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靠著一尊「素還真」,還有其他布袋戲偶,「霹靂布袋戲」創造了連續二十二年都賺錢的紀錄,就像情節緊張的戲碼一樣,幾乎沒有低潮。 截至目前為止,從霹靂虎尾、占地約三千坪的攝影棚,以素還真、一頁書兩位主角為主軸,衍生發展一連串武俠故事,到最新劇集《動機風雲》等,共計播出兩千 集,每年產出劇集產量逾八千分鐘。去年集團合併營收逾五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也超過五元。「霹靂股票上櫃,可為台灣文創產業傳承,扮演領頭羊,」 中國信託證券總經理陸子元觀察。 「霹靂在企業經營上現在是八十分,資訊透明化後希望可以達到一百分,」被粉絲尊為「十車書」、也是霹靂原創大腦的黃強華,相較於文創人浪漫,多了一股商業 經營的味道。「操偶師跟一般文創業不同,他們活在燈光下,主角是素還真,上市櫃可以讓這群默默工作的人,多一點保障,」黃強華解釋了,為什麼不缺錢但朝向 上市櫃步伐的推動力。 只是,接近資本市場,舉凡營運模式、財務等資訊須透明化被檢視,對於家族企業味道一向濃厚的霹靂來說,轉型就是一大工程。 組織改造整合子公司以縮短流程 首先,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組織改造和引進專業經理人。從去年底開始,黃強華將旗下三個子公司,分別為負責DVD發行的大霹靂國際影音;負責商品授權、開發和銷售的巨邦;以及網路銷售的創世者,整合為「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公司」,專司異業合作及品牌授權等事業。 統一窗口,減少疊床架屋的部門,也有利流程改善。 轉型第二招,則是將製作數據標準化。 製作標準化建立動作數據的資料庫 黃強華為了下一個營收來源,已經開始三D偶動漫電影的製程研發。今年,霹靂與統一國際開發、中信創投、全家便利商店,共同成立「偶動漫娛樂事業公司」,其 中霹靂占四成股權,打算在明年春節推出第一部進軍國際的三D電影《西遊神書》。為配合新片開拍,霹靂投資近億元在雲林土庫碑腳興建六千坪全新攝影棚。 但,二○○二年大成本投資動畫電影《聖石傳說》,難以跨出國門的陰影記憶仍猶新。「當年開拍《聖石》是為了服務戲迷,但要跨進國際在技術和題材上要不 同,」黃強華以《西遊神書》為例,講的是冒險勵志的故事,中間引進環保意識,好比說,劇中主場景就是一個在沙漠中建立的國家,因拚命搶水建水壩而滅亡,企 圖以公共議題取得觀眾共通感。 另外,還建立三D製作數據庫。「電影是跨國際共通語言,但相對投入資金龐大,前製過程每一步都要精密計算,才能控制成本,」他表示,除引進一台兩千萬的三D攝影機外,還花了半年時間、由一個二十人小組開始實驗製作流程。 黃強華解釋,三D與二D拍攝不同,在於景深與距離的落差,「素還真拍動漫電影,虛加實比實境拍攝或者虛擬拍攝更難,」霹靂財務長郭宗霖表示。好比說,要拍 攝在沙漠中遇到沙塵暴的情景,實境拍攝,一般沙粒落在人臉上,大小比例剛好,但放在布袋戲偶上,沙粒馬上大了三倍,為了達到等比例三D立體效果,連沙粒都 要縮小三分之一製作。 而以劍到人眼距離為例,如果距離是十五公分,效果達到,但不夠立體,於是這個團隊每天就一公釐、一公釐的測試、拍攝,直試到二十公分距離時,才試出最佳距 離。光是實驗要拍到最適觀賞距離就試了三十次。截至目前為止,已累積約三百筆三D製作動作數據,「先行建立資料庫,開拍時才能保持製作穩定,才會快,日後 導入三D劇集製作才會有量產,」黃強華說。 營運策略轉向增加通路廣度吸引觀光客 營運策略轉型則是第三招。與黃強華談話中,會發現他一直談到迪士尼,然而,過了十餘年,目前霹靂原創與授權事業比例仍維持在七比三,相較迪士尼原創與授權三比七,仍有段距離。 執行營運策略轉型計畫的是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總經理邱正生,他將「作戰計畫」提升到國際層級。通路上,目前在宜蘭傳統藝術中心、高雄夢時代,及今年台中柏 地廣場開出第三家直營店,但多半服務戲迷,比較像形象店,雖有深度扎根,但廣度不足,「結合觀光與文創景點,可打開客源,」邱正生表示,後續預計在台北松 山菸廠創意園區亦有開店計畫,用來吸引國際觀光客。 只是,隨著事業體不斷增大,迎面而來的挑戰也不小。「仿冒、資金、以及人才,還有不同於Hello Kitty,布袋戲有地域性問題,都是霹靂走向國際要面對的,」中興大學財務金融系主任楊聲勇提出他的疑慮。 此外,「人物造型為什麼日本味這麼重?」「影集內容沒有新變化,只有不斷輪迴!」「戲偶與周邊商品有些定價高,不是一般人都買得起!」等等嚴厲批評在網路BBS討論四起。這也是轉型中的霹靂,目前需要克服的課題。 |
今年8月初,格力在官網宣布家用空調安裝費在原有標準基礎上每臺(套)增加100元,按照格力一年銷售4000萬臺計算,格力未來要新增安裝支出將超過40億元。
時隔一個月之後,重新出山的誌高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興浩再次叫板格力,又聯手人保推出一年內200元故障額外補償計劃,更直言“格力的文化已經變了。”
在李興浩看來,增加安裝費是從廠家思維出發,或許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空調安裝工人的收入,但從長遠來看,無論降價或漲薪,這些簡單的做法,無法解決當前困擾空調市場的高庫存問題,更無法理順當前空調售後服務產業一系列矛盾沖突。”
營收集體下滑
不管是炒作抑或是對產品品質的自信,空調廠商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受經濟、政策因素驅動,在過去幾年空調行業一直處於高位增長狀態,但隨著規模增速放緩,市場已經開始從增量市場過度到庫存市場。
回顧2016年,受高溫天的影響,整個空調行業銷售普遍出現了止降回升,重新到達年度高點,但總體而言市場依舊疲軟,高庫存、量價齊跌以及傳統的淡旺季運作模式依然令多數空調企業仍未擺脫業績下滑的趨勢。
根據半年財報顯示,格力空調業務實現營收419.82億元,對比去年同期下降0.02%,美的空調業務營收同比下滑20.12%,海爾空調業務營收也同比下滑7.5%。“2017年空調行業殘酷競爭將日趨常態化,包括主流品牌也會遭到巨大壓力,單純價格戰對企業的作用會越來越低。”李興浩告訴記者。
智能化成核心驅動力
家電行業的低迷促進空調企業加快轉型,在行業內節能化、智能化成為空調廠商擺脫低價紅海競爭的普遍手段。以誌高為例,面對不樂觀的業績表現,去年李興浩重出江湖,將智能雲空調視為重返空調行業前三甲的有利武器,得益於智能空調產品,在2016年第一季度誌高空調內銷量逆勢增長17.16%。
誌高空調展示的去除PM2.5功能
在誌高新近發布的產品中,智能清洗、智能生態、智能感應、智能雲端、智能服務等也成為主打概念。海爾也於2014年推出“U+智慧生活”操作系統,為用戶提供個性化訂制的智能產品。格力則聯手阿里智能在上半年推出五款智能空調新品。
根據中怡康數據顯示,智能空調線下零售額占比由2013年的0.7%猛漲到今年年1-7月的20.1%,短短三年時間智能空調增速近30倍。“未來空調的智能化趨勢將繼續加大,並將成為2017冷年空調行業的核心驅動力。”李興浩表示。
備戰十一黃金周
作為三大傳統節點之一,十一黃金周是主流空調企業不惜余力搶奪的市場,廠商們也會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在實地調查中,記者發現在主流空調廠商銷售臺各款新品已經密集上市,且推出不同價位的特惠機型。
“整體而言,2016年十一黃金促銷期,雖光芒不在,但氣勢仍存,線上線下都有一定的增長動力。”奧維雲網空調產業研究院分析師文金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奧維雲網(AVC)預測,十一促銷期空調市場的零售量將達到350.5萬臺,同比增長3.8%,零售額將達到136.7億元,同比增長4.1%。
具體到產品結構而言,據奧維雲網預測,2016年十一空調市場,整體品類的一級能效銷量占比將達到14.6%,同比增加4.0%;其中,變頻掛機的一級能效升級將尤位明顯,預計2016年十一空調市場,變頻掛機的一級能效銷量占比將達到25.4%,同比增加9.5%。
“十一空調市場的主力武器將會是節能與智能兩把利刃。其中,由於各主流企業在能效結構上的高定位以及產業政策的驅動,能效升級將會成為主旋律,其中尤其以一級能效升級為重。”文金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