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雙打政策讓三千家山寨機店家關門 平板電腦 能讓山寨市場起死回生?


2011-8-15  TWM




半年多來,深圳華強北電子商城遭到「雙打」,導致曾經輝煌的山寨手機市場,成了明日黃花。山寨小廠們轉進山寨平板,但是否真能找到轉機?抑或只是曇花一現?

撰文‧楊方儒

來到深圳,曾經不可一世的華強北電子商城,如今光環黯淡。開了三年多山寨機批發賣場的阿喬(化名),大嘆生意愈來愈不好做。

「你看看四周,很多人都關門了,店面租金更跌到只剩四分之一!」阿喬的委靡語氣,印證了他眼裡的蕭條。

大衰敗

兩大政策讓山寨機沒落

以前華強北商場人氣鼎盛之際,每平方公尺的店租,最高可衝上四百元人民幣,但如今好風光不再,只剩一百元人民幣出頭,甚至還可以再殺個一、兩成。根據非正式統計,這一陣子起碼有三千家山寨機商戶收店不幹。

因為從去年十一月以來,中國政府祭出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以及假冒、偽劣商品的「雙打」政策,讓大家生意都很難做。過去,政府偶爾做做秀、在媒體上整頓一下,從來不曾影響華強北的繁華,但這次卻持續了大半年,這讓很多賣高仿機、冒牌機的違法商戶,全都被送進了法院。

在阿喬口中,起碼要到八月初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結束後,風聲才不會那麼緊。畢竟這是深圳首度舉辦國際性運動會,當然要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政府超高規格的籌辦工作,甚至讓深圳全體市民屆時都放假一周。

中國政府風聲鶴唳「打假」,又持續大半年,看來像是玩真的,這讓業者人人自危。這次的「雙打」政策,市場下了注解,「二○ ○七是山寨機元年,二○一一年可能就是山寨手機末年。」除了政策打擊,山寨機大衰敗的另一關鍵是,中國政府大幅放寬開放手機牌照申請。早年大陸嚴管手機內 銷牌照,當時連明基(BenQ)這樣的台灣大廠,都花了很大心力、靠很多關係才申請下來,但如今要拿牌照很簡單,只要有商標、工廠合作協定,以及一、二十 萬元人民幣的資金,就可以申請下來。

山寨機導向正軌化的結果是,半年內光是在深圳,手機新品牌就大增兩百多個,如今已經超過七百家。當然,這些中小手機品牌不容易形成氣候,將來肯定會再洗牌。

大家都在找出路!在山寨機生存日益艱難之下,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謀求轉型,這段時間也有不少人改行做山寨平板電腦。

根據DisplaySearch的統計,白牌與山寨平板電腦今年第一季的出貨量,達到一九○萬台,甚至擠下三星的一○○萬台,全球市占率達到一九.六%,是蘋果之後的第二大「品牌」。

山寨平板能夠生存,主因還是低價。以一款最近在華強北銷售不惡的「普耐爾MOMO3」平板來說,七吋螢幕搭配8GB存儲容量,主打Android 2.2作業系統,開價竟然只要四九九元人民幣!

找出路

從山寨機轉戰平板電腦

如果仔細觀察亞馬遜網站上的平板電腦排行榜,甚至也可發現「SuperPad」、「Coby8902」、「iRobot」、「Zenithink10」等聽都沒聽過的白牌,其實也全都來自深圳。其中最暢銷的SuperPad要價也只要二○○美元。

山寨平板在Android作業系統的免費開放屬性,以及瑞芯微、威信、新岸線等ARM架構芯片解決方案供應商全力支持下,門檻不高,每個人都可以進場玩 玩,深圳山寨廠主攻兩百美元以下價格帶,神舟等大陸本土電腦品牌搶占兩百到四百美元之間,至於蘋果、三星、宏碁、聯想、華碩等國際品牌,則在四百美元以上 競爭。

蘋果iPad 2最低規格的四九九美元,已經被視為平板電腦走進價格戰的開端,但各大國際品牌,仍將平板電腦主打成熟市場。現在一百、兩百美元的價格,就能入手一台山寨平板,象徵平板能夠複製山寨機成功經驗,滿足中低端消費者需求。

另外一大關鍵在於,小筆電沒有滿足的開發中國家市場,平板電腦取而代之了。

小筆電最初源自於麻省理工學院的「OLPC」計畫,希望讓一百美元的電腦,能夠讓更多貧窮國家的小朋友,跨越數位鴻溝。但三、四年過去了,雖然英特爾、AMD等電腦巨頭都積極推動,一度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秀場,但這兩年已經無聲無息,沒有聽到太多成果。

如今大家都知道,小筆電受平板打壓,出貨量已經陷入負成長窘境。低度開發國家的「只求有、求便宜、不求好」的需求,山寨平板正好進場卡位。

畢竟價格最低廉的一台山寨平板,只要五百元人民幣,正是當初一百美元的夢幻價位。

目前山寨手機主要靠印度、中東、巴西、俄羅斯、非洲來的買家撐場面,以印度來說,一年總共仍有八千萬支的巨量。從今年初以來,很多山寨廠都發現,這些操著難懂英文口音的客戶們,似乎也帶了不少山寨平板回去當地的市場試水溫。

過去兩、三年,山寨廠商投入小筆電與電子書,市場接受度似乎都不如預期,一票人賠了一屁股。這證明山寨模式並非適用所有科技商品。

電子書市場胃納量本來就不大,小筆電則仍然算是「電腦」,消費者比較認品牌,也重視售後服務,但平板電腦則更像手機。一方面能夠吃到更多低端用戶,另一方面,移動世界的遊戲規則也完全不一樣。

話說回來,華強北這條「中國電子第一街」,能否藉平板電腦,再次讓山寨小廠們找回第二春?這仍須拉長時間來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5

淘寶店家有什麼「作假」手段?

http://xueyuan.cyzone.cn/ebusiness-C2C/231985.html

我是一個曾經的淘寶店主,但沒能擁有一個皇冠店,還在五鑽衝冠階段因為學業放棄了。說點知道的,因為店小如有遺漏,或者不對的地方還望前輩們指正。

刷假單是最常見的,找朋友、找公司,軟件生成單號(後來得去快遞點買單號了,程序不太管用)。一般來說,不太火的東西刷幾十就看起來很漂亮。所以,大店和快速發展的店,最前面的那些評價一般不太相信。

刷鑽這東西,剛開始很多人都是充值,然後就有人想到了賣充值軟件的充值。這個交易在早期是實物交易,算是淘寶的 一個bug,後來修正了,不過這期間成就了不少皇冠。(這裡說的賣充值,一少部分是在群裡放充值卡,但是一批聰明人是在軟件上打廣告)。當然,現在很多人 認識到刷鑽不如做回頭客,加上一系列對虛擬交易的限制,很多人開始不這麼做了。

真假混發,這個在一些店舖存在,早期發真貨,中期真假貨混發,然後就是看人品了,很多高仿的貨,看不出真假,或者大家明知道是假的,但是看到有人評價真的就會去買,淘寶買到假貨之後去退掉的人很少。

假介紹,這個幾乎成為公認的了。產品介紹一般兩條路,一種唯美路線,介紹的讓人覺得很體貼很高端。另一種走998路線,先說自己產品品牌,然後對比其他產品,然後標榜一下多少人買,多少人誇獎,主打「男人好色,女人愛美,老人要長壽,小孩要聰明」等一系列王通式方法。

小店引流,差不多的店,都有些小店負責引流,包括淘寶裡面的那些N皇冠的店。小店設低價位引流在一段時間內是常事,後來不多見了,也許是淘寶懲罰力度大了。

其實現在很多商家,做淘寶還是蠻用心的,大多數正常運轉的淘寶店,要麼有自己的持續穩定的貨源,要麼自己的企業把淘寶當作一個銷售平台。所以很多時 候,看到一樣的產品,大多是分銷的產品,廠家統一提供的模板。(當然,3C類產品之類的,很多是直接抄襲的,有軟件可以直接拔)

說到這裡了,說點簡單的分辨淘寶商品的方法:

看評價,評價還是要看的,不過不看誇的評價,不看快遞評價。比如買一個電源適配器,要看的地方只有三個:發熱、重量、線材。這三個中間的有任何一項有問題,都說明是假貨,當然,看你對性價比的接受範圍。

一分錢一分貨,淘寶由於競爭的原因,基本上還是遵從這個規律的。一般幾個梯度的價格,上下差5%-10%左右的範圍是一個產品。還拿電源適配器舉例:60、90、150三個價位,是三種產品,這是三類做工出來的。當然,也有一級代理商偷著出來賣的,不過這個量很少。

看店舖中差評和追加評價,這個能看出老闆的態度問題,一個靠譜的老闆,一般東西還湊合。

另外,淘寶是一個很容易還價的地方,淘寶是一個可以說服老闆包郵的地方,淘寶其實就是一個什麼都有的菜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25

慣性退貨狂 害網購店家少賺五成

2014-01-13  TCW
 
 

 

二○一三年底,電子商務接單攀高峰:從十一月的中國光棍節、歐美感恩節,到年終耶誕節,電子商務交易額都比前一年大幅成長。但狂歡過後,物流業者發現退單率也邁向高峰。慣性退貨,已成了電商產業最頭痛問題之一。

根據中國最大購物網站淘寶的數據,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光棍節,全國交易額創人民幣三百五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七百億元),較前一年成長四五%,手機下單占比更是成長超過三倍。

隨後而來的歐美感恩節、耶誕節亦是購物旺季,熱烈買況有得比:市場研究與調查機構comScore統計,從二○一三年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底,美國共有四個購物週期,整體而言,電子商務營收達三百一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四百億元),年成長率九%。其中還曾出現單日銷售額逾十七億美元,創新史上紀錄。

從數字看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往後電子商務市場只會加速膨脹,對業者來說,這個趨勢恐怕是福,也是禍。

淘寶退貨比率達二五%

零售業顧問薩門(Kurt Salmon)指出,電子商務業績飆升,表象之外卻有不為人知的苦衷:退貨率高,而且還在年年攀升。據估計,淘寶的退貨率約為二五%,歐美則是三三%。快遞業者優比速(UPS)就預期,二○一三年耶誕購物季退貨量,較前期高出一五%。

事實上,苦的不只是物流業者,賣家受傷更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分析,行動下單讓消費者下手容易,退貨也不手軟,尤其是電子商務業者的產品無法親身試用,它們的退貨政策比實體店面還要慷慨,以至於每逢購物旺季過後,部分店家都難逃賣出一百樣,退回五十樣的苦果。

《經濟學人》還舉研究結果說明,電子商務業者光是處理退貨商品,平均成本居然就高達六至十八美元,對這個平均賺不到一成的微毛利產業來說,退貨成本高得驚人。特別是如果店家倒楣碰上了慣性退貨狂,利潤還恐怕會被蝕光。

德國追蹤網購行為的學者舒茲(Christian Schulze)發現,慣性退貨狂雖只占總客戶五%,卻老愛買十退八,若撇開這群人的壞習慣不計,電子商務業者的利潤竟可提升五成左右。無怪乎亞馬遜(Amazon)去年被媒體爆料關閉某些退貨狂顧客的帳戶時,理直氣壯說:「當顧客沒有顯露一位消費者應有的購買和退貨行為時,帳戶就會被封閉。」

不過,好好和這個五%族群說再見,可是一門藝術,時尚店家偏好贈送美妝和珠寶產品優惠券、3C店家則是送貨後客服人員追蹤組裝與使用狀況,降低退貨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314

6年換一半 東區店家存亡實錄

2014-05-26  TCW
 
 

 

這橫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與仁愛路、市民大道之間的區域,面積只有○.六六平方公里,卻是全台灣零售業拚搏最激烈的一級戰區,簡稱「東區」。

東區的店面,每坪月租金動輒飆破萬元,最貴租金每坪達三萬一千元,是全台灣最貴的燙金地段。從二○○八年至今,這裡的店面租金平均漲幅達四八%,僅次西門町,創下全台次高。

漲租,動輒五成起跳「每次租約到期,房東一定漲」

這裡是國際品牌、精品業者最愛,商圈滾動人潮、錢潮,帶來商品廣告效果,讓進攻台灣的國際品牌,列為店面第一首選。

代表快速時尚的Zara、優衣庫(Uniqlo),愛迪達(Adidas)、Reebok、Nine West等,都選擇在這裡開旗艦店,忠孝東路四段短短五百公尺內,就聚集了歐米茄、中美鐘錶、金生儀、亨得利、精光堂時計等六家重量級的名表精品店。

這裡也是藝人投資開店最熱門的地點,周杰倫、羅志祥、藍心湄、蕭亞軒、林俊傑,及名媛孫芸芸等,都在這○.六六平方公里內,開餐廳或經營個人品牌店,連偶像天團五月天主唱阿信,也將在此開第三家店。

但是租金貴、漲幅高,店家汰換率也堪稱全台之冠,這裡不斷有店面頂讓結束營業,卻也不斷有新進店家躍躍欲試。

其中,漲幅最高的,當屬忠孝東路四段臨馬路第一排,金融風暴以來漲幅高達四八%,許多甚至翻了一倍,就連後面的巷弄,整體漲幅也達兩成到三成,對自行創業的小店帶來龐大成本壓力。

二○一一年底開始,優衣庫與Zara等國際品牌進駐後,約有四成原店面抵抗不了租金漲幅而撤店;時間拉更長一些,從二○○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更有五成換了新面孔。

租金壓力,逼得東京著衣等服飾品牌陸續遷出另外設點,甚至連在這裡經營超過三十個寒暑的本土速食連鎖店頂呱呱,去年底今年初,也因不堪店租飆漲超過五成,被迫退出忠孝東路四段第一排。

租金上漲是東區所有店家最大的夢魘,「偏偏每次租約到期,房東一定會漲房租,」在東區開業超過二十年、知名泡沫紅茶店茶堀出軌老闆陳寶治說。當水電、食材、人事費用也一路上漲,誰能在這險惡環境中存活?

經過本刊實地採訪當地各裡里長、超過三十年的住戶、房仲業者、以及附近商家後發現,在東區只有三種店能生存:

國際大店:如Zara、優衣庫國際品牌。

分割店面:兩、三坪的分割型店面。

三、特色小店:產品全台獨賣,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求生,小店有三不不急展店、不搶短錢、不做網路生意

國際品牌背後有雄厚的資本支持,撐得住更高的租金;分割型店面,賣的襪子、吊飾,夜市也有,靠的是產品週轉與快速流行。

至於特色小店,歷經金融風暴、租金狂漲,冷熱交替,他們生存的「江湖一點訣」是什麼?

這些倖存者,選擇用「減法經營」求生。

當店面租金貴,有人賣更多東西、開更多店、運用網路接更多訂單,以「加法」來抵抗租金壓力。但這群店家卻堅守:不快速展店、不做一次性生意、不做網路接單等「三不原則」。

因為他們知道,在這變動快速的地方,賣的不能僅是產品,而是一種「人際生意」。要建立長久、深遠的關係,必須與客人面對面互動。「透過網路接單或許可以賺更多錢,但卻缺乏人跟人之間互動的溫度,通常僅是一次生意,我們選擇放棄。」在這裡開店超過七年的莎荷咖啡器材第二代徐玉倫說。

這裡的小店各具特色,有專門蒐藏故事、訴說「感情」的手工音樂盒小店;也有一隻戒指貴過百貨專櫃、強調「眼光」的飾品小店;更有讓利給員工,進一步穩固顧客「關係」的髮型設計沙龍;以及堅持「專注」,數十年只賣牛排的餐廳。他們的共同點是,產品及服務,都是全台獨賣。

史丹佛大學企管研究所教授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暢銷著作《從A到A+》書中提到:「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做到好的刺蝟,往往勝過一心多用的聰明狐狸。」

他們在變化最快速的東區,選擇將一家店的產品做到精,與顧客之間的關係經營到更深,「挖深一口井」,在這個人流、金流滾動最快速的地方賺慢錢,才能精兵勝出。

【延伸閱讀】6年店家大洗牌!國際咖來了,本土店家少了——忠孝東路4段首排店舖近年變化

1.fossil watch station(in)Timberland(out)租金漲60%,傳租金從50萬漲到80萬

2.遠傳電信(in)佐丹奴(out)租金漲220%,原店家為佐丹奴,前年年底租金從25萬漲到80萬

3.Adidas(in)Esprit(out)租金漲100%,原店家為Esprit旗艦店,原租金75萬,2次簽約,漲到150萬

4.Zara(in)百貨門市(out)2011年11月,西班牙品牌Zara進統領百貨1F、B1,據傳月租金870萬

5.RABEANCO(in)iROO(out)租金漲50%,原店家為iROO,去年底租金從40萬漲到60萬

6.Uniqlo(in)百貨門市(out)2011年9月,日系品牌Uniqlo進駐到明曜百貨的1F~3F,據傳月租金約千萬元

7.Swatch(in)頂呱呱(out)租金漲125%,原店家為頂呱呱,去年底租金從80萬漲到180萬,頂呱呱轉至後巷,另開新店

8.Holika Holika(in)東京著衣(out)租金漲60%,去年底租金從50萬漲到80萬,目前東京著衣已遷出,韓國三星美妝品牌進駐

註1:是近6年才進駐之店家註2:各區店租行情為根據人潮、店面狀態和過去成交價算出之均價

資料來源:信義房屋、立德房屋、群義房屋整理:莊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3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