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Q:新聞說嘉義一家蛋捲店每天顧客大排長龍,大部分是黃牛,他們買蛋捲再高價賣出,雖然很多人靠此為生,但這些黃牛存在對社會是好事嗎? A:經濟學無法回答「好不好」,但可以解釋黃牛的功用;就是減少社會浪費。 一般人認為產品價格高,是因為黃牛轉售抬高價格。因此黃牛只是剝削消費者。 但這種說法忽略了:黃牛所以能轉售,是因為人們願意付更多錢來買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卻沒有漲價,有轉售圖利空間,才會有黃牛—哪個黃牛笨到去買轉售無利可圖的東西?一般人把產品價格高歸罪於黃牛,根本是倒果為因。 其次,人們願意為這產品付更多錢,但該產品卻沒有漲價,這就造成「短缺」—也就是人們想買的數量大於廠商提供的數量。買者就得用價格以外的方式來競爭這個 產品,這些「非價格競爭」的方式,有的是討好供應者:例如和廠商攀關係、展示美色,或排除其他競爭者,例如武力解決,不然就是最常看到的,人們付出「時 間」排隊來競爭該產品。 不管哪一種手段,都會造成「租值消散」,因為人們耗費資源用這些手段競爭,沒有創造任何有價值的產品,資源就這樣浪費掉了。 黃牛的存在,就是在減少「租值消散」。因為黃牛買到東西,再轉賣給其他消費者,這些消費者就不須再以「非價格競爭」手段爭取該產品,他們不用再去和廠商攀 關係、不用犧牲色相、不用大打出手、也不用凌晨五點起來排隊,他們可以省下這些資源去生產產品造福其他人,這就是黃牛存在的功用。 沒錯,消費者向黃牛買的價格,確實會比消費者自己凌晨五點起來排隊、或是成功的和廠商攀關係時,直接向廠商買到的價格還高,但這也不是黃牛「哄抬價格」。黃牛買到該產品後,他轉售時絕不是愛賣多貴就賣多貴,他必須考量消費者的支付意願。 如果黃牛賣得太貴,就沒有人願意向他買—這是經濟學上顛撲不破的「需求定律」,因此,那些指責黃牛「哄抬價格」的人,其實背地裡是假設不管黃牛賣得多貴,消費者都照買不誤,現實情況絕非如此。 指責黃牛的人都忽略了,黃牛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產品不漲價,人們願意付的錢比產品標價高,才會有黃牛存在。如果把黃牛通通抓起來,那麼人們買這個「僧多粥少」的東西,就得親自去排隊和廠商攀交情、以色誘人,或是和別的競爭者決鬥。 當然,這對可以負擔得起這些手段的人來說是好的,因為他們是在這種競爭準則下,獲得好處的一群,但對其他和廠商沒交情、長相平庸、打不贏別人、又沒時間去 排隊的人來說,就一點也不好了。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 http://www.bwnet.com.tw/Dr.A/ E-mail:[email protected]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4412.html
「真的沒有想到會有那麼大情況。我只是先告訴大家我遲一點要賣,要償還去年參與增發時的借款,希望能夠儘量減少對市場的影響。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賣出一股。」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李東生認真地說。
5月24日,TCL集團公告,為清償借款,李東生擬在未來三個月內減持不超過4000萬股。該公告披露的時期恰逢A股整體暴跌,加上減持影 響,TCL集團股價從5月23日收盤的3.01元跌至5月27日收盤的2.61元,跌幅近14%。鑑於宣佈減持的時機和股價走勢,市場質疑TCL集團先前 有意借助利好消息炒作股價,以方便高管高位減持,也使得李東生飽受非議。對此,TCL集團於5月28日再次發佈公告,詳細解釋了李東生為參與增發2010 年向廣東粵財信託有限公司(國有企業)借款1億元的具體情況。
「上市之後我從來沒有賣過公司的股份,兩次定向增發前後又投入了4.3億元的資金認購。但去年參與增發時有1億是借款而來,是要還的,這一次就是賣部分股票償還借款。」李東生表示,除了還款外,他不想有任何減持行為,此次售股完全是個人財務問題。
「至於1億元借款的利息,是我在其他方面籌來還的,沒有想到用售股的錢還利息。」對於如此安排的初衷,李東生坦言就是不想讓市場流傳含糊的信息,認為他是為了減持套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上市公司高管減持普遍按照「先斬後奏」的模式執行,即先行減持再發公告披露。「其實我也可以先把股票賣完再發公告,之前TCL集團平均日成交超過10億,要賣出1億元的股票只需要一天的時間,如果這樣做那可能就什麼事都沒有了。」
「但我自己覺得我作為公司的董事長賣股還是有影響的行為,我應該做得到位一點。我沒有在資本市場套利的動機,說我們發很多消息把股票做上去再走,這樣的想法根本就沒有過。如果真是想在市場上套利,就像上面說的,先賣完了再發披露嘛。」面對市場的質疑,李東生自稱有點鬱悶。
他說:「由於我宣佈減持的行為,對股價有一定的影響,相信市場有能力在短時間內修復,希望投資者信心不要因為最近的波動而受到影響。」
李東生表示,華星光電克服日本地震的影響能夠按計劃爭取8月份試產,第四季度實現第一期設備量產。對企業競爭力的貢獻在明年下半年體現出來。TCL的彩電業務情況也正在逐步好轉,從4月份開始,國內市場銷售和去年同期比已有明顯增長,相信第二季度起會持續改善。
http://philipleung168.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
最尾一日又扯回牛熊附近, 雖則呢個月已跌死好多細價股投機人矣. 賬目賺蝕都唔點睇, 反而百萬倉組合今個月唔使持續跑輸, 板回兩巴仙, 呢個先緊要. 咪話后悔點解係廿萬三唔識沽, 唔係神, 就唔好做神既嘢, 强化組合長期先至有得守, 跟住先有得贏.
睇番組合, mfc 算比較對美經濟敏感, 今次調整浪守得幾硬淨, 所以唔會睇得美太淡. cop 石油好似無跌過咁, 雖則前少少已早跌咗, 所以資源股應無咁快散, 買外國點都有啲 edge 既. 兩中女就好似揾到底. 其實今次都算守得穏, 唔跌番去萬九樓下, 點風險微調都係作用不大. 百萬倉風險性都不少, 再加怕且唔夠審慎囉. 係今次十連跌本人都唯有死守, 肉痛當然有, 但經過零八年個滄海, 都係咪埋眼, 閉門讀書好過嘞, 係低位唔郁好過郁囉, 呢啲怕且係散仔既强項, 你無需要做任何嘢, 亦唔雖要為某些人負責去做違理既事.
曾生放風話起番居屋, 旋踵啲經濟師啊, 財演啊, 專欄作家啊, 知名商家啊, 就即登報話會推冧個市喎, 同私樓爭地會推高樓價喎, 會爭哂啲公屋地喎, 要等七年早抖喎. 無恥啊真係無恥啊. 呢啲人讀咗咁多書, 就係為咗做虎倀幫閒, 同以前村霸啲師爺打手有乜分別, 咪多咗啲所謂供需定理啊, 嚟兇吓啲小民囉. 市民係有本地居住生存權, 唔通窮就要番去大陸鄉下住嗎, 每個人都有居住權, 窮既可以住 cheap 啲, 但不至於住棺材房啩; 啲后生屋都無, 又點結婚生仔呢, 咁又係, 関個啲大商家同高官乜事, 做好份工等收工咪得, 橫掂收工高位厚職實有著落, 你瞓街係你無本事嘛. 有時同呢啲人講理係無用, 因為啲理已係哂佢地手中, 嗰時就唯有用你既行動, 嚟證明你既實在既存在嘞.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6/3OMDcyXzM2NTM3OA.html
對於互聯網企業近期爆出的裁員事件,摩立特集團合夥人陳兆豐的看法是,就管理問題而言,互聯網公司與傳統企業在本質上並無多大差異,管理者們要做的便是調整心態,回歸商業的根本,用相應的戰略和管理體系支撐起公司長遠的發展。
《21世紀》:最近互聯網企業頻頻爆發裁員,譬如高朋網,凡客等。在您看來,近段時間裁員集中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陳 兆豐:我覺得他們裁員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比如凡客是準備要上市,做好業績,當然也可以看作是一個運營三年多的公司開始規範管理,去除一部分績效不好的員 工,優化績效。他們共性的問題是盈利模式都存在弊端,即營銷成本、銷售成本比較高,整個銷售投入可能已經超過了回報。所以從長期來看,它們必須調整業務模 式,來繼續生存下去。
《21世紀》:有一種說法是,對於高速膨脹擴張的電商公司而言,裁員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最大的問題往往是內部的管理問題。您是否認同?這種管理的矛盾反映在哪些方面?
陳 兆豐:這種管理問題牽涉到B2C企業的戰略和商業模式。現在的互聯網公司已經不像10年前,有一個故事就能圈到錢,然後做一定的收入後上市。如今的互聯網 公司大多是將互聯網作為一個渠道的企業,在本質上和傳統企業相比沒有太大特殊性。因此它們還是得照著基本的商業邏輯來走,首先要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要有 一個可持續性的發展戰略,然後才去擴張它的團隊和業務。所以回到根本,管理者要問的是,公司的戰略有沒有優勢?商業模式是不是可持續?在執行上是不是到位 了?等等問題。
《21世紀》:現階段,電商公司應該如何解決內部的管理難題?
陳兆豐:第一要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戰略,第二 要有一定的差異化,即別人不易模仿的優勢。接下來,管理者要瞭解公司內部需要怎樣的能力和管理體系來支撐起它的整個戰略。這種能力包括公司需要怎樣的營銷 人才,需要多少人才等。管理體繫上,要使激勵機制和考核指標與戰略掛鉤,再配以相應的流程,才能支撐起一個完整的商業個體。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非互聯網 企業,他們管理的方法應該是一致的。
《21世紀》:您認為,近期數次的裁員事件能帶給互聯網行業怎樣的啟示? 陳兆豐:我覺得創業者一定要有個好的心態和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認為開互聯網公司就是為了圈錢上市,還是要回歸商業根本。他們要為特定的客戶群去創造價值, 制定自己中長期的戰略,建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然後再去想如何管理好公司,如何留住人才。很多管理者都會經歷這一條路,即回歸到最基本的商業運籌。
《21 世紀》:在一些公司裁員的同時,仍有另一些互聯網公司稱難招人。您覺得是什麼造成了人才供給的不匹配? 陳兆豐:對互聯網公司來說,大家慢慢體會到留住人才、培養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過去,很多人可能覺得互聯網很新鮮,覺得這是致富的捷徑。但做了一兩年 後,他們發現互聯網公司除非上市,不然薪水和其他行業相比也高不了多少,所以會轉去傳統行業或大公司。
因此,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人才挽 留也是每家互聯網公司的重點。比如阿里巴巴在公司內向員工發起了無息貸款,這也是留住人才的一種手段。因此,互聯網企業一來要證明它的商業模式,建立它的 營收規模,同時又要面對內部的管理難題。相比傳統行業內運營多年的公司,他們的挑戰更大。
|
||||||
二○一一年的最後六十天,立法院突然一口氣通過囤積多年的十五條《公司法》修正條文,其中關於「通訊投票」及配套的「董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將對今年的 股東會旺季帶來重大影響。 撰文‧張瀞文 去年年底通過的十五條《公司法》修正條文當中,與董監改選有關的部分有三條,這三條條文分別是第一七七條之一「公開發行公司應強制通訊(書面或電子)投 票」、第一九七條之一「股東質設過半者,過半部分其表決權將不予計算」,以及第一九八條「董監選舉恢復累積投票制」。 其中,「公開發行公司必須採通訊(書面或電子)投票」這一條,馬上面臨即將開始的股東會旺季,目前主管機關金管會正趕著研議相關配套措施,一般預料初期將 以大型、資本額一百億元以上的公司為優先採行對象。 而除了通訊投票外,為了讓少數股東能擴大參與公司決策及經營,金管會也鼓勵採用通訊投票的公司,採行董監事候選人提名制度。換句話說,因為「強制通訊投 票」將正式上路,而讓二○○五年六月就通過的「董監候選人提名制」從記憶中再度被喚醒,而甚至成為近期各界熱烈討論的話題。 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表示,目前《公司法》或《證交法》在董監事選舉制度上,除了針對獨立董事,強制採用候選人提名制度外,一般的董監事並未強制一定要採 行候選人提名制度,所以如果在公司章程當中,未明訂必須採用董監候選人提名制度的公司,必須在今年股東會當中,針對董監選舉方式修改公司章程。 不過因公司章程修改後,須等到下次股東會才能適用,今年的股東會中,大部分公司可能必須先修改公司章程,才能在下次股東會正式適用「董監候選人提名制」, 目前金管會傾向不強制所有公開發行公司一定要在今年採行通訊投票。 至於通訊投票的配套措施「董監候選人提名制」,則待下次董監改選,與通訊投票一併適用。 大權在握 提名制難杜絕球員兼裁判問題至於什麼樣的人可以擁有公司董監候選人提名權?根據《公司法》第一九二條之一第三項規定,董事會以及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達 一%以上股東,都擁有董監事候選人提名權。此外,若是幾位股東的股份合計起來也達到一%以上,也可共同行使提名權。 持股一%以上的股東,可以擁有董監事候選人提名權,這當然是落實公司治理精神的一大進展;不過因董監事提名人的審查權主要掌握在董事會手中,這樣的情形, 讓部分握有公司相對多數股權,卻未進入董事會決策核心的大股東相當憂心。 雖然法令已經明訂,董事會的審查權僅限一、是否於受理期間提出;二、提名人持股有無一%;三、提名人數有無超額;四、提名時應備文件是否齊全等形式要件, 並須做成書面審查紀錄。 而且,為了避免公司董事會違法濫用形式審查權,杯葛敵對陣營人選,所以法令也明訂,公司須於股東常會開會四十日前,或臨時會開會二十五日前,公告審查合格 候選人名單,不合格者須敘明理由通知提名股東及被提名人,且審查紀錄至少須保存一年,如有訴訟,則須保存至訴訟終結為止。 不過董事會大權在握、「球員兼裁判」的角色,仍讓可能與通訊投票一起上路的「董監候選人提名制」蒙上一層陰影。 有專業人士就表示,提名制雖然相對照顧到少數股東權益,不過若有心人濫權操控,恐將成為董監改選的大黑洞,而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董監改選結果,也將會產生 相當大的爭議性。 台灣的公司上演公司派、市場派透過董監改選搶奪經營權的戲碼時有所聞,由於公司派掌控董事會,同時握有董監提名人選的審查權,在兩派相爭情況下,公司派很 容易淪入私心自用情況,針對敵對陣營人選刻意挑剔情況。 專業人士認為,包括「以提名股東未提學經歷證明文件正本」、「外國學經歷證件未經駐外單位認證」、「持股股數證明文件有瑕疵」、「聲明書格式與公司規定不 符」……等似是而非的理由,都可以對敵對陣營提名人選造成程序上的干擾。 罰則太輕 無﹁法﹂嚇阻公司派操作杯葛若公司派刻意將符合資格的敵對陣營人選不列入名單,或是找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杯葛,普華商務律師事務所律師楊敬先說,目前並無 立即有效的法令可規範,但敵對陣營人選可事前向法院申請假處分,要求將其列入候選人名單。 若是握有審查權的公司派董事會,擺明就是不寫「未將對方陣營人選列入董監候選人名單」的理由,那也僅罰一萬到五萬元的現金,處罰這麼輕微,對於違法但可以 獲得更多席次的公司派來說,根本「不痛不癢」! 另外,若是有公司派真的「明目張膽」的透過審查權,而不讓市場派推出的合格人選列入董監事候選人名單,市場派所能採取的,也僅有事後透過《公司法》第一八 九條,提出訴請法院撤銷其選舉議案的決議這樣的補救措施。 但是撤銷選舉決議僅是事後的補救措施,對於違反規定的公司派,根本產生不了制約、嚇阻作用。劉連煜就說,整個事後的訴訟曠日廢時,搞不好董監任期都結束 了,整個訴訟程序都還沒走完,根本「緩不濟急」。 針對此項漏洞,主管機關經濟部及金管會有必要將相關罰則進一步具體化,甚至董監候選人名單由金管會採取逕付公告的作法,以避免當初強化公司治理的美意,最 後卻淪為有心人士操控董監改選的公司治理「大黑洞」。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w2.html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現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即使企業有盈利能力,但若現金周轉不暢、調度不靈,也將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償債能力的弱化直接影響企業的信譽,最終影響企業的生存。因此,現金流量信息在企業經營和管理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正日益受到企業內外各方人士的關注。
一、現金淨增加額的作用分析
對現金流量表的分析,首先應該觀察現金的淨增加額。一個企業在生產經營正常,投資和籌資規模不變的情況下,現金淨增加額越大,企業活力越強。換言之,如果企業的現金淨增加額主要來自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可以反映出企業收現能力強,壞賬風險小,其營銷能力一般較強;如果企業的現金淨額主要是投資活動產生的,甚至是由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它長期資產而增加的,這可能反映出企業生產經營能力削弱,從而處置非流動資產以緩解資金矛盾,但也可能是企業為了走出困境而調整資產結構;如果企業現金淨增加額主要是由於籌資活動引起的,意味著企業將支付更多的利息或股利,它未來的現金流量淨增加額必須更大,才能滿足償付的需要,否則,企業就可能承受較大的財務風險。
現金流量淨增加額也可能是負值,即現金流量淨額減少,這一般是不良信息,因為至少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會受到影響。但如果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是正數,且數額較大,而企業整體上現金流量淨減少主要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或其它長期資產引起的,或主要是對外投資所引起的,這一般是由於企業進行設備更新或擴大生產能力或投資開拓市場,這種現金流量淨減少並不意味著企業經營能力不佳,而是意味著企業未來可能有更大的現金流入。
如果企業現金流量淨減少主要是由於償還債務及利息引起的,這就意味著企業未來用於滿足償付需要的現金可能將減少,企業財務風險變小,只要企業營銷狀況正常,企業不一定就會走向衰退。當然,短時期內使用過多的現金用於償債,可能引起企業資金周轉困難。
二、對企業現金流量來源和現金流量用途及其風險性,償還債務和支付股利佔淨現金流量的比重分析
(一)企業自身創造現金能力的比率。
計算公式為: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現金流量總額。這個比率越高,表明企業自身創造現金能力越強,財力基礎越穩固,償債能力和對外籌資能力越強。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從本質上代表了企業自身創造現金的能力,儘管企業可以通過對外籌資等途逕取得現金流,但企業債務的償還主要依靠於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
(二)企業償付全部債務能力的比率。
計算公式為: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債務總額。這個比率反映企業一定時期,每1元負債由多少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所補充,這個比率越大,說明企業償還全部債務能力越強。
(三)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比率。
計算公式為: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流動負債。這個比率越大,說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強。
(四)每股流通股的現金流量比率。
計算公式為: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數。比率越大,說明企業進行資本支出的能力越強。
(五)支付現金股利的比率。
計算公式為: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現金股利。比率越大,說明企業支付現金股利能力越強。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的每股股票就可以獲取許多股利。股利發放與股利政策有關。如果管理當局無意於發放股利,而是青睞於用現金流量進行投資,以期獲得較高的投資效益,從而提高企業的股票市價,那麼,上述這項比率指標的效用就不是很大,因此本比率指標對財務分析只起參考作用。
(六)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比率。
計算公式為: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資本支出總額。公式中「資本支出總額」是指企業為維持或擴大生產能力而購置固定資產或無形資產而發生的支出。這個比率主要反映企業利用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量維持或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的能力,其值越大,說明企業發展能力越強,反之,則越弱。另外,該比率也可用於評價企業的償債能力,因為當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量大於維持或擴大生產規模所需的資本支出時,其餘部分可用於償還債務。
(七)現金流入對現金流出比率。
計算公式為: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累計數/經營活動引起的現金流出累計數。這個比率表明企業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滿足其所需現金流出的程度。一般而言,該比率的值應大於1,這樣企業才能在不增加負債的情況下維持簡單再生產,它體現了企業經營活動產生正現金流量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企業盈利水平高低。其值越大,說明企業上述各方面的狀況越好,反之,則說明企業上述各方面的狀況越差。
(八)淨現金流量偏離標準比率。
計算公式為: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淨收益+折舊或攤銷額)。這個比率表明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偏離正常情況下應達到的水平程度,其標準值應為1。該比率說明企業在存貨、應收賬款、負債等管理上的成效。其值大於1時,說明企業在應收賬款、管理存貨等方面措施得當,產生正現金流量;其值小於1時,說明企業在應收賬款、管理等方面措施不力,產生了負現金流量。
三、結合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對現金流量表進行全面、綜合地分析和運用
現金流量表反映的只是企業一定期間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情況,它既不能反映企業的盈利狀況,也不能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但由於現金流量表是連接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紐帶,利用現金流量表內的信息與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相結合,能夠挖掘出更多、更重要的關於企業財務和經營狀況的信息,從而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做出更全面、客觀和正確的評價。
(一)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比較分析
1.償債能力的分析
在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時,首先要看企業當期取得的現金收入在滿足生產經營所需現金支出後,是否有足夠的現金用於償還到期債務。在擁有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基礎上,可以用以下兩個比率來分析:
短期償債能力=經營現金流量/流動負債
長期償債能力=經營現金流量/總負債
以上兩個比率值越大,表明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越強。但是並非比率值越大越好,因為現金的收益性較差,若現金流量表中「現金增加額」項目數額過大,則可能是企業現在的生產能力不能充分吸收現有資產,使資產過多地停留在盈利能力較低的現金上,從而降低了企業的獲得能力。
2.盈利能力及支付能力分析
由於利潤指標存在的缺陷,因此可運用現金淨流量與資產負債表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作為每股收益、淨資產收益率等盈利指標的補充。
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總股本。這一比率反映每股資本獲取現金淨流量的能力,比率越高,表明企業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強。
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淨資產。這一比率反映投資者投入資本創造現金的能力,比率越高,創現能力越強。
(二)現金流量表與損益表比較分析
將現金流量表的有關指標與損益表的相關指標進行對比,以評價企業利潤的質量。
1.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與淨利潤比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與會計利潤之比若大於1或等於1,說明會計收益的收現能力較強,利潤質量較好;若小於1,則說明會計利潤可能受到人為操縱或存在大量應收賬款,利潤質量較差。
2.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主營業務收入比較。收現數所佔比重大,說明銷售收入實現後所增加的資產轉換現金速度快、質量高。
3.分得股利或利潤及取得債券利息收入所得到的現金與投資收益比較,可大致反映企業賬面投資收益的質量。
綜上分析,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構成了企業完整的會計報表信息體系,在運用現金流量表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時,要注意與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相結合,才能對所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得出較全面和較合理的結論。
|
||||||
日前一份調查顯示,超過半數上班族最喜歡的工作形態,是「上下班打卡制」,也就是可以準時上下班,而「責任制」則被視為無良老闆剝削勞工的工具,不少上班族對此深惡痛絕。 不過輿論只把「責任制」歸咎於老闆惡質,這種主張未免太簡單了。唯有拋開價值判斷,客觀的分析「責任制」為何存在,才能了解問題本質。經濟學告訴我們,雇主付給勞工的報酬,取決於勞工對產出的貢獻,但勞工對產出的貢獻要怎麼衡量呢? 如果是推銷員,雇主可按照他成功的賣出多少產品而給予報酬,因賣出多少產品很容易觀察,就像以前家庭手工業「按件計酬」,做出多少件東西就可以拿多少錢,其實是一樣的。 但如果員工對產出的貢獻很難量化,雇主就得改用其他指標來間接衡量員工貢獻,其中一種指標就是「工作時間」。 例如,一個秘書的工作要倒茶送水、收發公文、送往迎來,要精準的衡量她對產出貢獻太難了,所以企業主聘請秘書,就會用較簡單的方式,也就是按「工作時間」來支付報酬,這樣就省下了計算她到底倒多少水、收發多少公文的麻煩。現實裡秘書多半是領月薪的原因就是如此。 也就是說,用「工時」來衡量員工貢獻,是因為員工的工作性質,很難清楚的量化。通常這些工作只能指定一個大概範圍,例如秘書負責做什麼事情,多半只能有概 括性描述,不可能完全用合約一一列出。只要想像一下,雇主在和秘書簽約時,規定秘書該倒溫度幾度的茶水、臉上該掛多少笑容、送公文的步行速度須每小時幾公 里等,雇主和秘書議合約時要付的代價會有多大。 因此這類難以量化的工作,企業多半是用「這段時間我就付你這些錢,你大概就是做這些工作」這種籠統方式來處理。這有點像是企業每隔一段時間付一筆錢給員工,員工則負責「承包」許多難以在勞動合約上一一載明的工作。這就是「責任制」為何存在的原因。 反過來說,員工同樣也是以「我大概就是做這些工作,而這段時間你就付我這些錢」的方式,來接受聘用。這也像是員工將自己的體力、智力「打包」出售,這樣就省下了一一去和雇主討論,到底要做什麼樣的工作、用什麼方式、什麼速度來做這些工作的麻煩。 因此,只要存在著無法清楚量化的工作,就會有「責任制」。除非每個人的工作性質都像推銷員,可以清楚而簡單的量化,雇主與員工就不必用「統包」方式合作, 每個員工都按件計酬,但這是不可能的。「責任制」好不好,每個人都可自行評判,但了解它存在的原因,將有助於人們做出更明智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