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化節目發力 清流綜藝找到情感共鳴才能持久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14/1147841.html

原標題:文化節目發力 清流綜藝找到情感共鳴才能持久

 

近日,熒屏上文化類節目又悄然走紅——第一季獲得網友高評分的《見字如面》前晚回歸,與此同時《兒行千里》《閱讀·閱美》也分別在湖南衛視和江蘇衛視熱播。從節目形式上看,這幾檔被稱為“清流”的文化類綜藝都是以朗誦為主,美文、書信和這些文字背後的故事飽含情感,一再觸發觀眾淚點。

形式相似,嘉賓以朗誦方式講述故事

在《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走紅之後,文化綜藝在近期進入2.0時代。此前火爆一時的學詩詞、學漢字、忙聽寫,變成了最近的朗讀、閱讀的方式。

前晚開播的《見字如面2》采用主題編排的方式,眾多入選信件被分別安置於生死抉擇、愛恨情仇、忠義背叛、俗世眾生等12個主題框架下。在第一期節目中,周迅演繹了太平輪幸存者的家書,這封原本並非今天熱點的信件,竟因經歷了生死之後的情到深處,令周迅潸然淚下,數度無法繼續。著名演員黃誌忠朗讀了一封白血病患者李真寫給媽媽的信,而李真也在媽媽的陪同下親臨現場,與黃誌忠一起完成了信件的朗讀。據悉,《見字如面》制作的初衷,是想通過信件朗讀的方式,將文字具備溫度,有共鳴、有情感的表達出來。

湖南衛視《兒行千里》也同樣是以朗誦的方式講述故事。節目名字來自俗語“兒行千里母擔憂”,意思再直白不過,子女出門在外,父母總擔心、憂慮。《兒行千里》選擇“離家”這個角度,即選擇了最普遍的大眾情感,節目現場,每個觀眾都掛著一個標牌,牌上寫著大小不等的數字,代表了他們離家的距離。節目里,嘉賓們講述自己離家的故事,然後朗讀一封自己準備好的信件。最新一期節目中,漂泊多年的電影制作人鄭若行、22年義務照顧18位戰友父母的李彬,從“天馬行空”到“腳踏實地”,用最真摯的情感傳送最特別的家風。

江蘇衛視《閱讀·閱美》則把美文及其背後的故事傳達給觀眾。節目每期甄選3到4篇美文,深度追訪文章原作者和故事主人公,在舞臺上實現文字、人物、故事的充分釋放。最新一期節目中,推薦人嶽紅帶著女性關懷朗誦了一篇《無悔鄉醫路》,大涼山的重重大山和作者的真摯情感讓推薦人情緒激動。此外,演員杜寧林為觀眾推薦了一篇感情質樸、意味深遠的作品《錄取通知書後,父母只剩背影,故鄉只剩夏冬》,此文或許能帶給即將遠行的年輕人些許思考。同樣是青春題材,歌手葉蓓推薦了一篇初二女孩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願你》,“在我的眼里,青春像我唱過的那些歌兒,旋律憂傷而明媚,執著而肆意,倔強而勇敢,繚繞在我的心間,是難忘的記憶”,讓觀眾一起感受女孩對自己的青春寄語。

情感戳人,“雖然煽情但很走心”

多檔文化類綜藝熒屏熱播,從觀眾反應中不難看出,文字里的情感,或喜或悲,不同程度戳中了觀眾,有的甚至直擊觀眾淚點。

何炅主持的節目一直被人說過於煽情,有觀眾曾笑稱“何老師喜歡哭”,但在看了《兒行千里》後,不少網友表示,節目風格依然煽情,“但很走心”,“雖然何老師又哭了,但我也跟著落淚”。有觀眾認為,節目沒有刻意渲染,嘉賓的感情都是自然流露。“不管是因為工作、求學,或是守護自己的愛情,每一個人的離開都是帶著無奈。沒有人願意離家在外漂泊,但是生活就是這樣讓人無奈。何老師的總結簡直是奪人淚點,我直接淚崩了。”“我今年上大學,快要離家了,雖然每次別人問我是否想家的時候我的回答都是不想但我是真的不想嗎?不,不是,我是不敢想,怕這種思念一旦開始我就收不住了,父母是我們的避風港,無論我們遇到多麽困難的事情,只要有父母在,我們都會勇敢前行。”

《閱讀·閱美》同樣戳中觀眾淚點。講述《無悔鄉醫路》故事時,鄉村醫生馬麗透露,因為救治他人,自己失去了當母親的機會,“那一刻,我絕望地哭了:為這殘酷的現實,為這不公的命運,為我深愛的家人。我決定離開這里,到山外尋找一片天”。樸實而厚重的生命傷痕,刻畫在孤獨女孩的心里一生難以痊愈,此時觀眾的情感和嘉賓一樣難以抑制,“真的太感動了,這就是大愛”。一向以犀利形象示人的“金句女王”馬薇薇也常常淚灑舞臺,她表示:“說好的我們只是一個文學節目,搞得這麽走心……我發現錄《閱讀·閱美》風險真的很高,我本來想高高興興地來分享一下人間溫暖,沒想到一溫暖就掉淚。”

《見字如面2》的信件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首期節目探討了關於生死的內容,有劫後余生,有直面死亡,現場的讀信嘉賓娓娓道來,觀眾表示:“六封信件在‘生死’的主題下環環相扣,信件的時間脈絡,由遠及近。前面五封信件充分鋪墊感情,最後一封信升華到母愛的高度,聽了不落淚也難。”

引人深思,衍生話題與當下對照貼合

感動和淚點之余,觀眾和嘉賓、主持均表示,從這些節目中感受到一定的意義。

《兒行千里》主持人何炅從舞臺後面走出來的時候,“家路”上面出現的一個又一個不同版本的家字,從暗到明亮,就連經歷過各種出場方式的何炅感性地說:“這是我最想走的路,是回家的路。”聽完嘉賓們寫給未來孩子的家書後,何炅感慨認為,不同家庭背景的嘉賓身上不同的成長足跡和勵誌故事,將成為激勵觀眾奮發向上的動力。節目播出後,關於陪伴父母和家風傳承是網友們討論最多的,“你離家多少公里”、“每天和爸媽一個電話能做到嗎”的衍生話題也因為與當下年輕人處境的高度對照貼合,擊中了無數在北上廣孤獨打拼的在外遊子的心。

《閱讀·閱美》節目制片人認為,“閱”是查閱,是翻閱,是檢閱,意在深挖文本背後的內涵;“讀”則是發之於聲的誦讀與吟哦,或高亢或低沈的聲線里,蘊藏著直抵人心的情緒魅力;通過“閱”和“讀”的過程,最終見證文字和情感之“美”,讓無聲的文本營造出讓人沈浸其中的共鳴氛圍。“除了美文推薦、美文朗讀之外,故事性會被放大和加強,讓觀眾更易接受,實現雅俗共賞。”

《見字如面2》第一期四位嘉賓五封信件,有劫後余生的女兒寫給父母的家信、有烈士家屬書寫的信件……被問及主題分類標準時,總導演關正文說:“其實這不是一個科學的分類,是由感受主導,比如後面的‘選擇’單元,可能也會有涉及到生死。”關正文透露,節目第二季信件的選擇範圍更廣,對當下的針對性更強,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認知價值,“給觀眾提供豐富的認知,是《見字如面》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團隊的工作,不過是在信件資源和大眾消費之間進行轉換翻譯,將文字信件變成視聽產品,向所有有需求的個體輸送有價值的內容。”

頭評

文化節目是內在需求

數字媒介的沖擊,讓不少人尤其是年輕群體與“一本書一杯茶”的悠然心境漸行漸遠,如今文化類綜藝集體發力,對文字和語言生命的激活,成效顯而易見。對於這類節目,不少業內人士堅信仍有大量發掘空間,可以視為綜藝領域的“生力軍”。這樣的“自信”在於,文化節目的生存空間,與國人的“內在需要”息息相關。也有擔憂認為,這類節目萬一紮堆,很可能在新鮮感消弭之後變成小眾的狂歡。因此,如今多檔文化類綜藝在堅持“清流”的同時,註重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以實現雅俗共賞。

如何激發觀眾的共鳴?節目多數從最普遍的情感需求出發。不管是《兒行千里》具有歸屬感的家庭觀念,還是《見字如面》里的“生死”主題,《閱讀·閱美》的青春歲月,都是每個觀眾需要直面的生活。加入故事的文字,區別於平面的表達,營造出讓人沈浸其中的氛圍,正是此類節目頻頻戳中觀眾淚點的“秘笈”所在。

在情感力量得到肯定的同時,文化節目也正在面臨新的挑戰:怎樣做出更多新意?制作者認為,文化節目最大的挑戰是啟動新題材。自帶個性亮點,進一步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實現文字、人物、故事的充分釋放,或許更容易走進觀眾的內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59

NetApp之父 情感管理學 數據儲存一哥 裁員仍是好僱主

1 : GS(14)@2010-10-17 18:34:14

2010-10-15 HT

  由方便的Gmail、好玩的 iTune Store、高端的電子醫療數據,到3D電影《阿凡達》,都亟需優質數據儲存。這個幕後英雄,正是數據儲存一哥NetApp。這家92年在矽谷車房以 100萬美元起家的公司,今日年收入已逾34億美元。其中一位NetApp之父是個「香港仔」,名叫James Lau(劉冠新)。

  過去7年,NetApp連年入選《Fortune》「美國100最佳僱主」,近3年更打入首15位,海嘯裁員依然不減其僱主吸引力,何解?

  業務方面,NetApp已躋身業界一哥,90年代初在矽谷車房起家(見另文),親眼目擊科網熱、科網爆破、08海嘯,曾經兩次被迫裁員。劉冠新說:「01年我們要在2,800個員工中,裁減200人,雖說10%不到,但前後討論了3、4個月,決定過程充滿掙扎。08海嘯,更大件事!整個市下滑,我們瞻前顧後,敲定要削減5、6%人手,這決定非常痛苦!」

  奇怪的是,就在09年,海嘯裁員後1年,NetApp成為《財富》「美國100 最佳僱主」冠軍,比起過往數年排名都要高。

裁員風暴 離職者心感公平

  看似不合邏輯的事,內裏必有原因。劉冠新說:「好多 20-30年年資的經理,加盟NetApp後,碰上大裁員,都說從未見過一間公司,會投資那麼多時間和資源去裁員。」

  有些大企瘦身,5 萬人手減5千,分期3個月執行,只求逃過傳媒監察,結果士氣低落,人人自危。更甚者,有大企HR在員工舉家外遊時,第一時間致電通知:「Johnson,下周五就是你的last day了。」

  至於NetApp,「C級人馬事前討論了3、4個月,反覆討論經濟差成點?要減幾多人?」因為 NetApp由一家10人公司,長大300倍,全靠人的努力。高層小心翼翼,既不想離去者傷心,亦不願留下者困擾,最後鐵定派信、一對一輔導、團隊支援被裁員工轉職等程序,統統在1日之內搞定,決不拖延到明天。

  結果,接信者都說明白公司決定,心感公平。一場裁員風暴,無人含恨離去。

讓員工覺得你最好

  劉冠新認為「重視人才」只是基本常識。請教他有何HR秘笈,他引述了兩件事:

  NetApp由創立早期到現在,車馬費都是自主申報,不用逐次滙報批核。「因為我們相信,員工會為公司作出最佳決定。」想當年人手緊絀,工程師輪流孭個pager,24小時覆客。劉冠新憶述:「有次洛杉磯有個客壞了硬件,接報者馬上到生產商處取新系統,然後直接驅車落LA,睡在停車場,等客返工時馬上替他維修。好多公司都會問:咁點得!」今日NetApp年入數十個億,但信任政策依然,「颶風Katrina一役,我們也是放手讓當地員工做決定。」

  另一次,NetApp在芝加哥舉行年度銷售會議,會後大家步行返酒店,劉冠新與環球銷售人員邊走邊談天,「他們都好震驚,說在職場轉戰多年,只知高層演說後必在後門離去,怎麼可能跟我們一起走路,還有講有笑!」

  但NetApp的高層偏偏就是路過接待處都要Say Hi的人。難怪劉冠新說最大衝擊的一次是:有天開總裁級會議,赫然發現過半數陌生臉孔,不再叫得出所有人的名字。

  很多NetApp人轉工,見識過外面的世界後又回巢,「我們就像舊生會般親密。」

----------------------------------

港人矽谷起家

  想當年,劉冠新跟拍檔David Hitz等像微軟、Yahoo一樣,在矽谷起家。「創業頭1、2年,是有天使基金幫忙,由26個人科款支持。」

  車房創業失敗率幾高?「假設創投基金投資10間公司,可能只得1間好成功,2、3間僅拿回成本。所謂成功,是指投資1元,4-5年後上市取回5-6元。要像NetApp這樣成功,十年一遇,機會率僅1%甚至乎0.1%。」92年創業,95年上市,NetApp年收入瘋長至10億美元,科網爆破始滑落。09收入達34億美元。 NetApp三劍俠的創業目標是:5年後營收達0.5-1億美元,然後上市。今日已超額完成。

  「我們有少少好運,90年代預期:數據大量數碼化,儲存空間需要勁升。結果一如所料,1. 互聯網普及;2. 數碼消費品如相機、攝錄機像素不斷增加;3. 診斷儀器如MRI(磁共振造影儀)愈趨精密。儲存需要有增無減,令我們的客路源源不絕。」

----------------------------------

《阿凡達》幕後英雄

  NetApp是數碼儲存英雄,它成功將《阿凡達》電影製作者Weta Digital的數據管理開支大削95%,儲存方案性價比提高4成。

  它的威水史包括:8年前,推出全球首個統一化儲存系統,將NAS、 SAN融合。今年第3季與Cisco、VMware強強聯手,成立動態數據中心。其FCoE儲存方案,是未來趨勢的推手,其光纖通道網絡可助統一數據中心。
2 : abbychau(1)@2010-10-17 18:47:58

此公司的遠見令我折服
3 : GS(14)@2010-10-18 21:40:18

2樓提及
此公司的遠見令我折服


為何令你折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193

【動畫】睇眉頭眼額辨情感女人叻過男人

1 : GS(14)@2017-03-04 00:34:40

女性一向較男性懂得看別人「眉頭眼額」,英國一項研究發現,原來男人看別人有關「憤怒」和「情慾」的情緒較為在行。英國2,000名男女參與這項研究,參加者要觀看多張只有「眼睛和眉毛」的照片後,估計相中人的情緒。當中2/3女性能準確估中5個或以上相中人的情緒,而只有56%男人做到。另外,女性對自己觀察別人情緒的能力普遍較有自信,逾半女性認為,自己比他們的親友更懂得看眉頭眼額。研究又發現,女性觀察別人「脆弱」的情緒較佳,逾3/4女性能夠看出別人受驚;在察看別人「懇求」或「內疚」的情緒時,女性比男性的成功率高5個百分點。而男性觀察與「憤怒」和「情慾」有關的情緒比女性在行,58%男性能察覺別人對某些事情「有興趣」,僅41.9%女性察覺到。研究人員指,觀人面色的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加強,直到65歲為止。而有趣的是,參加者在10分為滿分的測試中,平均得分為4.9分,反映大多數人都未必如自己所想般懂得看眉頭眼額。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3/199462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85

【文化籽】木獨插畫家畫樹人仔 無表情有情感

1 : GS(14)@2017-03-23 06:28:13

90後的插畫家Yiko,愛畫畫,更愛畫木頭。



【文化籽:藝文沙龍】你有沒有試過在木無表情的時候被人說黑面?或許你當下的心情並不是很壞,而是你工作了一整天,真的很疲累。一名90後插畫師李思慧(Yiko),愛畫畫,更愛畫木頭,她認為社會上很多人,包括她自己,都像一棵木頭,木木獨獨,不愛表露情感,卻又擁有着一顆最容易被忽略、細小而又脆弱的內心。於是她創作出樹人仔「Tree Man」,看似沒有靈魂的一塊木頭,內心世界卻豐富、細膩。



Yiko記得,從前通往學校的路上,有一條長長的樹徑。樹徑上有不同品種的樹木,外貌不同,有些樹葉全枯掉,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和樹幹、有些樹木被砍伐後只剩下平平的樹頭,甚麼奇形怪狀的都有,就像人一樣,有着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個性。「樹木在馬路旁不斷呼吸廢氣,它們會否像人一樣,不喜歡吸廢氣呢?但它們又沒有任何表情,感覺像是很無奈似的。」她的目光總是不期然被眼前一棵又一棵的樹木所吸引,她發現,原來她自己也挺像一棵樹。社會上有很多人,營營役役為生活勞碌,習慣性地將情感收起,不善於向別人表達自己;因為害怕受到傷害,故將所思所想埋藏心底來保護自己,漸漸變成一顆木無表情的樹。「在人前,我木無表情,但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內心是脆弱的,這個時候便再也掩飾不了。」



一幅以芬蘭樹木作參考的作品,像是有一大堆障礙物阻擋着樹木延伸,樹木被繪畫成垂頭喪氣的樣子,讓人感覺壓抑。

為甚麼一棵棵沒表情的樹人仔能夠如此觸動人心?主要是肢體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情感。



大時大節,Yiko會把寫了祝福語的樹人仔節慶卡寄送出去。

這是樹人仔難得着了色的時候,每張都充滿節慶色彩,十分可愛。


畫風黑暗 帶出正能量

看着她的畫,眉頭會不自覺皺起,心裏頭微微一酸。作品主題全都圍繞着孤獨和失落,其中一幅是長着一棵仙人掌的樹頭,靈感源於她朋友的故事,「她在感情上受到很大的衝擊,於是想起了仙人掌,就像她一樣,沒人敢靠近。」Yiko告訴我們,仙人掌雖然滿身是刺,但依然可以長出燦爛的花朵,傷心的樹人仔手上有一個小小的傷口,細心一看作品,傷口上長出了花,她希望朋友可以像樹人仔一樣,傷心過後,終究長出美麗的花朵。為甚麼一棵棵沒表情的樹人仔能夠如此觸動人心?主要是肢體語言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有一次,Yiko在旅途中接觸到日本畫家松井冬子的作品,深受啟發。「我們的畫風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黑暗;同樣都是採用素描的繪畫方式,她運用簡單的線條,就能描繪出生活中的疲憊與情緒。」於是Yiko開始多加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觀察人的肢體動作、細微表情等,繼而在作品中應用。有些樹人仔坐得東歪西倒,像是沒精打采的樣子;有些則屈曲着身體,雙手環抱自己,把頭深深埋在身體裏,表現出孤單的感覺。其中一幅以芬蘭樹木作參考的作品,亂七八糟的樹藤纏繞樹幹生長,像是有一大堆障礙物阻擋樹木的延伸,樹木被繪畫成垂頭喪氣的樣子,讓人感覺壓抑。



每逢Yiko去旅行,都會多留意樹木,尤其是樹木的形態。

第一次做take me home計劃是在韓國。

Yiko先後到韓國、台灣、德國及捷克等地實行take me home計劃,均接收到不錯的回應。


異國街頭張貼 讓路人帶回家

然而,她認為這些障礙物是很好的養份,障礙物如同種種挫折,都是她成長及回憶的一部份,密不可分。「我認為經歷失敗和失落都並非一件壞事,不開心、傷心的感受亦不需要刻意隱藏;直接與負面情緒對話,反而是另一種解說。」面對,而不是逃避,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正確方法。透過畫樹人仔,Yiko壓抑已久的情緒得以抒發,同時,讓她與這個世界更親近一點。她想到一個小小的project,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樹人仔,「我會將自己的作品,貼上take me home的貼紙,於異國街頭張貼,路人可隨意把它們帶回家。」Yiko先後到韓國、台灣、德國、捷克等地實行take me home計劃,均接收到不錯的回應,讓她意外又驚喜。「第一次是在韓國,看到棵樹便貼在樹上,看到郵筒便貼在郵筒,反正就是隨意地貼……若有人拿了,他們會在facebook、Instagram tag我,說很驚喜,覺得在街上看到這個小東西,好得意。」不少欣賞她作品的人都鼓勵她繼續努力,不要放棄,有些更一直與她保持聯絡,閒時聊天。大時大節,Yiko會把寫了祝福語的樹人仔節慶卡寄送出去,這亦是樹人仔難得着了色的時候,每張都充滿節慶色彩。原來,藝術在不知不覺間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Yiko十分慶幸,因為這計劃,讓她找到了伯樂,甚至讓她知道,欣賞她作品的人,可能佈滿世界各地。「我的作品未必能夠為讀者帶來有如太陽般熾熱的感情,但我希望能夠像晚上的月亮般溫暖,照亮孤獨和失落的人。」這大概就是Yiko小小的心願吧。



障礙物如同種種挫折,都是Yiko成長及回憶的一部份,密不可分。

路上有不同品種的樹木,皆有不同外貌,有些樹木被砍伐後只剩下平平的樹頭,甚麼奇形怪狀的都有。

樹人仔有figure版,也是Yiko手製。


Yiko會不定期擺市集,出售樹人仔作品。

「在畫上貼着take me home,當是貼街招,將香港精神拿去貼街招。」Yiko笑說。

Yiko認為到處貼樹人仔的方法最貼地,能讓更多人認識她的作品。


不少欣賞她作品的人都鼓勵她繼續努力,不要放棄,有些更一直與她保持聯絡,閒時聊天。

一對丹麥夫婦在德國看到Yiko的畫作,十分喜歡。

透過畫樹人仔,Yiko壓抑已久的情緒得以抒發,同時讓她與這個世界更親近一點。

由動畫變插畫 市集賣副產品

Yiko在大學時期製作了畢業作品「Tree Man」,開始以動畫形式面世,作品曾於2015年入圍第20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的最後階段。畢業後,樹人仔慢慢發展至插畫形式,繪畫方式以素描為主,採用簡單的筆觸和線條來描繪人物的肢體動作。有色彩的用來記錄她喜歡的人,黑白的用來記錄在她心房的小樹人。正職為Animation設計師的她,日常除了以畫樹人仔作為嗜好,亦會不定期舉辦畫展及市集,有空餘時間的話,還會製作多款以樹人仔為主角的副產品,如布袋、明信片及杯墊等等,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和擁有她的作品。



查詢:http://cargocollective.com/onemouthli/記者:莊芷君攝影:伍慶泉、周芝瑩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2/199654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14

【多與B溝通】忽視情感需要 後果可大可小

1 : GS(14)@2017-10-15 18:24:43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me/travel.appleseed很多媽媽都會花很多時間跟初生BB聊天講故事,想好好陪伴他,不過部份人可能都試過被旁人潑冷水:「搞掂阿B食痾瞓咪得囉,佢咁細個邊識得咁多嘢啫。仲話要做全職媽媽湊仔添,其實請個人返嚟換片餵奶就得啦。」要照顧BB,放個人在旁邊就夠?事實真的如此?想知更多,請看POPA Channel的短片。



POPA Channel面書: http://www.facebook.com/popachannel
POPA Channel網站: http://popa.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12/201798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713

胡孟青﹕胡應湘的理智與情感

1 : GS(14)@2018-01-15 01:50:01

【明報專訊】合和實業(0054)以逾98億元的作價,將持有的合和公路基建(0737)全數權益拱手相讓予深圳市政府旗下的深控投,整項交易或多或少會叫人意外。胡應湘亦毫不諱言,對出售感到不捨,這肯定是真心話。至於配合大灣區發展而決定出售,很大程度上是客套說話吧!

時移世易,環境已變,兼且落實徹底交棒,也許是胡應湘最後決定割愛的主要原因。無疑,合和公路基建旗下項目,部分涉及面對經營權屆滿問題,但似乎並非是導致要將整間公司出售的原因。胡應湘近年已鮮有在合和公開場合露面,當日父子兵上陣宣布合和公路基建有新主人,大有標誌着一個時代終結之感。

華資的交棒部署,的確是影響到很多商業決定。子女或家族成員繼承,往往限於管理權、財富擁有與分配,惟上一代累積多年的人脈網絡及政商地位,新一代是難以照單全收,更何况他們亦有自己的想法。合和變相撤出內地基建公路項目,套現回饋股東,事實上在近年華資上市企業當中,類似安排亦屢見不鮮。

愛工程多過地產 令人欽佩

胡應湘絕對是值得尊敬的商人,眾所周知,合和原本主打地產,論資排輩,在香港地產界早就有相當影響力,現在部分活躍於本港樓市的大企業,根本就是合和的後輩。一派工程佬本色的胡應湘,可能既出於一份堅持、天真,但他亦明知,在香港搞地產才是搵大錢的行業,倒可以於早年就轉軚變陣。事實上,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又如果當日合和仍然主攻地產的話,胡家財富肯定更水漲船高。

港珠澳橋倡議者 大橋建成無角色

胡應湘的執着,利用自己的視野與眼界,全情投入基建,有vision更有mission,非單純向錢看,更多是一份遠見,廣深高速公路與羅湖聯檢大樓的設計與規劃,均屬真材實料,多年以後,容量與承受能力仍綽綽有餘,堪稱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工程。可惜,合和亦曾飽嘗時不我與,連番遭遇滑鐵盧,20年前泰國曼谷高架公路與鐵路一役,債台高築,當年更要被逼出售亞洲電力。也許最令他耿耿於懷者,並非是泰國、或內地公路項目的發展,而是港珠澳大橋。大橋項目,標誌的並非是三地貫通,而是胡應湘本人,他一力倡議,親自劃下多份圖則,撰寫計劃,更曾因構思疑似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神經而掀起一番舌劍唇槍。現在大橋快通車了,胡先生在項目上卻沒有一份角色及參與,實在遺憾。

港地位式微 身分愈來愈朦朧

幾十年前,內地開放,香港角色既是引資,亦是利用港商的觸覺及商業構思去主動獻計、從而牽頭及推動項目,省市或部委的角色是和應。現在情况當然已是一百八十度轉變,港資極其量是擔當和應的角色,資金與規劃力量更是形勢比人強。這個角色上的降級,胡應湘亦未必願意再擔當,趁全面交棒之際,功成身退,除此之外,別無他選。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96&issue=201801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584

Vivian:科技為輔 情感靠雙手

1 : GS(14)@2018-02-19 22:48:02

【明報專訊】即使科技能與手工藝融合,惟科技絕不能取代傳統手工藝。今次以《喜樂士多》、《老三雜貨店》及《花墟一角》等作品參展的微型藝術家李嘉蓮(Vivian)稱,科技只是輔助,加上手作的東西富有情感,她便擅長以紙黏土、麵粉等材料製作微型食物和花草。

最壞情况仍可收支平衡

Vivian自幼已愛製作不同類型的手工藝,她的夢想是成為設計師,她畢業後曾從事廣告設計,惟當時生活日夜顛倒,故她毅然辭職,開設自家工作坊教授製作微型,至今已約15年。Vivian稱,開班雖未至於「賺大錢」,惟多年來最壞的情况仍可維持收支平衡。問及何以選擇微型藝術,除了「細細件好可愛」外,另一考慮因素是,香港寸金尺土,微型容易存放,完全不礙位。

件件都是心血 作品不賣

Vivian稱,全港約有10個全職微型藝術家,除了開班教學,參展和出售作品應是另一可行收入途徑。Vivian稱,參展所得收入不穩定,她製作微型多年,亦未曾賣過一件作品,「因每件都是心血」,她冀透過開班教授達到工藝承傳,「即使有朋友叫我幫他製作,我亦會提議他參加工作坊自己動手做」。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90&issue=201802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