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研究森林生態安全問題時強調,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
當前,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如何實現“到2020年,基本形成符合國情、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森林城市發展格局,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日前,“森林城市,森林惠民”記者團就相關熱點話題采訪了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攝影/章軻
凝聚政府社會兩方面力量
記者:我們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人居生態環境成為人們關註的熱點,天藍、地綠、水凈成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美好家園的重要標誌。森林城市應時而生,創建森林城市這項行動,正在把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的期盼變為現實。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和發展歷程如何?
張建龍:我國森林城市建設是從2004年起步的。開展森林城市建設,是國家林業局為了適應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推進城鄉生態建設的一種實踐創新。當時,主要“圍繞一個主題,做好兩件大事”,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建設。
圍繞一個主題,就是緊緊圍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這個主題,動員和凝聚政府、社會兩方面的力量,更加關註森林,更好地參與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力圖通過大力發展城市森林,修複和完善城鄉自然生態系統,為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撐。
做好兩件大事,就是切實做好“大地植綠”和“心中播綠”這兩方面的事情。一是通過大地植綠,有效地增加城鄉的森林綠地面積,重點是搞好城市內綠化,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搞好城市周邊綠化,充分利用不適宜耕作的土地開展綠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綠化,擴大城市之間的生態空間,真正打造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二是通過心中播綠,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弘揚生態道德,推動生態文明教育覆蓋到城鄉每一個角落,成為一年四季的常態工作,營造出民眾處處受教育、時時受熏陶的氛圍,真正把植綠、護綠、愛綠的意識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植根在城鄉居民的心中。
回顧13年的森林城市發展歷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4年至2007年,傳播理念、凝聚共識。當時森林城市建設剛剛起步,其內涵與外延、原則與理念、措施與做法等得到不斷探索、逐步完善。在這個階段,我們把森林城市建設定位為一項林業宣傳實踐活動,每年選擇一個城市森林面貌好、市域生態環境佳的省會城市,由全國政協、國家林業局、經濟日報社等共同舉辦“中國城市森林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城市市長介紹情況、交流做法,以此來傳播理念、凝聚共識。
第二階段,2008年至2012年,加快推進、完善規範。隨著理念的傳播和實踐成效的顯現,森林城市建設引起了各方面的關註和重視,不少城市相繼加入到了建設的行列,森林城市建設呈現出由點到面的發展態勢。在這個階段,我們加強了理論引領和實踐指導。在中國林科院設立了森林城市研究中心,成立了由60多位專家學者組成的森林城市建設專家庫;制定了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頒布了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把森林城市建設納入到了科學化軌道。
第三階段,2013年到現在,地位凸顯、蓬勃發展。隨著我們黨作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大戰略部署後,森林城市建設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已經進入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其重要標誌有三個:一是2014年開始實施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國家中長期改革實施規劃》等,都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內容予以明確。二是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正式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內容給予了強調。三是2016年1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
實施林業發展戰略重要抓手
記者:13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森”活動和森林城市建設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張建龍:進入新世紀,中央確定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森林城市建設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各地黨委政府的積極響應和城鄉居民的普遍歡迎,已經成為地方黨委政府關心林業、發展林業的有力抓手,成為社會各方力量支持林業、參與林業的重要平臺。截至2015年,全國有96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70多個城市開展“創森”活動。“創森”活動和森林城市建設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加快了我國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步伐。森林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各地增加森林面積、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手段。根據對176個“創森”城市的統計,近五年每個城市年均新增造林面積20萬畝左右,相應增加市域森林覆蓋率超過0.5個百分點,是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目前全國已有96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攝影/章軻
改善了城鄉生態環境和民生福祉。“創森”是一項由政府主導、納入執政方略的重要民生工程,切實為民造福、提升市民生活福祉。在森林城市建設中,很多城市通過實施森林增長工程,比如城區的拆遷補綠、見縫插綠,郊區的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建設,水系和道路的綠化,顯著地增加了城市森林綠地面積,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使老百姓出門能見綠、遊憩在林下、休閑進森林。根據近5年對“創森”城市的問卷調查結果,市民對“創森”活動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都在98%以上。
促進了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這些年,許多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城市,如遼寧的本溪、鞍山,江西的新余,廣西的柳州,山東的棗莊等城市,都通過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不僅改變了城市的基本色調,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而且培植了以森林為依托的一批綠色產業。這些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也隨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促進了城市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搭建了動員全社會參與林業和生態建設的新平臺。森林城市建設與義務植樹等社會造林綠化活動相比,在內容上,既註重植樹造林,也強調生態文明理念的宣傳教育。在組織上,既註重政府主導,也強調全民參與、共建共享。據統計,2015年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78個城市,投入森林城市建設的資金近700億元,其中一半來自於社會。
傳播了生態觀和發展理念。“創森”活動,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廣“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廣泛踐行“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惠民,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財富等生態觀,紮實推進城市森林建設。
森林城市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
記者: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註。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森林城市建設道路上,我國積累了哪些經驗?
張建龍:13年來,我們緊緊圍繞“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這一主題,不斷學習借鑒世界城市林業發展經驗,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和理性總結,形成了一些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設理念和做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在主要目標上,堅持大地植綠,著力打造完備的城鄉森林生態系統。通過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讓森林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個組成單元,實現林居相依、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打造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
森林城市建設打造出了“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現代城市風貌。攝影/章軻
在重點任務上,堅持心中播綠,切實增強城鄉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通過建設多種多樣的參與式體驗式生態科普場所,推動生態文明教育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廠礦、進軍營,營造處處受教育、時時受熏陶的氛圍,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在建設範圍上,堅持城鄉統籌,大力推進城鄉生態建設一體化進程。通過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管理,大力建設森林社區、森林鄉鎮、森林村莊、森林人家,改變城鄉生態建設二元結構,消除城鄉人居環境的差距,使城鄉居民都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在建設方式上,堅持師法自然,全面提升城鄉生態系統的近自然水平。通過模擬本地頂級自然植被結構,大力推行造林樹種選擇本地化、森林綠地配置多樣化、管護措施近自然化,改變過去城市綠化中盲目引進非本地樹種,大搞奇花異草和大樹古樹進城,以及純林過多和管護過度等做法,使城鄉生態建設更加科學,更為節約,更有實效。
在結果取向上,堅持以人為本,有效提供公平普惠的生態福祉。通過建設綠道和生態標識系統、無償開放公園綠地,盡可能方便老百姓進入森林、親近森林、享受森林,改變過去那種“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綠地封閉管理模式,真正把森林城市建設成果變成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
記者:國家林業局提出,今後一段時間,要加快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那麽,森林城市建設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務是什麽?
張建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把“四個著力”作為林業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就是要以改善城鄉生態面貌、增進居民生態福祉為主要目標,以大地植綠、心中播綠為重點工作,加快建設森林城市和森林鄉村,努力構建完備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完善森林生態服務設施,繁榮生態文化,傳播生態文明理念。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
到2020年,森林城市建設全面推進,基本形成符合國情、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森林城市發展格局,初步建成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森林城市、1000個森林村莊示範,城鄉生態面貌明顯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居民生態文明意識明顯提升。
圍繞增加城市綠色元素,推進森林進城和森林圍城。充分利用城區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綠地面積,特別是要將城市功能騰退的土地優先用於造林綠化。保護城市周邊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構建環城生態屏障。開展村鎮綠化美化,打造鄉風濃郁的山水田園。
圍繞增強居民對森林城市建設的獲得感,建設遍及城鄉的綠道網絡和生態服務設施。積極推進各類公園、綠地免費向公眾開放,建設遍及城鄉的綠道網絡和生態服務設施,方便公眾進入森林、享用森林。依托森林發展種植、養殖、遊憩等生態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圍繞增進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完善生態科普設施建設。依托各類生態資源,因地制宜建立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場館和標識標牌,設立參與式、體驗式的生態課堂。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做好市樹市花評選,開展義務植樹、樹木綠地認建認養等群眾實踐活動。利用植樹節、森林日、濕地日、愛鳥日等重要生態節慶日,積極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南方一家企業總部大樓里的員工辦公環境。攝影/章軻
圍繞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創新開展森林城市群建設。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株潭、中原、關中—天水等6大城市群生態空間的連接,構建互聯互通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擴大城市群生態涵養空間。
為落實完成好上述目標和任務,國家林業局已要求各級林業部門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把森林城市建設作為推動林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依據全國森林城市發展規劃編制省級規劃,科學確定今後一個時期森林城市建設的目標任務。推動各級政府把森林城市建設納入本級公共財政預算,切實落實建設資金。建立起多元的投融資機制,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森林城市建設。制定獎補政策,對開展森林城市建設的進行補貼,對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給予獎勵。要劃定生態紅線,確保森林城市建設用地需要、生態建設成果及自然山水格局。同時解決森林城市建設中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循序推進,反對違背自然規律的蠻幹行為,特別是運動式推進的做法。
在參加博鰲亞洲論壇時,可口可樂大中華區、韓國及蒙古區副總裁張建弢身上有著許多可口可樂元素,比如金色的袖扣和胸前的徽章,那是一個小小的嘴角上揚的心形微笑符號。
“不是說這些衍生品賣不出去被我帶在身上,而是傳達一種精神。” 他風趣地說。
如果不是他提起,這些小小的裝飾品只能讓你猜測它們或許和可口可樂相關,但並不具備明顯標識。提起可口可樂,腦海里浮現的還是那三款經典的飲料。
但成立於1886年的可口可樂從沒有放棄讓自己保持年輕。目前,可口可樂擁有500多個品牌,近3900種飲料選擇,其中有21個年銷售額超過十億美元的品牌,包括以全球最具價值的可口可樂品牌最具代表性,其他還包括健怡可口可樂、零度可口可樂、芬達、雪碧、酷樂仕維他命獲得,美汁源,喬雅等,其中的19個品牌均有低卡路里或無卡路里系列產品。
他坦言,運動飲料等產品目前來講不是產品的主流,但是在某些人群里已經獲得了信任與認可。而產品線也日益豐富,甚至包括服裝、箱包、鞋帽、配飾。
按照張建弢的說法,“百年老店不是一成不變的,之所以成為百年老店是因為它一直在創新,而不是因循守舊。” 最核心的,是建立對品牌的信任。隨著時代變遷,這種對品牌的信任越來越多樣化。
張建弢說,這體現了可口可樂最擅長在最複雜的情況下把握主流發展。“有一樣是不變的,我覺得我們管理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還有就是我們提的新的主張,我們不光作為一個投資方,更多考慮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對消費者需求的要求,同時還有對當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而這恰恰是跨國企業來華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1979年重返中國銷售至2014年,可口可樂已累計在華投資超過90億美元;2015年至2017年,可口可樂又在此基礎上新增資40億美元。目前,可口可樂系統在華有共45家工廠,系統員工約5萬人,其中99%為本地員工。
不過,盡管“消費升級”、“新零售”仍然是媒體關註熱點,但快消品的制造本身似乎已經不再是一門吸引人的生意。
可口可樂如何迎接科技浪潮?
以下為采訪實錄:
第一財經:您能談下可口可樂在華投資路徑的變遷,或者是變化麽?
張建弢:1979年到2014年我們投資90億,2014年到2017年又增加40億,按時間和金額算,我們投資在不斷增加,這個增加的來源有幾個原因,一個就是我們自然增長,現在除了西藏和寧夏以外,每個省、自治區都有我們的生產廠,有的省甚至有幾個不同的生產廠;還有一個是多樣化的增長,從有糖到無糖,甚至希望大家有些物理的功效,從純精神愉悅到有健康價值的,從解渴飲料到食物營養的補充劑,我們現在都全方位的在做。
還有一部分就是我們的渠道,創新的渠道。我也在市場經常跑,去年春節的時候專門去大型商超做了一天推銷員。
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和消費者溝通的產品,我們今年還用了AR和VR,還有昵稱瓶,我們把它叫做社會媒體化溝通,這是可口可樂非常擅長的。
第一財經:像雪碧、可口可樂已經是成熟的產品,再推出一些新品對公司有時好像是左右互搏,反而對公司不一定有好處,但是不做又不能抓住新的消費者的心。如何來平衡?
張建弢:任何一個企業在投一個項目的時候,如果單一考慮這個項目是不是有回報,這可能是十年前的模式。對我們一個快消品來講,更多的是信任感、多樣化、獨特性,又有一致性,這個是很難的,這是我們為什麽一直加大在中國的投入。中國的發展時間和空間都特別廣、特別快、特別複雜。我們的重點還是基於我們比較核心的品牌管理的強勢,同時不斷地去創新。
我不覺得在飲料市場,國內能夠今天有一個品牌可以打通天下的,可口可樂做到了應該說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但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了,我不相信在中國會有第二個可口可樂能做到這一點。有一些如何把握機緣的因素在里面。
對我們來講,整個行業來講,更多的是滿足多樣化需求的這樣一個新的挑戰和機遇。這需要投資更多,更加堅持,同時要不斷嘗試新的東西,這里面有很多創新的東西,但是創新不是賭。
我們最大的創新中心就在上海,我們這個創新中心有味道、原料的創新、包裝的創新、冷藏的創新、冰箱的創新,各方面都會有,是全方位的。
第一財經:像科技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會推出競爭對手的爆款產品複制,不一定是要從中獲利,但是要拖慢對手的進度,消費品會這麽做嗎?
張建弢:消費品公司不是考慮怎麽把別人打敗,而是考慮怎麽把自己打贏。科技公司的特點在於它靠某一種專門的技術來贏得後期投資。我自己的體會是像我們快消品尤其是飲料產品,並不是靠某個單一的技術就可以引來投資,而是要靠一些獨有的跟消費者的需求碰撞出來的默契來贏得信任,這個節奏點應該是有差異的。
第一財經:您也提到我們在原料、包裝或者冷藏方面會有自己的一些優勢,公司也在做創新,未來要考慮把這些能力也做成類似2B銷售的工作?
張建弢:我們有2B的很大的一塊,有大的連鎖零售飲料食品企業,會專門提供這樣的服務和產品。但是回到你剛才舉的例子上,其實很大程度上消費品公司是技術的使用者。
世界上不乏技術,關鍵你的技術要看你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這個連接是我們消費品公司非常非常難以拿捏的。我們的研發中心並不是在那研究雲計算建設本身,而是看外面的雲是不是能夠接在我們上面,我們在用AR技術、大數據技術,我們要洞察消費者。比如說送餐業,O2O,在上海你會看到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消費者在不同的時間喜歡喝不同的飲料,這不是筆和紙抄下來能解決的,也不是某一個超市能解決的,大數據分析用高效的手段讓我們消費者拿到我們的產品,我覺得這部分是整個快消品包括飲料的新趨勢,不是把技術作為所擁有的競爭力的唯一方式去競爭,而是連接用在我們產品的服務和開發上。
第一財經:您怎麽看待人才培養這件事?
張建弢:我在CEO的論壇會上講,談到貿易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談貨物貿易,還應該談到“人才貿易”。四十年,可口可樂在中國積累了大量的管理經驗,我覺得近十年可能積累的經驗更加寶貴,因為近十年中國的技術發展、人才發展、管理發展最強的部分,所以我們也在學習,去年我們也很驕傲,我們被選為最佳公司。
第一財經:請您談下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以公司對中國的洞察,現在可能比較關註中國哪些機會,或者是哪些因素會比較著重考慮?
張建弢:公司從整體的大的策略上來講,我們是朝著全品類飲料公司來做。從全國來講,其實我們這幾年迅猛發展,在中國從投資額上可以看出來我們在迅猛發展的前提下,我們認為發展還有相當大的空間。
其實中國更吸引我們這樣全球大公司的部分是它帶來的創新性的市場機遇,比如剛才我談到的植物蛋白飲料。
還有渠道的革新。在其他發達市場來講,這也是非常少的。
還有我不得不說一下,關於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監督環保的簡單問題,而是在中國能讓企業的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增加凝聚力和競爭力,這在中國是得到了充分的空間去拓展的。
這三個方面來講,我覺得至少在我看到的未來的十年的情況,或者說是2025年的時間節點也可以,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飲料制造企業。我參會時也特別談到了,今天在博鰲這兒開會,很多外國的經濟家、政治家來到這里,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講,應該說是一種信息流、投資流的自然的流淌,這個流淌很大的一部分動力是來自於這個市場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