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守拙筆記】(30)平安股權哥德巴赫式猜想(草稿) 魏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351fbf0100lm4i.html

 11月20日,平安集團發佈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平安信託與林芝新豪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擬以12.2億元的對價受讓新豪時持有的平 安證券9.90%股權。公告同時稱,新豪時持有平安人壽4216萬股和平安產險3842萬股已受讓給平安集團,對價分別為8310萬元和1.04億元。目前,新豪時還持有平安集團股權3.77億股。


    今年9月,平安集團員工持股平台深圳新豪時公司註冊地由深圳變更為西藏林芝,根據西藏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辦法規定,新豪時可以享受自開業 之日起,免徵2年企業所得稅。同期平安集團員工持股平台深圳景傲實業也遷往西藏,根據規定可享受免徵企業所得稅1年,景傲實業目前持有平安集團股權 3.31億股,免稅期限不同是由於企業經營範圍類別導致。平安集團高管持股平台江南實業目前尚未遷出深圳,目前持有平安集團股權1.39億股。


    通過這些跡象,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出,新豪時和景傲實業將在未來與平安集團脫離干係,而他們持有的接近 7.7億股平安集團股權的去向將是我們跟蹤的重點,這也是影響未來中國平安股價表現的一個重要因素。若以55元/股均價計算,這些股權市值也在400億元 以上。這不是一般性質企業能夠貿然參與的事情,二級市場已發生的中央匯金參與幾大國有銀行增資配股,中移動參股浦發銀行定向增發投資394億元,方能有此 大手筆。


    目前平安集團第一控股股東為匯豐集團,間接持有12.3億,佔總股本16.13%;第二控股股東為國有企業深圳投資控股公司佔總股本 6.3%。作為金融控股集團,這種股權結構在中國大陸市場是絕無僅有的。雖然從企業治理、發展角度而言,這種股東結構非常有利,但從間接影響幾億國民民生 角度而言,是否存在潛藏金融安全風險,官方與民間皆存在較大爭議。匯豐集團近年來並未因大比例參股平安集團、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和上海銀行而滿足、而停滯 不前——匯豐銀行在中國各大主要城市已設立104家網點,匯豐人壽已開業一年有餘,匯豐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匯豐晉信基金……。試想若干年之後,匯豐將從平 安的導師、控股股東轉變成為平安強力對手,並逐步佔據中國金融市場主導地位後,能否一如既往地支持平安?


    幾點猜想:


    一完全通過二級市場場內減持。在5年時間內分批減持,市場壓力尚可以慢慢接受,但之後平安股權將更加分散,從近期國美事件聯想,對於將來管理層穩定將不利,企業發展將受其拖累。

    二通過大宗交易場外轉讓。


    1.定向轉讓於某一特定對象。優點,股權結構穩定,長期控股股東對於管理層穩定,企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目前有此實力的目標不多。


    2.定向轉讓與某幾個特定對象。通過平安信託成立員工持股信託計划來受讓部分股權,類似股權激勵制度、受益於持股計劃的紅利,形成穩定、互為制約的股東結構。  

    如何既能保持中國平安旺盛生命力、創造力,避免大型國企通病,又能相對保持國家金融主權控制力,避免中國平安由於股權之爭產生的管理層動盪,更不要讓製造業成為世界製造工廠一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金融領域,是我們要長期思考並關注的一個問題。


    新豪時和景傲的減持是確鑿無疑的。對於這2家肯定希望以高的市場價格賣出,而大宗交易通常存在折價交易,且平安的標的又高,就像你說的,有實力的不多。實 際情況更多的會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按照公告每年30%的額度,最快在2012年減持掉90%,剩餘的10%對市場形成不了阻礙。

    接下來2個問題是:(1)那麼多的股票會有誰來接盤?(2)平安的股東結構會對企業發展造成哪些影響。

   (1)那麼多股票會有誰來接盤?

    我EXCEL上的歷史記錄: 2008年3月3日,平安流通A股從8.05億增加成39.2億,增加數量為31億。

股東人數的變化:

2007年4季度,A股股東總數178961

2008年1季度,368464;2008年2季度,341537,2008年3季度,379182,2008年4季度,323563

2009年1季度,289170,2009年2季度,265807,2009年3季度,280728,2009年4季度,352043

2010年1季度,378715,2010年2季度,337969,2010年3季度310977                            

    3月3日31億的減持不可能在3月31日之前全部完成,歷史數據標明,雖然有31億的減持,但是股東人數未明顯增加,說明市場有資金在吸納籌碼。浮出水面 的是基金從2008年1季度末持有1.8億,最低是2008年2季度的1.2億,之後持有數量上升為8億--10億股左右,最新2010年3季度是189 家基金持有66.9億股(個人覺得這數據有些不準確,偏低),佔流通盤14.33%。

    假設剩餘的帳戶全是無關聯的個人帳戶,戶均擁有平安是13600股(40.8億/30萬),戶均資產75萬,按照55元/股計算。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2008年的統計數據,自然人投資者10萬元以下持股帳戶數佔90.66%,10-30萬元佔6.8%,30-100萬元佔1.89%,100萬元以上佔0.41%,2008年的自然人帳戶數2759.81萬戶,絕大部分是開上海深圳帳戶,2750萬/2,加上2年的增長,算1500萬戶。算08年是歷史低谷,現在把市值乘3倍計算,就是減去10萬帳戶以下的比例,剩餘是10%*1500萬戶=150萬。 30萬/150萬=20%  在帳戶市值超過75萬的中有20%持有平安,這種可能性不存在。那麼就有沒有浮出水面的帳戶持有平安,我不知道是誰,但我知道肯定有。那麼31億的減持是這樣的局面,31億*20元(平安最低價格)也要620億,那麼55元*7.7億=400億的減持不會壓垮平安的股價。

    關於這2家員工持股減持的情況,只有在2010年報和2011年1季度報表中再分析,希望它們把減持額度全用完。


   (2)平安的股權結構:即使這2家不減持,平安的股權分散也是很明顯的。但是平安的管理層卻一直很穩定,從來沒有由於股權的問題造成管理層動盪。那肯定有 平衡的力量在起作用。那麼在這2家減持之後,除了匯豐之外,誰都不是有關聯的股東,不太可能出現國美的情況,沒有誰處於控制的微弱優勢,誰處於有挑戰可能 的微弱少數。管理層還能保持穩定,最近新任總經理的順利上任也證明了這點。

    那麼匯豐是否會倒戈一擊,成為平安的對手呢?不太可能,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肯定由本國金融機構控制,外資只能起到補充作用。除非天朝淪陷為殖民地,即 使天朝淪陷,也輪不到匯豐在天朝唱主角,應該是花旗。匯豐只能處於拿著16%的股權,在它的財務報表上把它體現出來而已。

    這樣的股權結構是否存在金融安全風險,我個人認為這是個偽命題。金融企業的風險在於其如何控制風險,資本金是否充足等一系列指標來控制和體現,而非有個大股東就可以避免安全風險。兩者沒有必然的關係。


    上文初稿於2010年11月28日,幾個月過去,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變化。比如2家員工持股的減持數量;比如基金等機構持股數;比如向鄭裕彤相關公司的定向增發,似乎在慢慢解決控股權問題。將此草稿登出,拋磚引玉想聽到更多朋友的真知灼見。

 

   (註:以上黑體字部分為好友archer的觀點。感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93

抱樸守拙贏一生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ihy.html

抱樸守拙贏一生
宏達新材日K圖

    有位朋友得知宏達新材(002211)將要資產重組。盡管這只虧損股已經漲的很高了,但他認為,這是一個炒作概念的大好機會,說不定也會像三江購物那樣,資產重組概念可讓它翻幾番。於是乎,他追高下註!可人算不如天算,上周劉主席講話一聲吼,股市應聲而倒,宏達新材也連日大跌。更要命的是,宏達新材發布公告,重組進程終止(重組失敗),昨天該股雪上加霜,收盤於跌停板!
    “媽的!失算上當!成了不折不扣的韭菜!”朋友沮喪不已!
    炒股,追高本來就是個高難度策略,再加上該股企業嚴重虧損,重組又很不確定,怎可想當然地拿三江購物來說事?人家三江購物,一來本身是個好端端的企業,二來現在馬雲阿里巴巴入股,大力整合與發展線下銷售網絡,這個布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哪是單單一個概念的事情?還有,馬雲是個什麽樣實力的股東?難怪三江購物聞訊瘋漲。宏達新材怎可與之相提並論?
    我們小散炒股,既無準確而及時的消息來源,又無其它什麽優先資源可撈,連做個後知後覺者都難,硬要屁顛屁顛地去湊熱鬧,企圖快速翻倍,這樣,我們不當韭菜誰來當?我操!
    其實,長期而言,股市是個賺慢錢的地方,而賺快錢是不可持續的。鑒於這個歷史事實和客觀規律,我們小散實在不應該也沒必要去投機取巧。股市是埋葬“聰明人”的墓地。所以,做股票還是愚拙一點為好,要有鈍感力,抱樸守拙或許能夠走得更遠,勝率更大。
    下面我舉兩個例子來作比喻解釋:
    一、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
    曾國藩是一個崇尚“守拙”的人,他不相信任何取巧的事情。他憑借“結硬寨,打呆仗”的戰略戰術,打敗了太平軍。
    所謂“結硬寨”,就是遵循曾國藩的規定,湘軍每到一個地方,首先要選擇最好的地形,按照嚴格要求安營紮寨。“結硬寨”能夠達到“制人而不制於人”的目的,把進攻轉變成防守,等著太平軍來進攻。這一戰略戰術正好符合《孫子兵法》之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湘軍的任務是進攻被太平軍占領的城市,怎麽進攻呢?很簡單,每到一個要攻打的城市,先不急於攻城,而是在城邊挖壕,挖成一道又一道的壕溝。這樣,湘軍打一個城市用的時間不是一天幾天,而是一年幾年,把城市圍得水泄不通,斷敵糧道,斷敵補給;太平軍熬不住,出城進攻,便陷入湘軍固若金湯的防守陣地,有來無回。曾國藩這個打法看似很呆笨,但是非常有效。這就是“打呆仗”。
    從整個“結硬寨,打呆仗”過程來說,曾國藩沒有一仗可說是打得精彩漂亮的,但最終卻贏得勝利,而且付出損兵折將的代價又小。
    二、李昌鎬的“不得貪勝”
    有石佛之稱的李昌鎬是圍棋界所向披靡的常勝將軍,他實現了世界職業圍棋比賽“大滿貫”。我國圍棋高手馬曉春九段曾說,如果一手棋的效率滿分是10分的話,那麽李昌鎬的棋,每一手最多打6分到7分。從來沒有一著妙手的李昌鎬何以百戰百勝呢?用他自己的話回答是:“我從不追求妙手,從不想一舉擊潰對手。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不得貪勝。”原來李昌鎬的取勝之道是,首先不出錯。因為人求勝欲越強,往往就越不冷靜,也就越容易出錯。
    無論是曾國藩打仗,還是李昌鎬下圍棋,他們取勝之道都遵循了孫子兵法:“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投資不也如此嗎?用巴菲特的觀點來說,找到足夠的安全邊際,比找到某一只牛股要重要的得多。即使你炒作題材成功幾次,也未必能夠獲得大成就。投機取巧贏一次,抱樸守拙贏一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