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1/165793.shtml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捕手誌 捕手誌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巨頭們為什麽會與今日頭條擦肩而過?

編者按:前段時間,捕手誌與劉峻先生有過一次近5個小時的長談。他是一位天使投資人,是今日頭條、牛股王、好貸等明星企業最早的投資人。之前我們已經推送了一篇詳解劉峻先生投資策略的文章《對話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多數上市公司其實都來自中小市場 |捕手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聊的是劉峻先生的投資案例——今日頭條。

在交流的過程中,劉峻先生一直強調做事要朝前看,而不是朝後看,因此這篇文章我們除了交流了他投資今日頭條的原因及今日頭條許多成長的細節外,我們也交流了今日頭條的邊界、壁壘以及未來:

今日頭條剛起步時是什麽樣的,趕上了什麽樣的機會,在融資的過程中估值為什麽頻頻被低估,巨頭們為什麽會與今日頭條「擦肩而過」,目前今日頭條的競爭格局,張一鳴先生的性格特征以及今日頭條將走向何方。本文以口述+對話的形式呈現,希望讀完能對你有所啟發。

為什麽投頭條 

其實關於頭條(今日頭條)的問題最好是采訪一鳴(張一鳴),投資人講多了會喧賓奪主,而且很多具體情況我也不一定很清楚。非要問這個的話,我就說幾句吧,但是只代表我個人,不代表頭條。

頭條是我投的第一個天使項目。大概五六年前,一鳴搞出來一個技術,能把社交網絡里好的內容篩出來,他覺得這里面有機會。正好我一直在琢磨個性化閱讀這事,於是一拍即合,我就成了頭條的第一個天使。我還記得是在中關村一家叫「醉愛」的飯館和一鳴談的,我在那還約過兩個人吃飯,一個是王興,另一個是王小川,也都是談投資,可惜沒成。

十幾年前我在和訊當副總時,就做過一個產品叫「個人門戶」,當時想讓用戶的所有閱讀需求都在「個人門戶」里得到滿足,但用的是RSS訂閱和網摘的方式,有很多問題。

06年奇虎挖我過去當副總,當時最吸引我的是奇虎的社區搜索技術,可以實現「以文找文」、「以人找文」,也就是分析一篇文章的關鍵詞和語義,找出類似的文章;同時分析社區里的個人ID,然後有針對地推送。但是做了一陣發現條件不成熟,一是BBS里多數用戶只看不發,沒法分析他們的興趣;二是那時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還沒起來。

等到11年,360手機瀏覽器部門想做內容,和我不謀而合,他們打算用編輯人工做,我認為要用技術來做個性化的閱讀。

當時我管的產品里有一個360導航,是一個依托於瀏覽器的入口,而瀏覽器又掌握了用戶的所有訪問記錄,用這些記錄來分析用戶的興趣,再用同一賬號打通PC和手機兩個瀏覽器,就可以先在PC上做個性化推薦,再移植到手機上,那不就是後來的頭條嗎?當時我特想幹這事,很興奮,提了好幾次,要人要資源,可惜公司沒通過。沒多久一鳴跟我說他想創業做這個,我當然就投了,然後一鳴上次創業的投資方SIG投了A輪。

當初如果360搜索團隊不去做搜索,而是去做個性化閱讀。同時大比例地投資搜狗,把瀏覽器的流量導給搜狗,讓搜狗去PK百度,360今天的局面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當時360真這麽幹,我就沒法投資一鳴了。

頭條的崛起

剛起步時,一鳴先做了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通過技術把各家微博和社區里轉發率最高、點擊評論最多的內容篩出來。當時還有一個產品叫犀利語錄,內容很犀利,Logo用的還是魯迅的頭像,我擔心這東西批判性太強,早晚會惹麻煩,就讓他們給關了。

一鳴做著做著就發現,內涵段子和搞笑囧圖雖然很抓流量,但是搞笑這種題材的個性化程度有限,還是得做綜合的內容才能發揮出個性化推薦的優勢,於是開始做頭條。

頭條的出現正好趕上了幾個大的背景:

第一, 手機替代PC。PC經常會有幾個人共用,但手機都是一人一部,這是個性化的前提;其次,PC上的IE收藏夾可以無限量收藏網址,而手機上裝的APP平均就三十來個,用戶對各種垂直內容的需求正好由頭條的個性化資訊來承接,裝一個頭條就相當於裝了好幾個垂直資訊APP;另外,手機比PC更便於個人隨時隨地閱讀,而頭條相比於PC上的門戶,能讓用戶更多地點擊和停留,正好需要這麽一個終端。

第二,社交網絡發展起來了。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社交賬戶來了解用戶興趣,構建初始的用戶畫像和興趣圖譜,解決冷啟動的問題

13年頭條融B輪,DST的Yuri領投,當時我還在360管投資,代表360跟投了一些。那之後沒多久,我覺得頭條進步很快,已經展現出成為一家百億美金公司的潛力,就代表360和頭條談了一個大比例投資的條件。

當時新浪也想投,曹國偉找周鴻祎,希望把機會讓給他,老周一大方就給讓了。但是新浪一直在價格上糾結,最後被沈南鵬搶走了C輪的領投,新浪只是跟投了一些。幾年後新浪和360因為需要錢就都把股份賣了,也都掙了不少。

BAT的反應相對比較遲鈍,大公司對外面的創業公司往往容易俯視,剛開始是看不上,後來又總覺得自己一出手就能把人滅了,結果一錯再錯。他們也都找頭條談過幾次,都想讓頭條站隊,記得好像是騰訊吧,還想占比例大點,但是也沒成。我覺得這可能是騰訊在投資上錯過的最大的兩個機會之一,另一個是WhatsApp。

BAT里騰訊的投資相對來說是做得最好的,但他們有時會過多考慮其它一些因素,譬如價格、是不是應該自己做,等等,結果忽視了從更大的戰略格局來看問題。譬如WhatsApp,我一直就奇怪騰訊為什麽不去買,後來聽說是本來想投來著,但是老板受傷給耽擱了。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出價低,據說騰訊報價只有幾十億,而Facebook出了差不多200億,那人家當然不會等你了。其實哪怕300億美金也應該買啊,買下的話騰訊就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一大互聯網公司了,我都替他們可惜

實際上,頭條幾乎每一輪融資都是被低估的。直到前兩年,還有投資人把頭條當作新聞客戶端來看。其實從一開始我就認為頭條和新聞客戶端不是一碼事,頭條只是從推送新聞起步而已,本質上是一個推薦引擎,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逆向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收斂式的,但推薦引擎是開放式的,它的邊界要比搜索引擎大

在估值達到百億美金之前,頭條幾輪股權融資融的錢,加起來也不到一億美元,既沒有大規模的股權融資,也沒有和大的公司合並,純粹就是靠內生增長做到了幾百億美金的估值。同體量的公司多數都是虧損的,甚至巨虧,而頭條是盈利的,利潤增速很快,股權稀釋也少,ROE很高,按理說應該估值更高。

頭條被低估和一鳴的性格也有關他是一個低調和謙虛得有點過頭的人,一是不愛做宣傳,有段時間想讓他接受個采訪,就跟要殺了他差不多;二是每次融資時,他對投資人報的用戶和收入目標都偏保守,甚至太保守。

他屬於說出來後做不到會特內疚的那種人,心里想的是100,對投資人只會報個80,但實際上最後做出來的往往是120甚至150。而投資人的習慣則相反,通常都是認為創業者報的數偏樂觀,甚至有水分,你報80,我心里只按60算,一來二去就把價格搞低了

頭條的邊界

我一直都是對頭條的前景最樂觀的人,你說是盲目樂觀也行,至少比一鳴自己樂觀得多。可以說,推薦引擎這個模式能發展出一家幾百億美金的公司,並沒有出乎我的意料,包括今後幾年頭條的發展,我也認為會超出大多數人的想象。但一鳴這個人的成長速度之快、格局之大,還有除信息流外幾塊新業務崛起之快,確實是我沒想到的

早年一鳴剛創業時,我還經常跟他嘮叨,要註意這個註意那個,跟唐僧一樣。但是後來他一步步表現出來超強的學習、創新和跨界能力,不光是產品技術,連管理和商業上也喜歡創新。他特別強調方法論,無論大小問題,都喜歡系統化地思考,用創新的、系統化的辦法去解決,而不是一事一議。現在每次跟他聊天都有很多新的火花,信息量很大,有時都想找根筆記下來,回頭再慢慢消化。

一鳴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敢做夢,格局大,二是謙虛,能聽意見。這兩種特點通常很難兼容在一個人身上:有夢想的人往往容易狂熱而剛愎自用,而謙虛的人又往往不夠自信。我後來看項目時,再遇到能把這兩種特質合二為一的創業者,是願意為此付溢價的。因為創始人的成長邊界決定了一家公司的天花板有多高,哪怕一開始的模式不夠好,只要創始人愛學習、能創新,賽道也是可以被拓寬的。

我現在有一種預感,就是一鳴將來會成為一位世界級的企業家。他很多地方不亞於紮克伯格,雖然公司規模還差得遠,但是從最初五六年的成長速度來看,頭條一點也不比Facebook和Google差,要遠超騰訊阿里當年。現在的「百億美元俱樂部」里,頭條是最有可能後來居上的。這聽上去有點王婆賣瓜,沒關系,就讓時間來證明吧,幾年前我說頭條會成為百億美金公司時,也一樣沒人信。

一鳴當然也有缺點,就是臉皮比紮克伯格薄,他其實是個挺靦腆的人,個性太溫和,不喜歡和人爭鬥,有時會過於Nice,說好聽點叫正派,說難聽點就是迂腐。譬如有些自媒體用頭條號發頭條的負面,頭條也不刪,有幾次甚至都推送給我了。問他怎麽回事,說是要尊重作者,人家辛辛苦苦寫的稿子不能亂刪,只要不造謠,罵幾句也沒關系。頭條自家的公關稿反倒很少見到有推送的。

一鳴也有比較固執的時候。譬如現金貸,幾年前就知道會是暴利,他也沒讓做,同級別的公司像美團、滴滴、小米都已經布局了,就頭條沒做。如果想做的話,應該可以讓頭條的利潤翻番,但一鳴在這事上還挺軸,說是只要這個行業還沒規範,他寧可先不掙這個錢。 

對話劉峻

捕手誌 李曌:羅馬帝國的衰亡就是從征服的過程中開始的,如今的頭條是不是陷入了多線作戰中?

劉   峻:其實無論微頭條、抖音、火山,還是西瓜視頻和悟空問答,都是由頭條產品的內在邏輯自然延伸出來的用戶需求,都是為頭條提供內容源的,歸根結底還都是歸屬於同一塊業務,只是形態有所不同

捕手誌 李曌: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頭條在積極拓展海外,您覺得國內戰場已經結束了嗎?

劉   峻:我不喜歡「戰場」這個詞,我做互聯網很多年,看膩了各種戰鬥,尤其在360時,老得和人打,實在是煩透了。中國公司之間競爭一激烈就喜歡互相「上手段」:發黑稿、向有關部門舉報、惡性挖人等等,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浪費生命。相比之下國外的競爭環境要單純些。

至於國內的競爭,肯定還沒結束,但是大的格局已經差不多了:雖然BAT都加入戰團,但頭條的用戶增長速度反而在加速,領先優勢越來越明顯;BAT依靠各自的渠道,也都能各占一塊地盤;其它小的恐怕會越來越艱難,即便已經有了一定用戶量的,也很有可能在長期競爭中掉隊,因為這個行業和搜索類似,有很強的馬太效應,各種門檻都越來越高了。 

捕手誌 李曌:但實際上,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頭條去知乎挖角兒,都認為你們在惡意地攻擊。

劉   峻:我也看到了,說是頭條對知乎搞排它,而且居然是在頭條上看到的,暈。為這事我還特意問了頭條內容部門的人,其實有點傳歪了,頭條的要求是:自己花錢買的內容只能在頭條上發布,但如果不是頭條買的,作者是可以在任何平臺發的,並沒要求對知乎搞排它

問答是類搜索產品的標配,譬如百度,四分之一的搜索請求都是以問題形式提交的,所以必須做百度知道。頭條作為推薦引擎,也是類搜索產品,不做問答肯定不行,但是這個問答是基於頭條的場景和用戶需求的,是一個大眾產品,而知乎是一個小眾社區,有它獨特的氛圍和調性,兩者不是直接競爭。

現在知乎面臨的最大挑戰也不是來自頭條,而是來自它自己:原來是一個豆瓣範兒的小眾高端社區,現在要擴大用戶量,想變現,就很難不破壞原有的社區氛圍,而且破壞了以後也未必能變現。這真的是挺大一個難題,就算把一鳴和張小龍都挖到知乎去,我覺得也很難搞定

捕手誌 李曌:除了挖角兒,頭條的各種模仿也是被媒體詬病。

劉   峻:要說被模仿被山寨,中國有哪家互聯網公司比頭條更慘?用推薦引擎搞信息流,頭條是全世界第一個,比Google和Facebook都早,這也是少數幾個中國公司獨創、然後被全世界抄襲的模式之一

不但BAT各抄了一個,小米和OPPO、鳳凰網聯合扶持一點資訊,搜狗、搜狐、網易、獵豹、360也在跟進,我知道還有幾家大公司也準備殺進來,另外還有一堆出海的公司在搞巴西頭條、土耳其頭條什麽的;連老外們也開始抄襲,自稱是「日本今日頭條」、「印度今日頭條」等等。全世界互聯網業,還有哪家公司是同時被這麽多對手抄襲的?好像只有頭條。你看到過頭條為此喊委屈嗎?

有沒有知乎、微博、快手,頭條都會做問答、短文和短視頻,只是比他們晚而已。百度早在知乎之前好幾年就已經做了問答,你會說知乎山寨了百度知道嗎?

我有點好奇的是:騰訊和百度也在學頭條,做信息流,做問答,做短文、短視頻……,媒體為什麽不說他們模仿和抄襲呢?當然,人家公關確實做得比頭條好,這點要承認。

捕手誌 李曌:那為什麽頭條會受到這麽多非議呢?

劉   峻:不算多吧?在這個體量的公司里應該算挺少的了,小米、滴滴、美團,哪家的負面不比頭條多?

任何公司只要做大了,輿論就會把你看成一個Evil,一個壟斷者,媒體持這種價值觀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競爭對手黑你兩下就更正常了。還有,公司膨脹得快,人多了管理上難免有疏漏,其實很多公司出了負面時,管理層事先也不知道有這回事,譬如前陣子投訴阿里員工抄襲的事件。這時候媒體報你的負面不一定是壞事,可以幫你發現自身的問題。

另外,這和一鳴自己缺乏公關意識有很大的關系國內大點的互聯網公司我多數都熟,各家內部的爛事多了去了,平心而論,頭條在其中應該算是很正派、也很強調創新的公司了,但是外面知道嗎?你自己都不對外說,別人又怎麽知道呢?幹了好事生怕別人知道,被輿論誤解也不去澄清,不主動和媒體拉關系,連記者要采訪他都拼命躲,偶爾采訪一次還說錯話,能把我氣死

捕手誌 李曌:為什麽會做微頭條? 

劉  峻:頭條之前都是長文,文章長了用戶看著累,而且創作成本也高。所以早在2013年,我們就已經開始討論做短文了,一來豐富內容,二來可以讓整個頭條的內容變得更鮮活。那時我經常跟一鳴叨叨:要做短文、做短文、做短文。當時我們設想的短文要比微博的140字長,目的就是想和微博錯開定位,不要直接競爭。至於微博後來放開140字的限制,那也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一鳴很重視短文,但一直顧不上,因為短視頻更重要。短視頻有爆發期,頭條抓住了這個機會窗口,直到最近一年才有精力騰出手來做微頭條

捕手誌 李曌:有人說頭條是為了做社交才做的微頭條,是有這個考慮嗎?

劉   峻:內容社交不太容易做成強社交。如果用戶沒有社交需求,你非要做社交,會做得比較別扭,支付寶就是典型

捕手誌 李曌:許多人認為微博有被微頭條彎道超車的風險,您怎麽看?

劉   峻:其實微頭條與微博的出發點和機制都不一樣,未來發展方向的差異很大,所以不存在超不超車的問題。

微頭條上不管你是不是大V,只要內容寫得好,都會被自動推送給所有對此感興趣的頭條用戶。這個機制會促使你把精力全部放在打磨內容上,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你,所以微頭條上的關註度會急劇地向輸出好內容的人聚集,大V的形成時間會大大縮短,更平民化,普通人更容易出頭。這個生態與微博不太一樣,微博上很多大V是靠名氣來吸引粉絲,譬如各種娛樂明星,而普通人得一點一點地通過運營來積累粉絲

另外即便同一個用戶的微頭條和微博也會有區別,微頭條更像專欄文章一點,而微博上一兩句話的口水貼、心情貼會比較多。

捕手誌 李曌:那麽快手、知乎,將來會是頭條的競爭對手嗎?

劉   峻:這些產品做著做著,將來都會走到不同的道路上去。就像頭條剛出來時,各大門戶都很緊張,把頭條看成公敵,但是幾年過去再一看,這不是關公戰秦瓊嗎?

一鳴跟我聊起過,微軟這麽多年一直把Google當成最大的對手,結果現在才發現:最大的敵人原來是亞馬遜,雲計算才是微軟的主戰場。我覺得Google也一樣,一直把Bing和Facebook當對手,結果現在亞馬遜的站內搜索對它的廣告收入威脅最大

捕手誌 李曌:有用戶質疑頭條內容呈現的價值觀是低俗的,沒有讓人變得越來越好。 

劉   峻:推薦引擎的原理是讀者喜歡什麽,它才推什麽,就像一面鏡子,反映的是讀者的喜好。你要是已經脫離了低級趣味、只喜歡肖邦貝多芬什麽的,它就會天天給你推陽春白雪

和同類產品比,頭條的內容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成分應該是占比最低的,你下幾個同類APP,對比一下就知道了。這是因為頭條的算法在同行里最精準,如果算法不夠精準,推薦引擎會傾向於推薦那些大眾點擊最多最熱的內容,而大眾最喜歡的是哪些,大家都懂的。

十幾年前我在新浪,當時新浪也經常被批評低俗,甚至被取了個外號叫「性浪」,其實新浪在幾大門戶里是最嚴肅的,沒辦法,誰讓你是門戶老大呢。我忘了陳彤還是汪延,當時曾這麽拿自己開涮:全世界最低俗的電視節目在哪里?在日本和美國;最高尚最純粹、三觀最正的電視節目又在哪里?在朝鮮。

捕手誌 李曌:一鳴認為技術是沒有價值觀的,您怎麽看?

劉   峻:這話本身其實沒毛病,有價值觀的從來都是人,而不是技術。印刷機和電視機有沒有價值觀?當然沒有。但是把印刷機和電視機創造出來,讓信息得到自由的流通,這本身不就是一種價值觀嗎

我不知道你說的那句是不是一鳴對記者說的,如果是,那這情商確實有待提高。說真話也要看場合看對象,魯迅講過,你說「這孩子將來會死的」,這話絕對不會錯,但要當著人家父母的面說那就是找打。我也是媒體出身,媒體人都是價值觀至上,一聽「什麽什麽沒有價值觀」,第一反應就是不爽,後面你再解釋都是白搭。

捕手誌 李曌:那如何打破今日頭條給我們套上的「信息繭房」?過去大家接受信息的時候,還可以不斷地在各個網站跳轉,不至於沈迷於其中。

劉   峻:頭條的內容也是來自四面八方啊。沈迷手機的人比沈迷頭條的人多多了,為什麽不說手機是一個更大號的信息繭房呢?

頭條現在除了按興趣推送外,還會推少量不在你原有興趣範圍內、但又會讓你覺得有點意思的新鮮內容。這背後是人工智能在在探索如何拓展你的興趣邊界,目的就是打破興趣收斂。但是這個邊界很難把握,拓展力度稍大一點點,就會有用戶抱怨你瞎推什麽;力度小點,大家又要開始抱怨「信息繭房」了,說實話眾口難調

捕手誌 李曌:現在巨頭、門戶都在抓個性化內容分發,頭條的壁壘有哪些?

劉   峻:好像現在大家都覺得頭條的壁壘不高,不然不會一哄而上。這對頭條有利有弊,如果長期沒有競爭對手,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會讓一家公司退化,有點刺激更好。但如果是創業公司,我覺得還是要慎重:

第一,技術壁壘比想象的高。推薦引擎這東西,做個毛坯不難,想做好極難。搜索只要精準就行,用戶想搜什麽是很明確的,把匹配度最高的結果找出來就行。但推薦是模糊的,用戶的興趣不是清晰描述的,邊界也不確定,何況每個人的興趣都會變。

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搜索像西醫開刀,找出病竈切掉就行;而推薦引擎有點像中醫和模糊數學,甚至有點兒像量子物理里的「海森堡測不準」和「薛定諤之貓」。

第二,推薦引擎的產品和技術幾乎一體,因此對幹這事的人要求極高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主要取決於功能和UI,和技術的關系不那麽直接。而推薦引擎的用戶體驗首先就取決於技術,算法略有微調,對用戶影響就很大。這就需要團隊負責人既是技術高手,又是用戶體驗大師,這種人比熊貓還少

產品經理大體分兩種,一種是技術出身,對後臺理解深,往往邏輯強、重數據,但是對用戶體驗的直覺弱;還有一種是不懂技術的,正好相反。很少有人既擅長技術又擅長用戶體驗,一鳴恰好就是這種兩者兼備的「熊貓」之一。要想再找一個這樣的人,有這麽好的天分和能力,還願意在大公司里打工,很難。

第三,生態和資源。頭條上的內容從傳統媒體轉載的比例已經很低,絕大部分都是頭條號生產的了,投入動不動就是十億二十億。為了完善內容生態鏈,新推出的微頭條、短視頻、問答等,每一項投入都很大,其中光短視頻這塊頭條就做了好幾個

此外,推薦引擎的服務器、帶寬支出也很大,還需要招大量最頂尖的人才,用二流人才還不如不幹。要想真把這事幹好,現在除了頭條估計也就BAT能花得起這個錢。

第四,規模效應。除了算法外,數據量也很重要。用戶規模越大、使用時間越長,數據量就越大,這個模式天然就對大公司和先行者有利。

第五,用戶遷移成本。如果你一開始用的就是頭條,一段時間後,頭條積累了你的相關數據(點擊、轉發、收藏等),對你的興趣圖譜了解得越來越精準,推薦效果會越來越好。這時候你改用另一個APP,即便算法能和頭條一樣強,它也得從頭開始積累你的數據,推薦效果會差不少,沒幾天你就回過頭去重新用頭條了。

頭條早期主要是互聯網、媒體和財經圈的人在用,後來口碑和品牌拉動起了主要作用。等幾年後巨頭們開始跟進時,頭條基本上已經把高端用戶一網打盡了。後來的幾個競品主要靠各自的渠道捆綁和預裝,譬如天天快報靠微信,一點資訊靠小米和OPPO手機預裝,百度和UC的信息流也都是靠旗下APP的內置。而高端用戶裝APP通常都是自己主動選擇,不喜歡被渠道強制

第六,網絡效應。頭條的網絡效應肯定比不上微信,但也是在加強中,而且推薦越精準,顆粒越細,網絡效應就越強。你關註的好友和自媒體都在頭條上,他們不走你也走不了。

捕手誌 李曌:您覺得頭條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劉   峻:一鳴和我都非常認同一個原則:做事要朝前看,而不是朝後看。譬如有人建議頭條做搜索,我就覺得沒必要,因為做搜索顯然是在朝後看,那多沒意思啊

今後幾年,你會看到頭條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其中很多都是獨創的,就讓BAT抄去吧,累死他們。一鳴和我都更喜歡做新東西,都狂熱地愛好科幻,我們兩個討論未來戰略時,幾乎就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談。我一直攛掇他,等將來公司有錢以後也搞個X實驗室,像Google一樣整一些腦洞大開的項目。頭條一個主要股東就在資助一個太空計劃,向4光年外的半人馬座發射探測器,就跟向三體星系發射雲天明的大腦差不多。萬一將來哪天頭條忽然說要進軍太空探索什麽的,大家也別覺得太奇怪

頭條一定會成為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之一,中國人一樣可以去改變世界

今日頭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46

理財第一波:將來年老時很慘

1 : GS(14)@2012-09-01 15:09:1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01/18005185
一直未有機會看電影《桃姐》,終於在最近往參觀波音飛機工廠時的航機上看了。內容相當淒涼,特別是戲中細緻地描述老人院內的情況,生老病死等。
桃姐講的是現在的情況,我可以肯定地說將來會更嚴重。
助子女置業 積蓄剩無幾
有幾類人的退休生活沒有太大的問題,一是相當富有的人;二是有樓收租,又有一個自住單位的;三是有政府長俸,而長俸已足夠生活所需;四是有一些積蓄,已計算過自己退休需要的人。
在戲中,桃姐住的不是十分好的院舍,但總算有一間所謂的單人房。每月數千元,還有一連串其他的費用,不是很多人都可以負擔得來,若非子女付費的話,相信在退休時要有百多二百萬元在手才可以應付,還要不可以有大病,否則不堪設想。要子女付費,條件是子女的經濟條件可以,戲中便有一幕因子女「講數」而令一位婆婆不安的片段,後來婆婆死後,女兒傷心不已,此情此景,可能每天都在香港上演。
生果金3000元不夠食住
現時的樓價高昂,不少父母要幫上子女一把,他們才可以置業。這幫忙會否令父母的退休生活受影響,父母最為清楚,有些子女接受了父母的餽贈後,竟然可以在他們年老時反目,使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們徬徨無助。
我不知道政府有何應對的方案,強積金不堅,只有基本的保障;醫療系統不全,病人要支付不少付費項目,薪酬也不能吸引資深的醫生留下;生果金不夠基本生活,即使加至每月3000多元,也不足夠食住的開支。桃姐尚有劉德華照顧,更多的老公公、老婆婆,晚景是相當淒涼的,而更多的人正瞄準銀髮市場這肥肉,沒有錢的便會更沒有。
李兆波(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46

年金「過三關」 將來輕鬆退休 唐德玲

1 : GS(14)@2013-01-24 00:53:32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0%80%E4%BC%91/71324
昨日提到,我身邊最關心退休問題的,都是一些年近50的姊妹,她們都希望透過年金計劃產生現金流,為將來退休後提供一筆穩定收入。
月儲千元也可每月支取八千?
對於年輕的姊妹來說,預備退休好像有點遙不可及,至少現階段大家都提不起興趣去想或談這個問題。她們似乎更願意去花錢扮靚購物,24歲的Tiffany就是一個好例子。
「Lydia姐姐,妳說的年金計劃,對我們來說有點不切實際,我現在每月收入不多,即使每月儲一點錢,將來派出來的年金也只是很濕碎的錢,不如等我收入多一點才開始吧!」Tiffany的收入確實不高,現在每月才不到一萬。但據我所知,她每月花在美容護膚的錢,也超過1,000元。
「其實,退休金的目標,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只要由現在開始,妳每月儲起1,000元,作為年金計劃儲備,以後不用增加供款,只要讓年金收入自己滾存,直到妳60歲,到時也有機會每月支取8,000元左右的退休金,直至終老!」
「嗯,這是甚麼原理呢?」
分三階段 實現複息效應
「簡單來說,這就是複息的力量。舉例說,如果由現在開始,妳每月省下1,000元放入一個12年供款年金計劃,到妳36歲時,估計這份年金每月可派發2,000元左右的現金,維持10或12年(最好選擇12年支取期的年金,因為可支付未來12年的供款。如沒有,10年也可以,因為每月派出來的錢較多),再加上妳本來的1,000元,又重新開始另一份年金計劃,但這次妳已可以每月儲3,000元了。那麼,12年後,即到妳48歲時,妳每月便可以有6,000元的年金收入,維持10或12年,到時再加上妳本來的1,000元,再開始最後一份月供7,000元的年金計劃。到妳60歲退休時(假設),每月便有8,000的年金收入,直至終老(這次選擇終身支取的年金的計劃)。作為三分之一的退休方案,我想也不錯了!妳要記住,妳每月拿出來的供款,一直都只是1,000元而已!如果妳想將來累積的每月年金更多,在第二或第三次的時候再按自己負擔能力增加供款也可以。」
「聽起來很吸引呢?好像是『過三關』玩遊戲呀!」
「對呀,只要將這些年金『過三關』,妳便至少解決了三分之一的退休問題!這也是愈早開始儲蓄,將來就愈輕鬆的道理。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現在的收入少就不開始!」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73

地產霸權的過去現在與將來 周顯

1 : GS(14)@2014-12-12 18:12:3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如果有看我的專欄,當然知道,我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央政府已經進行了收回香港的大計,其中的一招,就是內地的地產商將會大量進入香港的地產市場,逐步取代香港的地產霸權,成為了新一代的地產霸權。


在這幾年之間,一宗又一宗的投地事件,愈來愈證明我的判斷正確,在日前又有一單,就是由央企中國城市建設,爆冷地擊敗了新鴻基地產 (0016)、恒基地產(0012)、長江實業(0001)等本地傳統地產霸權,奪得了馬鞍山的地皮。

內房高價搶地 不怕虧本

為什麼這些內地地產商可以擊敗香港的土豪呢?他們人生路不熟,在香港有什麼經營優勢呢?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考在1997年之後,樓價大跌,地產商很多項目都岌岌可危,要虧本了。結果,香港政府批准長江實業的海名軒更高,變成了九龍區最高的地產住宅,增加了它的地皮價值,政府也批准了信和置業(0083)的藍灣半島項目的地積比率提高,大幅增加了可售樓面面積,令到地產霸權的這兩個項目從蝕變賺。

換言之,同政府關係好的發展商,在香港搞地產,可以由蝕變賺,在很久以前,英資公司都享有這個特權,在回歸之後,港資公司享有這個特權,在未來,則由中資公司享有這個特權。因此,在未來的香港,港資地產公司是無法和中資地產公司競爭的。

此外,新鴻基地產為了向中央政府「投誠」,還要用217億元去投上海地王,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它也很少經營內地的人際網絡。因此,我向來對新地的長期股價不看好,是有理由的﹕因為它在香港的壟斷地位已經沒有了,還要不停的向內地泵水,以表忠誠,你話死未!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765

會議紀錄顯示 「不久將來」加息

1 : GS(14)@2016-10-14 06:29:43

【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上月的會議紀錄顯示,官員對利率按兵不動有相當分歧,但認為經濟發展倘如聯儲局預期,相信「不久將來」將會加息。部分官員形容,贊成和反對的勢力「接近」,部分官員支持即時加息,其他就傾向等待就業和通脹進一步改善才上調利率,兩派對加息時點意見不一。不過多數官員認同年底加息一次,深化了市場對12月的加息預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利率期貨數據顯示,交易員認為11月加息的概率只有8%,12月的概率則接近七成。

12月預期加息機率七成

會議紀錄顯示,包括聯儲局主席耶倫在內的陣營支持暫緩加息,認為就業市場仍有改善空間。另一陣營則支持即時加息,恐持續向經濟注入廉價資金造成資產泡沫等風險,導致就業市場過度收緊,令通脹過高,迫使聯儲局迅速加息窒礙經濟擴張。分析認為,在贊成和反對勢力相若之際,耶倫發揮作用促使利率維持不變。

當前聯儲局官員不認為美國經濟面臨重大威脅。多數官員認為,經濟表現強於預期的概率與不及預期的概率相若,這反映目前是加息的時機。不過近期英鎊偏軟,推動美元走強,令聯儲局的收緊政策計劃複雜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821&issue=201610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891

無奈人大釋法王宗堯:唔敢諗香港將來

1 : GS(14)@2016-11-08 05:45:52

■王宗堯前日有參加反釋法大遊行,身體力行支持。互聯網圖片



人大常委會昨日全票通過《基本法》第104條的解釋,全城關注,前日有參加民陣發起反釋法大遊行的熱血「男神」王宗堯,昨早在facebook連環留言表態,他先就示威者前晚通宵「佔領西環」,轉貼了警方與示威者對峙片段後留言:「毫無人性。」昨早獲悉人大常委通過釋法,王宗堯再無奈留言:「哦!舉手!通過!完!以言入罪。大家都已經無所謂了,港人治港唔自決,畀你治,唔畀你決。哦。即係。__。(自己填)」



■王宗堯認為香港如果沒有了商機、創作和空間,就不會有未來。

■民陣前日雖發起反釋法大遊行,但昨日仍全票通過人大釋法。


擔心起衝突

王宗堯前日由灣仔出發參加遊行,他更隨大隊一直遊行到西環中聯辦,之後因為有工作在身關係,於前晚9時許先行離場。但他一直留意着事態發展,更心痛示威者被警員追打,王宗堯昨透過微信回覆:「噚晚成晚瞓唔好,一直好擔心再發生警民衝突流血事件。」對於人大昨通過釋法,王宗堯續說:「提出嗰吓已經知道好渺茫,我都唔敢諗將來變成點,以為立法會選舉後有希望,而家要等選特首。」是否開始對香港失去信心?他說:「其實香港冇商機、冇創作、冇空間,就唔會有未來,香港最大本錢就係仲有創作空間。」



■杜汶澤(圖)昨在fb留言分享近年受心情影響不拍喜劇,暗示政見。

■杜汶澤昨在fb留言。


阿澤冇心情

此外,同樣關心港人港事的杜汶澤,昨日也在fb留言:「好多人問我做乜呢兩年唔搞喜劇,又會有人話好想睇之類。我只能夠講聲對唔住。你有心情睇啫,我冇心情拍喎。」言語間似暗示政見,王宗堯轉寄後再留言:「係,笑唔出。」採訪:陳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08/19826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453

內地富豪俱樂部 擲171萬撐林鄭議員:將來好多債要還

1 : GS(14)@2017-04-29 22:49:55

■林鄭月娥在競選期間,強調無向境外人士籌款。



【本報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競選期間不斷想撇清與中聯辦關係,但一個獲中聯辦撐腰的內地富豪俱樂部18人共為林鄭月娥進貢171萬元紅色資金,與早前有報道指,林鄭競選辦曾與俱樂部聯絡請會員捐款相當脗合。立法會議員指林鄭未來5年勢要向中聯辦和親中勢力還債,若有人未獲林鄭授權替她籌款更是犯法。記者:姚國雄 林俊謙林鄭月娥的競選申報開支全數曝光,本報把部份向林鄭捐款者的中文名,與一個成立於深圳的「深圳同心俱樂部」的成員名單對照,結果發現,此俱樂部18位成員各向林鄭捐款,其中兩人分別捐3萬、8萬元,其餘16人各捐10萬元,為林鄭帶來171萬元紅色資金,捐款者包括順豐創辦人王衛、信義玻璃主席李賢義。


曾流傳競選辦邀捐款

在競選期間,網媒《香港01》披露一個短訊,內容是指林鄭的競選辦公室人員曾與俱樂部主席陳紅天聯絡,表明歡迎會員透過俱樂部,捐款予林鄭,支持她參選特首,捐款金額上限為10萬港元,捐款人須為香港居民,並以個人名義捐款,但報道指林鄭否認,強調自己並無向境外人士籌款,亦無委託任何機構代為募捐。陳紅天曾公開表態支持林鄭月娥做下任特首,更公開表明下任特首要推動23條完成立法。同心俱樂部一直被指與本港中聯辦、中共關係密切,它的就職典禮上,中聯辦副主任殷曉靜、協調部部長沈沖、深圳市政協主席戴北方,深圳市統戰部部長林潔、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李煥春等多人出席。


倘無授權籌款屬違法

本報昨透過候任特首辦向林鄭作出查詢,但發言人請記者應向林鄭競選辦查詢,本報再向負責林鄭競選的公關麥黃小珍查詢,但於截稿前未獲回覆。人民力量立法會議員議員陳志全質疑,事件反映中聯辦和親中勢力在今次選舉背後都有向林鄭輸送資源,「相信林鄭將來好多債要還,大家未來都要監察住佢有冇啲酬庸關係」。他質疑,林鄭選舉時曾發聲明,聲稱無委託任何機構代為募捐,若然林鄭沒講大話,策動籌款組織極可能未獲林鄭授權進行籌款,有可能已經犯法。曾協助林鄭處理選舉捐款的民建聯議員張國鈞則稱,自己未聽過深圳同心俱樂部名稱,強調如屬境外組織,林鄭一定不會收取有關捐款,但指若該會會員是香港人,並以香港人身份捐款,就無問題,「境外團體名義,我哋梗係唔收得啦,但(俱樂部)嗰八成香港人,如果用香港人身份捐,咁就無可厚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8/200045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7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