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就是投资建议
稍微细心一 点的投资者在阅读研究报告时都不难发现“本报告不构成具体投资操作建议或意见”之类的免责条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人仍非常乐意将研究报告当成自己 操作的依据。更有相当多的投资者对研究报告逻辑思维的严密度、论据的充分性和论点的正确性不加推敲,轻率地将报告里的“目标价”、“投资评级”、“盈利预 测”等摘要性结论当成搏击股市的冲锋号或者收兵锣,结果要么元气大伤,要么血本无归,最终还怨天尤人。殊不知,撰写研究报告是证券分析师的本职工作,是其 为了获取报酬而需要不断重复的一项劳动。在上市公司公布季报、半年报、年报时,分析师们需要例行公事地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当政策变动或公司就一些非常规 性事件发布公告时,分析师需要应声发表评论性的研究报告;此外,分析师还要定期撰写集群式的行业深度研究等报告。试想,我们一边高谈阔论股票是长期投资产 品,一边却隔三差五地发布旨在发现其内在投资价值的研究报告,这是否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在私人财富管理领域,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成功与否, 首先取决于自身投资需求分析是否详尽,其次取决于对市场的预期是否理性。资本资产的长期收益预期、长期风险预期和相互间的关联度由全体投资者的风险溢价要 求和市场波动性规律决定,它们和分析师对其研究与否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一家综合能力超群的券商,其综合研究成果往往也只是供投资者在中短期内对自己 的投资组合进行战术性调整时参考(图1)。因此,将证券分析师的报告奉为个人投资指南,是大错特错的。
误区二:自上而下的证券分析是可靠的
许多投资研究 领域的专业人士认为,坚持自上而下的基本面分析既符合研究的严谨性要求,又符合价值投资的方法论。但是,这些人犯下的致命错误是,过于自信地假设位于 “上”端的经济学家们能够准确预测出宏观经济的走势;位于“中”端的行业分析师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在此宏观预测下哪些行业会受益以及受益的程度如何;而位 于“下”端的个股分析师们能够挑选出受益的公司,并精准计算出其每股收益等等。事实上,这种丝丝入扣、完美无缺的假设,多半是华尔街的营销高手们精心自编 自导的童话剧,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华尔街日报》每个月均要向来自美国商界的50多位“顶尖”经济学家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宏观经济运行 状况的判断以及对未来一年里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经济学家们根本就是被当前的经济状况牵着鼻子走,其预测不靠谱得很!以对2009 年一季度的真实GDP增长率(年度化调整)的预测为例,无论是提前几个月,还是已经身临其境的当月,经济学家们的平均预测值都和最后实际公布的数值大相径 庭(图2)。
事实上,由于2007年第三、四季度以及2008年第二季度实际公布的经济增长率好于经济 学家们的平均预期,导致他们低估了经济恶化的速度和程度。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他们可能更希望经济学家们能够及早警示经济问题或者危机。遗憾的是,不仅没 有几位经济学家预见到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甚至在经济已经处于严重的危机中时,这个经济学家团队仍不能展现出丝毫的敏感度和前瞻性,只是亦步亦趋地修 正自己的预测值(图3)。我们试问,自这样的宏观经济研究而下的行业分析和个股分析会可靠吗?再看看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破产之前约半年里华尔街主要 投行对其上蹿下跳般的评级变更(图4),我们更有理由质疑,到底证券分析师们在分析和预测市场,还是市场在捉弄这些大牌分析师(除了美林之外,其他几家投 行的相关分析师都在雷曼兄弟破产后不久被炒了鱿鱼)?
可见,证券分析要从宏观经济开始,历经行业分析、个股分析,再一步不差地形成可以满足个人 投资者具体需求的正确投资策略,基本上是天方夜谭。无论戴着长青藤名校博士帽的著名经济学家,还是顶着 “全美分析师团队”光环的大腕分析师,都是人而不是神。我们绝不应该因为看到他们解释历史和现有数据时所展现出的“专业知识”,就轻易认为他们有预知未来 的能力。
误区三:“分析师评选”是
为个人投资者推荐投资顾问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分析师的队伍也日益壮大,无论其生产的研究报告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到了让机构投资者无法处理的级别。许多旨在评估分析 师研究能力和业绩的产品也应运而生。由于这些评估结果受到财经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些个人投资者也纷纷将明星分析师当成了投资顾问,追随其研究结论进行操 作,这一羊群效应导致分析师覆盖的证券价格的短期同向波动,从而进一步神化了这些分析师的含金量,反过来再影响到更多的个人投资者。
如果对主 要的分析师评级机构、其产品和方法论做一点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分析师评级完全是为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服务的(附表)。而且,评级更大的意义在于它 是对过往一段时间里证券分析行业发展生态的一个总结和评估,同时为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没有任何证据或者声称说明今年的明星分析师在明年推荐 的股票会跑赢大市或者同行。如果盲目追随这些分析师,个人投资者就会在投资组合多样化、市场参与度和投资成本等方面承担更大的风险或者付出更大的代价。
证券分析的价值所在
尽管较多的学术研究表明,经济学家、策略分析师、行业分析师以及个股分析师 的平均预测效果和抛硬币的正反面出现概率差不多,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全盘否定证券分析师及其研究的巨大价值。事实上,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参与 者,其存在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证券分析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证券分析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分析方法和模型的不断演进和提升,从而逐步形成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行为金融学”等可以帮助投资者认识市场或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征的理论体系,投资者在此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自己的投资需求,明确投资目标;
2、不同证券分析师在不同时间点上掌握的信息和运用的分析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得出的观点不尽相同,而由于其各自影响和驱动的资金规模也不尽相同,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3、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是部分有二次研究需求的投资者的基础,既能为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启迪他们的思维,从而提高其投资决策的效率;
4、全部分析师的平均预期指标对于投资者可能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尤其在市场处于严重泡沫化或者极度恐慌状态下时,分析师的“一致预期”可能是非常好的反向操作指标。
总之,证券分析是资本市场买卖双方的机构参与者之间利益互换的一项业务。卖方分析师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获取买方分析师或者投资经理的青睐,从而为雇主争 取到买方交易证券的分仓量,进而赚取佣金收入。买方分析师的工作在于对众多卖方分析师的报告进行二次研究,为己方投资经理推荐具有超额回报潜力的证券。这 些分析师既没有也不会考虑到任何个人投资者的实际投资需求,只要“免责”条款到位,他们就可以像AIG、雷曼兄弟的信用评级分析师那样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 而仍然稳坐钓鱼台。对于个人投资者,只有认清证券分析行业的本质,掌握和熟用投资常识,坚守投资纪律和原则而不被忽悠,才能最终胜利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
這裡談論的是創業公司(Startups),不適用於成熟企業,也不適用得到巨額創投資金的公司。創業公司(Startups)多數缺乏資源,唯一擁有的是創意和迅速的執行,產品的成敗足以決定公司的生死,所以,速度是關鍵。
為了快速執行,你唯一的選擇就是選擇儘可能小的細分市場,設計足夠小的產品,這是為了用有限的時間和金錢,建造出能夠讓潛在用戶耳目一新的產品,對互聯網產品來說,如果不是用戶看到你的產品,情不自禁地WOW叫出聲來,那就基本失敗了。
1. 簡潔的產品(Super Simple Product)
產品簡單有兩個好處,第一,更有可能建造一個儘可能完美的產品;因為任何創業公司都缺乏資源;如果能夠把有限的資源集中於一個儘可能小的領域,更有 可能做出優秀的產品。第二,一個簡單但是建造完美的產品比較容易得到用戶的理解和採用,甚至推薦,從而增加流行的可能,而流行是低成本擴大銷量的最強有力 保障。
2. 簡潔的商業模式(Simple Business Model)
複雜的商業模式包含更多的環節,而每一個環節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錯誤,都可能導致整個商業模式全面崩潰。而簡潔的商業模式更有可能成功,即使失敗,也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3. 可擴展性(Scalability)
一個簡潔的產品,簡潔的商業模式往往是不夠的,除非這個產品或者服務具有高度的可複製性,比如微軟開發一次辦公軟件,理論上可以銷售出幾十億份拷 貝,即使每份授權的價格非常之低,也是一個相當大規模的市場,而且,還可以每隔幾年升級一次,迫使客戶從新購買新版本的授權。另外,谷歌的關鍵詞廣告也具 有這個特徵,可以銷售的關鍵詞幾乎是無限的,可以涵蓋世界上任何字典,而且服務客戶的成本非常低,因為可以使用軟件,讓客戶自助服務,這同時大大降低了商 業成本,極大低提高了交易速度,結果就是前所未有的增長。
4 破壞性的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s)
這個詞彙的意思基本上是,如果你的產品或者模式成功,有人可能因此而失敗。比如,如果有人開發出一種低成本甚至免費的替代石油的方便能源,那些富可 敵國的石油公司就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破產,甚至退出能源市場;又比如,如果移動電話的價格和服務費用更低,並且穩定性更好,那固定電話的用戶基數肯定會持 續下降,而這也正是過去10年裡在全世界所發生的事情。
它可以讓你輕鬆擊敗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的對手,比如Google或者騰訊。條件就是,你必須用自己的規則來贏得這場戰鬥,而不是對方的規則。
5 全新的產品概念(Completely New Concept)
也就是世界上不曾存在過的產品或者服務,恰好足夠幸運被證明是可行的(這個詞的意思是受到人們的歡迎),那不用說,你就是新的世界之王。
在前東方航空公司人力資源副總裁馬眾看來,「從大學畢業到30歲這個階段,是理解自己想成為什麼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你會一直積累,並且開始找到自我意識。而到了30歲之後,就是主動自覺地去彌補自己與理想之間的差距的時候了。」
的確,對於本科畢業就踏入職場的公司人來說,
30歲已經是工作的第8年,即使你是研究生畢業,此時也至少已經工作了5年。有人可能會把意識到自己已經30歲了這件事作為促使自己探索一條新的職業發展
路徑的刺激點。也有人可能還站在某個十字路口,仍然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興趣點。
當然,30歲還沒有找到人生方向也並不注定失敗。萬科董事長王石到了32歲才從機關辭職去深圳下海;Jeff
Bezos也是在30歲那年覺得互聯網有機會,用30萬美元創辦了亞馬遜。在他們做決定之前,都不知道這之後的經歷會決定他們人生的主要方向。任仕達中國
區市場總監孫海寧說:「市場本身就是一直在變化的,有些人一輩子都在找自己的興趣點,職業路徑本來就該在自我調整中探索,只要符合你的長遠目標和人生規劃
就行。」
《第一財經週刊》採訪了幾位職場專家,希望能為處於30歲這個路口的公司人,提供一些規劃職業路徑的幫助。這裡有他們的專業建議,也有個人經驗之談。
在這之前,你需要先回答下面3個問題。
你確定已經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了嗎?
馬眾認為30歲之後就已經過了「試方向」的階段,應該按照既定規劃開始前進了。
但是EMC中國卓越研發集團人力資源總監狄巧觀察到,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公司人,仍然可能感到迷茫和困惑,「一種可能是在最初的職業選擇時就沒有遵循本意,認為自己的能力沒有特別長處,或由於崗位上缺乏正向激勵的信息而一直沒在工作上找到興趣點。」
可以通過增強自己的存在感來找到定位。狄巧說,首先應努力把目前的工作做到最好,讓老闆和同事因此關注到你,並且肯定你。同時,也可以有技巧地去建立
個人品牌,少抱怨、態度積極、願意與別人分享你的想法,會讓你贏得更多新機會。「很多人都是從最初自己不喜歡的崗位上先發展起來,借助這個跳板才找到更適
合他們的新機會。」
此外,也可以在目前工作的基礎上,通過有意識地去接觸和學習其他的東西,用做「職場有心人」的辦法來找到自己的興趣或者下一個機會。
你對自己的定位準確嗎?
你的目標在哪裡顯然不僅是興趣問題,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去做這份工作。凱捷諮詢跨國企業業務高級經理韋瑋發現,高估自己能力的人確實存在,不過更多的人卻往往是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我常常見到一些公司人,當公司提供開放機會的時候,總認為自己距離目標還太遠。比如公司規定凡是任職滿6至12年的員工都可以申請參加某個項目,但那些剛滿6年的公司人就傾向於不參與競爭。」韋瑋說。
公司人可以階段性地為自己設定一些結構化、量化的評價指標,並且邀請你的老闆、職業導師和同事一起參與到評估中來,多方參與可以提高評估的準確率。
你的壓力和動力都足夠嗎?
30歲會是一個不容易滿足的年紀,尤其當同學和同齡人之間出現一些比較的時候。你甚至可能不願意參加同學會,因為不想知道誰比自己發展得更好。馬眾說,這是到了這個年紀才會有的「規劃的自覺」,是在與他人的比較下形成的強烈的改變慾望。
不甘人後和虛榮心當然是一種進步的動力,但這種被動的動力持續性畢竟有限,職場進取心和生活熱情才是讓你保持進步的最大推動力。尤其對於30歲時職業發展比較順利的公司人,這點尤其重要。
從外部環境來說,你也要時常確認自己的目標、想法是與公司的整體目標相一致的,「如果你發現自己與公司的目標差太遠的話,就要考慮換到一個更符合自己目標的環境中去。」狄巧說。
A
換崗or轉行
找到符合興趣的工作之所以重要,除了能給你在工作中帶來愉悅感,也會讓你更有責任心。韋瑋說,職場的任何選擇都是一種賭博,哪怕你可以把風險規避到最小,風險也依然存在。「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走的,那麼輸了你至少不會懊惱。」
在30歲轉換職業,也不至於將你前幾年的積累全部清空。博世中國人力資源管理總監袁效琴在招聘時更傾向於那些有跨部門、跨職能,或海外工作經驗的員工,「這些人一般有更寬的知識面,工作能力也更強。」
B
創業
分佈在各個一線城市的創業據點中的創業者們幾乎都是30歲左右的年紀。在離職以後自己出去創業,幾乎已經快要成為這個年紀的公司人中間的一股風潮了。
如果已經想明白商業價值、盈利模式,有了一個比較周全的創業計劃,最好再有那麼一兩個投資人對你的項目感興趣,那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吧,不要怕失敗,也不用太擔心後果。
在韋瑋的招聘原則裡面,有創業經驗會是一個加分項。「創業是一個很好的試錯機會,最壞的結果也就是5年之後再回到公司裡面工作。而這個時候你已經比那些一直在公司工作的員工們有了更多的歷練,也成熟更多。」
C
轉往管理崗位
大多數人都會通過讀MBA作為從專業技術崗位轉往管理崗位的過渡,這也是一個需要承擔風險的選擇。「從申請開始,到你全職唸完MBA的週期基本上需要3至4年,這麼長的時間內,你很難去預見之後的經濟形勢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任仕達中國區市場總監孫海寧認為,判斷是否是一個合適的時機去修讀MBA需要考慮三方面的條件,「首先是根據當前全球的經濟形勢,確定念MBA可能帶
來的經濟成本。其次是根據申請的情況看你能去什麼樣的學校,它們專長的管理方向是什麼,是否符合你對未來工作的預期。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判斷好現在的工作是
否適合你,以及你將來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
不過這裡有個前提,是你先要考慮清楚自己的興趣和性格是否真的適合成為管理者。如果你天生是一個不喜歡和人打交道的人,那麼不如省下這筆高昂的MBA學費,繼續去鑽研你的專業領域。
D
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
這是更多30歲的職場女性會考慮的問題。
結婚、生子、帶小孩,家庭正在逐步分散這個年紀的職場女性的注意力。如果你不能狠心放棄事業成為一個全職太太,那麼你大概會更希望轉去一個相對穩定的後台崗位。
不過這不意味著你從此放棄了進入職業的上升通道。「你可以利用在穩定崗位的機會做一些更長遠的規劃,去想一想十年以後的職場更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韋瑋的建議是,在這段時間選擇讀書等進修的方式,可以為你回到職場積累資本。
在這個時間段,跟女性同事增加交流也是排解生活所帶來的焦慮感的有效方法。袁效琴就打算在博世組織類似的女性員工沙龍,「大家互相分享應對生活的經驗,你就會發現原來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撐,就會有動力去克服在平衡工作生活所遇到的困難了。」
E
專業領域的深耕
狄巧提供了一個案例。一位有培訓管理經驗的候選人曾經去面試她所在HR部門的培訓管理崗位,目標是希望在做培訓管理的同時能夠接觸些校園招聘的工作。
但由於校園招聘的崗位設了專人負責,這位候選人一開始似乎有點不滿足,狄巧給她的建議是在培訓管理的專業上開闢出更多能做的事情,比如擔任培訓師、編寫培
訓教材。「後來我再去問她是否還有時間兼職做校園招聘時,她說在培訓管理上的東西就已經來不及學了,完全沒時間再去做其他的工作。」
當然,成為專家不僅是在專業能力上達到精深就足夠了的。袁效琴說,在博世為希望成為專家的員工開設的培訓項目中,更重視培養員工的項目管理能力,以及他們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的能力。「作為專家,能把專業的東西用更有效的方式表達出來是很重要的。」袁效琴說。
30歲時,你應該:
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評估
畢業之後到30歲這幾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自我認知的階段。你這時候應該對自己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判斷,哪些是優勢,哪些是短板,性格適合做什麼行業,能力到了什麼程度等等。
基本職業方向至少定下來了
儘管30歲還談不上老,但這個時候你應該已經確定了自己在職場上大致的發展方向。結合此前幾年的工作經驗,確定自己的興趣點在哪裡,未來會做什麼,分幾步走,最終達成什麼目標。
開始嘗試一些自我經營
自我經營這個詞並不總是貶義,30歲的確應該開始打造自我品牌了。你可以有意識地為自己建立一些資源,開始重視圈子和某些關係的維繫,從各方面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職場優質品牌。
開始重視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平衡
30歲的時候,許多人的生活狀態會發生變化。在進入人生新階段之後,對工作、家庭和生活之間的平衡是一門新功課,處理好這個關係也能為你的職場加分。
如果有可能,做一些自我提升
在30歲之前,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和經驗大都來自此前20多年的學習生活。工作之後,也基本都是知識運用和消耗的過程。如果有機會,可以在這個時候考慮為自己充電,有針對性地補充一些新知識。
2012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前後,不少個人投資者公佈了自己2012的股票投資業績。去年雖然自己靠著重倉的銀行股、保險股和券商股,略有些收益,但和不少開博客的個人投資者相比,實在是慚愧不已。
從2012年年底開始,我將極大地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對於股票投資,就像夢境一樣,什麼樣的情況都有可能出現,而且持續的美夢,並不表示未來不會有惡夢。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即使一個人在思維上、心境上具備很好的做美夢的主觀條件,如果睡夢中被子被別人拉走了(對於股市就是碰上了熊市),恐怕也不好做美夢。所以在股市中,能準確判斷大盤的大方向,或是準確地抓住一些行業持續景氣的起點的投資機會,當然可以輕鬆賺錢。不過對股市的走向是比較難以判斷的,我個人對熊市結束時點的判斷,早了一年多。對於行業和個股的機會,抓住的概率,未必比梅西在足球比賽中對射門機會的把握概率。所以,我未來A股投資的主要方向,就是根據一些歷史數據顯示有效的投資策略,而較少地減小自己的主觀判斷。雖然我對自己的判斷力,還是自我感覺良好,不過顯然入股市是為了賺錢,而不是任何其他的東西。
前期通過歷史數據,驗證了一些以往瞭解的投資策略,正好2012年結束,最近10年的測試結果也浮出水面:
以下策略投資週期不同,收益率也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半年換一次股票,要比一年換一次股票收益率要高,但4個月換一次,一般也不如半年換一次,唯獨第三種策略除外。
1、第一種策略
每年12月31日和6月30日,根據最新的數據,滿倉買進50只股票,每隻倉位是2%。從2003年-2012年,復合收益率超過上證指數16個百分點以上。
| 上證指數 | 組合 | 跑贏 |
2003上半年 | 9.51% | 13.53% | 4.02% |
2003下半年 | 0.74% | 6.65% | 5.91% |
2004上半年 | -6.55% | -6.72% | -0.17% |
2004下半年 | -9.51% | -9.07% | 0.44% |
2005上半年 | -14.65% | -16.68% | -2.03% |
2005下半年 | 7.41% | 6.09% | -1.32% |
2006上半年 | 44.01% | 51.47% | 7.46% |
2006下半年 | 59.99% | 37.27% | -22.72% |
2007上半年 | 42.80% | 114.03% | 71.23% |
2007下半年 | 37.72% | 53.44% | 15.72% |
2008上半年 | -47.99% | -22.34% | 25.65% |
2008下半年 | -33.48% | -37.01% | -3.53% |
2009上半年 | 62.58% | 109.81% | 47.23% |
2009下半年 | 10.75% | 30.55% | 19.80% |
2010上半年 | -26.82% | -26.94% | -0.12% |
2010下半年 | 17.10% | 29.34% | 12.24% |
2011上半年 | -1.64% | 1.59% | 3.23% |
2011下半年 | -20.38% | -19.81% | 0.57% |
2012上半年 | 1.18% | 5.92% | 4.74% |
2012下半年 | 1.96% | 7.95% | 5.16% |
年復合收益 | 5.24% | 22.01% | 16.77% |
2、第二種策略
換股時間和策略同上。年復合收益率超過上證指數近19個百分點。
| 上證指數 | 組合 | 跑贏 |
2003上半年 | 9.51% | 15.68 | 6.17% |
2003下半年 | 0.74% | 7.63% | 6.89% |
2004上半年 | -6.55% | -4.05% | 2.50% |
2004下半年 | -9.51% | 1.21% | 10.72% |
2005上半年 | -14.65% | -10.18% | 4.47% |
2005下半年 | 7.41% | 13.88% | 6.47% |
2006上半年 | 44.01% | 64.97% | 20.96% |
2006下半年 | 59.99% | 34.15% | -25.84% |
2007上半年 | 42.80% | 122.11% | 79.31% |
2007下半年 | 37.72% | 60.98% | 23.76% |
2008上半年 | -47.99% | -46.93% | 1.06% |
2008下半年 | -33.48% | -27.90% | 5.58% |
2009上半年 | 62.58% | 105.77% | 43.19% |
2009下半年 | 10.75% | 30.50% | 19.75% |
2010上半年 | -26.82% | -22.70% | 4.12% |
2010下半年 | 17.10% | 44.47% | 27.37% |
2011上半年 | -1.64% | -2.68% | -1.04% |
2011下半年 | -20.38% | -28.25% | -7.87% |
2012上半年 | 1.18% | 9.27% | 8.09% |
2012年下半年 | 1.96% | 1.95% | -0.02% |
年復合收益 | 5.24% | 24.20% | 18.96% |
3、第三種策略。選取符合條件的個股(數量不限),4月底(一季報公佈完畢),8月底(中報公佈完畢),和年末三次換股。年復合收益率超過上證指數近22個百分點。
| 上證指數 | 組合 | 跑贏 |
2003年1-4月 | 12.06% | 14.14% | 2.08% |
2003年5-8月 | -6.54% | -1.56% | 4.98% |
2003年9-12月 | 5.28% | 12.08% | 6.80% |
2004年1-4月 | 6.58% | 6.40% | -0.18% |
2004年5-8月 | -15.89% | -3.53% | 12.36% |
2004年9-12月 | -5.63% | -3.53% | 2.10% |
2005年1-4月 | -8.48% | -6.91% | 1.57% |
2005年5-8月 | 0.21% | -1.98% | -2.19% |
2005年9-12月 | 0.15% | 2.51% | 2.36% |
2006年1-4月 | 24.04% | 32.99% | 8.95% |
2006年5-8月 | 15.17% | 30.33% | 15.16% |
2006年9-12月 | 61.31% | 38.97% | -22.34% |
2007年1-4月 | 79.65% | 112.93% | 33.28% |
2007年5-8月 | 35.86% | 60.75% | 24.89% |
2007年9-12月 | 0.82% | 11.40% | 10.58% |
2008年1-4月 | -29.81% | -18.03% | 11.78% |
2008年5-8月 | -35.09% | -42.12% | -7.03% |
2008年9-12月 | -24.05% | -18.03% | 6.02% |
2009年1-4月 | 36.07% | 60.22% | 24.15% |
2009年5-8月 | 7.68% | 11.28% | 3.60% |
2009年9-12月 | 22.84% | 49.29% | 26.45% |
2010年1-4月 | -12.41% | -8.21% | 4.20% |
2010年5-8月 | -8.08% | -2.06% | 6.02% |
2010年9-12月 | 6.42% | 8.64% | 2.22% |
2011年1-4月 | 3.68% | 8.18% | 4.50% |
2011年5-8月 | -11.82% | -10.22% | 1.60% |
2011年9-12月 | -14.33% | -16.67% | -2.34% |
2012年1-4月 | 14.10% | 13.26% | -0.84% |
2012年年5-8月 | -14.56% | -8.75% | 5.81% |
2012年9-12月 | 10.82% | 22.03% | 11.21% |
年復合收益 | 5.24% | 27.16% | 21.92% |
我們怎麼和巨頭們打交道?
對於個體開發者來說,和大佬們打交道,姿態可以放低,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這些掌控生態資源的大佬們是強勢的,和他們合作,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的策略。雖然多數時候注定我們要花錢,或者以自己手裡的一點資源來進行置換,因為我們底子薄,所以一定要省著點來。具體怎麼省?這裡面的原則有三個。
不見兔子不撒鷹
巨頭們會提供各種類型的合作方式來籠絡開發者,比如各種形式的開放平台,廣告投放平台,云存儲服務等。這些東西有的實用,但有的其實真的是在玩噱頭,大佬們叫咱們站台支持他們,這個沒問題,面子還是要給的,但是如果是真金白銀的掏錢支持,買他們的這樣那樣服務,你就得好好權衡了。一般情況下,我的建議是,積極響應先試再說,痛痛快快的付一個月服務費的錢大家還是給的起。這些服務,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用處或者效果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關注數據,注意到這裡面實實在在的轉化效果。靠譜的東西我們就繼續用,不靠譜的東西大家就果斷「呵呵」了事。
別傻傻的只抱一根大腿
只要腦子沒問題,相信大家都會思考到這個問題:幾個大佬們「打架」,大家都在抓開發者為他們撐場子,讓大家站隊,這個時候開發者怎麼辦?擺在面前的就兩個選擇,要麼「納頭便拜」幾家歡喜幾家愁,要麼就是「態度曖昧」先給好處再說。兩個選擇都挺無奈,一不小心都容易得罪這些大佬們,但是生存在叢林社會,你也沒有辦法。如何在兩個選擇之間找平衡點?這麼些年來我們的經驗就是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根據自己的把握,有的籃子放多點,有的籃子放少一點就行。這裡面各家的面子也考慮到了,自己的裡子也不虧。
一定要把自己的核心技術和資源看牢
如果巨頭們主動找你合作,提供各種看起來很給力的合作條件為前提,那麼你一定要小心了。這個世界沒有免費的餡餅和無緣無故的愛,大佬們能主動放下身段找你,一定是看上了你。這個看上,自然是好事,但是合作的尺度必須要把握住。我們就那麼點家底,還是別隨便露出來給別人看了。
和巨頭的合作一定要是雙贏才可以持續
這裡舉一個例子,我們為了豐富產品線,覆蓋到更多的用戶群體,然後開發了Web App,因為百度基本上把持國內流量分發的資源,在PC上自然是強勢的,但是移動搜索這一塊兒,具體怎麼樣,我們心裡也沒譜,但是打聽到他們對這一塊兒很重視。雖然對他們說的「雙分發入口」到底靠不靠譜沒有很肯定的判斷,但我們仍然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他們談合作,結果合作談得很順利,雙方很快就敲定合作方式,我們提供產品,他們負責給我們做關鍵詞匹配。從確立合作,到順利完成各種技術對接,一切都很流暢,然後就是忐忑的迎來了實際考驗,用數據說話。非常意外,一開始這個數據就很理想,從移動搜索(m.baidu.com)和手機百度(百度App)那邊帶來的用戶訪問,從最開始的每天幾萬,很快的就漲到了幾十萬,到目前為止,合作才短短的五個月,我們每天來自百度移動的訪問量就突破了100萬,佔到我們整體訪問人數的12%,其中來自m.baidu.com的訪問量大約佔到了六成,百度App那邊的量佔到了差不多四成,非常給力。百度的「雙分發入口」到底靠不靠譜,至少在Web App這一個入口上,已經不用再去爭論了。而百度移動云事業部產品總監李東旻在互聯網大會上公佈的一些數據則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至於Native App這邊,百度手機助手給我們帶來的量一直很穩定,然後百度收購91後,我們迅速的意識到,百度的雙入口戰略將會加速。所以,現在雖然百度和91的整合雖然沒完成,但我們仍然放了很大的注意力在裡面,也跟百度溝通的比較勤,希望百度完成了整合後,我們也可以快速的切入。
我覺得之所以百度會選擇和我們合作,可能也是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們的日曆服務算是一個強需求,而且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做的還算比較出色,百度和我們合作,其實對他的移動搜索的用戶體驗提升也有幫助;第二,百度需要我們給他做榜樣,移動搜索這一塊兒雖然百度的市場份額很高,但目前很多人還沒意識到這裡面的價值,如果有像我們這樣的例子能出來肯定有說服力一些。總之,巨頭都很務實,我們和他們談合作也要務實,和百度的合作能順利,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有乾貨給他們。
和巨頭們的合作,很痛苦,他們都精明著呢,產品不是硬通貨不好打動他們;也很幸福,一旦合作關係建立,相對就穩定牢靠,巨頭們掌握的資源會快速的幫你把產品推出來。這裡面的糾結,酸甜苦辣,做為一個開發者,一定要去嘗嘗,這可能在產品推廣之外你會收穫到另一種人生感悟。
《新財富》總結了當前中國富二代接班的基本情況及遭遇的典型問題進行研究,並邀請哈佛商學院家族企業課程主任約翰·戴維斯教授、劍橋家族企業學院首席運營官蔡青蓉女士、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家族企業課程主任高皓博士等權威,結合海外家族傳承案例作出了專業評析,以資處於傳承大考中的中國富人家族借鑑。
中國家族企業交接班大考來矣!萬向集團的魯冠球與繼承人魯偉鼎、方太廚具的茅理翔與兒子茅忠群已成功跨過這道門檻;最近,劉永好之女劉暢接任新希望(000876)董事長、宗慶後之女宗馥莉當選2013年「浙江省傑出青年」,也引起坊間無數關注;朱孟依之女、24歲的朱橘榕2013年7月被任命為合生創展(00754.HK)董事局副主席後引發公司高層震盪,更成網絡熱議焦點。
傳承,不僅關係民企控制人家族能否基業長青,其對民企經營的影響亦會傳遞到地方經濟與就業職位上,從而具有社會效應。立足於「新財富500富人榜」所進行的研究表明,中國富人傳承的形勢比想像中更緊迫,未來10-20年,如若傳承不力,今日雄踞富人榜之上的眾多家族將以大概率事件被甩出榜單之外,中國民營經濟亦可能經歷低谷。
六成頂級富人面臨傳承大考
在2013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上,50歲以上富豪佔比為60.6%(附表),這意味著,6成以上的中國富人須直面接班人問題,兩萬億民間財富掌控者未來10-20年將會易主,中國民營企業正式迎來交接高峰。
面臨傳承的富人中,財富越多、企業越大者所受關注度越高。為此,我們統計了2010-2013年「新財富500富人榜」前100名上榜者的情況。在中國最有錢的這155位(刪除重複項後)富人中,更有63%的企業家已經過了50歲的坎兒。其中27位富人年過花甲,對於他們而言,儘管激情支撐著他們奮鬥在一線,但接班人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新財富》對這155位富人的家族和企業進行了研究,並根據公司公告、媒體報導等公開資料,篩選出有比較詳細傳承資料的51位富人和與其對應的91位富二代,儘可能全面地核實了後者的教育背景、工作經歷,以及到目前為止的管理權及股權傳承情況,製作了《中國頂級富二代接班進度表》,以深入研究中國富二代接班情況(見後)。
從30後到60後,富人傳承均在進行中
在我們篩選出的51位富豪中,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有兩位—梁慶德和尹明善,巧合的是,二人的管理權、控股權傳承均仍未完成。
76歲的梁慶德目前仍擔任格蘭仕集團的董事長,即使其子梁昭賢早已成為格蘭仕集團的小梁總。同樣奮鬥在一線的還有75歲的尹明善,他48歲方始創業,54歲創立力帆。相對跑車,其子尹喜地對家族企業的興趣似乎並沒有那麼濃厚,但也在力帆集團中擔任數個子公司的董事長。尹明善和現任妻子陳巧鳳所生的女兒尹索微今年26歲,比尹喜地小了16歲。從英國拿到管理學本科學位的她,近兩年開始現身於力帆集團公開活動中,要怎麼交班,尹明善似乎還沒有拿出完全確定的方案。
生於上世紀40年代的從商者組建了中國民營企業家的豪華團隊,且從首富宗慶後、東方希望集團的劉永行、萬向魯冠球、富華國際陳麗華、美的集團何享健,到新的醫藥首富葉澄海、沙鋼掌舵人沈文榮、中信泰富(00267.HK)榮智健等,身家均過百億。其中,有15位富豪的子女無一例外地現身家族企業的股東或高管名單。
這個年齡層的富豪在傳承上也有一定的優勢—由於尚未受到計劃生育的國策影響,他們通常擁有較多的子女來繼承家業,如葉澄海之子葉宇翔、女葉宇筠均已出任信立泰(002294)高管等。由於父輩年齡已在60歲之上,這些富二代大多已經升至管理層的核心位置。
在其傳承中,長子佔據了優勢地位。如紅豆集團周耀庭的長子周海江在2004年就已接任紅豆集團總裁,曹德旺長子曹暉也在2006年就擔任福耀玻璃(600660)總經理、董事,沈文榮長子沈彬已身兼多職,在沙鋼集團層面任常務執行董事、第一副總裁、總會計師,黨委書記,還在數個集團下屬子公司擔任重要職務。
50年代的企業家則是當仁不讓的中堅力量。在《新財富》所統計的155位中國最富有的人中,有一半處於這一年代。這一年齡層的企業家有個明顯的特點,即子女數量顯著減少。他們的孩子多半落入80後區間,已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另外,在可統計繼承人選的51位富豪中,有28位處於這一年代,他們的人均子女數量為1.57個。
由於獨生子女政策限制,女兒新勢力的崛起成為50後企業家傳承的一大特點。在40後富人中,僅有宗慶後一人選定女兒宗馥莉為繼承人,而50後企業家顯然逐漸拋棄了「非子不傳」的傳統觀念,他們的視野相對開闊。將家業完全交給女兒的不在少數,劉永好之女劉暢、楊國強之女楊惠妍之外,聖農發展(002299)傅光明的女兒傅芬芬也已就任控股股東聖農實業的董事長。同時,即使是兒女雙全者,多半也會給予女兒相應的發展空間,如許榮茂的女兒許薇薇負責北京子公司,兒子許世壇則負責上海子公司;生了一對龍鳳胎的邱光和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兒女平等,兒子邱堅強和女婿周平凡職位相當,兒子、兒媳的持股權也與女兒、女婿的股權相等。
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是,儘管50後企業家年齡已達60歲左右,但仍有數十人的兒女尚未浮出水面,在集團官網或是上市公司的高管股東名單中均未露面,同樣無法通過公開媒體找尋到詳細情況,其中不乏本人相對高調者如恆大地產(03333.HK)許家印、東方集團張宏偉、長鋒房地產童錦泉等人,以及奇正藏藥(002287)雷菊芳之子。這給其已迫在眉睫的傳承大考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60後企業家身上。一方面,他們本身還年富力強,因而從整體來看,披露的兒女傳承信息並不完整。丁磊、馬化騰、馬云等互聯網大佬還對兒女們進行了嚴格的隱私保護。因此,60後富人中,僅史玉柱、李書福、周成建等人的子女持股情況有據可查。其中,史玉柱與前妻董春蘭之女史靜,因持有12.21%股權出現在巨人網絡(GA.NYSE)2012年度財報中,僅次於持有54.82%股權的史玉柱,2013年6月,又因她作為單一股東的Vogel Holding Group連續增持民生銀行H股(01988.HK)而聞名。李書福之子李星星則因2012年洪橋集團(08137.HK)借殼上市浮出水面,他如今直接持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團10%股權、洪橋集團22.33%股權。
大半富二代已獲家族企業管理權
從51位富人的傳承看,相比引入職業經理人,選擇子女接班者依然佔據了絕大多數比例。這於情於理都再正常不過。一方面,在「家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創始人辛苦一輩子打下的江山,不僅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更包含著企業家文化與內在的成就感,兒女更容易理解並珍惜企業存續對於家族的意義。在股權結構上,中國眾多民企都是創業家族一股獨大,董事會成員也多為創業期元老,因此,創始人扶持自己子女上位難度並不大。
另一方面,在法律制度、誠信文化尚缺失的中國,職業經理人的代理機制還缺乏成熟的土壤,國美黃光裕身陷囹圄之後,發生的經理人與家族間的控制權之爭即是其中典型事件,這多少動搖了民營企業家對經理人忠誠度的信任,也刺激他們更加篤信「外人不如骨肉親」。這也促使傳承對象早早進入公司董事會或是管理層,全面熟悉企業情況。而在歐美,許多家族企業會要求兒女先在外鍛鍊三年五載,以使他們在較公平的環境中得到磨練和進步,如果成績斐然才有資格進入企業。
法國的愛馬仕家族對繼承人的培養甚至從其孩提時代開始,中國富人對下一代的精心栽培同樣起步很早。海外留學,回到家族企業,在基層崗位上鍛鍊,再酌機提升,且陞遷速度相當快,這是多數富二代前半段的人生軌跡。劉暢是其中的典型,2013年,劉永好將新希望董事長傳給劉暢。此前,劉暢18歲那年就擔任新希望集團董事,24歲起擔任四川南方希望的董事、副總經理。
有不少企業家喜歡從企業內單拿一塊資產出來讓子女們試手。成者,既可鍛鍊子女能力,又有利於樹立其信心與權威;敗者,也不影響主營業務及整體資產。成功過關者在30歲左右一般已經出任集團副總裁,或者是重要分公司的總經理。80後挑起大梁的也不乏其人,如1981年的張康黎,是蘇寧環球集團張桂平之子、蘇寧電器張近東之侄,目前,他已擔任蘇寧環球集團的總經理。
對51位富人家族傳承的統計顯示,這些家族的91名第二代中,有多達62人已獲得家族企業高管職務,而有49人進入集團董事會。未擔任行政職務卻成為公司董事的有兩類,一種如在外創業者,如何享健之子何劍鋒、王健林之子王思聰分別擔任美的集團、萬達集團董事;另一種如登海種業(002041)創業大股東李登海於2013年辭去董事長之職時,由另一創業元老毛麗華接任,李登海之子—其時在登海種業內僅為中級農藝師的李旭華首次進入董事會。
謹慎的股權傳承
相比管理權的放手鍛鍊,富人們在股權傳承上相對謹慎很多。只有極少數(不到5%)完成了股權的全部傳承,如碧桂園地產(02007.HK)楊國強早在2007年,就將股權全部交給其二女兒楊惠妍,後者當年即衝入富人榜,並蟬聯兩年首富之位。不過,楊國強同時強調,楊惠妍是代理家族持股。在碧桂園的財報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同為執行董事的三女兒楊子瑩,目前名下還沒有股份,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她無任何股權收益。
股權完全未進行傳承的不少,如張茵之子劉晉嵩、梁穩根之子梁在中、朱孟依之女朱橘榕、葉澄海之子葉宇翔等均已在集團或上市公司中擔任重要職務,但名下並無直接持股。創始人在股權傳承上的謹慎性更可見於另一個例子美錦能源集團。其創始人姚巨貨的長孫姚錦城、次孫姚錦龍輪流擔任了上市公司總經理一職,但其股權轉移還未完成,姚巨貨給了長子姚俊良25%股權,讓其成為大股東,自己保留了12.5%股權,同時也給了另5個兒女各12.5%的股權,走上公司舞台的姚家第三代則未持股。這種股權組合使得美錦能源(000723)的控制人之位並不牢固。
相當比例的家族企業選擇循序漸進,部分股權得以轉移,如劉永行之子劉相宇獲得東方希望集團39%股權。而當父子共同持股一家公司時,90%:10%成為流行的股權組合。如蘇寧環球(000718)的2012年報披露,張桂平直接持有蘇寧環球19.73%股權,其子張康黎直接持有17.06%股權。而在第三大股東蘇寧環球集團中,張桂平、張康黎各自持有90%、10%股權。無獨有偶,在萬向系三大平台中,魯冠球與魯偉鼎分別持有萬向三農90%、10%股權。此外,魯冠球通過萬向經理人激勵委員會持有萬向集團80%股權,魯偉鼎未持股;而在萬向控股中,魯冠球未持有股權,應是由魯偉鼎單獨操作。
未任職高管卻提前獲得股權傳承的第二代,多與富一代婚姻狀態的改變相關。如周成建之女胡佳佳目前尚未擔任美邦服飾(002269)高管,卻持有11.37%股權。而在恆逸石化(000703)的年報中,邱建林和自己的兒子邱奕博竟然成為了行動不一致的行為人,原來在2011年12月,邱前妻朱丹鳳將持有的26.19%浙江恆逸集團股權轉移給兒子,令其與同樣持有26.19%恆逸集團股權的邱建林成了並列大股東。
能明確將管理權和股權的繼承路徑隔離開的富豪,在互聯網行業中較普遍。日前宣佈退休的史玉柱很早就表示不會安排直系親屬進入公司,也不會考慮空降高管,機會將留給公司內部培養的年輕人。當然,這並不妨礙其女史靜持有巨人網絡、民生銀行的股權。
控制權是企業的核心所在,父輩的謹慎或許不無道理。在一項基於近20年來香港、台灣、新加坡200宗家族企業傳承案例的研究中,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范博宏指出,家族企業在繼承過程中面臨巨大的財富損失,在繼承年度(新舊董事長交接完成的一年,通常此交接伴隨控制股權交接)及此前5年、此後3年的累計股票超額收益率平均高達-60%,即股東於企業傳承前5年每份價值100元的股權,在傳承完成時只剩下40元。在資本市場先行一步的香港,這幾年傳承不力的家族企業不勝枚舉。《新財富》2012年針對中小板及創業板傳承情況的研究也顯示:已進行控股權和管理權(董事長)交接的企業,近兩年的淨利潤增長率和2010年的權益淨利率都低於尚未完成傳承的企業,資本市場給予的估值也明顯低於仍由創始者把控的企業(詳見本刊2012年5月號《富二代接班:3萬億財富如何傳遞》)。
傳承是個風險活兒
古今中外之經驗教訓無不表明,傳承是個風險活兒。中國素有「富不過三代」之魔咒,而著名諮詢機構麥肯錫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約30%的家族企業可以傳到第二代,能夠傳至第三代的家族企業數量不足總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業在三代以後還能夠繼續為股東創造價值。
當創一代不可避免地老去,價值百億的家產企業如何傳遞至下一代的手中?他們有沒有合適的傳承對象?他們的兒女願否膝下承歡接手家業?他們是否為兒女規劃好了傳承路徑,以使其得到足夠的能力、閱歷和駕馭一個企業所必需的權威?
對於財富的新主人,當一份厚實的家業伴隨著沉甸甸的責任呼嘯而至,他們準備好了嗎?是躺在財富上睡大覺,愛咋咋的,我就是個富二代;還是以模糊的面目隱身於父母成功的蔭庇之下;亦或努力尋找存在感,利用已有資源,刻畫屬於自己的財富坐標?
面對諸多追問和疑慮,每個民營家族企業遲早都會亮出自己的答卷。傳承不是簡簡單單的放權贈股,而是需要全盤規劃,統籌考慮,不僅創一代與富二代之間領導理念需要磨合,行事風格需要溝通,還涉及家庭、企業甚至社會關係的方方面面—與配偶間的和睦與否,婚姻次數、子女多寡,以至企業中的控制權結構、高層人事安排、伯舅姑甥姨侄等旁系親屬的職權,與外部供應商、經銷商以及政府關係的運作模式,都關係著企業交接班的順暢與否。
無論百億商賈巨族,還是小富即安之家,家族的世代延續和繁衍都是共同訴求。中國在告別了長達數十年的「均貧生活」之後,進入30年的財富增長期,社會的財富分化在最近10年更進入高峰:10年前榮智健以85.2億元登頂2004年新財富500富人榜,10年後的首富宗慶後身家已高達700億元。當GDP成為社會關鍵詞,當富人家族批量製造,當眾多民企面臨交接班,當市場空白越來越少而競爭越來越激烈,傳承人的挑選和培養不僅決定單個家族企業的命運,更影響中國未來20年民營經濟的健康和活躍程度。
財富傳承之方,古已有之,晉商、徽商中不乏成功綿延百年的大家望族,然而在中國經歷了社會文化斷層、經濟生態變遷之後,他們的經驗已無法直接取道。今天的富二代秉承的也不再是傳統的「孝悌禮義」的古訓。他們留過洋,見過世面,懂得享受,更身處一個信息觸手可及、價值觀卻支離破碎的新時代。想要成功接班家族企業,他們所面臨的挑戰,還將很多。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創一代在給予兒女相當程度的管理權之時,還牢牢掌控著企業的所有權。對於創始人而言,選定適當的接班人,制定精細周詳的傳承計劃,合理安排家族內部的股權繼承結構,重要性更為凸顯。中國的家族企業,多少能安然跨過傳承之檻?
| ||||||
台灣生技股一路飆漲,究竟在漲什麼?回檔能不能搶進?追高會不會套牢? 我們邀請來自各領域的生技專家,包括生技創投資深老手、生技業科學家、官方大老,一起會診台灣的生技產業。 透過七大問題,讓你一次看懂生技股該如何投資以及從中獲利。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劉俞青台灣生技股一路飆漲,究竟在漲什麼?回檔能不能搶進?追高會不會套牢? 我們邀請來自各領域的生技專家,包括生技創投資深老手、生技業科學家、官方大老,一起會診台灣的生技產業。 透過七大問題,讓你一次看懂生技股該如何投資以及從中獲利。 ?1.為何許多生技公司不賺錢,股價卻還是一直漲,究竟要如何評估生技公司的合理股價? A:這是生技產業與電子產業的最大不同,過去台灣投資人習慣用本益比來衡量電子公司的股價,但在生技產業卻完全不適用,工銀創投協理羅敏菁就建議,「生技公司的股價要用市值來算,比較合理。」由於生技產業的前期投資時間長,尤其新藥開發公司,研發期少則七年、長則十年,造成多數生技公司財務上都沒有獲利的現象。 只是,沒有實質獲利,也就無法計算本益比,因此,多數創投業者均以「風險調整淨現值法(rNPV)」來衡量。 所謂「風險調整淨現值法」,主要是以新藥可能創造的權利金收入與銷售營收,折算現值,再加乘風險的概念,「如果一顆新藥才剛在做臨床一期,失敗的風險相對高,可能創造的權利金就要打兩折,也就是乘上二○%;但如果已經進入三期臨床,那麼風險值就能進一步拉高到五○%。」羅敏菁說,儘管每個人對風險的評估不同,但仍會存在一定的市場共識。 同樣的概念,看在操作生技基金長達十年的德盛全球生技大壩基金經理人傅子平眼裡,他直言,「相較於美國生技股多會將風險反映在股價上,台灣的生技公司股價多數未把風險算進去,好像每家公司都一定會成功一樣。」此外,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也提出類似的概念,他說計算新藥公司的價值應回歸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公司到底會賺多少錢」,折現回來打折扣。至於未來新藥上市會賣多少錢?這要看競爭者有誰?用什麼定價?取得多少市場?再把這些收入折現回來,乘上新藥的成功率後,再減掉研發及行銷等成本,才能計算出公司的價值。 不過,這種方法因為技術變化太快,未必算出真正的價值,因此目前最常用的是「同類公司比較法」,尤其是與國際上現有的公司做對比,推估出公司的合理價值。 ?2.如何評估一家新藥公司的核心投資價值? 最關鍵的競爭力是什麼? A:對於一家生技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國際競爭力」。由於台灣市場不大,不論是新藥公司、醫材公司等,都需要具備「走出去」的實力。拿新藥開發來說,如果拿到的是TFDA(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證,也僅限於台灣販賣;但如果可以通過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能夠吃到的市場自然大很多。 在美國擁有豐富新藥開發經驗的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就說,「通常一顆新藥進到臨床三期時,要找誰生產、找誰銷售,都會陸續談定。」因此,在評鑑一顆新藥的爆發力時,有沒有後台硬的合作夥伴,自然也要一起看。 以近期準備掛牌上市的安成藥為例,手上有三顆學名藥的合作夥伴,正是全球學名藥龍頭廠TEVA,「別的不說,光是看到TEVA就知道,安成這三顆學名藥都很有爆發力。」在羅敏菁篩選新藥公司的原則裡,國際競爭力肯定是一大指標。 當然也有新藥廠宣稱授權到海外,最後又踢鐵板的,就要小心,基亞就是一例。原本基亞將旗下肝癌藥PI-88二期臨床實驗結果授權給澳洲藥廠Progen,後來Progen三期臨床進行不順利,基亞又將PI-88三期臨床拿回來做,是發展最曲折的一顆新藥。 「國際競爭力」的概念,李世仁也認同。他說,每顆新藥都必須放在國際競爭的平台上檢驗,例如像醣類,本身就很難分析,也很難生產,技術本身就有很大的突破空間,若誰做出好成績,大家一定搶著要,這就是新藥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至於其他普遍的藥物,像抗生素等,已有很多競爭藥物了,除非有很特別的療效,否則很難有國際競爭力。 看懂生技股飆漲的祕密 —— 7大生技專家的投資建議 專家 投資建議 張鴻仁 (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 1. 老闆的「承諾」,必須一一實現。 2.「keyman」是否在國外做過大案子。 李世仁 (華威創投合夥人) 1. 成功率乘上新藥現值才是合理市值。 2. 團隊必須是「正規軍」,有國際經驗。 羅敏菁 (工銀創投協理) 1. 利用rNPV(風險調整淨現值法)計算合理市值。 2. 國際競爭力是篩選新藥公司的一大指標。 張念慈 (浩鼎董事長) 1. 新藥開發出來,必須要有市場,順利帶進營收。 2. 風險揭露要透明。 李鍾熙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 科學家、顧問、董事三個領域的人才,特別重要。 傅子平 (德盛全球生技大壩基金經理人) 1.「風險」的概念;第一家生技公司失敗,才是該資本市場學習的開始。 2. 要能順利打開國際市場。 許明珠 (太景生技董事長) 創業團隊須有共同的願景。 整理:賴筱凡 ?3.新藥做完三期臨床實驗、拿到藥證,就保證一定賺?股價大漲? A:這樣的觀念,其實並不正確。 「多半的藥不是做好就可以賺錢,充其量,只是可以賣而已。」張念慈話說得直白,一顆新藥從研發、臨床實驗到申請藥證,時間冗長,但真正要帶進營收、創造獲利,還是取決於最後「市場」的接受程度。 以一顆新藥的開發歷程到上市銷售,通常獲利的最高點落在上市後的第五年,「因為拿到藥證後,還須透過推廣,讓更多醫院、保險公司與病人認識新藥,這差不多要五年,才能將市場占有率與獲利推到最高點。」張念慈說。 市場大小也決定獲利的規模,以抗憂鬱藥物來說,全球市場規模約一二○億美元,若能拿下一○%,便能創造十二億美元的營收,若市場不夠大,分食的大餅也有限。 ?4.很多生技公司都有「美麗的夢」,要如何辨識哪一家公司的「美夢」才會「成真」? A:正因生技產業的特性與其他產業有所不同,它的本夢比也遠較其他產業來得大,通常在實質獲利出現之前,股價就高得嚇人。 即便如此,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認為,「最終還是要回到一家公司的產品面來看。」「雖然生技股過熱可能會導致bubble(泡沫化),但只要是好的公司,就一定能生存到最後。」葉志鴻直言,不論是大夢、小夢,最後還是回歸「產品競爭力」。 確實,一家好的公司,核心競爭力還是在於手上有多少新藥在開發,「好公司就會一棒接一棒,你不用去擔心它,就算有一棒掉棒(指新藥開發失敗),也會有其他案子可以接上來。」羅敏菁說。 ?5.生技的投資門檻很高,到底哪些資訊是投資人一定要知道的? A:張念慈認為,一家信用良好、值得長期投資的生技新藥股,應該要依據結果公告臨床實驗的進度、收案的情況,如果代為生產與行銷的合作廠商有重大變化,也應該揭露公布;另外,技術來源、合作條件、利潤分享等重大的合作條件,也應該遵守規範,讓投資人了解。 例如,近期安成藥在籌備掛牌事宜,安成藥董事長陳志明就要求,所有資訊都必須清楚揭露在公開說明書裡,有厚厚一疊的「風險揭露」,內容包括合作廠商、開發進度等,和其他公司很不一樣。 此外,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張鴻仁就直言:「還是要回歸到公司老闆畫大餅的『兌現性』。」如果公司負責人的發言,符合前後一致性,尤其臨床進度等重要資訊,禁得起長時間的檢視,該公司的評價也會因此上升。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李鍾熙說,由於新藥公司具備高風險,因此公司「長期」在資訊揭露上應該做到即時、透明,不能有資訊公開上的隱瞞及欺騙,禁止企業發布假消息,如此投資人才能做更好的決策判斷。 ?6.人家說投資股票就是要投資「人」,生技股的keyman(關鍵人物)要看什麼? A:身為台灣生技產業背後最大金主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談起他在生技產業的布局,只有一句話:「就是看人。」張鴻仁認為,「歷史會告訴你答案,是否有在國外做過大案子,就是很好的依據。」以目前台灣生技界的A咖級人物來看,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安成藥董事長陳志明、OPKO創辦人暨潤惠生技董事長許照惠與益邦製藥創辦人許中強。他們都是在美國製藥界創業成功,有的甚至還將公司賣給大藥廠,資歷顯赫。因此,當他們的公司回台灣掛牌時,市場矚目程度自然不同於一般新藥公司。 太景生技董事長許明珠說,創業團隊是成功的最重要關鍵,必須有共同的願景,而且願意一直堅持到最後,這是新藥公司成功最重要的條件。 李鍾熙認為,除了創業團隊,SAB也很重要,包括科學家(scientist)、顧問(advisor)、董事(board)三個領域的人才,因為生技新藥牽涉許多專業領域,從醫院、法規及專利,再到生產及銷售夥伴等,都需要協助,SAB在一般科技業不見得那麼關鍵,但在生技業就特別重要。 ?7.在新藥開發的漫長過程中,我應該在何時買進股票最有機會獲利? A:「買興櫃股票,股價最活潑,不用等到『翻牌』,就可能賺取高報酬,若純粹從獲利的角度看,是不錯的投資方法。」羅敏菁說,投資人如果想要高獲利,當然可選擇一些將申請藥證的新藥公司,甚至有授權金、營收兌現的標的,能享有的毛利率高;但投資風險也會較高。 張鴻仁不諱言,「如果你是兩年前買生技股,幾乎是隨便買隨便賺,因為當時根本沒有人在看生技股。」對比於目前生技股的活蹦亂跳,兩年前的生技產業,卻是不同於今日,投資成本自然也相對較低。「現在對新進投資人來說,當然投資成本看起來高一些,但價格自在買賣雙方心裡,如果你把生技產業當成長期投資來看,這是對的趨勢,或許也就不會覺得貴。」張鴻仁說。 投資人停看聽!別以為藥證是獲利保證。 「多半的藥不是做好就可以賺錢,充其量,只是可以賣而已。」生技股活蹦亂跳,隨便買隨便賺? 「選擇一些即將申請藥證的新藥公司,能享有的毛利率高;但相對的,投資風險也會比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