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案例《曉說》被狂點5億次後遭五家土豪公司瘋搶,高曉松為什麼這麼紅?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47

一個叫@王軒 在知乎上說:長的不帥,不吸引仇恨。當然,這是開玩笑。

口才好,能講故事的人很多,比如崔永元、竇文濤、老梁、王凱等,高曉松不是最帥的,也不是口才最好的,但卻是最火的,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電視台」。

為什麼?

從產品經理的角度看,高曉松這個產品有3個關鍵點:

1、視頻自媒體是一個大風口。

高曉松成名很早,從1994年出版的《校園民謠》到1996年的個人作品集《青春無悔》。後來轉型互聯網,2000年在搜狐做總監,2001年在新浪做駐美首席代表,然後做盛大的首席娛樂顧問、做A8的總監。但再次讓高曉松爆紅是因為一款產品《曉說》,而《曉說》成功的背後則是一個風口:視頻網站的原創浪潮,「這些靠著最初版權混亂時期起家的網站,在聚集到大量資金之後都要重走大製片廠的老路。」

高曉松:再說《曉說》這事,大家看到視頻網站巨頭都爭著要做原創。視頻網站這種行業在美國是沒有的,youtube是大家自己拍著玩,hulu是大的影視公司辦的。因為美國有大的製片廠,電影、電視劇、脫口秀全線產品都有,也有自己的電視台和分發渠道,不會把版權賣給視頻網站,說我索尼的電影跟你華納的在一個網站播,不可想像。我個人對中國視頻網站的預測是,這些靠著最初版權混亂時期起家的網站,在聚集到大量資金之後都要重走大製片廠的老路。我和幾位大佬都談過,現在就應該在視頻網站普 及好萊塢大製片廠的管理辦法、生產辦法、金融辦法、保險辦法等等。它們應該是未來中國的索尼、華納、派拉蒙。

互聯網一定會代替一切,一開始大家以為互聯網只能發信息,就跟愛迪生那時覺得電只能點燈一樣,誰想到電還能刮鬍子?中國人習慣拿歷史當鏡子,但互聯網這個東西是開天闢地的,所以它窮盡了我的知識結構以及我能力的限度。

我很喜歡互聯網的這些大佬們,他們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意人。他們看世界的凌厲角度和對人的量化能力讓我覺得特別神奇。如果在飯桌上,通常我要想說話我能一直說,但是這幫人一說話我恨不得拿一個本子記下來。這些東西不是胡說八道,最終成為他們辦起來的一個一個企業。我自己的話語權也是他們給的,如果沒有他們,我最多也就像木心老師一樣,每週在紐約給大家講文學史。

2、做任何產品,首先要拼痛點。《曉說》的爆紅,我認為是高曉松抓住了一個痛點:講潛規則,或者說隱形知識是一個大痛點。

@張金豬 在知乎的留言:個人認為,高胖的曉說讓那些不大愛讀書的年輕人從另一種渠道獲得了一些算是有用又有點冷門的的知識,不愛讀書愛看視頻愛聽人講是我們這一代的特點,我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去讀這些書可能覺得枯燥無味更別提自己獨立思考了,而高胖直接告訴了我們他讀完書後的觀點和他有些特立獨行的想法。這些知識如果作用於泡妞吧妹上面……看看高胖自己吧,他本人的原話:「我老婆全部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是我建起來的」

高曉松自己也說:我40歲之後,自己的生活是很明確的,我就是賣藝。不像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幹,我現在不創業、不經營公司,我只賣藝,你經營就好了。

做《曉說》,題材都是我先跟人家在飯桌上講出來的。人家聽完覺得挺有意思,我就去講。我知識都怎麼來的?看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事。我從小有一個優勢,家裡人是政協常委之類的,有那種文史資料選編。中國人有寫史的傳統,讓國民黨將領什麼的寫回憶錄,但又不讓大家看,就編成資料選編內部交流。我們家都 是學科學的,沒人看,我自己天天在那裡看,喲,跟課本上寫的不太一樣。

我們家吃飯時最愛聊國外的事兒,從小訓練記國旗背首都,後來我自 己閒著沒事把各國的煤產量鋼產量都背了一遍。我們家人最討厭胡說八道,我想知道什麼事兒,他們會為我寫一條子,說這個事你去找某某院士,人家研究這一輩子了。大家都住一塊,最多穿過這門進了北大那門,或者穿過那門進了中科院。

3、一個人的電視台。互聯網和技術的進步,讓製作的簡單,讓個人生產力、創新力得到最大的釋放。

《環球企業家》寫高曉松的一個文章講到一個細節:最先與高曉松合作的優酷土豆沒有想到《曉說》會如此成功。當時,時任優酷總編輯朱向陽約高曉松吃飯,約了三次之後,很少在國內的高曉松才有時間去。他還納悶:「優酷土豆找我做什麼?」

早期,優酷土豆方面也沒想好與高曉松做什麼。優酷只是單純想和高曉松合作,對於內容和合作方式,他們就以各種各樣的方案、節目進行協調。高曉松覺得這些都太麻煩。「錄節目還得再弄一棚,還得進去排練半天。我說咱要弄一個世界上最簡單的節目,就我一個人說話。」高說。由於高曉松一個人在鏡頭前的脫口秀成本很低,優酷土豆就決定做這個節目。

但是,製作的簡單不意味著粗製濫造。反倒因為這種輕製作,可以在粉絲運營上花更大的精力。高曉松的粉絲定位很清晰:群體年齡偏大,以男性為主,忠誠度很高。


作者:金錯刀
來源:知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99

六四屠城後遭歐美經濟制裁 以《基本法》作籌碼 中國求英援助

1 : GS(14)@2016-12-31 10:15:47

■信中夏米勒指中方盼英經濟援助,換取草擬《基本法》更大彈性(黃框示)。英國檔案處文件



【中英解密】【本報訊】英國檔案處昨解封一批1989至1990年內閣檔案,當中塵封27年的中國六四檔案重見天日,揭示中國企圖以香港《基本法》作籌碼換取英國經濟援助。密件載有一封由英國國會議員寫給首相戴卓爾夫人的信,揭示中方曾在六四屠城後兩周,透過一名港人接觸該議員,希望以非官方渠道爭取英繼續提供經濟援助,更表明願在草擬《基本法》上提供「更大彈性」作交換條件,但因外交部及時任港督強烈反對而告吹。記者:林偉聰



信件由英國國會議員夏米勒(Sir Hal Miller)在1989年6月21日手寫給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夏稱一位香港老朋友日前接觸他,稱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希望透過他接觸英國政府。夏在信中強調,保證這朋友消息真確。



搵英議員做中間人


夏寫道,中方建議他7月到訪中國,與楊尚昆討論中國所需的經濟援助,並表明若英國提供優惠貸款(soft loans)、持續投資等形式的援助,中國願意在草擬香港《基本法》上提供「更大彈性(further flexibility)」,但強調有關接觸必須透過夏本人,而非官方渠道。夏續稱該名香港朋友其後再度致電,指若夏確保可接觸戴卓爾夫人,鄧小平都希望接見他並討論3項議題:中英關係、香港問題及貸款投資。夏解釋,中國透過第三方接觸他國是常用策略,即使談判失敗,雙方亦不會失面子。他指,在1983年香港前途談判期間,亦曾直接與負責香港事務的中國政治局委員商討。六四屠城震驚國際,歐美國家嚴厲譴責之餘,紛紛暫停與中國外交往來,更以暫停向中國批出貸款作有限度制裁。在此背景下,當時英國駐華大使唐納德(Sir Alan Donald)就在密電中,向倫敦表明反對中國提議。他指夏是具影響力的保守黨國會議員,並與香港有緊密聯繫。若容許他出訪中國,以李鵬為首的中國領導層勢必用作政治宣傳,外界或以為英輕易接納李鵬路線,實屬不智。


衛奕信憂港人反彈


時任港督衛奕信也在密電中稱,夏訪問中國一事難免被公開,又指到訪不會有任何得益,而在「屠殺後不久(soon after the massacre)」就與中國領導人接觸,尤其李鵬,勢在港招批評。據解密檔案,最終外相與夏米勒商討後,決定不接納建議。在八十年代先後駐倫敦及北京的《文匯報》前記者劉銳紹向本報指,中英雙方角力時向來借香港作籌碼。他以英首相馬卓安其後訪華商討新機場協議為例,由於英尋求中國支持新機場財務安排,中國於是以此作突破點,要求馬卓安訪華甚至與李鵬握手,成功換取突破西方世界封鎖。劉續指英商界及議員與中國有生意往來,不少人熱衷擔當中英的中間人。他指雖難以稽考中國曾否提出上述建議,但中國未必會由最高領導人出面搭路,因擔心訊息會被對方炒作或中間人從中「撈油水」,估計有人覺得自己有政治能量,從中主動提出。上述中國六四檔案今天起可於戴卓爾夫人基金會http://www.margaretthatcher.org/下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31/198824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