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命悬平台贷款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8378&time=2011-06-11&cl=115&page=all

作为最受关注的中国经济风向标,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可控的神话动摇
财新《新世纪》 记者 温秀 张宇哲 于宁 田林

 

  如果有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指针,此时此刻,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健康状况。它正经历新一轮“体检”,答案6月底揭晓。

   “对于界定为非公司贷款类的地方融资平台,全部停止提款。”一家国有大行广东分行负责放款审核的人士向财新《新世纪》透露。

  多位银行人士证实,按照监管要求,不允许借新还旧、不能在不同银行间腾挪资金,新规要严格执行,适用于2010年6月30日前已签合同未完成全部放款的有关项目。

  “如同击鼓传花,停到谁,谁先栽。”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一位人士表示。上海市几个平台公司集体致信国开行,称如再不放贷,将面临700亿元的逾期贷款。

  一家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带着旗下几个融资平台班子,四处诉苦:“再不放贷,公司就没命了。”

  经过一年督察,银监会仍然发现新增平台贷款存在未对应具体项目、担保措施不落实、项目资本金不足或到位慢于放贷等老问题。

  4月初,银监会下发《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下称34号文),要求银行从5月起再次解包,去年的清理推倒重来,6月底再汇总结果。目前一些大行分行正忙于按要求重新测算现金流覆盖率。前述“严苛的规定”便来自此办法。

  受访的多位银行人士指出,银行合同一年一签,不是按在建项目放款,因此新的贷款合同一切都要按新规严格执行,从资本金、担保措施、贷款用途到拨备提取。如若不严格控制,平台公司贷款还有可能像去年在严打之下,仍然一年增加近1万多亿元。

  多次延期的分类拨备政策也将在6月底迎来大限,如果真按此拨备严格执行,对银行冲击颇大。不少银行都在想方设法将相关平台贷款转移出监管名单,以减少拨备,但现在“监管当局的融资平台名单进入容易出来难”。

  今年3月1日,审计署接受国务院指令,着手对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的全口径审查,为期两个月。审计署向国务院上交调查报告的期限也是6月底。

  接近审计署的知情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审计署这次调查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口径有严格定义,只有和政府债务直接相关的才被审计,包括有地方政府承诺、被人大纳入预算的,或是以财政资金担保的以及以财政未来收益担保的贷款。

  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是否真在那时正式摊牌?

多出来的5万亿

平台贷款的口径和定性仍嫌模糊,还是本有待厘清的糊涂账,央行的定义口径比银监会口径宽泛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究竟有多大?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警示和讨论后,各方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

  6月1日央行发布《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首度披露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有媒体按照官方数据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简单推算,截至2010年末,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上限约为14万亿元。

  此前银监会内部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规模统计是超过9万亿元。央行统计何以突然又多冒出来5万亿元?这引得海内外投资者恐慌不已,电话打爆了投行。

  再加之路透社5月31日晚报道称“中国三大部门发改委、银监会、财政部准备在今年6-9月间,清理2万亿元至3万亿元人民币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6月2日,14家A股上市银行全线飘绿,银行股整体下跌3.96%。

  财新《新世纪》记者事后多方核实发现,这两件事本身均属误解。一位接近财政部的知情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鉴于审计署正在对地方负债做 摸底调查,其中包括对政府介入过多的地方融资平台相关贷款风险的衡量,内部有讨论未来的解决方案。路透报道所言的方案从时间、内容、上均不可能。随后几 天,包括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吴晓灵在内的诸多权威人士均予以辟谣。

  央行报告的所谓数据,则是表达不严谨所致。一位央行调查统计司官员向财新《新世纪》记者分析称,这一数据是指“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基本不超过 30%”,也就是说,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有高有低,低的只有不到20%,最高不超过30%。

  他亦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央行对地方平台贷款的口径定义的确比银监会的口径宽泛。”剔除铁路系统等的项目贷款,央行公布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与银监会的口径是基本一致、数字相仿。

  据财新《新世纪》记者了解,央行将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和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平台公司都统计在此范围之内,包括有商业还款来源的、有财政资金补贴的平台公司等。央行的统计数据是商业银行根据央行提供的平台公司的名录上报汇总。

  银监会有关人士则向财新《新世纪》记者确认,银监会亦是按照银监会的平台目录,要求各商业银行上报的平台贷款数额。与央行的口径相比,银监会的统计口径中,铁路贷款并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目前,铁道部体系负债约1.8万亿元,根据2011年2月铁道部发布的超级短期融资券的募集说明书推算,其发债融资约6000亿元,境内外银行贷款约1.2万亿元。

  对于平台公司的界定,2010年8月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四部委曾联合下发的412号文(《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 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范围做了规定,即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 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各类综合性投资公司,如建设投资公司、建设开发公司、投资开发公司、投 资控股公司、投资发展公司、投资集团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等,以及行业性投资公司,如交通投资公司等。

  在多位银行界人士看来,平台的口径和定性仍嫌模糊,还是本糊涂账,“对于平台公司的界定今天一个标准、明天一个标准,让银行很被动。”

  一家大型银行高管也透露,该行曾经做过一个模型,已对地方政府的负债进行测算和评估,然后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但很快就发现,“根本行不通。因为只知道一个平台在我行借了多少钱,但搞不清楚地方政府到底有多少个平台,又在别的银行借了多少钱。

从狂欢到乱象

从2009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狂欢,到2011年担心即将进入违约高峰期,就是两三年时间

  这轮地方融资平台的狂欢,始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2008年到2009年。按照银监会和央行联合调查的结果,地方融资平台从2008年的不到2万亿元迅速变成2009年底的7万多亿元。

  “那两年,任何项目都前所未有的顺畅,不论是从财政获得拨款,还是从银行获得资金。即便不需要贷款的也从银行拿了不少钱。”一家国有银行江苏分 行的负责人坦言,借钱容易,就产生了盲目借贷,寅吃卯粮,过度负债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平台资本金不到位,投向不合理,未来还款没有保证的现象开始层出不 穷。

  央行6月1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 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的地方融资平台约占总量的70%。东部地区平台个数较多,占全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总数的50%,而剩下的“半壁江山” 中集结了大量的中部、西部地区县级贷款平台。湖南、江西两省县级平台占全省融资平台总数的比例均超过70%,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两省的县级平台占比更是 高达80%。

  一家城投公司总经理总结了目前国内融资平台的发展路径:有些平台是专为政府投融资服务,基本是个“壳”,自去年出台了一系列整顿文件,要求清理经营业务的平台,而这些“壳平台”需满足整顿要求,地方政府直接把土地收储的职能划入其中,变成为了经营土地的平台。

  与此同时,一些变相融资平台也应运而生。采用该模式建设的项目,所有权是政府或政府下属的公司;政府将项目的融资和建设特许权转让投资方;投资 方是国有或民营的建筑企业;银行根据项目的未来收益情况为项目提供融资贷款。作为回报,项目建成后,企业将可以得到相关土地的使用权或特许经营权。

  这种方式是以往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承建基础设施项目的BT方式(Build-Transfer即建设—转让),是国外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常用方 式。即指政府通过合同约定,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授予代建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代建企业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合同期满,代建企业将该项目 有偿转让给政府。

  这一模式在国内最早由国开行用于建设地方基础设施项目,但据国开行人士透露,“今年已经停止做BT项目了。”最初国开行采用BT模式的初衷是可以隔离政府和银行的关系,达到市场化融资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的目的。 “现在的情况是BT项目本身没有现金流,企业的现金流也很紧张。”

  前述风险部门高管表示,他们已经注意到现在有不少新平台项目的变种,该行对类似项目高度警惕,要求分支行不予支持。

  地方政府对不同平台的资产腾挪也用到了极致,用一家平台贷款到了上限后就成立新平台,将核心资产划拨过去重新申请贷款,此类做法已成为业内公开 的秘密。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近日对“10川高速MTN1”“10川高速MTN2”两单中期票据的发债主体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下称川高速)处以 警告和注销其剩余发债额度的处罚。“这种处罚之严厉是业内前所未有的。”一位债券市场资深人士表示。

  今年2月和3月发行的这两期中票核心优质资产是川高速持有的成渝高速31.88%的股权。而去年4月16日,成渝高速(00107.HK)在港 交所发布公告称,川高速持有其股权将被划转给川交投,却并未事先在银行间市场做任何披露。根据市场专业人士估算,成渝高速被划转之后,川高速2011年的 现金流约为34亿元,对应的年须偿付利息则高达40亿元。(参见本刊2011年第17期报道“川高速城投债杯中风暴”)

  “到这两年,由于项目开工又适逢还款期,加之地方政府换届,既要上新项目,又要还旧账,各界担心平台贷款会在未来一两年进入违约高峰期。”这位负责人直言。

全覆盖奥妙

“一旦把平台贷款划归公司类贷款,政府解套了,但银行却被深度套牢”

  “整个端午节小长假都在加班加点,重搞解包还原。”工行内部一位人士透露。

  今年5月,根据监管要求,各家银行重新对平台贷款进行解包还原,重新界定其现金流情况。目前不少银行都在不舍昼夜地进行再次解包还原。接近监管 当局的权威人士透露,还原结果将成为随后根据现金流覆盖情况分类拨备的依据。不过多位受访的银行人士均表示,目前各界对于解包还原的执行情况千差万别。

   “是否属于全覆盖或半覆盖是动态的,每家银行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一位大行风险管理部高管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

  根据银监会规定,银行须依据平台公司自身经营性现金流覆盖情况,按照现金流覆盖比例将贷款划分为全覆盖(100%及以上)、基本覆盖 (70%-100%)、半覆盖(30%-70%)、无覆盖(30%以下)四类风险定性。并以此为依据,计算资本充足率贷款风险权重相应计提风险资本,其 中,全覆盖类风险权重为100%;基本覆盖类风险权重为140%;半覆盖类风险权重为250%;无覆盖类风险权重为300%。

  “实际操作中差别很大,很难统一。”银监会前述人士表示。

  在国开行上报银监会的对平台公司的分类认定中,“99%的平台公司都是全覆盖的。”国开行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在国开行的操作中,只要 有地方政府指定土地收入还款的项目,即便该土地地块尚未取得“四证”,也视同全覆盖。但按照银监会的规定,只有四证齐全的土地才可以做抵押,否则视为抵押 无效。“如果都按照这一标准,就没有几块土地能做抵押资产了。”一位商业银行人士亦表示。

  工行和建行管理层在3月底曾公开表示,平台贷款项目自身现金流可以全覆盖和基本覆盖本息的占比超过65%。“我负责的项目覆盖率经过几轮测算,早就过了100%。但在抵押质押品与信用折现怎么算的问题上还有很多讲究,政府会在土地问题玩猫腻。”一位工行人士称。

  工行去年年底披露的平台贷款余额在6000多亿元,接近工行高层的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时工行相关贷款又有显著下降,而其现金流半覆盖、乃 至无覆盖的平台贷款,更是只有6%左右。有高管对此质疑,“难道这些平台贷款的资产质量在短短数月,就有显著好转?就会大幅减少?”

  再以一家国有银行沿海分行上报材料为例,其中称该行平台贷款中无现金流覆盖的仅有一家。而该行上任不久的负责人却直言,仅各地的地铁项目,就无 法通过自身的现金流实现覆盖,肯定需要政府补贴,怎么可能全省只有一家未覆盖的平台公司?这位负责人的一位属下随即回复称:“各家银行都是这么认定的,我 们也不能免俗。”

  从银行的角度,并不希望风险暴露出来。一位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承认,目前各家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都在设法尽量把项目打扮成现金流基本 覆盖的模样,设法转入公司类贷款。此举的好处在于,这些项目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贷款支持,而银行又无需为此计提巨额的拨备,也不用担心不良贷款的短期激增, 个人被问责。“现在的平台贷款公司问题多多,但均对外宣称问题不大。”

  到目前为止,各家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数据和对外发布的信号显示,银行认为当前平台贷款余额已经大幅降低,风险可控,基本没有出现不良,不足为惧。

  “一旦把平台贷款划归公司类,政府解套了,但银行却被深度套牢了,以后政府无需承担责任,而银行的风险其实是不增反减。”前述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承认。

地方政府心理战

“很多地方已经改由银行业协会牵头出面与地方政府进行四方会谈,但谁把协会当回事?”

   一位上海大型平台公司的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这般转述:今年4月,审计署有关人士来查账的时候,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我们到其他地方审查后都没发现什么问题,估计你们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第二句则是,账务要做到平台债务和政府没有关系。”他认为此话意味深长。

  接近审计署的知情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这次审计署的审计口径有严格的定义,有经营收益、城投公司互相担保、没有土地证的质押贷款都未纳 入其中,只有以地方政府承诺函、以财政资金或未来收益做担保的贷款才被审计。这一口径将远远小于央行和银监会的统计口径。“数字已经出来,究竟是多少,还 在严格保密中。”他说。

  另外,这次审计署调查的是地方政府的全面债务,并不限于平台贷款,时间跨度上从第一笔政府贷款开始查,跨过两轮金融危机(1997、2008)、两届政府。

  “也许是本届政府要给自己做个结论,本届的债务并不高,问题并不大。”一位市场人士如此评论这一审计。

  瑞银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央政府不大可能直接插手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要求减记,因为中央并不清楚到底哪些政府真正缺钱,特别是在商业银行并未将相关平台债务计入不良贷款的情况下。

   由此,平台贷款的风险敞口变得微妙起来。来自国有信贷部门负责人担心,一旦有地方政府率先违约,将对其他地方政府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可能会出现攀比——你出现10多亿元的“窟窿”,我出9亿元的坏账就不算什么了。一旦集体违约,后果恐不堪设想。

  “富裕地区也缺钱。” 一家国有大行公司部负责人举例称,2010年,广东省全口径财政收入约1.18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但实际可支配收入不足一半;而广州市当年财政收入 3300亿元,可支配收入仅800多亿元。一家国有银行江苏分行的负责人透露,苏州、无锡、常州等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政府目前也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

  尤其是县域的空壳平台公司风险巨大。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在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出,大量县域平台的贷款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一旦其中的20%出现损失,就会导致目前商业银行高达200%以上的拨备覆盖率大肆降低至50%的水平,风险不言而喻。

  一位接近监管当局的权威人士评价称,在银政关系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分支机构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均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即便有理性者,也如一位国有银行发达地区分行的行长透露,很多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都不敢直接与政府叫板,只好拿监管要求说事,但地方的行政掌管 对于解包还原、资本金补充和增加抵质押物的积极性并不高。他并称,历史上,地方政府的确有不少不守信用的“事迹”,现在正值换届,“新官不理旧账的可能性 也的确存在”。

  “沿海发达地区想少报债务,内地落后地区比如河北河南就想多报,想着万一被豁免呢。”前述接近审计署的知情人士说。

  一些欠发达省份已开始出现政府不合作现象。知情人士透露,云南省政府就口头知会各商业银行,他们的财力无法满足相应的现金流覆盖和还款要求。

  而地方监管当局同样左右为难:一方面是职责所在,不能坐视不管;另一方面,在地方任职,又不敢得罪地方官员,所以在对监管要求的执行上,千差万别。“目前,很多地方已经改由银行业协会牵头出面与地方政府进行四方会谈。”他直言,“谁把协会当回事?”

  但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信贷部门负责人看法仍较为乐观,他认为,如果地方政府一旦违约,那么当地的金融环境和政府信誉就会扫地,所以政府有钱不还,公开赖账的可能不大。

  “是否全覆盖有意义吗?比如,政府有三个平台公司,分别是全覆盖、半覆盖、无覆盖,如果原来政府承诺财政收入还款的一对一卖完土地还钱的项目, 不能获得后续的银行贷款,但地铁轨道都铺好了、地铁洞挖好的,不能停工啊,政府会想办法把全覆盖平台的钱转给无覆盖的平台公司周转。”前述大行风险管理部 高管表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永远是一盘棋。”

  多位受访者透露,目前不少银行都在对相关平台贷款进行期限重组,在15年的还款期内,根据其项目的现金流规律做出调整。还有的则用新的项目贷款 后用于偿还平台贷款的债务。一位受访者称,平台贷款本质上就是政府的按揭,不少政府投资项目自身的现金流是不足以还款的,而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税收优 惠、财政补贴实现的。对于这部分贷款如何认定,如何控制风险,各界存有争议。

断谁的现金流

监管部门早就对平台贷款的风险和处理措施给出了信号,数次给予缓期,之前政府和平台都不以为然,但这次是不是来真的?

  银监会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地方政府不认账。

  银监会4月下发的34号文明确要求,对于2010年6月30日前已签合同未完成全部放款,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放款:一是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 策、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信贷审核管理规定等要求;二是财务状况健全,资产负债率不高于80%;三是抵押担 保合法合规足值。

  34号文提出,对于符合上述三项条件的,不得再接受地方政府以直接或间接形式为融资平台提供的任何担保和承诺。前述国开行放款审核人士表示,整改后,对于符合三项条件的平台公司,将划入一般公司类贷款。

  34号文还要求健全“名单制”管理系统,在总行及分支机构层面分别建立平台类客户和整改为一般公司类客户的“名单制”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 更加严格了信贷的准入条件。对于去年6月30日已经签订合同但目前没有完成全部放款过程的平台贷款,除了要满足国家各产业政策外,必须要满足平台公司财务 状况健全、资产负债率不得高于80%等条件,才能继续放款。

  根据目前的监管要求,经过银监、银行和政府三方签字转入公司类贷款的项目,将继续根据商业原则给予支持;而那些仍属于平台类,现金流覆盖不达标、资本金和抵质押不充分的项目,则不再给予进一步支持。“不新增、不展期、不准还旧借新”。

  按照监管规定,一旦有平台的贷款被宣布为不良贷款,就会进入全部银行的黑名单,所有银行都不准也不会继续贷款给这家企业,这将意味着有关公司面临现金流被切断。

  银监会自2009年中即开始提示融资平台风险,为何到2011年才下此重手规范?

  一位国有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很早以前已经对平台贷款的风险和可能采取的措施给出了信号,此后又数次给予缓期,但问题在于,之前政 府和平台企业都不以为然,没有当回事,还在不断地铺摊子、对资本金、抵质押和还款来源则未充分予以重视。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后,适逢大限将至,一旦从严执 行,部分准备不足的平台,“必死无疑”。

  原本银监会的平台贷款的政策是在建项目要继续贷款,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但不再给新建项目贷款。不过,近年来,为节约经济资本占用,商业银行对 项目的合同管理通常是一年一签,而不是按国开行的按项目期限的中长期合同管理方式,用款计划按照项目进度走。因此,在银监会收紧监管政策后,有的商业银行 在当年合同到期之后,对属于半覆盖的在建项目不再提供贷款。“这种很要命,本来没问题的都有问题了,其实该项目仍是老项目。”前述国开行人士表示。

  一位国有银行山东分行的行长透露,当下比较困难的反倒是当初不需要贷款的一些平台公司,“当初越牛的公司越是如此”。他解释称,当初这些实力雄 厚的平台公司根本无需举债,但各家商业银行纷纷上门营销,主动要求贷款。由于贪图当时的低利率,这些公司最终选择与不同银行签订一年期左右的短期合同。不 过,始料未及的是,后在监管部门的三令五申之下,各家银行都在设法收回到期的平台贷款,而且不予续贷。由于项目已经开工,资金进入支用期,平台公司手头拮 据,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孩子已经生下,总不能掐死。”商业银行们希望对已开工的项目继续支持,同时希冀现金流覆盖未达到监管要求时,监管能网开一面,少计提风险资本。各家商业银行都在揣测,不知监管底线是否还有进一步宽限期。

风险化解觅径

“剥离方式不太可行,因为就意味着宣告地方财政破产”,地方政府怎样另辟蹊径?

   2010年,银监会内部统计显示,当时统计的7.66万亿元的平台贷款余额中,有26%(约2万亿元)存在着严重问题,包括借款主体不明确、当期债务偿还存在严重问题、以及/或将贷款用于自有资本或挪作他用等。另有4万亿元贷款的现金流不足以覆盖其本息。

  这也是外界多估计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敞口大约在2万亿元至3万亿元的由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这些项目并不存在付息的压力,还本高峰期 在2012年、2013年,加之届时地方政府换届等因素影响,在未来两年,一些“本届借钱下任还、借了新钱还旧钱”的真正的“还本风险”或有所加剧。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锡认为,是否有高达2万亿元至3万亿元的违约资产尚难定论,“如果孤立地看,单个平台可能不少都得死掉,但是从整体综合看,回旋余地很大。”

  针对前述路透消息中报道,银监会也参与了“剥离方案”的制定,银监会内部有中高层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澄清,银监会的职责是提示风险,报告情况,但不能代表中央决策。究竟如何处理潜在风险,还要中央拿主意,“说到底,是中央和地方的一场博弈。”

  所谓剥离是否可行,业界观点不一。

  一位商业银行风控资深人士认为,如果剥离地方政府债务,无异于走回头路,鼓励地方政府逃废债。“地方总觉得中央会埋单,所以依然会肆无忌惮地大干快上。”

  一位财政部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剥离方式不太可行,因为这意味着宣告地方财政破产。”他认为,首先应明确政府承担的公用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哪些可以自己承担、哪些可以外包?这个思路一旦明确下来,才涉及已有的资产下一步如何管理、融资等问题。

  剥离债务,应是在极端情况下的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经济体的处理方法举例。而来自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和惠誉 的银行业分析师都认为,如果未来的资产质量若因此发生显著恶化,而银行的拨备覆盖和净资本又无法有效覆盖产生的损失时,仍预期中央政府会尽可能地提供财务 支持,这意味着中央政府的潜在债务会有较大增长。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的看法乐观,他认为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与南欧等国的公共债务危机不同,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 贷款主要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为政府运营支出融资。债务的增长同时带来了政府资产的增长,并未导致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要解决债务危机,可以中央 替地方发长期建设债券或是允许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地方政府还可以出售拥有的近2万家国有企业,惟一的挑战是防止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

  今年以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亦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应推动地方政府发市政债,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

  在央行的前述报告中,也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化解提出了制度性安排,认为地方政府应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加强债务管理,要科学认证地方政府发行 市政债券的筹资方式,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有效发挥市场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约束,促进提高地方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最 大限度地降低地方政府融资风险。

  报告的主要内容则和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在清华大学的发言基本一致。周小川当时指出,通过“市政债+财产税”的组合,避免地方政府过度使用土地财政,能够形成约束力有效的资金流在时间轴上平移,有助于解决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融资问题。

  “央行正是希望在不改变现有行政体制、现行税制的整体框架下,从技术上寻求一些突破和改进,用地方债替代银行贷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认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8

集結Google平台 台灣品牌與代工廠分進合擊 台北國際電腦展 抗蘋果大軍的復仇

2011-6-13  TWm




當iPad 2全球賣到缺貨,當宏碁被高額庫存損失壓倒,台灣電腦產業一夕之間被焦慮籠罩。然而,即使今年蘋果拿走八成平板電腦市占率,但平板電腦不是唯一,戰爭才正要開始!

撰文‧賴筱凡、翁書婷

六月天的溫度高得有些嚇人,但每年的這個時候,在世貿、南港展覽館兩頭,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廠採購、主管,頂著豔陽也不畏酷熱,他們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在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尋找年底的聖誕節商機。

一樣的電腦廠大老齊聚,一樣的華麗展場與看不完的show girl,今年的Computex氣氛明顯不同於往年。三年前的Computex,華碩的一場展前記者會,以Eee PC宣告小筆電世代來臨。然而,科技產品壽命有限,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如今卻是只聞蘋果iPad 2的新人笑,不見台廠小筆電這舊人哭。

一場由蘋果掀起的平板電腦風暴,在今年iPad 2篤定端走八成平板電腦市場後,其他品牌廠的平板電腦設計得如何,似乎無法成為消費者今年的採購重點。但市場變化真的是如此嗎?戴爾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 董事長閔毅達(Amit Midha)微笑著說:「戰爭才剛要開始呢!」

贏者不可能全拿

抗蘋果大軍集結反攻

就在Computex開展前夕,一封發自全球網路龍頭Google的餐敘邀請函,一一送到了台灣科技大老們的手上,包含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華碩董事長施崇 棠、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仁寶董事長許勝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幾大巨頭齊聚的目的無他,就是要商討如何在蘋果獨領風騷的時代,奪回 昔日光榮。

這場餐敘由Google發起的理由很簡單,殺不進蘋果的封閉式平台,台灣廠商得要有更厚實的靠山,那就是Google的開放平台,從Android到Chrome,Google成了抗蘋果大軍的新一代救世主。

他們不得不正視,蘋果推出iPad以來,確實在全球造成不小的風潮。縱使是iPad 2正式推出三個月後的今天,全球各地的iPad 2還是供不應求、賣到缺貨,「This is a critical time(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施崇棠大聲疾呼著,因為iPad 2帶給台廠不只是追不上的壓力,更直接衝擊全球筆記型電腦銷量,率先中箭落馬的宏碁,就是最顯著又血淋淋的真實案例。

但,這只是一時。

「五年內會發生很多事,就像筆記型電腦與平板電腦,戰況會越來越多變化。」電腦晶片大廠超微(AMD)產品事業群資深副總裁Rick Bergman在Computex開展的早上才剛飛抵台灣,就開始了他一連串會見台廠夥伴的行程,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我們會跟OEM廠(原廠設備製造 廠,即代工廠)手牽著手一起面對挑戰。」於是,宏碁的第一款平板電腦,搭上了超微專為平板電腦量身訂做的核心晶片DESNA,不只用的是台積電四○奈米製 程生產,還是集微處理器與繪圖晶片於一身的加速處理器(APU)。

華碩動作更是跑得快,繼四月推出結合鍵盤的變形金剛後,六月再推Pad Phone,「出門時候,帶著手機又要帶平板,又重又麻煩,我們這次是要把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情境,全部整合在一起。」施崇棠顯得自信滿滿。

另一頭的宏達電也沒閒著,選在iPad 2台灣開賣的同一天,宏達電大動作地舉辦了年度派對。站在國、內外媒體面前,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更意氣風發了,因為宏達電的平板電腦flyer(飛行者) 光上市第一天,出貨量就超越預估值的一倍,以這種銷量估計,分析師不諱言,一個月要出三十萬台,一年更有機會上看兩百萬台。

抗蘋果大軍磨刀霍霍,更何況今年出貨量預估四千萬台的平板電腦,對比四億台的筆記型電腦出貨量,還是小巫見大巫,「競爭是會很激烈,但平板電腦能侵蝕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的程度有限。」閔毅達停頓了一下,偏著頭想了兩秒,「大概十%吧。」

平板不是全部

雲端、商用機種 機會更多蘋果iPad 2一路壓著其他品牌廠打,更把小筆電僅有的生存空間壓縮到讓雙A(acer與Asus)喘不過氣來,即使如此,抗蘋果大軍沒有多做歇息,「就算iPad 2,都還不算是平板電腦最完美的設計。」閔毅達的看法,在Rick Bergman口中獲得同樣的回應。

看著宏碁業績利空連番襲來,惠普下修財測,向來消費機種比重就低的戴爾,反成了iPad 2浪潮下的倖存者,「我們的商業產品比率高達八成,這也是為什麼戴爾第一季獲利能暴衝三倍,營收倍增。」有別於台廠的愁雲慘霧,閔毅達顯得一派輕鬆,確 實,平板電腦市場只是整體電腦產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這個市場還是正成長,只是成長幅度不若以往。」所以,戴爾去年在中小企業(SMB)產品線成長 十二%、政府部門產品線成長十三%,大企業產品成長九%,整體亞洲市場(包含日本)更成長了十五%,閔毅達不認為現在有悲觀的理由,「我們要做的是去創造 未來需要的產品,是去迎合消費者需求。」於是,我們看到Google、英特爾(Intel)在布局平板電腦外的產品動作,越來越 多,Chromebook、Ultrabook(超薄筆電)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Chromebook只是開始,桌機、平板,甚至其他裝置,都有可能是 Chrome的下一個應用產品。」Google產品開發資深副總裁Sundar Pichai說。

英特爾執行副總馬宏昇(Sean Maloney)更有信心,「在二○一二年底前,將有四○%的消費性NB市場屬於Ultrabook。」另一方面,各家大廠也開始力鞏中小企業產品與雲端 服務。以第一季逆勢交出獲利倍數成長績效的戴爾為例,中小企業產品對他們來說,更是拉動獲利動能的最重要柴火,「所以,我們去年中小企業事業群在戴爾貢獻 營收比重將近三八%。」戴爾大中華區中小企業事業群總經理許肇元說。

隨著中小企業客戶對網路依存度越高,市調機構Gartner就預估,今年全球企業IT支出高達二.五兆美元,這也是為何多數品牌廠在消費市場踢到鐵板後,紛紛轉向商務機種與中小企業市場。

至於雲端服務,更是各家代工廠遇到毛利瓶頸後,思考轉型的第一重點,像廣達、英業達,都將雲端視為從NB代工轉型的最重要策略,閔毅達進一步拿出數據佐 證,過去十八個月裡,全球的數據量增加了一倍,未來十八個月,這個數字還會再增加一倍,雲端成了平板電腦浪潮下的另一個機會。

只是看在許肇元眼裡,在這些產品市場不能躁進,「客戶願不願意添增採購,重點還是在於你的產品有多高的性價比,能提供多完整的解決方案。」所以,戴爾砸下十億美元就為提供數據中心的軟體,即使戴爾自己本身不賣軟體,但戴爾要給客戶最完善的雲端服務。

就在雙A焦慮如何跟上蘋果的腳步,把所有iPad 2沒有的功能全做到自家平板電腦上的時候,抑或零組件廠、代工廠如何擠進蘋果供應鏈之際,或許台廠可以退一步來看。

閔毅達笑了笑,「這是一人多機的時代,誰也不會消失在市場上,平板電腦永遠也不可能取代NB。」為現今焦慮不已的台灣電腦產業,給了另一個不同觀點。

施崇棠:iPad真的很兇猛iPad浪潮衝垮宏碁防線,也讓雙A今年營收面臨苦戰。趕在Computex開展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他對平板電腦及市場競爭激烈的看法。

《今周刊》(以下簡稱問):華碩投入平板電腦,究竟有什麼優勢?

施崇棠(以下簡稱施):大家都在談Pad(平板電腦)的時候,喜歡說它只是做一個pleasure computing(娛樂電腦),可是卻沒有注意到Web 2.0的趨勢。現在其實越來越鼓勵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像社群網站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都在鼓勵更多的輸入,鼓勵更多的 creation(創造)。

華碩雖然不是跟第一個Google一起做Honeycomb(Android 3.0)的廠商,但是我們的優秀工程師真的讓Google很impressive(印象深刻)。

我覺得蘋果是想建立一個比較closed(封閉)的生態系統,但Android是開放的觀念,有時候三個臭皮匠會大於一個諸葛亮。

問:今年華碩預期平板電腦的出貨量有多少?

施:我們其實也是很小心、很保守的在估計。iPad真的是很凶猛!我們希望在開放的陣營,包括Android與Windows,是絕對領先的。坦白說,出 貨數量現在估計其實不太準,但我們內部今年是有定了一個200萬台。我覺得在變動時代,這樣估的話意義不大,但華碩如果做得好的話,當然要遠遠超過這 200萬台。

問:華碩近年來面對的挑戰不小,你怎麼鼓勵大家持續精進、不斷前進的?

施:我最近在全球行銷會議上,給大家畫了一張圖:一個老和尚在做期末考試。

我在圖左邊,畫了一個易行門,右邊畫了一個難行門。然後這個甲和尚在考試的時候,他一下子就選擇了那個易行門,因為易行門沿途就是好漂亮的花啊,很好的食物。但是就是最後此路不通。

乙和尚選的就是難行門,沿途都是毒蛇猛獸啊,很多的考驗,可是最後他拿到了武功的寶藏。

丙和尚就是在那邊猶豫不決。到底是難行門還是易行門?結果喪失了先機。

我覺得中國的古老智慧很好,就是說易形門大家都會走,你會走也要走,你不會走也要走。我是鼓勵華碩同仁,寧願選一個比較難走的門。 (楊方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9

違約開始了? 雲南高速公路建設融資平台近千億貸款“違約”風波

2011-6-27  新世紀周刊




□ 本刊記者 溫秀 張宇哲 于寧 鄭斐 | 文仿佛只是一夜之間,銀行們就一躍而至地方融資平台違約 風險的前崖。

從2008年開始,中國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從1.5萬億元暴增至當下的10萬億元左右。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狂歡,迅速演變成一個巨大的問號:最終會演變成多少不良資產?

監管部門憂心不已,各種監管措施層出不窮。但銀行們不以為然。今年3月間,各家銀行在年報發佈會上尚且向投資者宣佈,平台貸款不良率不到1%,而銀行業資本雄厚、撥備充足,平台風險不值得擔憂。它們斷然想不到,會這麼快收到地方融資平台的違約 通知函。

這封來函來自雲南。今年4月間,雲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滇公路)向債權銀行發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還本”。該公司在建行、國開行、工行等十幾家銀行貸款餘額近千億元。

滇公路成立于2006年,負責雲南省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的建設、運營、籌融資和相關產業的經營開發。

“十一五”期間雲南公路總里程已達20.67萬公里,位居全國第三。超過其“十一五”原計劃的一半。這一加速度在2009年和2010年達到高潮,僅2010年的新增投資達到800億元。

但 是,高速公路收費的情況不容樂觀。當下中國的高速公路網長度已然可與美國媲美,但客運量則是另一幅圖景:除了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的城市帶周圍,如蛛 網密佈的高速公路上,除了空曠還是空曠。這在西南邊陲省份雲南,問題更為嚴重,這裡被稱做中國高速公路網的神經末梢。一個常識性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車流 量,何來高速公路的收費現金流,何來貸款還本付息的源頭?

更關鍵的是,今年6月30日前,按照計劃,滇公路在建52條、4844公里二級公路建設將完成,這意味著有關貸款將正式進入還本付息期。

滇公路註冊資本50億元,在各家銀行的貸款餘額約900多億元,另有幾十億元的融資租賃。其中,國開行以200 億元左右的貸款成為最大貸款行,建行和工行貸款餘額也分別都超過100億元,建行還為該公司發行了40億元左右的理財產品。

滇 公路“不還本”的“催命符”一下,建行總行連夜派隊奔赴昆明,其他主要債權銀行隨即跟進。滇公路近1000 億元貸款總額,比幾家大行各自的不良貸款餘額都多!經過連日磋商和談判,雲南省政府要求滇公路撤回上述公函,並做出增資、墊款、補貼等承諾,以幫助該公司 暫渡難關。這其實已經是債務重組。

6月23日,滇公路有關人士向《新世紀》確認了以上事實,惟強調當時的情況不是故意違約,而是實在力所不能及,“希望銀行和社會各界能給予理解”。

“這事只不過從台面轉為台下,我們還是很不放心。”一位有關銀行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所有銀行都擔心此類事件或將引發各地政府融資平台的連鎖反應,所以對此事的處理如履薄冰,不敢深談。

但是,消息已漸漸在市場上蔓延開來。多位債券市場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已經聽聞此“噩耗”。“外界對融資平台的擔憂一夜間變成了現實。”6月,瑞信香港的分析報告宣佈,中國的金融風險已經開始“著陸”,對中國銀行業的評級由“增持”改為“減持”。

“我不相信地方融資平台此時會真的違約。但此事對大家心理上的衝擊之大已難以言表。”一位債券市場專業人士如此描述。

一封撤回的違約函

“如果不撤,銀行對相應貸款就要計作不良,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一位銀行人士憂心忡忡分析此事的嚴重

“已 經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出現違 約的跡象了,比如云南。”6月初,一位銀行業內高層在回答財新記者有關地方融資平台風險的問題時說(參見本刊2011年第23期“命懸平台貸款”)。此 後,又有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向財新記者確認,雲南發生了公路平台無法還本付息,來函要求暫停貸款還本的事件。

“這家公司(滇公路)幾年前現金流就緊張,現在正屬於高投入的時候。

總體而言,中西部公路投資公司中,該公司不屬於最差的,但也屬於較差的。”國開行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滇公路于2006年5月28日成立,是雲南省政府的獨資企業,註冊資本50億元。截至2010年上半年,該公司資產總額為1314億元,負債1015億元,資產負 債率達到了77.24%,並呈上升趨勢。

滇 公路總經理姜志剛在一個內部會議上透露,該公司2010年下半年需要籌措資金193.8億元,其中支付到期貸款、融資租賃本息和貸款利息95.3億元,已 通車12條公路建設項目下半年資金需求為24.5億元,8條在建公路需資金約為66 億元,各種管養費用8億元。而“目前落實到位資金僅59.54億元,資金缺口134.26億元,資金籌措十分困難。

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隨著超過40條二級公路集中在6月30日竣工,按照有關貸款合同,項目竣工即進入還本付息期,使得其銀行債務面臨大考。眼下尚無收入來源,政府的有關補貼還未落實,因此資金鏈告急,滇公路不得不向各家銀行發出公函,希望即日起“只付息不還本”。

“企業可能是想簡單了。問題很複雜。”雲南省當地監管部門有關人士分析認為。他透露,企業一直在和政府溝通,省政府也已採取了果斷措施,目前風險已經得以化解。

在 違約公函發出後,雲南銀監局和各債權銀行與雲南省政府進行了多次溝通。4月13日雲南省交通建設銀政合作座談會上,雲南省副省長劉平告訴在座的19家銀行 代表,省政府已出台多項舉 措,幫助雲南公路建設渡過難關,其中包括每年增加雲南省公路開發投資公司3億元資本金;同意省財政向該公司借款20億元用于資金周轉等。

一家債權銀行風險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雲南省政府做出了增資、墊款等承諾,並要求企業撤回公函,承擔還款責任。他並透露,省政府還有意幫企業落實現金流全覆蓋的相關條件,使企業後續資金來源可以得到保證。

滇公路在

中西部公路

投資公司中,不屬最差的,

但也屬於較差的

最終,企業從銀行“撤回了”前述函件。

“如果不撤,銀行對相應貸款就要計作不良,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一位銀行人士憂心忡忡地分析此事的嚴重性。

一家債市資深人士認為:“現在銀行並沒有出台具體的債務重組措施,風險仍然存在。”

資金籌措告急

負債率不斷上升而短期內沒有減虧趨勢,除了貸款一條道,滇公路無法通過其他渠道獲得資金,隱性負

債逐步轉換為現實負債

滇公路成立已五年,其內部數據顯示,合計實現8億元利潤,卻負債千億元。

該公司在今年4月宣稱,將繼續做好發行30億元企業債的前期準備工作,爭取年內實現發債。但滇公路並沒有赴債券市場融資的起碼財務條件。目前雲南的幾大城投債中,沒有滇公路的身影。銀行貸款是該公司唯一的資金來源。“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證 券化、債券等都對盈利有剛性要求,導致公司很難開闢新的融資渠道。”滇公路總經理姜志剛在一個內部會議上直言。

雲 南省政府關於組建該公司的《決定》中稱,公路開發公司作為政府信用融資平台,利用國家開發銀行的政策性貸款每年注入公路投資公司項目資本金;將國家補助的 相關公路項目資金、國債資金等注入公路投資公司,轉增公司資本金;“十一五”期間,省財政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中每年安排3億元作為資本金注入公司。

但根據該公司網站披露的基本信息,公司的註冊資本依然是成立之初的50億元,從未按照相關約定進行增資。

“這家公司資產負債率很高,去年就已經基本借不到錢了。”一位國開行總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按照國家對於高速公路項目的要求,負債率最高為75%,即自有資本金最少要達到25%。

銀 監會2010年嚴格實施了貸款的實收實付制度,滇公路貸款騰挪之路也日趨狹窄。姜志剛在2010年上半年經濟活動分析會議上表示,這一制度的落實將會“給 公司統籌調度和使用資金造成較大影響,可調度資金越來越少,今後還本付息資金來源難以落實”,“公司資金周轉將可能斷裂,無力償還銀行貸款本息,進而可能 對銀行造成壞賬損失,形成金融風險”。

姜志剛稱,國家對地方融資平台進行清理規範,影響了銀行加大投入的信心和力度,“公司以銀行貸款方式 籌措公路建設資金將面臨新的困難,貸款還本付息壓力逐步加大”。與此同時,“公司本身資產負債率不斷上升,虧損 繼續擴大,短期內沒有減虧趨勢”, 加之“項目徵地拆遷款、土地辦證費等資金支出,使隱性負債逐步轉換為現實負債”。

這家公司彼時尋求的解決之道是,加大二級融資平台的組建,力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也提上議事日程。但2010 年下半開始,監管當局對地方融資平台的全國性整頓,首先將二級融資平台的組建之路堵死。

此 外,該公司還計劃全力推進有關融資租賃項目的落實,力爭籌集到部分資金,適度緩解資金壓力。此前,2009 年5月,該公司通過固定資產售後回租模式,將該省收益最好的昆明至石林高速公路37.48億元的固定資產解出質押後,轉讓給國開行下屬的子公司國銀金融租 賃公司,再由公司在5年內以同期銀行利率加上租賃費逐年等額回購。這筆37.48億元的融資,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一筆固定資產融資業務,也是雲南省近年 來交通基礎設施第一筆獲得除銀行貸款以外的融資。此後又陸續與國營金融租賃公司開展三四單此類業務,融資額達50億元。

此外,雲南方面的知情人士透露,省政府還在想方設法,讓公司實現“項目自身現金流可完全覆蓋本息還款”,由此可將融資平台貸款轉為一般公司貸款,就可以持續不斷地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

不過,項目自身現金流何來?有銀行人士表示質疑:根據該公司規劃,到“十二五”末期,也僅能“實現利潤(含績效兌現總額)10億元,實現沿線經營收入3.7億元以上”,何來還本付息的能力?

雲南公路夢

雲南地區多為山區,公路整體線路長、投資成本高、回收期長、交通流量小、收費收入低,卻修成了全

國第三大公路網

很難想象,遠在西南邊陲的雲南省,目前已經成為擁有全國第三大公路里程的省份,連續三年蟬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西部第一,雲南省自己形容為“天翻地覆的巨變”。

“要想富,先修路。”雲南是旅遊大省,公路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基礎。

雲南的山區半山區占國土面積95%以上,客貨運輸90%以上依賴公路。

“十 一五”期間雲南公路總里程已達20.67萬公里,這超過其“十一五”原計劃的一半。“十一五”末,雲南全省交通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2042 億元,是“十五”期間的2.58倍,這一加速度在2009年和2010年達到高潮,僅2010年的新增投資達到800億元。在“十一五”規劃中,雲南公路 建設投資超過原計劃的一半以上。

2005年,雲南省政府決定成立滇公路,將省屬收費公路資產及相關資產、債務和部分人員劃歸其所有,目標是“積極開展資本運作,加強國際合作,盤活存量資產,構建融資平台,多渠道籌資融資”。

國開行總行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雲南公路整體線路長、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交通流量小、收費相對低。國家對西部地區修建高速公路雖然給予15%的資金支持,但雲南省修建1公里高速公路的平均建設成本為5000余萬元,而東部或中原地區卻只需要2000 余萬元。

滇公路近年在高負債經營、效益困難的情況下,仍然逆勢而上,舉全省之力加快高等級公路建設。

“雲 南的交通建設貸款,幾乎年年有問題,年年貸。”一位大型商業銀行高管向財新記者透露,該行總行就曾駁回分行的大額貸款申請,但分行的負責 人數次向總行訴苦,稱當地除了有政府背景的一些基礎設施,實在沒有項目可做,如果不准其發放貸款,分行的生存就將面臨壓力。該行甚至動員地方政府的要員親 自出面,到總行公關,得到相應貸款。

交通和鐵路一直是爭搶的貸款大戶。有未來的收費權做質押,有政府和鐵道部的信譽做擔保,交通運輸廳和鐵道部一直被視為優質客戶,不但貸款容易,而且較基準利率均有下浮,很多執行的都是固定利率貸款。

一位雲南省公路開發投資公司的高管坦承,“對雲南省這個高山峻嶺的邊疆省份,即使延期50年,要還清雲南省高速公路的建設本息也非常艱難。”

與“取消收費”賽跑

二級公路取消收費以後,中央補助資金將成為還貸的重要來源。但銀行也擔心,這些補助資金是否會被

當地政府再度挪用

為什麼“難關”會出現在現在?

按 照雲南公路開發計劃,將於今年底前完成在建52條、4844公里二級公路的建設任務,其中要在6月30日前竣工的就多達40余條。這些公路的累計投資在 700億元左右。這些二級公路開工項目之多、覆蓋地域之廣、建設里程之長、投資總額之大,在雲南省交通建設史上前所未有。

為什麼雲南省趕得這麼急?是因為一項國家政策:取消二級公路的收費在即。

早 在2008年9月,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違規多次轉讓收費公路收費權,交通運輸部、發改委、財政部共同頒佈《收費公路權益轉讓辦法》的新規,宣佈自2009 年起到2012年年底前,東、中部地區逐步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使全國政府還貸二級收費公路里程和收費站點總量減少約60%。西部地區是否取消政府 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由省(區、市)人民政府自主決定。

2010年6月18日,雲南省政府和省交通運輸廳召開新聞發佈會,明確表示,雲南省暫不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的收費。

雲 南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唐文祥在這次發佈會上表示,暫不取消收費有利於加快雲南省二級公路的發展。他透露,雲南二級公路在建項目里程4901公里,“總投資 645億元,現在才完成投資46.5億元”。“一旦取消二級公路收費,這些在建項目將無法得到中央的政策性資金支持,出現嚴重的融資困難問 題,難以繼續建設”。

2011年6月20日,交通運輸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等,聯合啓動了全國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工作,同時要求西部省份按照 國家規定,加快推進取消國家還貸二級公路的收費工作。而在2010年決定暫緩執行上述政策的雲南省亦表示,將儘快完成在建國家還貸二級公路建設,並鎖定債 務,力爭在明年6月取消收費。

雲南省主管交通的副省長劉平在今年4月中旬表示,要確保6月30日前同步完成各州市二級公路的竣工驗收。若因無法鎖定債務和里程而影響爭取國家補助的,由相關州市自行承擔償債責任。

一家銀行公司部負責人表示,二級公路取消收費後,通常有兩種變通之策,一種是採取年票制,這種方式可以保證開發公司在未來數年仍有較為穩定的現金流收益;一種是前述中央補貼,雲南能享受到的補貼幅度即60%左右。

這將成為還貸的重要來源。

所 謂中央補助資金,是指中央財政從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後新增的成品油消費稅收入中安排的,用于補助地方開展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工作的專項資金。按照 規定,處於償還債務階段的公路,中央財政對各地安排的補助資金實行封頂控制。一種基本方案是補助資金封頂總額=鎖定的債務餘額×補助比例,其中西部地區的 補助比例在60%左右。

但是,一旦補貼沒有及時被用于還款,而被挪作他用,“未來項目的還款仍將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前述負責 人稱。

某國有銀行風險部負責人承認,銀行還沒有系統性測算取消收費後對相關公路交通平台的影響,但衝擊顯然存在。

政府財力幾何

城投公司等地方融資平台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備受關注,特別是“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尤其令人擔憂”雲南財力並不充裕,今年該省沒有參與國家首批應急煤庫,便是因財力問題。

雲 南省的《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 2010年雲南省全省財政總收入完成1809.2億元,比上年增收318.5億元,增長21.4%;今年1至4月,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39.5億 元,比上年同期增收74.9億元,增長28.3%;但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增長更快,達到582.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支151.9億元,增長35.3%。

雲南總體經濟發展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處於較低水平,各級財政實力較弱。2010年,雲南省GDP總量7220.14億元,在全國排24位;人均GDP2320美元,在全國排名倒數第三,排名29位,僅高于甘肅和貴州。

宏源證券一份雲南地區城投債調研報告顯示,與GDP排名稍有不同的是,雲南省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較高,財政實力排名約可提升至前20名,但雲南省財政平衡情況較弱,其一般預算赤字占一般預算收入比重位列全國前十幾名。

中西部地區對於中央轉移支付均較為倚重,數據顯示,雲南省財政支出對中央轉移支付的依賴程度維持在60%左右。

不止公路開發公司,各級財力還需應對其他平台公司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雲南地區平台公司約有近20家,僅昆明市就有8家,已發行城投債的省級平台公司有3家。宏源證券調研城投債時,選擇了雲南的4家城投公司作為樣本:滇投、雲鐵投(雲南鐵路投資有限公司)、雲投(雲南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和紅河開投,雲鐵投和雲投是省市級平台,滇投和紅河開投是市級平台。

其 中,雲鐵投從明年開始有還本壓力,之前政府給的都是建設資金,但是公司表示明年開始政府會逐年加大撥款數量;紅河開投目前債務壓力不大,公司所有的建設融 資資金先上繳財政局,財政再將資金劃撥給公司進行公路建設,公司表示財政廳自然來兜底負責還 款;滇投採用的是“土地用來還債,融資用來滇池治理”的方式,從今年起債務壓力較大,計劃購買500萬畝地;雲投還本付息方面,目前集團還本壓力比較輕, 債務大部分是15年-20年,近年付息即可。

自去年以來,地方融資平台貸款受到監管當局的警示,來自城投公司等地方融資平台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備受境內外投資者的關注,特別是“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尤其令人擔憂”。一位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盡 管監管部門已出台多項措施,推動地方政府補充抵押物做實地方融資平台。但業內人士認為,地方財政收入捉襟見肘,普遍採用的土地抵押方式存在很多方面的問 題,一是債券違約時能否真正執行抵押土地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二是即使能夠進入拍賣程序,變現也具有相當難度;三是目前抵押土地的評估價值可信度較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1

融資平台貸新還舊鬆緊帶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7906&time=2011-08-05&cl=115&page=all

監管當局嚴禁對四類之外的平台貸款貸新還舊的政策高壓下,還有相當大的彈性操作空間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溫秀

 

  整個7月,銀行股持續「跌跌不休」,部分上市銀行的市價創下年內新低。投資者的悲觀情緒已無以復加。

  「海外投資者最關心的是不良資產,國內投資者最害怕的是再融資,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恰恰連接著這兩端,令投資者惴惴難安。」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如此解讀銀行股近期的乏力走勢。

  不久前舉行的銀監會年中工作會議,重申平台貸款到期不得貸新還舊,不得展期。消息甫出,市場一片震動。這一政策能在多大力度上被執行,以及是否意味著銀行不良資產的集中暴露,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既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也是監管和銀行的博弈。從監管者的角度,不可能在風險底線上讓步。」數位受訪的銀行高管對這一監管政策並不意外,但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政策執行過程中的靈活性。

  當被問及這一政策能否得到執行時,一位國有銀行發達地區分行的負責人表示,「不執行就是嚴重違規,不過不少銀行都已經多措並舉,使得真正需要立即『貸新還舊』、硬碰硬的平台項目並不多」。

  這些對策就包括:通過現金流全覆蓋的方式「脫平」,將平台貸款轉為特殊公司類,有的銀行的轉出規模已經過半;將到期或即將到期的流動資金貸款通 過期限重組或整改的方式變為固定資產貸款,將還本的期限延後;另外一些實在很困難的項目,才會面臨銀行強制收回不再續貸的局面。

  有風險條線的銀行高管表示,監管出重拳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坦承,由於體制的力量強大,在博弈過程中,政策的傳導和執行會大打折扣,十分的力道最終可能也就只能發揮一分的功效。如果監管政策上大開方便之門,後果不堪設想。

一堵一疏

  在7月中旬召開的年中工作會議上,銀監會表示,在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理解支持下,平台貸款的退出管理、合同補正、追加抵質押物、增提撥備和提高資本佔用成本等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效。下半年則要緊盯新形勢,從細從實貫徹好既定要求,化解既有風險、嚴控新增風險。

  其中的「一堵一疏」備受關注。「疏」體現在四類平台可望繼續獲得信貸支持;「堵」則是到期的平台貸款,不得貸新還舊,不得展期。

  根據銀監會規定,符合公路法、國有土地資產管理辦法、保障房、國務院審批的重大項目的四類平台項目仍可繼續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不過,目前各界對上述四類國家政策支持的平台項目的前景也看法不一。

  不同的公路平台的境遇大相逕庭。有銀行高管透露,公路建設初期自身的現金流難以實現全覆蓋,一些地方的公路平台因為負債率過高,在信貸緊縮形勢下,面臨較大的到期償付壓力。

  數位知情人士透露,湖南省公路投融資平台已經在6月底前,在地方政府的協調下,劃入了公司貸款類,這意味著下一步將可以繼續獲得銀行的信貸支 持。而有的財政相對富裕的省份如江蘇,由於此前的公路建設長期寅吃卯糧,目前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省政府也多次出面協調,希望有關銀行能繼續慷慨解囊。不 過在信貸緊縮,公路項目短期缺乏盈利前景的形勢下,銀行還在左右觀望,相持不下。

  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憂慮是,在放開四個口子之後,會不會有其他平台改頭換面後暗度陳倉?如個別地方政府已經將經濟適用房、限價房混充於保障房之列,來爭取銀行的信貸支持。這顯然既不符合融資平台的基本風控標準,也妨礙了房地產調控的效果。

  同樣備受關注的是「對於到期的貸款本息,不得展期和貸新還舊」的「堵」,有市場人士擔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風險將會因此集中暴露。

  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坦言,從全國範圍看,限制貸新還舊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在執行中可能也一定會有「變通」。如果沒有監管的三令五申,平台貸款一年增上萬億元的情況恐怕難以遏制。

  那麼,地方政府對於到期債務到底是否有實力償還?不許貸新還舊的衝擊究竟有多大?

  前述某國有銀行發達地區分行的行長表示,現在地方政府很困難,各種貸款相繼到期,過去還可以在各個銀行之間貸新還舊打時間差,現在往往各家銀行 都上門討債,一下子要集中還款,壓力比較大。不過他亦坦承,不少地方政府還是有辦法的,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就牽頭搞了產業投資基金,或者出讓一定的資產和股 權,變現後用於償付到期債務,緩解還款壓力。

  「在大銀行信貸緊縮形勢下,為地方政府火中取栗的重擔就由個別以地方政府為大股東的城商行肩負,後者甚至充當了政府財政職能,難以自拔。」有風險管理背景的銀行高管表示。

繞道而行

  「不准貸新還舊的政策,並非沒有迴旋餘地,一個重要的技巧就在於貸款屬性的劃分。」某股份制銀行高管一語道破個中玄機。與市場對一般平台貸款不准貸新還舊政策帶來的衝擊的憂慮不同,進入實際操作期之後,銀行最初的恐慌已經大為減少,轉而繞道而行的做法已經不是個案。

  原則上,銀監會各地派出機構負責把握當地政府的總體債務情況和償債能力,而貸款的最終分類由銀行自主決定,最後經三方確認,四方簽字後蓋棺定 論。根據監管政策,現金流全覆蓋的政府融資平台可以劃歸公司類貸款,而能夠移出平台名單,對平台公司就意味著後續貸款有了可持續的資金來源。

  實踐中,各家銀行以及各地監管機構對於這一政策的執行力度,有較大不同。

  在部分財政實力比較強,監管力量也比較強的地區,出台了較銀監會更為嚴格的標準。如某發達地區監管當局就做了兩大硬性規定:一是包括四類可以繼 續放貸的平台在內,當地全部的平台貸款餘額,不得超過2010年6月末的餘額;二是轉入公司類的平台貸款佔全部平台貸款餘額的比重,不得超過20%。有接 近當地監管當局的知情人士稱,上述政策出台的一個基本思路是,如果想要多一點力量支持國家政策扶持的平台公司,就應該置換掉部分高風險的舊平台,在保證集 中度不會過高的情況下,提高現有平台貸款的整體質量。

  不過,由於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和監管當局的派出機構都與地方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個別地方政府的軟硬皆施之下,一些有爭議的項目也得以矇混過關。

  好在這種現象隨後便遭遇了監管當局和商業銀行總行的糾偏行動。

  「監管當局的平台貸款名單,進來容易出去難」,從6月份開始,不少銀行高管都表示,各行正在重新就轉為特殊公司類的平台貸款的認定進行審核,會有一部分已經摘掉平台帽子的企業,重新回到平台貸款。

  而一些銀行出於合規的考慮,對於一些「無論用什麼標準都無可爭議的平台項目,卻被偷樑換柱劃入公司類的貸款」,做出重新界定。「這次的做法是由 銀行分支機構與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對賬後,按項目逐個上報監管當局,有點分化瓦解的意思,所以數據和此前各家銀行總行自主上報的會有不同。」某銀行家透 露。在這種背景下,不少商業銀行在一季度末已經大幅減少的平台貸款餘額,在半年末,又重拾升勢。

  其中,工行的平台貸款餘額經重新界定後,增了2000億元左右,餘額超過7000億元。而一季度末平台貸款餘額為3800億元的中行,新認定的平台貸款餘額則在5000億元左右。

  某大行財務部門高管認為,因分類而導致的平台貸款餘額增加不足為懼。他表示,能夠移出平台的,相對而言,都是資產質量較好的,現在重新移回平台,只是分類發生了變化,風險屬性並沒有變化,餘額的增加對資產質量的衝擊不大。

  某大型國有銀行的一位分行長坦言,他們已經有過半的貸款進了公司類。不過,究竟有多少平台貸款轉為了公司類貸款,目前尚無公開的權威資料可查。

重組與整改

  對於沒能成功「脫平」的平台貸款,依然有「解救之道」。

  目前的融資平台貸款在期限上存在兩個極端,一種是25年到30年固定利率的中長期貸款,且項目建成後每年僅還款一次;一種是短貸長用,為簡化審 批程序,應對規模管控,將長期固定資產投資的貸款分解成滾動的流動資金貸款。對前一種而言,主要是按照監管要求補正合同,要求項目建成後每年兩次還款,利 隨本清。在監管當局看來,此舉有利於瞭解企業的現金流狀況,更好地進行風險防範。就目前而言,此類貸款的償還壓力並不大。

  而近期可能面臨風險集中暴露的,就是所謂融資平台的流動資金貸款。會在下半年和明年集中到期,還款大限將至,如果不能貸新還舊,項目還在建設過程中,不但還本付息有問題,後續項目的建設更危在旦夕。

  「規定不准貸新還舊,實際還不照做?」有銀行家直言不諱,通過貸款期限重組,或者所謂的追加抵押等方式,就可以繞開政策限制,而這種掩人耳目的做法並不鮮見。這也是在經歷了一輪「脫平」行動之後,監管當局提出要動態監控,對平台貸款轉出動態關注的原因所在。

  不過,他透露,現在不少銀行都在「通過整改的方式,將流動資金貸款變更為固定資產貸款,解決短貸長用的問題,緩解不許貸新還舊的壓力」。但他並稱,這類貸款所佔比重相對有限。

  「不許貸新還舊,這並非針對融資平台的監管新政,而是一以貫之的基本原則。」接近監管部門的權威人士表示,只不過實際操作中,平台公司和部分銀行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貸款分解成了比較容易發放的流動資金貸款,並承諾到期後會滾動續貸,以支持項目建設。

  「需要貸新還舊,說明企業的現金流有問題,第一還款來源出了問題,顯然應該進入關注、甚至次級等分類之中。」有熟悉監管思路的知情人士稱,貸新 還舊之所以在現實中一直生生不息,其實是一種變通。究其因,主要是項目的貸款週期與生產週期不匹配,至少是銀行期限的制定不合理。

  數位受訪的國有銀行地方分行負責人透露,目前,各行採取的一個重要變通之策,就是通過整改的方式,將已經或即將到期的流動資金貸款,轉為固定資產貸款。還一點,再貸一點,總量有所控制,但足以解燃眉之急。

  不過,不同的銀行和分支機構想法也不同。有的希望借此來暫時阻止風險的集中暴露,以時間換空間。但也有部分受訪者認為,在信貸緊縮,規模有限的 情況下,如果繼續貸新還舊,不僅會使平台規模居高不下,同時也會佔用現有的貸款額度,擠壓對其他客戶的貸款。「下一步比較困難的是那些既不能『脫平』,也 無法『整改』的項目,如果各家銀行同時抽血,會有個別項目在優勝劣汰中,面臨『垂危』。」某國有銀行公司部負責人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62

網遊交易平台5173擬赴港IPO 最高融資2億美元

http://www.eeo.com.cn/2011/0913/211091.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余德 本網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國內最大數字商品交易平台5173已經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請,即將登陸香港主板,如果一切順利的話,5173將成為全球首家上市的c2c數字商品電商平台。

據瞭解,5173擁有註冊用戶超過4400萬,2010年年交易額超過70億元,預計到2013年達到200億元;平均每日發佈交易標的為80萬筆,實際日交易量已達到16.1萬筆;根據易觀國際調研報告,5173電商平台市場佔有率在虛擬物品交易領域已超過50%。

在「我為網遊狂」的背景之下,浙江人張秉新正從另一個角度觀察這個行業,他成功地從電子商務的角度切入了這個市場,用浙江金華方言中「我要PK」的發音註冊的5173.COM到今天已成為了國內最大的數字商品電商平台,同時也是全球首家數字商品C2C電商平台。

在B2C大行其道的電子商務發展路徑上,5173卻另闢奚徑,從C2C的領域成功切入了數字商品交易領域。

這一成功沒逃過風投的眼睛,2004、2005年,5173先後獲得IDG及華登國際的投資,外界至今無人獲悉它們投入的具體金額,但業界均認為投資過億美元,佔股比例亦較大。

5173高級副總裁張培驁表示,「5173的目標是打造全球第一的數字商品交易所。」 據瞭解,5173此番上市保薦人為為法國巴黎銀行,計劃融資1.5億至2億美元。

從網遊到電商

網絡遊戲特別是多人同時在線大型遊戲(RPG)中,遊戲玩家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網遊的虛擬世界中得到「成長」(即提升等級),但為了提升等級,必 須獲得與之匹配的技能與裝備,但這些裝備需要通過兩種途徑獲得,一是通過自己辛苦努力「打怪」,二是通過購買,後者即是網遊大腕史玉柱所稱的「人民幣玩 家」。

正是「人民幣玩家」的需求出現,網絡遊戲發行商或運營商發行了遊戲中的「元寶」或者通行的交易工具,你可以使用元寶進行購買,而購買後的虛擬裝備,當你不想玩這款遊戲,或者你已不再需要這些道具時怎麼辦呢?

交易的需求由此出現。5173的張秉新同學就是當時「骨灰級」玩家之一,他一邊瘋狂地玩遊戲,一邊思索著這個「交易」的問題,能不能搞一個虛擬道具的電商平台呢?網遊玩家可以在這個平台自由地交易其靠勤勞或者是用錢購買而來的虛擬裝備,同時增加網遊本身的「好玩性」。

2003年年初,5173電商平台正式上線。按照交易額的一定比例來收取交易服務費,以這種最傳統的商業模式切入虛擬物品交易市場,在當時尚不成熟 的電子商務交易行業迅速走紅。5173從一上線伊始,就開始賺錢。當時,陳天橋所代理的《傳奇》正在成為國內首款最為流行的一款網遊,到2004 年,5173電商平台達到了這款遊戲交易的高峰。5173電商平台在這款遊戲中幾乎無人不知,5173亦由此役積累了最早期的交易誠信聲譽。

2005年,17GAME運營推出的《熱血江湖》再次給5173帶來「爆發生機」。在《傳奇》步入平穩的情況下,《熱血江湖》的火暴交易使5173 保持其持續發展的態勢。2006年,史玉柱旗下的《征途》再一次掀起交易的狂潮,接著網龍的《魔域》,完美時空的《武林外傳》、及其後推出的《誅仙》、 《赤壁》,網易的《夢幻西遊》、九城的《魔獸世界》等等大型遊戲中的遊戲道具及點卡,都紛紛成為了5173平台上的交易標的。

值得一提的是,虛擬道具的交易需求亦進一步為網遊企業所看到,2005年,盛大網絡宣佈推出「免費遊戲」模式,其後的史玉柱亦在其推出的其後大熱的 網遊《征途》中全面採用免費模式,實際上,免費模式並非真的免費,只是收費的方式從原來的以「時長」為主收費的方式變更成為了以「虛擬道具」為主的收費方 式,其後盛大與巨人不斷宣稱「自已才是免費遊戲的最先開創者」。

且不管誰是國內免費遊戲的鼻祖,2005年之後的網遊江湖,免費遊戲模式成為了網遊業的標準收費模式,這進一步證明了張秉新當初以電子商務的方式切入這塊市場的獨到眼光與創業思維。

從盛大的《熱血傳奇》開始,5173平台一步步走向輝煌,越來越趨向規模化、專業化,漸漸發展成為涉及遊戲道具、遊戲帳號、遊戲點卡、其它數字點卡等眾多領域。5173為用戶提供了普通寄售交易、帶號寄售交易、擔保交易等各種個性化交易方式。

根據IDC於2010年進行的調查,中國僅有14.8%的遊戲玩家從未用實際金錢購買虛擬物品。此外,有47.9%的遊戲玩家去年每月至少曾進行超過一次實際金錢交易,而其餘37.4%的玩家去年則至少有進行過一次虛擬物品交易。

與此同時,5173還通過獨具特色的網遊資訊社區為玩家提供瞭解遊戲動態、分享遊戲心得、 講述心情故事的共同家園。

這個家園的背後,2004年和2005年,早期風險投資機構IDG和Walden先後投資5173,這個電商平台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09年,5173成為第一家獲得文化部特許交易資質的互聯網文化經營單位。

數字商品交易所

實際上,從推出虛擬道具交易時間上來看,5173並不是最早的企業,像易趣、美國的IGE均推出了虛擬道具電商平台,但是,大浪淘沙之後,5173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它成功的秘密又在於什麼呢?

打開搜索,你能發現,對於虛擬道具電商平台而言,5173是推薦度最高的電商平台,絕大部分網友會推薦,「交易還是在5173靠譜」,儘管是收費的模式,但5173贏得了用戶的口碑。

這正是5173成功的秘密之一,它是第一家成功的數字商品C2C平台,網遊在海外實際上並無免費模式之說,比如美國人仍舊沉醉於「時長收費」的遊戲 模式,陳天橋等網遊大腕多次埋怨「華爾街不懂網遊」的說法一部分就是指向這個方面,這樣的局面就造成了易趣、IGE等虛擬電商平台的發展滯後。

但在國內,並非沒有其它的虛擬交易平台,國內最大的電商平台淘寶網虛擬交易依舊在採取免費模式進行交易,而一些網遊企業亦推出了自己的電商平台,如網易的「藏寶閣」。據一位業界人士透露,在虛擬交易領域,至少有200家以上的企業已經進入或正在進入。

但這些均未給5173帶來較大衝擊,它仍以30%以上速度增長。知識產權律師周賓卿認為,「網遊企業(發行商與運營商)自身打造電商平台實際上並不 可行,拋開虛擬交易並不是網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素之外,其原因依然有二,一是網遊企業很難經營其它網遊企業的虛擬交易,故體量很難做大;二是網遊企業作 為虛擬貨幣的發行方,已不能同時既做發行又做交易(《網絡遊戲管理暫行辦法》中已明確規定),同時虛擬道具的交易是否也存在類似法律風險,尚未可知。」

在虛擬交易方面,部分網遊企業實際上對於用戶間交易態度並不明朗,如網龍CEO劉路遠曾公開提及「用戶間交易會滋生如盜號、銷贓等網絡違法行為的可能。」

但許多企業並不認可劉路遠的觀點,前巨人總裁林海嘯則認為:一些中小的第三方虛擬交易平台因為缺少監管確實導致了一些問題,但虛擬交易確實增加了網 遊企業更多的義務與工作量。一如出現盜號、釣魚網站等不能把責任全怪罪到電子商務平台企業身上一樣,網遊企業亦不能把責任全怪罪到電商平台的出現。

張培驁認為淘寶等免費電商平台一樣不會對5173產生威脅,他認為,這同樣也體現了5173的優勢之一,即服務的優勢。「5173現在有2000多 人的客服團隊,提供一對一交易全過程的服務,這種服務會讓用戶感到放心,從而也更信任5173;同樣,虛擬交易領域一樣也不會是一家企業通吃,我們也希望 這個領域出現更多的競爭者,那麼這個行業的發展會更健康。」

在虛擬道具的電商平台,5173還有更大的野心,這家通過打造交易虛擬道具「發家」的企業正在將眼光掃向更廣闊的領域:打造全球首家成功的數字商品線上交易所。

現在,在這個電商平台上,你不僅可以交易網遊虛擬商品,一樣可以交易電信充值卡,可以購買線上保險,也可以交易更多的數字優惠券、數字商品券等無物流商品。

「5173要打造全球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數字商品電商平台」,5173首席運營官李治銀在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我們將佈局網遊點卡、道具交易之外的更大的領域,在未來,你可以在我們的平台交易所有法律許可的,沒有物流的數字商品。

但李治銀也透露,實際上5173電商平台上新發展業務目前佔比還很小,但增長速度已是倍速發展。同時,5173還將開拓移動互聯網領域,打造5173手機端電商平台及推出更多應用。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5173將會在9月底登陸港板,融資用途將主要指向以下幾個方面:將展開有關遊戲及非遊戲相關業務的策略收購,以及提升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同時包括移動互聯網業務及各種管理系統、宣傳推廣、補充企業營運資金等在內的全方位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22

淘寶商城PK騰訊電商平台 誰能助垂直B2C扭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wgf.html

本週一,淘寶商城首次以獨立身份亮相,宣佈推出開放的B2C平台戰略,一舉將業內多家主流的垂直B2C網站納入其中。一號店、銀泰網、新蛋、麥考林等38家B2C企業宣佈將在淘寶商城開設官方旗艦店。

如業界預期一般,京東噹噹、卓越亞馬遜並不在此份名單中。而另一邊廂,騰訊新電商平台首頁昨日在網上首度曝光,信息顯示該平台將以「Q Q團購」的獨立域名在明年啟用。

各家頻繁出招,但正如淘寶商城總裁張勇所說,「大家都在說B2C企業什麼時候能夠賺錢、什麼時候能夠盈利」。在業界看來,這才是電子商務「賣貨」的商業價值。

 

誰能扭轉B2C的虧損?

張勇在接受記者群訪時說,對於和京東的合作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要採用支付寶;二是不能接受一個零售商只以銷售額為目標,不惜犧牲成本。

在國內B 2C領域,京東和淘寶商城代表了兩種主要的商業模式。京東、噹噹和卓越更傾向亞馬遜模式,本質是「網絡零售商」,通過賺取零售差價獲得利潤,最近也開始採 取開放策略吸引第三方賣家進入。而淘寶商城、騰訊超級電商平台走B2B2C平台模式,即「虛擬商業地產」模式,他們本身不供貨,通過向平台上的商家收取佣 金來賺取利潤。

一位淘寶商城服裝類商家向南都記者表示,淘寶商城的收費模式是成交額(不含郵費)×商品對應的技術服務費率+技術服務費年費,其中技術服務費固定每年6000元,技術服務費率根據品類有所不同,服裝類大約是5%.

張勇表示,淘寶商城的盈利規模隨著交易額規模增長是線性增長。「我們主要盈利來源是整個商城佣金收入,這個佣金跟交易額掛鉤。而成本結構相對簡單,主要是人員、服務器、儲存、營銷費用,這些費用不隨著業務規模增長而增加,毫無疑問整個利潤水平隨著業務增長發展。」

在張勇看來,淘寶商城的盈利模式是「健康的模式」。同樣地,對於更多的B2C來說,能否實現盈利才是電子商務「賣貨」的商業價值。

據南都記者瞭解,目前B 2C企業獲取新客戶的成本大約在100-300元人民幣,比去年增加約2倍,營銷成本的增加造成了B 2C的長期虧損。淘寶商城對於垂直B 2C價值在於流量優勢,根據易觀國際的統計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B2C網上零售市場淘寶商城的市場份額已達到32.8%.

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認為,淘寶商城、騰訊以及京東、一號店的關係是產業鏈上下游的關係,前者要做的是挖掘用戶價值,幫助零售商增強盈利能力。「對於垂直B 2C來說,加入平台獲得用戶成本會降低,毛利會增加。但能否扭轉虧損,還要看平台銷售量在總銷售量中的貢獻,現在來看平台銷售量的貢獻是有限的,更多的來自主站。」陳壽送認為,平台價值需要時間才能完全體現,預計垂直B2C需要2年才能扭轉虧損。

 

虛擬商業地產模式對決

張勇認為,整個淘寶商城是互聯網價值窪地,獲得用戶成本非常低廉。他給出的淘寶商城R O I數據,「正常情況下做到1:23回報率」。

看中同樣的商業模式,同樣擁有流量優勢的並不只淘寶商城一家。今年以來,騰訊開始以從未有過的高調公開談論電商,不僅開展了一系列電商領域的投資併購行為,今年8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吳宵光更首次宣佈騰訊將在今年年底前推出B2B2C的超級電商平台。

昨日,騰訊新電商平台首頁在網上首度曝光,信息顯示該平台將以「Q Q團購」的獨立域名在明年啟用。據南都記者瞭解,騰訊採取的是類目特許經營方式,即讓某一家B 2C單獨運營服裝、化妝品和日用百貨等某一品類。據悉,騰訊可能引入六家戰略合作夥伴運營相關的品類,此前騰訊投資的易迅、好樂買及珂蘭鑽石已經確定加入並運營相應品類。有消息稱,包括噹噹、凡客、1號店等B 2C平台或許會出現在騰訊的戰略合作範圍之內。

與淘寶商城相比,騰訊同樣強調自己的流量優勢。吳宵光曾經透露,騰訊的社交化電商平台將逐步把這些用戶群和流量開放出來,配合整個騰訊的平台開放戰略,整合Q Q、Q Q郵箱、Q Q空間、騰訊微博、騰訊朋友等產品,為眾多電商建立一個比較有效的流量分配模式。

騰訊旗下Q Q活躍用戶已達7.019億,最高同時在線用戶也有1.36億。但陳壽送認為,騰訊同樣有自己的難題———如何提高轉化率:「騰訊不是一開始就從事電商的企業,他擁有的更多是社交優勢,但目前『社會化電商』還只是一個概念。」

 

●2011年第二季度

 

中國B2C網上零售市場概況

A、淘寶商城,32.8%

B、京東商城,12.4%

C、卓越亞馬遜,2.3%

D、蘇寧易購2.2%

E、噹噹網,1.4%

F、凡客誠品,1.3%

G、易迅,1.1%

H、庫巴,1.1%

I、新蛋中國,1.0%

J、1號店,0.6%

K、其他,43.80%

來源:易觀國際

南都製圖:黃敬

南都記者謝睿 實習生紀佳鵬 淘宝商城PK腾讯电商平台 <wbr>谁能助垂直B2C扭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0

運營商開放平台:低姿態的背後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231.html

運營商掌控產業鏈的2G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面對移動互聯網新戰局,運營商不僅要放低姿態,還需要構建新的價值體系吸引價值鏈上的合作夥伴。

開放,這個原本屬於互聯網巨頭的關鍵詞在2011年被三大電信運營商演繹了一把。

無論是2G時代的絕對霸主中國移動,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挑戰者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在2011年關將至前都完成了自己移動互聯開放戰略的部署。

雖然全球運營商都在想辦法避免淪為管道,但卻始終沒有奏效的方法,不過中國的三家運營商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嘗試。從最開始的應用程序商店,到搭建開放平台,吸引並聚合產業鏈合作夥伴。

在2G時代運營商是產業鏈上絕對的霸主,他們與內容提供商CP和服務提供商SP之間的關係用中國移動一句廣告語來形容最恰當不過:我的地盤聽我的。 CP和SP與運營商是一種寄生關係,他們本身並沒有用戶群體(這與今天的App大不相同——新浪微博和大眾點評這樣的App應用開發廠商擁有千萬級用 戶)。而是靠著依附運營商獲得分成,因此運營商向CP/SP提供能力開放平台是不可能的。

以往產業鏈上的霸主正在放低姿態,重新自我定位。對於開發者、用戶甚至是整個產業鏈而言未嘗不是件好事。

籌謀能力開放平台

2011年8月中國電信先發出了開放平台的聲音,在舉辦移動互聯網應用創新大賽的同時,推出了能力開放平台,將向開發者提供互聯網業界通用的標準化API接口,以及虛擬真機、遠程測試平台,甚至通信能力、銷售渠道、客服等方面的資源。

雖然不如2011年末移動與聯通舉辦的大會如此大張旗鼓,但是電信的這一舉動讓外界看到了運營商轉型的決心,對於開發者的支持已經從最簡單的建立基 金、舉辦大賽,到將部分優秀App預裝在運營商定製終端,再到吸引開發者進入運營商的體系,「通信能力對合作夥伴開放」這一點也是史無前例的。

同作為競爭者,中國聯通要比中國電信的動作大很多。2011年12月,聯通發佈了WO+開放體系,涉及了四大平台:全媒體開放平台、智能通信開放平 台、分享傳播平台、社交生活開放平台。隨後在廣東聯通主辦的「珠江論道·2011移動互聯網領袖峰會」上聯通更具體地解釋了此番推出的四個開放平台。

與聯通前後腳舉辦的是移動全球開發者大會,雖然同樣盛況空前,但基本是承襲之前吸引開發者的一些做法,除了強調MM應用商場是「開放、合作、共贏」 三位一體的服務平台外,並沒有放棄以往的基地做法,反而更加重磅推出了九大基地,進而通過這些平台,將中國移動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對外開放,從而匯聚產業鏈 中各方力量。

三大運營商的開放戰略

目前來看,三家運營商中動作最大,相對而言開放戰略最徹底的是中國聯通。對於中國聯通而言,是急切希望促成2G用戶向3G網絡轉移。作為技術最出 色、產業鏈最完善的WCDMA牌照的持有者,中國聯通在端和管方面有較好的基礎,因此集中精力打造「云」,即應用和業務是聯通當下最為看重的。

與電信的開放試水不同,聯通在開放戰略的基礎上由廣東聯通首先對開放平台進行體繫上的梳理,將「Wo+開放體系」戰略細化落實為四大平台:社交生活開放平台、全媒體開放平台、分享傳播開放平台、智能通信開放平台。

據廣東聯通創新部副總經理李韓介紹:「這四個開放平台的初衷就是希望通過運營商開放能力平台為用戶打造更強大的應用。」

每個平台聯通都給出了具體的開放能力。例如社交生活開放平台提供的五個能力包括:用戶關係服務、基礎通信服務、渠道開發服務,精確運營服務,SNS 能力開放接口。分享傳播開放平台開放的六大能力包括:支持合作夥伴通過內容分發模塊直接調用平台內容、通過圈子分享模塊實現社交分享傳播、通過積分共享模 塊實現會員共享與資源互通、通過二維碼O2O支撐模塊實現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服務、通過渠道共享模塊共享聯通全渠道資源、通過精準營銷能力模塊獲得用戶畫像 和精準推送能力。智能通信開放平台則是開放云通訊錄共享接口協議,提供聯通短(彩)信、語音、視頻、微博等各項通信能力。全媒體開放平台開放的十大能力包 括:短信彩信、精細化營銷、流媒體下發、手機直播、二維碼能力等。

聯通的這一做法大大升級了以往的應用程序商店模式,事實上,此前三大運營商都在嘗試做應用程序商店,但所取得的成績卻並不理想,其根本原因是運營商 始終跳脫不出2G時代「百貨商場」的思路:無論用戶通過手機購買任何服務、內容,都需要通過運營商,運營商從中抽成,曾經的CP和SP也不可能在運營商打 造的大資源池外獨活。日本運營商NTT docomo所提倡的i model就是這類模式的典型,而中國移動推出的基地模式也是希望複製i model所取得的成功。

以往這種打造大資源池的做法已經很難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2G時代SP和CP所提供的服務以信息類服務為主,其他衍生服務也是與運營商所經營的語音服務相關:例如彩鈴、手機來電鈴聲下載等等。

今天App的種類繁多,大多已經跳出運營商的話音業務,而是有獨立的內容、服務體系,甚至擁有自己的忠實用戶,像新浪微博、大眾點評本身就擁有千萬級的用戶,運營商企圖像當年控制SP\CP一樣已經不可能。

而吸引這類App廠商與自己結成利益共同體,最根本的需要就是用開放能力換取這些App廠商的用戶,將用戶對App的黏性延伸到網絡以及運營商身上。

與中國聯通重新打造開放體系不同的是,作為2G時代的寡頭,中國移動曾經打造了基地模式,作為運營其增值業務的載體。而此次的全球開發者大會又再次 重磅推出了九大基地:無線音樂基地、手機視頻基地、位置服務基地、電子商務基地、互聯網基地、手機閱讀基地、遊戲及12580基地、手機動漫基地和物聯網 基地。

而這幾大基地未來將是移動互聯網開放合作戰略的承載平台,基地模式與MM平台多少沿襲了此前的「百貨商場」模式,移動的開放似乎並沒有聯通徹底,而 這也與目前移動所處的環境相關:作為中國最大的運營商,移動必須順應開放的大勢,但是另一方面移動本身推進2G向3G網升級的迫切程度顯然不如聯通,拿到 TD-SCDMA的移動希望快速過渡到4G-LTE,而在等待的過程中大規模地調整自己的開放架構對於移動來說似乎還不是時候,畢竟在端和管的領域移動還 存在不少隱憂,此時大規模地鼓勵用戶使用3G網絡顯然是自曝其短,且做且等的心態決定了移動沿襲基地模式,沒有在開放能力平台方面做體系重建。

未來之路

開放,對於運營商來說是陌生的。作為產業鏈的掌控者太久,運營商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轉變,但轉變又是必須的,「再這樣下去運營商就快成為電網公司 了,沒人知道你是誰,人家只知道電視、冰箱的品牌,卻不知道你的品牌,最後你就淪為純粹的管道了。」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堅定地告訴本刊記者。

但是移動互聯網留給運營商的想像空間究竟在什麼地方?運營商真正的機會不是依靠歷史的財富,而是開創新的疆界,甚至在必要時需要放棄部分利益和自己以往積累的一些優勢,在產業劇變的時候往往也是優勢變為劣勢的時候。

在2G時代移動的基地模式或許很成功,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可能會成為移動的包袱。最簡單的例子就是12580基地作為開放平台的載體本身與大眾 點評和一些LBS類的App所提供的服務就有衝突,那它是否還能以開放的心態打開大門歡迎這些合作夥伴?如果答案是否定,畢竟生長在移動體制內的基地能否 具備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創新力?

在這方面反倒是沒有歷史積累的聯通更容易輕裝上陣,大眾點評資深副總裁龍偉表示此次和中國聯通合作推出「Wo」點評就是集合了大眾點評在用戶生活服 務信息方面的優勢,以及聯通在用戶號碼認證、net取號、用戶服務信息實時推送等方面的優勢。用戶數據的互相開放帶來的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雙方共享用 戶,李韓表示未來通過合作還將帶來無限可能,Wo+開放平台的巨大價值2012年就會體現出來。

事實上,運營商的身份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像蘋果一樣靠賣終端賺錢,也不可能像開發者一樣靠賣App以及服務來賺錢,其收入的最大來源仍將是數據流量費用。

這一點在移動互聯網初級階段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數據流量將會是這個階段運營商保證收入的唯一辦法。

至於未來運營商如何徹底擺脫管道的命運,卻任重而道遠,畢竟在云管端三位一體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管道的身份可以說是運營商的宿命。

要想改變這一宿命運營商需要成功卡位,而打造開放平台應該是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階段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只有擁有更具體系的開放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產業鏈上的合作者,在關鍵領域中卡位成功。

畢竟在一些領域中,開發者與手機廠商並不能扮演大面積普及創新應用的角色,擁有眾多用戶的運營商卻具備這樣的能力:例如NFC的普及推廣,將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從互聯網移植到移動互聯網,都有可能是運營商施展拳腳的空間。

就像聯通與大眾點評的合作,如果僅僅是停留在開發者在運營商的平台上開放一個特殊一點的應用版本,那麼其意義就不大了,如果運營商放棄以往他們所經營的電話導航業務,徹底轉變思路,將點評這樣的合作夥伴請進門來,再結合NFC等新技術,其產生的聚合效果應該更為驚人。

雖然聯通與大眾點評方面都表示未來會拓寬思維令合作更為深入,但是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運營商的開放究竟會到什麼地步,打開院門歡迎大家到院子裡玩,還是打開屋門請大家在屋子裡共商大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94

分析稱Android平台為中國製造企業提供新活力

http://news.imeigu.com/a/1329732961047.html

導語:科技網站TechCrunch週日發表評論文章,表示Android平台的開放性使得中國製造企業不再擔心知識產權問題,因此很多企業都在圍繞Android平台開發產品,Android為企業提供了新的活力。

以下是文章全文:

中國經濟正在急速增長,這多虧了較低的製造成本,這是中國在世界競技場中的核心優勢。中國的製造商能夠以非常合理的價格招募到低成本勞動力,這些工人能夠精確、合理地遵循工藝流程,這是西方製造商所不具備的競爭優勢。

中國市場上興起過很多科技技術,但還沒有哪項技術像Android那樣令製造商感到興奮。Android是一個穩固的、開放的操作系統,中國製造商可以在此操作系統上毫無風險地開發大量有趣的應用。

西方提供了操作系統開發過程的設計元素,使整個產品顯得可靠、具有美感,而中國企業並沒有準備好在這一層面上與西方競爭。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將為中 國製造商提供獨特的中國平台(類似微軟(微博)和蘋果對美國的意義),因此,為了開發操作系統,中國企業需要經歷廣泛的再教育過程。

開發障礙

首先是IP問題。西方競爭者在IP侵權方面有嚴格的規定和過硬的處罰,但中國企業卻面臨這樣一種商業環境,即一旦另一家公司能夠複製他們的產品,他們的開發成本很有可能無法帶來回報。

因此,Android對中國市場具有極大吸引力的原因就變得很清晰:它能使中國公司進入使用性「設計」領域,這是中國公司過去無法涉足的領域。這個 領域具有強大的、國際市場接受的操作系統,無需成本即可複製的開放許可,可在任何產品上安裝和使用。事實上,操作系統的開發商也積極鼓勵企業這樣做。

Android是一個由谷歌(微博)支撐的穩定平台,且中國許多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傑出畢業生能採用該平台、適應並加以改進,而不需要從頭開始設計一個新系統。開發人員的薪酬就是所有的市場准入成本,因此這對中國公司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激勵。

這意味著傳統集成電路製造商目前面臨來自中國市場的巨大挑戰。隨著Rock Chips及Box Chips的產品銷量已達數百萬片,另一家本土公司Actions也將加入該隊伍。這些公司能專注於Android平台並開發更新、更快的處理器支持最新 硬件及Android功能更新。隨著操作系統獲得進一步的市場發展,中國公司發現可以合作的傑出工程師也不斷增多,因此競爭將更加激烈。

中國的小型開發商也將受益。他們將擁有成本合理的本土芯片組,並擁有萬能的多樣化的勞動力資源。這將使他們跨入長遠的質量模式,以定製機會為基礎,遠離批量定價模式。

市場潛力

目前中國公司在商品技術市場仍相對滯後。當Android產品最初推出時,中國公司在此領域要滯後一年左右,但現在這種差距已經縮短至3個月或4個月。很快,在供應鏈上具有優勢的中國公司將彌補這一差距,甚至開始發揮領先優勢。

對谷歌而言這也是好事。中國消費者市場巨大,並且使用免費谷歌服務的條件是用戶願意與谷歌分享數據。當然,谷歌收集海量個人數據的能力與產品及服務質量有直接關係,但他們能如何利用這些信息更加重要。

中國的信用卡用戶僅為4000萬(這是2010年公佈的數據),電腦用戶超過5億。這意味著如果Android系統出現在中國僅10%的移動設備上,谷歌得到的消費者信息比信用機構多。

隨著Android平板與手機價格持續下降,其產品的用戶使用率可能成倍增長。

Rock Chips及Box Chips等採用優質固件與低成本硬件相結合模式,產品銷量已可達到數百萬片,他們最終贏得的不僅僅是傳統的價值用戶,還包括海內外的用戶。這也鼓勵其他 IC製造商加入該行列。不難看出,許多公司將很快加入Android引領的這場科技革新種。(悠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69

Twitter創始人推出新項目:公共討論平台Branch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3/10/224140.html

據TNW報導,由Twitter創始人Biz Stone、Evan Williams和Jason Goldman聯合創建的Obvious公司今天宣佈了他們的第二個項目:Branch。Branch由Obvious與開發者Josh Miller、Cemre Güngöre以及Hursh Agrawal共同推出。該項目是面向高端人才的公共討論平台。

BizStone評估先容Branch:

咱們很等待看到Obvious和Branch團隊在這個格局上能給咱們帶來欣喜。

Branch聽起來更像是在某一範疇就某個特定話題與專家進行對話交換的大眾平台,好比Quora大概StackExchange。大大都時候,咱 們顛末過程對一個人在某一個話題上表現出的本領和他的資格進行查抄,很容易便可以對他給出的定見或概念做出果斷,可以曉得這個人是否是業餘的,概念值不值 得採用。顛末過程如許的過濾,很大水平上防範咱們在論壇下去吃力的彌留找人答覆咱們的問題,在Branch上,咱們有業餘的人來給咱們發起和謎底。

Stone稱Obvious公司會和Branch團隊一塊兒實現這個格局,並會在產物操持、品牌推行和市場營銷等方面全程。這個格局末端的稱號是圓 桌集會(Roundtable),在Stone、Williams和Goldman參加此後被更名為Branch。Branch團隊本年年頭起頭已在 ObviousCorp的洛杉磯總部起頭變亂了,本年炎天將會搬到紐約。

Branch發源於圓桌集會,咱們但願如許一個平台能夠成為高品格的大眾會商平台。被約請介入辦理問題的人都將是常識賅博的高端人才。Branch 便是但願在網頁上創建一個新的對話平台——咱們已風俗於在線瀏覽,但咱們還沒能改變咱們在收集上不停逕自思慮的近況,Branch便是為此出生的。

3月7日動靜,據TNW報導,由Twitter開創人BizStone、EvanWilliams和JasonGoldman結合建立的 Obvious公司本日頒佈頒佈了他們的第二個格局:Branch。Branch由Obvious與開闢者JoshMiller、 CemreGüngöre和HurshAgrawal配合推出。該格局是面向高端人才的大眾會商平台。

開闢者JoshMiller先容Branch的靈感來源:

我在黌舍的時候,曾獨霸Blogger建立一個叫做「TheVoiceofSantaMonicaHighSchool」的網坐,我和我的編纂經常 會匿名大概署化名公佈一些主題文章來激起同窗介入會商的豪情親切。固然當時候咱們的文章有的時候顯得稚子和令人好感,但我以為這是促成消息交換的一種辦 法,咱們另有本身的標語「會商(Discussion)、辯說(Debate)、學說(Doctrine)」。我想 「TheVoiceofSantaMonicaHighSchool」可以說是Branch的前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02

調查稱應用開發者對Android平台興趣逐漸減弱

http://news.imeigu.com/a/1332237668629.html

網易科技訊 3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跨平台編程工具廠商Appcelerator的第一季度調查發現,應用開發商對谷歌Android平台的興趣正逐漸減弱,開發商正轉向開發難度較低的網頁應用。另外,Google+吸引了很多開發者的注意。

蘋果iOS平台份額依然領先

目 前有28萬編程人員使用Appcelerator的產品,共計打造3.5萬款應用。Appcelerator的季度調查稱,對為Android手機開發應 用「非常感興趣」的程序員比例在第一季度從83.3%下滑至78.6%,連續第二個季度出現下降;有意為Android平板電腦開發應用的程序員比例從 68.1下降至65.9%,也是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下滑。

蘋果iOS平台仍保持領先,有意為iPhone開發應用的程序員比例從91%下降至89%,有意為iPad開發應用的程序員比例則維持在88%左右。

各平台對開發者吸引力變化圖(2010-2012)

平台分化

Appcelerator 首席移動戰略官麥克·金(Mike King)表示,「去年我們發現,開發者對Android的興趣出現減弱。」至於其中的原因,他指出,「我們認為,很多開發商對於該平台的分化和該貨幣化 平台的分化感到不滿。那些因素使得開發商很難通過Android賺錢。另外,還涉及操作系統版本、設備本身——屏幕尺寸、機身尺寸、甚至是外觀——的問 題。」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們想要一個開放系統,但開放也意味著會出現分化。

然而,目前谷歌還遠遠領先於其它的操作系統,對排在它身後的Windows Phone感興趣的開發商比例下降至37%左右,RIM的黑莓系統也持續下滑,對其感興趣的開發商比例目前僅為16%。

網頁應用

基於HTML、CSS、JavaScript等技術打造的網頁應用則至少能夠部分解決谷歌所面臨的分化問題。第一季度,有意開發網頁應用的開發商比例小幅上升至67%,超過了Android平板電腦。麥克·金說,「那是解決分化問題的方法。」

被 問及2012年是否會成為人們的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時,79%的受訪開發者給予了肯定的回覆。但只有6%計劃只是研發運行於瀏覽器的網頁應用,72%打算 採用混合模式,將圍繞依賴於瀏覽器引擎的應用打造本地界面元素。麥克·金表示,「按照混合模式,部分本地代碼會在設備上,但內容會通過HTML來傳送。谷 歌地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Android吸引力下降可能會讓谷歌感到失望,但該公司在網頁應用方面也得到了助力,特別是針對採用其 Chrome瀏覽器的PC和搭載Chrome OS系統的Chromebooks筆記本的網頁應用。如今Android正採用谷歌的一個還沒有商標名的瀏覽器,但谷歌已經為Android推出了一款 Chrome,該瀏覽器最終將充當混合應用的後端引擎。

Google+吸引力不俗

谷歌也能從關於其社交網絡服 務Google+的好消息中獲得安慰。麥克·金說,儘管在用戶量和使用時間上落後於Facebook,但Google+仍吸引了很多開發者的注意。他表 示,被問及Facebook的社交圖譜還是「谷歌各項資產的網絡效應」將會在公司社交戰略方面發揮更重大的作用時,61%認為是Facebook,39% 認為是谷歌。麥克·金補充道,對谷歌來說這讓人印象深刻。「鑑於Facebook在用戶規模和影響力方面的巨大優勢,你可能以為該比例會形成10比1的鮮 明對比。」谷歌提供的服務不僅僅是Google+,它正將Google+和其它在線資產整合。(樂邦)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