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凱文·凱利:以進化論思想打量互聯網時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30/149916.html

黑馬說:無論是《失控》,還是《科技要什麽》,凱文•凱利的思想正是對他所宣稱的“全球腦”的印證——它源起於生物領域進化論思想,又與技術發展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對互聯網崛起的全新詮釋。這種得益於連接並促使信息排列可能性爆發式增長,從而催生更多創意、發明和創新的情況或將在未來常態化。

文 | 余晨

1999年,已是《失控》問世的第五個年頭。在這一年,好萊塢大片《黑客帝國》風靡全球,而《失控》正是《黑客帝國》導演安迪·沃卓斯基要求主演基努·里維斯去讀的三本書之一。也正是在這一年,凱文·凱利應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之邀,和其他未來學家聚到了一起,頭腦風暴,暢想2054年的世界會是什麽樣,以提供足夠多的細節來拍攝電影。

好萊塢總是喜歡大場面——關乎全人類,關乎遙遠未來,關乎我們對自身重新定義的大場面,並富有想象力地揭示各種超乎想象的可能性。這類影片也格外賣座,僅《黑客帝國》的全球票房就已超過16億美元,尚且不論隨後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所形成的更大影響力。這也意味著,這些主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心。

全球數以億計的人能通過現代電影攝制、拷貝、播映等技術,尤其是互聯網傳播技術去觀看這些影片,並同時聚在網絡上分享、評介、討論。這也正是凱文·凱利“全球腦”的一個生動實例。用凱文·凱利的觀點來看,全球70億人,都將有可能隨時隨地實時接入互聯網,這非常強大,也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非同尋常之事。他用“全球腦”來稱呼這一激動人心之事,並將互聯網視為人類有史以來的最偉大發明。

如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麽1994年出版的《失控》,在20多年之後,仍然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失控》出版後,被譯為中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等多種文字,直到今天仍然名列美國亞馬遜暢銷書名單,並出現在其他全球諸多推薦或者暢銷排行榜里。

這與其說是凱文·凱利作為一個作者的成功,他得心應手地在技術和生命的主題之間穿梭,賦予冰冷的機械、技術以生命感的溫暖,倒不如說是《失控》書中所展開的波瀾壯闊的畫卷正在這個時代的舞臺上演,世界活生生地印證了凱文·凱利的許多洞見,也反過來推動更多人開始關註《失控》。

要知道,《失控》出版的那一年,全球互聯網滲透率還不到0.4%,楊致遠和大衛·費羅(David Filo)才剛剛創立雅虎,亞馬遜1995年才上線,谷歌和 Facebook還要更晚才亮相歷史舞臺。今天被奉為互聯網經典巨著的《失控》,其實是誕生在一個互聯網面向全球普及剛剛起步的蠻荒時代。

凱文·凱利的家

在《失控》出版快20年後,我訪問了凱文·凱利。對話就在他的居所里展開。

矽谷典型的辦公環境是 101高速公路旁那些窗明幾凈的辦公樓,但凱文·凱利的居所並非典型的矽谷風格。凱文·凱利的居所位於舊金山南部海濱小鎮帕西菲卡,青松翠柏掩映的木屋,常年繚繞在霧氣里,一種強烈的生命感油然襲來。在中國文化的語境里,這很容易讓人想起遠隔塵世、修身養性的隱士,但在美國,你完全可以想象在這屋子里藏著多少千奇百怪的創意或創新。

凱文·凱利在家辦公,他居所的側翼有一個和生活區隔離開的辦公區。走進凱文·凱利的辦公區,“全球腦”會立刻在你的眼前具象起來。這里排滿了書,各類知識和智慧躲進紙張里,平靜地躺在書架上,隨時光荏苒而不改面貌,但一旦被凱文·凱利取出,再消化進他的大腦,就立刻與他既有的知識和智慧“連接”,生命力頃刻被激活,張揚著通過更大的網絡連接去改變世界。

房間里堆滿了各種玩具和模型。有一個泡沫塑料做的機器人比較顯眼,這可被視作凱文·凱利思考主線的象征——人和機器,或者說生物和機器的沖突。

這里還有樂高。我敢肯定,凱文·凱利一定創造了很多新奇的搭建方法。人的想象力通過技術得到了一次物質的具化。樂高的各個小模塊看似不起眼,但當它們被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相對複雜的系統”時,立刻會呈現出“相對類生命”的特征。不是嗎?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常常為那些由小模塊最後“連接”成的“大英雄”而拍手歡呼。不過,在凱文·凱利看來,更宏偉的呈現應該是“全球腦”,在他的桌上,就擺放著大腦的模型。

凱文·凱利甚至養了幾只巨型蜘蛛。這些毛茸茸的家夥對我這位“不速之客”張牙舞爪,讓我不禁感到幾分寒意。老實講,多數人對蜘蛛比較反感,道理很簡單,蜘蛛的外形實在不太討人喜歡。但也有不少互聯網極客對蜘蛛偏愛有加,道理也很簡單,因為蜘蛛長於織網。今天,當我們津津樂道於搜索引擎工作的原理時,還會形象地把網絡爬蟲稱為“網絡蜘蛛”。

凱文·凱利就坐在這些知識、智慧、創意和想象之中,或者,用更確切的凱文·凱利自己的風格來描述,他正坐在生物和人造物之中。此時,他正在創作新書《酷工具》(Cool Tools)。

凱文·凱利理論

和《失控》及《科技要什麽》(What Technology Wants)不太一樣,《酷工具》更像一本有關實用工具的百科全書,書里提及的工具能夠富有想象地解決你面臨的實際問題,閱讀對象可以從園丁到家庭主婦。的確,這本書包羅萬象,正如其作者凱文·凱利的博學多識,它能夠更直觀地激發人們對改變和突破現實各種可能性的想象。也正因為如此,凱文·凱利將本書的副標題命名為“各種可能性的目錄”。把互聯網視為一種工具,釋放人性,解放人性,最終讓人更完美,帶給我們更大的自由,這是凱文·凱利的一貫思想,並始終貫穿他所有的著作。

凱文·凱利謙和、熱情,甚至有幾分俏皮,他對亞洲尤其中國絲毫不陌生。在 20歲時,他就輟學跑到亞洲遊歷,此後的七八年間,他的足跡遍及中國臺灣、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等地,他的太太就是一位來自臺灣的生物化學家。凱文·凱利的官方網站在主頁列舉了《失控》的各類譯本,第一本就是中文譯本。(有意思的是,喬布斯早年也有過亞洲遊歷經歷,並且始終堅持了禪修之路。也許亞洲文化中註重直觀、註重想象的要素激發了這些西方來客對世界的重新認識。)

在拜訪凱文·凱利之前,我又認真地通讀了《失控》和《科技要什麽》,還好我之前系統學過“進化論”(這可是理解凱文·凱利的重要切入點),因此對把握這兩本書的要旨也算得上得心應手。於是,我們倆的交談非常愜意。

互聯網發展宛如生命的進化

貫穿凱文·凱利著作的,是一種廣義的進化論思想。進化論討論的是生命的演進,這與互聯網有什麽關系呢?

要理解這點,得先理解工業時代的造物特點。工業時代造物都是自上而下、等級化的,整個過程有目的、有預設、有中心,講求的是因果關系。比如一個汽車工廠要造汽車,需要設計師先把汽車的原型設計出來,然後經過一道道層級管理的生產線,最終按照工廠經營管理者的意誌和設想把汽車生產出來。

進化論則不然,沒有預設的目的,沒有神(當然更不可能有人)曾經拿著圖紙把今天多樣化的生命設計出來。生命的演化是自下而上的,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整個生命的進程看似有些盲目,任何可能性都可能出現,不在任何中心的控制之下。互聯網的發展,更加契合生命進化的特點,呈現出去中心化的特征,沒有中央控制,創新總在邊緣發生。

信息是萬物的根本

我和凱文·凱利的討論始於對信息的定義。在凱文·凱利看來,信息乃是萬物的根本。這個觀點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他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之後的柏拉圖更是集大成者,在柏拉圖看來,理念才是真實的,我們所認為的現實世界不過是理念的摹本。

在整個世界越來越高度數字化的今天,理解這個看似違背常識的觀點其實並不費勁。比如,每天我身上的細胞都在更換,但組成我的信息結構是不變的。也許歷經多年,我全身的細胞,或者更基本一些,我全身的原子都換了個遍,但細胞組合的信息規則卻從來沒有發生改變。我還是我,不會因為歲月流逝而發生改變。再比如音樂,我們辨識一首樂曲顯然是因為該首樂曲音符組合的信息規則,而不是某一個具體樂器產生的聲音。因此,信息要比原子更加真實和根本。

互聯網的出現是必然

人是符號的動物,這個觀點最早來自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既然信息是萬物的根本,那麽人是符號的動物也就不難理解。凱文·凱利肯定了我這個提法,並進一步回答了我關於語言、書寫和印刷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問題。

如果審視人類進化的主要部分,它總是組織和信息的重構,這也包括生命的歷史。對人類而言,第一個最主要的重構就是發明了符號化的語言。語言的出現,讓我們能夠彼此交談,並因此能審視自我的思想。因為有了語言,我們才發明了農業,建立了城市,創造了文明。

人類的第二個主要的重構就是學會了書寫,即把語言轉變為符號,以便被記錄於紙張之上,從而形成記憶。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也因此擁有了集體記憶。此外,書寫還讓我們有能力完成此前難以做到的複雜工作,比如數學——如果不憑借書寫,我們將很難實現複雜的數學運算。這是個巨大的革命。在凱文·凱利看來,書寫,以及隨之而來的書本和印刷術,都是人類信息史上了不起的進步。

凱文·凱利認為,技術的發展存在一種不可避免的序列關系。他甚至大膽假設,如果真有地外文明的話,他們也會發明電,然後是電燈,以及汽車,最終也會發明互聯網。圍繞互聯網出現的必然性,凱文·凱利談到了三種進化的動力:自我的選擇、遺傳因素和周圍的世界。無論是生物的進化,還是人類的思想史,抑或互聯網的發展,都是受這三種動力的驅動。比如說,我們個人的發展,就取決於我們的自由意誌,取決於我們的創造力;也取決於我們對前人的繼承;還取決於整個大環境。

人類有史以來的偉大發明

做了這麽多的鋪墊,我們終於要談到互聯網出現的意義。

先從生物進化上來看。生物與網絡有什麽聯系呢?凱文·凱利認為,生命演化的階段中,從單細胞演化為許多細胞組成的有機體這個階段至關重要,這是一個質的飛躍。因為不同的細胞組合到一起後,才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多細胞有機體其實本質上就是網絡,由許多單細胞組成的網絡。從空間的維度來看,正由於各種細胞有了不同的排列組合,互相連接而產生了新的價值,才推動了多樣化生命形態的出現,於是才有了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獸和水里遊的魚。從時間的維度來審視,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的進化,變異是隨意的,並沒有預設的目的,也沒有自上而下的設計,因此進化並不是按因果鏈條的方式推進的,而是呈現相互影響的網絡。這也和我們前面談到的信息是萬物的根本相呼應,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其實就是信息排列組合的可能數量呈現爆炸式的增長。

在凱文·凱利看來,人本來就是越來越社會化的,而正因為有了互聯網,我們才逐漸成為“多細胞體”。互聯網連接世間萬物。人類正成為一種新的有機體,全球有機體。所以凱文·凱利認為,我們有理由會看到發明的爆發、創意的爆發,因為互聯網讓我們成為一種多細胞的有機體。

恰如沒有預設目的、沒有自上而下的設計、沒有中央控制的生物進化一樣,互聯網的本質就是去中心化的,在互聯網里沒有一個中央控制的存在,創新都發生在邊緣,這就是“失控”的要義所在。

在我看來,凱文·凱利這個洞見非常深刻。人類歷史上有諸如文藝複興、工業革命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進步,但互聯網的崛起更為偉大。即便是最近的工業革命,也不過是在用機械延伸人的肢體,而互聯網延伸的則是人的大腦,是符號、是信息,當這一切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時,信息的排列組合方式就有了無窮多的可能性。這也就是凱文·凱利所宣稱的“全球腦”。

技術的生命特征

    理解了以上觀點,就可以揭曉凱文·凱利為什麽說技術也具有生命的特征了。就像人的身體,人的嘴和耳朵本身都沒有生命,但各個身體器官加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生命系統。

互聯網時代,所有的人造物,無論是常規意義上的技術,還是法律、文化、制度等,都被統稱為“技術元素”。這些人造物連接起來呈現的網絡,也表現出生命般的進化形態,它可以自發地向前演進、呈現多樣性,也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且遊離於我們的控制之外,這就是所謂的“失控”。這和工業時代講求有預設目的、自上而下的設計,講求中央控制的形式,是大異其趣的。

在訪談快要結束時,凱文·凱利反過來問了我好幾個問題,並坦誠地表示,很感謝我真正讀過他的書才來跟他訪談。真遺憾沒有帶上紙質版的《失控》,我拿著一本電子版的《失控》和凱文·凱利合影,並請他在我早年從舊書攤上花費3.5元買的《科技要什麽》上簽名留念。

我眼中的凱文·凱利

在美國之行的訪談中,凱文·凱利是跟我非常有默契的受訪者之一,他博學、謙和,又有幾分俏皮(這點倒跟沃茲尼亞克有幾分相似)。在我訪談他時,他正忙著給新書《酷工具》收尾。

凱文·凱利絕非一個書齋型學者,他喜歡經歷各種可能性,也喜歡討論各種可能性。早年他遊歷亞洲各地,也曾騎自行車穿越美國,這些經歷讓他對生命、機械以及文化的多樣性和可能性都有了切身的體驗。這也難怪凱文·凱利會親近進化論,其實,達爾文本人也是在考察了世界各地之後才提出進化論思想的。

不過這些經歷還只是對過去的可能性的體驗,凱文·凱利的視野更瞄準了未來的可能性(進化論沒有預設目的,呈現的本就是面向未來的各種可能)。他是長今基金(Long Now Foundation)(見本書丹尼爾·希利斯篇)的董事之一。長今基金成立於01996年(註意這個特別的紀年方式),致力於培養長遠的責任感,克服當代組織的短視行為。
無論是《失控》還是《科技要什麽》,凱文·凱利的思想正是“全球腦”的印證——源起於生物領域里的進化論思想和技術的發展相結合,形成對互聯網崛起的全新詮釋。這種得益於“連接”而促成信息排列可能性的爆發增長,從而誕生更多創意、發明和創新的情況在未來還會更多。

我們平時讀到的有關互聯網的著作,常常圍繞互聯網企業的興衰故事展開,但凱文·凱利的著作並非如此。首先,他的著眼點並非狹義的互聯網,《失控》開篇就闡明全書的重點是討論生物(the born)和人造物(the made)這兩個更為宏大的主題。其次,尤其對《失控》來說,該書寫作於互聯網剛剛開始普及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也壓根沒有太多的互聯網的興衰史可寫。也正因為凱文·凱利的視角更為宏觀,所關註的問題更為根本,他所揭示的趨勢和洞見才繞開了狹義互聯網自身發展中的諸多偶然可能,在此後互聯網發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被屢屢印證,也才讓凱文·凱利的著作更有生命力。

順帶可以提及的是,凱文·凱利在中國非常受歡迎,《失控》也非常流行。這當然與中國哲學及中國文化骨子里貫穿的生命感不無關系。中國的本體是一個儒家社會,儒家思想具有典型的自上而下、中心化的特征;而道家講求無為而治、去中心化,這是對儒家思想的反叛,也是在追求個體能量的釋放。在這個意義上,《失控》在中文的語境里更容易贏得共鳴。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余晨,內容摘編自余晨《看見未來:改變互聯網世界的人們》一書,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