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众多富豪资产缩水超过50%,钢铁大王米塔尔、金沙赌王谢尔登·阿德尔森等新富身 家缩水超过2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些财富世家却躲过一劫,损失有限。瑞典的瓦伦堡家族(Wallenberg)即是一例,其旗舰公司银瑞达 (Investor AB)的股价在2008年前三季度仅下跌10%。
瓦伦堡家族信守一句箴言:存在,但不可见。因此,这一家族和银瑞达在中 国鲜为人知,但其旗下众多跨国公司包括ABB、阿斯利康(Astra Zeneca)、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伊莱克斯(Electrolux)、爱立信(Ericsson)、胡斯华纳(Husqvarna)、萨博(SAAB)、瑞典北欧斯安银行 (SEB)等却多大名鼎鼎。作为这些公司的第一或第二大股东(表1),银瑞达2008年第三季度的净资产达1300亿瑞典克朗,约合1157亿元人民币。 瓦伦堡家族则持有银瑞达约25%的股权。
从1846年家族始祖安德烈·瓦伦堡投身航运业算起,瓦伦堡家族的财富故事已沿续160多 年,目前担任银瑞达董事长的是第五代传人雅各布·瓦伦堡(Jacob Wallenberg)。纵观其百年发展史,瓦伦堡家族的财富积累与保全有赖与时俱进的实业扩张、广阔的政治人脉,但其金字塔型隔绝债务的公司架构、不断 紧跟全球趋势变化调整的资产结构、通过基金会等方式传承财富的技巧,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借大萧条实现扩张
瓦伦堡家族由航运业发迹后,于1856年创办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第一家私人银行SEB,并以银行为枢纽、借助两次经济危机的机会逐渐向其他产业扩张,应验了安德烈·瓦伦堡的观点:“好生意总是在坏运道中做成的。”
其第一次扩张在1877年瑞典经济衰退时期展开。当时SEB的许多客户陷入流动性困境,为了挽救这批公司,SEB对部分企业进行“债转股”,由此成了阿 特拉斯·科普柯、斯堪尼亚等一大批公司的股东。19世纪90年代末期,瓦伦堡家族已控制瑞典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40%的股份,堪称富可敌国,“在瑞典商 界,没有哪件事情没有瓦伦堡家族企业的参与”。1903年瓦伦堡家族旗下的ASEA公司在瑞典市场受到德国公司的竞争威胁时,该家族甚至成功游说瑞典议会 将电力设备进口税从10%提高到15%,从而挤掉了德国公司。1916年,由于瑞典法律禁止银行拥有公司股权,SEB银行因此被拆分成SEB银行和银瑞 达,从此,瓦伦堡家族主要通过银瑞达持有其他公司股权,进行资产配置。
第二次扩张发生在1929年前后的大萧条时期。当时瑞典约1/3的公司 倒闭,银瑞达以极其低廉的成本收购了一些暂时亏损但具发展潜力的公司,包括以1瑞典克朗、承担100万克朗债务的方式收购阿斯特拉公司 (Astra),1998年阿斯特拉与英国制药公司捷利康(Zeneca)合并为阿斯利康,成为世界第三大制药集团。
当前的金融危机中,银瑞 达又再次面临投资机遇。由于银瑞达的资产主要是对其他公司的股权,盈利主要取决于股利分配和股权的公允价值变动(表2),现金流入主要是股利和资产套现 (表3),因此公司的负债率仅为15%(表4)。再加上其资产多是市场流动性较好的公司股权,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银瑞达总资产约为1528亿 瑞典克朗,包括1111亿瑞朗股权投资和295亿瑞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几乎不存在流动性风险,因此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其受到的冲击相对有限。 SEB在危机中同样表现良好。由于有充裕的现金储备,银瑞达2008年不断增持旗下各家公司股票,从2007年第二季至2008年第三季共为此出资 59.79亿瑞典克朗,由此不仅摊薄了持股成本,也稳定了旗下公司股价,保持了自身的资产稳定。
分散投资,隔离负债
和东亚家族企业类似,瓦伦堡家 族的财富通过银瑞达与底层公司资产相连,也通过银瑞达与底层公司的负债隔绝,其不同之处在于银瑞达是上市公司,并且资产相对更加分散,其持股的工业类公司 约占33%,金融和药业公司分别占15%,其余还包括IT、媒体、消费品等公司(图1)。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多为高负债公司,如谢尔登·阿德尔森控制的金沙集团 资产负债率高达80%,再加上谢尔登的财富集中表现为持有的金沙集团股权,因此,公司股价下跌直接导致其个人财富缩水超过90%。而银瑞达旗下公司尽管负 债相对较高,如ABB、伊莱克斯、阿斯利康、爱立信资产负债率分别约为60%、80%、70%、45%,但其资产并不与旗下公司负债直接挂钩,再加上投资 相对分散,因此瓦伦堡家族受到的冲击远远小于谢尔登。
这一策略同样值得国内企业家借鉴。对于上市公司股东而言,集中持股的风险在2008年的 股市大调整中弊端尽显,三一重工的梁稳根、苏宁电器的张近东等由于集中持股,损失均在百亿元以上,类似银瑞达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公司进行分 散投资,有利于降低个人财富风险。对于非上市股东而言,将自身资产与公司负债直接挂钩,等于将个人财富与公司经营风险直接挂钩,也可以考虑采取隔离措施。
根据行业兴衰调整资产结构
银瑞达漫长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不断调整资产结构的历史,木材业等资产逐渐被减持,电信、电气的资产则不断增持,其最近几年的调整表现为出售汽车资产。
银 瑞达的汽车资产原本相对庞杂,其根据轿车、卡车制造的类别,将之分割为萨博和斯堪尼亚(Scania)两家公司,为资产处置作好准备。1990、2000 年,银瑞达分两次将萨博的全部股权出售给通用汽车。之后的事实表明,这场交易纯粹是通用汽车帮助银瑞达甩掉了包袱。主打豪华车的萨博经营状况颇为惨淡,在 1993-2007的14年中有12年亏损,其中2006、2007年的亏损分别高达29亿、22亿瑞典克朗,由于萨博占通用汽车的销售额不足1%,近期 更传出通用将售出萨博品牌。
斯堪尼亚的经营状况相对优良,近些年来积累了丰厚的现金流,因此成为众多汽车大鳄的争抢目标。此前,斯堪尼亚的主 要股东包括银瑞达、德国大众、德国曼恩商用车公司,其中曼恩公司对斯堪尼亚青睐已久,2006年9月,它向斯堪尼亚的董事会提交了一份收购提案。这一收购 如果成功,曼恩公司16吨以上重卡的销量将超越沃尔沃居全球第一,客车出口将仅次于戴姆勒·克莱斯勒,列全球第二。但曼恩公司40%的收购溢价远远没有达 到银瑞达的预期,2006年9月这一提议被否决。最终,斯堪尼亚于2008年3月以200亿瑞典克朗出售给德国大众,这既是斯堪尼亚近年的最高股价,也几 乎是曼恩公司收购报价的两倍。银瑞达由此获得近180亿瑞典克朗、相当于总资产10%的现金,其现金规模由2007年底的150亿瑞典克朗增加到2008 年第三季度的300亿瑞典克朗,为其在金融危机中增持其他公司股权提供了弹药。
追随趋势
在100多年的经营中,银瑞达不仅推动旗下公司融入潮流,在投资手段上也与时俱进。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大潮中,银瑞达旗下公司纷纷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整合,发展成为业内领先的跨国公司。以ABB为例,其前身为1883年成立 的ASEA,直到上世纪70年代,ASEA还主要在瑞典国内发展,1987年瓦伦堡家族将ASEA与瑞士BBC公司合并为ABB,开始国际化的扩张。此后 两年,ABB在西欧和北美市场收购55家公司,并与美国电气巨头西屋成立合资公司,从而在美国站稳脚跟。1996年ABB与德国奔驰的铁路运输系统业务合 并,成为全球最大的铁路系统提供商;在东欧通过并购与合资,ABB在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60多家公司,雇员超过2万人;在中国,ABB自 2002年以来对能源、电气、自动化等领域迅速渗透,数据显示,2006年ABB来自中国市场的订单、销售额分别达到31亿美元、28.28亿美元,同比 分别上升26%和19%,按销售额计算,中国成为ABB集团的第一大市场。
通过国际化扩张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后,为了发现更多的ABB、爱立信 和伊莱克斯,1994年银瑞达联合一些投资者共同创建了殷拓集团(EQT PARTNERS),涉足新兴的PE领域,投资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型企业,单项投资规模为5000万到1亿美元。现在殷拓集团一共募集并且管理着8只不同种 类的基金,成功投资并且实现退出的企业超过了20家。针对大中华区的发展机会,2000年银瑞达联合殷拓集团成立了 Investor Capital Partners(ICP),ICP管理的基金规模为3.22亿美元,其中来自银瑞达的资金约为2亿美元。
目前,根据公司规模、公司类型、投 资时间长短和不同的控制权情况,将投资划分四个方向,包括核心投资、运营投资、PE和财务投资(表5),其中核心投资包括ABB、爱立信等跨国上市公司, 资产合计占银瑞达总资产的80%;运营投资对象为跨国大中型非上市公司,包括与和记黄埔合资的3G业务公司3 Scandinavia;PE主要投资保健、IT和技术领域的中小成长型非上市公司,曾成功投资阿里巴巴等。
双层股票结构与基金会传承财富
瓦伦堡家族的财富故事中有两大颇具特色的设计,一是对银瑞达的双层股票结构,二是通过瓦伦堡家族基金会实现财富传承。
由于银瑞达是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瓦伦堡家族通过双层股票结构保证控制力不被稀释,即把公司股票划分为A类和B类股票,其中A类股票的股东1股享有1票 投票权,B类股票的股东1股享有1/10票投票权。数据显示,银瑞达总股本为7.67亿股,分别为3.12亿股A类股票和4.55亿股B类股票,A、B类 股票的资本比例约为4:6,但由于同股不同权,投票权比例接近9:1(表6)。银瑞达前五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仅为32.78%,但投票权高达62.73%, 其中,瓦伦堡家族通过瓦伦堡家族基金会和SEB基金会(SEB Foundation),以不到25%的股权获得了超过50%的投票权,牢牢保持对银瑞达的控制权(表7)。在摩根士丹利等PE与蒙牛的对赌中,也设计了 双层股票结构。
就像将旗下公司股票的分红权与投票权相分离一样,旗下包括多只基金的瓦伦堡家族基金会运作 的核心是将股权继承权与财产继承权相分离,每位家族继承人都可以通过股权分红、家族成员之间的股权转让等获得财产继承,但只有那些有经营能力的继承人才能 保留股权份额,并负责家族企业的经营,其他人无权插手。这样既可以为家族成员源源不断地提供生活保障,同时割断了家族成员与家族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防止 遗产继承纠纷导致家族财富贬值或股权控制力分崩离析。
在香港,一些富豪同样通过成立股权信托传承家族财富。2008年5月发生的新鸿基地产郭 炳湘、郭炳江和郭炳联三兄弟争夺控制权的事件中,股权信托避免子女分家产而导致公司肢解的作用为人瞩目。正是由于郭氏三兄弟的父亲郭得胜以信托基金形式将 新地控股权捆绑,三兄弟即使对簿公堂,新鸿基地产的控制权仍由郭家牢牢把控,外人不可能趁火打劫。
| ||||||
仁寶與廣達的筆電代工一哥之爭今年將進入決戰的關鍵階段!執掌仁寶兵符的陳瑞聰,不惜割捨賠錢的轉投資事業,聚焦電子代工本業,企圖一舉超越宿敵廣達。陳 瑞聰讓仁寶擺脫萬年二哥的策略是什麼?他手上又有什麼祕密武器可以一舉擊敗廣達這個勁敵? 撰文‧謝富旭、羅弘旭 廣達與仁寶,這兩家筆電雙雄的差距從來沒有這麼接近過。 即使只是筆電出貨量的迎頭趕上,財報上的營收、獲利數字還沒有真正超越一哥廣達,但在今年尾牙,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已經高唱「We are the champions (我們是冠軍)!」這番引吭高歌,看表面,陳瑞聰彷彿對外宣示「NB一哥」已是囊中物;看內心,則似乎是壓抑好久的情緒終於找到了出口,即使只是出貨量的 超前,也要趁機宣洩個夠。又或者,激情演出的理由兩者兼有,陳瑞聰或許真有登上一哥的篤定,有一肚子不吐不快的積鬱。 這鬱悶真是積得夠多夠久了。從廣達上市後的過去十二年來,雙雄之間的筆電代工一哥之爭從未停過,只是每當仁寶營運逼近廣達時,一向自喻「烏龜」的林百里, 就是有辦法帶領廣達加速甩開這個緊追不捨的難纏對手。 揮之不去的二哥魔咒 除了二○○九年,廣達與仁寶差距最近的一次是發生在○三年。那一年,仁寶憑藉轉投資手機代工廠華寶以及面板零組件廠飛信兩家公司雙雙掛牌挹注獲利,與廣達 的獲利差距從原本的近五○%,縮小至一五%。那年的仁寶尾牙,陳瑞聰自是難抑激動,領頭高喊:「我們要讓最大的競爭對手睡不好覺!」只不過,即使睡不好 覺,廣達仍在○四年再度拉大與仁寶的差距。二哥的魔咒終究像是孫悟空頭上的緊箍一樣,死纏著仁寶與陳瑞聰長達六年的時間。 時間拉得更長,其實早在二十三年前,陳瑞聰與林百里的競爭已經堪稱白熱化。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仁寶電子發生大火,價值六億元的三千坪廠房設備化為灰燼,當 時擔任仁寶總經理的林百里,適巧在此艱難時刻決定離開集團,自立門戶成立廣達,甚至後發先至,成為筆記型電腦代工一哥,當時只是業務經理的陳瑞聰,站在火 線後端冷眼旁觀,心境可想而知。 因此,當陳瑞聰在○一年以科技人罕見的高調公開喊出「要做掉廣達」時,熟知內情的人其實不難體會,業務出身、身段柔軟的陳瑞聰,為何獨對廣達的恩怨情仇如 此難解。 終於坐上筆電出貨量的一哥此外,筆電代工圈子私底下流傳,林百里曾經批評陳瑞聰:「一輩子待在仁寶,永遠只是個打工仔」,雖然兩人都不承認有說過或聽到過 這句流言,但陳瑞聰也承認和林百里的競爭,從金寶時代就開始了:「我跟他從金寶就開始互相競爭了,那時他是我老闆,常因為研發與業務問題槓上。」競爭二十 幾年,積鬱二十幾年,○九年,機會來了!仁寶重壓宏碁,為宏碁代工的小筆電熱賣,○九年筆電出貨量高達三七五○萬台,超越廣達的三六○○萬台,坐上筆電出 貨量的一哥。在財務數字上,仁寶○九年自結稅後純益一九二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達四.九一元。廣達雖尚未公布去年財務數字,但市場對其稅後純益預 估中間值約二二○億元,換言之,兩家公司去年稅後純益差距可能縮小至一五%以內。 一五%,這樣的差距如同回到○三年的情況,陳瑞聰像是再度拿到了挑戰一哥寶座的決賽權,然而今昔相較,這一回,陳瑞聰有截然不同的戰略與風格,他的篤定, 或許也就來自於這樣的調整與轉變。 論戰略,轉變在於「捨得」之間。如果說,仁寶在○三年一度逼近廣達的關鍵是轉投資(如華寶、飛信與統寶)開花結果的「得」這個字,那麼,○九年,仁寶拉近 與廣達獲利差距的關鍵字,莫過於「捨」。 處分轉投資、布局液晶電視過去一年,陳瑞聰做出了讓外界吃驚的幾項重大決定:把連年虧損的統寶賣給群創以及放棄飛信主導權,將其與頎邦合併。處分這兩家績 效不彰公司並進行換股後,仁寶反而擁有將晉升台灣面板一哥的新奇美股票十五.九萬張,以及台灣驅動IC封裝一哥頎邦股票五.八萬張。 陳瑞聰的一捨一得,不僅讓仁寶擺脫了賠錢的包袱,未來還可能坐享新奇美與頎邦的股價上漲之利。 仁寶財務長呂清雄說,處分統寶與飛信兩個轉投資背後有一個重要策略思惟:「對於產業地位排名在第三名之外的轉投資,我們將不惜割捨,以集中更多資源在本業 發展身上!」然而,光靠重整仁寶旗下的轉投資事業還不足以「KO」廣達。仁寶去年雖在筆電出貨量超過廣達,但主要的功臣是低單價的小筆電,因此營收規模上 仍與廣達有一段差距。陳瑞聰深知,要靠筆電代工扳倒廣達不是短期間內做得到的。但是,如果把戰線擴展到液晶電視的代工,仁寶即可能以迂迴前進方式超越宿 敵。 ○六年,廣達與三洋策略聯盟合作生產液晶電視計畫生變,給了陳瑞聰一個反擊的機會。幾乎在此同時,仁寶積極擴展液晶電視代工布局,深耕日本電視品牌訂單, 幾年下來,已陸續爭取到Sharp、Toshiba、日立甚至Sony的液晶電視代工訂單;○九年仁寶液晶電視出貨高達三百萬台以上,今年則上看六百萬 台,規模幾乎等同瑞軒。反觀廣達,液晶電視代工仍處於原地踏步,實力已遠遠被仁寶拋在腦後。 在行事風格上,陳瑞聰過去像是「為爭一口氣而被逼急」的強硬作風,似乎也已有所改變。 陳瑞聰不服輸的強悍性格,在球場上最是鮮明。他的高爾夫球球技頗佳,有一次,他和同樣予人硬漢形象的郭台銘賭上了,那場球,輸贏的賭注不過只是萬把塊錢, 但兩人卻是你追我趕,爭到臉紅脖子粗,陳瑞聰說:「當然要贏,這可是面子問題。」自律甚嚴的陳瑞聰,號稱每天八點進公司,直到深夜才下班返家休息,因此更 無法容許員工達不到定下的業績目標,據聞,在陳瑞聰初掌仁寶總經理的階段,仁寶主管們幾乎沒有周末,星期六、日全都得進公司開會。「他凶起來時,拍桌罵得 很難聽是正常的。」同屬金仁寶集團的華寶員工,如此形容陳瑞聰的管理風格。 從強悍性格到柔軟身段 但在這幾年,員工眼中的陳瑞聰似乎多了幾分柔和線條,雖然自己依舊維持早早進公司的慣性,但面對員工,他已不拍桌子,改以鼓勵的方式要求進步。除了對內, 對外在爭取訂單時,陳瑞聰也開始把源自業務性格的柔軟身段發揮至極。 同業透露,當年宏碁分家時,台灣的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多半不看好宏碁未來發展,因此當年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是比照接待國際客戶的規格,找陳瑞聰懇談,更向陳瑞 聰保證:「絕對不會讓仁寶成為緯創的墊腳石。」這樣才打動了仁寶和宏碁的長期合作關係。 但多年之後,宏碁和仁寶強弱互易,陳瑞聰的身段也隨勢調整,去年底宏碁供應商大會以及年終尾牙上,陳瑞聰都親自到場參與,和王振堂、宏碁總經理蔣凡可.蘭 奇互動熱絡,更可見到陳瑞聰的業務性格。 身段放軟,除了反映在企業內部管理與爭取訂單之外,或許也讓陳瑞聰填補了自身最大的弱點。 去年,仁寶一方面大刀斬斷轉投資事業的沉重包袱,同時間,也開始意識到產品開發總是落後對手的長期問題,開始對產品設計更加重視。 仁寶設計中心副總陳禧冠描述他進入仁寶時,和陳瑞聰開會的對話:「總經理問我仁寶的產品還缺什麼,我很直接的回答,仁寶缺設計」。陳禧冠話說得直,而從仁 寶建立自己的設計與研發中心看來,顯然,陳瑞聰也聽進去了。 陳瑞聰、林百里,二人競爭二十年的因緣,究竟是會以仁寶旺年會口號「鷹揚天下」為終結,還是林百里的「雲夢成真」勝出?結果實在難以預料,但以二人都自比 烏龜的特質來看,絕對又是一場精采的馬拉松戰役。 外資眼中的NB一哥之爭 在外資分析師眼中,廣達與仁寶今年的展望均頗佳,但重整轉投資事業,聚焦代工本業,而且產品多元化有較明顯成果的仁寶,反而是分析師眼中最佳的NB代工投 資標的。外資法人預測仁寶今年的EPS中位數為5.5元,目前本益比僅約8.3倍;而對廣達今年EPS預測為6.8元,本益比約9.5倍。目前仁寶股價看 起來也比廣達便宜。 廣達今年的展望雖不錯,但產品出貨成長的重心仍是筆電、一體成型電腦及伺服器等領域。麥格理證券分析師張博淇指出,廣達太依賴NB,隨著鴻海、偉創力以及 和碩在NB代工領域的崛起,產品多元化不足已構成廣達的長期性風險,反觀仁寶,其液晶電視代工將扮演未來成長動能。 陳瑞聰 出生:1949年 現職:仁寶電腦總經理、 華寶通訊董事長 學歷:成功大學電機系 經歷:金寶電子執行副總 |
| ||||||
全球最大鞋業王國的公主蔡佩君,今年31歲,和當年殷琪接班大陸工程的年齡相當,有著同樣清新自然的外表,但蔡佩君未來要執掌的王國更大,面臨的挑戰更嚴 峻,處境還要更複雜。 舞台架好,燈光已亮,她的第一張成績單,外界拭目以待。 撰文‧劉俞青 當年殷琪以三十一歲﹁稚齡﹂,從父親殷之浩手上正式接班,當時的大陸工程規模雖然不小,但也僅止是一家國內大型的建設公司;然而殷琪以她出色的能力加上獨 特的人格特質,始終獨攬外界的目光。 二十多年後,台灣又即將出現一位女性接班人,她就是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的大女兒蔡佩君。六十八年次的她今年三十一歲,但蔡其瑞一手創建的寶成集團,如今已 是全球最大的製鞋集團,集團市值二千五百億元;二○○九年生產二.四七億雙鞋,主導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鞋子市場,你我腳下的運動鞋,可能都來自寶成。 與殷琪獨立、近乎叛逆的風格截然不同,過去蔡佩君偶爾出現在鎂光燈前,總是謹慎小心,緊緊跟隨在蔡其瑞的身邊,安靜地令人幾乎忘了她的存在。一頭清湯掛麵 的秀髮配上簡單的髮夾,多年不變,身上一件尋常式樣的洋裝或襯衫,比起時下同齡的年輕人,還要樸素簡單。 八年的總裁特別助理歷練 八年前,蔡佩君剛學成回國不久,陪同父親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初次在鏡頭面前,她青澀稚嫩的表現,像極鄰家女孩的清新氣質,令人印象深刻。 八年之後,她跟在蔡其瑞的身邊學習的時間也整整八年,不變的依然是簡單的外表,她說:﹁我的名片八年都沒換過﹂,名片上的頭銜依然是﹁總裁特別助理﹂,但 當年的鄰家女孩顯然是成熟長大了,她面對媒體時的眼神專注而堅毅,聽到堂哥、也是寶成執行總經理蔡乃峰的發言略有出入,還會跳出來補充說明,談起話來是非 分明,口氣溫和而堅定,話雖不多,但句句鏗鏘有力。 這位集團準接班人的氣勢,顯然在過去八年的淬鍊中,隱隱醞釀。 尤其近年來,蔡其瑞身體狀況略有不適,不再像過去一樣經常兩岸往返,退居第二線後,蔡佩君在集團中的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寶成集團內部許多資深員工私下 都有相同的認知,就是這位﹁總裁特助﹂雖然名義上沒有掛任何一個具體職銜,卻是實質權力最大的特助。 蔡其瑞不捨女兒的複雜心情雖然,接班大事總是帶著高度的政治敏感,但看在蔡其瑞眼中,卻還有一份身為父親的不捨與為難。 兩年前,有一次,蔡其瑞在辦公室裡和友人談話,蔡佩君在一旁忙著公事,看著女兒忙進忙出的身影,蔡其瑞對來訪的親近友人說,又彷彿是在自言自語:﹁咁要讓 這囡仔這麼歹命?(要讓這孩子這麼命苦嗎?指接班)﹂此時說這話的蔡其瑞,不是全球最大鞋業集團總裁,只是一位心疼女兒的父親,心中充滿矛盾的情緒。 蔡佩君是蔡其瑞將近四十歲才生下的大女兒,因此和爸爸的感情最好、最親密,早期寶成集團還沒有這麼壯大之前,蔡其瑞天天都帶著蔡佩君回鹿港鄉下老家看阿 嬤,後來女兒們逐漸長大,陸續出國讀書,比起兩個妹妹,蔡佩君出國的時間最晚,陪在爸爸身邊的時間也最長,即使出了國,父女倆每天晚上必通電話,感情依舊 緊密,加上回國後這整整八年的時間,父女間的感情更好了。 父女感情越好,談起接班,就越掙扎,因為一旦接了班,女兒的感情婚姻之路會不會因此受影響?其實是為人父的蔡其瑞心中最擔心的事。 多年來,殷琪即使有勇氣未婚生女,但對自己的婚姻與感情始終不公開談論,卻仍然難逃外界矚目,對當事人而言,其實都是壓力,而相對之下,蔡其瑞對女兒的不 捨,也就不難理解。 但除了婚姻,蔡佩君的接班之路比起殷琪還更複雜。 集團公主與﹁四子共治﹂ 寶成集團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集團,成立四十年、正式跨入鞋子本業也超過三十年的時間,一直是以蔡其瑞為首的模式,兄弟連手打拚,才有如今的鞋業帝國。 蔡其瑞上頭還有一個大房大哥蔡其仁,雖不管事,但大哥兒子蔡乃峰目前擔任寶成的執行總經理,位居要津;集團雖以蔡其瑞為首,但蔡其瑞底下還有三個弟弟,分 別是目前擔任寶成董事長的蔡其建、裕元工業董事長蔡其能,以及近年來逐步退出集團核心的蔡其虎。 此外,這幾年,集團第二代也逐步進入實習階段,除了蔡佩君外,蔡其建和蔡其能各有一個兒子進入集團工作,而蔡乃峰也有二個兒子(第三代)進入集團,一下子 至少就有四名年輕人進入接班梯隊。 蔡其瑞自己是集團總裁,有人以清朝﹁雍正皇帝﹂的處境來比喻,他一手創辦並開疆闢土到今日的局面,因此共主的地位確定,兄弟間也尚稱和諧,但第二代陸續加 入之後,之間的競合關係越加錯綜複雜,之前略有不和齟齬傳出;但據透露,最近半年來,兄弟間曾坐下來好好談,經過一番整合,才逐漸凝聚共識。 目前由蔡其能帶著蔡乃峰的大兒子與蔡其建兒子學習工廠管理,而蔡乃峰的小兒子目前負責PONY品牌,而蔡其能兒子則負責互動(footzone)品牌,四 名年輕人各司其職,因此集團內有﹁四子共治﹂的說法傳出。 既是﹁四子共治﹂,那麼,蔡佩君的位置在哪裡? 這位集團公主除了跟隨父親身邊學習之外,據了解,她對工廠管理沒有興趣,因此長期一直著力在財務方面。去年,香港掛牌的寶勝國際出現虧損,當時外界一度盛 傳蔡佩君將以公主之姿進駐主導,但後來囿於外界過度關注,最後拍板由原本財務長張挹芬出任執行長一職。而根據寶勝內部人士指出,蔡佩君近來常跟在張挹芬身 邊開會兼學習,對寶勝的經營逐步進入實質掌舵階段。 有趣的是,寶成一位資歷超過二十年的主管透露,長期以來,蔡其瑞也很少巡視工廠,工廠管理向來交給弟弟們在做,蔡其瑞自己只做集團的策略規畫,﹁和蔡佩君 目前在學的,完全一樣﹂。 穩定多數股權,鋪好接班之路除了財務,蔡佩君對通路與金融也涉入頗深,而且都有自己清楚的看法。例如六月十八日股東會後,蔡乃峰向外界表示,寶勝已經開始 順應潮流,準備拓展﹁員工創業店﹂時,在一旁顯然更深刻了解寶勝目前業務的蔡佩君,立刻﹁補充說明﹂:現階段寶勝還是以充實人力、庫存管理為主。 而針對寶成目前仍身為兆豐金的民股最大股東,蔡佩君也態度清楚地表示:﹁大環境很難講,兆豐金王董事長(王榮周)建議我們先留著︵持股︶﹂,儘管這幾年寶 成在兆豐金的持股,在種種的因素下,被迫出清部分股權,但據了解,蔡佩君從頭至尾都對這項投資﹁很有興趣﹂,即使面對二次金改等因素干擾,許多業者對投資 金融業退避三舍,但蔡佩君不改直率態度,仍然清楚表達自己對這項投資的認同。 看起來,這位準接班人已經越來越有自己的判斷與自信。 除了八年的歷練之外,蔡佩君的自信,可能也與父親蔡其瑞手上穩定多數的股權有關。 為了讓女兒接班之路能高枕無憂,據了解,蔡其瑞手上握有家族投資公司的股權接近五成,再透過這幾家投資公司持有寶成、裕元和寶勝等三家集團在兩岸三地的上 市公司,而其他兄弟則各持有約一成股權。 換句話說,即使將來時空更替,家族情誼一旦出現重大變數,蔡其瑞或未來蔡佩君手上的持股,都可以勝過任何兄弟間的合縱連橫。 這個相對穩定安全的籌碼,對蔡佩君的接班之路,當然是莫大的安定力量。而一位爸爸能為女兒鋪的路,至此,蔡其瑞大概也都辦到了。 舞台架好,燈光已亮,這個全世界擁有四十五萬名員工、四四八條生產線的全球最大鞋業工廠,未來就要交到這位年僅三十一歲的蔡佩君手上,她能否一如殷琪,吸 引全場目光焦點,這位鞋業公主的第一張成績單,大家都在看。 蔡佩君 出生:1979年 現職:寶成集團總裁特別助理、裕元工業執行董事、寶勝國際非執行董事學歷: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學院財務金融系,副修心理學 婚姻:未婚 寶成集團旗下事業 寶成工業 (台灣上市) 資本額:284.31億元 董事長:蔡其建 2009營收:2068億元 裕元工業 (香港上市) 市值:1665.7億元 董事長:蔡其能 2009營收:1555.23億元 寶勝國際 (香港上市) 市值:168.41億元 董事長:蔡乃峰 2009營收:354.02億元 父親 蔡裕元 蔡其仁— 蔡乃峰 2子進入集團 蔡其德(歿) 蔡其瑞— 蔡佩君.蔡明潔.蔡依珍蔡其建 1子進入集團蔡其能 1子進入集團 蔡其虎 |
| ||||||
大立光董座林耀英,祕密布局三年的產品終於揭曉,就是同樣是屬於光學領域,而且是許多消費者都用得著的「隱形眼鏡」。林耀英這次將和隱形眼鏡產業導師級的 人物王宗林連手,再攀事業新高峰。 撰文‧羅弘旭 股王大立光董事長林耀英,在十四日的股東會宣布接班計畫,分別由小兒子林恩平接任執行長、大兒子林恩舟接任副董事長。同一天,大立光以五二四元的收盤價超 越聯發科,再度登上台灣股王寶座,自此股價差距越拉越大,為何大立光老董退休,股價反而往上衝?原來,林耀英研發三年的祕密武器終於曝光,靠著這項武器, 大立光未來大幅成長已非空中樓閣。 在大立光台中總部內,有一家企業||星歐光學,早已悄悄運作三年,這家企業不是做大立光擅長的手機鏡頭、汽車倒車鏡頭及3C商品相關的光學元件,反而是做 與人體眼睛相關的元件||隱形眼鏡。擅長微小光學元件的老師傅林耀英退休後,不含飴弄孫,反而親自擔任資本額只有一.五億元的星歐光學董事長,老帥親征, 這項新事業對大立光未來發展會有何影響? 高毛利和快速成長的市場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調查,台灣大學生近視比率超過九成,日本則超過八成,國內主要生產角膜變色片的昱嘉科技副總許文達說:「台灣有二成以上的人會選擇隱形眼 鏡、日本更超過三成,其中有八成以上的人會選擇拋棄式隱形眼鏡。」二○○九年,全世界隱形眼鏡的消費金額超過新台幣一千八百億元,根據Contact Lens Spectrum的預估,到二○一二年,全球市場更將超過二千四百億元。 隱形眼鏡的商機主要來自產品的高毛利和快速的成長,除了市場需求大,隱形眼鏡的毛利也是高得驚人,國內最大拋棄式隱形眼鏡代工廠精華光學,每年都有五五% 以上的高毛利,昱嘉科技的毛利率也在五成以上,大立光苦尋毛利四成以上的新事業,鎖定隱形眼鏡市場並不令人意外。 一千八百億元的市場中,有一千六百億元由嬌生(Johnson & Johnson)、博士倫(Bausch & Lomb)、視康(CIBA Vision)、酷柏(Cooper Vision)四大國際品牌所囊括,其餘才由其他小廠所瓜分。然而,大立光只要搶下一%的市場,就足以讓公司營收成長三成,這也就是林耀英要拚老命的原 因。 為了布局隱形眼鏡,林耀英甚至從三年前就要求二兒子林恩平進入星歐董事會,當時外界多以林耀英啟動接班機制來看待這項人事案,但實際上,林恩平進入公司 後,被林耀英指派負責生產線的管理與研發。由具有醫學背景的林恩平來負責,正是因為隱形眼鏡與相機鏡頭有截然不同的製程:獲准上市之前需要人體實驗、生產 需要包裝滅菌、出貨之前需要取得各國衛生單位認證。由此也可看出林耀英對這項產品的重視。 但隱形眼鏡有著不低的技術門檻,需要「鏡片模具」、「鏡片量產」、「鏡片材料」三大領域的能力,大立光如何掌握生產技術?關鍵人物在於轉投資公司星歐科技 的技術長王宗林。 台灣第一片軟式隱形眼鏡 王宗林,在台灣的隱形眼鏡行業屬於「導師」級的人物,早在一九八二年,就跟著在美國博士倫公司任職十年的牛正基博士,共同創立環隆高分子公司,在隱形眼鏡 還是依靠老師傅用精密車床逐片生產硬式隱形眼鏡的年代,環隆高分子已經開始採用更先進的旋模成型法,設計出台灣第一片軟式隱形眼鏡。 環隆高分子一九九四年被新台科技購併後,王宗林成為光學部門主管,在一九九六年完成拋棄式軟性隱形眼鏡的量產,後來更研發出具有角膜變色功能、瞳孔放大功 能的隱形眼鏡,讓隱形眼鏡除了矯正視力的功能外,更成為女性美妝的產品。 後來新台的光學部門也因為王宗林的戰功,獨立成為昱嘉科技,可以說,台灣所有旋模生產技術和角膜變色片的公司,都是從王宗林這一脈開枝散葉出去的從業人 員,王宗林導師的名號也不脛而走。 當林耀英想要進軍隱形眼鏡市場,六年前王宗林所創立的星歐科技,立即成為大立光鎖定的投資對象,○七年林耀英轉以旗下的大陽科技轉投資星歐持股六五%,既 取得主導權,也避免讓外界識破集團布局。 據了解,大立光開發相機鏡片的塑膠射出技術,和隱形眼鏡的注模技術類似,加上大立光的量產能力,生產隱形眼鏡不是問題,但關鍵在於材料,目前拋棄式隱形眼 鏡的主要材料為矽水膠,專利權都把持在國際四大廠手上,但星歐成立六年以來,已經取得材料的突破,但就是缺乏量產技術,雙方的結合,充分互補。 大立光內部透露,隱形眼鏡產品已經獲得大陸、台灣、歐洲三地的衛生部門許可認證,目前產品已經小量出貨,明年第二季開始量產,第一階段量產規模可達每年三 千萬片,外界估計營業額約三至五億元。 由老帥林耀英親自領軍的星歐光學將採取代工與品牌並重的操作模式,除代工業務外,會另推自有品牌產品,但並不會掛上「Largan(大立光英文名稱)」, 極有可能以星歐註冊的「威爾視 WILENS」作為自有品牌名稱,攻打兩岸及歐洲市場。 雖然高盛科技產業分析師陳柏宇在大立光股東會之後表示,隱形眼鏡新事業部門,一至二年內恐怕無法貢獻大量營收;在這產業已經有二十八年經驗的王宗林,加上 林耀英對量產能力的掌握,二人連手,不僅有可能改寫隱形眼鏡高門檻的市場規則,也將帶領大立光邁向下一個巔峰。 | ||||||
| ||||||
郭台銘出資拍攝的《白銀帝國》電影中描述的山西票號的掌櫃制度,可說是中國近代商業史上最重要的專業經理人文化濫觴。在現實世界中,營收達二兆元的鴻海帝國,同樣也有一位「大掌櫃」——總財務長黃秋蓮,她是什麼樣的人,為何可以得到郭台銘的完全信任? 撰文‧賴筱凡 七月二十三日的夜晚,位在台北縣土城、號令全球近九十萬名員工的鴻海總部大樓燈火依舊通明;這個晚上主人郭台銘並不在家,總財務長黃秋蓮則仍在加班。 鴻海支出 大小錢都要她同意此時黃秋蓮正在為鴻海是否要重啟高達十億美元的可轉換公司債(ECB)案忙碌著,她不僅對外代表郭台銘召開記者會,為身心俱疲的郭台銘發言,對內還必須管控每一塊錢、每一張分紅股票的進出,她是誰?為何可以成為台灣首富最信賴的大掌櫃? 郭 台銘出資拍攝的《白銀帝國》電影中描述中國最早的商業銀行——山西票號的掌櫃制度,可能是中國近代商業史上最重要的專業經理人文化濫觴。營收達二兆元的鴻 海帝國,同樣也有一位「大掌櫃」——總財務長黃秋蓮。「有時候連郭台銘決定的投資案,如果沒有『錢媽媽』(黃秋蓮的暱稱)的同意,也有可能被打回票。」一 位鴻海集團高層透露黃秋蓮不為人知的影響力。 身為全球最大的EMS(專業電子代工)廠總財務長,黃秋蓮掌管著兩兆元營收,是一家台灣營收最多、轉投資最龐雜的上市公司;然而,她的學歷卻是所有台灣上市櫃公司財務長中,最不起眼的。 對比動輒國外留學的會計學、財務金融學博士,或是擁有國際會計師證照、漂亮外商銀行背景的財務長,黃秋蓮僅靠著高商畢業的學歷,卻能掌控鴻海帝國財務大權,可說是個異數。 她不僅掌控鴻海帝國的金脈,公司任何一筆支出,都要經過她的同意,連郭台銘的私人財產也是交由她掌管,「從付幾百元的路邊攤小吃費用到買一架十億元的私人飛機,郭台銘都要向錢媽媽開口要錢。」郭台銘幕僚透露郭台銘對黃秋蓮的信賴程度。 黃秋蓮之所以會有如此的影響力,最主要是她與郭台銘一起創業的革命感情。 三十六年前,出身台北望族的黃秋蓮,還只是一家小會計師公司的會計,她是郭台銘已故妻子林淑如的阿姨。在郭台銘決定出來創業之初,黃秋蓮還曾借錢給他,後來也因而進入鴻海做會計工作,一度還與林淑如一同管帳。 黃秋蓮曾提過,當鴻海還是塑膠小工廠時,每當遇到出貨的忙碌期間,連她也得跟著作業員一起包裝趕貨。就是這樣看著鴻海從無到有,從小公司變龍頭大廠,鴻海的每一筆財務、帳款,沒人比黃秋蓮更熟悉。 「你去攤開鴻海的年報看看,那個股權架構之複雜,一層一層透過海外投資公司交叉持股,誰看得懂啊?大概只有黃秋蓮自己。」金融圈裡的人士透露,替鴻海架起這複雜股權結構的正是黃秋蓮。 不 只管錢 營運決策也有她的影子在黃秋蓮的眼皮下,旗下每家公司各自有獨立的財務長,「但只要是比較大的案子,牽涉到用錢、籌資,甚至是上市掛牌,都得要黃秋蓮同 意。」業界人士說,黃秋蓮之所以被鴻海員工稱為「錢媽媽」,意思就是要從鴻海出去的每一分錢,都得經過她的手;就連子公司、孫公司掛牌,要選哪家券商作承 銷,都得經她點頭同意。因為每個環節,都牽涉到鴻海的布局和關係的建立。 其實,黃秋蓮在鴻海集團內的角色,一直很令人玩味。她既是掌管鴻海集團財務的重要大臣,卻又時常見到她穿梭在各廠區之間,她不只管錢,也管集團各子公司、孫公司大將軍的績效表現。 據 了解,黃秋蓮掌管的「總經管」主要就是管錢及績效,而績效最主要就是關係年底的股票分紅,「鴻海數十位專業大將軍,最重視的就是年底的股票分紅,除了郭台 銘以外,只有錢媽媽有分配股票的權力,一句話就影響數百萬元分紅,大家莫不對錢媽媽必恭必敬!」一位已退休的鴻海副總級大將回憶指出。 「錢媽媽」雖然大權在握,卻不會恃寵而驕,即使每天在鐵血管理的郭台銘身邊,對待同事也不會亂發脾氣,甚至還會在郭台銘發脾氣罵人後,發揮調和的功能,安慰被罵的大將,扮演凝聚集團士氣的功能。 從 一家黑手中小企業到橫跨五大洲的代工帝國,黃秋蓮的掌櫃地位可以屹立三十多年,除了信任外,一位鴻海高層親身觀察指出,「她的學習能力超強,就像郭董一 樣,她也有吸星大法。」所謂的吸星大法,就是吸收別人的專業能力轉化為自己的。因為是全球最大代工企業,最好的投資銀行、財顧公司都想做鴻海的生意,一天 到晚主動找她做簡報,「她看得多,加上聰明過人,吸收起來就變成她自己的,很多投資、籌資方案,最後都由她自己設計再找人執行。」這位人士指出。 隨著鴻海壯大,黃秋蓮須有助手幫忙打理龐大的資金及管理工作;而這個人,就是鴻海會計長李金明,以及財務部主管的黃德才。兩人過去曾是台灣飛利浦的同事,並先後當過美國大通銀行的高階主管,與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的財務長。 完全信賴 甚至就是郭台銘分身一九九七年郭台銘挖角李金明後,黃德才後來也進入鴻海;兩位擁有漂亮學經歷的會計金融專才,非但完全無法撼動黃秋蓮的「大掌櫃」地位,還成為她的最佳助手。 而黃秋蓮底下帶出的人馬,日後也都在鴻海帝國身居要津。像李金明,不僅負責管理鴻海的財務,甚至小至鴻海深圳龍華廠區的園區美化、商店街招商,他都親力親為,目前更身兼富士康中國區行政總經理一職。至於鴻海募資、購併,則由黃德才管轄,負責聽取他們倆匯報的,就是黃秋蓮。 黃 秋蓮與郭台銘的關係緊密,從一個集團內部流傳的小故事就可知道。前兩年,龍華廠區商店街一個店家,在續約時不肯降價給員工多一點的優惠,最後被黃秋蓮視為 釘子戶,硬是拔除。但沒料到,這個店家就等在龍華廠區內,見郭台銘「擱轎陳情」,還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封信,要告「御狀」。 為了這件事情,郭台銘特地將黃秋蓮與身兼富士康中國區行政總經理的李金明、副總經理黃德才全叫來,聽完黃秋蓮的解釋後,郭台銘把手上的信揉掉,「這種信我連看都不用看,只要是對的事情,我都支持你們。」這充分展現郭台銘對黃秋蓮的信任。 跟 著郭台銘一起打拚三十六年,郭台銘身價高達一四○○億元,成為台灣首富,黃秋蓮與丈夫鴻海副總裁游象富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成為百億元夫妻。依據鴻海財報, 黃秋蓮與游象富在鴻海擁有一.一一%的股權,是僅次於郭台銘的第二大個人股東;依照目前股價計算,這位鴻海大掌櫃的身價至少就高達一百二十二億元! 一位鴻海高層指出,黃秋蓮大半生都奉獻給鴻海,投資也都是鴻海集團的股票,黃秋蓮與郭台銘其實早已是命運共同體。 近來,鴻海因員工墜樓事件,在兩岸面對巨大壓力,這位「錢媽媽」成為郭台銘的替身,首度跳出來舉行記者會,在鏡頭前激動、哽咽,不只是為了郭台銘,也是為了自己親手拉拔長大的鴻海集團。 黃秋蓮 現職:鴻海集團總財務長 學歷:高商畢業 經歷:興順會計師事務所、鴻海會計經理婚姻:丈夫游象富為鴻海副總裁,是鴻海僅次於郭台銘,身價最高的夫妻檔,握有鴻海1.11%股權,價值高達122.5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