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开工量新高 万科“挖人”谋“抄底”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5968.html

近期,不少在房地产企业工作的职员都收到了万科A(000002.SZ)的面试邀请。广州一家民营房地产开发企 业的员工李琳(化名)近期就到万科进行了一次面试,是应聘到其广东清远一个项目工作。很明显,这是万科又一次从同行中广纳人才的“阳谋”。
万科此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招聘行动名曰“千里马”,李琳是全国上万名应聘者中的一员。

为扩张作准备

据悉,进入7月,万科就悄悄启动了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招聘计划,范围涉及旗下36个城市,所需人才高达600余名。职位覆盖公司管理层、经理层 和专业人才,专业领域涵盖工程、设计、营销、成本、采购、物业管理、综合管理等。

万科总裁郁亮曾表示,目前房地产行业经营方式还十分粗放,万科如果要持续领先于大市的增长,首先面临的就是人才挑战。单纯内部培养的方式,已无法完 全适应发展形势的变化,随着万科新项目的大批增加,其对人才的渴求更是进入到了一个爆发期。

毫无疑问,2010年的万科,正是到了这么一个“爆发期”,其开工量已经创下历史新高。 万科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袁伯银坦言,“公司因为战略纵深、大发展,进了很多新城市,出现了很多人才缺口;同时一些比较成熟的公司,由于新业务发展的需 要,也有人才缺口。我们把集团内所有的人才缺口统计起来看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才需要如此大批量、集中化地进行招聘。”

对于此次大规模招聘,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表示,公司此前确实没有过,这是第一次。对于原因,他坦言是由于集团在二、三线城市大量增加新项目,“主 要由于今年开工量太大,而且预计明年开工量还会加大。特别是在进入二、三线城市后,项目的总量肯定会比在一线城市大,这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明显。”

在很多地产企业开始收缩战线的时候,万科的逆市扩张颇显另类。但谭华杰却称:在万科看来,每一次市场调整,其实都是扩张的机会。

提前“抄底”

事实上,早在2008年市场调整时,万科就曾经手握大量现金,等待机会收购一些资金链紧张的企业或优质项目,但最终未能实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 遗憾。”万科一位分公司员工在谈及当年集团的“抄底”计划没能实现时依然颇为激动。

这一次,万科显然不愿再错过“抄底”时机。从6月份开始,万科在销售上就表现活跃,以牺牲15%的价格,换来巨大销售额。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完 成销售面积320.2万平方米,销售金额367.7亿元,成为目前唯一一家半年销售额过300亿元的开发商,比排名第二的同行高出50%,处于遥遥领先的 地位。

左手卖楼的同时,万科的右手也没有闲着。万科披露的数据显示,仅在上半年,就斥资200亿元购买土地,是上半年买地量最大的开发商。

尽管包括恒大、金地等在内的开发商都表示,土地市场的最佳抄底机会在下半年或明年初,但眼下看起来万科已经提前行动了一大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29

紫光趙偉國揚言來台挖人、購併聯發科 中國巨鱷覬覦台灣?早買夠了


2015-11-09  TCW

橫掃全球半導體業的紫光集團,從來不減搶入台灣IT業野心,董事長趙偉國對台灣的建議竟是:學會善用中國人的錢。

「中國代理人」、「中國餓虎」,是外界對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的形容。

這兩週,趙偉國占據不少台灣媒體頭條版面,發言有時感覺有點囂張,諸如「你不對大陸半導體開放投資,我們只能去台灣挖人」、「想購併聯發科」等。

在專訪他之前,我們假設將會碰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般的企業梟雄。

畢竟,兩年之間,趙偉國集資約百億美元,以逾新台幣三千億元的金額收購全球科技公司,把一家還在賣草本健康茶的企業,改造成中國半導體航空母艦,還入股了台灣記憶體封測廠力成。

但訪問過後,與其說他是產業梟雄,不如定位他是中國新一代金融巨鱷更合適。

訪談中,他談「資本」兩字就說了三十三次,所有訪問,他幾乎言必談股價。這個商人,跟著中國政策支持的趨勢,挾著中國寬裕的資金,在全球大玩槓桿。

如紫光集團貸款人民幣二百六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億元),收購硬碟公司西部數據(WD),因為相對WD在美國約十倍的本益比股價,中國股市癲狂時,半導體業的本益比可達上千倍。

未來台灣要交手的,可能都是這類中國企業家,他們會提出我們難以拒絕的交易。

力成董事長蔡篤恭說:「我的客人都在日本、美國。Intel(英特爾)是我的客人, Sandisk也是我的客人,WD(他)也買了,現在(他)跟美光也在談。以後,這些客人都不見了我怎麼辦?」「這件事如果不做的話,我認為力成沒幾年也 會消失掉。」他們也比我們想的實際,專訪中,趙偉國根本無政治上讓利合作的思考,他只想入主能賺錢的公司

有意思的是,他也對台灣人的恐慌,提出「商業建議」:大家應該反過來,學會善用這些中國資本,藉此留住人才。

這是未來與我們競合的中國企業,最真實的想法。

以下是他的專訪摘要。

問:你知道你的發言,在台灣會引起那麼大波瀾嗎?

趙偉國答(以下簡稱答):很多人肯定會反感,但等他們冷靜下來,認真思考,這對台灣未來發展是有價值的。

我不想大陸芯片產業的發展,是以犧牲台灣芯片產業為代價。你不讓代工廠去投資,我可能就在大陸去另搞一攤,結果是,層次上雖然有差距,但通過資本引進人才,我慢慢會接近你,最終受傷的,還是台灣產業。

反過來,如果我們投資了台灣產業,我和它一起發展,我就不必自己再搞。

問:現在除了力成,還有興趣投資其他台灣公司嗎?

答:其實美國是我們的投資重點,台灣不是。

台灣呢,只剩下聯發科。

其實展訊(紫光旗下的IC設計公司)跟聯發科合併是最好的選擇,這個新企業會非常強大,這樣,才能真正和高通競爭。

問:會想投資上游半導體代工這塊嗎?

答:我們不會進入代工業。至少目前不會,我覺得台積電,代工誰能和張先生(張忠謀)比?既然做不過他就不要去做嘛(笑)。

問:買完力成後,目前對台灣就沒興趣了嗎?

答:目前沒有。其實……,我還滿喜歡台灣的。台灣芯片產業基礎比較好,只是現在資本投入不足,高端人才流失。(但)另一方面,我覺得台灣法規政策,過於……狹小了。

問:美國不也是這樣子嗎?美國也不讓華為(中國最大電信設備商)進入市場?

答:但美國是可以講道理的,亞洲的文化,其實政府不太講道理。

美國法律並不禁止你全面收購,沒禁止你做任何事,只不過,兩件事情,一個是反壟斷,在全世界我想都必須這樣,你不可能把市場壟斷,那是不允許的。第二,就是國家安全,美國其實就這兩點。

我們投資西部數據,你看,美國沒有什麼噪音,在美國(投資)更簡單些。

當美光這種新聞出現,有些(美國)政治家表達他們的看法,但輿論是非常中性的,至少美國人沒有寫出「紅色供應鏈」這個詞。(編按:紫光集團五一%股權被中國國有企業「清華控股」持有,被視為紅色企業。)問:輿論,讓你感覺在台灣投資相對複雜?

答:其實大陸很多產業發展都是因為台灣限制,才發展起來。比如說面板,我是TCL的董事嘛,我原來是它股東,當時它買不到面板,只好自己做囉。如果早一點,台灣的面板廠接受大陸投資,或在大陸建合作廠,那今天廠就是他們的,還能是別人嗎?

問:近兩年你購併、投資這麼多公司,究竟想把紫光集團打造成什麼樣的企業?是像三星或Intel那樣的IDM(半導體垂直整合)公司嗎?

答:現在,我們正在打造一個產業生態鏈,特別是圍繞存儲。未來幾年,存儲是我們的一個重點。因為存儲增長非常慢,大陸現在沒有什麼人能做存儲。我已經有西部數據,還有新華三(惠普中國旗下的網路設備、伺服器公司,紫光持有五一%股份),未來我可能投資SSD(固態硬碟),這樣有封測、有芯片、有SSD,還有存儲系統,它是一個生態鏈。

我們是產業集團,也是投資集團。有些產業我們自己控制,有些產業我們通過投資來分享它的成果,我們不會像三星打造那麼緊密的整合。

問:紫光的重點是儲存,展訊跟銳迪科的角色是什麼?

答:展訊主要還是在手機。銳迪科主要是物聯網,(銳迪科)這公司成功,是它擅長把芯片做得非常便宜,同樣性能,能把芯片做得最便宜的就是銳迪科。

問:不擔心購併這麼多公司後的管理問題?

答:為什麼大部分購併都會失敗?就因為整合。

我不做整合的前提,是一定要投資優秀的企業。它們(指集團內的公司)不願意合作,談不攏就談不攏沒關係。

問:最壞狀況,你以投資獲利角度看也划算,現在全球科技業估值普遍還是低。

答:所以我只選優秀企業(投資),必須是營利企業。

問:你會不會做敵意購併,閃電襲擊式的吃下一家公司

答:不會,我們永遠只做友好收購。商業是為了求財,不是為了鬥氣。

問:比起「中國代理人」,你似乎更覺得自己是生意人,但你覺得你能甩開紅色企業的標籤?

答:每個政府都會鼓勵國家的產業發展,如果你在台灣做一個產業,政府不支持、不鼓勵的話,你也很難做起來。

但,我覺得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啊,很像鐵路上兩條鐵軌,最好是並行,但永遠不要重合。你看王健林(中國房地產巨擘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有句話說,政府叫 「離不開、靠不住。」我們不關心,也不參與政治,我做我的生意,但是,我不會去和政府在一起,我本人也不是共產黨的。

問:這兩年為何是你崛起?

答:有時不需要你很優秀,只須你「比別人優秀」。我不能評價我的同行,但我想事實證明,紫光做得更成功一點。

問:你是理工背景出身,為什麼你對資本有這麼多想法?

答:產業發展,背後(其實)最重要是資本這個力量。

我們表面上看到,美國半導體興起,(其實)背後是大量的風險投資。大陸這幾年互聯網發展,背後也是風險資本在推動。阿里巴巴的成功,你看它多少投資啊?包括優步(Uber),還有大陸的滴滴打車,背後都是鉅額資本。沒有資本支撐,怎麼做生意?資本這隻手是非常強大的。

我覺得,我是資本家和企業家的混合體,在資本的人裡面,我更明白企業,在企業家裡面,我更懂資本。

資本你跟他講理想是沒有用的,他關心的是我投資下去,可以有多少回報,所以企業家要尊重資本的現實訴求。反過來,資本家要尊重企業家的理想追求。當這兩邊都能滿足,企業肯定會有好的發展。

問:對力成案的投資,也是這種分享獲利,但不干預管理的資本回報邏輯?

答:你看,金士頓(力成股東)有四個董事,它的股權才近八%,我只要了一個董事(紫光入股二五%)。協議上,我們註明不派管理人員,同股同權,我是有這個權利,但這件事是我主動放棄的。

問:現在這個(企業估值便宜)環境,也是適合你這樣的(資本家)?

答:任何事情都跟環境有關,如果環境不支持,你有天大的力量也無法實現。

問:你拿這套邏輯跟其他企業談,他們會被你說服嗎?

答:我不希望我說服你,我希望你了解我,你根據你的邏輯去做判斷。

我跟美國公司接觸,他們是驕傲的美國人、驕傲的白人,如果他們不認同你,那肯定是做不成。

問:你一直強調商業思考?

答:大陸很多企業,很多人已經有這種思考。

商業上的基本原則是對等,你看,我們資金投過來是投在台灣的企業。台灣企業有更多的資本,去進一步研發也好,還是去收購也好,會增強它的實力,也能有效留住台灣高端的人才。其實,資本幾乎是最有力量的手,企業或產業的背後如果沒有資本支撐,你是很難做下去的。

大陸對台灣的投資,我覺得開放以後,會對台灣整個殖利率或年輕人的就業創造非常多機會。如果台灣政府認為哪些東西可能涉及到軍事安全,你對這個它的技術轉移就做好限制,美國都不怕,你怕什麼?

問:所以你覺得,是台灣把這些事想複雜了嗎?

答:我認為是,我們是商業考量。我要對我的每一分錢負責,你要知道,如果你投資失敗一次,那資本就不再跟著你了,資本是逐利的。

小檔案_趙偉國

出生:一九六七年

學歷:北京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經歷:同方電子總經理、北京健坤投資集團董事長

現職:紫光集團董事長

整理者吳中傑、陳彥錚

採訪者曠文琪、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71

GGV廣挖人 加磅早期項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3/161650.shtml

GGV廣挖人 加磅早期項目
徐建鳳 徐建鳳

GGV廣挖人 加磅早期項目

新鮮血液的註入正在悄然改變著GGV。

理性的符績勛、敏銳的李宏瑋和“鷹眼”童士豪,並稱GGV紀源資本(以下簡稱“GGV”)“鐵三角”。他們每位個體都有自己極其擅長的領域,且能快速尋到獵物並納入囊中而被投資界津津樂道。

不過,這完美配合且穩定的“鐵三角”從去年開始快速吸入新鮮血液。GGV新的管理格局及投資方向逐漸形成。

2016年,去哪兒前首席運營官彭笑玫以投資合夥人身份加入了GGV。同時,Haystack基金創始人Semil Shah和Pinterest產品負責人Jason Costa也與GGV結緣。今年年初,前海納亞洲創投基金董事總經理徐炳東(Eric Xu)也以管理合夥人的身份加入了GGV。

新鮮血液的註入正在悄然改變著GGV。

“我們的要求是,每個團隊都是精兵強將,每個團隊在每個時間點都要不斷自我地去推進,拿出更好的成績,投出更好的項目。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一直都保持著以目標為導向。” GGV管理合夥人符績勛告訴創業家&i黑馬,在GGV沒有一個人因為是創始人,或者之前做出重大貢獻,就被認為功德無量,就不會退出。

一系列重量級大咖的加盟,似乎揭示著中國市場正在成為GGV的主要目標。近日有消息稱GGV計劃設立首支人民幣基金,以便更容易地投資中資企業。“基金規模還沒定,但是我們已經有這個計劃了。” 雖然符績勛不願過多透露人民幣基金的設立情況,但是跨國創投機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卻已顯現。

加磅早期項目

設立人民幣基金,將重心逐步轉向中國,在跨中美的投資機構中GGV不是第一家,也一定不會是最後一家。北極光創投等其他創投機構,也在運用人民幣基金加大國內布局。

這些機構都有一個共同點,在公司創立之始,都以美元基金為主,且被投項目多數在國外,既便於投資,也利於被投項目在國外進入資本市場,而中國市場僅作為補充。彼時,登陸中國資本市場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很多中國公司都奔向海外上市,其中,納斯達克是中國公司的首選。

這一格局在近兩年被打破,這從普華永道近日發布的《中國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基金:2016 年回顧與2017年展望》便可窺見一斑。2016年,全球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基金募資規模從3470億美元降至3360億美元,而同期在人民幣基金募資劇增的推動下,中國市場募資金額大幅攀升至725.1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49%。此外,2016年人民幣基金募資金額較2015年猛增177%,達到548.9億美元,占總募資額比例劇增至76%,而2012年至2015年間,該比例僅為40%左右。

中國投資市場的火爆,投資機構將重心轉向中國市場必然是大勢所趨。當然,這離不開中國資本市場的日益多樣化,以及中國創業土壤的肥沃。創業板、新三板為小而美的項目提供合適的募資場所。“中國跟美國一樣,都有大量的創業人才,中國尤其是這15年累計下來的創業者,還有許多連續創業者,創業的成功概率要高很多。” 符績勛如此評價中國創投環境。

2016年,GGV可謂是成績斐然。它共計投出3.7億美元的資金,其中包括對超過30個新項目的投資和向近30個已有投資項目的追加投資;向LP返回超過5億美元的現金回報,並仍持有121家被投企業的股權,旗下獨角獸公司(市值大於10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有17家,準獨角獸公司(市值大於5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有5家。

這就不難理解,GGV緣何要將徐炳東收歸麾下。徐炳東擅長早期項目投資,重點關註電商、金融、社區、媒體等領域。無論是從投資領域,還是從投資的階段,徐炳東的加入都是對其投資項目的重磅加持。

“其實,我們一直以來都是投早中期,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在公司拿到天使,或者一個小A輪以後。” 符績勛介紹,長時間發展下來,GGV積累了很多的創業者人脈,如李彥宏、莊辰超,他們不僅變成了GGV的投資人,還能為GGV推薦優秀的創業者。GGV也因此可以發現更早期的一些機會。“我們在逐步擴大我們的網絡的過程里,能夠觸及的投資機會越來越早,我們也要有合適的人來一起掌握這些機會,所以我們就邀請了Eric過來。”

結緣51信用卡

“我追了他很久,有一年多吧,用各種各樣的手段。”符績勛早在2016年春節,就曾與徐炳東接洽過,最終得以結盟,卻是在2017年春節。這期間,符績勛還曾把GGV的美國合夥人都請來國內,一起對徐炳東展開攻勢。

他們用“戀愛長跑”來形容彼此結盟,徐炳東更是用“估計績勛這輩子追女孩子都沒用這麽久”來調侃這次合作。不過符績勛卻回以“那你得跟我老婆交流一下”,這是理性金牛座男人的冷幽默。

之所以花了這麽長時間才達成合作,除了彼此需要了解彼此的處事方式、文化背景等多個角度是否契合外,也與徐炳東曾經一度想“單飛”有關。

“大概有一兩年的時間,我一直覺得自己會做一家新基金。至少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到這個階段了,我能規模化找到一些還不錯的案子,另外,這件事情對我的挑戰很大,我也非常有激情去嘗試。並且我覺得我可能會找到一些比較好的合夥人,跟我同樣優秀,甚至比我更好,我們一起來合作。” 徐炳東說。

但最終,徐炳東還是沒經受住符績勛的強烈攻勢。“最後發現無論是做事方式,還是文化背景,我們彼此之間都非常默契。”這是徐炳東最終放棄單幹,加入GGV最主要的原因。

早在2005年,符績勛與徐炳東就已相識。彼時的徐炳東還在華盈資本任職,符績勛說那時的徐炳東還是“剛入行的小夥子”,徐炳東也確實是從那時從傳統意義上的投行轉向了風投領域。徐炳東覺得風投領域更能實現個人價值。“如果說成功投了一個項目,會讓你驕傲一輩子有點兒誇張,但是驕傲三五年還是有的。”

徐炳東與符績勛交集很多,這是因為2007年華盈創投同KPCB合作,成立凱鵬華盈,正好與2006年進入中國市場的GGV共用一個辦公場所,因而他們就有了很多項目交流的機會。

而雙方的深度合作是緣於51信用卡。徐炳東投了51信用卡的A輪,GGV則隨後跟投了B輪。符績勛很驚訝徐炳東對於其投資的企業的投後服務。

徐炳東認為51信用卡應該做金融,雖然用戶群有高有低,很難做一個所有人都一直喜歡的產品,但是一定可以在這個很小的洞里挖到自己的金礦。51信用卡創始人孫海濤雖然覺得可以去試試看,但是並沒有往前走。此時,GGV的管理合夥人李宏瑋與徐炳東意見也是相同的,她也認為這個產品未來一定能在金融上變現。

之後,徐炳東促成了51信用卡與宜信的合作,它用51信用卡的平臺來抓用戶,給用戶貼標簽,然後篩選用戶,開始做信貸。這一步也證明了徐炳東的眼光毒辣。而其實,這並不是徐炳東第一次提出51信用卡可以走金融這條路。在51信用卡還是賬單管理工具的時候,他就曾和孫海濤提過此事。

“哇,你讓我腦洞大開。”這是孫海濤聽了徐炳東建議後的感慨。徐炳東還曾因此竊喜,以為兩人在公司的發展方向上達成了默契。直到後來才發現,這是孫海濤不認可別人建議時的口頭語。這句話就相當於,“哇,這麽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會有。”但是最終,徐炳東還是說服了孫海濤。

與被投項目的創始人保持緊密的合作,在很多關鍵角色上為初創企業提出意見,並幫助其補齊資源短板。這是徐炳東的投後秘訣。而這也是符績勛看中他的地方。

除了看中徐炳東在投後的態度和做事方式外,他的年齡也符合GGV的需求。“在選合夥人的時候,我們對年齡也有一些考慮,我們希望有新一代的合夥人加入。Eric比我要年輕差不多10歲。在新一代的合夥人里,像他那麽優秀的人並不多,相對而言選擇也不是太多。”60後的符績勛,希望能夠尋到80年後的合夥人。

最喜收攬身邊人才

符績勛與徐炳東的故事,只是他收攬人才的冰山一角。

與符績勛並稱“GGV鐵三角”的童士豪,也曾被符績勛追了近一年才加入GGV的。他們相識,是在2005年,彼時的童士豪尚在柏尚投資(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任中國代表。一次,符績勛在中國大飯店與朋友一起討論項目,結識了大個子的童士豪。之後,在項目交流上就多了,比如一嗨租車、小米等。

“雖然在一起沒有投過特別亮眼的項目,但是大家還是有很多的共同語言,蠻希望一起合作的。”童士豪雖然與符績勛的合作不夠深入,但是曾與李宏瑋在中國博客項目上進行過深度交流。可以說,他們彼此非常熟悉。

2013年年後,還在啟明創投任職的童士豪,也希望能夠找到一個跨中美的平臺,做這類的項目。因此,在2013年,他以管理合夥人的身份加入GGV。

彭笑玫則是在去年9月加入GGV的。彭笑玫是去哪兒網創始成員,在2005年加入去哪兒網,歷任產品副總裁、執行副總裁和COO,而GGV則是去哪兒網的投資方。

2011年,百度投資了去哪兒網之後,符績勛與彭笑玫之間的接觸才逐步加深。攜程與去哪兒網合並後,彭笑玫宣布離職,但並未宣布新去向。不過,她希望接下來的時間里能夠嘗試一些與之前的經歷“一樣”又“不一樣”的事情。而GGV恰在這時向她伸出了橄欖枝,最終促成了彭笑玫加入了GGV。

無論是徐炳東,還是彭笑玫,亦或是童士豪,他們加入GGV,都沒有傳奇的故事。他們都是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和符績勛相識,然後才被放長線的符績勛給“釣”到手。“文化背景、做事方式方面能達成默契非常重要。”這也是符績勛為何在收攬人才的時候,不尋求獵頭的幫助,而是從身邊下手的原因。

GGV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84

同行開出三倍價碼挖人,大小房企各自面臨人才焦慮

房地產行業,表面的流光溢彩難以掩蓋從業人員高強度作業所承受的巨大身體和精神考驗。而一旦市場調整帶來業績壓力,最終將把房地產企業的人才焦慮癥推向高潮。

5月11日,陽光100中國(02608.HK,下稱“陽光100”)發布公告,林少洲因“有個人職業計劃”,辭任公司行政總裁職位,該職位將由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易小迪接任。

林少洲隨後透露,即將組建的公司將在股權和業務上與陽光100有密切的戰略合作關系,公司將面向所有的企業、機構和投資人,計劃發起文旅產業基金。陽光100將包括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來投資,並將一些低密度、郊區的文旅度假項目交由林少洲的新公司來運營管理。

林少洲的辭職,僅是國內房地產企業高管變動的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案例,在過去幾年中,隨著大公司的快速發展以及小公司的超速追趕,行業對人員的需求量和人員流動頻率,呈現雙雙增長勢態。

然而,人才畢竟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積,市場上綜合素質好的職業經理人無疑成為了各家公司搶奪的香餑餑,於是,一場搶人大戰在所難免,而小公司“求不得”,大企業“留不住”,註定成為許多公司在管理上最為頭痛的問題。

追趕型公司高價“挖墻腳”

國內房地產行業里最早的“挖墻腳”事件,可追溯至2000年萬科針對中海的優秀人才制訂了名為“海盜行動”的挖人計劃。彼時,萬科通過人力資源的努力斡旋配合王石、郁亮的親自溝通,在三年的時間內,從中海挖了大約50名業務骨幹,這對於提升萬科在工程質量和成本控制方面成效十分顯著。

時過境遷,行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企業之間搶人的戲碼卻是愈演愈烈,最近幾年崛起的專職獵頭行業也在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關鍵作用。

跳槽不到一年的方瑛(化名)是一家TOP30房企的區域設計條線負責人,從今年春節過後,她幾乎每幾天都會接到獵頭的電話,薪資更是越開越高。

“以前跳槽可能有20%~50%的漲薪,現在offer最高的薪水開到了我現在薪水的三倍,職位也一躍升了兩級。”方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方瑛發現,最近兩年周圍的朋友跳槽頻率和職業發展速度都走上快車道,很多人在一家公司停留時間不超過1年,誘惑越來越多。這個時代仿佛被按下了快進鍵,所有人都開始行色匆匆,機會稍縱即逝,大家都開始不斷尋找更好的機會。

大多數稍有資歷的房地產行業從業人員,均有過方瑛類似的經歷,意誌堅決者往往直接拒絕獵頭的鼓動,而在公司內稍有去意者,則會主動加強與獵頭的溝通。至於獵頭活躍的根源,在於過去幾年內崛起了一大批中小型房企,它們試圖彎道超車的戰略,使得公司對於高端管理人才極度渴望。

“以前華夏幸福挖我,直接開到了3倍薪酬,我年薪已經超過200萬元,但是對方挖人根本不在乎開出高工資。”一位要求匿名房企城市總告訴記者。

事實上,過去若幹年內,一大批明星職業經理人均在此浪潮中從原有的大型企業加盟到追趕型中小房企的隊列。

最近幾年,包括中梁地產、祥生地產、新力地產、恒泰集團、弘陽集團等中小房企不斷崛起,老板為了快速做大規模,挖人開始不計成本,一時間地產圈挖人薪水水漲船高。

不過,比較理性的職業經理人更加看重房企的口碑和前景,這使得擴張型中小房企挖人難度也非常高,在沒有其他誘惑的情況下,薪資成為這些房企的“救命稻草”,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房企的人力成本在總成本中並不高,因此導致擴張型公司挖人價碼越來越高。

“中小房企為了挖人幾乎沒有薪資議價能力,稍微好點的人都需要幾倍工資,否則別人也不會考慮。”一位房企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告訴記者。

“新力、恒泰、上坤,這些房企我之前都沒有聽說過,但是都有很宏偉的沖擊千億或者更大規模的願景,獵頭每次的描述都非常美好,薪資也是讓我自己來提出,開出的價格也是我目前薪資至少翻番。”一位TOP10房企區域投資總告訴記者。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位獵頭發現,房企挖人目前漲薪至少需要30%~50%,核心崗位漲幅均超過100%,即便這樣,挖人難度也在逐漸增加,因為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下餡兒餅,對於房地產行業精英來說,任何價碼都代表著不一樣的工作強度和壓力指數。中小型房企選擇略有豪賭性質的擴張型戰略,雖然對於許多人來說足以構成短期誘惑,但這些企業並不健全的管理體制和企業文化,同樣可能成為埋葬精英的陷阱。

比如方瑛看到這樣的offer同樣非常猶豫,一方面非常高的薪酬確實很吸引她,另外一方面她對這個企業並不了解,擔心去了無法生存。“老板給你的薪資越高,對你的耐心就越低,如果短時間沒有業績,可能就會被幹掉。”方瑛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市場調整跡象不斷顯露,而各家公司制定的年度目標如同頭頂上方懸著的寶劍,不少公司內部壓力頗有幾分令人窒息的味道。今年5月,《泰禾華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區域上半年業績沖刺動員書》在地產圈流傳,動員書第一條內容就是,從5月4日起至6月30日,總監及以上級別管理人員取消所有休假(周末及節假日),深紮一線,加快推進項目實際工作進展。

快節奏的中梁地產同樣面臨焦慮,這家公司一周上班六天,周轉速度對標碧桂園,拿地設計院就開始通宵設計,盡快落實方案進行建築。

重賞型激勵機制頻現大房企

面對市場上追趕型企業在人才策略上的步步緊逼,大中型房企確實倍感壓力,培養人才並不容易,而且公司自身的許多戰略也急需成熟穩定的團隊來落地。因此,各大房企都註意到這樣的搶人危機,也開始不斷構建自己的防禦策略。

從組織行為學理論看,員工和企業的管理一般分為4個層次:職業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命運共同體。企業希望留住人更多的是把員工打造成事業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股權激勵和跟投因此成為近年來地產圈的主要激勵手段。

此前不久,融創中國宣布,其將采納股份激勵計劃,涉及的最高股份數目累計不超過公司於采納日期已發行股本總數的5%。融創中國目前總股本為4402279209股,5%股份約220113960股,按當日收盤價34.55港元計算,所涉金額達約76.05億港元,折合人民幣61.8億元。

資料顯示,這是融創自上市以來第三次推出的股權或期權激勵方案。雖然這家公司在過去十幾年時間內未曾有任何高管離職,但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如何進一步穩定團隊仍是不能輕視的課題。

該公司此番推出的股權激勵計劃,即便放到房地產行業內,也算得上一個對於雇員的大禮包。融創稱,本次推出股權激勵的目的,是為激勵雇員對公司未來長期發展繼續作出更大貢獻,並吸引及挽留對集團成長及發展有益的優秀雇員。

股權或期權激勵,成為當下許多房企用於激勵團隊的主要方式之一。去年10月,中國恒大曾公告稱,向7994名中高層管理幹部授予共計7.4357億股期權,從而成為行業內涵蓋人數最多的一次期權激勵。

除了股權層面的激勵,項目層面的激勵同樣如火如荼,以碧桂園、萬科等為代表的大多數公司,都已經在內部推行了項目跟投機制,試圖讓員工利益與公司利益實現捆綁,同時也體現了企業向雇員的讓利。

在紛繁的激勵機制下,房地產從業人員薪酬也是水漲船高,尤其企業高管的個人收入不斷刷新行業高度,年收入千萬級的職業經理人比比皆是,甚至不乏年薪上億的超級明星經理人。

重賞之下,大公司依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團隊穩定的問題。比如行業內排名前十的龍湖地產,在不足兩年時間內,就已經歷了執行董事顏建國、上海龍湖總經理張澤林、集團副總裁袁春、南京公司總經理李宏耕,以及集團戰略部總經理王亞軍等高層管理人員的離職。

市場急速擴容,公司飛速發展,房地產這個被若幹行業所羨慕的領域,同樣難以擺脫成長的煩惱,因為激烈的競爭和角逐,會讓身處其間的從業人員感受到莫大的壓力和煎熬,對於中小房企而言,在弱周期情況下快速擴張成為難點,而對於大房企而言,保證自己的規模發展同樣尤為艱難。

“事情推著你往前跑,每天都停不下來的節奏,根本無暇顧及休息。”一位從業人員如此描述自己的工作狀態,並流露出莫大的焦慮,擔憂自己身體吃不消,也擔憂工作中會出現什麽重大紕漏。

“今年房企普遍面臨融資難,很多企業都是外面找資本成本15%以上的信托,或者只能出售部分項目股權。銷售壓力也大了很多,不能及時回款可能影響企業現金流。目前看來,融資崗位的薪資提高非常多,這個也是行業趨勢。”一位地產公司高管告訴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1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