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花 旗納斯達克交易所前主席馬多夫嘅世紀投資騙局越鬧越大,唔單止富豪名人受騙,連跨國銀行同保險公司亦中招,詐騙金額高達500億美金,大拿拿成3900億 港銀。原來50年代初出道嘅股神畢菲特,後生時亦曾經俾人誤會係投資神棍,懷疑佢搞「龐氏騙局(Ponzi scheme)」(註)。 外形太土冇人信 股 神俾人當呃錢黨,o依家梗係講都冇人信啦,但畢菲特後生嗰陣真係唔多識打扮,成個o靚仔咁,所以俾人覺得唔pro都唔出奇。佢本《雪球》自傳講,50年代 尾佢出道掛名做基金經理,喺自己地頭奧馬哈搵親朋戚友合夥集資買股票,仲未識「先敬羅衣後敬人」呢種處世之道。其中一個投資者諗番當年時更話,對股神嘅印 象係o靚仔一名,雖然畢菲特嗰時都年近30歲,但仲俾人以為只得18歲,兼且佢着衫衣不稱身,唔扣領喉鈕,講嘢又快過人,試問咁嘅外貌,又點會唔俾人懷 疑?外表唔專業不特止,畢菲特喺投資決策上更要全權話事,投資者完全冇得過問,佢亦唔肯同人講買咗邊類股票,懶神秘咁。 以為搞緊「龐氏騙局」 只 係每到年尾總結時,畢菲特就會向大家分紅,情況十足十家吓馬多夫咁,點會唔惹人誤會以為佢搞緊「龐氏騙局」吖。註:龐氏為意裔美國人,20世紀初曾誘騙3 萬多名投資者,將錢投資在子虛烏有的投資項目上,詐騙逾1500萬美金,故其後同類騙案亦被稱為「龐氏騙局」。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
| ||||||
當貴州大旱,甚至傳出茅台酒廠被 迫停產時,貴州茅台酒董事長季克良卻在千里之外的台灣推廣貴州文化,一點也不著急!當茅台的股王寶座被奪時,季克良仍優然自在地乾杯,他為何一點都不擔 心? 撰文‧林宸誼 三月二十四日下午,台北一○一大樓四樓顯得很「貴州」。蘆笙悠揚中,貴州傳統民族舞蹈人員隨 著樂聲婀娜起舞,貴州省副省長謝慶生率領數十人代表團,要讓台灣感受貴州文化之美。台下有一位滿頭白髮的長者被媒體包圍,「貴州旱災會不會影響茅台酒生 產?茅台會漲價嗎?」記者追著他問。他是誰?他就是中國貴州茅台酒集團董事長季克良。他的手下有七家公司,其中之一就是大陸「股王級」的上市公司||貴州 茅台。 從搬酒糟基本功學起 截至三月二十九日,貴州茅台的市值高達新台幣七○一九億元,超過台灣股王聯發科的六 ○七一億元;二○○九年稅後淨利達新台幣一百七十億元以上,超過泡麵大王康師傅的一百二十一億元。此外,貴州茅台酒是少數每年可以漲價至少二○%的零售商 品,它不只是酒,而且還是大陸政商人士送禮打通關節的敲門磚,甚至是收藏家炒作的商品。茅台酒會如此搶手,季克良這位中國白酒教父有相當的功勞! 四 十六年前,二十三歲的季克良才剛從無錫輕工業學院畢業,馬上就被派到最偏遠的貴州省仁懷市茅台鎮酒廠任職,這一年是茅台重生的關鍵年,也是季克良人生最重 要的轉折點。 當時茅台酒產量一年只有兩百多噸,每年虧損人 民幣八十多萬元,而且連續十六年虧損,身為對製酒一竅不通的菜鳥技術員,季克良只 好硬著頭皮上陣,但是前兩年,季克良不但無法融入,甚至也學不到茅台的獨特釀造技術。 更慘的是,兩年後文化大革命爆發,季克良被打為﹁臭老 九﹂︵文革對知識分子的稱號︶,有三年的時間,與工人師傅一起勞動,從投料、背酒糟,一步一步學習茅台酒釀造基本工藝。﹁那時的艱苦條件,不是現在人能想 像的,﹂季克良說。 當時,季克良與製酒工人每天都要甑(蒸 酒用具,像蒸籠)酒,進窖坑裡把酒糟背出來,還要切碎,再上甑、下甑、加麯、翻 拌、收堆。一甑的酒糟約有一噸左右,來來回回要背二十多次,這意味著每天要搬運五百多公斤的東西,他的衣服溼了又乾,乾了又溼。烤酒也要靠人工燒火,每天 凌晨兩、三點就要起床到爐邊生火,對養尊處優的大學生,這大概是人生的谷底。 但是季克良沒有自怨自艾,他決定不說話,﹁為了彎腰虛心學技 術,我暗自發誓,十年內絕不對釀酒技術發言,專心聽與專心看老師傅的技術。﹂白天他隨著老師傅搬著酒糟,揮汗勞動,晚上還挑燈夜戰,把製酒的過程寫下,成 為百年來首位科學化記錄茅台酒神祕釀造過程的人。這本累積三年的筆記本因此成為日後茅台酒生產標準化的關鍵。 文化大革命後,貴州茅台開始現 代化生產設備改造,茅台從每年一千多噸的地方小酒廠,晉身為產量破萬噸的大廠。 逆向思考突破產量瓶頸 隨著市場 需求變大,茅台的產量供不應求,貴州茅台的瓶頸開始出現,二○○○年時情況開始惡化,﹁每到十二月氣溫低的時候,要進行二次投料,卻發現產能總是跟不上進 度﹂。這樣的問題困擾酒廠,季克良於是找來釀酒的老師傅一起開會,因為老師傅無心的一句話,讓他如獲至寶,﹁老師傅建議,何不把釀酒的發酵速度減緩,譬如 說五天就要做好的步驟,放緩到六天?﹂實驗的結果,果然提升了茅台酒的產量,從二○○○年開始,茅台酒的產量正式突破瓶頸。原來,發酵要靠貴州特殊的微生 物幫忙,微生物在適合的氣溫、適當的時間才能開始全速發酵,過去為了提升產能,一味縮短時間,反而事倍功半;放手讓微生物發酵,產能反而成倍數增加,讓季 克良悟出﹁慢即是快、快即是慢﹂的道理。 根據統計,貴州茅 台公司○八年產能兩萬噸,實際上只賣了八千噸,而○九年預計能夠提升到二萬四千 噸,但頂多只能賣九千噸,也就是說造越多,茅台藏得越多。對於這樣的說法,季克良不願意證實。其實這正是茅台酒近來營業額、獲利大幅成長的祕密,相對於其 他中國白酒企業用摻香料的方法「釀酒」,茅台從投料、發酵生產週期長達一年,加上八次發酵、九次蒸餾,再存上三年,一瓶茅台從釀造到市場上販賣,要花費至 少五年的時間,這也是茅台獨有的優勢。 大陸媒體報導,去年 底茅台銷售最多的五十三度飛天茅台,從人民幣七百元調到七百二十八元,漲幅達 四%,這不是茅台第一次漲價,也不是最後一次。其實○五年一瓶飛天茅台只賣人民幣二百六十八元,「茅台每年年初、年中、年尾都會漲價,平均每年漲人民幣一 百元,直到現在人民幣七百二十八元!」一位上海茅台酒經銷商說。 雖然貴州傳出缺水,指出茅台鎮賴以釀酒的赤水河已斷流,甚至茅台維持一年的 股王寶座也在三月二十二日拱手讓人,這位白酒教父卻仍老神在在,「茅台生產不會有問題!」因為供應越少,茅台越是奇貨可居,茅台酒今年又可以漲價了! 季 克良 出生:1941年 現職:中國貴州茅台酒集團董事長學歷: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 經 歷:貴州茅台酒廠廠長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6 08:20 編輯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作者: 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過去兩年里,香港股市幾乎每個交易日的下午3點50分,成了漢能薄膜發電(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財富暴漲的黃金時刻。這家市值355億美元的太陽能公司已經令其所有者成為中國首富。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過去兩年漢能薄膜發電股票在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單筆交易次數超過80萬次,結果顯示,從2013年初到今年2月份,這只股票總在尾盤時分出現飆升,時間大約在收盤前10分鐘。 ![]() (圖註:上圖顯示了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間,以10分鐘為單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複合波動幅度。在最後10分鐘內,該股票複合增長536%。數據來源:FT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陽能公司,它每每在尾盤的優異表現充分提醒了人們——在股市交易里,時間就是一切。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投資者是在交易日上午9點開盤到下午3點半這段時間內持有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他就會賠錢,盡管該公司的股價從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9日之間上漲了1168%。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交易者從2013年1月2日開始,每個交易日上午9點買入價值1000港幣(約合129美元)的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然後在當天下午3點半賣出,到2015年2月時,這1000港幣將縮水至635港幣。但假如他每天多持有不到半個小時,這1000港幣就會變成8430港幣。這一計算不包括隔夜收益(見下圖)。 ![]() (圖註:上圖顯示如果一個投資者在一個交易日開始時持有1000港幣漢能薄膜發電股份,在當日9:30、15:30、15:50和收市時的股票價值。數據來源:FT分析) 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暴漲的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是漢能集團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作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漢能集團主要專註於薄膜太陽能技術。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漢能薄膜發電市值一路飆升,已經超過了Twitter和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Tesla),而擁有該公司73%股份的創始人李河君成了中國最富有的億萬富翁。 為了分析這只直到去年還鮮為人知的太陽能小盤股股價飆升的原因,英國《金融時報》梳理了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的1.4億次單筆交易。 從這些數據中,完全看不出為什麽漢能薄膜發電的股票會急漲。但一些分析師們在仔細分析了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以及原始數據後,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情形:某個不知名的交易員在操縱市場;一個“算法交易程序”(algorithmic trading programme)在作怪;或者這只是隨機現象。 漢能薄膜發電是一只成交量不大的股票,沒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持有該股。因此要想設計一個能夠持續賺錢的算法交易程序是非常困難的。專家也表示,這種尾盤暴漲模式不太可能是隨機現象。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拉傑什?阿加沃爾(Rajesh Aggarwal)是證券市場操縱方面的專家,他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後,認為存在操縱的可能性:“這只股票過去兩年的走勢顯示出系統性操縱的特點。這種收盤前10分鐘大漲的模式是極不可能隨機出現的。” 對於過去幾個月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飆漲,漢能曾公開表態。關註漢能以及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分析人士對這只股票的漲勢感到困惑。漢能薄膜發電曾將股價上漲的部分歸因於中國內地投資者的興趣——他們可以通過新開通的“滬港通”投資港股。漢能薄膜發電是受益於“滬港通”的最引人矚目的公司之一。 漢能薄膜發電的飆升,讓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企業的總和,是僅次於它的美國對手First Solar市值的5倍多。在本月提交港交所的聲明中,漢能集團稱其與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快速上漲無關。 ![]() (圖註:上圖顯示了六大太陽能上市企業的股價從2012年中至今的變化,從上至下依次為漢能薄膜發電、First Solar、Meyer Burger、英利、天合光能、Solarcity。數據:湯森路透) “作為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我集團沒有進行任何所謂“托市”或者拉高股價操作,”該集團表示。 大到不容忽視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提出的采訪請求,漢能表示:“我們不知曉導致股價和成交量波動的原因。我們沒有接到任何方面關於這個問題的質詢,包括香港金融監管者。我們不能對你方聲稱的發現置評,因為我們沒有獲得你方掌握的資料。”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發現,監管香港股市的香港證監會(Hong Kong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拒絕置評。 用一位分析師的話來說,漢能薄膜發電飛速崛起為港交所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已經讓它“大到不容忽視”。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多篇關於漢能及其商業模式的文章,指出作為上市公司的漢能薄膜發電極大地依賴於向內地母公司銷售產品,而漢能在內地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產量低下。漢能集團還通過國內的高息影子銀行貸款借入了資金。 漢能薄膜發電則強調,2013年公司實現凈利潤超過20億港元,在太陽能行業內樹立了領導者的聲譽。 李河君曾表示,“更輕更薄”的科技將讓在內地擁有多家工廠、在海外實施收購的漢能集團成為行業領袖。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港交所的原始數據,也就是兩年以來每個交易日里的每秒交易情況,發現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受益於一種不尋常、連貫的回報模式。在所分析的25個月的數據中,有23個月,該公司股價在交易日的最後10分鐘上漲。 這項分析還隨機選取了其他20家香港上市公司作為對比:有幾只股票的尾盤表現比其他公司更加活躍。但漢能薄膜發電明顯不同,沒有哪家公司的尾盤漲幅能和它相比。 ![]() (圖註:上圖比較了漢能薄膜發電與其它隨機抽選的14家香港上市企業在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期間,尾盤階段的複合回報。數據:FT分析) 這一計算沒有考慮到收盤價與下一交易日的開盤價之間的變化。 尾盤交易量增大本身並不稀奇,但股票交易方面的學術專家們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結果後表示,這種最後10分鐘股價大漲的模式——而且漲得如此有規律——是異常現象。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的股權,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以交易的股票數量,所謂“公眾持股量”,非常有限。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副教授、金融市場專家埃里克?布迪沙(Eric Budish)研究了英國《金融時報》提供的原始數據,他表示,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尾盤上升出於偶然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過數據之後,我可以說,這肯定是一種異常模式,極其不可能出於偶然,”他說。他指出,這一模式隨著時間推移表現出一種持續性;它並不依賴於少許外圍數據,所以並非隨機波動的結果。 當交易日結束時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金融學教授卡蘿爾?卡默頓-福德(Carole Comerton-Forde)曾撰寫多篇關於股價操縱決定因素的學術研究文章,也很了解港交所。她認為英國《金融時報》的發現和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交易模式是異常現象,並指出,對任何一個股票交易所而言,收盤前交易都應該是監管機構關註的一個重要參照點。 “通常來說,官方收盤價對市場是最重要的官方參考價。比如說,收盤價通常被用來計算共同基金資產凈值,清算衍生品合約,設定股票發行價,或者銀行接受股票作為抵押品的貸款合約的定價。” “所以,人們有很強的動機尋求影響或操縱收盤價,因為這會影響股市之外的其他交易,”她說。“如果某家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很有限,也意味著其股票交易量很低,有大量經驗證據表明,這樣的股票更容易被操縱。” 阿加沃爾也強調了公眾持股量低的公司股價的脆弱性——如果在交易日收市前投下大量買單、但實際並不買入,就能人為地推高其股票價格,實現操縱股價的效果。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方法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漢能薄膜發電從2013年1月2日到2015年2月9日期間在香港股市的每筆交易數據。 英國《金融時報》以10分鐘為單位劃分了這些數據,並跟蹤了每個10分鐘開頭和結尾的交易價格。整套數據共有1.4億個數據節點。 漢能薄膜發電的數據是根據每日交易情況編制的,占了其中逾80萬個數據節點。 回報則是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的。在第一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交易日中每個10分鐘片段中第一筆交易和最後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在第二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比較了一個10分鐘片段中的第一筆交易與後一個片段中第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還比較了一天的開盤價與此前一天的收市價。 基於這些數據,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這只股票在上述期間每10分鐘的平均回報和複合回報,並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了每月和每日的回報。 在分析過程中,英國《金融時報》使用了SQL數據庫查詢語言及統計編程語言R語言。(FT中文網,作者:邁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6 08:20 編輯 連續兩年尾盤必漲 誰在為首富操盤漢能 作者: 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過去兩年里,香港股市幾乎每個交易日的下午3點50分,成了漢能薄膜發電(Hanergy Thin Film Power Group)財富暴漲的黃金時刻。這家市值355億美元的太陽能公司已經令其所有者成為中國首富。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過去兩年漢能薄膜發電股票在香港交易所的所有交易——單筆交易次數超過80萬次,結果顯示,從2013年初到今年2月份,這只股票總在尾盤時分出現飆升,時間大約在收盤前10分鐘。 ![]() (圖註:上圖顯示了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間,以10分鐘為單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複合波動幅度。在最後10分鐘內,該股票複合增長536%。數據來源:FT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已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太陽能公司,它每每在尾盤的優異表現充分提醒了人們——在股市交易里,時間就是一切。 這意味著,如果一個投資者是在交易日上午9點開盤到下午3點半這段時間內持有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他就會賠錢,盡管該公司的股價從2013年1月到2015年2月9日之間上漲了1168%。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交易者從2013年1月2日開始,每個交易日上午9點買入價值1000港幣(約合129美元)的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然後在當天下午3點半賣出,到2015年2月時,這1000港幣將縮水至635港幣。但假如他每天多持有不到半個小時,這1000港幣就會變成8430港幣。這一計算不包括隔夜收益(見下圖)。 ![]() (圖註:上圖顯示如果一個投資者在一個交易日開始時持有1000港幣漢能薄膜發電股份,在當日9:30、15:30、15:50和收市時的股票價值。數據來源:FT分析) 對漢能薄膜發電股票暴漲的分析 漢能薄膜發電是漢能集團旗下的上市子公司。作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漢能集團主要專註於薄膜太陽能技術。在不到兩年時間里,漢能薄膜發電市值一路飆升,已經超過了Twitter和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Tesla),而擁有該公司73%股份的創始人李河君成了中國最富有的億萬富翁。 為了分析這只直到去年還鮮為人知的太陽能小盤股股價飆升的原因,英國《金融時報》梳理了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的1.4億次單筆交易。 從這些數據中,完全看不出為什麽漢能薄膜發電的股票會急漲。但一些分析師們在仔細分析了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以及原始數據後,提出了三種可能的情形:某個不知名的交易員在操縱市場;一個“算法交易程序”(algorithmic trading programme)在作怪;或者這只是隨機現象。 漢能薄膜發電是一只成交量不大的股票,沒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持有該股。因此要想設計一個能夠持續賺錢的算法交易程序是非常困難的。專家也表示,這種尾盤暴漲模式不太可能是隨機現象。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拉傑什?阿加沃爾(Rajesh Aggarwal)是證券市場操縱方面的專家,他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結果後,認為存在操縱的可能性:“這只股票過去兩年的走勢顯示出系統性操縱的特點。這種收盤前10分鐘大漲的模式是極不可能隨機出現的。” 對於過去幾個月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飆漲,漢能曾公開表態。關註漢能以及整個太陽能行業的分析人士對這只股票的漲勢感到困惑。漢能薄膜發電曾將股價上漲的部分歸因於中國內地投資者的興趣——他們可以通過新開通的“滬港通”投資港股。漢能薄膜發電是受益於“滬港通”的最引人矚目的公司之一。 漢能薄膜發電的飆升,讓它的市值已經超過中國所有其他太陽能企業的總和,是僅次於它的美國對手First Solar市值的5倍多。在本月提交港交所的聲明中,漢能集團稱其與漢能薄膜發電股價的快速上漲無關。 ![]() (圖註:上圖顯示了六大太陽能上市企業的股價從2012年中至今的變化,從上至下依次為漢能薄膜發電、First Solar、Meyer Burger、英利、天合光能、Solarcity。數據:湯森路透) “作為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我集團沒有進行任何所謂“托市”或者拉高股價操作,”該集團表示。 大到不容忽視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提出的采訪請求,漢能表示:“我們不知曉導致股價和成交量波動的原因。我們沒有接到任何方面關於這個問題的質詢,包括香港金融監管者。我們不能對你方聲稱的發現置評,因為我們沒有獲得你方掌握的資料。” 對於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發現,監管香港股市的香港證監會(Hong Kong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拒絕置評。 用一位分析師的話來說,漢能薄膜發電飛速崛起為港交所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已經讓它“大到不容忽視”。 今年早些時候,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了多篇關於漢能及其商業模式的文章,指出作為上市公司的漢能薄膜發電極大地依賴於向內地母公司銷售產品,而漢能在內地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產量低下。漢能集團還通過國內的高息影子銀行貸款借入了資金。 漢能薄膜發電則強調,2013年公司實現凈利潤超過20億港元,在太陽能行業內樹立了領導者的聲譽。 李河君曾表示,“更輕更薄”的科技將讓在內地擁有多家工廠、在海外實施收購的漢能集團成為行業領袖。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港交所的原始數據,也就是兩年以來每個交易日里的每秒交易情況,發現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受益於一種不尋常、連貫的回報模式。在所分析的25個月的數據中,有23個月,該公司股價在交易日的最後10分鐘上漲。 這項分析還隨機選取了其他20家香港上市公司作為對比:有幾只股票的尾盤表現比其他公司更加活躍。但漢能薄膜發電明顯不同,沒有哪家公司的尾盤漲幅能和它相比。 ![]() (圖註:上圖比較了漢能薄膜發電與其它隨機抽選的14家香港上市企業在2013年1月2日至2015年2月9日期間,尾盤階段的複合回報。數據:FT分析) 這一計算沒有考慮到收盤價與下一交易日的開盤價之間的變化。 尾盤交易量增大本身並不稀奇,但股票交易方面的學術專家們在看過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結果後表示,這種最後10分鐘股價大漲的模式——而且漲得如此有規律——是異常現象。漢能創始人李河君持有漢能薄膜發電73%的股權,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以交易的股票數量,所謂“公眾持股量”,非常有限。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副教授、金融市場專家埃里克?布迪沙(Eric Budish)研究了英國《金融時報》提供的原始數據,他表示,漢能薄膜發電股價尾盤上升出於偶然的可能性非常小。 “看過數據之後,我可以說,這肯定是一種異常模式,極其不可能出於偶然,”他說。他指出,這一模式隨著時間推移表現出一種持續性;它並不依賴於少許外圍數據,所以並非隨機波動的結果。 當交易日結束時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金融學教授卡蘿爾?卡默頓-福德(Carole Comerton-Forde)曾撰寫多篇關於股價操縱決定因素的學術研究文章,也很了解港交所。她認為英國《金融時報》的發現和漢能薄膜發電股票的交易模式是異常現象,並指出,對任何一個股票交易所而言,收盤前交易都應該是監管機構關註的一個重要參照點。 “通常來說,官方收盤價對市場是最重要的官方參考價。比如說,收盤價通常被用來計算共同基金資產凈值,清算衍生品合約,設定股票發行價,或者銀行接受股票作為抵押品的貸款合約的定價。” “所以,人們有很強的動機尋求影響或操縱收盤價,因為這會影響股市之外的其他交易,”她說。“如果某家公司的公眾持股量很有限,也意味著其股票交易量很低,有大量經驗證據表明,這樣的股票更容易被操縱。” 阿加沃爾也強調了公眾持股量低的公司股價的脆弱性——如果在交易日收市前投下大量買單、但實際並不買入,就能人為地推高其股票價格,實現操縱股價的效果。 英國《金融時報》的分析方法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了漢能薄膜發電從2013年1月2日到2015年2月9日期間在香港股市的每筆交易數據。 英國《金融時報》以10分鐘為單位劃分了這些數據,並跟蹤了每個10分鐘開頭和結尾的交易價格。整套數據共有1.4億個數據節點。 漢能薄膜發電的數據是根據每日交易情況編制的,占了其中逾80萬個數據節點。 回報則是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的。在第一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交易日中每個10分鐘片段中第一筆交易和最後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在第二種方法中,英國《金融時報》比較了一個10分鐘片段中的第一筆交易與後一個片段中第一筆交易的價格差異,還比較了一天的開盤價與此前一天的收市價。 基於這些數據,英國《金融時報》計算了這只股票在上述期間每10分鐘的平均回報和複合回報,並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了每月和每日的回報。 在分析過程中,英國《金融時報》使用了SQL數據庫查詢語言及統計編程語言R語言。(FT中文網,作者:邁爾斯·約翰遜、加文·傑克遜) |
昨天早上,華融金控(993)宣布20股供1.5股,每股供2.63元;晚上,一口氣有三家創業板公司宣布供股,分別是智易控股(8100),2股供1股,每股供0.52元;華普智通(8165),8股供1股,每股供0.086元;寶聯控股(8201),2股供1股,每股供0.054元;今天晚上再有野馬國際(928)宣布供股,1股供1股,每股供0.126元。除了上述五家公司之外,尚有兩家公司宣布正在考慮進行供股,分別為藍鼎(582)及道和環球(915),這還不是在集體搶錢嗎?
上市公司集體向小股東「打劫」,小股東也有權「攔路截劫」,與幕後人分一小杯羹。
「昨天晚上有三家公司宣布供股,其中以寶聯控股的折讓最大,昨天收0.09元,供股價0.054元,折讓高達40%,如果今天開市其股價跌至0.06元不妨撈他一些,有賺就走,這一招就叫做『攔路截劫』,只是一獲了利就得收手,切不可貪吃回頭草。」早上我對朋友說。
於競價時段朋友看見有人於0.062元掛買,於是爬了其頭於0.063元掛買,真沒料到一開市居然真的有人拋下來,居然讓他買到,我馬上叫他於0.07元掛賣,又居然馬上賣掉了,眼見賣掉之後其股價又上升,朋友忍不住又於0.071元追,轉眼又於0.078元賣掉了,眼見其股價進一步飆上0.084元,這一回朋友不敢再追了,我勸他不可再吃回頭草,宜收手了,幸虧如此,要不然朋友若是再追下去的話,隨時由贏變輸,因為最後寶聯跌至0.068元收市,幾乎打回原形。
這就是「攔路截劫」的奧妙,而且只能於宣布供股的第一天出現大跌之時「行劫」一次,要是翌日再來「截劫」隨時反被「劫持」也。
至於今天以0.194元收市,並於晚上以35%的折讓價0.126元進行供股的野馬國際明天會否出現「攔路截劫」的機會呢?只能明天再留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