛牌的通告,含11家創新層企業。也就是說,今年離開新三板的公司數量已是去年的近兩倍!

其中,部分公司是為了備戰A股IPO。比如,傑普特(870105.OC)於2016年12月23日掛牌新三板,但僅僅兩周之後,該公司就向深圳證監局提交了上市輔導備案材料。最終於2017年3月21日正式終止掛牌,掛牌時間只有88天。有意思的是,從申請掛牌到最後離場,傑普特在股轉系統披露的公告,不是與掛牌有關,就是與摘牌有關。

而早在2008年10月就掛牌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同時也是新三板“元老級”公司的中興通融(430035.OC),在沈寂多時後,也因“配合公司業務發展及長期戰略發展規劃需要”,在今年5月4日卸下了新三板掛牌公司的標簽。這家公司在掛牌近9年的時間里,既沒有交易,也沒有融資,就連股東數量和股權比例亦無太大變化。

當然,類似於傑普特和中興通融這種掛牌時間極短或者極長的摘牌公司畢竟是少數。記者統計發現,今年摘牌的102家掛牌公司中,在2016年和2015年掛牌的企業占到了九成以上,其中有31家公司掛牌時間不到一年,大多數公司的掛牌時間在1~2年,總體平均掛牌492天,不足1.4年。

摘牌原因趨向多樣化

除了已經摘牌的102家公司外,記者註意到,還有一大批公司正在前往摘牌的路上。據不完全統計,4月下旬至今,起碼有33家公司發布了擬摘牌公告。而轉板上市無疑是市場傳統認識里,這些公司離開新三板的最大誘因之一。

“新三板現階段流動性不足,活躍程度相對較低,對企業的困擾是多方面的。”一家西部地區的摘牌公司董秘告訴記者,在現有的市場環境下,新三板企業股票定價不充分不合理,不但會影響到企業的品牌效應,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企業融資。比如在找銀行貸款,或者做股權質押時,新三板公司與上市公司的待遇完全不一樣。

這名董秘還稱,新三板融資多是以定增方式實現的,有時難免遇到比較強勢和苛刻的投資機構,而上市公司不但貸款更容易,還可以直接在二級市場融資。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企業都會優先選擇上市。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起碼從今年的數據來看,有IPO計劃或者被並購的摘牌企業比重明顯偏低。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今年的102家摘牌公司中,因被並購導致摘牌的僅有11例,占比10.78%;明確在公告中表示出有IPO計劃的企業有19家;另外還有3家企業已成功登陸A股。也就是說,直接、間接或有意去A股的僅有33家企業,占比32.3%。

回顧2014年,16家摘牌企業中,有12家是被並購的,1家是轉板,直接或者間接去A股的比例達到了81.25%。2015年,這一比例也有66.67%。而在2016年,這一比例下滑到了32.14%。就今年而言,目前32.3%的“轉板”摘牌比例顯然是比較低的。這或許從另一方面說明,位於分母端中的摘牌企業,其摘牌原因已經開始趨向多樣化。

“從財務數據可以看出,摘牌企業中有些並不具備IPO條件。”某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此外,一些擬IPO的企業選擇主動摘牌,可以避開年報披露,減少與IPO申報材料的信息沖突,這也是為什麽一些優秀企業會集中在上半年選擇摘牌的原因之一。

“有進有出是一個好現象”

除了轉戰IPO、被上市公司收購外,公司發展戰略調整、掛牌成本與收益不匹配、政策受限等因素,也成為企業選擇摘牌的原因。比如,對於已掛牌的類金融公司來說,由於遭遇“最嚴融資新規”。為了融資,日前已有融興擔保(835023.OC)、億盛擔保(832413.OC)、山東再擔等類金融企業選擇摘牌。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在今年摘牌的企業中,有七成表示是為了“配合公司戰略調整和發展需求”。廣州某基礎層摘牌公司董秘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公司摘牌後將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另一家位於上海的摘牌公司董事長則告訴記者,公司接下來有其他發展計劃,但是暫時還不方便透露。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公司表面上是因為公司戰略調整摘牌,但真正的原因可能在於維持掛牌的各項成本壓力較大。

據北京中會仁會計師事務所主任丁會仁介紹,除掛牌前的一次性費用外,新三板掛牌企業在掛牌後還會按年度向主辦券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股轉系統、中國結算等機構支付相應的服務費用,企業規模大小不同,費用也不等,平均在三五十萬左右。“另外,還有一些不可預見的成本,包括社保、財務合規等,增加了一些隱性成本。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如果違規,付出的成本更大。”丁會仁表示。

丁會仁坦言,他曾在北京調研過數家新三板公司,有的企業在掛牌後凈利潤反而減少了,主要原因就在於運營成本、管理成本、合規成本加大了;而且還得不到融資,杠桿放大的可能性也沒有,目前也打算選擇摘牌。

“新三板有進有出是一個好現象,好企業做大做強,劣質企業被淘汰。”丁會仁進一步指出,部分企業在掛牌時有包裝過的痕跡,現在為了規避風險,也有可能尋求主動退出,這種魚龍混雜的現象應該引起監管層和投資者的警惕。

“無論是走還是留,只要還有優質的公司在,這個市場始終會有價值。”在中陸金粟(珠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余銳看來,去IPO的新三板公司一般來說固然優質,但並不意味著留下的公司就沒有投資價值,一些項目往往在初期是看不懂的,但是發展空間很大。“比如京東,以現在的財報來看,在A股上市幾乎沒有可能,但你能說京東沒有價值嗎?新三板里面有沒有像京東這樣的公司呢?肯定有。”

余銳認為,新三板有著自己的定位和特點,在這個市場中,有很多好的項目和好的商業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01

新都退今日起終止上市,摘牌前兩營業部刀口舔血大量買入,賭重新上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7/1125308.html

每經記者 劉海軍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昨日(7月6日),是新都退在A股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之後將進入三板市場進行掛牌轉讓,成為2017年退市第一股。火山君了解到,在6月20日新都退跌停板打開後,很多資金就開始大量進進出出。尤其是在近兩天,更是有兩家營業部資金大量買入。

“這些資金在博弈,很多人賭公司能重新上市。”一私募人士對火山君(微信號:huoshan5188)表示。

終止上市已成定局

昨日是新都退在A股市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上漲了4.29%,收報1.7元,成交6522萬元。之後將進入三板市場進行掛牌轉讓。

火山君了解到,新都退昨日晚間公告,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證券交易所決定終止上市,將在7月7日被深圳證券交易所摘牌。

公告稱,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後,將轉入全國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兩網公司及退市公司股票轉讓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公司股東在公司股票終止上市後必須按照有關規定重新履行股份確權、登記和托管手續後,其股票方可在股轉系統進行掛牌轉讓。公司聘請廣發證券擔任推薦公司股票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主辦券商,持有公司流通股的股東可到任一主辦券商辦理股份重新確權、登記和托管手續;持有公司非流通股或限售股的股東須到推薦公司股票掛牌的主辦券商(廣發證券)辦理重新確權、登記和托管手續。

雖然要被終止上市,但是新都退這段時間以來,可謂是賺夠了市場眼球。

回顧過去30個交易日,新都退經歷了17個一字跌停,6月20日打開跌停板,成交開始放大,成交金額1.96億元。之後在6月21股價達到了最低點1.20元,在7月6日達到最高點,1.77元。 這12個交易日內,公司成交總金額4.80億元,12個交易日新都退每天漲幅為7.32 %、6.06%、 -7.14%、 4.62%、 0.74 %、 2.92%、 4.96%、 -3.38%、 3.50%、 0.00%、  10.14 %、4.29% 。 倘若有人能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那麽將盈利 47.5%,這個漲幅也大於同期的很多漲勢兇猛的白馬股如格力電器、中國平安等股票漲幅。 

兩營業部大筆買入博傻

昨日盤後數據顯示,國泰君安證券石家莊建華南大街營業部凈買入354萬元,華泰證券杭州求是路買入了186.40萬元,值得註意的是,周三這兩家營業部分別買入664萬元、196.81萬元。此兩個席位可謂是新都退最後的炒作主力了。

新都退7月6日龍虎榜

新都退7月5日龍虎榜

而在6月28日,交易所發布修訂內容,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了個人投資者購買退市整理股票的門檻:個人投資者買入退市整理股票的,應當具備2年以上的股票交易經歷,且在前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在50萬元以上。因此,近期買入新都退的資金應該的都是大戶。

從上面分析可知,前期炒作新都退可能有短線暴利機會,那麽近一兩天大量買入的資金,如國泰君安石家莊建華南大街營業部,明知新都退退市命運已定,卻依舊連續買入,按照一般邏輯理解,其或有對賭其重新上市的預期。

火山君了解到, 目前滬深交易所均預留了退市公司在符合相關條件後可重新上市的制度安排。按照上市要求,企業需具備兩個完整的財務報告才能IPO,假設新都退在2017年持續盈利且符合IPO條件,保守估計也至少需要2年。

“這個純粹就是資金在博傻,很多人在賭重新上市。因為如果能重新上市的話,股票上市首日是不設漲跌幅限制的,近兩天買入的人或可能存在暴利機會。還有,新都退暫停上市了,也不是說公司就毫無價值了,其在三板上還可以做交易,另外他們持有的公司股份也是有價值的,只不過是不能再在A股交易而已。”昀灃投資投資總監曹傑對火山君表示。

火山君查閱資料發現,2014年徐翔就買過退市股長航油運(現為長油5),就在長航油運摘牌前兩個月,徐翔通過其父親徐柏良、母親鄭素貞、妻子應瑩和徐翔自己四個賬號分別持有550萬股,合計購買2200萬股,占長航油運總股本的0.64%。在進入三板市場後,長油5收獲連續33個漲停,最高達每股4.17元。目前長油5已經實現2年盈利,在今年有消息稱其正準備申請重新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38

IPO觀察 | 捷昌驅動二次上會IPO闖關成功,曾摘牌處理三類股東

周二,捷昌驅動時隔半年第二次上會,IPO申請終於過會。今年三月公司從新三板摘牌以清理三類股東,三類股東核查仍是新三板企業IPO的一大難題。

浙江捷昌線性驅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可升降辦公桌、病床的電機設備商,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約9900萬元、1.29億元和7200萬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47%、29%和-0.41%。公司預計首次公開發行3020萬股。

捷昌驅動曾於2014年7月掛牌新三板,同年底開始做市交易,掛牌期間共完成三次定向增發,總共融資約1.5億元。

融資後,公司業績快速增長,這進而刺激公司股價一路上漲,最高股價曾觸及40.65元。第一批按照18倍市盈率定增進入的金元證券、興業證券等做市商浮盈達到10倍。

捷昌驅動的交易真正活躍起來,是在公司2016年3月公告進入上市輔導前後。到公司當年9月停牌開始IPO排隊之前,捷昌驅動流動性都很好,最高日成交金額接近400萬元,市值達到32億元。

不過,公司股東人數也迅速增加,從掛牌時不到10人,增長至摘牌前264戶,其中還有不少三類股東。

2016年3月,捷昌驅動第三輪定增向19家機構投資者募集1.25億元

“三類股東”是指契約型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計劃和信托計劃,他們雖然可以在新三板上正常投資、交易,但在IPO時會遇到麻煩,證監會擔憂股東身份不透明、層層嵌套、高杠桿等問題,要求必須穿透式核查。

2017年12月,原計劃要上會接受發審委審核的捷昌驅動突然取消審核,引起市場擔憂。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方了解到,捷昌驅動臨陣撤資料與三類股東有關,今年三月,捷昌驅動申請從新三板摘牌,並與異議股東討論回購方案。

三月,新三板掛牌公司文燦股份首發獲得通過,成為首個含三類股東卻能夠成功IPO的新三板企業。隨後,新三板集郵明星股芯能科技也完成了三類股東穿透核查,隨之成功IPO。

不過,三類股東核查在實際操作中仍然較為繁瑣複雜,也有海容冷鏈、有友食品等選擇從新三板摘牌後將三類股東清理掉的。

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也對捷昌驅動在新三板的募資提出關註,要求公司“說明歷次增資轉讓的價格及公允性,是否存在影響增資價格公允性的隱藏性條款”等。

財務方面,證監會還關註了公司的毛利率、應收賬款、存貨等問題。監管者要求公司解釋毛利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原因,公司應收賬款大幅波動的原因和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94

三會合併機會大 摘牌前市民留影

1 : GS(14)@2018-03-12 01:59:59

【明報專訊】早前有消息稱中銀監、中證監及中保監將會合併成金融業監督管理總局,三會的名牌隨時成為歷史。昨日更有內地網民在微博上宣稱中保監已提前摘牌。

不過本報記者走訪位於北京金融大街的中證監、中銀監及中保監,發現「三會」其實均未摘牌。只不過中保監大門隔離一個側門沒有掛上牌子。保安解釋,該門的中保監牌子其實去年已摘除。

另一方面,在中證監和中銀監門口,可見不斷有人站在牌子前拍照(見圖),該處保安表示,近兩天確是較多人在此留影,但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而拍照留念。

[2018兩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933&issue=201803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