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电信寻求收购山寨机之父联发科


http://tech.sina.com.cn/t/2008-12-16/0037265620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65

7月困局房地产寻求自我救赎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2/wOMDAwMDE4NjIwOA.html


今年的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有一个鲜明的特点,经济学家、学者和企业家们不像往年那么过于争议当前的市场状态,更多的关注点在市场调控之外。

全 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坦言,历次调控的经验之一是不能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市场层面,治标不治本,关键还在于能否建立完善的土地制度、房地产税收制度 和住房保障体系。

房地产的调控也已不仅仅是房地产的问题,就中国经济而言,是房地产全产业链的自我救赎。圣象集团执行总裁郭辉告诉本报,调 控政策表面上看是对房价,实际上剑指整体经济甚至社会层面的问题。房地产一直是实际意义上的经济支柱之一,行业牵涉面广,楼市调控的成败将决定建材等相关 行业的命运。

调控面临的局面正空前沉重。而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的言辞中,更透露着巨大的危机感:“房地产爆发增长的十年已永远过 去。”

半年间的故事

本轮调控进入第三个月,7月市场疑惑却有增无减。疑惑者,除了市场买卖双方 的普通角色外,也同样包括不少开发商大佬,如向来“想得明白”的华远集团总裁、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当众坦言“我也想不明白了”。

为什么疑 惑丛生?关键得先看看这半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REICO 工作室在此次论坛上首次发布的《2010年1-5月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给出了如是结论:房地产开发投资意愿保持较高水平,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逐月下降, 房价涨幅迅速回落。

“此轮调控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这是聂梅生和复地集团董事长范伟的共同判断,并在许多开发商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公 开言论中具有代表性。

取得效果的立足点,更多来自5月份之后的市场表现。成交量大幅降低的同时,房价停止上涨并有下降的趋势。而这正是国发 10号文件文字本身所要求达到的第一目标。

但是,这样是否意味着本轮调控的成功?对此,开发商、政府官员、专家等给出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 否。

为何?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说:“一直以来,多轮调控,都没能遏制房价过快过大上涨,不是调控本身和市场问题,而是跟一些制度因素有 关,这是根本性的原因。这次调控,与往年类似,根本性的因素没有彻底转变,依然是红头文件推动市场调整,这是证明了行不通的。”

换言之,房 地产的问题远非市场交投变化能够彻底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本轮调控如何着陆

虽然调控未能解决 房地产的顽疾,理论上,调控政策应该进一步强化而决不是退出,但是以不少开发商为主一派倾向很明确:为了房地产的长远健康发展,应该让调控赶快收手。

为 何产生这样看似矛盾的两种反应?

“十年九控,都没有明显效果,应该需要回过头来质疑一直以来采用的行政干预式的调控方式,是否能够解决中 国房地产的深层次问题。”路劲地产董事局主席单伟豹表达了他的担忧,预计今年在价格层面不会有明显下调,而明年出现报复性反弹的概率却不低。

政 策的持续性,则是包括开发商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的另一个质疑所在。

任志强坦言,这么多年这么多轮房地产宏观调控,出了众多政策,但是几乎没 有一条核心政策能够真正坚持严格执行一年半以上的。而一年半,按正常的房地产开发节奏,开发商却来不及完成一个从拿地到交房的周期。“企业的投资策略更多 应从3-4年甚至更长的市场发展周期出发,所以,当前开发商该买地的还是在买地,该进行投资的依然在投资。因为如果跟着调控的周期来,企业是无法发展和生 存的。”任志强建议。

这或许就是开发商集体呼吁调控政策应该尽早退出的深层次原因。阳光100集团董事长易小迪坦言,最终还是要回到市场的 层面来解决市场的问题。

可是,政府部门从整体经济的角度去抉择房地产调控的进退,恰恰得出与开发商期待相反的结论,尤其是在今年。

“对 宏观调控不妨悲观些。”钟伟指出,中国2010年经济增长约9.4%,经济增长逐季回落。除外贸之外皆不容乐观。房地产调控则可能“一控到底”。中国通货 膨胀高点在6-10月份,全年物价3%-3.5%,体现出“调整之年”的特征。

面对行政干预的手解决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企业该怎么办?于 是,以任志强为代表的开发商大腕开始带头呼吁:赶紧降价,促进成交,让政府尽快找到调控追求的市场平衡点,后续的政策可能就不再出台了,离本轮调控着陆也 就不远了。

全产业链的救赎机会

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2005年前后的楼市调控,出现的是“上海等一线城市生病,全 国吃药”的尴尬,而如今的新一轮调控,房地产细分市场如绿色低碳地产企业面临的是“传统地产模式生病,绿色低碳地产跟着吃药”、建材等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则 面临“房地产生病,上下游企业一起吃药”。

就这个意义而言,与其说调控是房地产行业的冬天,不如说是治愈房地产全产业链长期顽疾的自我救赎 机会。

对于中国房地产的悲观论调已并不鲜见。北科大教授赵晓直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十字路口,人口红利、出口红利以及楼市红利三大动力在消 失或消退。“这次房地产很难再像过去一样钟摆式调控。房地产过度膨胀,先富购房从实质需求转向投机需求、外资流入转向资产投机。而且调控业已行政化。”

调 控的大网还在不断收紧。继5月19日《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国税总局又公布了《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规定除保障性住房 外,东部地区省份预征率不得低于2%,中部和东北地区省份不得低于1.5%,西部地区省份不得低于1%,而核定征收率原则上不得低于5%(此前,大多为1 %-3%)。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正在经受严峻考验。有研究机构称,自去年9年以来,已有近40家大型房企发布了增发预案,但没有一家融资计 划得以通过,包括万科。一些悲观论调指出:这次调控将是拯救中国房地产最后的机会。

对于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同样如此。郭辉坦言,就地板等建 材行业而言,毛坯房比例偏高,无疑对行业发展是利空,但更严重的是楼市的投资投机比例过高,这些买家往往不会进入房子的装修阶段,这一比例越高,将极大浪 费下游产业的市场空间。“调控对下游产业的冲击是暂时的,健康的市场更利于刚需的爆发,而刚需才能真正带动下游产业的实质性增长。”

面对这 样的救赎机会,赵晓指出,房地产调控只是一个开始,中国需要有根本改革。包括打破土地财政,打破政府土地垄断,重建中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关系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1

黄光裕家族代表邹晓春:正在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1/5NMDAwMDIwMjA5NQ.html

国美电器(0493.HK)控制权之争的“未了局”仍在继续。

国美电器会否走向分裂、国美电器董事局的结构如何调整等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此前的10月15日,本报记者已独家获悉,14日,黄光裕家族、国美电器董事会、贝恩资本已经开始就上述内容进行新一轮的谈判。

此 前,一位国美电器内部人士曾对本报记者透露,就“非上市门店”和“董事会席位”问题,谈判各方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由于非上市门店的剥离对双方来说都将 造成伤害,因此,在谈判初期,双方就达成了非上市门店不剥离的共识”,“陈晓提出了增加两位执行董事的方案,即黄家可以增加两位执行董事人选,而黄光裕家 族也做出了让步,对于13位董事组成的架构表示了认可”。不过,这位人士也称,“但是,对于黄光裕家族此前提出的两名董事候选人黄燕虹和邹晓春,陈晓和竺 稼方面表示并不认可,尤其是对缺乏管理经验的邹晓春表示了反对。”

10月20日,针对上述问题,黄光裕家族推荐的候选执行董事邹晓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邹晓春称,“我们正在和贝恩、陈晓等进行多方谈判,寻求达成一揽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决方案”。据其透露,上述各方正在商讨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国美今后的经营发展战略、创始大股东在董事会的合理席位、非上市门店的统一经营等多个问题。

对于未上市门店,邹晓春向本报记者确认,在即将到来的11月1日,黄光裕家族不会将未上市门店从上市公司割裂。对于黄光裕家族是否会更换董事人选,邹晓春称,大股东将“再次提名我和黄燕虹女士出任国美董事”。

而对于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的去留问题,邹晓春称,陈晓的问题并非核心,关键的问题是,和谈多方就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单个问题的解决,并非解决国美电器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国美分拆与否?

《21 世纪》:按照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双方原定的计划,11月1日,国美电器非上市门店可能从上市门店剥离,国美电器会否会真的出现分裂?大股东方面一直表示,不 会分裂国美,但如果因为诉求未能实现,而最终导致分裂的话,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分裂?大股东一方是否已经在为此做好准备?

邹晓春:我们创始大股东始终关注国美电器四个方面,一是保持行业的领导地位,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保持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三是股东和董事局对公司实施有效的管理,四是企业业务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创始大股东于8月27日致国美的《关于附条件终止“非上市托管协议”的书面通知》,并不适用于9·28特别大会“部分议案获得通过”的情况。创始大股东会在综合考虑以上四点关注情况下,重新考虑非上市门店的独立经营问题。

《21世纪》:如果不分裂的话,国美电器的非上市门店会否将注入上市公司?注入的时间点是何时?上市公司将会通过“现金收购”还是“股票换购”的形式来合并未上市门店?

邹晓春:非上市门店的注入问题,需在解决创始大股东在董事局里的合理席位、重组国美董事局的前提下方能进行。因此,目前还没有任何成形的注入方案。

寻求一揽子计划

《21 世纪》:此前我们已经获知,大股东和贝恩正在和谈。你们与贝恩继续和谈的基础是什么?在和谈中,你们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诉求在国美电器董事会的“合理权 利”?如果和谈不成,你们将采取怎样的进一步行动?“9·28”结束之时,国美电器大股东一方称,保留“重新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

邹晓春:创始大股东相信,强大、完整、盈利能力更强,继续保持行业领导地位的国美电器,符合包括创始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贝恩资本在内的全体股东的根本利益。

目前,创始大股东正在与相关各方积极斡旋和协商,希望在合理时间内,可以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协议,以彻底解决国美目前面临的问题。

同时,创始大股东继续保留采取适当行动的权利,来确保国美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21世纪》:此前我们获知,大股东一方和贝恩已经就“董事会架构问题”已基本达成了一致,具体的方向是,未来国美电器董事会将扩容到13人,增加两名由大股东推荐的董事。在董事会席位问题上,你们目前的诉求是怎样的?

邹晓春:在国美9·28特别大会之后,创始大股东的基本诉求没有改变。

现在,国美董事局里没有创始大股东的合理董事席位,创始大股东不能了解公司经营情况,也不能给予公司的意见。最近从媒体报道来看,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国美比苏宁的销售业绩增长要低一些,我们对此非常担忧。

创始大股东保持在董事局的合理董事席位,对公司和所有股东的利益都是至关重要的。

创始大股东认为,国美今后的经营发展战略、创始大股东在董事会的合理席位、非上市门店的统一经营等问题,需要各方在平等、诚意、共赢的原则下积极协商,共同找到一个符合国美长期稳定发展需要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21世纪》:此前有消息称,大股东提名的董事候选人黄燕虹将被张志铭替代。陈晓和贝恩方面,对你本人进入国美电器董事会也一直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对你在零售行业的从业经验提出质疑,大股东对董事人选的提名会否改变?

邹晓春:在公司里,我没有听到张志铭先生会接受创始大股东提名的说法,公司目前也没有这个计划。

在9.28会后,创始大股东已明确表示,希望有机会再次提名我和黄燕虹女士出任国美董事的意愿。我和黄燕虹女士都有为国美电器服务十年左右的工作经历,我们为国美电器贡献自己力量的心愿依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愿意继续接受创始大股东的提名,继续为国美服务。

(至于我的管理经验)我本人是执业了20年的证券专业律师,与国美集团有9年的业务合作关系,如果我有机会以董事身份服务国美,我会从法律的角度,以更理智、更专业的精神,严防企业的法律风险,加强企业的合规性工作。当然,我也会尊重所有股东的诉求,与其他董事合作。

《21世纪》:在陈晓的去留问题上,大股东目前的态度是什么?

邹晓春:陈晓的问题并非核心,关键的问题是,和谈多方就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单个问题的解决,并非解决国美电器未来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02

夏普面臨創紀錄虧損,可能被迫尋求政府救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663

夏普面臨創紀錄虧損,可能被迫尋求政府救助

由於面臨潛在的破產威脅,夏普可能被迫採取最後手段——向政府求助。

彭博社,由於陷入巨額虧損,且2013年將有2000億日元的可轉債到期,夏普可能被迫向政府支持基金——日本企業再生支援機構(ETIC)或是產業革新機構(INCJ)申請援助。此外,夏普未能敲定富士康的670億日元股權投資。

日本電機產業諮詢公司產業創成諮詢(Sangyo Sosei Advisory Inc.)社長佐藤文昭說:「考慮到(企業破產)對經濟的潛在衝擊,日本政府別無選擇,只能幫助需要資金救助的公司。如果夏普破產,將帶來大量就業崗位損失,包括供應商方面的就業損失,這種衝擊不能忽視。」

夏普11月1日警告說,今年度(2012年4月-2013年3月)公司可能面臨4,500億日元損失,將超越上年度的3,760億日元,創史上最大虧損紀錄。夏普說,對其能否繼續生存下去存在「重大懷疑」。

如果政府向夏普提供救助,那麼夏普將步入日本航空(JAL)後塵。2010年,企業再生支持機構向申請破產重整的日本航空注資3500億日元,這使得私人股東被掃地出門,但公司得以繼續存活。

由於日本電子行業需求低迷,且面臨來自三星和蘋果等公司的激烈競爭,加上日元升值侵蝕企業利潤,去年,索尼、松下和夏普均出現創紀錄虧損。為求生存,日本電子消費產品企業已紛紛採取裁員和關閉工廠等應對措施。

截止9月30日,夏普總計有55216名員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84

數百企業老闆改國籍尋求上市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3338.html
紅籌上市身陷囹圄 海外融資之門蚩待開閘

就在張蘭更改國籍獲得H股上市申請之際,其執掌的俏江南卻遭到了很多人抵制,門口一度「門前冷落鞍門稀」。其實,張蘭所面臨的困境也正是國內有融資需求企業選擇海外上市後的最真實寫照。根據目前中國的法律條文規定,那些不夠資格在H股直接上市的大陸中小企業若想取得海外上市的機會,似乎更改掌門人國籍也是一種很無奈的選擇。

  企業青睞紅籌上市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上市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通過發H股、N股、S股直接上市;二是紅籌股間接上市。多年來,H股上市基本為國有企業所獨享,而間接紅籌上市則是眾多民企和中小企業的主要上市渠道,」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在出席呼籲清除紅籌上市障礙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目前證監會已出台政策使得第一種方式上市的門檻全面降低,但第二種海外上市的道路卻因種種法律障礙難以實施。」

根據中國證監會最新發佈的《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外發行股票和上市申報文件及審核程序的監管指引》文件,自2013年1月1日起大陸企業赴港上市的「456」門檻(1999年發佈的淨資產不少於4億元、融資規模不低於5000萬美元,以及稅後利潤不少於6000萬元)將全面降低,這意味著大陸企業通過發行H股直接在香港上市的途徑將全面開啟。既然新的法律已經將H股直接上市途徑全面放開了,為何還要再呼籲紅籌間接上市之路也要打開呢?

「企業若通過紅籌方式上市,可以同海外公司一樣,企業管理層可以享受全部認股權權益,而且股份還可以全部流通,這點對企業的吸引是相當大的。」從事多年幫助企業紅籌上市工作的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陳若劍接受《紅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

「另一方面,從稅收方面來看,根據現在的法律以外國人身份在港股上市的企業是不用交中國方面的稅收的,雖然法律中也有一些特殊條款比如企業高管若大部分是中國人的話也要交稅,但大部分公司都可以通過合法避稅等途徑免去這些稅收,就是說現實中以紅籌方式上市的公司比H股直接上市是可以省去一大筆稅收的,當然,還有其他諸如上市費用低、再融資能力強等諸多好處。按照規定,若企業通過紅籌方式上市,企業上市半年後,便可再融資。」

  「10號文件」斬斷紅籌上市之路

「不過,儘管紅籌上市受到了很多企業青睞,但現實中企業能夠順利直接以紅籌上市的幾乎沒有,除非通過更改國籍等迂迴方式解決。」陳若劍對記者表示。那麼,在A股上市困難、企業急需資金的情況下,緣何有很好融資渠道的紅籌股間接上市卻如此之難,甚至是逼著像張蘭這樣的民資企業董事長通過改變國籍的途徑去曲線上市呢?

「這都是2006年的那一份文件惹的禍。」劉紀鵬對記者表示,自2000年以來,中小企業為錯開審批和高門檻轉而採用紅籌方式上市的做法也曾盛行一時,但自從『10號文件』、即2006年9月起由六部委制定並實施的《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出台以來,這種方式便嚴重受阻。「原因很簡單,就是10號文件中的一些條文,借管理和審批之名,對民營企業『紅籌上市』行重重設障之實。」

而據記者瞭解,10號文件對企業海外上市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審批手續繁瑣,申請企業紅籌上市要經過商務部、外管局、證監會、工商局四個部門的8道手續,層層審批下使得上市週期不確定性大幅增加,困難也大幅增加;其次,10號文件還對股權支付手段進行限制,使得中小企業要去OTCBB(粉單)購買目標殼公司,就必須用現金進行反向收購,令跨境換股困難重重;再者,10號文件對紅籌上市日期規定嚴格,批准證書必須1年內有效,這給企業上市又增加了重重困難。

「表面上看10號文件並無明文禁止海外紅籌上市的內容,但據我們統計,該規定出台6年來,至今沒有一家企業能夠通過正常渠道實現紅籌股上市」,和君創業合夥委員會主席李肅向記者表示,在2006年之前10號文件還沒出台前,大家還是可以正常通過發紅籌股方式上市,而出台這一審批文件後,國內企業要想繼續實現紅籌上市,只能通過改變企業法人國際身份等迂迴方式來實現了。

 紅籌直接IPO之門蚩待開閘

「當然,當時的監管層也有他們的諸多考慮,比如他們會認為大量資金游離於政府的監管之外,會造成資金外逃,或者是國內優質上市資源流失等,」劉紀鵬表示,「但是目前的背景已經改變了,國有資產問題可以設置相關規則,而不含國資的企業就不應該再有如此多的限制,現在A股IPO排隊已經有800多家,很難再講資源流失,反而這樣限制來限制去,延誤了企業直接紅籌融資的時機。」

據陳若劍律師統計,近幾年來已經有數百家企業通過改變國籍或者協議控制模式(VIE)等曲線救國的方式獲得突破。這些通過更改國籍等方式實現間接紅籌上市的企業,雖然資產在海外上市了,但人卻被變成外籍,這簡直就是逼良為娼,還要蒙受賣國、資產外逃的不白之冤,在我看來,10號文件第四章就應該刪除掉。」劉紀鵬表示,他對此制度的存在深感痛心,並向記者表示稍後將把此意見整理後上交相關部門。

「10號文件現在就如同一紙空文。」李肅認為,現實中要真想繞過這個法律會有很多方法的,如更改國籍、VIE等方式也已經被很多企業屢試不爽,更為重要的是監管層近幾年來對這種迂迴避法的行為也一直在默認,並沒有阻攔企業間接紅籌上市。不過,對於廢除10號文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A股IPO堰塞湖之急,利好A股市場的舉措上,監管層卻遲遲不動,他著實有些想不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291

高盛尋求清倉工行 總收入將達上百億美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998

週一,高盛啟動對中國工商銀行11億美元股份的拋售,這也意味著高盛將清倉對工行的全部持股。

據IFR引述該筆交易的條款清單,高盛拋售工行股份的價格定於每股5.47港幣至5.50港幣之間,以週一工行收盤價5.64港幣來計算,高盛的售價要低3%左右。

高盛拋售工行股份,也將標誌著高盛一個時代的結束。

此次拋售將成為高盛一年時間內的第三次類似行動。至此,2009年以來,高盛至少分六次減持工行股份,此前幾次公開出售分別為:

2009年6月

     高盛出售所持工行股份的20%,套現19.1億美元。

2010年9月

     高盛出售價值30.4億股工行股份,佔其所持工行股份比例超過20%,此次出售高盛套現22.5億美元。

2011年10月

     高盛當季財報淨虧損,部分原因是因為10億美元工行股份的減記。

2011年11月

     高盛出售17.5億股工行股份,價值11億美元,至此,高盛持有工行股份降至2.2%*收購時為4.9%,出手前為2.9%)。

2012年3月

     高盛在亞洲出現2008年以來首次全年虧損,部分原因是所持工行股份帶來的損失。

2012年4月

     高盛出售35.5億股工行股份,套現25億美元,買方是新加坡淡馬錫銀行。

2013年1月

     高盛再次出售工行股份,籌得約10億美元。

2006年工行在港上市之前,高盛以25.8億美元買入了工行股份,佔工行股份4.9%。關於高盛清倉工行後能從這筆交易中得到多少收入,路透、FT和WSJ給出了不同的計算版本:

據路透社計算,如果此次高盛成功售出11億美元工行股份,那麼高盛出售工行股份的總收入將達到101億美元。

但FT給出版本稱,總收入將達到99億美元。

而WSJ則報導,高盛將從這個歷時7年的投資中獲得總收入97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1

中國光伏企業尋求化解乾戈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0591

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尋求與美國和歐盟分別達成貿易爭端解決方案,以避免在自身最大的兩個市場上被徵收高額關稅。

中方企業正在著力推動談判,其中包括多家規模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製造商。目前,由於全球光伏市場上產能過剩,歐美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正面臨虧損和破產的境遇。而中國製造商則受到被徵收懲罰性關稅以及與貿易夥伴關系日趨緊張的沖擊。

去年美國商務部裁定中國以不公平的方式在美國市場傾銷太陽能電池板,據此對中國產電池板徵收30%以上關稅。未來兩周內,預計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將公佈對中國產電池板徵稅47%左右的決定。

英利集團(Yingli Solar)首席戰略官王亦逾昨日表示,上周中方與歐盟舉行了第一輪會談,但沒有成功,中方提出的建議(未對外公開)立刻遭到了歐盟拒絕。他補充道,與此同時,中方企業也在尋求與美國貿易部門展開正式磋商。作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企業,英利與另外40多家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組成了一個鬆散聯盟,游說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對於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CCCME)與歐盟首輪談判失敗,王亦逾感到失望,但他也表示,未來可能還會展開更多磋商。該商會是一家有政府背景的行業組織。

王亦逾表示:“從我們公司的角度來說,任何有利於解決關稅問題的方案都會受到我們的歡迎。”

針對美國和歐盟批評中國光伏產業的言論,中國政府予以了駁斥,並威脅要發起報復。

中國是多晶硅和電池板生產機械的進口大國,如果對這些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就能報復美歐。多晶硅是生產太陽能電池板的一種重要材料。

盡管中國大部分太陽能公司都不是國企,但他們向國有銀行借了大量貸款,因而這些企業的生存就關乎國家事務。

正在美國磋商的潛在協議似乎是一項“中止協議”:在這種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中,出口國同意不以低於規定下限的價格銷售本國產品,而進口國則要下調關稅。通常來說,這種解決方式會先得到相關行業的認可後,再經過政府批準。中止協議在美國有過一些先例,所涉及的產品包括俄羅斯鋼材、加拿大木材、墨西哥西紅柿等。

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Solar Energy Industries Association)本周表示,希望中美之間能夠達成協議。

該協會的約翰•斯墨爾諾(John Smirnow)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向白宮表達了我們的意向之後,我們感到歡欣鼓舞,這些早就需要推動的談判已經有進展的跡象。簡單來說,大家齊心協力促成一項公平解決方案的時候到了。”

中國太陽能公司表示,如果在美國和歐洲銷售的電池板被徵收高額關稅,它們將面臨越來越大的損失。

但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尋求達成的解決方案在歐盟法律中是很少見的。

知情人士認為,達成一項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將非常困難。歐盟如果提出中國產電池板的最低價格,其給中國製造商造成的負擔,可能會與擬徵關稅相當。這樣一來,中國電池板可能會因為價格高而被擠出市場。

歐盟官員沒有排除爭端得到解決的可能性,但在6月初歐委會就徵收臨時關稅問題做出正式決定之前,他們不認為有磋商的可能。雙方都承認,由於達成協議需要一定數量的企業簽名,爭端要得到解決會很困難。

關稅問題引發了爭議。德國經濟部長上周日表示,徵收關稅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喬舒亞•查芬(Joshua Chaffin)布魯塞爾補充報道

譯者/倪衛國、王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02

效仿索羅斯,對沖基金紛紛尋求轉型以規避監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029

紐約和倫敦的對沖基金經理正將外部資金歸還給投資者,並把基金重組為「家族理財室」(family offices)以避免監管審查。

單一家族理財室(Single family offices)不受美國多德·弗蘭克(Dodd-Frank)法案監管,也不受歐洲另類投資基金經理指導(Alternative Investment Fund Managers Directive)的監管,這兩個法案都是為了提升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並提升了合規要求和增加了報告披露成本。

德意志銀行新資產和財富管理部門的全球客戶主管Dario Schiraldi對FT表示,迫於監管壓力,許多對沖基金正向家族理財室轉型。

Covepoint Capital原來是一家位於紐約的對沖基金,由貝爾斯登前員工Melissa Ko於2008年創建。它已經把所有的外部資金均歸還給了投資者,並於6月底轉型為了家族理財室。

Covepoint的業務主管Greg Williams對FT說,這種轉變是為了應對監管機構越來越嚴厲的要求。

他補充說:「我們現在需要更多的監管彈性,而家族理財室的結構符合我們的需求。」

紐約經驗豐富的對沖基金經理William Collins將資金歸還給外部投資者,並在今年早些時候把對沖基金Brencourt Advisors(創建於2001年)轉變為家族理財室。

2011年,索羅斯將資金歸還給投資者,並將量子基金轉變為家族理財室。美國的監管條例要求對沖基金在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而轉型就是對沖基金經理們的應對之策。

Paamco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對沖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hedge funds)。它的總經理Alper Incec稱,

對沖基金經理將基金轉變為家族理財室的做法很常見,他們已經賺了很多的錢,並希望繞過監管與合規因素。

但是,一位英國的對沖基金經理對FT說,

許多基金經理也在抱怨,基金在轉型為家庭理財室的時候面臨著冗雜的監管規則,而這些均是有損聲譽的因素,比如業績表現較差,關鍵員工離職等。

SAC Capital目前正因內幕交易而接受美國當局的調查。它可能會被迫轉型為家庭理財室,原因在於基金的內部困難,而非監管壓力。

百仕通資產管理和花旗私人銀行等大多數外部投資者均要求SAC歸還資金。當它們贖回資金的時候,SAC可能會轉變為家庭理財室。

律師事務所K&L Gates的Sean Donovan-Smith表示,英國也出現了類似的發展趨勢。英國的對沖基金「對轉型為家庭理財室和歸還外部資金具有濃厚的興趣」。

該律師估計,為了擺脫所有的額外監管,倫敦數百家對沖基金可能會選擇這種做法。

Donovan-Smith說,對沖基金轉型的動機在於避免成本增加,而不是為了抵制披露基金的額外信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50

奧巴馬最後時刻獨自決定尋求國會授權,震驚幕僚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960

在與自己的政治、外交和軍事顧問做了一整週的打擊敘利亞政府軍的計劃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週五的最後一刻改變了主意,這甚至讓其最密切的顧問都感到驚愕。FT報導稱,英國政府此前預計美國將在週六發動對敘利亞的導彈攻擊。

據兩位政府官員向彭博透露,尋求國會授權的決定是奧巴馬自行做出的,這既非四大國會領袖所尋求的,也非其國家安全顧問所建議的。WSJ報導稱,直到週五晚之前,奧巴馬的國家安全團隊甚至都沒有討論過國會授權的問題。唯一真正的討論是如何打擊敘利亞政權。

兩大因素

奧巴馬態度的轉變來自於上週早些時候的兩大變化:其一是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Martin Dempsey上將重申打擊敘利亞在「時間上不是問題」,其次是英國首相卡梅倫輸掉了議會的投票

在一次會議上,Dempsey說的話給奧巴馬留下深刻印象:軍事打擊的時間點並不重要。Dempsey告訴奧巴馬無論軍事打擊是在明天、一週後或是一個月後,美國軍隊能夠確保軍事行動的效率。而在週六的會議上,Dempsey重申了這一觀點。

而週四卡梅倫輸掉了標誌性的議會投票後,白宮官員也受到了警示,不要低估反戰的情緒,無論是在英國還是美國。

45分鐘的散步

美國時間8月30日,奧巴馬在與其幕僚長Denis McDonough在白宮的南草坪上散步45分鐘後作出了決定,他告訴McDonough僅僅告知國會是不夠的,議員們要為自己的投票負責。隨後他在晚上7點召集了高級顧問在橢圓形辦公室開會。在隨後的兩個小時裡,他們討論了奧巴馬的決定,一些顧問警告稱這一舉動存在風險。

奧巴馬在會議上明確表示這是最終的決定,最終顧問們達成了一致。

在會議上,奧巴馬告訴助手他受夠了議員們的表現,他們看起來想要兩者兼得--一方面批評總統沒有尋求國會授權,隨後又批評他做的決定。官員們認為奧巴馬想要迫使國會作出決策,這樣議員們就得承受和總統一樣的壓力

下圖為白宮發佈的奧巴馬週六給眾議院議長博納打電話的照片:

在白宮內部會議結束後,奧巴馬才致電副總統拜登、國務卿克里以及國防部長Chuck Hagel。在週六告知國會領袖及將其決定公之於眾之前,奧巴馬召集其國家安全團隊在軍情分析室開會通知了這一決定。

以下是白宮發佈的此次會議的照片:

好處與風險

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奧巴馬尋求國會授權的舉動有多重好處:提升美國軍事行動的可信度、給美國人民更多的信息、讓國會承擔更多責任、使得奧巴馬免於政治非議以及強化美國從911以來的戰爭狀態中脫身的長遠目標。而推遲打擊敘利亞也讓奧巴馬可以利用本週的G20會議來贏得更多國家對美國軍事行動的支持

但WSJ認為奧巴馬這一賭博也有很大的風險,首先是陷入分裂的國會可能最終否決軍事打擊,而美國的中東盟友警告稱白宮的不作為可能會激勵阿薩德和其最親密的盟友伊朗與黎巴嫩真主黨。

奧巴馬此舉是下注國會最終會授權使用武力,並且假設敘利亞政府軍不會利用這一推遲發動新一輪化武攻擊或其他軍事打擊。美國國會要到9月9日才能討論這一問題。如果以上任何一個前提最終出錯,奧巴馬並未排除自行發動打擊的可能性。奧巴馬和其顧問都明確表示總統並未放棄權利,並且相信即便國會否決,奧巴馬也有權利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57

中國房地產企業出海尋求「避風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293

彭博報導,如今來自中國的房地產商在全世界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從布魯克林、紐約的公寓樓,英國的商業區到洛杉磯市中心的多用途建築,中國企業的投資足跡分佈相當廣。由於國內的監管限制和對中國樓市過熱的擔憂,這些企業冒險走出國門,尋求更多的機會。

基匯資本(Gaw Capital)董事長吳繼煒(Goodwin Gaw)表示,中國企業日漸壯大,所以他們希望能夠做到多元化,「他們感覺屬於他們的機會來了。」

美國的大城市和部分歐洲以及澳大利亞的城市以他們相對穩定的城市發展和可預見的人口增長吸引著開發商,這些城市的知名度也是中國富有的個人買家在此購房的一個因素,對「安全」的需求能夠抵消文化差異、陌生的審批流程甚至是低回報率的不利影響。

Real Capital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今年,美國6大都市圈的商業地產吸引了來自中國企業28.8億美元的投資。相較於2012年全年已經提高了3.21億美元。其中曼哈頓和其他紐約市鎮是交易量最高的城市,排名第三是洛杉磯。

8月,美國6大都市圈的商業地產價格創5年來新高,今年以來上漲了6.2%。

作為「安全」的交換,上海中銳地產集團準備將美國投資項目的內部回報率設定在15%,這遠低於中國市場30%到50%的回報率。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高回報時代也快要終結了,在某個時間點供需遲早會達到平衡,但是現在很難預測。

綠地集團的董事長張玉良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趨勢才剛剛開始。

而且中國企業越來越認識到尋找當地合作夥伴的重要性,單兵作戰需要度過一段艱難的時光,「這不是財務方面的問題,而是文化差異的問題」。

在舊金山,萬科就與「美國頭號房企」鐵獅門房地產公司合作開發新建兩棟高檔公寓住宅樓(LUMINA項目)。

中國房地產企業熱衷於海外投資的一大原因與政府心照不宣的認可有關,在海外投資項目中,政府並未插手或者阻止任何交易也傳達出積極的信號。

實際上,從2009年開始,中國放鬆了本土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監管,同時也放寬了企業海外融資的相關要求。

此外,儘管國內的剛性需求依然旺盛,但是政府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並未大幅鬆綁,收緊的大環境也是促使企業投資海外的原因。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走出衰退,房地產價格也在走高。

據萬科董事長王石透露,萬科計劃將海外投資的比例從當前的5%提升至20%,其重點的關注的城市包括舊金山、紐約和波士頓。

而在美國和英國以外,澳大利亞的大城市也吸引著中國投資者。例如綠地打算於未來兩年在澳大利亞投資超過10億澳元,投資的項目大都在悉尼和墨爾本。

海外投資的比例在提高,但中國房地產企業的重心仍然在國內,中銳集團董事長錢建蓉提到,未來公司的收入中有80%-90%還是在來自於國內。

張玉良表示,

如果國內市場的業績不佳,你很難在海外投資中獲得好成績。

不過,只要美國大城市的需求還在增長,中國的房地產投資可能還會持續增加。錢建蓉說,

中國市場的爆髮式膨脹是不可持續的,很難預測什麼時候泡沫會以怎樣的方式破滅,當然破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會把一部分資金放在更安全的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