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息投資法實際例子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5.html
之前止凡發了一些文章討論看股息率的投資方法,文章中略略說過巴菲特於2002年時對中石油(857)的投資,今天忽發奇想,隨手拿一支愛股來討論一下,看看能否應用吧。

所舉的例子是建行(939),先讓大家看看她過去5年的派息如何。

2009: 0.1942(人民幣)
2010: 0.202(人民幣)
2011: 0.2122(人民幣)
2012: 0.2365(人民幣)
2013: 0.268(人民幣)

按建行的派息模式,已經能做到每年增長5%以上,能維持這個模式5年以上的公司本身已經不簡單,因為真金白銀派息到股東手上,要這樣做假達5年以上,太難了吧。

大家再看看建行這些年來的股價變化,這樣的穩定股息,股價又是否一直保持平穩。用google finance網一看,建行由2009年至今的最高最低位分別如下:

最低位於2009年1月份:$3.69(港元),相對當時股息率為6.55%
最高位於2010年11月份:$8.28(港元),相對當時股息率為2.99%

如果在2009年1月份,看見建行股息率達6.55%之時買入,到2010年11月份股息率只有不足3%時沽出,計及期間所收的股息,不到兩年時間,本金大約翻至2.4倍這是實在例子。

當然,用倒後鏡看股票永遠都是「和味」的,又有多少人能在谷底買入頂位沽貨呢?不過這例子只是想說明專注股息率的分析方法在現實的確能應用。話說回頭,前題當然是對建行要有相當認識,亦要有信心,還有不少人對內銀的壞賬總是擔憂不斷的,那就最好找別的股票作應用了,對投資對象不熟識正是風險所在。

如今建行股價大約$6.2左右,按2013年派息來看,股息率仍在5.38%的高水平,經常有人見港股升了一浪兩浪就說要沽貨鎖定利潤之類,然而我偏向認為現在這類內銀股仍屬儲貨之時,如果其股價一直低迷亦無妨,希望大家看完文章會明白我的想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97

“末日博士”麥嘉華:中國的信貸泡沫“超級巨大” GDP實際增長僅4%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951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家麥嘉華(Marc Faber)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水平其實僅有公布數據的一半”。然而他認為這並不是投資者應該擔心的,投資者甚至應該感到慶幸。 周四,麥嘉華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我認為,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速僅僅有4%。官方公布的報告只是想讓數據看上去好看一些。” 然而,麥嘉華還說,即使只有4%,也不一定要對之嗤之以鼻。“我認為在全球經濟整體接近停滯的時候,4%的增速已經相當不錯了。這就像一個對沖基金經理告訴我他投資的回報率是4%,我說這也不是特別好嘛,然後他說的確不是非常好,但是相比於零利率,這已經是很不可思議的回報率了。” 麥嘉華還指出,如果中國信貸風險有所減弱,即使經濟增長水平放慢,也會越來越健康。“我並不是說4%跟8%一樣好,但是,GDP增長4%的同時沒有信貸泡沫,肯定要比增長8%而催生出大規模的信貸泡沫要好很多,後者會導致更大的問題。” 談到信貸泡沫,麥嘉華還表示,“我認為我們需要意識到過度的信貸增長最終會引爆危機,這種事情總是這樣發生的。這個問題放在中國的案例中,可以說有的不僅僅是信貸泡沫,而且是超級巨型信貸泡沫。” 麥嘉華提醒投資者,“我希望大家考慮一些問題:為什麽一切都很好但是中國股市卻表現糟糕?為什麽一切都很好而鐵礦石價格、銅價都一路下挫?” 談及最近中國首例企業債違約事件(“超日債違約”)時,麥嘉華也不是很樂觀,他不贊成市場中一些說這並不會導致大規模危機的看法,他說“政府總是會表現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樣子。過去沒有過違約,並不意味著未來不會發生。日本的情況就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末之前,都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但最終還是失控了。” 然而,麥嘉華表示,也不用過分擔憂中國經濟會崩潰,因為美聯儲總會通過大量印錢來提供一定的支撐。“全球經濟表現越糟糕,地緣政治風險也就越高,美聯儲就會印更多的錢來支撐經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89

實際年利率怎樣計算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26.html
相信大家跟止凡一樣,每天不知收到多少銀行、財務公司之類的電話,主要是推介不同的借貸計劃,包括稅貸、低息分期、信用卡套現之類,當中都會談及一個叫「月平息」的東西,又會有一個叫「實際年利率」的東西,有否想過它們是什麼?與及怎樣計算的呢?


曾經有身邊朋友問過我怎樣計算這些數字,例如為何「月平息」只是0.2%時,但「實際年利率」可達4厘幾5厘之多,記得當時都沒有好好地回答。不懂得計算的話,blog友心中就難有個「譜」,只能叫銀行職員告訴你即「實際年利率」是多少。然而,銀行及財務公司都積極粉飾這些數字,試圖在這些數字之間玩弄,找到能向客戶成功推銷的說法。


坊間有些文章解釋「月平息」及「實際年利率」的關係時,用了以下的一些概念:

「何謂月平息?市面上最為常見的貸款利息計算方法之一,是根據貸款金額,以及由貸款機構定下的平息率,計算每月的定額還款金額(本利和)。特點是就算本金不斷下降,每月利息亦不會改變。亦即是說,每月還款的金額在還款時期內是一致的。要特別留意額外收取的手續費或行政費用,若果以月平息計算的貸款方法,還款時間越長,變相實際年利率亦越高。」

「何謂實際年利率?若果要比較貸款成本,最好還是把每月平息化作能夠反映實際借貸成本的“實際年利率”作為比較基準。“實際年利率”是根據香港的銀行營運守則指引計算出來的,是以年計算的利率,本港每項貸款章程中必定會列明實際年利率。將每月平息化作實際年利率計算的息率為:月平息 x 還款期數 x 1.9(不變系數)。若果計算出來的實際年利率越低,代表貸款成本越低。」


看完之後,相信blog友都不能掌握當中實際意思何在,到底「月平息」跟「實際年利率」怎樣轉換,好像在說兩者相差了手續費或行政費用之類,而最關鍵的部份就說了句「根據香港的銀行營運守則指引計算出來的」,即不能容易理解嗎?最跑一個「不變系數」1.9出來,實在奇怪。

其實兩者的關係概念不是太難明白的,讓我簡單解釋一下。先說「月平息」,這就是每月一個定息定額的利息收費,拿10000元作例子,月平息0.2厘,即每月利息為20元(10000 x 0.2%),如果分期12個月還款的話,本金就每月還833.33元(10000除以12),加上利息20元,即每月還款額為853.33元,總還款額就是10240元(853.33 x 12)。

按這個計算,借10000元,一年期,總共還了10240元,實際利息不就是240元,那「實際年利率」不就是2.4厘(240除以10000 x 100%)嗎?非也。

的確一年下來,總共還了240元,這個240元很容易計算,正正就是月平息每月20元,12個月就是240元,沒花沒假,但「實際年利率」則不是這麼簡單的。

要好好解釋「實際年利率」,可以先留意一下最後一期的還款額,在第12個月初期,尚欠銀行的款項應該只有833.33元,按這個月的20元利息計算,銀行向你所抽的利率是否還是0.2厘呢?如果按10000元計算就還是0.2厘,但按這一刻所餘下的欠款計算(即以833.33元計),應該是2.4厘才對。

其實除了第一個月的欠款是10000元之外,每個月的餘下欠款都慢慢減少,所以第一個月的實際利率是0.2厘,但之後每個月的實際利息都比0.2厘為高,「實際年利率」就是把不同月份的利率加起來,所以不會是0.2厘 x 12。

所以,在計算「實際年利率」時,不應該把每個月都計算為0.2厘,然後就加在一起,按經驗來說,應該把這個直接加起來的數字再乘以1.9(不變系數),即大約4.56厘,要證明這個「不變系數」,不妨拿excel計算一下,又或者拿中學讀書時的Arithmetic Progression(A.P.)出來研究一下。

明白了這個關鍵,又知道了這個「不變系數」的由來及背後意義,下次有興趣了解銀行及財務公司的借貸計劃時,應該可以很快盤算,多複雜的推銷手法都騙不過blog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69

社區O2O創業者需要正視的五大實際問題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3/144344.html
7月21日晚上,筆者接到一位來自廣州社區O2O從業者的電話。我們一起探討了關於社區O2O在實踐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坦率地說,這些問題也只是諸多問題中的冰山一角。之前我在《做好社區O2O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一文中就已經大致概括了三點:(1)社區存在的多重利益關係鏈;(2)用戶與商戶的兩端教育;(3)線上線下是否存在脫節。當然,這三點講得比較泛,昨天晚上我們更多討論了一些細節方面的問題。這裡把我們聊的主要內容展示出來,供業內人士一起探討,共同促進行業發展。

目前創業企業都有哪些合作形式

(1)與大型物業連鎖集團合作:這些物業企業有實力整合小區內的各種服務,但缺乏互聯網基因,沒有互聯網人士的幹勁和敏感度。所以互聯網創業者做一個社區APP與這些大型物業合作,覆蓋的小區絕對是成片成片的。這塊蛋糕看上去非常誘人,自然少不了大批分食者。這裡講求第一要素:快!趕在其他同行前面拿下這些主要陣地!第二產品要好,經得起折騰。這個比較難,現在大部分都你抄我,我抄你,沒有火眼金睛基本就認為是一個模板出來的,頂多變了個花色,改了個名稱而已。第三運營真的要肯吃力,讓人家看得見摸得著。最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給人家帶來看得見的效果,給物業也好,給用戶也好,或者給商戶也好,就算各個擊破吧,絕對不能一個都不討好,那就真沒戲了。

(2)整合中小型物業管理企業:中小物業一般因其業務覆蓋有限,營收不很理想,因此他們是最有希望被突破的整合對象。與他們合作在初始階段難度不大,困難除了上文說的需要盡快拿出成績給人看外,還有就是這種整合是一家一家的去商談去對接,步子邁得很慢很艱難。

(3)整合商家和用戶資源:這種合作就是大家熟悉的叮咚小區和小區無憂。一個側重用戶端的資源整合,一個側重商戶端的資源整合。只要用心伺候好一方,就有了議價權和商家談和物業談。側重用戶的關鍵看是否真能把用戶伺候好,實際上用戶是最不好伺候的;側重商戶的需要對用戶做推廣,還需要把控商戶服務質量,本質上說也是為了討好用戶,好讓用戶上來購買商戶的產品或服務。說到底,還是把控的事!

線下把控是個難題

一個新產品的問世,必然帶著創業者的許多憧憬,也帶著商戶和用戶的諸多期望。社區O2O天然是個兩頭受氣的夾板,用戶期望用了你的APP物業服務和商戶服務的服務質量和效率能得到大幅提升,物業期望用了你的APP能夠在短時間內扭轉困局,增加營收。作為社區O2O運營者,如果你不能夠在短期內解決這些問題,你的合作夥伴(物業)會給你白眼,你的用戶會不聲不響地把你卸載,你的商戶在無數次白等中漸漸對你失去耐心,等到你火急火燎地跑到他/她面前希望談合作時,他/她會甩你一臉冷漠。看官,你想說什麼?把幾個社區做透再複製?哈哈,你不是在開玩笑吧。每個社區都會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存在,不是樓房蓋一樣就可以把服務複製過去,因為組成這個社區的是無數個性格迥異、興趣不同、觀念有差異的大活人。人不同,社區文化就不同,社區氛圍就不同,社區環境自然也會不同。

所以不要指望從一個樣板社區一下子大規模複製成片的城市,這必定是一個一步一個腳印的拓展工作。就是彩生活看上去很牛叉的樣子,它也是僅僅侷限在它自己能覆蓋的網點。當然,這些大的物業企業也有殺手鐧——投資併購中小物業,通過併購物業實現網點覆蓋的規模化運作。

所以,走得慢了,能佔領的地盤會越來越少;走的快了,產品和服務跟不上,讓商戶和用戶傷透了心,名聲掃地。

物業取完經單干怎麼辦

有人會問了。如果跟物業合作,在合作過程中,物業學會了一整套流程和方法,自己另起爐灶把合作者擠出小區單干怎麼辦?有沒有這種可能?我們不能排除,但是這樣做必然有一個過程,同時用戶一旦接受了一個平台,然後再讓用戶放棄原來的平台去到另一個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的平台,你覺得靠譜麼?因為這個遷移成本是很高的。人們一旦習慣在某一個平台購物、交流,他們就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依賴,即使遷移也需要花費一段時間做宣傳推廣。

當然社區O2O運營者也可以根據自己整合的小區可以跟物業商談,根據掌握的數據做分析,產生對物業和商家有利的信息報告。這或許有些說服力。

商家有哪些盈利途徑

一般來說商家的盈利點有三個:(1)廣告;(2)引流;(3)促單。不過我覺得除了廣告稍稍靠譜點,其他兩個都靠譜不到哪裡去。引流,把用戶導流線下?一個小區就那麼大,你把用戶導流到線下實體店,用戶知道了這個店在哪裡,再有需求還有必要必須通過你APP解決麼?同樣,店家知道了用戶住在哪一棟樓哪一門號,直接上門服務就OK了,APP的作用就是最開始的拉新,拉完新就「死」。促單?實體店舉個牌子繞著小區走幾圈就完事了,或者在小區門口擺個攤立個牌也可以,還有必要必須經過APP麼?而且現在的團購、地圖等各種應用都包含了LBS+促單選項,不差你社區APP一個!說廣告靠譜的前提條件是必須確保用戶粘性,只有這個APP使用頻率極高,且能提供的同品類服務極多,用戶沒法一個一個找,那麼競價排名或搜索排名或者默認推薦等,在這裡就派上了用場。

將來社區O2O會呈現什麼趨勢

這裡可以小小的預言一下,將來的社區O2O競爭或將呈現曾經的千團大戰。現在我們已經隱隱感覺到有草根創業者在本地蠢蠢欲動,有大物業集團在瘋狂圈地,有大資本支持的社區O2O運營商在闊步擴張。由於社區O2O本地化屬性極強,沒有誰能夠一下整合全國的社區,大家都在探索,都在拚命搶先。在初期,大家各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深耕,埋頭做活,搞好自己的產品,哄好自己的用戶,所以還感受不到競爭的激烈;到中期,一部分已經有實力的運營商開始吞併實力弱的企業,這個時期將會明顯出現諸侯割據的特徵;到後期,廝殺激烈期,市場上將明顯出現的少數幾個行業巨頭,相互滲透,相互博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90

不明白價值投資實際如何操作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9.html

早前發過一篇文章《你真的在價值投資嗎? 》,講述有blogger可能誤以為自己在價值投資,其實只是在行使技術分析的操作。在文章中有blog友留言指明白價值投資,但不能掌握其實際操作,今天止凡想討論一下。





Milk留言: 
 
那什麼是價值投資呢?我看你很多篇文都有提過,但又沒有詳細說,所以你的理念我是看得懂的,但實際該如何我又不懂了。


野鴿子回應: 
 
價值投資方法很多元,但中心的思想就是評估商品的現有價值,以及評估買進後可能的預期報酬是否滿意。
 
簡單的可以用市盈率、市帳率、股息率,複雜一點可以搭配產業分析、成長性、獨佔性(特許事業)、市佔率,以及自己評估資產重估的價值或者股息折現率,還有就是針對總體經濟的評估,以及各資產之間的價值比較分析。
 
比方說,當美國十年期公債利率2%與4%,也會影響投資公司債、股票、房地產的預期報酬。另外,預期央行走向升息與降息,也會影響資產的評估價值,有時候是絕對,有時候是相對,也可能因為對於商品的了解程度多少有關。
 
說實在的非常複雜,但如果有一定程度後,其實會發現一些簡單的評比就很好用了。


止凡回應: 
 
如果能簡單說兩句,提醒看那幾個數字就懂價值投資,這樣的話就不會絕大部份人都賠錢了。
 
價值投資就是看價值,其實很多地方都有體現,簡單如你去日本旅行,很多人都會心中有個數,去北海道五日大約多少錢,但其價格會因匯率、季節、經濟等改變,所以在不同時期,身邊朋友都會討論一下,「現在去日本很貴」、「現在yen平了,去日本很抵」之類,有否想過為何價格影響不了他們對價值的判斷呢?
 
要了解一件事情的價值(非價格),需要對事情有很深入的掌握,其實多數人都有這能力,只不過用了在吃喝玩樂之上。
要對投資項目建立價值感覺,不誤會價格就是價值,需要下苦功,慢慢來。但當心中有數之後,就容易得多,像日本旅行的例子,我都想學。


後記:
 
在當天上班途中草草回應了這個問題,一路上還是在思考。blog友說不懂價值投資實際操作,我實在有千言萬語說不通,不可能在這裡講三兩篇章就能令一個對股票價值沒多概念的人變成隨時可以對公司股價估值,但又很希望點出關鍵之處予blog友,好讓大家明白問題所在,亦得知改進方向。

在留言中提到過到日本旅行的例子,記得以前都有說過,舉這個例子應該令更多人有親切感吧。在平日跟朋友討論旅行時,不少人心目中這的確有個「價」,他們會問「你是自己去還是跟團?」「包多少餐?」「有無自由活動?」「有無樂園、主題公園?」「坐什麼航班?」「多少星級酒店?」等等,討論過一輪問題之後,某人話這樣去五日要7000多,其他人可能很快的話「這個時段這個價貴了點呢,雲雲。不少更留意走勢,不時話Yen平了,是時候去日本,但又可能因為Yen平了,太多人也想去日本,因而旅費又會變貴了。

為何旅遊公司定出的價格不會左右他們的思維呢?他們心目中的「價」是來自什麼呢?這都是來自心目中的一個database,可能起初到日本旅行,跟其他地區一樣,大家都要找資料,到旅行社聽介紹,周圍問人意見,貨比三家之類。慢慢地,日本去多了(我這個不常去旅行的都去了兩次),要留意的東西都自動讀了入腦,腦內有不少既定的價值可作參考,隨口說過行程及地方都能預計其價值。

這需要經驗積累的,好像去過某地,按某行程,當時心情如何,豐富不豐富,行程有多充實,感覺有多開心,付出了多少錢,這都可能變成心目中的一把尺。今天blog友的問題,換轉是發問於日本旅行之上,即怎樣衡量去北海道五天團的價值如何?7000多元是否物有所值呢?大家怎樣回答呢?不太可能回答,因為你知道當中影響其價值的因素實在太多了。
 
不過,有一點要先搞清楚,就是價格及價值要分清,在日本旅行的例子中,大家心中的「價」其實是價值,是你的價值觀,來自你腦內的database。而日本團的價格是每天都可能不同的,可能Yen匯率在變,報團人次在變,日本發生災難及排華之類又會變,這會令日本團價格又升又跌。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就是這個問題,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不可能拿過往日本團的最高及最低價格再除二,用這個平均數就說成是日本團的價值,相信這個例子大家會更明白我前一篇文章的意思。

把問題說回股票的價值投資之上,價值投資就是這樣的一個遊戲,你對一家公司的掌握程度如何,其價格跟你覺得的價值有多少出入,這個市場內總有人跟你的看法不同,而大部份都不是從真正價值角度去考慮買賣,所以運用價值操作投資,可能會有不少人以奇怪的價格向你買賣股票,掌握價值投資有一段日子後,慢慢地你會對市場錯價習以為常,不感奇怪,會認為股市只是一位情緒化的「市場先生」。

到底有何因數影響其價值的評估呢?正如上面所言,影響因素非常多,我認為每個影響公司營運的因素都會影響其價值。看某支股票,最少要明白它的business model,說出公司的運作及賺錢模式,知道如何賺取每一元,了解管理層作風,明白公司財務是否穩健,公司是在發展期還是成熟期,大舉借貸還是在減貸,多餘現金又怎運用。怎樣才叫了解足夠,這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投資是一門藝術多於一門科學,你只能盡量了解得多。
 
要了解的問題,就好像有人找你投資開舖做生意,作為投資者,你要了解什麼?當然要知道做什麼生意,能否有錢賺?如何賺?風險在哪?這些問題很正常吧,但今天面對股票,不少人都會偏向只問要投資多少錢?回本期多長?每年可以分多少紅利?這就是只看市盈率、市帳率、股息率這類數字,這些數字當然要知,尤其在買賣時都要知其價格,但不要以為單單考慮這幾個數字就是價值投資,希望大家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14

通脹被高估 歐元區實際已陷入通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01

BN-BX049_0313eu_G_20140313120804

曾任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現為布里斯托大學研究院的托尼•耶茨(Tony Yates)認為,歐元區可能已經陷入通縮了。他此前曾撰文稱,有證據顯示歐元區通脹被統計局系統性高估了。

耶茨提到的一系列不同研究顯示,很多國家的通脹都被誇大,尤其在歐洲。美國達拉斯聯儲副行長Mark Wynne早在2005年就曾表示,通脹可能存在“平均每年1.0-1.5%的上偏”。

這聽上去好像並不多,但對於目前通脹僅為0.4%的歐元區來說,即便是小的下行調整也會讓該地區陷入通縮,即物價實際上是在下降。如果調整1.5個百分點的話,歐元區的真實通脹可能只有-1.1%,意味著歐元區早在2013年夏天可能就已經陷入通縮了。

這聽上去有些駭人:由於全球四大發達國家央行的通脹目標都是2%,投資者對3%和1.5%通脹的理解是大大不同的。但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區別實際上只不過是統計方法的問題罷了。

當經濟陷入通縮,會出現巨大問題。需求下降,增長停滯,因為消費者認為,為什麽要現在小費而不是等到物價明天更低了再買?

但歐元區究竟是通脹極低,還是通脹下降,這種區別實際上並沒那麽大。美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Dean Baker之前也表達過類似觀點:通縮並不是怪物。低通脹也好,通脹下降也好,與通縮的效果其實是一樣的,只有細微差別而已:

通脹從正到負(通縮)是一個錯誤的方向,但這和通縮仍在正區間內出現下滑並沒有質的區別。問題僅僅是,通脹太低的時候,是不是跨越“零”界限根本不重要。(從實際角度來說,物價指數統計方法的錯誤足夠表明,報告出來的正通脹率實際上就是真實的負通脹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83

通脹被高估 歐元區實際已陷入通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01

BN-BX049_0313eu_G_20140313120804

曾任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現為布里斯托大學研究院的托尼•耶茨(Tony Yates)認為,歐元區可能已經陷入通縮了。他此前曾撰文稱,有證據顯示歐元區通脹被統計局系統性高估了。

耶茨提到的一系列不同研究顯示,很多國家的通脹都被誇大,尤其在歐洲。美國達拉斯聯儲副行長Mark Wynne早在2005年就曾表示,通脹可能存在“平均每年1.0-1.5%的上偏”。

這聽上去好像並不多,但對於目前通脹僅為0.4%的歐元區來說,即便是小的下行調整也會讓該地區陷入通縮,即物價實際上是在下降。如果調整1.5個百分點的話,歐元區的真實通脹可能只有-1.1%,意味著歐元區早在2013年夏天可能就已經陷入通縮了。

這聽上去有些駭人:由於全球四大發達國家央行的通脹目標都是2%,投資者對3%和1.5%通脹的理解是大大不同的。但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區別實際上只不過是統計方法的問題罷了。

當經濟陷入通縮,會出現巨大問題。需求下降,增長停滯,因為消費者認為,為什麽要現在消費而不是等到物價明天更低了再買?

但歐元區究竟是通脹極低,還是通脹下降,這種區別實際上並沒那麽大。美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Dean Baker之前也表達過類似觀點:通縮並不是怪物。低通脹也好,通脹下降也好,與通縮的效果其實是一樣的,只有細微差別而已:

通脹從正到負(通縮)是一個錯誤的方向,但這和通縮仍在正區間內出現下滑並沒有質的區別。問題僅僅是,通脹太低的時候,是不是跨越“零”界限根本不重要。(從實際角度來說,物價指數統計方法的錯誤足夠表明,報告出來的正通脹率實際上就是真實的負通脹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83

余永定:中國資本外流實際上已經相當嚴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667

受到油價暴跌以及西方制裁的影響,俄羅斯遭遇盧布危機,對此,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認為,俄羅斯過早放棄資本管制也是導致危機發生的一個因素。

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稱,俄羅斯經驗再次告訴我們,在資本項目開放問題上必須持謹慎態度。

余永定提到,中國資本外流實際上已經相當嚴重,中國對資本流動的管制主要是對短期跨境資本的限制。“倒逼”並非全無道理,但完全放開的不確定性太大,中國的國內條件和國外環境決定了不應該冒如此之大的風險。

要想加速資本項目自由化?可以,那就請先加速國內產權制度、經濟體制和金融體系改革。難道這些改革必須以資本項目完全自由化為前提條件嗎?當然不是。那麽,為了中國的經濟安全,資本項目的完全自由化就應該作為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最後一步。

在提到關於明年中國經濟的展望時,余永定在采訪中說,2015年中國經濟可能進一步下滑,但是,只要政策得當,保證7%的底線應該是沒有大問題的。

至於貨幣政策基調,他認為2015年央行的貨幣政策會有所放松。但除非經濟出現跌破“底線”的危險,央行不大可能實行非常寬松的貨幣政策。股市紅火、實體萎靡意味著大量資金隱藏在金融體系中伺機而動,但卻拒絕進入實體經濟。此時,僅靠貨幣政策並不能解決支持經濟增長的問題,而根本藥方在於市場化改革。

采訪全文點擊這里查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94

強勢美元下 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創歷史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50

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末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26.16,連續7個月上漲並刷新歷史新高。

12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環比續升0.75%,截至12月末為121.53,同樣連續七個月回升。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創歷史新高,是在強勢美元背景下實現的。

2014年美元兌所有31個主要貨幣料均升值,其中年美元/日元累計上漲逾14%,美元兌歐元則升值13%

人民幣有效匯率是以貿易加權的匯率指數,反映中國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名義有效匯率等於其貨幣與所有貿易夥伴國貨幣雙邊名義匯率的加權平均數,再剔除通貨膨脹對貨幣購買力的影響,就可以得到實際有效匯率。

人民幣實際和名義有效匯率去年於6月開始企穩回升。此前截至5月,分別較1月時的高點回落5.98%和4.35%。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2014年全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和名義有效匯率分別上漲6.24%和6.41%,升幅較2013年的7.9%和7.2%下降。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20

實際利率高居不下 私募或現更多違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91

儘管央行又是降准又是降息,企業貸款利率仍然高居不下,已有三個中小企業私募債產品發生違約,這一趨勢今年可能擴大。

今年以來,僅在前兩個月就有「12東飛01」、「12致富債」和「12藍博01」等三隻私募債相繼出現兌付危機,而在去年全年也僅有7只私募債違約。目前,剔除價格因素後的一年期貸款實際利率為4.59%,創5年新高。香港匯豐銀行(HSBC Holdings Plc)經濟學家朱日平接受彭博新聞社採訪時稱,今年將有更多違約發生:

我擔心的是通縮,通縮抬升了實際債務負擔。追蹤中小企業產品售價的PPI指數已經在過去三年呈負值。結果就是,這些企業的利率大幅下滑,所以更多違約可能發生。

實際上,中小企業私募債違約已經屢見不鮮。2014年就有「13中森債」、 「12華特斯」等六隻私募債先後陷入償付風波。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2014年以來私募債信用事件增多主要是隨著私募債規模不斷擴大、到期不斷增多而出現的正常現象。根據現有數據簡單計算,中小企業私募債真正涉及債券到期本金違約的次數和金額概率分別為3.80%和2.13%,整體上還是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

按2012年6月發行首單私募債,債券期限大都為2-3年推算,2015年將進入私募債的兌付高峰,私募債違約恐集中爆發。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認為,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經營頹勢難改,隨著到期量逐漸增多,未來私募債違約或呈常態化。

國金證券分析師王聃聃則表示,在貨幣寬鬆發力托底經濟背景下,股債慢牛有望延,而4月可能還有再次降息降准空間。他認為,寬鬆貨幣政策呵護下,股市、債市慢牛格局有望延續,但考慮到債市收益率下行空間有限且已較為充分反映降息預期,降息後股市走勢將強於債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