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審慎投機者1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22614


 

我們將一些東西分類分派,目的不是去「一竹篙打一船人」,而是能令東西分門別類,有助系統性的吸收知識。

 

對於長揸死牛派的意見,我以下面作結:

 

要搞清楚長揸死牛派和價值投資者的分別。

 

一個價值投資者,不等於長揸死牛派。一個長揸死牛派,亦不等於價值投資者。

 

一個價值投資者有時會較長時間持有一項投資,但不是所有項目都會長揸。

 

一個長揸死牛派會長揸自己的任何一個項目(至少他聲稱自己會咁做),但那些項目未必是價值投資。

 

一個破產或者幾個破產的人以前是投機者,但不是所有投機者都破產。

 

-------

 

我們要用廣闊的視野多角度看一個問題,找尋達到自己目的最有用的途徑。

 

在此,我分享的是認為對自己有效的方法和觀點。若果對其他人都有用,自然會有人接受。不用宣傳,也不用苦口婆心。

 

關於投機者的東西,是最多人誤解的。(那當然有很多人以為自己很了解價值投資或者長線投資,其實不然。)

 

投機者--"Speculator" 源自拉丁字 "Speculari",意思是偵察、刺探和觀察。

 

一個好的投機者的投機行為必然包括觀察、理解/分析和行動。

 

然而,好的投機者往往會知道自己的局限,在操作上盡量去保護自己,然後去得到最大的利潤。

 

自己最大的敵人是以為自己洞悉一切,以為自己比其他市場參予者更聰明。

 

實情是,市場裏面充斥著大量無論在資金、 知識、資訊都比自己大大優勝的參予者--以為只是自己才懂得價值投資嗎?大把人識;以為自己才對公司有很深入研究?別人看財務表勁過你,人們有去拜訪公司 去廠睇,機構甚至有成team人去探公司做數據,cover 的公司範圍更廣,我沒有這個優勢。

 

因此,某股一定掂、某行業一定得、某國家必定爆升十年之類的東西......值得令人相信嗎?市場上沒有肯定東西,不肯定性才是最肯定的東西。

 

市場偶然會因為人性而有時失效,一切在股市賺錢的方法都是把握這些機遇而賺錢。

 

有人以為只有「人棄我取」、「尋找市場遺忘的『價值股』」才是把握市場失效的方法,而趨勢投資只是隨波逐流的羊.......

 

據我的觀察是,趨勢投資/投機其實也是把握市場失效的方法,透過觀察和分析,它在人性造成錯誤後的修正過程(例如股市由不合理偏低的水平升回合理水平)、在人性不理性亢奮的過程(由合理水平升到泡沫)賺錢;也在亢奮狀態修正的過程中沽貨、放空等保住利潤和獲利等。

 

反之,長揸死牛自以為是「低估」、「便宜」的股票以為市場不理性、愚蠢,兩三年後也是如此,甚至股價更低,就再講下股票的派息,是市場不懂什麼是生金蛋的鵝........我不再多評論也實在不敢恭維,大家自行思考。

 

而另一方面,一些估值「高昂」、「高追 (因為股票不斷創新高)」,被認為是市場不理性亢奮、羊群追逐熱點.........而事實上高處未算高的原因是投資者看不到公司的強勁增長點、行業的轉 勢以及新產品的重要性等。一面持有「便宜」的股票並無寸進,卻另一方面嘲笑別人是羊群。

 

又另一方面,長揸死牛若然選對股票,股票 由合理值移向高估值,然後爆破,仍然一直長持,boom-and-bust一直長持,幾年建立的賬面利潤幾個星期被抹掉、然後虧損,不以為然。這類投資人 認為,之前的大升,只是往後一個很大的趨勢的開始部份。事實上,所有沒有成功在高位沽貨的投資者當初也是這個想法。不管事後對不對,我實在無法認為看著幾 年利潤甚至十年的利潤在幾個星期和幾個月間眼白白流走(可能要多十年八載才能重新建立),不想辦法保著自己資產的價值,是一個理性的行為。

 

總括而言,如索羅斯所言,市場永遠都在極端與極端之間運行,equilibrium 並不是常態。市場參予者理應了解這狀況而從中獲利。

 

而審慎的投機者,是一方面了解自己的局限,用操作的方法去保護自己;而另一方面正確觀察市場後,保護自己之餘,再利用機會幫助自己獲利。不會出現幾年後才驚覺自己一直長揸的項目原來出了問題,然後虧損了結/換馬。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5

審慎投機者2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22663


 

參予市場不論用什麼方法,其實主要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賺錢。將盈利最大化,並將虧損盡量減少,這是操作的主要目的。

 

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的意見是會經常會錯的,這是風險所在。自己看錯或者不知道的那個部份就是風險。認知風險並不是像證監會的電視廣告般唱幾支歌仔就會明白。

 

舉例:幾年前持有匯豐而不知道業績沒有轉好,股價低迷不知原因,而由希望主導自己的思想,那就是風險所在。

 

參予市場,而不明白市場,那就將自己陷入風險之中。學習什麼是市場,市場如何運行,是需要時間和用功的。而審慎投機者的首要任務就是觀察市場,觀察的目的是減低和避免風險。完全不觀察和了解市場,是漠視風險的行為。

 

投機是藝術,不是數學,市場沒有公式可以 導致必然的結果,不是1+1一定等於2。因為市場有無數的參予者,而每個人的認知均有偏頗和不足,亦有情緒和人性的影響。而投機是基於觀察,然後透過分析 觀察得到的事件並循結果出現的可能性來行動,即是在勝算較高(即勝的機會率高於敗的機會率)的時候行動。

在一個長時期,不斷重覆勝率高敗率低的遊戲,或者(勝敗機率差不多)贏就贏多多、輸就輸很少,長期進行那就必定能夠贏利。

 

因此,投機應該是靠觀察事物並分析計算勝算再行動的遊戲,是三步曲,即:一、觀察;二、分析/計算(廟算);三、行動。所以談論投機行為的問題時,理應知道自己關注點在於那一個部份。否則很易口同鼻拗,失去方向。

 

投機者最常犯的錯誤是時常去斷估、預測,卻沒有好好的觀察。投機最重要是看到市場在發生事情一、事情二、事情三......等等,客觀而實在地發生。不能跳step,還沒有好好看到事情一二三前就預測市場會點點點,這種情況在財演的亂up中表露無遺。例如我之前講技術分析,看完圖表應該是能告訴大家,突破了還是沒有突破,yes or no, 發生了叫做有,沒有發生或者未發生的叫做無。不能接受一些,「它將會突破」、「它很有機會突破」、「它下星期五會突破」,「它可能突破了」之類的東西。又 或者一件新聞令一只股票突破(breakout)或者崩盤(breakdown) ,我們就是要知道這件事--那新聞令那股票崩盤,這樣就夠。 Second guess 大戶借機殺羊殺豬、市場怎樣「非理性拋售」.....在「觀察」這個部份意思不大。

 

觀察了足夠資料,廟算,然後行動。

 

例如:市場已經對經濟的壞消息毫無反應,甚至上升,市場中有幾隻 leader stocks 已經整固完,並已經突破創新高,市場指數已經突破了上一次較重要反彈的高點,由一浪低於一浪的下降趨勢,已開始轉勢展視一浪高於一浪的上升趨勢。貨幣市場的資金達到高點,同時基金的現金數量已達到高位,另外交易所亦公布了大量的公司作股份回購以及公司董事和管埋層購買自家公司的股份,央行的利率達到歷史低位,聯儲局已經買入債券,貨幣寬鬆程度達到歷史高點等等。經廟算後,知道這種種一切是歷來幾十年恒常牛轉熊的明確訊號,認為在這個時候買進,勝率極高。然後行動:轟進。

 

任何時候都有錯的機會,當行動開始有成果,即市場已證明自己為對。成果的證明就是贏利。反之,若自己看錯,市場則以虧損作為警示。

 

現在連傻的都識講:一、不要虧損;二、不要忘記第一條。

 

那麼,在足夠的觀察和廟算下,找最好的時機買進(即你在認為往後上升的機會極高的位置買進),仍然虧損,而虧損不斷擴大。那肯定是自己的計算出問題,不是市場的問題,唔好賴市場不理性。有網友的比喻十分精辟:
 假如有十個投資者, 當你唔理性,但其他九人好理性,你會輸錢 當你好理性,但其他九人非理性,你都會輸錢。 你要贏,問題不是你堅持企那一面,而是何時企邊一面。  買入後股價大跌,不斷溝貨 (average down),買完後勁跌仲話自己很開心,那並不是投機者認同的理性反應和行為。反之,那是一個警號,一旦發展觸及投機者在廟算時所定的「判定失敗」的條件 時(通常是觸及某個止蝕位,或者股價發展的型態和成交量和預期大為不符),那個投機就宣告失敗,要馬上終止部位,趁虧損還是細小的時候坦然接受。  長揸死牛派會話,傻的,次次都止蝕,十次有九次止蝕,唔輸死都難。或者話,大戶就係專睇住呢班羊來篤穿支持位殺哂你地。  實情是,審慎的投機者是會詳細廟算清 楚,在肯定的位置才會買進。Jesse Livermore 說,在一個絕佳的投機中,一買進就有贏利。我個人十分同意這句說話,因為我自己去年很棒的投機,例如買進德昌電機、匯豐、濰柴動力、鷹美等等,都差不多是 一買就有贏利。在一個小心選擇而肯定的正確買入點買入,是很少會觸及止損位的。很快就觸及止損位的投機,多數是很失敗的。不果斷止損,那只會承受更大的挫 敗。輸掉30-50%的「投資」,哪個不是這樣開始的?  審慎投機者以觀察、廟算和計劃來主導自己的行動,而不是由希望來主導思想然後影響行動。Let your wish become the father of your thought,是失敗的根源。  當審慎投機者第一步行動得到市場的確 認為對,那麼它才會去進行第二步,第二步也走對了,它才會去進行的三步。那麼就能確保一步一步的往勝利的方面走。相反,第一步沒能確認做對,就加馬走第二 步,走了N步才知道自己搞錯,大錯就是這樣造成。自己看錯或者不知道的那個部份就是風險,一步又一步的往風險裏走,愈踩愈深,那只有死路一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6

[轉載]一個投機者給80後未上車一族的告白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7529

http://finance.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484630&extra=page%3D1

致80後未上車一族:

小弟是一位有近20年投機/投資經驗的投資者,我真的非常同情妳們處境,並想分享自己的投資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妳們作置業決定!

小弟是一名70後的中年,只可惜(97金融風暴爆破後)98年才大學畢業,嘗盡經濟低迷下就業的辛酸,卻沒有享受到80/9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的就業順景路,加上其他總總原因,致令小弟走上投機這條不歸路。

所以小弟絕對能感受到妳們的處境,如果妳們是02/03年才畢業,可能人工比我98年畢業還要低,工作雖然努力,但上位卻很不容易,仍可能比一班所謂前輩(即小弟就業時俗稱"老屎忽")禁住。

就業情況稍為好轉時,卻要面對樓價瘋狂置業困難的問題,(現時樓價跟本與實體經濟脫節)。以現時一般年輕打工仔的人工,買不到樓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現時工資與樓價跟本就已經脫軌),卻被一些準備高位騙妳們接火捧的賣家以嘲笑、恐嚇、指駡形式推妳們落火坑高位接貨!連財政司司長都說:"炒家利用市場異常亢奮的氣氛,製造恐慌性購買的假象,企圖在火上加油以圖利。加上今年頭三季的短炒激增,令他有必要出手打壓炒風。"

作為一個有近20年投機/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小弟熟讀了近300年的經濟發展史,並希望分享自己的投資心得來幫助妳們作置業決定!小弟並不是很富有,但從投機/投資賺來的錢已夠小弟用幾世,故斗膽在此發表文章。

我在財政司司長出招前曾出過以下多篇文章(內含小弟一些投機/投資過去)去警惕年青人不要被炒家所惑高位買樓接火棒!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393849&extra=page%3D2
(有興趣知道小弟過去的可參考此文章)

年青人, 想置業應耐心等待泡沫爆破後樓價大跌才入市!

致香港的年青人:

妳願意用二十至三十年的青春去換一層樓嗎?做一生樓奴值得嗎?

於 香港買樓等於交重稅,In Form 4 Economics, it says "in Hong Kong, land is a tax". 香港稅基狹窄,財政支出靠賣地收入,所以香港買樓等於交重稅。加上發展商奸狡掠水食水深,官商勾結利益輸送,買樓等於交重稅兼幫地產商打一生工,所以現在 應該先關注自己的事業,儲夠金錢,等待最適當時機才入市買樓!

但 不要期望政府會幫忙,特區政府與地產商之間,擺明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天匯事件不了了之,梁展文事件等等),點會干預市場壓低樓價幫市民置業。想政府幫市民 置業,除非特區政府被推翻,成立新的民主香港政府啦!特區政府只會將現時買不到樓的八十後青年標籤為"低能兒童",卻不會出手相助!

現時樓價瘋癲,脫離實際經濟因素,現在買樓等於用二十至三十年的青春去換一層負資產的樓。

但不要緊,從來都是物極必反。泡沫吹得愈大,爆破後跌得愈勁!貪婪的地產商加上腐敗無能的特區政府,會促使呢個泡沫愈吹愈大,直至失控爆破。學梁錦松講,樓市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年輕人應耐心等待泡沫爆破後樓價大跌(eg沙士價)才人入市!

作者補充:(9/11/2010)

1)怎樣脫離樓奴困境?
2003年沙士時的樓價大概是1997年樓市高峰期的三成,即妳所儲的三成首期己足夠妳付清所有樓價,不需向銀行借貸供樓,即妳不需做樓奴。

2)樓市有機會跌7成嗎?

絕 對有機會跌7成,甚至有機會跌9成。只要泡沫吹得愈大,爆破後跌得愈勁!1997年樓市高峰期時那有人會想到之後樓價會跌7-8成,當時的人只相信樓市會 升多幾十年,沙士只是觸發樓市終極一跌,就算沒有沙士當時樓市亦會跌6-7成。1989年日本樓市高峰期時那有人會想到之後樓市會跌足20年,現在的日本 樓市仍在谷底難以反彈,因1989年日本樓市需要供三代,應驗了泡沫吹得愈大,爆破後跌得愈勁!

3)年青人,妳們最大的本錢是什麼?

應 該是青春吧!有青春便可充分運用"耐性資本",股神巴菲特所說的"耐性資本"是指成功的投資者必須具備雙重的耐心,能以無比的耐性等候入市的機會,入市以 後要有同樣的耐心等候股價上升來反映其內在價值,体現價值技投資的精髓,別人貪婪我恐懼(1997年時),別人恐懼時我貪婪(2003年時)。正如德國股 神科思托蘭尼所講:"賺錢就是那麼容易,跟群眾對著幹!"

4)對於年青人來講,供樓的最大成本是什麼?

供樓的成本不單是利息,對於年青人來講,富爸爸說供樓的最大成本可能是"放棄學習創業和投資的機會"。因創業和投資確實需要交學費(即輸錢),買樓付首期已減少了創業和投資的資本,加上負債後的心理壓力,確實令不少人對創業和投資卻步。

5)泡沫真的會爆破嗎?

百 分之一百會,從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1720年南海泡沫、1928年美國股市投機泡沫、1990年代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香港股市樓市泡 沫、2000年科網股泡沫等等,最終都以爆破結束!偉大的科學家牛頓都在泡沫爆破後輸光身家,並說:"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無法計算群眾的瘋 狂!"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327140&highlight=
  (內含泡沫形成原因)

<牛市四部曲>小弟認為現在是牛三急升前的震倉調整,大家點看?

<牛市四部曲>
牛一,於悲觀中形成
牛二,於懷疑中成長
牛三,於樂觀中上升
牛四,於興奮中滅亡

小弟認為2007年牛三(由大概19400-31700點)的升幅誘因為港股直通車,並認為今次2010年牛三的誘是因為歐美需用一個更大的泡沫,去挽救上一個泡沫爆破,所以需瘋狂印銀紙(QE2 and then QE3, QE4, QE5……)以至更大的泡沫形成去挽救經濟,而不是行緊縮政策,所以資金是無限量供應的!

正如德國股神科思托蘭尼,股市上升需要的正是資金+心理

小弟認為資金因素已非常明顯,獨欠普遍群眾的樂觀情緒。故認為現在是牛三急升前的震倉調整(因仍有人懷疑QE2的額度而沒有看清大勢),且牛二已經過去!

請各位有識之士賜教,大家點看?


年輕人都為買唔起樓而煩惱,可我年青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卻沒有買唔起樓這奢侈的煩惱,分享一下我的上車經歷:10/11/10


我 1998年大學畢業,主修金融財經,畢業等於失業,97金融風暴爆破後,找一份金融相關的工作是沒有可能的事情。寄一千封求職信,得十幾個面試機會,為了 償還大學貸款,我什麼工都願意做,連普通的文員都應徵,可惜都不請,話妳班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結果幸運地找到份$7000的銷售員工作。我去大學同學 聚會,見到D大學同學,做7-11MT要執貨嘅有,做麥當勞MT要洗廁所又有,做保險無底薪都有,我恨不得一把火燒咗張大學畢業證書!畢業後所學到的第一 件事是如何放下大學生的身段去投入勞動市場,當時有一份$10000人工的工已是很幸福,點會有買唔起樓這奢侈的煩惱!最慘小弟鍾愛炒股,輸到要去財仔借 錢補孖展,食麥當勞$3漢堡包充饑。當時我在麥當勞對住燈火發誓,30歲前(7年後)賺不到一百萬,我就跳樓死!最終痛定思痛,認真學習投資理財,並一口 氣讀了幾十本投資及理財書。並發現單靠打工,(7年後)的確賺不到一百萬,要發達就得創業、投資,甚至投機,當時滿腦子都是錢、錢、錢。1999年科網熱 潮從新上路後,我運用"漫步華爾街"的空中樓閣理論(即形成泡沫需要有建立空中樓閣的理由)去尋找十倍股,並在99年底前憑幾十本投資書的智識,找到一份 股票交易員的工作。於2001年被裁員前,慶幸互聯網這泡沫可以發得那麼大,令小弟賺了不少錢!當時小弟真的膽生毛,竟然運用股魔"Jesse Livermore"的關鍵點理論,去沽空期指,即每低於某一關鍵點,追沽期指,結果賺了人生第一桶金,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膽戰心驚,嚇破膽。


運 用幾十本投資書的智識,加上多年的炒股經驗(小弟16歲時在股票行做暑期工時初次接觸股票,大學讀金融系時已經常炒股),並應用股神巴菲特的名言"別人貪 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於樓市之上,於沙士谷底時一筆過付款買樓,當時買樓人人話我係傻仔,我就做傻仔跟妳班聰明群眾對著幹,最後他們笑我傻人有傻 福,真頂癮!沙士買樓我就當係買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一樣,加上自己炒股及創業都輸過錢,沒什麼好怕!買便買!


總結:對於小弟呢D有經驗的投資者(應該係投機者)來講,沙士時買樓算是小弟投機生涯當中最穩健的投資罷了!


建議:我覺得買樓不單是自住那麼簡單,而是一項金額龐大的長線投資(至少對一般人來講),不要如一些蠢師兄般純因供得起就買,而是當一項二百至三百萬的投資般看待,那麼妳可能會懂得如何操作入市!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410461&highlight=

借用投資大師林森池的投資戒條,小弟給準備買樓自住的小業主的告誡

轉載自林森池的"證券分析實踐"

林森池的投資十戒第二條:
"戒被倦入狂潮的洪流,不要被外來不理性的亢奮,令妳跟蹤潮流作出投資。例如科網泡沫 、地產狂潮等都是好例子,2000年買入科網股,或1997年高峰時買入住所,你都會很痛苦!"

林森池的投資十戒第三條:
股市大崩潰時群眾的拋售,一定會導致你產生恐懼。這時候妳要克服恐懼,作出人棄我取,購入千里馬(好股票)。

以下是小弟(不是林森池)致準備買樓自住的年輕小業主的忠告:

有關投資十戒第二條
曾射首時常說希望樓市平穩發展,可卻是講一套,做一套!特區政府暗中勾結地產商利益輸送(天匯事件不了了之,梁展文事件等等),沒有認真干預市場讓樓市平穩發展,以致樓市被倦入狂潮泡沫的洪流!

如 果樓市真的是平穩發展,這時買樓並沒有問題。但現時樓市已被倦入泡沫狂潮的洪流,不是平穩發展,這時入市的風險會是非常之大,因為泡沫期間的大升,會引發 泡沫爆破後的大跌。如果可以的話,請盡量避免倦入樓市狂潮的洪流當中!試想想,1997年高峰時買入住所,你會很痛苦!

當然會有很多業主樂於致身於泡沫洪流當中,享受泡沫當中的樓價上升,並告訴妳再唔買樓價便會再升。但請盡量避免倦入樓市泡沫狂潮,或許妳仍可享受泡沫當中樓價的一些上升,但最終妳卻要承受泡沫爆破後樓價的大跌!

有關投資十戒第三條
我相信很多人說這是沒可能做到的事情,因為恐懼是人類的天性,做不到的人亦會有千萬個藉口去解釋做不到的原因。但如妳能做到卻可以幫助妳大幅獲利,至少可以低價買入優質單位自住!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397414&highlight=

<牛市四部曲>股市與樓市之間的決擇?

價值投資大師鄧普頓(Sir John Templeton)提出過的股市發展四部曲:
牛一,牛市是在一片悲觀的情緒下誕生,
牛二,在一片懷疑的情緒下成長,
牛三,在一片樂觀的情緒下成熟,
牛四,在一片亢奮下衰老而死的。」

股市方面:

小弟認為股市現在是牛三急升的起步階段,並認為現在應用 "投機之王 Jesse Livermore" 的理論買 牽頭羊(領漲股),股市尚會有一大段升幅,恆指現時14倍P/E,離曆史高位20倍P/E尚有一大段距離

樓市方面:

小 弟認為現在是牛三的中段至後段,尚且可能仍會有一段升幅,但不會如股市牛三起步階段般會有一大段升幅。現在樓市己不是牛三急升的起步階段,而是中至後段, 兼且買樓是中長線投資,所以不會建議於牛三中後段時期熾熱階段置業!可能明年會升多1-2成,但從十年的中長期看,樓市大跌的機會高於大升的機會好幾倍!

應 否賣樓買股?對於股市新手來講,絕對不應該,除非妳有十年以上炒股經驗,因股市的風險比樓市高幾十倍。對於股票的專業投資者(最少十年以上經驗而且深懂炒 股),而樓房是投資而不是自住,現在卻是賣樓買股的好時機,股市現在是牛三急升的起步階段,尚會有一大段升幅,樓市現在是牛三的中段至後段,升幅有限!

而且當泡沫爆破後,(雖然兩樣都會大跌)!但股市逃生會較樓市快!

大家點睇?


由於香港的樓市總是大上大落,而不是平穩發展,所以買入時機是置業的決定性因素,而不單是供得起便買!(小弟於沙士時買樓時根本就沒有住屋需求)


小 弟的投資之道"就是在市況低迷時低價買入,在市況熾熱時高價賣出!而絕不是在市況熾熱時高價買入接火棒!"如果妳沒有時間認真研究經濟政治,妳只需簡單地 運用小弟的投資之道置業便可以,因為根本沒有人可以準確預計何時加息、資金何時突然撤走、外圍環境變化......等等。

至 於如何鑑定市況是熾熱與否,妳可以讀此書"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或者是800兄關於"97"的文章,或者是參考kelvin ko 兄所言"每次連兇宅都玩埋,大西北、公屋都爆升,證明離爆煲不遠,真係好準!"


http://www28.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3466469&extra=page%3D13


每次連兇宅都玩埋,大西北、公屋都爆升,證明離爆煲不遠,真係好準!
連兇宅都玩埋,大西北、公屋都爆升,證明離爆煲不遠。
道理係其他樓樓價太高,唯有3,4線都玩埋,已經尾聲。另外容易引到政府出招。
真係好準!


最 後,小弟認為年青人妳們的人生是幸福美好的,何必為置業過於憂慮,應保持平常心及頭腦清醒,便不會那麼容易墮入炒家陷阱高位買樓接火棒!如果可以的話,我 強烈建議妳們嘗試創業或投資,如果成功的話,妳們將來會是一筆過付款買豪宅,過著富有而美好的生活,始終"工字不出頭"這句話是沒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8

懲罰投機者 無法破除高糧價


2011-3-14  TCW




人口成長的力量,無可避免的將超 過地球提供人類生存物資的力量,人口是以幾何級數增加,糧食卻是以算術級數增加,我看不出人類有什麼方法可以逃離這個適用於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法則。」

這是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他一七九八年的著作《人口論》裡寫下的話。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成長速度超過糧食生產速度,最終的結果必會導致饑荒、戰爭,使得人口數 量大幅減少。

二百一十三年後的今天,馬爾薩斯的「末日預測」,又隨近來糧價不斷走高而捲土重來。

高糧價變長期趨勢!吃不飽,只能造反、移民或等死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的今年二月「食品價格指數」,連續八個月上漲,達到二百三十六點,創下二十一年來新高,而且「糧價短期內不會大幅修正。」聯 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總幹事施朗(Josette Sheeran)說:「如果無法得到充足食物,人們只有三個選擇:造反、移民、死亡。」今年二月《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因此提出疑問:「馬爾薩斯和他的理論死了兩百多年,今天又復活了嗎?」

馬爾薩斯的預言,在過去數十年來被認為大錯特錯,主要是因生活在已開發國家食物隨買隨有,因此認為可吃的食物很多而不虞匱乏。

不過事實上人類吃的糧食種類相當稀少,甚至可以說是極為「偏食」。在最近一萬年以來,全球人口從原本的不到一千萬成長到今天超過六十億,其中提供這些人口 爆炸性成長所需的卡路里來源,主要只來自三種作物:大豆、稻米和小麥。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也顯示,全球糧食生產總額裡,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五種特定作物:稻米、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

人類為何如此「偏食」?這是因為大自然是吝嗇的,在自然界二十萬種野生植物中,讓人類「馴化」——也就是將野生的植物,轉變成人類可種植的農作物,只有幾 百種。在這幾百種裡,能夠讓人們種植且順利收成的農作物,更只有這幾百種裡的少數而已。

可種植的作物如此稀少,因此大規模種植就有必要。但即使二十一世紀的科技進步已非古人所能想像,但現代農人對自古以來常見的天災或病蟲害,可做的仍然不 多。例如近年來席捲非洲及西亞小麥產區的「小麥鏽病」(wheat rust),就是推高小麥價格的因素之一。

自從在烏干達發現這種被命名為Ug99的病菌後,從非洲及西亞各小麥產區幾乎都已淪陷,如果這種病菌朝歐洲的穀倉烏克蘭或俄羅斯蔓延,或傳染到澳洲或美 國,糧食供應更將雪上加霜。

加拿大食品病理學家費奇(Tom Fetch),今年二月在農業科技大會(Farm Tech)警告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小麥品種都有機會受到這類病菌的感染。Ug99隨時都會蔓延至北美洲地區。」

不管是天災還是病蟲害,或是如馬爾薩斯預測的「糧食生產速度趕不上人口成長速度,」看來糧價走高真如聯合國所言,將是長期趨勢。那麼人們該如何因應?

不要怪罪投機者!民眾有預期心理,反而不浪費食物

事實上,在糧食供不應求時的「人禍」,才是高糧價時代人們最該優先關注的問題。

每次糧食上漲,政府都歸因於投機者炒作:從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穀商叫價比平常高,市政當局就要查核,到日前法國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說糧價高漲是「邪惡投機客的惡行」,邏輯都如出一轍。

事實上交易糧食的投機者,並不是造成糧價走高的元凶,投機客的投機行為,只是反映人們對未來糧食供需狀況的預期。

人們預期糧食「未來」會短缺,投機者「現在」就買進糧食,反使得當前糧價因而高漲,消費者因此「現在」就節約糧食,以免「未來」糧食真的短缺時無糧可吃。 而糧價走高也誘使農人「現在」要擴大生產,以因應「未來」糧食生產不足。

換個角度看,投機者的作為,其實也讓人們提早因應,以減輕未來糧食不足真的降臨時,必會遭遇到更大痛苦。因此就有經濟學家艾智仁(Armen Alchian)認為,糧食投機者「不但不該受到懲罰,反而該頒獎給他們。」

不要鼓吹糧食自足!開放自由進口,商人想賺就會找糧

糧價走高時,常見的第二個錯誤政策,就是鼓吹糧食要自給自足。但香港的實際經驗,卻推翻了這些人的主張:香港幾乎沒有耕地,但該地除了二戰時被日軍占領那 幾年外,從沒鬧過缺糧。反而是有些糧食生產國,自己有糧食出口卻還出現饑荒,例如稻米生產國孟加拉,二十世紀就出現數次饑荒。

糧價走高引起的糧食安全問題,關鍵是確保糧食的穩定供應,從香港經驗來看,就是開放農產品自由進口,讓民營的商人處理,政府絕不設牌照或限制商人的數量。 這些糧食進口商想賺錢,他們平時彼此競爭,自會充分供應人們想要的糧食,就算有政治或戰爭風險,這些想賺錢的商人也會想盡辦法弄到糧食。

就如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世界上從來沒有一種供應,能比讓供應者賺錢的供應更可靠。」就算一國被制裁禁運糧食,也從沒見到能讓走私者賺錢的供應被完全禁絕 的。

況且,糧食不像石油、鐵砂這類產品,只限於少數幾個國家獨有,世上有無數稻米生產國,除了美國、加拿大外,亞洲各國更是稻米生產大國,柬埔寨更可一年三 穫,某些糧食「自給自足」人士擔心,沒有外國肯賣糧,這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不要限制糧價上漲!高糧價反吸引更多人投入耕種

糧價上漲時,第三個常見的錯誤政策,就是政府禁止糧價上漲。

事實上更高的糧價,會吸引更多資源投入農產,不管是將其他用途的土地轉作農地,還是吸收更多勞力或設備來生產農作物,都會讓糧食供應量增加,這就紓緩糧價 高漲對消費者的衝擊。

但政府如果禁漲糧價,只會適得其反,讓這些原本可增加糧食供應量的資源,被迫移往它處,這樣缺糧的情況只會變得更嚴重。

西元四世紀時,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us)為了抑制物價上漲,立法限制最高價格,結果是賣家不肯按政府規定價格出售商品(因為按政 府定價出售會虧本),又怕暗地賣高價被舉發而掉腦袋,於是乾脆把貨架上的商品全撤掉,結果就是消費者根本買不到東西。

在法令頒布前,雖然價高,至少有錢還買得到東西,但政府一限價,結果就是人們什麼東西都買不到。限價的災難一至於此,實在值得現代那些想干預高漲糧價的政 府深思。

不要補貼生質能源!不當糧食更賺,變相推高糧價

第四個錯誤政策,就是政府補貼生質能源。事實上在○八年糧價高漲時,常聽到輿論批判「富國拿玉米做燃料,窮國無糧可吃,」但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卻是政府 補貼生質能源。

以全球補貼生質能源最力的美國來說,全球有一五%穀物是用來做生質能源,而光美國用的生質能源所需的農作物,就得花全球三千五百萬公頃的土地來種。

美國政府對生質能源的鉅額補貼,使業者認為把糧食用來做生質能源,比賣給人們吃還要划算。這就是政府「好心做壞事」的實例,透過補貼讓糧食的使用方式轉 向,結果被用來吃的糧食價格因此被推高。

事實上,補貼生質能源根本毫無道理可言:如果這東西未來可以賺錢,不需要政府補貼,民營的商人會自願去承擔短期虧損,但如果生質能源不能賺錢,根本就沒人 願意去做,政府再怎麼補貼,也只是在扶植一項根本不會成功的事業而已。

除了要避免以上的「人禍」政策外,確保糧食安全,還有一些積極作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善運輸系統。

要改善運輸系統!運送便利,才能提升農民種植意願

運輸系統不良,是使糧食短缺更惡化的重要原因。一八六○年代,芬蘭因為農業歉收而發生饑荒,更嚴重的是地區嚴重失衡。照道理,政府可以把一些有餘糧省分的 糧食,運往缺糧的省分,但當時芬蘭的運輸條件極為欠缺,加上全國有將近十九萬個湖及十八萬個島,在這個支離破碎的地形下,缺乏運輸系統,要把糧食送到饑荒 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以致當時饑荒造成芬蘭十萬人餓死的慘劇。

芬蘭的例子可以當成非洲的借鏡:在非洲,可耕地面積占全球大約一二%,但其中卻有八成沒有利用。因為就算能種出農產品,要將它們運送到市場,也要負擔高額 成本,這是因為當地運輸系統極為落後: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國家,住家兩公里內有鋪設道路的鄉村人口比例,只有三分之一。因此,這些擁有大量耕地的 地區,應提升基礎建設,才是讓糧食增產的關鍵。

糧價危機看起來無可避免,如果能夠避免以上迷思與錯誤政策,即使糧價走高,也能夠將對人們的衝擊降到最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3

投機者的出路【轉載陳理】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cv.html

五年前第一 次閱讀《股票作手回憶錄》時,說實話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也許是因為我當時沒有沉浸到故事中去,也許是因為我當時整個身心都被巴菲特所佔據,容不下第二 個投機英雄的位置,只留下兩句話至今還印在腦海裡,一句是「投機就像山嶽一樣古老」,另一句是「賺大錢得靠定力,而不是靠動腦子。很少有入能夠挺直坐著就 做出正確的判斷。」

 

最近第二次閱讀這本書時,我決定先清空自己,不作任何價值評判,靜心閱讀,結果很快進入了狀態。一方面彷彿穿越時空,身臨其境,親眼目睹主人翁跌宕起伏的投機生涯;另一方面深刻體會到聰明的投機和聰明的投資之間還是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保本第一,永遠不要孤注一擲;獨立思考,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聽信任何內部消息;把握大時要集中投資;不要頻繁交易,賺大錢靠定力而不是靠動腦子;保持積極心態,從錯誤中學習提高;知識就是力量,瞭解你的交易等等。

同時,利維摩爾的曲折經歷就像一面鏡子,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投機儘管充滿誘惑,但這絕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威爾第歌劇《弄臣》裡面有一首最著名的歌曲就是公爵唱的「女人善變」 。歌詞大意是,女人善變,就像空中漂浮的羽毛。誰要是不經意地將心事告訴她,誰將是個可憐蟲。

裡面實際上 包含一個真理:要投資而不要投機,要將投資的命運寄託在企業經營的命運上,而不是寄託在把握股市的波動上。因為股市善變,就像空中漂浮的羽毛。誰要是不經 意地將命運託付她,誰將是個可憐蟲。另外莊家善騙,就像大灰狼騙小白兔,誰要是將命運寄託在和莊家的周旋上,誰將是個可憐蟲。

格雷厄姆把股市比喻為「市場先生」是正確認識股市和價格波動的關鍵所在。如果你把股市波動也想像成善變的「市場小姐」,不要將命運寄託在她的身上,也可以加深認識。

為什麼一個14歲就開始其投機生涯的天才「少年賭客」,經曆數十年的進化,中間數度破產,數度東山再起,賺取數百萬美元,取得巨大成功,成為華爾街王者,卻依然擺脫不了失敗、自殺的命運呢?的確值得深思。

 

懸崖上的舞者

筆者喜歡把 投機者比喻為「懸崖上的舞者」。再偉大的投機家,包括書中的主人翁利維摩爾,也改變不了其「懸崖上的舞者」的本質,他的最高境界也只能是「懸崖上的舞者之 王」,原因就在於他根據事物的現象即價格波動來決策,忽視了事物的本質即內在價值,如同常在懸崖邊行走而不自覺,投機者面臨的正是這種隱藏很深的「一失足 成千古恨」的致命風險。他可能虛幻地覺得「停損」就像保險繩一樣可以在出錯時保住性命,但在特殊情況下「停損」根本無法執行,或者因為心理因素沒有得到貫 徹執行,如同保險繩會意外折斷一樣。

且不說頻繁 投機交易帶來的資產磨損,投機者還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約。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導言裡指出:「我們必須承認投機者的心理因素對其成功構成強烈的威脅。從因 果關係來看,投機者隨著價格的上漲而越來越樂觀,隨著價格的下跌而越來越悲觀,因此從本質上看,只有少數投機者能保持常勝不敗,而且沒有人有理由相信在其 它多數同道都將失敗的情況下,他自己卻總是能成為贏家。所以,在投機方面的培訓,無論多麼精妙多麼全面,對個人來說都是埋下不幸的根源。許多人都是被由此 引入市場,初期小有收穫,最終幾乎人人慘敗。」

中道巴菲特俱樂部有一位會員,早在上世紀八十年就開始做國債套利,當時的「楊百萬」和他相比,只能算小巫見大巫。後來通過股票和商品期貨投機賺了了上億元的財富,如果不是「9.11」的突發事件讓他一夜之間破產,他目前已經進入中國富豪榜。他總結自己的教訓是,投資不能有萬一,投機的最大問題是不能積累,不能守,不能持久。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可以積累,可以守,可以持久。

江恩在其《華爾街四十五年》裡也承認,絕大多數的投機富豪,都未能保住其財富。既然投機的王者都不能持久,不能善終,那麼普通大眾投機者是否注定命運多舛?究竟路在何方?

筆者認為,投機者如果不覺悟,的確前途黯淡,而且出路只有兩條:

一條是遠離懸崖,不再跳舞。這就是本書給出的答案,因為沒有人能完勝投機,持續打敗市場,只有退休,不再投機,即中國俗稱的見好就收,「金盆洗手」,才能善終;

另一條是遠離懸崖,繼續跳舞。這是一條本書的作者沒有找到的出路——格雷厄姆開創的「安全邊際法」,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價值投資法」。如果把內在價值比作懸崖邊緣,價值投資者會遠離這個懸崖邊緣跳舞,這個距離就是安全邊際。「如果你離懸崖1英里遠,那麼你永遠不會跌落懸崖」,即使犯錯誤,即使運氣差於平均水平,你仍然不會跌落懸崖。

總而言之,本書作者感嘆「我想不起哪一位王者(指投機之王)是帶著王冠死去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是「懸崖上的舞者」,通通缺乏安全邊際的保護。

而真正的投資之王巴菲特,11歲開始投資,19歲通過閱讀《聰明的投資者》找到了「遠離懸崖的舞蹈」——價值投資方法,在安全邊際的保護下,穿越了70年的漫長歲月和多次危機的考驗,依然安然無恙、長盛不衰。毫無疑問,他會戴著王冠死去,而且會在人們的心中獲得永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90

SE051203 市場理論 第六章 論投機者之素質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4/08/se051203-%E5%B8%82%E5%A0%B4%E7%90%86%E8%AB%96-%E7%AC%AC%E5%85%AD%E7%AB%A0-%E8%AB%96%E6%8A%95%E6%A9%9F%E8%80%85%E4%B9%8B%E7%B4%A0%E8%B3%AA/

天外孤帆雲外樹 胸中熱血劍中霜
論藝 第六章 「論投機者之素質」 Sep30, 05

(甲) 學理典範
天下柔道,只有一館,是為 “講道館”。
講道館乃明治維新武術宗師 矢野正五郎 所建,草創之際,時勢艱難,寄依古寺,其道塲四壁肅然,正面橫匾,只書三字:心 體 技。*****

試作解人:技即純技術,乃肢體運用之道理,務求於時空中克敵制勝。
然技以體運,體質薄弱則技術無所憑依,故習武之人應當修身。
更甚者,真劍勝負,死生間髮,苟無堅靱心志,則易神侵魄奪,四體動搖,不戰自敗。
是故體以心運,猶技以體運耳,習武之人應當鍊心。
此三者,心為根本,體為中樞,技為節梢。***
譬如發勁,力從地起,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三者之中,技術可歸結為話語理論,有形可習;體質雖不能傳授,然可遵循方法,鍛鍊厚積;至於心志,極難更易,閱讀歷練,養氣反思,或可湊功。

(乙) 投機者素質
投機乃是一門格鬥技***,本質在於 閱讀及破壞 對手之步調節奏,反面即是 保持 自身之步調節奏。故此進攻之道在於趨剛截斷,防守之道在於連綿致柔。前者是爆發力,後者是持續力,一剛一柔,互濟則成高手。
一般只看到進攻方能取勝,便忽略防守的重要性,殊知蝕少一元之價值相等於多賺一元。再者跌市快升市五六倍,防守的純技術難於進攻甚多。***

Th30. 投機者之素質亦可區分為三部分:純技術、判斷力 與及 集中力。*****
Def. A 純技術:所有關乎在遊戲中取勝的理論知識。***
知識誠然不可或缺,但投機之性質近乎武術圍棋,局面渾沌,機變複雜,純技術滲透力相對較低。****
(反例是 “打井”,變化總集即是純技術總和,只要全數背誦便成一流高手,至多全世界都是一流高手。)

B 判斷力:有關敵我互動局勢之直觀理解,控制技術選取、策略定位及調節轉向。***
技術需要判斷力運轉,正如武術需要肢體運轉一般。判斷力薄弱便會錯誤解讀場境及對手行為,導致決策及行動方向有失。

C 集中力:作戰之際,保持專注局勢,冷靜決策,堅定執行,臨機調整的心理能力。***
面對壓力時保持平常心態己是困難,至於進入 “無住心” 狀態則只有頂級競技家才能做到。
面對愈大壓力而愈能集中的人便是最有投機天份的人。**** 所以說背負重大注碼之時顯露的弱點才是真正的弱點;優點亦然。

(丙) 論純技術
純技術既是知識,即可習得。
問題是當代投機理論主流以財務學為典範,財務學隸屬經濟學,前設為理性選擇,對於短期人類行為解釋力薄弱,用於投機,便見遲鈍。
較全面的理論應兼顧心理學典範,近代投資心理學興起,惟系統化理論仍未成熟。

最上乘之理論應植基於歷史學典範。*****
歷史學乃是對人類往昔集體行為的意圖之揣測,投機學乃是對人類當前交易行為的意向之揣測,二者同出一轍。

(丁) 論判斷力
判斷既是直觀,難以言說。反之,可以言說者便入於技術範疇,故判斷與技術間常存有灰色地帶。
判斷力乃是一種默會知識***,教習不易。譬如體魄要於技術之外求取,人事之理亦應於市場之外求取。平素觀察、思辨、反省、閱讀,積累沈澱,此力方能養成。
哲學偏差乃是判斷力低落的主因,從未見過信奉 “大戶操縱市場論” 的炒家成為上手。
良好的判斷力要兼顧基本面及市場面,正確地說應著眼於市場面如何看待基本面之變遷。*****

(丁)論集中力
未論正心,先論妄心。
一般人面臨重大勝負壓力,很易心理崩潰,因而喪失合適的決策及行動能力。
呈現在危急之際,生出a 躁進 b 畏縮 c 癱瘓 等三種心態。***
此三者皆出自恐懼,作用於個人心理特質而呈現為行動面相。

三者之中,躁進之人雖易死得慘烈,但因其較有進取精神,待得經驗深厚,技術精湛,便易於把持彌補。
畏縮之人死得難看,且因欠缺進取,導致學習遲緩,損失才是最大。
內心癱瘓之人全綫當機,死左唔知乜事,最為惡搞…..最好戒絕投機。

Th.31 投機者要著意於處理妄心,處理之道,先要反省正視;外則設置機制,防守掩護;內則調息養積,暗示激揚,以更易心境性情。

另有一種妄心源於文化,非常深沈,此即害怕失敗之心理。
此為阿得勒所言 “優越感” 之背面,亦即一般所謂面子。
大多數人不能奉行止蝕,即出於此種心態。
此種低級心態,應於入市第一天除去。

正心則是臨敵的良好心態,周詳考量,理性決策,堅實執行,靈活調節,此四者是表;端正柔靱,不亢不卑是裡。
表裡相合,動靜一如,臨陣自然判斷明晰,技術發揮。

正心只能臨陣養成,是以投機者應戒絕紙上談兵paper trading。
投機者先要專注勝負,繼而承擔勝負,最終超脫勝負。*** 難!
偈云:「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集中力亦可於其他強競技(註)領域養成,自小鍛鍊,當屬最佳。
(註)def弱競技指的是競爭各方各自發揮本領,並不直接互動,按絕對成績定勝負。如賽跑及會考。
強競技指各方直接互動,互為攻守,按相對成績定勝負。如圍棋及武術。

(戊) 論創造力
下手鬥的是力量,中手鬥的是技巧,上手鬥的是眼界。***
def眼法是判斷力的一種,但是 後設meta判斷力。*****
眼法不是判斷局面,而是判斷怎樣看待局面。
展現為提出甚麼問題,從甚麼角度看問題,如何設定框架以解答問題。

眼法可學但難學,因它不是技術,是哲學。
多讀各類sense書,擷取思想工具及典範,可以培養基本功力。
好學之後是深思,深思之道…..可效康德,獨自散步。

def最高眼力是創造力,即提出(相對地)全新的觀點視角以解讀局面。
創造之道首在A同構互射,此即抄襲***,從相異領域移用架構解讀局面。
次為B拓樸topology變形***,操弄原有架構,偷樑換柱,易容變臉以符新局。
上為C移空法*****,將舊有框架不符此局的原理看出,除去其不適合前設,加進新前設,然後導出新框架。
最上為 無法,即憑空提出新框架。此法,不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51

一個A股投機者的22年哭笑人生 衛摩詰

http://xueqiu.com/9055543140/23891241
被稱為「中國十大操盤手之一」的花榮毫不諱言自己是投機者。他1991年就入市,先後經歷了五輪牛熊轉換,不僅擔任過券商、信託、私募操盤手,還一直是一名財經寫手。在瘋狂且投機氛圍極重的市場,他一邊在書中告誡投資者要「捨得頭顱做酒杯」,敢於追漲換手率最高的龍頭股,一邊自相矛盾地介紹自己的「盲點套利」理論。

花榮不認為投機是個貶義詞。「投機就是投資機會,沒有機會就不進場交易,他始終認為在中國股市進行投資,尤其是價值投資難度很大,「企業也是有週期和壽命的,一支股票不會永遠上漲,也不會永遠下跌。很多人的缺點是要麼過於短線,要麼把自己命運和企業放在一塊。一直拿著股票不賣是錯誤的,你應該把錢不斷的投向處於週期最好企業。

跟隨證券市場一起成長的花榮,有時候會謙虛地宣稱自己能成為「不死鳥」是運氣,有時候卻嚴厲地批評股市和投資者。「A股依舊是不成熟的市場,絕大多數人都是傻瓜。這些人在證券市場分不清楚黑白、對錯,不知道市場的規律和本質。

在花榮看來,最重要的功課發生在交易前。一名合格的交易者,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必須考慮各種情形和後果,對交易制度和公司治理情況有清晰瞭解,之後才是買入賣出,即落實一切原則的交易本身。「比如交易制度是常識,但很多投資者卻不感興趣。一個人去菜場買顆白菜都知道挑挑揀揀,為什麼到了股市,還不熟悉遊戲規則,卻可以草率地買入賣出?」花榮將自己的博客命名為「中暑山莊」,比喻股民們進到股市就暈頭轉向,如中暑一般。

正如菲利普·費雪說,股票投資有時難免需要運氣,但長期而言,好運、霉運會相抵,想要持續成功,必須依靠良好的技能和原則。花榮認為投資者應該永遠保持學習的狀態,而無知正是許多股民虧損的重要原因。

這位操盤手將自己的投資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9年之前。證券法、基金法尚未問世,這是證券市場的亂世,做莊行為被鼓勵,膽子大的人才能生存。花榮的打法同樣草莽,他的目標是「獵莊」,發現莊家、跟隨莊家,激進操作,把基本面分析放在次要地位。

這期間花榮也中過槍。1994年時,花榮幫助一個民營老闆操盤,當年的股市正經歷第一輪熊市,滬市從1993年2月的1558點跌至1994年7月的333點,跌幅達到78%。當時花榮則注意到了新股內蒙華電,在大盤570點時以4元左右的價格建倉。本以為這支股票市盈率低,競爭力強,業績穩定,結果大盤5月到7月間跌去50%,內蒙華電的股價也一瀉千里。當時沒有止損的概念,花榮只有越跌越買,加大倉位。

沮喪的花榮已經做好了被掃地出門,睡到火車站的準備,孰料1994年8月1日,管理層連頒三大救市政策,內蒙華電也趁勢漲了起來,僅五天的時間,從2.32元漲到7.11元,花榮收益達到90%。

熊市無情,一批操盤手被清理。到1999年到2007年,市場上的主流群體已經由職業大戶演變為券商、基金,交易也更為規範,花榮的投資進入了進取和穩健結合的階段。花榮的策略是「題材是第一生命力」,即跟隨重大社會事件、重大政策等進行投機,利用技術面分析判斷賣出時機。

現在,花榮則琢磨了一套另類的投資方法——盲點套利,即在弱勢市場尋找確定性的機會,在一般人熟視無睹的地方獲利。花榮總結這一方法的核心要素有三點:低風險甚至無風險;利潤明顯、效率較高;有從盲點變為熱點的可能性。這三大要素連接的關鍵因素是雙軌價格

盲點套利的最佳案例之一是投資樊綱鋼釩。2008年,樊綱系謀劃資產重組整體上市,重組方案中給予持有樊綱系三隻股票現金選擇權,其中樊綱鋼釩股東在規定期限內可將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按9.58元/的價格出售給大股東所指定的第三方。這就意味著,只要在9.58元下方買,就可以視作無風險。

樊綱也被花榮認為是投資生涯裡記憶最深刻的股票,原因是當時買賣股票的整個操作過程在博客上公開,並引發了圈內廣泛討論。當時存在證監會不批准、鞍鋼集團單方面毀約等多種可能性,2008年8月1日樊綱系一度全線跌停。花榮在他的書中引用一名知名的券商分析師的評論:「樊綱鋼釩的信息面是透明的,股價的表現大家也都全看到的。花榮的看法與絕大多數基金經理、分析師的看法不一樣,其中必有一方是傻瓜。不是我們大家是傻瓜,就是花榮是傻瓜。」

最後的結果是,當年8月到10月的三個月內大盤從3000點跌至1600點附近,樊綱釩鈦則由6元左右漲到九塊多,別人賠50%,花榮則淨賺30%。

除了現金選擇權的套利,還有閒置資金國債逆回購、公開增發股、定向增發股、可轉債、權證等多種機會。「投資第一要務是保證不虧錢」,儘管不認同價值投資,花榮和巴菲特的投資思路卻異曲同工。

「順勢而為」,是花榮一切投資方法的基礎。「我的方法是波段操作,牛市做多,熊市做空。趨勢是投資者最好的朋友,你要順應整個大勢才能生存。」怎麼度時審勢則看成交量是否活躍、指數均線系統的方向、市盈率倍數等,以發現時間和價格的大概率性和確定性。當滬市成交量高於1500億,選股做多;當成交量低於800億,觀望為主。兩個成交量的數字不是絕對化,關鍵是市場的持續成交量越大,越說明市場活躍。

至於現在的A股,花榮認為仍處在熊途中。「兩市最大的問題是供求關係失衡。新股發行得太多,投資者的資金不足以支撐這樣的量。」在熊市中,人是非理性的。一支股票無論基本面如何,只要股價不穩,就會引來大量的拋售,聰明人應該以防守為主。

自稱「花狐狸」的花榮對更多的問題則狡猾地以「標準答案」略過。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操盤手?「有個好爸爸。」國內有哪位操盤手值得關注?花榮想了想,又搖了搖頭:「也許有,但到現在我還沒發現。」

花榮並沒有一個好爸爸。把時間快轉回1991年,大學畢業不久的花榮還在鄭州一家酒店負責弱電系統的管理和維護。聽說朋友的哥哥炒股賺了一大筆錢,他也跑去證券公司開了個戶。就像發現了世界的一個秘密一樣,他開始利用每天中午一個小時的空閒時間炒股。在當時,這種投機倒把的行為被看做是不務正業,儘管輸贏參半,但在炒股筆記本的第一頁上,每天勤奮研究股市的花榮仍舊立下了志向:「平庸不如死,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乎!」

1993年,券商自營盤開放。花榮決定曲線救國,他尋找機會進入證券公司IT部門擔任技術員,並在參加了上交所紅馬甲培訓後,逐步擔任了操盤手。

這期間對花榮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是他剛入行時到公司老闆家吃飯。席間,他被邀請參加一個遊戲,互相模仿對方的動作。老闆喝下一口水,花榮也跟著喝下一口水。接著,老闆一張口將那口水吐回水杯,花榮卻傻眼了,他的那口水早就嚥了下去……

這讓花榮開始明白,所有的操作都得留有餘地,許多看似絕對的事情都可以變成「沒被喝下去的水」,而操盤手必須考慮隱形變化。

幾次勝利的狙擊戰後,花榮成長為一名耀眼的操盤手,1997年買賣深發展等戰績讓他名震江湖。在花榮創作的小說裡,他為男主角塑造了戰無不勝的操盤手形象,但現實中他則遭受過更嚴重的打擊。

一直到2001年破產前,花榮都是一路春風,無往不勝。他輾轉於信託、期貨、租賃、券商各類公司,世紀初來到北京後,花榮的心態突然失衡了,「之前太順利導致頭腦膨脹,我開始希望自己的財產迅速升值」。在2001年,花榮和他的合作夥伴本來持有五糧液、重慶啤酒、中成股份,之後僅重倉了當時的主力南方證券重倉的中成股份。不巧的是,他們遇上了下半年國有股減持引發的並一直持續到2006年的大熊市。由於融資槓桿的原因,花榮迅速地賠盡持有五糧液和重慶啤酒曾獲得的盈利,並輸光了全部財產。沒有錢,在2002年到2004年之間,他蟄伏在書房中,只能靠寫字謀生,當時在博客上有網友這樣評價他:「花榮炒股沒掙錢,掙錢靠寫書。」

「寫書就像搬磚,一個字相當於一塊磚。」這是花榮最慘痛的經歷,寫書寫到主人公破產時的情節,他也忍不住痛哭流涕。

「窘態」,這是網絡上流傳廣泛的一篇評價國內第一代操盤手下場的文章裡,花榮的名字後面跟隨的兩個詞。

花榮對這些評價的反應是哈哈大笑。「每個人對窘態的定義不同,有的人認為不到100億都是窘態。」不過他又突然變得嚴肅,「如果以破產為時間點,我當時確實是窘態。」現在的花榮除了重新積攢了財富,還找到了另一種存在感——財經作家。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他就以「花榮」這一筆名為報紙撰寫專欄。他所創作的小說《操盤手》,是2007年中國書市十大暢銷書之一,描述了證券市場原始時代的內幕交易、擠佔保障金、股價操縱等不規範行為和操盤手實戰交易的過程,第一次將操盤手這個神秘的群體曝露在陽光下。2012年寫就的股市實戰手冊《百戰成精》,則在一年內重印五次。除了銷量,讓花榮津津樂道的是他的書曾被《紐約客》評選為「快速瞭解中國的五本書之一」。「現在遇到比我更富裕的人,我不再自卑。物質財富不會得到傳承,但精神財富可以。」

儘管困難總會給人帶來無盡痛苦,花榮仍然志在股市。這次破產也直接催生了花榮的「盲點套利」方法論。財富被清零使他厭惡風險,開始在股市的風險中追尋無風險,在無規律中追求確定性。

翻身的第一仗在2004年,他成功發現了潛力股中集集團,這只股票基本面超預期高成長,在6月進行10送6除權時花榮重倉介入。在當年陰跌不止的股市,該股漲幅超過100%。

由於整體收入有限,花榮當時在這只股票上賺的錢不多,但他重建了自己的威信,那個自信、好運的職業操盤手又殺回來了。之後他將盲點套利加熱點投機的手法使用得愈發純熟,即使在2008年的大熊市裡,由於只在明確的漲勢中進行操作,也獲得了近40%的正收益。

頭髮花白的花榮談到破產,依然心有餘悸:「現在不過是因為鹹魚翻身,還能笑著說。還有多少人賠盡了財產,無言地消失了。

二十多年觀察和接觸各類投資者,也讓花榮發現了中國股市常勝將軍們的共同特點:沒有被大熊所傷,沒有出現重大的失敗,沒有一刻讓心智和賬戶失去控制

投資心態儘管是玄妙的,難以量化,花榮認為是自己當年慘敗的重要原因。「我當時心裡著急,急於賺到1個億。把交易變成生死決戰的後果就是,不僅一個億沒賺到,所有的身家都煙消云散。」恐懼和貪婪,往往會讓投資者在完全錯誤的時間作出完全錯誤的決定。一個交易者必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有一個合理的心理預期,只要急於掙錢,就會完蛋。花榮這樣總結。

二十多年的經驗讓花榮意識到股市裡永遠是一贏兩平七虧:「這一概率不僅適用散戶,對於基金、私募等機構,全部都適用,一個交易者來到股市就必須認識到這點,要做好失敗的準備。

他現在只為自己打工。「古話說的是達則兼濟天下,在股市裡,是達則獨善其身。」多年的操盤經歷,則為他的身體留下了另外的痕跡,他告訴記者操盤手們普遍腸胃不好:「炒股時人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很容易反胃,飯都沒法吃下去。」放鬆方法則有很多,他愛講笑話、編段子,發表的每一篇博文裡都不忘加上一個笑話為股民和自己減壓。

笑話背後是投資這條路上的斑斑血跡。花榮的朋友當中,有自殺的、坐牢的、銷聲匿跡的、億萬身家賠光的。當年一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參加職業操盤手培訓的33個人,仍留在股市的只有花榮一人。「所謂良言難勸該死的鬼,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命運。這麼多年我最大的無奈就是有時候看到朋友在走向深淵,卻無能為力,攔都攔不住。

回首蕭瑟處,有些什麼樣的感悟?花榮閉上了眼睛:「我所遭受的最大挫折,來自A股;今天的一切財富,也來自於A股。我將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85

揭秘中國比特幣產業鏈:投機者賭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91.html

導讀:最早聽說比特幣還是在2010年,當時國內一本在學生中很知名的計算機雜誌對比特幣進行了專題報導,那時我只對報導掃了幾眼,暗暗記住其中幾個概念,諸如P2P生成、自有無國界、貨幣實驗什麼的,以備將來裝腔所需。

而3年後,比特幣相關概念不但人人都能說上幾句,連身邊都有同事開始挖掘比特幣,甚至我本人也被人推銷過比特幣礦機,這使我愈發認識到:比特幣產業不簡單。從身邊人開始,我以一名小白的身份重新調查了整個比特幣產業鏈,最終結果很震驚:中國的比特幣產業早已無關理想或貨幣實驗,有的只是一個個短期投資家。

礦工

由於製造比特幣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所以其運算生成比特幣的過程被形容為挖礦,挖比特幣的人則被稱為礦工(Miner)。我的同事F君就是一名比特幣礦工,自4月份開始挖礦到7月份停止挖礦,他累計投資在挖礦設備上的錢已經接近兩萬元,開銷包括:10餘塊顯卡、挖礦用主板、從美國購買挖礦機的費用(價值9000元,至今未收到貨)以及耗電等。

投入兩萬,收益能有多少呢?F君6月初開始使用10塊顯卡組成的比特幣礦機挖礦,剛開始每天可獲得130元收益,但到6月下旬,收益已經不足50元,而到了7月份,礦機每天產出已經不足20元。F君算了算,10塊顯卡組成的比特幣挖礦設備全天運轉耗電加起來要20塊錢,挖比特幣賺到的錢甚至抵不上耗電的錢。

為什麼收入會銳減?F君說這是因為很多人用了比顯卡挖礦更牛的專業設備,目前比特幣產量固定為每10分鐘產生25個,誰的挖礦設備能在10分鐘內最先生成比特幣,誰就能獲得收益,而背後比拚的完全是挖礦設備的計算能力。F君表示,5月份以前,大家挖礦的設備主要是用ATI顯卡,但從5月份南瓜張的比特幣挖礦機開始投入使用後,這種平衡被完全打破。

南瓜張與挖礦機

南瓜張是誰?網上目前仍可搜到一篇關於南瓜張的報導,題為《30歲比特幣炒家身家過億 幾年間飆漲5000倍》,文中稱南瓜張為北航計算機專業博士,其設計的比特幣挖礦機(命名為Avalon)運算速度遠超顯卡挖礦機。另一篇5月份的報導顯示,南瓜張設計的比特幣挖礦機一天能產生357個比特幣,按照7月12日的比特幣價格換算(1比特幣兌換579人民幣),南瓜張比特幣礦機一天可產出20萬人民幣。

能夠產生如此驚人的利潤,南瓜張口氣自然很大,在出貨比特幣礦機時,南瓜張曾寫下了很有趣的」霸王條款」:

1,在任何情況下均不退款。這是因為,我們會用預付款去購買零部件,因此無法退款。

2,沒有保障。這包括但不限於:現在沒有第三方評測所帶來的風險,我們是騙子的風險,由於客觀和主管原因無法按時發貨的風險,bitcoin本身出現嚴重問題無法繼續存在等。

3,沒有銷售客服。由於人力有限,如果您不能理解本公告的全部內容,即請不要購買。同時,QQ和旺旺等均不作預訂諮詢,所有詢問都不會得到回覆。

4,收貨地址一經確定即不能更改。」

據瞭解,南瓜張先後出貨過兩批比特幣挖礦機,這批礦機出貨時價格僅為幾千元,如今卻已被炒到了十萬元以上。有趣的是,在巨大利潤面前,南瓜張卻宣佈不再出售比特幣挖礦機,而是選擇出售其中最為關鍵的芯片,這也直接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比特幣挖礦機組裝。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所謂的南瓜張並不是一個人,其背後有一個團隊在運作,目前南瓜張團隊接到芯片訂單總數已經超過三十萬片。

期貨礦機

在眾多接手南瓜張芯片的公司中,以由原校內網創始人楊曜睿創辦的ASICME作為有名,據ASICME介紹,目前其推出的產品分為三檔,售價分別為3000元/11500元/45000元,ASICME目前每月接到訂單總價值超過700萬元,預計將在9月份集中出貨。

F君表示ASICME的挖礦機屬於典型的「期貨礦機」,期貨礦機的特點是用戶先付款、再出貨,發貨時間不定且一旦訂金轉化為貨款,則不接受退款。F君曾在4月份就掏了9000元購買了美國的比特幣挖礦機(蝴蝶機),如今到了7月份,蝴蝶機仍沒有送到F君手裡。

即使這樣,F君並不打算要求退款,他表示,如果他現在手裡有一台數萬元的比特幣礦機,一個月就可以賺回成本,之後的日子則是淨賺。

除了南瓜張的比特幣礦機和美國的蝴蝶機,期貨礦機領域還活躍著一家深圳廠商,這家廠商的代言人叫做「烤貓」(Friedcat),比特幣挖掘者也稱這家公司為「烤貓」。烤貓在去年年中宣稱研發比特幣礦機成功,向全球網友發行股票以募集資金(其稱之為論壇IPO)生產礦機,礦機生產成功後,其獲得的收益將向投資者分紅。

烤貓一份官方宣傳資料顯示,烤貓在2012年8月通過眾籌模式籌集到約10萬美元,年底製造出礦機的芯片樣品,在今年1月19日第一次分紅。烤貓宣稱僅一次分紅後, 當初投資者就都已賺回成本,目前烤貓股票交易市值已經超過1.3億美元。

目前,比特幣礦機確實能夠產生大量利潤,但一位比特幣礦機從業人員坦言這種日子不會持續太久,Avalon礦機每天產生20萬利潤已經是過去時,如今花數萬元購買一部礦機,回本至少需要30天,等到9月份礦機集中出貨後,需要多長時間回本非常難說。

這位業內人士還表示,從長遠來看,這一代比特幣礦機被超越只是時間問題,未來會有技術更先進、運算能力更強的比特幣生產設備,一旦這些設備出現,現在賣到數萬元的比特幣礦機將與曾經的挖礦顯卡一樣被淘汰。

層層抽成的二級產業

即使現階段擁有了比特幣礦機,也並不意味著能夠立即轉化為財富,想讓比特幣變成真金白銀,還要與眾多比特幣二級服務公司打交道,包括:

1.礦機託管。比特幣礦機運行時噪聲很大且對電源穩定有一定要求,對普通礦工來說,放一個比特幣礦機在家裡可能存在困難,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像服務器一樣託管在機房裡。一些比特幣礦機製造商在向用戶銷售礦機時都會提供託管服務供用戶選擇。

2.礦池。目前比特幣每天會生成3600個,即使用上了比特幣礦機,礦工也不能保證一定挖到比特幣,為解決這一問題,一些技術人員開始組建礦池,將礦工手裡生產設備的運算能力集合起來,形成較為穩定的收益,挖到比特幣後再按用戶貢獻計算能力分配比特幣。而礦池運作者則從中進行抽成,抽成比例從1%到5%不等,上文提到的ASICME提供的託管、礦池整體解決方案抽成比例為8%。

3.兌換。挖到比特幣後,用戶如果想轉化成真金白銀,還需要找到兌換渠道,目前國內有很多比特幣交易網站接受兌換,這些網站除在自己平台進行交易外,也會在淘寶開店就行兌換。然而無論是比特幣兌換成人民幣,還是人民幣購買比特幣,交易網站一律要收3%-5%的手續費。

由於比特幣交易網站的存在,比特幣市場還出現了專門的比特幣炒家,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是這些炒家基本的盈利方式。

4.山寨幣。除比特幣這樣的舶來概念外,如今國內還出現了十餘種山寨「比特幣」,這些山寨幣的運營方接受山寨幣兌換比特幣,從而使得這些貨幣具有挖掘價值。這些山寨幣在技術上往往存在很大漏洞,以山寨幣中比較有名的元寶幣為例,其原本設定於6月29日零點發佈,然而在發佈之前,程序就洩露,由於此時只有很少人挖礦且挖掘難度為負數,導致元寶幣被大量提前挖取。

無關乎理想 只關乎短期博弈

儘管F君承認自己「算是被套了」,但他並不懷疑比特幣會持續升值,他給出的理由是參與挖掘比特幣的人越來越多,投入到比特幣產業鏈中的價值就越多,比特幣凝結的價值就越多,同時比特幣的產量卻不斷下滑,因此比特幣只會在現有基礎上升值。在採訪中,我發現這個理念幾乎得到所有比特幣產業從業者的認可,他們一致認為長線投資比特幣必然穩賺。

同時,比特幣產業鏈從業者也都在不遺餘力的布道比特幣,一位ASICME的工作人員表示:我們宣傳比特幣,是為了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比特幣生產中來,比特幣的價值才會更高。根據5月份的一份統計,中國的比特幣節點超過8.5萬個,佔全球節點22.8%,而與多位業內人士交流後,大家都對中國比特幣礦工超過10萬這個數字表示認同。

儘管每個人都可以說上這麼一段頗具理想化的概念,但事實是,一旦參與到比特幣遊戲當中來,大家都成為了比特幣行業的短期投機家,挖礦者、礦機製造者、礦機芯片製造者、交易平台運營者、比特幣炒家都成為這個短期博弈遊戲的參與者。一位比特幣礦機生產者明確表示,在他看來礦機生意只能存在兩年,兩年之後的市場變成什麼樣都很難去說,大家參與進來都是為賺熱錢。

更為讓人擔憂的是,比特幣短期內很難直接購買現實中的商品,其被各國政府接受更是遙遙無期,這種情況下,比特幣價值升高只能靠吸取現實中資金來增值,過往遊戲參與者只有靠吸收新參與者投入的資金才能賺取利潤,而一旦外部兌換渠道斷裂,封閉的比特幣產業鏈將成為一個零和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470

投機者的市場先生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07/blog-post_21.html

1 市場先生很情緒化, 所以提供很多機會.
2 市場先生有精神分裂, 所以一時一樣, 你不要嘗試理解它的思路, 你是猜不到的. 否則你也會精神分裂, 語無倫次.
3 在市場先生有需要時提供供應, 就是有德行了. 錢如是, 貨如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81

為什麼大多數投機者的結局總是失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743

本文來自JOSHUA BROWN。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Jack Schwager's《 Hedge Fund Market Wizards(對沖基金市場智慧)》一書中描寫Larry Benedict在成功之前不斷失敗的故事。在成為超級成功的榕樹資本管理創始人之前,Benedict不斷地重複著失敗再失敗的故事,但他始終堅守著一條正確的紀律,即確保失敗的交易不會讓他從此出局,並且從不尋找彌補損失的捷徑。

以下是他分享觀點:

我們知道大部分投機者往往以失敗而告終,那是什麼原因讓你如此成功?

自從我開始投資事業,我看到過許許多多投機者慘談的結局,要麼自殺要麼無家可歸。他們共有的一大特點是身具有賭徒本性。他們一旦損失,總是試圖尋找一樁能夠彌補損失的交易。而我很早就知道不能這麼幹。從事投資事業需要你不懈的工作。這也是我所做的。每天,我都要做上百次交易。慢慢積累收益。如果你查看我的每日收益統計,你會發現很少有收益很大的日子。

許多投機者(或者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總是懷揣著這樣一個想法,即只要1到2次「大」的交易將改變他們的生活;或者在一系列小損失之後,只要一次關鍵一擊就能彌補損失甚至賺上一筆。當然,這種想法的確有實現的可能性,但可行性很低。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冒著巨大風險賭博成功的背後,有著無數悲慘的故事。

Larry Benedict上述評論讓我想起了我的朋友,Dragonfly 資本的Greg Harmon。

自Greg於2011年開啟博客以來,他始終能夠擊敗S&P 500,Greg的成功正如Benedict所評論的是磨出來的,他從沒指望能夠一擊打出個本壘打,他的成功是慢慢磨出來的。

在他最近貼出的Dragonfly交易記錄中,Greg指出在過去2年,他一共做了765次交易,其中484次以盈利告終,其他要麼損失要麼持平。他總是非常精確地使用入市和出市策略,在市場多空雙方同時交易著股票或期權。對他來說,投機並不是朝九晚五工作或業餘愛好,這是他的事業,他是職業投機者。

在投資交易這個行當裡,你必須努力工作。Larry Benedic是這樣告訴你的,Greg Harmon也會這樣告訴你,而且任何在這個行當裡成功的人士都會重複同樣的話。史上最偉大的投機者之一,Bernard Baruch,他的首條投資紀律便是「除非你把它當成是你的全職工作,不然不要去投機。」幾十年過去了,這句金玉良言依然管用,事實上,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今天的市場已經變得更為困難。

對任何人而言,本壘打都有隨機打出的可能性,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你能重複打出第二次?第三次嗎?很可能不行了吧。所以真正的問題來了,慢慢「磨練成就」是不是你願意做的,是不是你能夠做的。也許統計數據會說你在體力和情緒上都不是適合,但沒有人為因為你去嘗試而指責你。

所以你只需要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願意「慢慢磨練」成功,因為你的成功來自於你不懈的工作,你值得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