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月十九日,當全球科技業者還沒 從Google宣布買下行動裝置大廠摩托羅拉(Motorola)的震撼中恢復,全球PC龍頭惠普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宣布計畫分拆甚至出售旗下PC 業務。消息傳出當天,惠普股價暴跌二○%,市值足足蒸發一百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四百八十億元),創下六年來新低。 「這不只是大刀闊 斧,根本是對自己開槍!」一位美系外商分析師掩不住驚愕的語氣說。 攤開惠普的財務報表,PC業務占惠普整體營收近三分之一,去年幫公司帶進 了四百零七億美元營收。截至七月三十一日為止,PC部門獲利為五億六千七百萬美元,並未出現虧損。根據國際市場調查機構顧能(Gartner)發布的二○ 一一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場出貨量統計,惠普市占率達一七.五%,連續四年排名第一。這些數據都顯示了PC業務之於惠普的重要性。 今年初, 惠普執行長李艾科(Leo Apotheker)才信誓旦旦的說,要發揮惠普在PC上的優勢,投入更多研發資源帶給消費者更多創新,沒想到一轉頭,就朝自己開了一槍,這究竟是怎麼回 事? 微薄營益率,沒搞頭台灣還在撐,老美不玩了 答案,就在日漸下滑的營業利益率。惠普的PC營益率六%不到,與蘋果的麥金塔 (Mac)系統將近一五%的營益率形成強烈對比。原本寄予厚望要與iPad抗衡的平板電腦TouchPad,今年七月一日推出以來四十九天內,在百思買 (BestBuy)只賣出了二萬五千台,慘不忍睹。 「平板電腦只賣了(預期)十分之一,非常難看,加上這麼低的營益率……,台灣人或許會死 撐活撐做下去,但美國人不打沒把握的仗,覺得不行就快刀斬亂麻,」顧能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王菊梅說。 事實上,不只惠普,其他歐美PC廠 商也面臨相同窘境。全球第二大PC廠商戴爾(Dell)公布今年第二季的財報顯示,消費類PC業務的營業利益率低到只有二.五%。 種種不利 的消息,是否已經代表著PC產業走入末日,而重度依賴歐美品牌的台灣代工廠也跟著被宣判死刑? 創新主導權,轉移中亞洲技術優勢,已勝歐美 「這 反而是一個機會!」今年二月,宏?硈郈鴗H施振榮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就曾經預測,PC的低營業利益率將會逼得惠普、戴爾等公司丟掉這個產業,現 在看起來,這些預言似乎在一個個成真。 施振榮指出,科技演進的邏輯常常是歐美發明,亞洲發揚光大。例如電視機,曾經被歐美視為是夕陽產業, 卻在日本人手中重新被撿起,賦予其更高的價值,現在反而成為日本科技工藝的代表。 他認為,PC產業也有類似的現象在發生。「當華碩、宏?痋 B聯想三家市值加起來超過惠普、戴爾的時候,整個產業的黃金交叉點就出現了!」施振榮肯定的說。台灣過去累積了三十年的代工經驗,在PC上的技術優勢已經 遠超過歐美,黃金交叉之後,整個產業的創新主導權從歐美轉移到亞洲的態勢將更加明確。 雖然產業的轉移趨勢顯然已成定局,但不少人都在猜測, 究竟是哪家亞洲公司會拿下惠普的PC業務。因為,即使台灣長期的未來可以如施振榮預期般樂觀,但當前還是要面對轉移過後的短期衝擊。 目前最 有可能接手的,是韓系的三星與中國的聯想。「這個時代已經走向大者恆大,沒有三百億美元(預算),是玩不起這場遊戲的,」大和證券亞洲科技研究部主管陳慧 明指出。 幾乎擁有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獨缺PC的三星,對這個產業一直虎視眈眈;聯想目前在PC市占率以一二%排名第三,一旦併入惠普,市 占率將一口氣衝到近三成,具絕對主導優勢。雙方各有戰略性考量,但以目前來看,「資源高度集中的三星勝出機率比較高,」陳慧明觀察。 陳慧明 指出,依過去經驗,美系品牌對台灣代工的依賴程度最高,中國次之,三星因擁有自己的一條龍產業鏈,接手後台灣可以吃到的餅肯定會大幅縮減。為此,經濟部長 施顏祥非常憂心,不僅第一時間了解狀況,更緊急邀集台灣PC品牌與代工廠商研擬對策。 台灣代工廠,要轉型純做硬體,只有一條死路 「這 等於強迫台灣的PC產業加速思考,是要繼續仰人鼻息,還是要轉型做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陳慧明說。 「台灣現在需要的,不是放棄硬體,而是在 硬體的基礎上,加上創新服務,」施振榮說。純做硬體的話,就只有一條摩爾定律,那是死的,但如果能強化對市場的洞察力,找出消費者的需求,把PC當成載 具,掌握「easy」(簡潔),「dependable」(可靠),「end-to-end」(端對端)三項要素,仍有可能創造出新的價值。 王 菊梅也指出,當前PC產業的成長動能全部集中在亞洲,大中華地區正逐漸取代歐美,成為下一個科技主戰場,「到時候我們控制載具,又有在地文化優勢,五十年 之後,搞不好全世界的電腦都會變成台灣(品牌)呢!」施振榮大笑說。 |
| ||||||
靠著網民的力量,全球最大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成立四年就募資超過七億美元;在台灣,占有率超過八成的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也在一年多募資超過三千萬元。其中,「進擊的太白粉」創意路跑,就是透過群眾募資,一百小時集資超過六百五十萬元。 當最火的路跑活動遇到最紅的群眾募資(Crowd funding)風潮,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仿效「彩色路跑」(The Color Run,參加者每跑一公里都會經過一個彩粉區,完賽後,全身將被撒滿各色彩粉)而發起的「進擊的太白粉」(Attack on Flour,用太白粉代替彩粉)路跑活動,八月十七日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 起因是源自美國的彩色路跑、號稱最快樂的五公里路,預計九月底登台,因路跑愛好者報名過於踴躍,致使網路大塞車;網友一股怨氣催生了一場由群眾自力發起的「進擊的太白粉」路跑活動。 「進擊的太白粉」路跑活動先是吸引兩萬名網友力挺臉書粉絲專頁;之後搬上台灣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在短短一百個小時募得超過六百五十萬元,寫下台灣群眾募資史上驚人的一頁。 除了催生濃濃台味的太白粉路跑,由網友自行研發設計的超電能飛行腕錶,也透過群眾募資創下超過三五○萬元的募款紀錄,遠超過原先訂的三十六萬元目標。其他像在網路瘋狂流傳的「外國背包客為什麼不來台灣?」短片、紅遍全球的音樂App遊戲──Cytus現場演唱會,都是透過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圓夢。 顛覆傳統創投營運生態 這一切,象徵一個舊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啟。堪稱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破壞性創新——群眾募資,正在改變世界。 知名「破壞式創新」理論創造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丁森(Clayton Christensen)曾指出,群眾募資是種標準的「破壞式創新」,隨著這種新形態的經濟活動竄起,將破壞傳統做生意的方式,甚至會顛覆創投業的營運生態。 全球製造業正從過去大量、低價製造,走向小量、客製化的分散化生產,刺激新一波「自造者運動」崛起;在此同時,一種以網路為平台的新型募資方式也迅速崛起。集大眾之力支持提案者所發起募資專案,大幅降低創業門檻,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美國,成立於二○○九年的Kickstarter,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群眾募資平台;一只電子紙手錶Pebble靠它成功募資超過一千萬美元,不僅被《時代》雜誌讚美是一○年最好的發明,更被譽為「繼臉書之後,下一個極具上市潛力的公司。」這股「團結力量大」的築夢熱潮,一二年從國外吹進台灣。 而談起台灣占有率超過八成的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就不得不提創辦人林弘全。人稱「小光」的林弘全,頂著大光頭,穿著夾腳拖、T恤;若沒特別介紹,絕對想像不到眼前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無名小站」創辦人。 這位因創辦無名小站登上人生巔峰的科技新貴,在兩年前離開雅虎,經過一段時間沉潛,去年選擇從「群眾募資」重新站起。 將助人與獲利完美結合 講起成立flyingV的緣起,林弘全臉上帶著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說自己是想幫助人,好像太矯情,但那時候真的是想做些不一樣的東西。」十多年前,由六位交大研究生創辦的網誌與相簿平台無名小站,從校園網路看板BBS起家,成為全台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 ○七年,雅虎購併無名小站,讓林弘全不到三十歲就擁有超過億元身價,林弘全進入雅虎三年後,坐上全球社群服務產品最高主管,年薪至少三百萬元;但就在一切看起來都很好的時候,林弘全卻毅然選擇閃退。 「就是覺得,人生卡住了!」這一個轉念,讓他放棄人人稱羨的穩定工作,當了八個月的無業遊民。那一年,正好是林弘全走到三十歲的關卡。 在無業期間,林弘全完全放空自己,不斷找尋新的可能性。回想過去一路被時勢推著成立公司、茁壯、被雅虎購併,林弘全笑著說:「說起來也是幸運,讓我在七年之內就經歷了一個公司的輪迴。」但離開雅虎,大可選擇再次創辦網路公司、賺進大把財富的他,卻開始質疑:這是我想走的路嗎? 「或許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吧,那時候就不想再做網路的東西。」林弘全說。剛好在這段無業的日子,美國募資平台「Kickstarter」崛起,林弘全靈光乍現,「這完全符合我要的,把獲利與助人完美結合!」一二年四月,林弘全一手催生的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正式上線。一年多來,他的團隊收到五四六件提案,有二一三件正式上架募資,成功募款完成的有九十三件,累積總募資金額超過三千萬元,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群眾募資平台。 點開電腦螢幕,flyingV網頁上放著琳琅滿目的夢想等待實現,從紀錄片的後製與發行募款、流浪動物回家計畫,到一個女大生的鐵馬環台活動,都希望能在flyingV集結群眾力量圓夢。 其中,讓林弘全印象最深刻的,還是flyingV剛成立接到的第一個專案——歐北來。四位來自不同工作背景的年輕人,因為熱愛台灣在地的人情文化而聚在一塊,利用工作閒暇到各大小鄉鎮,以背包客方式自助旅行。 「就是很熱血啊!」三十歲出頭的林弘全興奮地表示。他們記錄下沿途遇到的人、住的地方、吃的東西,藉此發行周邊商品如音樂EP、旅行口袋筆記書、明信片等。直到現在,這幾位年輕人仍憑藉著這股熱情,持續記錄台灣在地美好的人事物。 隱身幕後看台灣創意發光 但把鏡頭轉回現實面,由於flyingV完全不收上架費、諮詢費,唯一獲利來源就是從成功完成募資的專案中,收取總募資金額八%的平台使用費;若是未能在期限內完成募資的,則完全不收費。 林弘全苦笑說:「這樣的規模還無法穩定支撐獲利,五百萬元資本額燒得差不多了。」但林弘全不死心,隨著台灣對群眾募資接受度提升,預估今年底,募資總額將會達到三千八百萬元,明年很有機會衝破一億元大關。那將是正式邁向獲利的里程碑。 努力為青年人圓夢的同時,林弘全最常被質疑的問題是:「若是募資失敗了,那我的錢還拿得回來嗎?」為了讓募資過程更加透明、公開,櫃買中心也從八月成立「創意集資資訊揭露專區」,把flyingV正在募資的專案再次揭示;同時,導入第三方支付業者。 在募資期間,所有小額集資會先統一到銀行業者的信託帳戶,若專案未能在期限內完成募資,再從戶頭將金額一一退還給捐贈人。 林弘全無奈地說:「這還是有些麻煩!」募資工具的便利性,絕對是大大影響專案募資成功與否的關鍵。以美國Kickstarter為例,捐贈者只要像入住飯店那樣刷個空單,等到募資案完成後,才會從戶頭扣錢。站在第一線推動台灣群眾募資發展的他,懇切地希望未來法規能夠鬆綁,讓台灣的群眾募資蓬勃發展。 或許看在外人眼中,二十三歲就成立公司的林弘全,是標準的天之驕子,但從大學就開始玩樂團的他,心中卻一直有個未實現的搖滾夢。林弘全從電腦中秀出他最愛的吉他手表演照片,感性地說:「站在舞台後方,我同樣能分享同一片風景。」正因如此,年過三十,選擇二度創業的他,這次希望幫助許多懷抱夢想等待實現的人,透過群眾募資平台,讓台灣的創意人才能被全世界看見。圓夢,不再遙不可及。 創業者找金援的新模式 ──群眾募資三大類型 性質 說明 發起者 與投資者 類似平台 捐贈 贊助者投入資金後,可獲得提案者承諾的回饋,屬附條件式的捐贈;若提案者並無承諾回饋,則為單純的捐贈。 發起者多為藝術家、發明者、電影製作人等;資金來源為慈善家、粉絲。 Kickstarter flyingV 債權 提案者向個人或組織募集資金,並在未來某個承諾的時點償付本金與利息。 發起者多為創業者、企業所有人;資金來源為投資者、企業家。 Prosper Lending Club 股權 贊助者投入資金後,獲得組織的股權。若未來該組織營運良好,贊助者獲得的股權價值也提高。 發起者多為企業家、企業所有人;資金來源為投資者、股東。 FundersClub Symbid 整理:顏雅娟 |
政企分開,僅屬鐵路改革的起始階段,下一步必須引入競爭、放鬆管制。
鐵路投融資改革必須在鐵路全面改革的框架下才能拓進鐵路改革正在除舊佈新中推進。
在原鐵道部通過機構改革
手術一分為三之後,國務院又于8月19日公開發佈《關於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在9月11日的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演講中,中國總理李克強再度將是項改革列入議程。
繼劉志軍案一審判決之後,與劉案相涉的一系列案件也陸續開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本月10日開庭審理的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兼副總工程師張曙光案。
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呼喚,促使人們進一步審視鐵路改革的布局。箭在弦上。
國務院8月19日發佈的《意見》亮點頗多。這份文件首次確定將向社會資本開放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和支線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提出以中央財政為引導設立鐵路發展基金,使民間資本獲得穩定合理回報;明確支持鐵路車站及線路用地綜合開發;承諾建立鐵路公益性運輸補貼機制;堅持鐵路運價改革市場化,增加運價彈性,等等,這些都具有破冰意義,初步勾勒出 “民資入鐵”路線圖。
劉志軍系列案顯示,鐵路系統長期實行的政企合一、半軍事化管理、壟斷 經營的體制弊端嚴重,已經到了非終結 不可的時候。鐵路素有“國民經濟先行官”之稱,30多年來在路網建設等方面亦有建樹,但因改革滯後,如今已成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在原鐵道部“跨越式發展”戰略主導下,片面追求高標準、高速度,加劇了鐵路路網建設中的不合理布局,也造成運輸供需不足和過剩並存的格局。當前在債務高企與投資加大的雙重壓力下,吸引民間資本投資鐵路,正可以起到關鍵性作用,可收大輸血之效。
不過,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鐵路並非易事。原鐵道部也曾兩度有此主張,但應者寥寥。究其原因,即在於鐵道部政企不分,公益性與經營性鐵路的運營虧 損依靠貨運收入彌補,全國十八個鐵路局和三大專業運輸公司要服從鐵道部的統一調度,統一清算,服從于其人事及財務安排。鐵道部掌握鐵路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社會資本進入鐵路建設後只是投資,無法參與經營管理;鐵路運輸管制嚴重,無法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運價,且腐敗盛行,投資者權益無法保障。顯然,如果“鐵老大”機制不能改弦更張,民間資本擔心有去無回,根本不可能貿然進入。
面對當前鐵路建設所遇困境,投融資體制改革既是燃眉之急,也是全面改革的突破口。走出這一步的同時,必須思考和努力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其核心仍然是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這牽涉到半軍事化格局下的壟斷桎梏拆解、運輸管理體制變革、企業組織框架重構等一系列難題。只有成本核算與清算體系趨於透明,開放投資才有意義;只有在路網建設與經營、運輸業務經營方面引入競爭,民間資本才能踴躍進入;只有鐵路運價逐步形成基於競爭的動態調節,市場競爭主體日漸清晰,民間資本才能引進來、留得住、揚其長;只有鐵路貨運組織改革、客運改革、路局改革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陸續到位,鐵路投融資困境才會逐步解決。
其實,鐵路體制改革,與電力、電信、民航、石油等國有企業主導的其他戰略性行業的改革相比,可稱有共性也有個性。過往這些領域的改革主要走了兩步棋,第一步是政企分開,第二步則是破除壟斷,扶持多個市場主體來參與競爭。鐵路的政企分開,僅屬改革的起始階段,更重大的改革任務正在眼前。
目前的中鐵總公司全面保留了原鐵道部的運輸企業組織架構,在鐵路建設、運營方面具備絕對主導權,下屬十八個路局按原管理模式各管一段。下一步改革必須在引入競爭、放鬆管制上下大功夫。
這其實是鐵路投融資改革推進的前提,而投融資改革本身,也必須在鐵路全面改革的框架下拓進。
未來,中國鐵路還需探索合理科學的體制模式。究竟是借鑒美國平行線模式,還是歐洲網運分開模式,抑或日本分區域一體化公司模式 ? 也有專家主張,按東中西地區不同情況,打造一種獨特的混合模式。這些課題仍可繼續探索,適時決策。與此同時,以鐵路投融資改革為先導,更為基本的運價改革、客運改革、路局改革、機構改革當儘快推進,鐵路核心領域改革必須加速。“民資入鐵”需要信心支持,需要機會召喚;“民資入鐵”既是輸血,更是參與改善造血機制。改革的汽笛已經鳴響,車輪也一定要轉動起來。
| ||||||
生意,當然想愈做愈大,要成功,除了靠實幹,有時亦要諗諗計。羅氏針織太子女羅可旋,十年前在巴黎創辦bread n butter這時裝品牌,今日在中、港的門市已過百間,但她依然每季搞搞新意思;而莎莎(178)由做水貨變成化妝品王國,上月他們更在銅鑼灣這發跡地開了間二萬多呎、集美容、髮型、美甲、餐飲等一站式的概念店Sa Sa Supreme,副主席郭羅桂珍說:「係我其中一個理想,好似間百貨公司。」女兒郭詩慧都話:「我成日約朋友喺呢度,食完嘢等佢哋慢慢睇。」金色標記 訪問當日,莎莎老闆娘郭羅桂珍著住Chanel金色套裙前來,平日寡言、少做訪問的她,每次開口只講重點,「今年唔興金色,為間鋪之嘛,唔好誤會。」郭太說。 原來鋪頭用了金、玫瑰金和古銅金三隻顏色,「等人易認,似間高貴華麗的化妝品百貨公司。」身為集團企業策劃及發展總監的女兒郭詩慧(Melody)補充說:「爹哋媽咪對每個產品、鋪頭裝修都親力親為。」 這間樓高兩層、位於禮頓中心的Sa Sa Supreme,地面放最新產品,上了扶手電梯,就開始一站式兩萬多呎的扮靚消閒大本營,郭太說:「因為間間鋪都好逼,我覺得要有一間寬敞嘅店招呼我哋嘅本地客,等本地客買得舒服。」 這裡除可買到平時莎莎有的貨品外,還可以在這裡做facial、身體護理、set頭、修眉、修甲,並有不同國際品牌如BOBBI BROWN、M.A.C及ANNA SUI專櫃,又有最新代理的韓國美容品牌banila co.,郭太說:「呢啲係Melody幫手去搵嘅牌子。」店內還設有caffè HABIT¯U,行到攰可以醫肚,Melody說:「諗揀邊間都要慢慢傾,我哋都試過好多間菜,揀HABIT¯U因為我本身好鍾意飲咖啡。」 朋友聚腳地 在澳洲Monash University讀完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Melody,對這行充滿熱誠,所以畢業後便回港打理家族生意。她喜歡約朋友在這裡嘆茶,八月試業時,林建岳女兒林恬兒、百樂集團主席羅家寶女兒羅穎怡等亦來過,「佢哋覺得好好,有時約朋友喺度食飯都好方便,之前可以早少少喺度扮靚,再過去HABIT¯U,一定唔會遲到。」籌備了大半年的概念店選在銅鑼灣,同郭氏夫婦情意結有關,郭太說:「我自己在銅鑼灣起家。」莎莎之所以誕生,是因為曾當佳麗寶化妝小姐的郭太,在七八年偶然知道總統商場有個莎莎化妝品櫃位放盤,頂手費二萬元,她便靠積蓄及向外家借貸創業。之後生意轉好,丈夫郭少明亦辭去維修咪錶和隧道收費的公務員職位,全職夫妻檔打拚,郭少明憶述:「我當時返夜更,朝早七點放工,鋪頭十點開,我瞓一陣就去幫太太。」三年前總統商場及他們的舊居中央樓,已由豐泰地產以二十八億元購入,將重建商廈。重臨發跡區,郭太披露這重建項目她亦投資了兩成,「對銅鑼灣當然倍有親切感,所以有份 投資。」 | ||||||
| ||||||
五十天前,經濟大師馬丁沃夫呼籲歐洲央行「立即啟動QE」,如今,他認為央行動作雖來得太遲,但並非沒有機會一搏,成敗關鍵除了政策火力,更在於德拉吉那句深入人心的「咒語」。 撰文‧陳怡芬 「就時間點來說,我認為已經太遲了。」六月五日,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發表震撼市場的搶救歐元區通縮危機計畫,對此,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Martin Wolf)如此表示。 四月中旬,《今週刊》即已針對歐元區通縮危機的解方專訪馬丁沃夫,當時他的答案很明確:「歐元區走入通貨緊縮已無可避免」、「歐洲央行應該立即QE」。時隔一個半月,德拉吉算是從善如流;即使沒有真的祭出QE,但推出的方案中,無論是全球主要央行首見的負利率政策,或是企圖引導歐洲各地銀行向中小企業放款四千億歐元的TLTROs(定向長期融資再操作),其作法之創新、手筆之大氣,已經算得上是誠意十足。 錯失最佳時間點 效果打折馬丁沃夫這一回再次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他並不否認德拉吉的用心;但要他對歐元區自此扭轉危機的可能性做個定論,這位在歐洲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評論員,仍然不敢輕易斷言。 時間,是最主要的考量點。 他口中所謂的時間,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德拉吉祭出救市方案的時間點,歐元區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已經連續八個月低於一%,遠遠不及歐洲央行設定的二%目標;若看核心通膨率,今年前五月平均僅有○‧七%;如果想得更遠一點,歐元區的整體經濟規模已比六年前金融海嘯前夕減少了二%。在馬丁沃夫看來,「通貨緊縮,其實早就逼到眼前了。」即使德拉吉終於出手,但在出手時間延遲的情況下,馬丁沃夫表示,歐元區走入日本式通縮應該還是一種「可以理解的發展」。 而也就是因為時間推遲,政策火力恐怕事倍功半,因此馬丁沃夫認為歐洲央行可能會在未來推出更進一步的寬鬆政策,當然,包括了德拉吉口中預示的「QE」;「不過,如同以往,正式推出的時間恐怕又會慢了好幾拍。」這就是他所認定的第二個時間問題。 「德拉吉面對的困難沒有改變,他要對付的是歐元區好幾個經濟體;歐洲央行的決策,要擺平一堆國家的中央銀行。」馬丁沃夫認為,這是歐洲央行決策總是顯得慢半拍的原因。「歐洲央行實施QE有其合法性、可行性與必要性,但遇到政治問題,QE始終就是一個禁忌。」他說。 於是,德拉吉需要的不只是聰明且有效的政策,「他還需要……魔法!」馬丁沃夫不像是在開玩笑,他認真的把德拉吉比喻為「魔法師」,而這位魔法師的聲譽卓著,是他認為這一趟「搶救通縮魔法」或許仍有一搏機會的原因。 「別忘了,他在兩年前就施過一次魔法,一夕之間,就讓當時幾近崩盤的歐債危機化險為夷。」馬丁沃夫說。二○一二年,德拉吉甫就任歐洲央行總裁,先是對外宣稱,「歐洲央行已經準備進場,大買義大利與西班牙公債」,在當時,買進歐豬國家公債是各界預期、想當然耳的救市作法,,而馬丁沃夫如今則把此計畫比喻為「德拉吉手中的魔杖」。 想恢復市場信心 先聽掌聲他手中或許有了把不錯的魔杖,但還需要厲害的「咒語」才能讓魔法啟動,「歐洲央行已準備好盡一切可能來捍衛歐元!」這是當時德拉吉的「咒語」,就是因為這句話,讓全球投資人開始相信歐洲央行是玩真的,瞬間對殖利率超高的歐豬國家公債另眼相看;「這一回,魔法師德拉吉又想出了新的咒語。」馬丁沃夫說。 德拉吉宣示,「我們已經一致決定,要用所有可能的創新手段克服通縮風險,」「但這樣就結束了嗎?答案是,不,還有更多的手段將會推出。」馬丁沃夫打趣地說,「仔細聽聽,這段話不是和當年的說法有些相似嗎?這就是德拉吉的新咒語。」的確,無論是負利率或央行印鈔票撒錢,過往如丹麥或日本都曾經有過政策失靈的失敗經驗,但當這些魔杖,或說是政策,多加了一句足以撩動群眾相信、跟進的宣言,就有機會讓情勢隨著歐洲央行的盤算運行。 畢竟,通縮危機往往是一趟自我實現的過程,民眾相信未來物價比現在低,開始減少消費、減少投資,於是經濟活動也就真的陷入停滯狀態;要扭轉惡性循環,除了足夠火力的政策,更要有絕對的信心建設。 「關鍵,就是立刻恢復市場信心。」在馬丁沃夫的解讀中,歐洲央行或許未來還是會有新動作,但不宜寄予過多期待,畢竟時間已經不利;換言之,六月五日德拉吉的這場「魔法秀」究竟能贏得多少掌聲,其實就將決定歐元區通縮與否的命運了。 |
| ||||||
因為物聯網技術,理察.沃爾曼終於可以做一樁比創辦TED大會更瘋狂的事,實現他五十年前的計畫——城市瞭望台。這項計畫目標要連結一千座以上城市,建立一套全新城市溝通標準,讓城市之間可以互相對照、學習,未來無論你在巴黎、京都、台北或紐約,都可以透過雲端得到這些訊息。 撰文‧周品均 有一個舞台,它是賈伯斯第一次帶著麥金塔電腦站上去的地方、索尼第一次將CD於世人面前亮相、Google在這裡公開無人駕駛車輛、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這裡說明宇宙祕密、比爾蓋茲在這裡分享與疾病對抗的經驗,這個舞台就是TED大會。 TED大會首次在一九八四年舉行,三十年以來已有數不清的創意從這個平台誕生,網路上的TED影片已吸引好幾億人次的點閱,而催生這個創意萌芽平台的是他——TED創辦人理察.沃爾曼(Richard Saul Wurman)。 理察.沃爾曼出生於美國費城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大學讀的是賓州大學建築系。在創立TED之前,他的工作是一位建築師,與科技沾不上一點關係,三十歲時曾與朋友合作開過一家建築設計公司;然而,不但建築設計公司的營運從來沒達到目標,他後來從事的教學工作、寫書、主持會議等事業,也都沒有為他帶來大紅大紫的機會。 用手機與電腦 就能觀察城市動態 直到一九八四年TED誕生,沃爾曼終於嘗到功成名就的滋味。他堅持TED不接受贊助、不能宣傳、沒有綵排、沒有講稿,甚至不邀請政治人物以及企業執行長,並且要演講者在平均十八分鐘的時間內,為觀眾帶來大家從來沒聽過、酷炫新訊息的形式,讓TED成為各領域爭相朝聖的創新大會。 如今三十年過去,這位將TED打造成全世界創意搖籃的教父,再度帶來一項全新計畫,他要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透過手機與電腦,觀察一千座城市的動態指標。二○一四年七月,沃爾曼在全球最大的地理訊息系統公司Esri的使用者大會上,發表了這項名為城市瞭望台(Urban Observatory)計畫。 八月八日上午,理察.沃爾曼坐在他紐約的書房中,接受《今週刊》電話訪問。現年已經七十九歲的他,興奮地說起自己正在進行的計畫,「這項計畫比TED更廣」。電話那一頭的沃爾曼提高了語調。 「你知道嗎?全世界目前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占去總數一半,到了五○年,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都會居住在城市裡。」他接著說,當城市人口密集度越來越高後,城市會遇到的問題也將前所未見,問題是,「城市之間有辦法藉由客觀的數據分析,而彼此學習嗎?」「很難,因為每座城市蒐集資訊的方法不一樣,過去也從來沒有一套標準化的城市地圖。」他所謂的地圖,不單單只是表現地理位置的平面圖,而是包含各種「城市居民行為數據」的地圖。 「其實,這是個醞釀多年的夢想,我在一九六○年代就想做這件事了!」沃爾曼說。事實上,早在一九六二年,他就曾出版這樣一本書,一本比較全球五十座城市的地圖集。 相較當年,如今的「城市瞭望台」計畫先進多了,它將透過3D模擬、地理訊息系統(GIS)、衛星等技術,建構出全球模型,並且由全球超過二百個國家中、一萬五千名地圖學家提供數據,由沃爾曼的合作夥伴Esri進行地圖製作。 而今年全球最夯的物聯網技術,正是幫助他實現城市瞭望台夢想的推手,「物聯網讓我們可以蒐集到不同城市的數據(data),同時進行大量數據傳輸與分析。」他以鉛筆作為比擬,「如果沒有筆的發明,想要畫畫將費時、費力得多,而物聯網就像這枝筆,有了這枝筆,我才能以更容易的方式實現計畫。」 懂得分析數據 ﹁只是想更瞭解世界」 目前,全球約有五十八座城市加入城市瞭望台計畫,到了二○一八年,沃爾曼的目標是要讓全世界一千座城市都參與這項計畫,「你可以輕易掌握世界上每座城市的孩童上學地區分佈,也可以觀察疾病擴散的狀態。」他還打算要在計畫中加入收入、犯罪統計、流浪者、健康統計的指標。至於這些資訊究竟能夠創造多少實際價值?他坦言,「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們有一堆大數據,這些數據如果不被試著解讀,就是一堆垃圾。」倒是他的合作夥伴,對於「城市瞭望台」的企圖有著較為明確的解釋,「我們讓城市之間可以用相同語言對話,一座城市可以輕易地向另一城市學習經驗。」Esri創辦人Jack Dangermond說。 TED大會風行全球,奠定沃爾曼在網路時代的一席之地;如今,物聯網時代來臨,他的腳步也沒有落後,他不僅懂得蒐集數據的重要性,更瞭解只有數據是沒有用的,更重要的是分析數據,「我的目標是把巨量資料變成能理解的重要資訊」。沃爾曼說,自己想推動城市瞭望台計畫的原因就這麼簡單。 「別問我是不是想要改變世界,我不想!我只是想更瞭解世界。」即使TED已經成為網路時代中的傳奇,理察.沃爾曼也從未改變過他的初衷。 理察.沃爾曼 (Richard Saul Wurman) 出生:1935年 現職:城市瞭望台計畫主持人經歷:城市瞭望台計畫人、TED創辦人、建築師學歷: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家庭:已婚,育有4子 |
而據企鵝生態了解,ChinaJoy期間還在猶豫要不要做H5的騰訊互娛,如今已正八經的啟動H5遊戲開發項目;同時,很多大的遊戲公司,比如觸控科技、博雅互動等都開始深度介入H5遊戲。
企鵝君拜訪了多位HTML5遊戲行業最前沿的從業者,向他們了解了HTML5遊戲的現狀,整理如下:
1.HTML5遊戲終於得到資本青睞。
雖然喬布斯生前就一直在說HTML5代表未來,國內也有不少HTML5開發者存在,就連HTML5峰會等活動都辦好幾屆了,HTML5開發卻一直不溫不火。
《神經貓》背後開發引擎項目的聯合創始人就表示,H5遊戲在朋友圈大火後,我們只要跟投資人說《神經貓》用我們產品開發的,投資人就會說:哦,明白了。
以最出利潤的遊戲作為切入點,終於使HTML5開發者告別“高冷”階段,獲得了資本的青睞。
2.HTML5遊戲爆發原因:手機硬件性能提升+統治級的微信
有HTML5遊戲開發者認為,《神經貓》和後續一系列作品能火,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微信這個統治級產品出現,展示了HTML5遊戲的魅力,並利用了社交傳播;
二是,本質原因在於技術成熟,手機硬件已足以支撐HTML5遊戲爆發。
據了解,《神經貓》只用了開發引擎不到1/8的功能,現有的技術已足以支撐中度、重度HTML5遊戲出現。
同時國內還積累有大量Flash開發資源,這些資源不少轉入了HTML5開發中。
3.HTML5遊戲真正爆發要到明年,標誌是中度H5遊戲賺到錢
雖然H5遊戲火了,但其並未獲得商業上的成功,《神經貓》接入騰訊廣點通時,已錯過流量最充沛的階段。
同時,由於輕度H5遊戲依賴社交傳播,偶然性很大,最好的開發者也不能保證和知道遊戲會不會爆發、何時爆發。
因此很多人也懷疑H5遊戲只能停留在玩票階段。對此這個問題,開發者們看法是:
H5遊戲真正爆發要在明年,標誌為出現中度H5遊戲,並依靠向用戶收費而非廣告賺到錢。中度H5遊戲可以擺脫目前《神經貓》用戶粘性低的問題,而只要一款作品出現,後續就會有無數跟風作品。
其實道理等同於PC端的端遊到頁遊,頁遊最早的形態就是農場偷菜,是基於社交平臺的內置遊戲,然後就出現了中度、重度的頁遊。
另外,只有中度和重度H5遊戲才可以展開真正的商業化運作,運營者甚至可以去大量投放廣告,只要把流量引入到遊戲中變現加倍賺回就好。這個玩法甚至有可能讓遊戲開發者不再依賴分發渠道。
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是,HTML5遊戲不再依賴病毒式傳播和廣告,就不會對社交平臺產生沖擊,就不會得罪平臺。
4.微信正在限制H5遊戲傳播,X5引擎或為敲門磚。
神經貓和最成功的一批H5遊戲,其用戶訪問都超過了超過了千萬IP,才能讓很多用戶感知到。
但最近H5遊戲卻從朋友圈中“消失”,其中,微信的限制起了一定作用。
有開發者就表示,測算結果是最低十幾萬IP訪問後,微信就會進行限制,方法是用戶分享到朋友圈後除了自己不可見。同時也有開發者透露,微信的標準其實是20萬IP。
上述開發者認為,微信這樣做,等於為HTML5遊戲放了個遠低於從前的天花板,開發者已很難做有很大影響力的HTML5遊戲了。這個開發者的應對辦法是更換遊戲域名,跟微信打遊擊戰。
對於微信限制H5遊戲,有知情人士表示,微信限制HTML5遊戲也是有原因的,很多H5遊戲接入很多成人藥品之類的廣告,對產品體驗有影響。加上,微信對將流量引出微信一直很謹慎的,微信公眾平臺很長時間都不允許加外鏈。
據了解,微信對HTML遊戲已有一整套計劃,包括廣告如何接入、運營規範、而更多則是技術標準方面的事情。
有趣的地方在於,騰訊瀏覽器部門最近發布了X5引擎,該引擎技術也將應用到微信內置的瀏覽器中。有開發者透露,X5引擎的技術標準也是微信的技術標準,且X5引擎也在高度關註H5遊戲,或許X5引擎將是H5遊戲在微信發展的關鍵。
5.移動端平臺級產品都在關註H5移動遊戲,生態正在建立中。
《神經貓》起於微信後,巨頭現在都非常關註HTML5這塊,都在積極進行合作和聯合開發。
據了解,除了UC瀏覽器、騰訊X5等產品外,其他移動產品也都在關註HTML5遊戲,並積極進行外部合作,包括360會基於手機助手、小米基於MIUI(負責遊戲的小米互娛屬於MIUI部門)、騰訊應用寶的想法則是把H5遊戲做成遊戲試玩版等。
不過依賴非微信平臺進行H5遊戲運作的話,中度遊戲是重要的門檻,一位開發者就表示,H5遊戲不依靠微信的社交關系鏈傳播的話,就只能靠廣告引流,但廣告引流用在輕度H5遊戲上穩賠,只能是中、重度H5遊戲的運營手段,這又回到了前文說的問題。
同時,大的遊戲公司也紛紛開始立項HTML5遊戲開發,騰訊互娛、博雅互動等等都開始進行遊戲開發,觸控科技的HTML5遊戲開發引擎也在最近開始推廣。
正如PC端的頁遊起於端遊之後,圍繞著HTML5移動遊戲,一個涉及廣告引流、遊戲底層技術、遊戲開發、遊戲運營等產業鏈正在建立。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2-11 11:14 編輯 喊了五年的移動支付“元年”終成真? 作者:孫昌旭 引言:從2010年第一個移動支付“元年”開始,到現在第五個“元年”,移動支付一直是熱點,但是一直沒有真正的爆發,2015年會爆發嗎?手機廠商有哪些困惑?安卓產業鏈如何複制ApplePay產業鏈?聽一個最資深的前線專家來談談。。。。。
蘋果的ApplePay再一次掀起移動支付熱潮,大家都說2015將是移動支付的元年。但是回憶過去,我們從2010年第一個移動支付“元年”開始,到現在已是第五個“元年”。那麽,“真的元年”來了嗎?本刊特請到一位中國移動支付產業最早的倡導者與參與者——新成立的天喻果核公司總經理陳吉,他從2003年開始為銀行、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金融的安全解決方案,一路走過來,作為天喻負責新興方向的技術中堅,陳吉參與了幾乎所有移動支付重要活動/平臺的研發與推廣,並參與起草了相關標準。我們聽他談談對於“真元年”的判斷。
為什麽成為移動支付的堅定擁躉者? 2003年開始,我開始為銀行、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金融的安全解決方案,那時候,網上支付剛剛興起,網上銀行還不普及,手機還是功能機、黑白屏,沒有人提移動支付。
2005年基於WINCE的智能手機開始在IT界流行,我也是這個時候開始接觸智能手機,並且再也沒有使用過功能機。這個時期,我一直在考慮將PC上的網銀系統遷移到智能手機上的安全方案。2006年,天喻開始研究智能SD卡,我們在2007年就將智能SD卡應用於招商銀行的手機網銀了,那個時候,智能手機都還是稀罕物,更別談移動支付了。
2008年,我開始接觸移動支付的,那時候移動支付剛剛起步,移動運營商還在做2.4G的方案。整個移動支付產業鏈條中包括芯片商、卡商、移動運營商、金融支付應用提供方,其中金融支付應用提供方主要是銀行在參與。天喻作為智能卡業內有名的“學院派”,積極參與了由移動運營商主導的移動支付技術與應用推廣。後來因為2.4G方案在產業鏈整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困難,也與國內金融支付領域現有的基礎設施不兼容,改造過程有太多成本需要消化,技術上面也還需要時間去完善,所以從2009年開始各種基於13.56M的移動支付技術方案開始出現,從SWP-SIM、SIMPASS、雙界面SIM卡、到SWP-SD、SIMall、SDMall等等,技術方案層出不窮,還包括一些對終端的改造方案,整個就是方案大戰。天喻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堅定自己作為技術提供者的角色,幾乎對每種技術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進行開發,保證每種方案都是第一時間推出,並參與項目測試。
作為天喻負責新興方向的技術中堅,我參與了幾乎所有移動支付方案的研發與推廣,從2010年開始,我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與各大運營商、銀行、銀聯、城市一卡通等交流移動支付的解決方案,從大量的溝通工作中,我了解到了移動支付對於這些應用方的重要性。也正在這幾年,移動終端智能化開始在中國全面普及,移動支付作為所有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基礎支撐的作用也逐漸顯現,雖然,移動支付還處於第一個“元年”,但是我已經認定移動支付是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剛需,這一年,我開始自詡為“移動支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