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賈麗娟
距離慧聰網(02280,HK)從創業板轉向主板已經快一個月,但在這期間,慧聰網的股價卻下跌了近40%,目前股價為8.65港元,與轉板前的14港元上方相比,跌幅令人扼腕。
關註股價的可不止是慧聰網的投資者,更有慧聰網的所有員工。轉板前,公司董事長郭凡生欲和CEO郭江一起,向在冊所有員工贈股,並稱之為“叔叔的禮物”,贈股來源為兩人的個人股份。而慧聰網股價的下跌,意味著員工手中股票的價值縮水。
轉板一月跌幅達40%
1992年成立的慧聰網,可謂是互聯網行業的一家“慢公司”。這家公司2003年在港交所創業板上市後,一度淪為“仙股”,又在2010年以後一路上漲,成為眾人矚目的黑馬股,2014年一季度其股價最高達到22港元。
上市11年後的2014年10月10日,慧聰網由創業板轉向主板。在轉板前夕,慧聰網官方向其全體員工發送了一封來自董事長郭凡生的郵件,標題為“一份來自叔叔的禮物”。
郭凡生在郵件中表示,將與CEO郭江一起從個人股份中向全體員工贈股:“凡今天在冊的每一位員工,管理人員將收到每人10000股原始股,總價值超過7000萬港幣,一般員工每人1000股原始股,總價值約4000萬港幣,鎖定時間2年。這些股份以慧聰目前市值超過一億港元。”
郭凡生表示,“我們要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第一家真正全員持股的公司,只要你是慧聰人,你就將成為慧聰的股東。”
不過,在10月10日轉板後,慧聰網股價開始下跌,轉板當日其開盤價為14.5港元,但截至昨日收盤,公司股價僅為8.65港元,較轉板當日開盤價,跌幅達39.93%。
按此計算,當時價值1億港元的“叔叔的禮物”,如今賬面價值只剩6000余萬港元。
三季報預告被指不及預期
出現如此大幅的下跌,恐怕與公司的業績不無關系。
10月30日,公司發布了第三季度的業績預告,表示今年前九個月的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和銷售收入,預計分別同比增長超過50%和20%。公司表示,增長原因為“公司互聯網業務的穩定增長”。
看上去這是個不錯的業績,但對比慧聰網2014年上半年的業績,三季度單季數據不容樂觀。
2014年上半年,慧聰網實現了4.65億元的收入,同比增長30.1%;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為1.03億元,同比增長95.8%。再回看一季度的數據,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8.8%,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同比增長108.5%。
可以看出,公司在上半年的利潤增速為95%以上,前三季度利潤增速就下降到了“超過50%”,也就是說,三季度單季的業績拖累了整體增速。
對此記者聯系了慧聰網方面,但對方表示即將發布季報,不方便詳細回應。
對於慧聰網股價的下跌,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深行業分析師歐陽新周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的環境來看,在阿里巴巴上市後,身處B2B行業的慧聰網會受到一定的沖擊,三季度業績有所影響;另一方面,公司從創業板轉到主板,再加上公司在戰略上的轉型調整,即公司的盈利模式將轉向交易傭金、互聯網金融和配套服務等,使得投資者對於慧聰網持一定的保留態度。
而輝立證券在昨日對慧聰網給出了“買入”評級,該行稱,今年前九個月的增長似乎比中期業績有所放緩,不過在過去的幾年期間,毛利率和純利率於近年均穩步上升,從2011年的84.7%和9.4%,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4.7%和22%,顯示盈利能力持續改善。而股價在轉向主板後,一直遭遇嚴重沽壓。輝立稱,無法從財務報表找到股價下跌的原因,而可能的解釋是,投資者對於其收入和利潤增長放緩的關註。另一個原因是,資金自今年第一季開始流出軟件服務類別,當中許多表現良好的公司都遭遇同樣情況。輝立認為,公司股價自轉板後大跌是市場的過度反應,給予慧聰網 “買入”評級,目標價14.92港元。
慧聰網(2280):業績增速放緩,業務向B2B2.0 時代升華 作者:古森森 業績概況 慧聰公布了2014 年全年業績:總收入為9.67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4%;毛利為8.94 億元,同比增長16.2%;營業利潤為1.93 億元,同比增30.1%;歸屬股東利潤為1.88 億元,如剔除土地使用權減值、專項費用以及可轉債利息項目後,調整後利潤為2.15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40.1%;我們認為,公司收入增長放緩,主因是公司在策劃向B2B2.0 方向的轉型,單純通過擴張銷售力量增加用戶數量已不是主要方向。由於用戶增長和用戶消費增長是慧聰現階段業績主要的增長驅動力,現兩力增速均呈放緩,將會為未來業績增長帶來一定壓力。執行董事楊寧辭職為個人發展決定,與董事會無意見分歧。 B2B2.0 啟航 在線交易傭金、自營業務差價、小額貸款和O2O 配套服務是慧聰向B2B2.0 升級的重要的方向。目前小額貸方面進展順利,與神州數碼的合營公司在去年5 月已取得全國性牌照,其融資渠道主要包括註冊資本金、股東借款、商業銀行借款以及證券化,在扣除渠道分成後,凈享利率約為12%。順德O2O 項目進展良好,50%將被售出以覆蓋成本,余下將自持用於連接線下商戶。另與順德類似的余姚項目也在進展當中。慧聰暫未透露在線交易金額,待形成成熟規模和可持續性後再進行公布。 削目標價至11 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我們認為,由於公司商業模式正處於轉型的節點,業績已過爆發性增長階段。因此,我們相應調整了公司15 年以及往後業績的預期。目標價相對應2015 年PEG值為0.9,為15 年每股盈利的25x。考慮到慧聰B2B2.0 業務廣闊的增長前景以及我們對慧聰管理團隊的信心(高管亦不斷增持股票),我們認為公司具備長線買入機會,維持買入評級。 ![]() (來自第一上海) |
今晚6點53分,江南集團(1366)公佈和慧聰網(2280,前編號8292)簽訂諒解備忘目公佈成立合營公司,註冊資本為1,000萬人民幣,由江南集團持有40%,慧聰網持有60%,成立目的主要從事電線電纜製造商搭建可靠的供需平台,提供全面的電子商務解决方案等業務。這公司方要有以下4項業務:
1.以慧聰網的專業為本公司打造電商直營平台,幫助本公司在電線電纜行業整體品牌對外宣傳推廣。 (按: 本身他們都有為商戶搞有償廣告支持。平台的話你隨便找個programmer 都起到。)
2.本公司或其子公司與慧聰網或其子公司結合雙方的資源優勢,推動並進行電線電纜行業營運大數據追蹤、收集和分析,提升電線電纜行業信息化管理水平。(按: 其實我唔明點可以大數據,交易通常都是大宗投標為主,大數據有用嗎?)
3.本公司或其子公司將授權合資公司使用本公司線下107家直營銷售店和產品質量測試中心,配合商務平台線上網絡和搜集數據,組建“互聯網+電纜銷售服務”電纜行業物資交易平台。融合線上線下的特性推廣電線電纜行業的業務。(按: 本身都有,零散銷售佔的營業額和盈利不多,其實都是找些programmer 的事情。我不明白點解要找大公司做。)
4.雙方共建、共享“互聯網+電纜銷售服務”智慧數據平台的數據。(按: 膠都費事畀。)
公司在公告稱他們在「訂立諒解備忘錄能把本集團龐大線下銷售網絡資源帶到線上,直接打造本公司的電商直營平台。透過與慧聰網的合作,為全電纜行業打造一個線上交易平台,根據用戶需求,企業間進行產品調配,有益促進各企業的庫存流轉。本集團的直營銷售店也能為物資交易平台提供線下解決方案。」
筆者認為,這間公司的老闆有一些不太良好的習慣,過去亦有一些奇怪的減持,不久又有些回購,上市後幾乎年年抽水,根據味皇兄提供的資訊,這老闆有過大海賭博習慣,令我心生這個老闆有少許懷疑,今次投資額太少,至於也不用合作夥伴去搞,適其時今晚慧聰網也發了盈警,可以見到交易是根本就是各取所需。但是真的做得好核突,筆者真是接受不了呢。
郭江表示:通過慧聰網+上海鋼聯的格局,進一步打通產業上下遊交易,迎接一個新的B2B時代的到來。
i黑馬訊 慧聰網CEO郭江5月7日發出內部信稱,慧聰CEO郭江及慧德控股劉江共以8.22億元出資入股上海鋼聯,並成為上海鋼聯的重要股東。
此前,上海鋼聯公告中宣布,擬向興業投資、園聯投資、高波、郭江和劉軍五名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0.8億元。郭江與劉軍出資占此次募資比例約為40%。
信中還強調,慧聰網已經初步構建成以小貸、融資租賃、銀行為主的金融架構。2016年,慧聰網全年GMV目標500億,互聯網金融貸款每日余額25億。
今年1月18日,慧聰網也曾發布公告,表示以4.5元每股認購上海鋼銀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鋼銀)2200萬股,占上海鋼銀經增資擴大後股本約2.78%,交易價格約9900萬人民幣將由認購方慧聰網於2016年1月29日或之前以現金支付。
上海鋼銀成立於2008年2月,是由上海鋼聯註資6.4億元投資控股的B2B大型鋼材現貨交易平臺,旨在打造集現貨交易、在線融資、支付結算、倉儲物流等配套服務於一體的“ 無縫交易平臺 ”,為產業鏈提供全流程解決方案。公司董事長朱軍紅,實際管理運營者為董事兼總經理白睿。2015年12月21日,上海鋼銀完成新三板掛牌,並擬進行股票定向發行,發行數量不超過1.5億股普通股股票,預計融資金額不超過6.75億人民幣。
以下為慧聰網郭江內部信全文:
慧聰網的全體家人們:
大家好!
消息拖得有點久,但終於明朗了。一個消息是我們以15億人民幣收購的中關村在線將全部並入上海鋼聯,作價20.8億元人民幣;另一個消息是,我和劉軍各以4.11億元人民幣,總共8.22億元出資入股上海鋼聯,成為上海鋼聯的重要股東。格局其實已經相當清晰,慧聰網與上海鋼聯的戰略合作已經越來越緊密。
慧聰網和上海鋼聯,是互聯網上的一對老兵,經過了20多年的風風雨雨。時代走到今天,B2B市場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變,成為唯一不變的真理。傳統的信息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中小企業們的需求,所以從2013年開始,我們就不約而同地開始了交易及服務的探索,並在短時間內發生了根本性的蛻變。
上海鋼聯堅持“橫到邊,豎到底”的產業布局,在向B2B 2.0轉變的過程中,除了主打交易的鋼銀電商,還有礦石、煤焦為主體的黑色金屬產業及有色金屬、能源化工、農產品等多元化產品領域的產業電商平臺。2015年上海鋼聯完成了200多億的線上交易額,2016年前3個月平均交易額每天在10萬噸以上,價值超過2億元。全年將有望完成500億總交易額。
慧聰網著力於金融服務,從與民生銀行的合作開始,到成立慧聰小貸公司,到入股金谷銀行,推出慧付寶支付服務,我們的“小貸+融資租賃+銀行”的全方位金融服務體系已經基本成熟。有上海鋼聯巨大的交易額,有慧聰網強大的金融服務,我們將共同開啟一個全新的未來。
未來的5年將是B2B創業最好的時機,也是產業互聯網大發展的時機。慧聰網+上海鋼聯的格局,現在還只是開始。未來我們將通力合作,打通產業上下遊交易,共同迎接一個新的B2B時代的到來。
慧聰的全體家人們,2016年我們要完成全網GMV500億,互聯網金融貸款每日余額25億。讓我們一起努力,抓住互聯網時代給我們的機會,我們要成為產業互聯網的領軍企業!
郭江
2016年5月7日
傳統企業轉型的第一個思考特征,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把你的傳統優勢擴大。
本文由投資人說(微信ID: 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1
最老的互聯網公司
在中國所有做互聯網的公司里,慧聰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但是最老的。1992年10月18日,我拿出工作多年積攢的7.4萬元,合夥成立了慧聰公關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4.8萬元。當時,瀛海威、8848、新浪、搜狐的創始人還在美國讀書,馬雲也還在杭州當英語教師。
我們這批下海的人被稱為「92派」,比如馮侖、潘石屹、李國慶、武克綱等等,下海的目的不僅僅是賺錢,更是想要在某個領域成就一番事業。有人說我是白手起家。但在我看來沒有知識,沒有文化,沒有錢的人才是白手之人;而24年前的我,擁有知識,擁有信念,所以我不是白手起家。
一開始我和員工一塊兒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將家電、計算機等經銷商的報價信息收集起來,進行分類、加工處理。以投稿的方式在《首都經濟信息報》和《計算機世界》開辟了家電和計算機產品報價欄目,後來開始油印小16開本《中國商情快報——家用電器》,面向北京家電商場發行。這就是慧聰商情的前身。
當時做商情信息傳播卻被大多數人認為不入流,或許連「投機倒把」都不如。你不生產東西,憑信息就想賺錢?
當時有個宏渺電器,我去跟他們推銷《商情報價》,剛說了兩句,那個老總就把我轟走了,他不願意理我。過了一會,想想還得去,第二次進去,人家對說你這個人怎麽那麽不要臉。我說不跟你做生意幹嘛還來?我又被趕出去了,臉羞得紅的。你想我從內蒙調到北京,中組部給了我仨戶口,給我一套房子,我那麽優秀的人才,最後被人家趕出去。
我坐在馬路牙子上,想了半天,今兒說不服他我就沒飯吃了。我就又回去了,我就你做這個事情我不要錢。如果你覺得好了,你再打電話找我。你再找我的時候把這次的錢付了行不行?這老板說不要錢可以,然後就登了一個最低報價。登完最低報價,他那個電話打的火的不得了。他就打電話到慧聰找姓郭的業務員,同事說我們沒有業務員姓郭,我們老總姓郭。他就哈哈大笑。從此就成了我們非常忠誠的客戶。
你說那個時候有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但都過去了,我們這些人能上能下。上山下鄉插隊考大學,我是見過,受過,福受過,罪也受過。
當然,開始很多商家都拒絕刊登,但慧聰商情出了幾期以後,中關村的大小老板們一面怒罵我削薄了他們的利潤,一面花錢找我刊登商情,因為不登就做不了買賣了,所有人都拿著商情的報價去買東西。我們很快就成為中關村最大的商情信息提供商,次年收入就超過100萬。
其實,在我看來,創業家99%會在創業的路程中死掉,這是不可違背的規律。曾經在同一條街上出現的企業大部分早已銷聲匿跡,只有一家叫「無名居」的飯館和慧聰活了下來。
2
放棄既得利益
中國的包版業務是慧聰開創的。開始做《計算機世界》的包版時,每個版有400元的費用。而一個版可以登200條報價,每條報價都可以收到200元,也就是一個版可以收到4萬。後來進來包版的人多了,價格也上去了。即便如此,慧聰在《計算機世界》每個月還有十幾萬利潤。
但是這件事拖著我幾十個最優秀的經理和管理人員。經過慎重思考,我停掉了《計算機世界》的包版,這個錢我不掙了,你們誰愛掙誰去掙。當時很多企業蜂擁而上,《計算機世界》還很得意,中間有些人還拿好處,那我就不管了。今天回看,當時蜂擁而上去做《計算機世界》包版的人幾乎全死掉了。
我把這幾十個人進行了整編,又加進了一些新招的人,做了十幾個事業部。組建了汽車用品、汽保汽服、塗料、塗裝、安防、消防、暖通、水工業等十幾個B2B的行業網站,借助互聯網,迅速擴大了我們自己的報刊的優勢。我們有刊有網,叫「網加刊」。
記得第一年,我一口氣做了將近二十個網加刊。大家知道,剛做刊的業務,第一年你很難掙錢。所以,那一年慧聰的勞動分紅特別悲慘,我記得只有廣電和幾個小的事業部門分到錢。新建的網加刊的事業部都是虧損,都沒分著錢。在那一年勞動分紅的大會上,我跟大家講,今年的分紅是最淒慘的,多數人都沒分到錢。但是我負責的跟大家講,大家努力,明年這個時候我們會大分其錢。
記得第一年,我一口氣做了將近二十個網加刊。大家知道,剛做刊的業務,第一年你很難掙錢。所以,那一年慧聰的勞動分紅特別悲慘,我記得只有廣電和幾個小的事業部門分到錢。新建的網加刊的事業部都是虧損,都沒分著錢。在那一年勞動分紅的大會上,我跟大家講,今年的分紅是最淒慘的,多數人都沒分到錢。但是我負責的跟大家講,大家努力,明年這個時候我們會大分其錢。
果然,第二年在互聯網的支持下,紙媒體的盈利速度迅速提升,過去一般做一個行業紙媒體要兩到三年才能掙錢,但是我做著十幾個網加刊,一年多就掙著錢,而且掙很多的錢,第二年慧聰人就又大分其紅了。
3
投資人的建議
我們為什麽做起來網加刊呢?因為IDG的投資,周全和熊曉鴿長期在美國居住,在中國工作,他們對美國的互聯網非常了解。在投資慧聰之後不久,他們就動員我,一定要轉型做互聯網。他們不辭辛苦,領著我轉了大半個美國,去看了雅虎等等互聯網公司,並且耐心地跟我講解。我開始關註這件事情。管我們項目的楊飛和李建光,更是互聯網的崇拜狂,他們是用科學加兄弟情,拉著、拽著我去改。
他們講的話,我應該相信。首先,他們不是培訓師,不掙講課費。他們在慧聰投資上億,他們不會騙自己、毀自己。他們敢冒險,我為什麽不敢冒險?第二,我知道他們這幫人,都是在美國長期學習工作過的人,熟知海外的情況。他們願意拿出上億的投資來冒風險,我就應該相信他們。
很多企業家一定要自己搞明白了才相信,那都是傻子。你都搞明白了再相信的事兒,肯定是再簡單不過的事兒。我搞不明白的時候,我相信那些我信任的人,他們明白,我就去做,在做中搞明白。
世紀初,網絡剛興起的時候,傳統企業做互聯網都是把傳統業務扔開,單獨做互聯網,單獨註冊公司。當時IDG給我的建議,也是要單獨註冊公司,單獨做互聯網。
我開始部分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引進一個博士專做互聯網。慧聰有電腦家電、汽配、廣電、化工等紙媒業務,我讓多數分開去做。結果分開去做,問題多多,互相打架,效率很差。
我是一個成熟的商人,在分開做的時候,我讓廣電、化工合著做。原來的總經理,還是總經理,加了一個網絡編輯部,網絡編輯部的人當這個事業部的總編輯,相當於副總。我讓這兩個部門試驗著合在一起做,事情就怕貨比貨,合在一起做效果非常明顯,管理也順當。經過比較,我確定了慧聰從整個轉型的網加刊,就是每一個紙媒體都建立一個與它相關的網站。紙媒體的負責人依然是負責人,傳統的領導依然是領導,不把他換成「懂」互聯網的領導。
刊是收費的基礎,刊收費多少,跟發刊數量有關系。我當時采取的方法是,刊收錢,互聯網不收錢。但是慧聰的互聯網與刊是密切互動,在刊上做了廣告的企業可以馬上把它的內容發到慧聰的互聯網上。這樣刊一個月發行1萬,但是互聯網上一個月有10萬人主動來瀏覽,這樣紙媒體的發刊數就是11萬。用網補刊,刊收費,網免費。
我11萬的發行量打競爭對手1萬的發行量,按5萬的發行量收費,他肯定打不過我。這樣通過互聯網支持刊做強,成功地把刊的競爭對手殺掉。時至今日,當年做刊的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只有慧聰把紙上的B2B轉成了互聯網的B2B,成功地活了下來,並且活得比過去更好。
但是我又面臨著互聯網的競爭。當時有一些人拿到了一些錢,就開始做家電、汽配、安防、廣電的互聯網業務。對於我來說,刊收錢,但是網不收錢。只要我堅持這個原則,他就永遠拿網收不上來錢。因為所有企業都會跟他說,慧聰網這麽好的網站人家不收錢,你憑什麽收錢呢?這樣我們基本上把純做網的企業也殺掉了。
我們不是把網做強了,讓刊去補網,而是把刊做強了,讓刊去拉動網。傳統企業要轉型,如果沒有你的傳統優勢,你憑什麽轉?你轉什麽?所以,傳統企業轉型的第一個思考特征,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把你的傳統優勢擴大。如果互聯網不擴大你的傳統優勢,而是扼殺你的傳統優勢,肯定就是錯誤的道路。
4
艱難變革
慧聰在轉型前已經有董事會了,但那個時候我還有一票否決權,就說,這件事大家都同意就我反對,我也能否決。但是我做出的讓步是,如果我決定的事情掙了錢歸公司,賠了錢用自己的股份來賠,由我的個人的財產來保證。這讓決策變得公平,而不是讓決策變得正確,在很多情況下,公平比正確更重要。
這個狀態就是企業在成長期的時候,英雄有時比團隊更重要,個人魅力比制度魅力更重要。但走到成長期的盡頭,再往上走就非常難,管理架構就必須發生變化,一定要從個人英雄時期走向團隊英雄時期過渡。這個時候企業家的主要能力,是在組建團隊,用人、識人、找人,完成企業的專業化管理和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分級管理。你不能再是一個沖鋒的人,一個敢死隊長了。現在很多創業者太年輕了,你們將來一定會深刻體會到這個問題。
慧聰經歷了五年,基本完成了這種轉變,非常難受。首先是我個人覺得很孤獨。原來我做銷售最厲害,原來重要的報告都是我自己親筆寫。寫完了,簽上字,人家會說老郭真能幹,既當企業家又是一個很好的研究人員。但轉變後就就不行了,研究報告一定得有人比你寫得好,所以這個時候,企業家很多方面忍耐寂寞,把自己變成一種象征,領袖就是象征。
慧聰從國外請回一批人,請了一批很有專長的人,開始從經理制向總監制過渡,財務總監、技術總監、市場總監、做網絡內容的總監、人力資源總監、廣告總監等等。我變成了一種企業的形象代言人。
其實還有許多企業家在這個時候,沒有領會到這一點,老想把自己的專業能力再加強。甚至有的企業家說,我為了開放去學外語,您學去吧,學完外語回來您一樣領導不了專業人士。這個時候企業必須完成制度化管理。情感必須服從制度的要求。
唯有完成這一變革,才可以成為大公司。
5
投資人的建議
我記得那是2003年的12月。我早晨在香港聯交所一敲鐘,我們的股票開始交易價是一塊零九分,到閉市的時候是一塊四毛六。當時我給員工發了大量的創業股和期權,那天算了一下,我們有126個員工的身價超過100萬人民幣。現在講100萬人民幣,在北京就買半個廁所,那個時候大鐘寺最好的學區房5000塊錢一平米,有一百萬買兩套房子。
為什麽要這麽做?我之前研究晉商制度時候,里頭有身股,有銀股,你出錢註冊擁有的股份叫銀股,但中國還有一個話叫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窮人沒錢可以出力,出力就是身股,也可以分紅。
那個時候我們查晉商的資料,查到了晉商在兩三百年前的河谷文書和分紅記錄。如果年底分100萬兩銀子,身股分60萬兩,銀股分40萬兩,我認為這個制度是好的。於是我在慧聰章程中規定:「任何人的分紅不得超過總額的10%,股東分紅不超過總額的30%,每年分紅的70%給不持股的職工。知識就是財富。
好的企業制度把笨人變聰明,把懶人變勤奮。慧聰商情就依靠這個打遍天下無敵手,中關村當時做商情的有嗎?達成聯合商情,什麽六合一幫,我負責任的告訴你們,他們現在全死光了,他們墳頭的草都長了八丈高,只有慧聰幸福的活著。因為我們一個好的制度讓員工努力去幹,慧聰現在在做內貿和生產資料上依然是B2B的老大。
對於企業家掙錢容易花錢難,因為企業家你的專長不是掙錢,而是分錢的,你只要把錢分好了就行了。很多企業家都說自己很累,你活該累,你把錢多給員工分點你就不累了。
當然股權激勵也要避免這些坑。第一,太分散了。第二,沒有找準模擬老板。第三,從員工手里拿錢。
股權激勵一定不能是人人有股,人人有股等於人人沒有。那麽就要找出模擬老板,這個人不是真的老板,但他是一個利潤中心的頭。
也有企業家說股權激勵做了,但是員工就拿了股權,就躺在股權上睡覺了。一問是讓員工出錢買股了,你只要一拿員工的錢,他就要把自己變成銀股股東了。慧聰從建立到上市十幾年,我就只讓員工在上市前花錢買了點期權,上市的時候一塊錢變成兩三百塊錢,其他的時間從來都是身股。
現在都說中國的互聯網厲害,中國的互聯網為什麽厲害?是因為中國的互聯網都是這樣共享制,是幹活的拿大頭,出錢的拿小頭。IDG投我的時候,我的凈資產就這麽2000萬。IDG投了3000萬才占了20%,他不是投大錢占小股嗎?但是IDG投了3000萬,我想這些年後面加了一個,加兩個零,都回去了,對吧?這就叫知識經濟,這就叫新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