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假泡沫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6284&time=2011-06-04&cl=115&page=all
中国概念股反向收购赴美上市之旅遭遇阻击
财新《新世纪》 特派纽约记者 沈乎 记者 王姗姗
美国资本市场上,5月的暴跌结束了中国概念股3月以来发动的猛烈涨势。
外有美欧悲观的宏观环境,内有财务造假丑闻笼罩,中国概念股的走势虽与大盘基本一致,但震幅更加剧烈。纳斯达克中国指数(CHXN)从3月18 日的205.79点上涨到4月底见顶,收于243.56点,涨幅18.4%。5月2日至5月29日收盘,中国指数下跌到219.63点,跌幅9.8%。
根据i美股网站统计,目前中国概念板块包括240余家资产和业务在中国境内的上市公司,它们在纳斯达克、纽交所、全美证券交易所(下称美交所)挂牌。
中国概念股目前行情呈现两极分化状态。早期上市的新浪、百度等少数明星股依然备受各类投资者关注,交易活跃,估值持续高涨。中间一类为1亿到5亿美元间中等市值公司,质量稍逊、大多表现沉寂。
另一极是中小公司,数量众多,市值微小,他们不是在美中国概念股的主流,大多依靠反向收购上市(Reverse Merger),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他们连续爆出的丑闻,受到了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令中国概念股蒙羞。
反向收购上市公司中,沦陷的仍是小部分。乌鸡变凤凰的神话不是没有,进入纳斯达克全球精选(Nasdaq Global Select Market)的河南众品(NASDAQ: HOGS)当初就是借道场外市场OTCBB后转板进入指数。
反向收购也称借壳上市、后门上市,过程完全和IPO不可同日而语,也更容易出现问题。“背着空麻袋装米”,通过资本运作来做实业绩并“增长”,最后寄希望于转板后大出逃,从去年开始,这类公司造假丑闻频传,遭遇空方围猎。
2010年3月,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发布了一份针对中国公司借壳问题的研究报告。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每年中国公司的反向收购占美国市场同类并购总数的比例约二至三成,而同期中国公司IPO占比仅为一至二成。
近三年间,159家反向收购上市的中国公司总市值为128亿美元,不到56家中国IPO公司的总市值272亿美元的一半。在这159家公司中, 三分之一的公司占据了83%的市值,34家在纳斯达克挂牌,15家在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旗下交易所挂牌,101家在OTCBB上有报价,9家公司没有任何 报价。
很快,先是嗅觉灵敏的个别基金经理,然后是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美国本土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们,开始发动了对这些造假公司的揭露,画皮脱落后,更 换CFO、审计师辞审、成为被做空的猎物、接受SEC调查、停牌甚至退市、陷入集体诉讼,成为这些在美造假上市公司相似的命运。
“它们利用了运营地和上市地之间的空间区隔(remoteness),得以成功地欺骗并逃脱惩罚。”美国证监会(SEC)主席夏皮罗(Mary Schapiro)这样评价。《华尔街日报》5月10日报道, SEC正在调查有关公司,并成立了小组,来调查帮助这些中国公司造假上市的各类中介机构。
从2011年3月至今,先后有18家中国公司被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
纳斯达克近期对监管者称,它将收紧反向上市规则,在公司申请上市之前,建立一个六个月的观察期。定价标准也将强化,在转板提交申请前60个交易日内的至少30个交易日中,股价都必须超过4美元。
“好的公司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上市。正因为美国有比较完善的制度,这些公司的问题才暴露出来。未来这类公司到美国上市会越来越困难。”华兴资本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包凡告诉财新《新世纪》。
几百家买壳中介
绝大部分机构只有几个员工,没有固定办公室,多是游击战,打一枪换个地方
“骗得多了,大家都知道了,当然就做不下去了。”一位曾为“中美风险投资集团”(下称中美风投)寻找项目的前员工X先生,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这样解释该公司销声匿迹的原因。
 |
一名纽约警察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附近。美国证监会已着手调查在美中国概念股造假利益链的有关责任各方,包括各类中介机构。Jason Kempin/Getty Images
|
在把中国企业拉到国外借壳上市的诸多中介里,这家中美风投小有名气,一年可做数单。关键词将搜索者带向一家像模像样的英文官方网站。根据网站介 绍,其总部设在洛杉矶,却无联络方式;2005年进入中国,在上海陆家嘴的花旗集团大厦和纽约曼哈顿中城拥有办公室,不过两个办公电话均已无人应答。
原中美风投高级投融资经理徐晓光对财新《新世纪》记者确认,迫于美国证监会的调查压力,公司已于两个月前关门解散。虽然调查并非直接指向该公司,但由于交易所酝酿提高转板标准,该公司的业务已难以为继。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徐杰无法联系上。
徐杰曾是深圳市万德莱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家早年“无绳电话大王”的瞬间破产,造成海通证券等债权人约6亿元坏账。据《上海法治报》报道,2007年,原中美风投的一名员工还曾以“万德莱黑幕”相要挟,向徐杰敲诈了83万元。
“当初看这个公司在这种办公楼租这么大的楼面,感觉挺正规的。同时进去的有几十个人,还有博士。”X先生说。但没过多久,他发现这家公司的业务十分可疑。
X先生和徐晓光均表示,虽然公司网页称自己提供IPO、反向并购和兼并收购等服务,但主要业务就是帮助中国公司到海外反向收购。
“美国借壳上市壳资源成本比较低,我们把它叫做‘自下往上’。”X说。他对记者详述了一套典型的操作流程:花少量钱到场外市场OTCBB买壳,反向收购上市,然后在国内并购同行,拉高业绩,做大上市公司。
“OTCBB没法再融资,做市商只能维护市值,不让股价掉下来,5块钱别跌到5美分,同时还可能吸引其他机构进来。公司要支付市值维护费,也就 是找美国券商做对敲的交易成本,一般是两三个点。价格拉升,年报反应好,每股收益率提高,接下来就可以申请到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转板。”X先生说。
中美风投还常在反向收购的同时找战略投资者。“融的钱和上市成本差不多,成本两三百万美元,融的钱只有四五百万美元,顶多1000万。转到主板就可以增发。”
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国证券业人士估计,至少有几百家机构在中国充当买壳中介,绝大部分机构只有几个员工,没有固定办公室。“做这单的时候用A公司的名义,做完这单又用B公司的名义去跟另一个中国公司签协议。多是游击战,打一枪换个地方。”
从借壳到转板
中介机构有时要求以入股来抵消财务顾问费,未来一旦转板成功, 再做一次兼并和业绩提升,股价冲高后就出手
与中美风投类似,几百家买壳中介中,不仅有中国公司,也有大量的美国小型投行。仅上海便有十余家这样的中介,北京也有许多,但相对“正规”。所 谓正规,便是收取财务顾问费,但不谋求入股。在美国,有一定规模的有罗仕证券(Roth Capital Partners)、沃特金融集团(Halter Financial Group)、ARC投资(ARC Investment Partners)、飞利凯睿证券(Brean Murray, Carret & Co)、罗德曼证券(Rodman & Renshaw, LLC)等。或因SEC的调查正在进行中,罗仕证券对财新《新世纪》记者的采访请求保持了沉默。
 |
2010年12月30日,山西太原一间网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金融危机后,纽交所放低了对盈利的要求,不少互联网企业转而赴纽交所IPO,但纽交所的转板要求依然比纳斯达克更严格一些。胡远嘉/CFP
|
中美风投常对企业以抵消财务顾问费或中介费的名义进行无成本入股,入股比例可以达到30%,这是主要利润来源。
一位接触过中美风投案例的业内人士说,它曾到江苏游说一家企业,许诺赴美上市。地方政府觉得面上有光,遂对企业施加压力;而中美风投也不断抛出 不切实际的承诺。最后,以壳费用、中美员工工资加上25%股权的代价,该企业上了OTCBB,直到中美风投解散,也没有转板成功。
一旦转板成功,再做一次兼并和业绩提升,股价冲高之日,就是先期入股的“战投”出逃之时。“机构拉抬后的几个跌停板,往往是他们在逃跑。不花一分钱拿到的股权,逃掉以后就是几十倍上百倍的利润。”X先生说,但只有到主板才能退出。
前述业内人士表示,转板成功的案例其实并不多,顶多20%的企业能够做到。“他们告诉企业借壳上市成本很低,速度很快。但他们不提的是在 OTCBB市场其实没有交易或者交易非常少。转板的确有可能,但通常能满足转板条件的企业并不多,那些企业家不懂资本市场,英文也不好,往往上当。”
“对企业而言,到美国上市挺光荣,还不用花多少钱。这些企业往往有一些‘原罪’,无法在国内上市,比如涉嫌窃取国有资产,想要转移海外套现等。”X先生说。
旅程天下(NYSE:UTA)是中美风投标榜的成功案例之一。旅程天下自称是一家旅游服务提供商,核心业务包括旅游度假服务和机票酒店预订服 务。2006年7月通过借壳挂牌OTCBB;2007年以来火线收购了深圳迅速龙、西安金网、上海蓝豹和佛山海外旅行社等公司;2009年5月,转板至美 交所;2009年10月,登陆纽交所。
如果旅程天下的年报值得信赖,谁能说这不是一匹诱人的中国黑马?其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1001万美元,飙升到2007年的4429万美元, 再到2008年的7676万美元;其净利润从2006年的256万美元,飙升到2007年的870万美元,再到2008年的1543万美元。
旅程天下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机构股东共持有旅程天下22.21%的股份,其中不乏相当知名的投资机构:马丁·可利(Martin Currie Investment Management Ltd.)、罗奇代尔(Rochdale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C)、施罗德、贝莱德、高盛均在其中。
“空麻袋背米”
借壳企业有时玩的是“空麻袋背米”,直到通过收购把业务建立起来
企业去美国借壳的需求,常常是由中介机构发掘出来。每宗反向收购背后都有财务顾问,中介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合适标的,游说企业到美国做反向收购。不少企业借壳到OTCBB之后发现融不了资、转不了板,不上不下十分尴尬。
此时,敦促企业做大就成了中介的新工作。反向收购的企业很少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以二三线城市为多。“我了解的这个行业的案例分布中,江西有一些,江苏有一些,比较多的是东北和西北。” X说。
部分公司在借壳时就已开始造假。前述人士透露,一家借壳到美国的太阳能企业,玩的是“空麻袋背米”——直到在OTCBB对一家美国基金做了增发之后,才逐渐地把业务建立起来。
2009年8月17日,第一次转板后不久,旅程天下宣布了三个收购,当年销售收入才达到9790万美元,增长48.7%,净利润1130万美 元。随后,公司又火速宣布收购四家公司,收购金额总计1950万美元。2010年6月,在飞利凯睿和罗德曼证券的协助下,该公司做了一次增发,募资 2000万美元。
对这些收购和业绩如何判断,美国投资者一时无从判断。美国智治基金创始人埃里克·杰克森(Eric Jackson)认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研究相对不足,惟有大型机构才会在中国安排专职研究人员,办公室往往还设在香港。 “举个例子,一个美国知名的大型对冲基金,管理着几十亿美金,和很多投资者一样看好中国。但他们只有一个驻中国的员工,是一个美籍华人,他在香港设立了办 公室,每天的工作是看中文报纸,并且向美国报告中国的宏观经济和政策。基金经理不时会飞到中国,且只逗留一两天拜访公司而已。”杰克森告诉财新《新世纪》 记者。
大部分投资者不可能到中国调研,只能依赖公司信息披露、外部审计及相关的投行报告。“做IPO的中介机构,和做OTC借壳的中介机构,可信赖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纽交所全球上市业务部亚州区总经理杨戈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
但这样有利于造假者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不会永远持续。
做空者的猎物
自去年以来,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对不少中国概念股发起猛烈的攻击。“告我吧……我知道我是对的。”其中一家机构表示
2010年下半年,旅程天下终于纸包不住火。
9月,Bronte Capital的一名基金经理约翰·汉普顿(John Hempton)发表了一篇博客,指出旅程天下的种种疑点,认为该公司业务与其报表描述绝非一致,订票网站和酒店搜索根本就不能使用,其宣称收购的公司也 存在类似问题。这名基金经理将网站体验的全过程录了下来,并传到了Youtube上。
面对质疑,旅程天下坚决否认所有包含在博客中的指控,但并未提供任何事实反驳。今年3月,旅程天下的股价从6.73美元腰斩,最低跌至3.25美元。4月12日,该股停牌。4月29日,宣布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到目前为止,旅程天下仍未公布2010年报。
个别投资者的质疑还难成气候,独立调查机构成为揭开中国概念股盖子的主力,其中浑水研究(Muddy Waters Research,取自中国成语浑水摸鱼)和香橼研究(Citron Research)两家较有代表性。2010年11月10日,浑水研究成立不到四个月,即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对大连绿诺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绿诺) 的报告,强烈建议售出,给出2.45美元的目标股价。这份长达30页的报告详述了绿诺财报中的种种疑点,包括不存在的客户和伪造的财务数据。绿诺股价从 15美元左右开始跳水。11月中旬,数家律师事务所开始召集绿诺股东发起集体诉讼。11月17日,绿诺停牌。12月8日,绿诺被纳斯达克摘牌。曾经OTC 买壳,转板到纳斯达克,市值最高超过10亿美元,先后从市场上融资2亿美元,但现在又被摘牌,绿诺被打回了原点。
浑水做空绿诺股票是公开的。在研究报告开篇的免责声明中,它写道,浑水公司可能与会员、员工和客户一起对该股进行了做空,因此如果股价下跌,将 会实现巨大收益。今年2月,浑水公司的创始人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曾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专访,他否认该公司为对冲基金服务,亦表示“我写报告同时做空,存在利益冲突,但这种利益冲突是透明的。”
2011年2月3日和4月4日,浑水研究发布了对中国高速频道(NASDAQ:CCME)和多元环球水务(NYSE:DGW)的类似调查报告,调查精准,前者股价当天应声下跌33%,后者下跌27%。
香橼研究的做法与浑水研究类似。2011年1月13日,香橼研究发布了对中阀科技(NASDAQ:CVVT)的研究报告,标题是“肯定要被摘 牌”,报告附上了中文工商资料。报告发布当日,该股下跌18%。1月30日,它发表了对中国高速频道的报告,称“好到难以置信”,该股一天之内大跌 14%。4月26日,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IT软件外包公司东南融通(NYSE:LFT)受到香橼研究的质疑,后者认为该公司毛利率高得可疑,存在成立 关联公司转移成本的嫌疑,该股两个交易日内下跌30%;5月,这个质疑名单扩展到了斯凯网络(NASDAQ:MOBI)和双金生物 (NASDAQ:CHBT),杀伤力同样巨大。
虽然有人质疑,这些第三方调查机构的动机是做空收益,不过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做空机制本身就是市场对造假行为的一种有效制衡。正如香橼研究在报告中写的:“告我吧……我知道我是对的。”
在美国资本市场做空可以选择现货交易或者期权交易。现货交易就是做空者先向第三方机构借入股票,并在市场上卖掉,当股价下跌之后,再低价买入并 还给第三方机构。买卖之间的差价扣除其他费用,就是做空者的利润。期权交易为做空者买入看跌期权,待股价下跌之后再进行平仓,赚取利润。
封堵造假链
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多将审计外包给了中国会计事务所或咨询公司,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无权到中国来检查有关审计公司
业绩造假,外部审计和CFO首当其冲。为了获得美国投资者的信任,赴美IPO的中国概念股CFO一般必为美国当地的注册会计师。不过,在买壳上市的公司中,这一原则就要松得多。
对中国公司的打假为责的板子首先打向了会计师事务所。为绿诺国际提供审计服务的Frazer Frost LLP被点名。随后,该公司审计的其余25家公司也被投资者全面质疑。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是在安然丑闻之后为监管会计师事务所而设立。根据他们的报告,在所有中国后门上市公司中,美国会计师 事务所审计了74%的公司,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了其中24%。但在PCAOB提到的案例中,一些美国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将所有的审计流程包给了中国会计事 务所或咨询公司的人员,美国公司的人员在审计期间并未到过中国。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访问教授保尔·吉尔斯(Paul Gills)认为这是一个监管漏洞。“中国不允许PCAOB到中国来检查审计美国上市中国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国财政部和证监会也没有监管这块工作。公 司海外上市时,两国监管者的协作是很重要的。这个缺失使造假更容易。”
路透社本月引述PCAOB主席詹姆斯·多蒂(James Doty)的话说,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已取得了突破。他期待在未来几个月中,与中国监管层的对话能取得重要的进步。该委员会已与英国和瑞士监管层达成协议开始进行联合监管。
随着美国证监会调查的深入和更多造假中国公司的曝光,公众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绝非单纯的会计行业操守问题,而是一条附生于借壳的利益链。
“一些中国公司的创始人或者CEO数据作假,无中生有,应当受到谴责,但多年来也有很多美国人参与了欺诈,包括一些律师、会计师和投行家。”埃里克·杰克森说。“美国交易所也一样,别忘了他们从这些欺诈的公司里挣了钱,每年都要收上市费用。”
“纽交所的转板条件是1亿美元的流通股市值。OTC上挂牌的公司绝大部分的总市值都不到1亿美元。高门槛能把规模比较小、质量较差的公司排除在外。”杨戈说。
他认为,IPO过程中,大型中介机构认证盖章,把自己的信誉放在里面;问题公司在半年至一年的审核中被淘汰;会计师事务所完善财务管理;律师完 善法律结构,投行做结构重组,优化商业模式,公司自身质量提高;路演中向全世界最大最有影响的投资者自荐,形成比较好的投资者基础。“各方面造就了IPO 公司和买壳公司的根本不同。”
“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要考虑时机。当企业没到一定层次时不应上市。IPO窗口是一个战术选择,关键还是公司质量。如果只想去圈一把钱,美国资本 市场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说。华兴资本成立后共参与了11家中国企业的赴美上市业务,其中包括当当、网秦、奇虎等。
集体诉讼潮
“叫国际刑警来调查吗?大不了股票跌到地板上。最厉害的不过是集体诉讼,公司倒闭。股东从一开始就没想把公司做成长青树”
今年4月以来,已有至少八家律师事务所开始征集股东对旅程天下发起集体诉讼。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旅程天下的美国单一最大股东是北卡罗来纳州一位85岁的退休汽车经纪商乔治·瓦伦特(George Valente),他拥有超过10%的流通股,现在损失可谓巨大。
证券集体诉讼是美国特殊的法律制度,在全球其他国家少见。美迈斯律师事务所(O’Melveny & Myers LLP)郭冰娜律师介绍,所有在股票受影响的时间段买入的股东均可成为原告,而最后的判决或和解协议也默认覆盖所有股东,除非股东主动声明被排除在外。诉 讼一般是由代表原告的律师事务所推动,原告费用由律师预支,一般采取风险代理模式,律师能够分到20%-30%的赔偿。
据美迈斯统计,近期针对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诉讼案数量激增,仅今年已发生近20起,占美国全部证券集团诉讼案的四分之一。“这是历史上针对中国公司集体诉讼最密集的阶段。”郭冰娜表示。
据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证券集体诉讼数据中心统计,2010年对中国公司提起的集体诉讼创下了单年历史纪录,共有12起,占据针对外国发行人集体诉讼总数的42.9%。在这12家公司中,有9家是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上市的。
不过,即便美国股东赢得这场跨国诉讼,如何追回损失也是难题。即便被查,对早已金蝉脱壳的中国高管和中介也未必造成什么实际损失。“如何追究责 任?叫国际刑警来调查吗?大不了股票跌到地板上。最厉害的不过是集体诉讼,公司倒闭。股东从一开始就没想把公司做成长青树。”X先生说。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中国概念公司因证券诉讼倒闭。但如果和解金额很大,对公司负担很重,公司可能考虑重组或者退市。去年下半年,绿诺因财务造假遭遇监管压力和诉讼压力而摘牌、退回粉单市场,是目前可见最严重的后果。但是,股东对绿诺的集体诉讼才刚刚开始。
证券集体诉讼历时较长,一年至三年不等,大部分都以和解告终。高管个人如CEO、CFO和独立董事都有可能成为被告。如公司真的涉嫌欺诈,美国司法部还有可能对其提起刑事诉讼。
林義雄絕食掀起公民反核一周年大檢視 兩件事 戳破政府非核家園假承諾
2015-05-18 TWM
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新推出家用蓄電池,一上市就在全球掀起旋風,而台灣期待已久的「能源革命」何時啟動?從近日的核廢料立法草案爭議,與全台第一座「公民風場」澎湖能源公司未發電即熄燈的過程看來,答案似乎不樂觀。
撰文•何欣潔
二○一四年四月,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宣布以無限期禁食方式,訴求核四停建,並號召社會大眾以行動響應,當時因太陽花學運而騷動不安的台灣社會,旋即再度掀起「反核」熱浪。在當時強大的社會壓力下,總統馬英九宣布核四封存、停工不停建來回應訴求。
核廢料立法爭議
政院推「行政法人」逃避監督學者版排除場址居民公投權然而,一周年過去,台灣是否真往非核家園的夢想邁進?又或者,除了換得核四暫時停工之外,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仍然持續原地踏步?從兩個近日發生的能源議題,或許可以窺見問題的答案。
四月二十四日,正值「反核運動占領忠孝西路」行動一周年前夕,知名反核作家劉黎兒,發出了一封憂心忡忡的信件:「請千萬注意核廢料管理立法的問題!」指核一、核二廠燃料棒貯存池早已放滿,即將尋覓核廢料地點,行政院卻打算以「行政法人」方式成立專責機構來解決核廢料,恐將使核廢料處置過程脫離國會監督。
目前已送立法院審議的核廢料立法草案,有行政院所提的「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草案,以及由中研院院士李遠哲等學者領銜連署、透過立委黃昭順提出的「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草案,兩個版本均各有爭議。
行政院版草案以成立行政法人做為解決核廢料的機構,業務範圍包括最終處置設施選址、設計、建造、運轉、維護等;而爭議性極高的「境外再處理」條款,也在其中。草案明訂,該行政法人未來可接管三千億元核電後端營運基金,核撥經費不受《預算法》、《政府採購法》限制,僅須受經濟部監督,不受立法院的審查,遭反核團體形容為「錢坑黑洞」。
嫻熟行政法的環保律師蔡雅瀅分析,在過往經驗中,行政法人本來就很容易產生濫權、不受監督的風險,「現在的行政院版本,更是漏洞百出,恐怕會生出一個核廢處置怪獸!」而另一個學者版草案,同樣引起爭議。雖然草案提出了核廢料基金法制化、建立專責處理機構等設計,解決部分行政院版本所造成的問題,但在眾所矚目的核廢料候選場址中,卻規定僅由地方議會同意,即可成為候選場址,並由「放射性廢棄物資訊交流委員會」就候選場址,行使最後同意權。
這形同完全取消當地居民公投反核廢的機制,不僅幾個候選場址的居民急得跳腳,反核團體也毫不留情地痛批:「(學者版草案)大開民主倒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祕書長洪申翰表示,「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由反核團體共同成立的組識)的立場很簡單:目前的兩個版本都有問題,不應倉促通過。回到問題的根本來說,如果政府不願意全面廢核,核廢料問題根本無法得到解決。」他認為,政府該做的,是先讓所有核電機組停下來,確定核廢料的總量,然後才能明確討論核廢料處理的方式、場址與經費問題。
根據洪申翰的觀察,「政府動作很多,一面想推動核一、核二、核三延役,同時也從沒放棄過重啟核四;另外一手又希望以行政法人方式來處理核廢料問題,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沒有廢核誠意,卻只希望把核廢料處理「外包」給不受監督的行政法人;政府回應民間廢核力量,仍被認為是虛應故事、誠意不足。
澎湖風能夭折
投報率灌水 台汽電拒增資
首批綠電公民股東變泡影
第二個與非核家園有關的議題,則是在今年四月,台灣第一座公民風場胎死腹中。「綠能取代核能」的夢想,始終無法上路。
一四年中,澎湖縣政府宣稱,為開發澎湖縣境內充沛的風力發電資源,以官民共同入股方式,成立澎湖開發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又稱澎湖風能公司)。縣政府和台汽電各認股二五%、中興電工二○%,其餘開放給縣民認股,澎湖縣共有一千四百多位縣民表達入股意願,最後有八百一十位幸運兒中籤。原本有望成為台灣第一批「綠電公民股東」,創造典範,未料在一五年初,最大股東台汽電拒絕增資,讓美夢化為泡影。
台汽電表示,不增資的主要原因,是澎湖風場的經濟規模無法達到當初預期的最低報酬率,「原本聽澎湖縣政府講得很不錯,但後來發現,與實際狀況恐怕有一段不小距離。」再者,澎湖風能公司未來所發電力,無法與台電的既有線路並聯,若公司要自行架設電網,約需經費三十億元,台汽電董事會評估非澎湖風能公司所能負擔,最後決定放棄。
台汽電不願再增資的原因,說得委婉,但從澎湖縣政府所引起的連串風波可以窺見,地方政府推動公民風場事業,仍難免出現公司治理能力不足、「小孩開大車」的窘態,這恐怕才是台汽電撤資主因。
不僅事前欠缺周詳計畫即開始集資,澎湖風能公司揭牌成立時,內部僅有桌椅,無人員與設備進駐,遭鄉民譏為「膨風公司」。當地退休公務員、土木技師郁國麟痛批,澎湖風能當初計算投資報酬率時,未計入濱海風機鏽蝕故障的維修費用,也未考量風機設置地點的環評問題,「若要達到公司向縣民承諾的利潤,澎湖全島幾乎都會設滿風力機組,衍生的噪音、景觀、居民抗爭問題,也完全沒有處理;我早就說過,這是一個超大型詐騙計畫。」此外,縣政府表現荒腔走板、人事問題複雜,也影響台灣第一間公民綠能公司的命運。
綠能革命淪為口號
台灣應拿出魄力積極面對
澎湖風能公司原由國民黨籍的前任縣長王乾發所推動設立,未料一四年底民進黨籍縣長陳光復上任,「改朝換代」後,計畫推動過程看起來更不順利;在台汽電表明不增資後,還衍生出「新縣長不知情」的羅生門。
新任縣長陳光復對外指稱,自己並未在第一時間得知台汽電不增資消息,指責王乾發任內即擔任風能公司推手的建設處處長葉國清,未立即呈報訊息,涉嫌故意隱匿,但遭葉國清否認,暗指遭新縣長誣賴,決定提前退休,以示清白。
雖然真相如何不得而知,卻讓不少有意投資的縣民心驚,認為綠能事業與地方政治勾連過深,「下次有人再提倡什麼公民風場,澎湖人恐怕已經不會買單。」一名縣民股東表示。
郁國麟批評,從澎湖的例子可知,地方政府根本不具備經營綠能事業的視野與能力,「如果根本沒能力做,就該放手給民間業者經營,並給予最大的協助。」澎湖風能公司的失敗經驗,凸顯地方政府投資新創事業能力不足,重創台灣綠能發展士氣。不過,知名風機廠商英華威公司未放棄,仍試圖在雲林麥寮等地推動「公民風場」,卻同樣必須面對法令不友善、輸配電成本過高、居民抗爭的問題,前景難以樂觀。
歷經去年的反核熱潮後,台灣本有走向能源轉型的契機,政府卻沒有適時把握,該負起責任的核廢料工作,意圖用行政法人來規避監督;該放手鼓勵民間發展綠能時,卻又放任地方政府「自理」。
當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公司,以家用蓄電池在全世界掀起旋風時,令人不禁要問:台灣期待已久的「能源革命」,究竟何時會來?
核廢料管理立法 兩版本草案都惹議版本 行政院版 學者版(中研院院士李遠哲領銜連署)草案名稱 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爭議●以行政法人為解決核廢機構,缺乏立法院監督●3000億元核電後端營運基金不受《預算法》與《政府採購法》限制,遭質疑為錢坑、黑洞僅由地方議會同意,即可
成為核廢料處置候選
場址,完全取消當
地居民公投反核廢
的機制
??分鐘認識「澎湖風能」
完整名稱:
澎湖開發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實收資本額:1400萬元
股權結構:
澎湖縣政府25%、台汽電25%、中興電工20%、縣民認股30% 預期發電量:12.48萬千瓦核准成立:2014年7月清算與解散:2015年4月
票房泡沫被戳破 中國影業“出海借船”
當很多人還在幻想今年中國票房或許會達到甚至超越美國時,一場暑期檔滑鐵盧擊碎了很多人的預言。而隨著萬達、阿里巴巴、華誼兄弟等中國公司的頻頻“出海”,似乎預示著國內資本大鱷們還是看到了中美電影產業的差距,“出海取經”勢在必行。
回想起年初,很多人預測中國電影票房今年就將達到甚至超越美國的約100億美元規模,這樣的預測也並非毫無依據,甚至還有那麽幾分可能,至少2016年年初當廣電總局公布了中國2015年票房情況時,很多對此篤信不疑。
2015年,中國票房達到了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81部票房過億的電影中,國產電影占了47部。如果照此增速下去,2016年票房即便保持2015年的增長比例不變,票房也有655.3億元,正好與美國100億美元左右票房相當。
今年第一季度的內地票房繼續保持了穩定的增幅,累計票房過145億,同比增長50%,其中,國產片優勢較大,票房產出約為105億、占據整體的72.4%,僅《美人魚》單片就貢獻了33.8億、占比超過三成——這樣的增速如果維持到年底,達到美國票房,甚至榮登全球票房第一的寶座也並非難事。
不過,這種增速僅在一季度曇花一現,就陷入了令人困惑的票房低迷。

影業“泡沫迷局”
二季度開始,“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便迎面撲來:國產片集體淪陷,進口片也不盡如人意。票房勉強過7億元的《北京遇上西雅圖2》成為該季度國產票房冠軍,要知道,一季度冠軍《美人魚》票房可達到了33.8億元。
如果說二季度票房低迷很多人還能以“淡季”作為借口,那麽傳統“旺季”暑期檔票房遭遇滑鐵盧,則擊碎了大多數人的幻想,把中國票房打回原形。
2016年電影暑期檔中,6月、7月、8月內地票房總產出約124.24億,不要說高增長了,跟去年相比幾乎沒有增長。但對於大多數關註中國電影的人來說,最引以為傲的票房表現上不再高歌猛進,原地踏步的局面讓很多人不適應,繼而開始反思中國電影票房到底怎麽了。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第一季度蓬勃的市場表象依舊無法掩蓋“品質”是中國電影痛點的一大現實。中國電影經過連續十年複合增長30%的高速發展之後,工業體系、傳播體系、有效資源及深度開發、創意與想象力多方面的短板已越發凸顯。
要追問中國電影到底發生了什麽,3月份的一部電影露出了中國電影票房的“馬腳”。
《葉問3》票房大量造假,讓人意識到了中國電影票房存在水分。伴隨著在線售票平臺的競爭,大量票補出現,而為了讓票房能有個好的起片(電影上映前三天左右的票房表現,這直接決定院線對該電影的排片),大量電影制片方、發行方拿出了大筆宣發費用用於票補甚至造假。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表示,中國電影票補大約在40億到50億之間,占票房總額的10%。票補與這兩年電影行業的“互聯網+”密不可分,是業內較為流行的一種做法,一般是影片與在線選座網站合作,形式上大都是9.9元看電影等活動,貼補方為發行方或片方。票補大大刺激了票房,但隨之也產生了巨大泡沫:一張面額為30元的電影票,消費者掏9.9元,片方和票務平臺出20.1元,但票房仍以30元計算。
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豐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票補甚至票房造假的確存在,特別是在《葉問3》之前,票房下降也與此有關。
票補所推動的中國電影票房“虛高”,讓一些清楚真相的人擔憂,他們認為票補這種人為推動帶來的“非理性繁榮”,恐將帶來電影市場的“泡沫化”和市場秩序的紊亂,長此以往對電影產業健康發展不利。
資深電影人吳思遠就認為電商幫了電影的同時,也損害了電影,“9塊9一張電影票,不應該是這樣的。全世界都有網上售票,電商只收手續費,電影票還是一樣的價格,該50元就是50元。”吳思遠說,反觀中國的電影市場,電商與片方燒錢補貼,讓觀眾覺得電影票是低廉的,50塊一張電影票反而成了暴利,“對這種狀況,我是非常悲觀的。
張豐表示:“總的來說,中國電影並沒有停止增長,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電影還是有9%左右的增幅,目前只是增速放緩,但是回過頭來看,整個電影行業,2015年的增速難道不是過高了麽,放眼看中國各大產業,有哪個產業達到了一年48%以上的增速,背後有很多原因,越來越多資本進來,但對於真心想要做電影的人或公司來說,增速放緩並非壞事,這才是一個更健康的電影產業環境。”
他山之石
在中國電影陷入低迷的同時,中國公司也在加速出海,萬達集團在斥巨資收購美國AMC和傳奇影業後,其下一個收購目標似乎直指“好萊塢六大”(派拉蒙影業、20世紀福克斯、華納兄弟、迪士尼、環球影業、哥倫比亞公司)。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萬達將於年內宣布對兩家美國非生產性電影公司的收購,每家價格都在10億美元之上。王健林還強調,萬達明年將開始向全球大片進行聯合投資。
“我的目標是買好萊塢的公司,並把它們的技術和能力運用於中國市場。”王健林說,如果派拉蒙影業、20世紀福克斯公司、華納兄弟公司、迪士尼公司、環球影業、哥倫比亞公司這六大電影公司中的某家願意賣給萬達,萬達會有興趣。
除了萬達,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阿里巴巴也在幫助中國電影出海,在今年與20世紀福克斯、派拉蒙等好萊塢制作公司合作之後,阿里影業(阿里巴巴子公司)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上又有了新動作。10月9日,阿里巴巴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與AmblinPartners達成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投資、聯合制作、衍生品合作以及宣傳發行等領域展開密切合作。此外,阿里影業也將派駐一位代表加入AmblinPartners的董事會,參與公司的重大事項決策。AmblinPartners是美國知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公司。
很顯然,中國公司加速出海,特別是到好萊塢投資並購或尋求合作,背後都是希望為中國電影尋求新的增長空間。不過,好萊塢真的能幫助中國電影繼續獲得更高的增長空間?
對此,陳少峰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電影有它自己的路線圖,需要提升內容質量,打造通吃型(合家歡)、國際化、可以延長產業鏈的電影。另一方面,大的電影公司往多元化盈利的方向走,包括並購、國際化合作、尋求新的內容來源等。要跟好萊塢取經,以提升內容質量,也要拓展國際並購;同時要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和娛樂文化內涵。當然,國際合作短時間內解決不了大問題。
張豐表示,好萊塢公司很有歷史,特別是六大,體系也比較龐雜,有其運行的一套規則,這套規則某些情況下看似效率低下,甚至有些迂腐,但由於電影投資是風險很大的投資,幾乎都是“二八定律”,20%的影片賺錢,80%的影片虧損。某種情況下,這種景象未必是迂腐,特別是企業規模不一樣的情況下很難去評判,有時候對於小企業來說,創新精神是唯一的生路,但是對於大公司來說,不得不控制風險。我們也經常看到好萊塢六大的一家影視公司CEO搞一個創新,投資幾億美元投拍一部影片,最後狂賠,然後CEO換人,給公司帶來巨大陣痛,需要很久才能恢複元氣,從這一點上來說,好萊塢的謹慎某些時候也是一種必要。
中國對於好萊塢的學習之路還很漫長,但也要有所側重。張豐表示:“某種程度來說,好萊塢公司絕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每年都會去一兩次好萊塢,我認為好萊塢有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第一,電影工業化流程,這方面我們還差好多;第二,好萊塢發行體系,現在除了好萊塢,哪還有國家電影能夠做到全球放映,好萊塢那一套發行理論很值得我們電影發行同行靜下心去理解。”
雖然好萊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但摸索出一套好的學習或合作模式同樣重要:真正打通東西方電影的交流,像一家公司的同事一樣坐下來交流電影制作技術、合拍一部電影。
“一部優秀的中美合拍片的誕生,並不是指中方投入一點資金就算合拍了,而是在題材、文化創作上真正地合拍。導演李安的作品上已經看到這樣的影子,他在努力嘗試把東西方文化融合,讓電影能夠吸收東西方的優勢,並為東西方所接受,今後這樣優秀的合拍片或合作會越來越多,中美影視企業之間並購也是在推動這一進程,但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三到五年,甚至八年的時間來考量。”張豐坦言。
微影時代高級副總裁楊丹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目前中國電影票房出現一定低迷,但電影生產周期很長,只要趨勢是對的,對中國電影內容乃至票房提升還是有信心。對於中國電影向好萊塢取經尋求新的增長,他覺得是雙向的,從內容生產上來說,北美有很多內容生產管理經驗值得我們快速學習並消化理解,北美也在跟中國做交流,也需要學習中國市場的經驗。國際化不一定是完全拿過來用,而是更多從北美的一些經驗、發展過程中去學習理解他們成功的秘訣,而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