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粒子加速器之父謝家麟逝世 曾獲小行星永久命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1955.html

粒子加速器之父謝家麟逝世 曾獲小行星永久命名

一財網 章軻 2016-02-21 08:41:00

謝家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是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中國科學院20日消息稱,中科院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2011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

謝家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是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今年1月4日,謝家麟與屠呦呦、吳良鏞等五位科學家同獲小行星永久命名。1月2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曾登門看望謝家麟,並向他表示誠摯的問候和新春的祝福。

謝家麟於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半個多世紀以來,謝家麟的名字始終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連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量電子束治療腫瘤的醫用加速器、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中國第一臺對撞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亞洲第一臺產生遠紅外自由電子激光的北京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以及新型電子直線加速器等多項站在世界前沿的項目。

其中,兩項是世界首創,三項填補了國內重要空白。

謝家麟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48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獲碩士學位。

1951年謝家麟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後歸國受阻,重返美國時寫了這樣一首小詩:峭壁夾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黃河橫渡混相似,故國山河入夢遊。

1952年,謝家麟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微波與高能物理實驗室曾領命進行醫用加速器的研制,研制一種特殊的電子直線加速器,用它產生的高能量的電子束流,打入人體內部殺死那里的腫瘤細胞,治療癌癥。

1955年,謝家麟回國。面對“一窮二白”的科研條件,他是在極端落後的條件下,研制世界上最先進的前沿科技裝置。他的第一個目標是建造一臺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

而在當時,國內幾乎沒有人了解加速器。從自行研制各種微波元器件開始,謝家麟帶著一批學生從零開始建造微波實驗室、調制器實驗室。在謝家麟的帶領下,這支隊伍先後成功研制國內第一臺電子回旋加速器、脈沖功率最大的速調管,均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世界高能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難度非常大。由謝家麟帶領的團隊,最終克服了一個個難關。1988年10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現對撞,被視為中國科技發展史中的一個有重要國際影響的里程碑。

“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動力是強烈的興趣,書本知識加上實際經驗是創新基礎,科研的敵人是淺嘗輒止知難而退。”謝家麟說。

當被問及走過90多年,有沒有什麽最值得自己自豪的事情時,謝家麟表示:“我就是膽子大,什麽都不怕!”

謝家麟曾寫過一本名為《沒有終點的旅程》的自傳。在該書開篇的自序中,他這樣寫道:“在人生旅途到站之前,覺得有責任把自己的足跡記錄下來,這些可以作為他們人生道路的參考,或許可以增添他們前進的信心和勇氣。”“年齡高的科技工作者,從科技發展前途出發,要主動讓路給青年工作者,讓他們來挑大梁,當好他們的顧問。”

謝家麟認為,在建國初期進行的發展科技的經歷,多是跟蹤已有的成果,這是在一個國家發展科技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過程。對一個科技落後的國家,要趕上別人,首先要奠定基礎,便需要跟蹤,尤其是在實驗領域。而原創是科研的精髓,是我國持續發展的關鍵,必須隨著時代的不同,擺脫跟蹤,獨辟蹊徑,才能成為科技強國,才能脫離受制於人的局面。

謝家麟說,“我們應該盡量自制儀器、設備,培養制造業創新能力,給我國制造業一個通過實踐、改進提高、突破國際性能水平的機會。我國在必要引進的同時,需要大力發展尖端的儀器制造業。”

編輯:劉展超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31

離小行星只有“一根頭發絲”的距離 地球剛剛逃過一劫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道,天文學家稱上周末地球有驚無險地逃過一劫——一顆比藍鯨大的小行星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呼嘯而過,從天文學角度來看,這顆小行星與地球只距離“一根頭發”。

這顆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與地球的距離還不到5萬英里(約合8萬公里)。而僅僅一天前,巴西的天文學家才發現這顆被命名為“2016 QA2”的小行星。

上周六,巴西Sonear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發現了2016 QA2,它是由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命名的, 估計其大小為80英尺到180英尺之間(25米到55米) 。像它這樣大小的物體如果撞上地球,肯定會在局部範圍內造成顯著損害,但不足以消滅人類文明。

相比較而言,造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小行星——人們普遍認為這一撞擊導致恐龍滅絕,其寬度大約為6.2英里(10公里)。

1908年,一顆小行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附近墜落並引發大爆炸,引發大火並將數千平方英里的西伯利亞森林夷為平地。這顆小行星的寬度被認為約為200英尺至620英尺寬(60米至190米)。

2013年2月15日,一顆大小約65英尺(20米)的小行星在車里雅賓斯克上空爆炸,沖擊波震碎幾千塊玻璃,造成1200人受傷。

而據太空網的數據,一顆小行星的寬度需要超過0.6英里(1公里),才擁有消滅人類的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874

美國第一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發射 探尋地球生命起源之謎

據新華社報道, 美國第一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8日發射,前往貝努小行星采集樣本並送回地球。 這個探測器全名為“起源、光譜釋義、資源識別與安全-風化層探測器”,按英文首字母簡稱為“奧西里斯-REx”。當地時間19時5分,該探測器搭乘“宇宙神5”型火箭,在晚霞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開啟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

如果一切順利,探測器將於2018年8月飛抵貝努小行星,然後用2年時間對小行星表面進行測繪,尋找可能存在的礦物質並挑選采樣地點,2020年7月伸出機械臂從它的表面采集至少60克樣本,2023年把樣本送回地球。

科學家希望,這項任務能增進對太陽系形成乃至地球生命起源的認識。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是2003年日本發射的“隼鳥號”,它於2010年成功將絲川小行星的一些物質微粒送回地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67

含42萬億元白金小行星今掠地球

1 : GS(14)@2015-07-21 02:24:45

全球人類今早將會與天外寶藏擦身而過,一顆估計蘊含9,000萬噸、最高總值5.4萬億美元(約42萬億港元)白金的小行星,在本港時間今晨6時掠過地球,令外太空淘金科技霎時成為熱話。


白金小行星的官方編號是2011 UW158,面積為452米乘1,011米,科學家利光譜儀分析光線的密度,鑑定出小行星內核蘊藏大量珍貴金屬及礦石,估計價值3,000億至5.4萬億美元(2.3萬億至42萬億港元)。小行星將在地球240萬公里外掠過,僅為地球與太陽系中最近行星距離的1/30,但仍比月球軌道遠5倍,因此無法用肉眼窺探它的光采。但觀星發燒友不必失望,天文網站Slooh已連結加拿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天文望遠鏡畫面,直播小行星掠過地球的一刻。



太空採礦公司:適合開採

專門研究太空採礦「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認為,UW158是適合開採的小行星之一。該公司日前已從國際太空站發射太空採礦的測試儀器,希望為人類建立起外太空經濟,改變人類在地球的生活。俄羅斯電視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720/192253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454

小行星探測船上太空 尋生命起源

1 : GS(14)@2016-09-10 13:54:34

美國太空總署(NASA)「阿特拉斯5型」火箭前日從佛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將太空探測船「奧西里斯-REx」送上太空。「奧西里斯-REx」隨即以28倍音速,奔向小行星「貝努」(Bennu),首次展開長達7年探索地球生命起源之旅,把貝努的樣本帶回地球。太陽系內小行星多逾50萬顆,NASA看中貝努有幾個原因:它有一座小山般大,適合科研用途;接近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最重要是貝努屬NASA已知的最古老小行星之一,相信它保留了45億年前的物質,或有助印證科學界一個重要理論──水和有機化合物是由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帶來的。



■「阿特拉斯5型」(圖)載着「奧西里斯-REx」順利升空。

採集塵土樣本送回地球

「奧西里斯-REx」會用兩年時間飛去貝努,再伴隨它飛行兩年,用光譜儀、激光和相機分析小行星上是否有水和稀有礦物,探測船回航前會伸出機械臂,緊貼貝努表面噴出壓縮空氣,同時由真空回收器吸入揚起的塵土,料可收集多達300克的樣本,於2023年返回地球。成功的話,將會是繼美國阿波羅系列太空任務後,帶回最多太空物質的一次太空任務。整個貝努探索計劃耗資達10億美元(78億港元),NASA科學家里奇相信結果「可望揭示地球或太陽系內的生命源頭」。另外,美國承諾分配4.5%的貝努樣本給加拿大和日本等科研夥伴。法新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10/197663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4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