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From
http://rayrlam08.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65846一提起“股神”,沃伦·巴菲特这个名字就会立即映入人们的脑海。他不是大腕明星,但是拥有最多的“粉丝”;人们对他的投资理念津津乐道,但却始终猜不 透他投资的战略战术。有人出价211万美元和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共进一顿午餐,只为了能得到他两个小时的“言传身教”。
不久前,恰逢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笔者在全球最具影响力商业女性大会(MPW summit)上采访了沃伦·巴菲特,也终于看到了神秘面纱后面的智者。
爱讲笑话的股神:“市场把我们看作是癞蛤蟆”
九、十月份正是美国金融危机如火如荼之时。但以笔者的观察,巴菲特却还优哉游哉地享受着自己最爱的活动:桥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线上牌友是比尔·盖茨。巴菲特的精力十分旺盛,特别是他喜爱的活动,晚上十点多钟还饶有兴趣地组织大家打桥牌。
巴菲特给笔者的第一感觉是其语速极快,无论什么问题,他几乎都是脱口而出给出针对性最强的答案。另一方面,他对谈话者的反应要求非常 高,否则谈话不会超过两分钟。一般语速很快的人,会给其他人一种急躁不安的感觉,但是,巴菲特的另外一面就是非常耐心友善。不管是谁和他攀谈,无论他当时 在做什么,他都马上起身。
就拿拍照的小事儿来讲吧,当时笔者的相机拍照模式没有调对,连拍了五张,每一张都很模糊,又重新调整了拍摄模式,才最后拍了满意的照片。笔者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但整个过程巴菲特一直笑容满面,站在原地,像长辈一样把手轻轻搭在笔者肩上。
金融危机以来,很多美国公司的CEO给巴菲特打电话,其实主要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需要他的资金和他的帮助。 “市场其实把我们看作是癞蛤蟆,而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由巴菲特创建于1956年,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被看作是公主。如果收到一个吻,我们就会变成英俊的王子。如果 我说不行,那么我们就是一只癞蛤蟆。”巴菲特调侃道,“我们有很多选择,但只接受了其中少数人的吻,然后把资金抛向他们。要知道,如果你没钱,人家就不会 常亲你。”
在和巴菲特的交流中,他的亲和与幽默令身处金融危机的公司高管们笑声不断。在峰会上面对全球最有影响力商业女性们的簇拥提问,巴菲特幽默地说:“我想对于一个在高中没有约会的人来说这是天堂。”
在大会主题发言上,巴菲特也不忘幽上一默,“耶稣基督收的12个门徒都是在男性中挑选的,比例是4000∶1。要是最后的晚餐的画面里有6个女人就好了,也许整个世界都会改变。”
“过去女性永远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仅是与世界上一半的人口竞争,现在,现在不得不和100%的人口去竞争。”
巴菲特:“我看好中国市场”
笔者刚刚抵达四季酒店时就已经见到了巴菲特,不过他同高盛总裁行色匆匆地与笔者擦肩而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巴菲特也被蜂拥而来的美国媒体追逐。
几天下来,尽管不时有人与他交谈并上前讨论对美国经济未来的看法,但作为被邀请的唯一的中国女性,笔者自然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采访他。
笔者首先提问:“沃伦,每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通常都有什么特征?能否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谈一谈?”
巴菲特表示,实际上每个经济周期都没有一定之规可寻。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瞬息万变。
笔者又问:“未来你看好哪些行业?”
巴菲特回答说,并不是所有的行业他都感兴趣,即使是有些很有前途的行业。如果是单一地凭借某个行业来选股也是行不通的。他说,每个股票都有一系列相对复杂的选择标准,通常要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不可以单凭行业来选股。
笔者向巴菲特介绍了中国现在股市的情况,中国股市过去一段时间的巨大跌幅,成为了世界之“最”。
笔者问巴菲特,“沃伦,你对中国市场的未来怎么看?”
巴菲特给出了令广大中国股民都振奋的答案。巴菲特说,“我看好中国市场,不要计较短时期的情况。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
实际上,就在笔者与巴菲特见面之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下属的中美能源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的股份,约占 比亚迪10%的股份比例,交易价格总金额约为港币18亿元。比亚迪公司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最大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跻身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 商。因为巴菲特入股,三个交易日内,比亚迪股价飙升89%。
为什么入股GE?因为“我很喜欢叫牌”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斥资30亿和50亿美元,先后购入通用电器和高盛集团的优先股。当人们对市场纷纷失去信心之时,“股神”巴菲特却逆市入场。
在回答为什么要入股通用电器公司问题的时候,巴菲特一直面带笑容,难掩对这项投资的满意。他先是来了句桥牌术语,“我很喜欢叫牌。”
“通用电气(GE)公司是美国面向世界的标志性企业。数十年来,我一直是通用电气公司及其领导人的朋友和赞赏者。”巴菲特说,“GE是非常著名的美国公司。基本上,它天天都有很多金融业务。他们需要一笔‘战备资金’,没有这笔‘战备资金’就不适于进行下一步方案。”
巴菲特进一步解释,“当时我正在想我们会以每年10%的固定收益赚回这30亿,还有就是评估非常有趣,” 巴菲特说,“该项议案实际上也是作出投资不久前才提出来的。我们有两位董事,事实上,是休·戴克,她先发了一封电邮给我。她非常有礼貌,甚至比查理·芒格 (Charles T.Munger,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巴菲特的合伙人和挚友)还更有礼貌。她问:‘在没和董事们协商的情况下,您所做的决定,有什么缺陷 吗?’我回答说:‘好吧,下个董事会上我们就会着手干这件事。’”
巴菲特表示,“快速及时地行动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人们都知道可以直接打电话向我咨询,并很快就会得到一个答案。比如说,通用电器公 司打电话时会问我:‘您在什么时间处理这件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巴菲特在高盛(Goldman)公司的投资上。“他们会得到一个答案并且它肯定会兑 现。那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收益。我们尽力让他们自己去偿还债务,这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有利的。”
巴菲特还特别谈到了对美国联合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 Energy)的收购。美国联合能源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LNT)是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公司总部位于巴尔的摩市,是名列《财富》评选的200家最 具竞争力的能源公司之一。联合能源集团是巴尔的摩电气公司的控股公司,其服务地区包括巴尔的摩市和马里兰州中部地区,约有110万电力用户及57万天然气 用户。其所拥有各种类型的发电厂遍布美国各地。该集团在美国成功运营着3座核电站(共5台机组)。
数周前,美国联合能源公司的股票从每股50美元跌至每股14美元。接着,美国能源控股公司(American Energy)就给巴菲特打电话,叙述发生的这一切,破产的恐慌笼罩着整个公司,因为一般来讲,企业都有一系列的市值估价等级,如果他们等级下降,就意味 着他们不得不提供更多的抵押担保,那样他们就没有了资金以及其它。
于是,巴菲特说:“那就打电话给他吧。”美国联合能源公司主席助理接了电话。她说:“盛克斯先生正在开一个重要的会议,我不能打扰 他。”也就是指大卫·索科尔(注:此人正式进入了比亚迪公司董事会)。因为大卫告诉她即使是递交只有两个字的纸条,只要她打断会议,那么她就有可能被解 雇。但她还是接受了巴菲特的建议。
“当天晚上整个公司都很兴奋,我们可以出价,注入资金,他们知道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其他的公司也是一样,当他们正在商海中下沉的时候,我们轻而易举地拉了他们一把。起初他们是拒绝的,用他们的说法就是犹豫,之后当晚我们就签约了。”巴菲特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整个过程。
“今天是一个经济‘珍珠港’”
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到底会有多糟糕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巴菲特却总是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我希望只要有我在,这个世界就不会太糟!”
巴菲特说,“事实上,我从来没有看过今天这样的信用市场。所以,我认为今天是一个经济‘珍珠港’。我们非常需要资金。请注意,我们谈论 的是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美国,整个世界都在降低金融杠杆。如果每个人都去抬杠杆,那么他们就会得到想要的钱,在任何时候,在借贷与花费之间,这都是广泛 运用的真理。人人都想要达到更高的目标。现在,每个人都在降低金融杠杆(破坏金融体系向好的方向调节),而这种力量的唯一的阻力就是美国政府,只有美国政 府才能抑制它,抬起杠杆。这是整个世界经济的需求。没有哪笔资金是完美的,所以我一直认为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一定会通过的。”
而对于7000亿救市资金该怎么花,巴菲特认为关键是要以市场价格购买。因为如果是以市场价收购的话,美国财政部肯定会有利润。“你 可能会看到这种情况,这笔资金是以亏本的价格,向那些想要抬高金融杠杆却无能为力的人收购。也就是,当套利基金以22分的价格收购美林证券,他们就必须以 价格的3/4获得阳光融资。我的意思是说不可能从市场中以那些资产的名义获得融资。”
“因此,如果那些资产以亏本价出售,没有杠杆作用的调节,套利基金或其他机构会收购小份额,大概是占交易的15%~20%。现在如果 财政部以市场价收购,并以国库收购低价借入,那么所有的力量就会发挥杠杆调节作用,而将挣很多钱。并且我将有1%的机会。换句话说,我个人可能会盈利或亏 损70亿,但我很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政府能做到我做不到的。他们可以借无限额的资金,他们可以按成本价借无限额的钱,其他人没法做到。而且即使他们以 市场价买入,那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由于政府的介入,可能市场价会提高一些。但是他们不能以某公司的成本或账面价值收购——那就是监管委员会进入的时候。 ”
“信心就像氧气”
巴菲特对投资总是有自己一套独特哲学,“很明显,如果要投资的话,就要投给一个只有拿到这笔资金才能存活的公司。如果正在运营某公司, 并且每天商业票据能满足你的需要,那你就不会在乎到期付款日是43天还是17天,也不会延期偿债,因为短期贷款比长期贷款要划算,而你也很不喜欢为长期贷 款付更多的利息。所有的员工也会努力工作,除非他们没有信心了。信心就像是我们的氧气一样,我们靠它存活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如果让我们五分钟呼吸 不到氧气,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巴菲特认为这是对信心两个字最好的诠释。全世界以及美国经济就是要与信心同行。“如果没有信心,我们就不会兑现10月6日支付的65 亿美元,而且会停止与Mars-Wrigley 的这笔交易(Mars就是M&M’s和Snickers的厂商;Wrigley是箭牌口香糖),然后把65亿美元投在芝加哥或其他的地方。”
“喜欢我的人,美国民众,都会担心这笔钱怎么样了。”巴菲特说,“我去参加一个聚会,我的几个朋友就问我:‘你们的金融市场安全 吗?’其实市场金融体系并不是这样说说就行的。你一定要有信心,必须是合理的信心。但事实上没有人能确信明天自己的信用将一片光明,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 要相信由联邦储备制度辅助的美国政府,这才是我们市场金融体系工作中合理的信心。”
美国经济何时复苏?
对于美国经济何时才能复苏的问题,巴菲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认为主要看美国的经济运行情况。“任何人,只要认为资金是万能的,那就错了。”巴菲特说,“我希望人们不要期望太高。如果没有这笔资金,这一切是浩劫,但是即使有了它,还是会存在很多问题。”
“1790年,美国人口只有400万,中国人口是29000万,欧洲人口是10000万,不管人口多少,他们都拥有相同的气候和自然资 源。在218年内或更长一些时间,我们建立了拥有了一个占世界GDP总额25%的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它是一个非同凡响的体系,它释放了人类无限的潜能, 这是前所末有的。”巴菲特说,“仅20世纪,在美国,每个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增长了1/7。在过去的几千年我们经历了几百年,但经济却只在一个千年的1 /10得到了增长。”
“到现在为止,我们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两次世界大战、流感病毒侵袭、石油危机,你数数看,所有这些糟糕的事情对美国经济都造成了这样 那样的影响,但美国经济还是能达到1/7的增长点上。道·琼斯平均指数在20世纪以66开始,到现在是一万点左右。因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体系运作得很 好。这些体系可能是不完美的,但是它是有法律法规的,是我们所建立的符合人们需求的市场体系。”
巴菲特说,“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不管女人在家工作,还是75年前她们已经出来工作,地球都照样运转。我们已经进步了,并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美国民众保持更多的生产力,我要激发它们。这是件很难的事情。本来可以出色的运作,但现在是一塌糊涂。”
而令巴菲特比较担心的是救市资金和政策是否用得及时且充分。“一盎司的预防可以治愈一磅的伤痛,而这一磅的治愈却可能延迟一吨的治疗。 ”巴菲特说,“我们遭受了经济‘珍珠港’的袭击,而且花了几周的时间讨论这是谁的错误,你知道,船都停在港口以外,我们怎么能针对战役制定方案?确定到底 需要多少只战舰?因此,在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时,我们还在袖手旁观。那么,结果就是,要花更多的钱去解决这件事。”- (轉自:
但斌)
股市必將下跌,中國經濟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是腐敗造成的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475399中國經濟、金融、房地產、股市等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是因為腐敗。所以習總一上來就說了一句根根上的話
「物必先自腐而後生蟲」,意思直截了當地說到了根本上了---上面先腐敗了, 爛了,下面才生出來這麼多蛀蟲。由這個腐敗說開去,下面就有關的具體問題一一說說我的看法。
先說A股。A股必將持續下跌,尤其是創業板市場遠沒有跌完呢。我說這話一定很多人恨我多事影響他人賺錢了,但這真不是我說的,讓股市有序地下跌這是政府的意圖。「炒股要聽D的話」沒錯滴。證監會關於「創新創業板發行方式」,這個被解讀為集中批量發行。我認為這是真的,一定是先從創業板開始試行,因為創業板的泡沫最大,被高估地最嚴重。為何創業板這麼大的泡沫,就是它的市場、盤子還小,資金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個股進行集中操作,大量資金屯集在創業板造成股價虛高。
現在的中央政府是懂根本的,於是就從供給開始,股票的大量供給,資金勢必分流,資金從這些虛高的股票上流走了,股價自然就跌下來了。
所以說,股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股市下跌是必然的,不用懷疑的。問題是為何政府這次是希望A股有序地跌呢? 因為政府這次是真心想把A股市場做成一個自由的市場說話的證券市場了。4月1號,港澳台居民可以憑有效身份證開立A股帳戶,這個政策說明什麼? A股現在誰都知是個賭場,高估嚴重,這個時候對港澳台成熟的投資者開放,人家可比我們在股市上經歷得多了,才不會來的。中央政府當然知道人家不傻,
出這個政策,其實就是表明一個立場一個態度,告訴境外的投資者們,中國的證券市場要改革了,要做成自由的市場說話的了。
一個規範化的,自由的市場,投資者才會自願來嗎。政策出台的意圖是這個。但A股這麼高的市值,泡沫嚴重誰會來呢? 所以得先由政府來刺破這個濃包。A股豈有不跌的道理。
A股這麼多年來所形成的問題,就是政府這個家長制害的,政府這個大家長這也要管那也要管,不是說你不能管,而是你的機制自身是產生腐敗的溫床,有人利用了這個,把這個A股市場搞成謀個人私利的賭場了。
所以習總的「物必先自腐而後生蟲」這話有多重要啊,這個講話就是表明了,A股市場非改革不可了,從源頭改,但要付出代價。
這裡再次順帶說說個股貴州茅台,這家上市公司業績之所以如此之好,無它,就是因為腐敗促成了它業績高成長的。茅台不是跌不跌的問題,是跌多少的問題。現在你們看它跌了很多了,以為便宜了,在我看來,它的下跌只是開始。這裡面的邏輯不是分析一個企業能搞明白了,要講政治。
再說說房地產。如果說中國的股市已經是個熟透了的濃包必須要刺破了,那麼中國的房地產還沒有到成為一個熟透了的濃包的階段,但政府也必須得先下手了,
在它還沒有熟透前刺破它。為什麼?我總說,中央政府是很懂根本的。因為中央政府明白了,
如果等到中國的房地產形成了泡沫大濃包了,那就是下一個美國了,就是一場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一樣的大危機。先是房地產崩潰,那麼銀行系統接著崩盤,金融危機先到來,然後就是蔓延到實體經濟觸發中國的經濟危機。這個政府早就看清楚了想明白了,
所以房價必須得下來,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大家不要心存僥倖了,只會越來越嚴,越具體,後面的重磅調控政策仍會不斷隨房地產的形勢出來。
最近,小潘同學出來說了一句話是切中要害的。他說,
中國的房子再也不會是緊缺、緊俏商品了。他說的很對。現在的房子一個人手上有上百套、幾十套,這都是什麼人買的? 炒房子的不可能拿這麼多的,就算拿得起也不會拿這麼多,對他們來說房子就是商品是要流通的才能轉出來錢去做下一個投資。
屯在個人手上的幾十、成百套的房子的主子,不是別人,就是貪污腐敗分子,只有他們才拿得起拿得住,因為這些房子根本就沒有成本,貪污來的錢放銀行不放心,放股市又不敢,只有做實了變成房子放著踏實些。這也是為什麼,一邊是普通消費者買不起房子,一邊是房子還越賣越貴不擔心賣不掉的根源。這些房子都去了哪裡,房地產商心裡太有數了。
所以我說,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存在的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為腐敗
!「物必先自腐而後生蟲」,習總說出了這個時代的最強音,他必將是一個劃時代的中國領導人,他為中國把這個時代一劃,告別過去,展望未來,他為後來的繼承者鋪好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路。。。中國大有希望了!
中國的問題是因為腐敗造成的,這與西方尤其是美國又有所不同,西方在腐敗問題上沒有這麼嚴重,他們的問題更嚴重,是價值觀文化的問題。中國人講「以義致利」,西方人沒有文化,他們講「以利致利」。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用來交換的,金錢至上。西方的政治權力是操縱在財閥們的手上的,這是要亡國的,因為一旦出了事,都是國家來買單的,這點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已經看出來了。中國雖有腐敗,但不會亡國,因為中國有中國文化。
大家現在看到,美國及歐洲的股市都在漲在創新高,為何獨獨中國的股市不漲,道理上面講了,再補充一條,中國政府看明白了美國玩的把戲,不陪你美國玩了,因為這樣玩下去一定是大家一起垮掉的,美國是想拉大家都下水,他好混水摸魚。這套對中國沒有用的,以後就是你玩你的,我做我的。
互聯網金融必將成為不可逆的顛覆性力量:提升金融業效率,減少壞賬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326.html以下為好貸網創始人李明順觀點:
溫州民間借貸危機證明:互聯網將用透明和扁平化顛覆傳統金融
互聯網和金融相比,互聯網非常講究高效、透明和扁平,很多東西希望簡單,而金融行業很多東西都比較複雜。
金融行業裡有150萬億資產,70-80億來源於信貸行業,遇到大量的問題是貸款難。難度來自於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未來還有小小微企業,這些創做了80%-90%的就業機會,但在銀行獲得的信貸能力只有10%,大部分被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銀行拿去了。這裡面很多原因,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大型國企。
11年至今的溫州民間借貸危機造成的危害正在影響很多人,有數據顯示溫州89%的家庭、個人和59%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這就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
全國中小企業數量6000萬家,有貸款需求的企業站佔其中的64%。小額貸款公司有6500家,典當公司也有上萬家,擔保公司20000家,P2P全國也有幾百家,這些未來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的人並不瞭解有這麼多機構。個人相信傳統銀行的效率越來越差的時候,更多的企業和機構會有放貸的自由。傳統電銷一天200-300個電話,一個月一到兩單就不錯了,ROI轉化率僅有0.03%。所以最後決定做好貸。
硅谷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代碼:BOFN),沒有任何網點,完全互聯網化,這就是很有魅力的地方。美國以前像富國銀行這樣的銀行很有效率,但互聯網行業的創新效率更高,因為銀行是自上而下的。騰訊一年收入500億,阿里+百度+其他的,一共沒到1000億的收入,互聯網行業沒賺多少錢,而阿里巴巴在杭州帶動了上萬億的產業鏈,服務於實業。而金融更多靠信息不對稱實現價值。
今天的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是大象和蚊子的關係。馬云去年不過300億的信貸規模,整個10萬億的信用規模,對比下來還是很小。互聯網有很強大的繁殖和傳播能力,未來會分散社會的財富,是互聯網改變產業的最本質的東西。所以自己做一個更加扁平的橋樑。
以下為翼龍貸CEO王思聰觀點:
做P2P像在走鋼絲,一不小心進可能進去坐牢
P2P對我這樣的從業人員,也不容易看透,所以P2P這麼火爆。一是互聯網有信息的存在,還有一個是模式。P2P到底怎麼去演變,個人認為還不敢定論。進入P2P領域確實應謹慎,如果從事P2P虧了倒閉了,可能有進監獄的風險。一旦運行不靈,清盤的時候,錢怎麼補進來是個問題。所以一定要看好融資方式到底行不行。
P2P很有可能繞開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遲早要聯網。互聯網以後完全有可能改變金融的產業格局。如果可能以後小貸公司也進來做,其他的公司也進來做,這個行業就不一樣了。金融和互聯網的融合按道理來說是最好的,但是實際發展是最晚的。這主要是國家政策的限制,但現在很難限制下來了。
實際上,高層是支持改革的,只不過是下面的政府對改革有不支持不配合的態度,從目前的溝通,高層領導是完全支持改革,容忍試錯,從行長的講話就能看出來。平台提供了本息保障,讓中國的P2P行業出來很晚但全球份額最大。翼龍貸三十天收不到本金和利息,翼龍貸去收購債權。同樣可以理解,沒有支付寶,阿里帝國也不會到現在的水平。法律以最後有沒有造成損失做評判,對創新性技術還是會有很多的照顧和支持,行業不應該一刀切。
P2P互聯網金融年交易額年增長300%
個人覺得互聯網金融有了互聯網技術的存在,中國的傳統銀行業一定要改變。銀行通過存貸的生計,一定要受P2P的影響。P2P在2012年有百八十億的交易額,今年有望到500億。第一財經預測每年按三倍的增長,2016年會有15000億。當然增長會減緩,但80後很有可能對這個模式非常著迷。
互聯網金融將減少壞賬率
中國目前的信用還沒達到美國的終身制,所以採用了線下的工作,比如對借款人和放款人線下有聯繫,但交易是在線上的,類似於O2O的形式。
個人意識到現在的信貸資源非常緊缺,大概有千分之一的人,是借了錢就跑。經濟不景氣中小企業貸款,很多都借了錢都還不上。很多P2P平台通過第三方支賬戶代為發放貸款,則在網站內部控制程序試銷、網站工作人員疏於自律或被人利用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內部人員非法挪用資金、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行為。
中國的信用風險評價機制不全,但中國的網絡信用比傳統信用更好。互聯網信用下是多方博弈,互聯網上違約的人成本很高,有五六個借了款跑路,但通過其他即時通信上,都能聯絡到。所以互聯網的生態裡,「跑路」的難度很高。整個系統風控都能收到他的行為。做貸款審核都考慮到了這一點。
根據調查,P2P網絡貸款平台純線上業務的逾期率平均高達10%,壞賬率也在5%以上。目前僅存的仍堅持純線上的P2P僅存2007年成立的XX貸公司。隨著80後、90後的生活在互聯網圈子裡,所以壞賬率會很低,這一點很有效果。技術這邊用的是華為,儘管前台效果不是很好,但後台還是很不錯的。用戶的數據保護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般網站都要求借款人提供個人信息、財產信息,P2P在軟件方面相對還是弱一點。
進擊的普京:烏歐協定若執行,俄必將報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11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9月17日致烏克蘭總統波羅申克的信中強硬表態:如果烏克蘭執行此前和歐盟簽訂的貿易協定(聯系國協定),那麽俄羅斯將立即采取報複行動。即便是烏政府為迎合協定做的立法調整,也將遭到莫斯科的“回應”。
普京在信中表示:烏克蘭和歐盟之間的貿易協定需要做出“系統性調整”,以確保俄羅斯的經濟地位不受到影響。現存的俄羅斯-烏克蘭之間的經貿合作關系必須得到完全保留。普京並未明確透露將采取何種方式報複烏方,不過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上周已經簽署一項法令限制烏克蘭向俄羅斯的出口,該法令目前已經生效。
歐盟外交官認為,如果俄羅斯全面提高關稅的話,烏克蘭每年將因此損失30億歐元。包括鋼鐵、煤炭、化學品和谷物在內的出口都將受到影響。
稍早之前,歐盟和烏克蘭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性質的自由貿易協定。為了顧及俄羅斯的“感受”,該協定實施日期將從原計劃的2014年11月推遲至2015年12月。
不過顯然普京對於歐盟的這一讓步並不感到滿足。根據普京的要求,烏克蘭和歐盟需要將協定所涉及的2000多項免稅產品剔除,這個數量占到了免稅產品總量的四分之一。
對於俄羅斯企業而言,一旦烏克蘭執行聯系國協定的話,更高的歐盟規則要求將影響到他們向烏克蘭的出口。根據協定,歐盟將給予烏克蘭企業技術和資金幫助以滿足歐盟的規則,而俄羅斯企業則需要自掏腰包來滿足歐盟要求。(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高盛訪談佩蒂斯:“中式”軟著陸必將帶來慘烈硬著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55
中國金融市場專家佩蒂斯(Michael Pettis)在接受高盛分析師Allison Nathan訪談時稱,“中國並不存在軟著陸還是硬著陸的問題。如果非要追求所謂的“中式”軟著陸,那麽勢必將在未來帶來更為慘烈的硬著陸”。
Pettis表示:
中國軟著陸還是硬著陸的討論並沒有意義,市場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結構有著明顯的誤解。
我認為中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我稱之為“長期著陸模式”(long landing),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將以1-1.5%的幅度逐漸回落,直至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3-4%左右的增長速度)。另外一種就是“中式”軟著陸之後更為慘烈的硬著陸。
長期著陸模式需要立刻采取深化改革,因為中國大概只有3-4年的時間,隨後就將面臨借貸能力衰竭的局面。這種局面下,經濟再平衡將幫助家庭收入相對提升。不過這種模式執行起來並非易事,需要很好的政治技巧來處理各方的利益關系。
如果中國選擇在未來2年內繼續保持GDP 6-7%的增長模式,那麽在信貸增速過快而失控之後,一切就將成為災難。
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並不罕見,困難的是如何穩定度過轉型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劉強東:中國網民人數必將超過10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4/152116.shtml
劉強東指出,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國互聯網企業積極地吸收美國成功經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了大量革命化的創新,取得了突出成績。
中國一直是美國投資基金最重要的市場。多數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有美國基金的投資,並選擇在美國上市。
未來十年之內,中國包括手機用戶在內的網民人數必將接近甚至超過10億,中美兩國的互聯網企業都將因此而受益。
以下是劉強東致辭實錄:
尊敬的魯主任、布魯斯副部長、女士們、先生們:
晚上好!很榮幸今天能參加中美互聯網論壇,並代表中國互聯網企業講話。互聯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中美兩國同為世界兩大互聯網強國之一,呈現出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國互聯網企業積極地吸收美國成功經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了大量革命化的創新,取得了突出成績。
比如微信,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它已經集通訊、社交、媒體、娛樂、商務、理財於一體,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超級入口。再如,在電商領域,我們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網絡交易市場,而且也是在中國首先推出了當日送貨、網絡白條以及自動自提櫃等一大批創新的服務。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美國投資基金最重要的市場。多數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有美國基金的投資,並選擇在美國上市。中美兩國的互聯網企業,在資本、技術、人才和市場等各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通過互信合作,雙方實現了優勢資源的互補,使兩國人民充分享受到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紅利。
目前,中國互聯網企業如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都在美國設立了分支機構或者研發辦公室。隨著中國互聯網企業走向全球,中美兩國企業將會在更廣的範圍、更深的層次和更高的水平上開展合作。
美國是互聯網的發源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市場,有超過6億的網民和接近6億的手機網民。中國互聯網發展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國正在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並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
中國互聯網發展已經揭開了全新的篇章,創新驅動成為發展主題,各種創新在中國大地上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個人堅信,未來十年之內,中國包括手機用戶在內的網民人數必將接近甚至超過10億,中美兩國的互聯網企業都將因此而受益。
女士們,先生們,中美互聯網論壇已經成功舉辦八屆,成為兩國互聯網業界增進了解、加強合作的重要平臺。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美國互聯網企業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討互聯網行業的新趨勢、新技術和新理念,讓我們攜手共進,合作共贏。我們堅信,互聯網世界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版權聲明:本文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暴風馮鑫:VR必將顛覆的七個方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2/153407.shtml
導讀 : 近日,暴風科技CEO馮鑫在論壇指出,佩戴式設備替代攜帶式設備,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比大部人預想得要快,VR是下一代互聯網。
i黑馬訊(蒲鴿) 12月22日報道
近日,在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暴風科技CEO馮鑫以《虛擬現實(VR)的創業機遇》為題做主題演講,他指出:“VR不是一個產業方向,而是一次產業變革。”
馮鑫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對這一趨勢進行了分析,“在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攜帶式的工具都不如佩戴式,比如手表、眼鏡,佩戴式設備替代攜帶式設備,這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比大部分人預測的都快,所以我說,VR是下一代互聯網。”
日前,國外VR已經運用到了社交、房產、購物、遊戲等領域。而在中國,前20的互聯網公司,有三到四分之一都已將目光聚焦到VR領域。在馮鑫看來,VR將顛覆至少七大行業:遊戲、影像、演唱會、比賽、社交、電商、新聞業。VR將對遊戲行業產生多大的變革?馮鑫說:“VR是遊戲玩家的終極夢想。用戶有了沈浸式體驗之後,就很難回到電腦旁邊了。”在社交領域,通過VR設備,即使朋友遠在天涯,也依然能夠在虛擬的空間內一起喝茶聊天,如同在真實環境一樣。目前,國外已經有媒體推出了VR新聞頻道,人們戴上VR眼鏡後,可以來到事發的第一現場,親臨其境。“我們也已經展開了和搜狐等平臺的新聞合作”,馮鑫透露。
談到VR的創業機遇有多大以及機會在哪里?馮鑫認為,大的機會一定是在互聯網巨頭那里,它們有千億美金的機會。除此,還有百億美金和十億美金的機會領域。
以下為馮鑫演講整理。
我去講VR,說這是虛擬現實,很多人聽不懂。今天的現場,我們用VR同步做直播。戴上頭盔,就可以身臨其境,置身現場。
在互聯網圈呆了20年,這是迄今為止,最興奮的一次。我把註意力放在VR行業已有兩年時間。即使沒有暴風,我也會全力以赴做VR這件事。
說一組數據,暴風十年經營,市值數百億,員工總數近400人,而暴風魔鏡VR,成立大半年,人數已達400。可見決心之大。
VR將是下一個互聯網中心
上個季度,《時代周刊》最新版的封面,是個90後年輕的胖子,Oculus創始人,專註於VR領域。《時代周刊》每一期的封面人物,很少給予新人,一般為在整個社會有影響力的大人物。而這一期封面的胖子,他的公司到目前為止,還沒推出任何消費級產品。2014年3月,Facebook花19億美金收購Oculus。這次收購不被看好,facebook股價應聲下跌。而一年後,美國頂級雜誌紛紛報道VR,稱紮克伯格做了英明的決定。
《時代周刊》賭了一把,它賭這個事情將對未來影響巨大。到底影響有多大?前兩天烏鎮互聯網大會,馬化騰演講的結尾是,“五年之後微信一定會被某些東西取代,但到底是什麽我不清楚,可能是VR。”
在我看來,VR將是下一個互聯網中心,是整個產業的新變革。從PC到手機,如今VR的時代來了。想象很容易理解,無非是屏幕從桌上移到手邊,再到眼前。
在所有人類歷史上,我們從懷表到手表,從攜帶式鏡片到鼻梁上的眼鏡,攜帶式最終由佩戴式所取代。同理,屏幕也將離人越來越近,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會比大部分人預想要來得快。
舉行電腦到便攜式電腦花了幾十年,PC到手機用了不到十年,而這次,從手機到VR,可能只需三到五年。
VR必將改變的7個方面
調查現實,美國VR領域,大致分如下幾類:一、做 VR頭盔和平臺;二、做開發平臺,包括開發工具平臺,內容制作平臺,3D建模平臺;三、做遊戲、內容,做社交;四、與各行業的結合,如房產等,如今中國大致有十幾個領域在與VR做結合。
對於VR,我認為有7個方面,一定會發生變化。
遊戲。遊戲玩家的終極夢想,是沈浸到遊戲中,前後左右殺敵,就很難回到電腦面前了。
影視。這將是全新的觀影體驗,整個電影的語言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商演。通過VR,觀眾可以體驗喜歡的明星在現場的演唱會。
比賽。如NBA用VR直播,中國的觀眾也能體驗現場觀感;這里面的商業模式可以無限擴展。
社交,通過VR設備,即使朋友遠在天涯,也依然能夠在虛擬的空間內一起喝茶聊天,如同在真實環境一樣。
電商,坐在家里就可以逛商場,把商品拿到眼前,仔細端量要不要購買。
新聞,通過VR,觀眾可以置身第一現場,了解新聞事實。國外已經有媒體推出了VR新聞頻道,暴風也已經展開和搜狐等平臺的新聞合作。
當然,機會遠遠不止於此。
千億、百億、十億的掘金機會
不過,大平臺一定是互聯網巨頭來做,因為它是整個產業的中心,有千億美金的機會。這是第一層面。
在這之下,百億美金的機會呢?
我認為有五個方面:平臺級遊戲公司,UGC平臺,旅遊、大型Show等O2O現場平臺,社交平臺、周邊設備及語音交互。
平臺級遊戲公司不同於一般遊戲公司,它不再是簡單CP。在遊戲中,可以社交、看電影、通往世界任何通道等等。正如科幻片所述,未來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可能來自遊戲公司。
在VR世界里,每個人都會活在幾個世界中,武俠的世界,未來的世界,童年的世界,也有真實的世界。每個世界里都可能發生購物,社交,遊戲。
UGC平臺,正如我們所做的魔眼的產品,像棒球一樣拿在手里,隨時記錄真實的人生。
回憶起來,可以再次親身參與到當年的事件中,如同學聚會,重要講座等。這將是一種全新的方式和體驗。這也是百億美金的機會。
做交互的公司也會有巨大機會。因為一旦有頭盔,交互方式完全改變,沒有鍵盤,沒有鼠標,只有三種方式,語音、手勢、和眼睛的轉動,以此打造VR領域最佳的交互窗口或操作系統,也是掘金的機會。
十億到幾十億美金的領域也大有所在,如遊戲公司,搜房、汽車之家等對應公司,音樂、圖書、資訊等互聯網基礎服務,線下體驗店,動漫公司、3D制作公司等。
具體而言,VR遊戲近兩三年是藍海,結合房產、汽車的VR解決方式會帶來更好體驗,音樂、圖書、資訊都可以VR化,線下體驗有幾家創業公司正在全國鋪。一些3D建模和全景圖片公司,原本活不下去,趕上VR來了,又活下來了。
在這個新的時代,我們會如何幫助VR的創業者呢?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目前我們是全球最大的有VR用戶群平臺,起步早,後續會更快,明年我們希望做到一千萬的VR用戶,這就意味著大家在VR領域做產品做內容有一個廣泛的基礎平臺。目前,廣告系統、社會系統已經做出來。明年在這個數據基礎上,每月可能成功分給遊戲公司每月有一千萬的收入,那這個商業模式就起來了。第二,我們成立一個專門投VR的一個基金,幾億規模,幫助優秀的VR公司成長。
羅姆尼:特朗普經濟學知識“僅幼兒園水平” 他掌舵美國經濟必將沈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7564.html
羅姆尼:特朗普經濟學知識“僅幼兒園水平” 他掌舵美國經濟必將沈船
一財網 李莉 2016-03-04 16:04:00
美國一大批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士都表示,特朗普對於領導經濟一竅不通,更別說領導整個國家了。
周四,羅姆尼在發表演講時,一點也沒給特朗普留面子。“他的國內政策將會導致經濟衰退。他的外交政策將使美國和全球變得不安全。他既沒有當總統的脾性,也沒有當總統的判斷。”在演講快結束時,他更是以警示性的語句收尾:“如果唐納德·特朗普的計劃得到實施,那麽這個國家必將陷入長期衰退之中。”

最近,美國一大批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士都表示,特朗普對於領導經濟一竅不通,更別說領導整個國家了。
億萬富豪、投資人斯坦·德魯肯米勒(Stan Druckenmiller)在周三接受CNBC采訪時稱,特朗普“對經濟學的認知僅處於幼兒園水平。從他嘴里蹦出來的東西每次都能讓我驚掉下巴。”
曾在2010年競選加州州長、最終敗北的共和黨人、惠普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認為,特朗普“不適合”當總統。有報道稱,惠特曼加入了一個由商業領袖發起的組織,這個組織的主要工作是籌錢來阻止特朗普當上總統。
特朗普是否會帶領美國進入衰退?許多專家對此的回答是: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如果特朗普當上了美國總統,他會給美國經濟帶來些什麽:
1.美國國內物價更貴
特朗普競選時拋出了25%或以上的關稅征收計劃,一旦施行,那麽美國人所必需的基本家用品價格就會大幅上漲。
這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將會產生直接影響。更糟糕的是,這將使人們捂緊口袋少做花銷,因為擔心未來商品會變得更貴。
美國經濟中,約70%是由民眾消費所驅動的,所以美國國內消費上的任何放緩都將致使經濟增速放緩,甚至可能導致出現衰退。
3.驅逐1100萬移民
特朗普計劃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建圍墻,並驅逐1100萬未經登記的移民,此舉將使美國人口減少3%。
這或將給美國經濟致以重擊。一方面,據相關機構估算,建圍墻和驅逐1100萬人的成本在4000至6000億美元之間,另一方面,美國勞動者一下子人數就減少了,尤其是未來40年內美國勞動力增長幾乎全靠這些移民。失去如此之多的勞動者將會導致美國GDP損失1.2萬億美元。
4.國家債務上升
特朗普的稅收計劃是為大部分美國人和美國企業進行減稅。盡管這一計劃可能有助於創造工作崗位,但副作用也將是巨大的:政府債務將急劇上升。
據華盛頓無黨派稅收研究機構稅收基金會(Tax Foundation)估算,特朗普的計劃將在十年內削減11.98萬億美元稅收,這些錢可以推動GDP增長11%、令工資增長6.5%、創造530萬個崗位。短期來說,特朗普的稅收計劃能提振經濟增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長的債務將會扼住增長的步伐。
此外,特朗普還表示他將保留社會保障和醫療法案等社會福利項目——而這兩個正是聯邦預算中開支最大的項目。如果沒有任何實質化的開支削減,那麽政府赤字將會大幅上升。投資界人士表示,屆時市場對這種局面的反應肯定不會好。
不過,華爾街一些人士並不認為特朗普會真的實施有損於商業的計劃。他們認為,特朗普當選後會變得更為溫和。“他最關註的是什麽?是他的形象。他想要成為一名偉大的商人。所以他應該會是親商業的。”Recon資本合夥公司首席投資官凱文·凱利(Kevin Kelly)如是表示。
5.不靠譜帶來的不確定性
特朗普太善變了。他說話太隨性,競選期間已經多次改變過自己的立場,之前他改變黨派和政策的事就更別提了。
商業領袖和投資者痛恨不確定性。他們想要知道,和他們打交道的到底是什麽樣的人。特朗普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可能會讓企業——以及美國人民——不敢投資,也不敢花銷。
今年1月,在接受《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的采訪時,特朗普對美國經濟做了一個較為慘淡的預期,並補充說,在修補經濟這個問題上,他最好能跳過。“我們正處於泡沫之中,”特朗普說,“坦白說,如果泡沫要破裂,我希望它們在我當上總統前破裂,因為我不希望接手這個爛攤子。這麽說吧,我情願(泡沫破裂的時間)是在我當上總統前,而不是我當上總統之後。”
廣大美國人民,你們的下巴還在嗎?
編輯:仇芳芳
滴滴程維:分享經濟未來必將屬於中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6/156098.shtml
滴滴程維:分享經濟未來必將屬於中國
程維
黑馬說
高速成長中的滴滴已斬獲無數驕人戰績並繼續全球征伐。作為該備受矚目明星企業創始人,滴滴程維是如何看待“互聯網+交通”及全球科技未來十年的,滴滴的核心運營理念、當下難題及遠期戰略各是怎樣的?下文摘編自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6月新書《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程維、柳青等著),程維將就此逐一作答。
文|滴滴出行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程維
中國,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
這個節點,人們將見證工業時代向信息時代的加速過渡;這個節點,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對經濟和社會的推動不可阻擋;這個節點,中國的深層次結構改革才真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十年後往回看,會發現在這個重要節點上,“分享經濟”的大潮撲面而來,就如同1999年的電子商務發軔一樣。而此時,中國該做怎樣的抉擇、調適和監管?中國的分享經濟平臺如何對本土化與國際化做出恰如其分的超前安排?這兩個問題是關系到在分享經濟浪潮中,中國究竟能否引領世界的關鍵。
我們希望通過《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這本書,用最平實的語言、最誠懇的態度、最真實的事實,與自己的內心、與所有夥伴和用戶、與整個社會和未來對話。
分享經濟勢不可擋
互聯網對人類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就是催生了分享經濟。“分享”主要是指對個人閑置資源的分享,分享經濟通過技術把資源的擁有者和使用者進行重新匹配,進而大大提升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水平和整體效能。
2015年將成為分享經濟的元年,而分享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一個必然的趨勢。以車子為例,誠然,大部分人觀念都認可擁有車,但是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中國人都買車的話城市就徹底堵死了,而僅靠政策限購限行、壓抑需求是行不通的,需要通過分享經濟的創新服務來滿足大眾用車的需求。
早期的中國互聯網缺乏活力、缺乏資本、缺乏成熟的互聯網人才,因此更多是在借鑒美國的互聯網模式、技術。而經過脫胎換骨十幾年發展的今天,中國互聯網已成長為世界互聯網創業的“第二極”,進入了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國互聯網公司要比美國更多、更有活力,在一些新模式、新業態的摸索和創新上已完全不輸於美國,甚至領先於美國。這得益於中國巨大的市場,得益於中國的制度創新、監管創新,得益於充裕的國內外資本,也得益於業已形成的成熟的互聯網人才體系。
中國要邁向網絡強國,首先應該讓互聯網回歸本質,跟傳統企業結合,讓互聯網推動信息革命,給傳統商業註入全新的動能和活力,形成“互聯網+”傳統企業的全新模式,這才能達到真正的萬物互聯,形成網絡與實體的融合,最終促進產業變革。這應該就是克強總理所倡導的“互聯網+”和新經濟。
這些優勢給了新一代移動互聯網企業加速發展的機會,互聯與共享的發展趨勢為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新空間。我們應該感謝移動互聯網,沒有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就不可能有分享經濟的加速發展,沒有有效連接、智能計算、精準匹配就不能把人“拼”在一起。互聯網本質上是萬物互聯,微信把人和人、滴滴把人和車更好地連接到一起,匹配資源,滿足個性化需求。有了互聯網,才使得分享經濟這種模式成為可能,並且勢不可擋。
如果說前20年互聯網的發展是用互聯網連接一切,未來30年則是雲端的大數據、深度學習、人工智能驅動一切的時代。未來5年,以雲計算、大數據為基礎的移動出行、智能駕駛汽車等領域一定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並將對城市整體建設規劃產生重大影響,進而深刻改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擁抱第二次出行革命
2012年,滴滴憑借80萬創業資金在北京啟動,試圖通過出租車的信息化解決老百姓打車難的痛點。但我們發現,80%的出租車司機都已經是滴滴用戶的時候,高峰期依然叫不到車。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需求、供給、道路、時間、連接、匹配乃至習慣等多維因素交織的結構化難題,單純的信息化並不能化解。所以在隨後滴滴進入了專車、快車、順風車、巴士、拼車等一系列細分領域,我們希望成為服務百姓出行的一站式平臺。未來我們還會不斷加入新業務,讓每個有出行需求的人在滴滴出行App上,都能找到最適合的出行方案。
滴滴出行的夢想是“讓出行更美好”。過去4年,我們專註於一件事——讓城市的效率更高,並以此為標準重構一個新的、智慧化的交通出行行業。滴滴希望用互聯網連接所有地面上的交通工具,通過打造全球領先的大數據交易引擎,去提高整個城市的出行效率和每個用戶的出行體驗。我們不僅改變用戶的出行習慣,本質上以滴滴為代表的分享經濟模式正在改變汽車擁有的方式。在過去的100多年間,汽車的誕生是出行行業的第一次革命,它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讓每個家庭都渴望擁有汽車。但發展了100多年後,不管是汽車工業還是城市化都出現了瓶頸,即機動車過快增長帶來的擁堵和城市里的各種問題。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31輛私家車,北京、成都、深圳等大城市每百戶家庭擁有私家車超過60輛;而美國的汽車擁有量則是每百戶超過200輛,中國不到美國的1/3,但是已經出現了巨大的瓶頸,很多城市都開始限制大家去擁有一輛汽車。城市要可持續發展,經濟活動要正常進行,人們還要出行,怎麽辦?這個命題就變成了怎麽能夠在盡量少地增加車輛總量的情況下去服務更多的人,這是滴滴通過分享經濟正在改變的出行方式。
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我們越來越發現,原來我們沒必要擁有一輛車。過去因為城市公共交通體驗不好,打車也不方便,服務不穩定,這逼得我們再貴也要買一輛車,再難搖號也搖,再難拍牌照也要拍。但是互聯網改變了這一切。如果移動出行的服務是確定性的,體驗是好的,價格也更便宜,那為什麽要買車呢?有統計顯示,大部分人買一輛車只有5%的時間在開,而有95%的時間是停在那里,但我們為此卻要付出100%的費用,而整個城市要為這5%的使用效率修建更多的停車場,這些都是不合理的。
未來隨著電動汽車、共享汽車、無人駕駛的出現,分享出行的影響力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們會徹底告別擁有一輛汽車的時代。十年後,當無人駕駛技術成熟時,買一輛車或許會和今天買一匹馬一樣奇怪,汽車會回歸其交通服務工具的根本屬性,這是滴滴背後最核心的理念。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滴滴出行用四年時間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可以說是釋放“互聯網+分享經濟”紅利的探索者,也是移動化浪潮和分享經濟的受益者,更是每一個夥伴改變出行習慣、改變生活方式、展現分享意願的見證者。
今天的滴滴平臺上有1500多萬司機,每天有上千萬的訂單產生,如何管理好上千萬的司機和車輛,如何更好為乘客服務,是滴滴正面臨的難題。畢竟我們用四年的時間,走過了原本需要十年才能走完的路。值得擔心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滴滴規模很大,但體驗足夠好嗎?滴滴的業務越來越多,但年輕的團隊能否運營好這樣的一個平臺? 5000人的團隊是不是都誌同道合?怎樣不斷完善自身產品和服務,提高安全和體驗?
滴滴是一家非常有危機感的公司,我本人內心也充滿危機感。我希望滴滴的團隊不要膨脹過快,希望滴滴的理想不會改變,也希望滴滴的品牌可以受人尊敬。我希望未來滴滴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在用戶體驗和數據運用方面有優勢,而不僅僅依靠流量和資本。
2015年9月,作為創業僅三年的一個年輕公司代表,我有幸隨國家主席習近平赴美參加了西雅圖的中美互聯網論壇。跟很多美國科技業的大佬站在一起的時候,我有一種不期然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
中國移動出行領域雖然僅有四年的發展歷史,但它所呈現的社會價值,表現在通過移動出行平臺實現交通資源的整合利用,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分享經濟特征,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能源,節約地面交通資源,並將從根本上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困境。
萬物互聯,隨著信息高度透明化,信息傳播的範圍也將擴大,這會讓行業效率提升,優勝劣汰加速,也就必然會推動傳統產業的變革。加上分享經濟的動能和深度機器學習的支撐,可以為新經濟、雙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強大的能量。
滴滴是一家年輕的創業公司,滴滴未來仍會深耕出行領域,成為一家用戶驅動、大數據驅動的公司,構建智慧交通雲,構建一張全球出行的網絡,完善用戶出行體驗,成為一個移動出行的綜合入口,並堅定不移地探索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道路。
未來十年依然屬於科技,屬於互聯網,屬於信息產業。分享經濟是未來的趨勢,“互聯網+交通”為中國解決交通問題提供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我虔誠地相信未來一定屬於市場化,一定屬於分享經濟,一定屬於中國!
今天的滴滴還只是搭建了一個出行生態的雛形,一切才剛剛開始。接下來,在移動化浪潮和分享經濟的紅利下,滴滴將繼續在過去看似不可能的領域不斷創新,在技術和人才儲備上持續投入更多的資源。滴滴還將和更多的全球夥伴一起,持續立足本土,連通彼此的金融、技術和市場資源,以達到一個共同目標——建設一個高效而可持續的全球出行生態圈聯盟。
未來的道路艱辛、遙遠,卻富有美好的想象空間!
《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6月新書,程維、柳青等著)
[本文作者程維,源自人民郵電出版社。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視覺中國。]
滴滴
程維
分享經濟
贊(...)
分享到:
智能時代必將崛起的兩者,語音產業與深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1110/159716.shtml
智能時代必將崛起的兩者,語音產業與深圳
深圳有其他城市沒有的綜合能力、基礎設施與產業特征。深圳所具有的企業集群特征,將讓深圳會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城市。
本文由深藍DeeperBlue(ID:deeperbluetech)授權i黑馬發布,季星整理,鄒思從編輯,杏子制圖。
人類從 PC 時代來到了智能時代。
首先出現的是智能手機,一個叫喬布斯的男人生前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把智能手機的使用難度降低、適用範圍擴大,以至於智能手機成為了人人都會用、人人都願意使用的生產工具。在這之後,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物聯,紛紛登場。
如果說整個 “芯片- PC -互聯網” 這一波的技術創新,造就了一系列如 Google 、Facebook 以及 Yahoo 等企業的成功;那麽這一些 “大名字” 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的商業模式都圍繞著以鍵盤作為輸入系統而產生的文本信息而產生。
智能時代,什麽樣的企業有可能會成為繼這些企業之後的巨頭?或者說,這些巨頭如果要順應潮流,最有可能會朝哪個方向去轉型?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是語音。

語音正在侵蝕搜索份額
這段話到這里即將戛然而止,因為我們要從行業轉向地域。
我們討論了智能時代中什麽產業可能會興起並變得重要,那麽,智能時代又會選擇哪一座城池?
保羅·格雷漢姆在他的名篇《市井雄心》的開頭說道:“偉大的城市吸引有抱負的人。在城市里徜徉時,就能感覺得到。城市在通過幾百種方式向你傳遞著信息:你能做得更多;你應該再努力一點。”
2016 複旦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產權經濟學家張五常說:深圳現在已經超過香港,10 年之內,會超過美國的矽谷。
2016 年 10 月 11 日,中國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以及深圳市市長許勤在深圳接待了蘋果公司的 CEO Tim Cook 。Cook 隨即宣布:蘋果將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這個新聞無疑比之後蘋果公司所召開的 Hello Again 發布會在中國取得了更大的影響。
深圳似乎正在逐漸成為一個閃耀著 “自由” 與 “創新” 光環的城市。除了漲瘋了的房價,深圳還擁有無人機制造商大疆、通訊巨頭華為、 3C 產品及半導體設備生產起家的富士康,以及消費電子生產商創維,等一系列著名科技大企業。
這些科技大企業毫無疑問在創造著財富的同時也滋養著科技創新。據 2014 年數據,在深圳,90% 的機構研究經費來自於企業。
並且由於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深圳政府采取了大量獨立自主的制度創新來促成高科技中小企業的發展(稅收優惠、人才引進、政府投放種子基金)等等。
我們有理由期待深圳之光。


深圳 30 年前的 GDP 僅相當於香港的 0.2%,目前約為香港的 95%,成為我國創新增長的標誌。圖為平安保險在深圳建設的全國第一高樓—— 660 米的平安金融中心。
不久前,著名投資人李豐在一場舉辦於深圳的、平安銀行與峰瑞資本共同舉辦的聲學新技術產業論壇上講了他對智能聲學與科技投資新方向的看法。有一些觀點頗有前瞻性,我們把演講實錄編輯如下,並加上了後續采訪,分享給大家。全文已獲得獨家版權。
李豐在會上說:“中國即將進入或者已經在的智能時代,有兩者一定會成為受益者,一個是語音產業,另一個是深圳。”
1、未來顯學:語音技術
為什麽聲學/語音產業會和沿襲移動互聯網的道路,成為科技發展的重頭戲?
先看一下歷史。縱觀在整個 “芯片-PC-互聯網” 在美國四五十年發展過程中,大部分的商業模式都是圍繞著兩件事情發生的。
第一件事情是, PC(電腦)成為大眾所熟悉、所能夠使用的工具。做這件事情的公司叫微軟。微軟通過降低電腦的使用難度,把電腦變成了人手一臺、並且每個人都長時間大規模使用的工具。在過去的 40 年中,微軟是 PC 產業中的里程碑之一。
第二件事情是,鍵盤成為 PC(電腦)與生俱來所匹配的硬件輸入法。回想過去,雖然每個人在最初接觸電腦的時候都會非常不自然,但最後都勉強學會的東西,就是如何使用鍵盤。鍵盤是電腦天生帶來的輸入法。因為有了電腦,人們才會去使用鍵盤。

第一部計算機的構建基於電子管這一基礎元件;以穿孔卡片作為輸入(或輸出)設備,操作繁瑣,不夠簡便;鍵盤的出現在操作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
PC 時代,在 PC 變成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基礎設施的過程中,正是鍵盤所產生的文本信息,變成了穿透整個 PC 與互聯網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數據形式與數據模式。
後來所有基於互聯網技術所產生的商業模式,都是圍繞著鍵盤所產生的大量信息誕生的,包括這些如何組織、使用、消費這些信息,以及如何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近如 2000 年以後,大部分的商業模式都是圍繞著如何能去更好地組織鍵盤所產生的數據,並使得這些數據能夠更好地被消費者所利用——比如 Google , Facebook 以及 Yahoo .
於是,如果我們做一個有趣的映射:什麽工具會像 PC (電腦)一樣,成為最重要、並且最廣泛使用的個人生產工具呢?答案是智能手機。
毫無疑問地,在智能手機這件事上,有一家公司做了猶如當年的微軟一樣的事情:通過降低工具的使用難度達到普及工具使用範圍的結果。這家公司叫做蘋果。
那麽,智能手機相對應的硬件輸入法是什麽?什麽是智能手機與生俱來所匹配的輸入法?
肯定不是鍵盤。事實上,智能手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對鍵盤不友好的設備。發展到今天,智能手機上都已經沒有實體的鍵盤了。具有實體鍵盤的智能手機的典型代表,黑莓手機,在今年( 2016 年)9 月 28 日宣布永久停產。

現在許多概念手機的設計,越來越突破我們的觀念。
但由於,鍵盤是 PC 時代花費了三四十年教育消費者建立起來的習慣。所以可以想見,鍵盤仍舊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重新觀察智能手機這個生產工具,它所相匹配的新的輸入設備、或者稱之為新的信息生產方式,只可能是三種:麥克風、攝像頭與 GPS。
舉個例子,我曾和不少人(包括騰訊的人)討論,為什麽微信比手機 QQ 在手機上來得好。事實上,三年半以前微信剛剛發布時,最初的用戶是把微信當成一個步話機來使用。在微信生產的第一天,微信就天然地使用了麥克風作為它的輸入法,而不是用鍵盤——這是符合效率提升的特征的。
再舉個例子,為什麽打車軟件能夠在智能手機時代如此流行。可以回想一下,在沒有打車軟件的時候,人們是怎麽溝通打車這件事情的。乘客打個電話,說自己在某某大廈、過 15 分鐘之後下樓、穿一件黑色的衣服,然後問司機大概多久能來接,目的是哪里,之類。司機會在電話里回答說,我現在在哪一條路上,距離多遠,大概多久到,開了什麽車。
打車軟件誕生在移動互聯網上,GPS 成為了信息的輸入方式。於是乘客和司機之間不再需要那一通電話來溝通,而是打開打車軟件 app,利用 GPS 就可以知道乘客在哪里、要去哪里;司機在哪里,多久可以來接乘客。
其他例子不用再贅述。可以看見,在智能手機這個終端上,天然地能夠提高信息生成效率、成就有效表達的,不再是鍵盤,而是語音、攝像頭,以及其他傳感器。
於是按照 PC 時代相同的邏輯,Google 、Facebook 、包括現在的人工智能,都是圍繞著處理鍵盤所產生的數據產生的商業模式。那麽同樣的,可以預測,在往後 10 年或者 15 年,在智能終端這個領域中,最大的商業模式一定是圍繞著如何去有效地分析、組織和使用語音、圖像以及其他傳感器所產生出來的數據和信息所產生的。
所以可以這樣合理認為,語音技術以及和語音技術相關的應用;圖像技術以及相關應用,在今天變得格外重要。而圍繞著語音、圖像以及其他傳感器所產生的數據,以及這些數據的生產、分析、組織和消費,在之後的很長的時間里,註定會成為智能終端領域中最重要的發展方向。
2、這一次 深圳
在中國,深圳即將會是受益最多的城市,甚至有可能變成最重要的城市。
中國眼下面臨的挑戰,是多數發達國家都曾經歷的挑戰,但中國的國情又有所不同,導致這一次挑戰和其他國家又都不同。
美國在二十年代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鋼產量國家,一個工業化國家,中國經歷過這個階段。在五六十年代,美國開始經歷消費升級、經濟調整的階段,中國目前正在這個階段。
看美國的歷史,對中國未來的預測具有參考意義。
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的人口總數大概為 2 億,就業人口總量占人口總數大約 60%。在 1.2 億的就業人口中,結構組成是這樣的:工業(第二產業、制造業)就業人口占了將近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業人口從事農業與服務行業。
到九十年代末期,美國的就業人口構成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工業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只有 10%,農業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只有 1%,而剩下 80%的人口全部在從事第三產業。

這麽大的變化是怎麽形成的?美國通過兩種方式到達了這個階段,第一種方式是消費升級,第二種方式就是科技創新。
從六十年代有 “矽谷” 這個詞誕生開始,美國在過去的 50 年當中引領了全世界這一科技創新當中最重要的龍頭。信息服務產業在美國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就業人口漲了 10 倍。
美國正是通過把制造業挪到了其他國家,同時大幅度增加了服務產業,並且抓住了芯片 PC 技術革命,從而得以誕生了一波科技企業。
中國有 14 億人口,就業總量接近 8 個億。中國的就業人口比例是這樣的:農業、工業與服務行業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說,中國大概有 2 億多的農業就業人口,和 2 億多的工業就業人口。如果中國要往前進一步,一定會和美國一樣經歷一次產業升級。

但,中國最特殊的地方在於,中國的農業和工業就業人口基數太大,國家不可能在未來 10 年或者 20 年的時間中,把這兩個產業分別從兩三個億的就業人口完全轉移出去,剩下非常少的量。美國的就業人口結構轉移,也只不過轉移了兩千多萬的工業就業人口而已。
除了美國,日本也經歷過同樣的周期,大約在七八十年代。日本和美國不同的地方,在於日本把工業轉出了自己的國家,但日本錯失了科技發展的機會。香港地區也經歷過這個周期,但由於香港人口非常少,於是香港平緩地把電子表制造業轉成了現在的金融行業和旅遊。臺灣和韓國也都經歷過。但這些地區人口數量都不大,於是它們要解決產業就業人口轉移的時候,難度也是相對小的。
眾所周知,中國在這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碰到了相當多的經濟問題。解決之道是保證在未來完成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仍然保留足夠大的就業總量留在第二產業,以完成工業升級。這件事如果不發生,就意味著中國會面臨到一個巨大無比的壓力和挑戰。和別的國家不同,工業是中國不會放棄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國家會從政策層面上來大力推廣 “科技創新生產力” 和 “科技轉化生產力” 的原因。
因此,可以下一個結論:由於中國與別的國家的迥異之處是擁有巨大的工業與農業就業人口基數,因此從現在往後看 5~10 年,中國無論如何必須要經歷一次 “工業升級” 與 “科技創新”,否則就會面臨巨大的經濟挑戰。
而只要工業升級與科技創新成為趨勢,那麽相比北京和上海,深圳顯而易見已經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最有可能應用新技術的各方向,不管是芯片還是智能設備,深圳積聚了足夠多的產業鏈、外銷和口岸等通道資源。所以說,對於在這些產業鏈基礎上,以及最有可能采用新技術的領域和方向中,深圳有產業集群、有產業工人,又有足夠多的產業鏈條環節,同時還有口岸資源。
現在,深圳市政府集中力量吸引科研人才,推出許多投資或落地的計劃。深圳還有幾個超大型公司,可以提供創業團隊和研發人員來源。除此之外,綜合氣候環境,以及其他因素考慮到一起,深圳最有可能就在這一類產業方向上變成聚集地,並且能夠在此後的經濟周期中越走越前。
因此,深圳有其他城市沒有的綜合能力、基礎設施與產業特征。深圳所具有的企業集群特征,將讓深圳會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城市。
[本文作者季星,來源於深藍DeeperBlue(ID:deeperbluetech)。]
深圳
人工智能
語音產業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