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史130614傑弗遜傳(7)威士忌之亂上篇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4/%E8%AA%AA%E5%8F%B2130614%E5%A8%81%E5%A3%AB%E5%BF%8C%E4%B9%8B%E4%BA%82%E4%B8%8A%E7%AF%87/說史130614
傑弗遜傳(7) 威士忌之亂上篇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四)—–「美利堅第一銀行」的建立與「威士忌之亂」
國家財源緊絀的問題沒有解決,漢密爾頓希望開徵新稅種以增加收入。
他當然知道,任何增加稅收的法案,必然會引來反對聲音。他選擇了「威士忌」作為開刀對象,其實也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 一來「烈酒」屬於「奢侈品」,對其徵稅,影響的層面不至於太過廣泛。 而且,這項政策還有一群「鐵杆支持者」。
當時美國的人口中,道德傾向較為保守的「清教徒」為數不少。清教徒對酒精飲品本來就抱持負面態度,部份派別甚至主張應該徹底禁酒。 對於造成酗酒的「罪魁禍首」,如威尼忌等烈酒,就更是深惡痛絕。 故此,以「罪惡稅」之名將矛頭指向「威士忌」,易於在保守輿論中站於道德高地。***
(備註:傑弗遜、麥迪遜和漢密爾頓三人名義上均是「聖公會」Episcopal Church教徒,不過前二人一般都被認為是「自然神論者」Deist;而漢密爾頓年青時似乎也不太虔誠,不過隨著年紀漸長,可能在政治上壓力太大,故好像越見虔誠。)
《國產稅法案》1791年3月在國會通過,規定對以小麥釀製的蒸餾酒類徵收消費稅,又稱《威尼忌稅法案》The Whiskey Excise Act。這是第一項由聯邦政府對國內產品徵稅的稅種。
不過,法案卻完全沒有考慮到一眾西南部農民的處境。 其時西部不少地區還處於半自然經濟狀態,現金不足,貨幣經濟不發達,邊境地區甚至會以威士忌作為交易媒介。 這些地方的人民也許有不少威士忌,卻沒有現金去納稅。 威士忌要納稅,這與「明搶」沒有分別。 在賓凡尼亞西部,情況更為特殊。因為該處地理所限,為高山所阻,交通不便。若將農作物直接運往銷售點,成本過高。故必須走「高增值」路線,先將農產品釀製成烈酒,再運銷至東部城市地區,始足維持生計。 法案對威士尼徵稅25%,無疑斷人生路,時人怒斥此法案為「血淋淋地生拔鵝絨」!
以傑弗遜為首的「自由派」,和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派」,其意識形態的衝突自建國前已經出現。 《銀行法案》和《國產稅法案》的論爭,令這兩個派別更顯得壁壘分明。 1792年,以漢密爾頓、阿當斯和第一任聯邦首席大法官 傑伊John Jay等人為首,「聯邦黨」Federal Party(今「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的前身***)成立了,並以創立於1789年的《合眾國公報》Gazette of the United States作為文宣利器。 為了與「聯邦黨」對抗,傑弗遜與麥迪遜等人成立了「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 Republican Party(今「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的前身***),並在1791年創刊的《國民公報》National Gazette建立輿論陣地。
關於「民主共和」之名,在這裏也不妨稍加說明。 在傑弗遜身處的年代,整個世界的政治思潮較今天要保守得多。 在當時,「民主」Democracy差不多是「民粹」Populism和「暴民政治」Ochlocracy的同義詞。***(今天「佯裝」不是!)所以,「共和」Republic,也即「選擇性的菁英民主」,***已是當時社會接受的極限—無腦唔識字學咩人參政啫,咁無sense邊有資格玩「民主」呀?
故此,傑弗遜等人就算真的是「一心傾慕德先生」,也萬萬不敢獨舉「民主」大纛。將「民主」與「共和」並舉,已是相當「前衛」,相當「激進」了,而當時一般亦會簡稱為「共和黨」。(請小心勿與後來的「共和黨」混淆。)
一直到了後來的第八任總統,人稱「老山核桃」Old Hickory的 傑克遜Andrew Jackson,生於草根,出於行旅,為人不拘小節。 不識之無的他當上「流氓天子」後,就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把黨名改為「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一脈傳承至今。
反過來看,其實「聯邦黨」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他們的黨員中,其實有不少骨子裏都是「君主主義」Monarchism者,只是此等「極端」的論調也不便太過張揚,遂退一步以「聯邦黨」為名而已。
《合眾國公報》的內容以闡釋「聯邦主義的必要性」為主,著力「唱好」國家強大的好處。 有時並會報道聯邦政府的最新動向,方便「東北的貪婪投機者」予以跟進。 偶然也有以開國元勳,尤其是華盛頓為題的「肉麻」個人崇拜文章,內容算是夠豐富了。
至於《國民公報》的內容則較為一致—- 全力抨擊漢密爾頓提出的每一個財政法案。 尤其是在《銀行法案》通過後,傑弗遜有感漢密爾頓的行動,將使政府的權力逐步擴張,最終必會成為吞噬一切的「利維坦」。 漢密爾頓非常危險,他已經成為「自由之敵」。 傑弗遜在《國民公報》上發表了大量反對漢密爾頓的文章,並一再揭穿「聯邦主義者復辟君主制的陰謀」。 銳利的筆鋒、華美的美采、精闢的見解,強大的sense,奠定了傑弗遜在「民主共和黨」無可爭議的領導地位。傑弗遜的評論大多數是就事論事,鮮有惡毒的人身攻擊,只是他的某些「暴民」黨友,就未必有這般客氣了。
《國產稅法案》通過了,但西南部農民卻作出強力的抵制,賓夕凡尼亞境內發生了數宗「見報」的抗稅事件。 典型的案發經過是,農民假扮婦人或印第安人串連十數人,突襲收稅官的驛館,把他拖出來脫個精光,然後在他身上「塗滿瀝青和羽毛」Tarring and Feathering。 這是一個中世紀歐洲常見,用以羞辱中央派員(主要就是稅吏)的私刑,在獨立戰爭爆發前後,已有不少英國官員身受其害。是以Tarring and Feathering一度被認為是「愛國者」的標誌。看來,抗稅者已把聯邦政府與前英政府視為「一丘之貉」了!
在建制之內,傑弗遜憂心如焚。 之前說過,財政部長可是獨當一面的「準首相」,位高權重,財政事務由他全權負責。 而且,華盛頓也似乎相當認同漢密爾頓的「聯邦主義」,傑弗遜與蘭道夫在內閣之中根本沒有置喙的餘地。這樣就唯有靠麥迪遜在議會內發功了。只不過,「建國」至今,議會已經歷了兩次改選,此時「聯邦黨」在議會內已控制大局。傑弗遜唯有孤注一擲了。
說史130616傑弗遜傳(8) 威士忌之亂下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6/%E8%AA%AA%E5%8F%B2130616%E5%82%91%E5%BC%97%E9%81%9C%E8%88%87%E9%96%8B%E5%9C%8B%E8%8B%B1%E8%B3%A28-%E5%A8%81%E5%A3%AB%E5%BF%8C%E4%B9%8B%E4%BA%82%E4%B8%8B%E7%AF%87/說史130616
傑弗遜傳(8) 威士忌之亂下篇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四)—–「美利堅第一銀行」的建立與「威士忌之亂」
1793年2月13日,華盛頓以132張選舉人票,再度全票當選總統,所有閣員獲得留任。
兩個月後,在傑弗遜策劃下,共和黨以手上掌握的「黑材料」,在議會內向漢密爾頓發起彈劾草案。 共和黨指控漢密爾頓對外國貸款事宜處理失當,並要他交代「私人財務混亂」的傳聞。 關於外國貸款的問題,本來就沒有什麼大不了,漢密爾頓從容應付,共和黨亦合作「收貨」,希望快點轉入「正場」—「私人財務狀況」。
漢密爾頓對此用了幾天的時間,撰寫了一份逾200頁的個人財務報告,並引述了多位「傳聞中債主」的證詞,表明各項「傳聞中的債務」要麼已經清還,要麼就是「從來未借過」。報告做得可謂滴水不漏,毫不意外地,對彈劾案投贊成票的僅有五人,其中一個是麥迪遜。 共和黨當然不肯就此罷休,經過幾個月的追查,同年12月,再引述「可靠情報」,指漢密爾頓及其領導下的財政部,與銀行有不法勾結,腐敗政府。 不過經幾輪的國會聽證,卻抓不到什麼有力的把柄,結果……當然就是沒有結果!
此時適逢「英法戰爭」爆發,傑弗遜親法,漢密爾頓親英,兩派政爭再起。 持續的政爭也使傑弗遜感到非常疲倦,更重要的是,他感到已無法與漢密爾頓,甚至是華盛頓繼續合作下去了。 1793年12月,在新一屆內閣任職還不足一年的傑弗遜,辭去國務卿一職,返鄉下耕田去了。
這邊廂,傑弗遜和麥迪遜在建制內最後的抗爭以失敗告終,連他們兩人也心灰意冷了。 那邊廂,漢密爾頓連扳不倒,更加躊躇滿志,也加強了他徵收「威士忌稅」的決心。
1794年5月,漢密爾頓派了執法官將指控抗稅的法庭傳票,送達賓州西部的60家釀酒商,要他們到費城聯邦法院應訊。 對於邊疆地區的農民,前往費城千里迢迢,路費不菲之餘更曠日持久,根本難以負擔。 漢密爾頓的要求,在他們看來無疑是存心挑釁。 雖然聯邦黨溫和派後來「補鑊」,修改法例允許抗稅者在當地法院受審,但雙方關係已經面臨決裂。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1794年7月,人民的怒火終於爆發了,史稱「威士忌之亂」Whiskey Rebellion***(或稱「威士忌起義」Whiskey Insurrection)。
7月16日,有三十個當地民兵得悉執法官已帶同傳票到達,即聯袂到徵稅官 尼維爾Presley Neville位於涼亭山Bower Hill的官署,要向他們討個說法。 雙方衝突,混亂中一個當地民兵中槍身亡,鬧出人命了! 翌日,曾參與獨立戰爭的地方領袖 麥法蘭少校James McFarlane,率領約600名民兵包圍涼亭山,雙方劍拔弩張。 經談判後民兵同意讓屋內的婦孺先行離開,之後尼維爾與其護從及奴隸就在屋內開槍負隅頑抗,雙方激烈交火一小時。 麥法蘭見屋中似乎舉起了白旗,下令停火,並親自趨前探看。 此時屋出飛出一發子彈,麥法蘭中槍身亡。憤怒的民兵一湧而上,把徵稅官的房舍燒燬,俘虜了對方幾名軍官(後來乘亂逃走了),並將其餘士兵解除武裝後遣散。 史稱「涼亭山之戰」Battle of Bower Hill。
群眾隨後毁壞了交通要衝 匹茲堡Pittsburgh外圍的郵政系統,圍堵當地的聯邦法院以阻止審訊。 8月12日,群眾簇擁著立於廣場中央,象徵自由和解放的「自由之竿」Liberty pole,召開全體會議。參與人數已達7,000人,其中大部分並非「威士忌稅」的徵稅對象。 有人高聲提出「佔領匹茲堡」的口號,有人已製作好代表「起義六縣」的「六條旗」,甚至有人聲言要把法國大革命的象徵— 斷頭台,引進美國。
消息傳至首都,漢密爾頓主張強硬應付,因為他重視的是「要建立一種社會規範,這比稅收的來源本身更為重要」。 失去傑弗遜制衡的漢密爾頓更加肆無忌憚,他認為根本毋須拖延,應即時調集民兵直接鎮壓。 愛民如子的華盛頓當然不忍走到這一步,於是他以總統名義發出召諭,命令抗稅者於9月1日前各返本鄉,並承諾守法納稅,則所有事情皆可既往不咎。
起義之火並沒有被總統的諭令所撲滅,反而擴展至整個賓夕凡尼亞,甚至蔓延到維珍尼亞和馬里蘭,一時間大有星火燎原之勢,參與者不計其數。 漢密爾頓再次上表請求出兵平亂。事情發展至此,華盛頓似乎亦已別無選擇,始終「穩定壓倒一切」!於是華盛頓再發出第二道諭令,將事件定性為「破壞社會和平和秩序的煽動者引起的暴亂」!決定以武力解決事情。
將領中不少人都不欲帶兵「鎮壓同胞」,願意參軍者亦不多,維珍尼亞東部甚至出現武裝抗拒徵兵事件,不少的「徵兵縣」更有人豎起了「自由之竿」。 政府判定是次動亂規模巨大,華盛頓決定親自掛帥,在馬里蘭州坎伯蘭Cumberland沙場秋點兵,檢閱 13,000人(這是獨立戰爭時的徵兵規模),並把兵符交付漢密爾頓,由「始作俑者」的他親自帶兵平亂。臨行前千叮萬囑,不可濫施兵威,務以弭兵息爭為念。
「護國平西將軍」漢密爾頓率軍直搗西賓夕凡尼亞,卻沒有遇到預期的激烈抵抗。亂兵一哄而散,根本無心戰爭。 結果整場戰爭只有4個「亂黨」及2個平民死於兵禍;政府軍則有1人戰死,12人死於疾病和意外。漢密爾頓將「亂民」驅散後,再分兵各處圍捕「叛國者」,一共拘捕了幾百人,更揮劍砍斷了當地的「自由之竿」。 華盛頓得知漢密爾頓此跋扈行徑,為防局勢再度惡化,即指派李將軍Henry Lee III(即後來「南北戰爭」中南軍主帥李將軍的父親)往前線接管兵權。 李將軍將大部分「亂黨」釋放,只押解了二十幾人回京。 經審訊後,兩個「匪酋」分別因毆打稅官並燒毀了他的房子和搶劫美國郵政,證據確鑿,「叛國」罪成,被叛絞刑。唯華盛頓以此二人是「瘋子」為由,將二人特赦。
是次「威士忌之亂」最終雖被平定,然西南部的徵稅行動始終極不順利,政府也不敢再用過強手段。 如是者拖拖拉拉,一直到1801年傑弗遜就任總統之時,方才正式廢止「威士忌稅」。
「威士忌稅」激發民變,亦出乎華盛頓等「溫和聯邦主義者」的意料。至於退隱田園的傑弗遜,得聞事態發展,則更是痛心疾首。他認為西部農民的暴力行動僅是有限度的,而且也只是官迫民反。《憲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二修正案》明確保障人民擁有「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訴的權利」,以及「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人民在行使其「憲法權利」時(即「納架生講數」),受到阻撓。
事實上,人民並沒有明顯的武裝叛變行為。政府派大軍鎮壓,反而更容易激發民變。他甚至懷疑漢密爾頓根本就是存心「迫反」抗稅百姓,以便出兵立威!他諷刺道:「一場叛亂被定性、被公告於世,更被派兵鎮壓。遺憾的是,卻始終沒有被找到!」
在心繫黎民的傑弗遜看來,這次「威士忌起義」,最後沒有「同胞相殘」,「血流漂杆」純屬僥倖。這種專橫的手段,不啻是君主制的復辟!傑弗遜本人與華盛頓將軍相交多年,對華盛頓的高尚品德當然絕對信任,畢竟當年華盛頓曾義正辭嚴地痛斥那些想擁他為王的「君主主義者」。 只是時移世易,漢密爾頓的野心是如此的巨大,手段又是如此的高明,他與華盛頓的感情又是如此的親密,一旦「黃袍加身」,這可是「擁立首功」呀!在傑弗遜和他的共和黨友眼中,漢密爾頓顯然已把政府引入歧路,成為「人民之敵」了!
究竟漢密爾頓還有什麼鴻圖大計?傑弗遜又是否從此歸隱田園?聯邦共和兩黨的爭逐又將有何發展?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油價下一步怎麽走?看看威士忌行業的先例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51
石油價格在過去幾個月中慘烈的跌勢引發了市場各種討論。從市場供求關系到OPEC是否應該限產。《紐約時報》高級記者Neil Irwin通過對比石油行業和威士忌行業,得出結論:石油行業的逐利性導致了油價今日的結果。
Irwin表示,作為兩種均使用”桶“來儲存的商品,石油和威士忌在許多方面有類似性。最明顯的一點是,兩個行業都有很強的滯後性。一瓶好的威士忌可能需要窖藏10年甚至20年,而原油從掘井到開采直至最後出油也絕非一朝一夕。
今日市場的原油到底有多少供給其實是由多年之前所決定,而市場的需求則並不以石油商的意誌為轉移。制造商/釀酒商都無法很好的判斷長期的市場需求到底有多大,這就導致了市場在供求關系上的巨大差距。
油價今年的大跌說到底,其實是在為10年前還債。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2001年的時候才20美元/桶),油價十分廉價導致原油開采商無意擴張。2004年用於擴張產能的投資僅有2000億美元。
而隨著發展中國家的高速發展,市場很快意識到原油的供給完全無法滿足需求。經典的經濟學關系告訴我們,需求巨大而供給不足的話將導致漲價。油價隨後節節走高,在2008年末的時候觸及140美元/桶。高油價帶來的賺錢效應促使當年用於擴張產能的投資達到5000億美元。
如今,市場的情況剛好形成了逆轉。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放緩,主要發達經濟體更是多處於通縮境地,對於原油的需求明顯減弱。幾年前大幹特幹的原油商們突然發現面臨“油多無人買”的窘境,美國頁巖油橫空出世更是加劇了這種產能過剩。油價應聲而落也就不足為奇了。
過去10多年威士忌行業的發展卻剛好相反,越來越多人選擇放棄伏特加並轉投威士忌。那麽威士忌行業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Buffalo Trace威士忌CEO Mark Brown表示,“2002年釀造的威士忌到2011年才會出售,我們根本不可能在預測市場上有如此的前瞻性。我們拒絕以明顯高於成本及通脹因素的價格出售威士忌,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一個長期的發展。即便現在市場追捧威士忌,我們也不會放棄這一個原則。”
Buffalo Trace和其他主要威士忌公司以略低於保證市場供求平衡(market clearing price)的價格售酒,從而確保了威士忌價格長期穩定攀升。在2013年的時候,一瓶23年的派比·範·溫克波旁酒售價高達四位數,當然23年的窖藏本身就是一種歷史。
這可能和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理論有一些沖突,但是重要的一點是:這種“小富即安”的心態可以很好的避免市場價格大起大落的商業周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威士忌出夜場:占有率不足2%的壓力與動力
一家坐落於古羊路的日式燒烤店內,來自日本的師傅,專註且有節奏地翻動著串燒,煙霧彌漫的燒烤店內,客人們暢飲著英國、日本等地的威士忌,呈現出一幅熱鬧的電影場景。然而這樣的畫面,在上海這樣的都市中早已是常見的景象。
威士忌,這被稱為黃金液體的烈酒,總是被世界各地的人們將其與“品味”、“成就”聯系在一起。中國快速成長起來的高凈值人群,給威士忌帶來了市場發展潛力。

誰飲威士忌
根據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春玲的報告,目前中國中等收入人口超過1億,未來10年,中國中產總人口的比例可能達到30%~40%。此外,某英國雜誌在調研中國中等收入家庭情況的報告中也顯示,到2020年,中國中等收入家庭人口將超過4.7億。2020年的中國私人消費預計將從目前的32000億美元增長至56000億美元,中等收入家庭及富裕收入家庭消費將占中國整體消費的81%。
這一龐大、快速成長的群體已經在社會、經濟等不同領域中,逐漸顯示出不俗的影響力。
近日,在廈門進行的帝亞吉歐大中華區威士忌高峰論壇上,諾萊仕國際貿易集團總裁李大偉分享了一組數據,諾萊仕旗下分布在50多個城市的200多家酒吧終端銷售數據顯示,單一麥芽威士忌在2013年消費是5017瓶,2014年是22874瓶,2015年是94762瓶,到了2016年,截至11月23日已經達到198360瓶。
“酒圈正在發生消費升級,國內消費者已經從一開始的盲目消費,到現在的選擇消費,起初大家拿一瓶VSOP或者XO,可能不會關註它是什麽樣的品牌,但是在這一兩年的變化中,大家開始對品牌、對具體的品類有了明確的要求。這樣的事情首先發生在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李大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是客戶選擇產品,過去是產品選擇客戶。”
威士忌在中國其實也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帝亞吉歐自1920年開始深耕中國市場,旗下尊尼獲加黑牌被認為開啟了中國威士忌市場。但目前中國消費升級的潮流讓威士忌愛好者們已經不滿足於“黑方”。
“在洋酒整個發展的過程中,它會有個消費升級的過程,這樣的升級不是淘汰,而是多元化、多樣性,不斷被年輕的消費者接受。例如,這段時間最流行的就是單一麥芽威士忌,因為它的屬性代表了現在年輕人的愛好。”李大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此外,許多歐美、日本及中國臺灣的電影中,也不乏威士忌的身影。總是灌輸給人們,喝威士忌是一種成熟、優雅、有品味、富裕的生活方式。這無形中也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消費選擇。
安東尼大約是在5年前進入洋酒行業的,此前是一名媒體從業者。現如今已經從最初的葡萄酒愛好者轉身為威士忌酒吧經營者,收藏著來自蘇格蘭、日本、美國等地100多種威士忌。
記者在找到安東尼經營的酒吧之前,在衡山路、複興西路、湖南路等一帶酒吧區搜尋發現,專營啤酒、葡萄酒,甚至夾雜各種酒類消費的酒吧不在少數,但像專註經營威士忌的酒吧並不算太多。
安東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威士忌吧相比較於其他類型的酒吧,會更加隱秘些。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中,並不算少。現在喝威士忌的年齡層次已經開始趨於年輕化,越來越多嘗鮮者也樂於嘗試單一麥芽威士忌。威士忌消費比較特別的是,一旦養成了消費習慣,忠誠度會相對較高。”

大中華區潛力
威士忌除了有產地的劃分外,根據不同的生產工藝也可劃分為單一麥芽威士忌、調配威士忌等。單一麥芽威士忌是指完全來自同一家蒸餾廠、全部以發芽大麥為原料制造的威士忌。比起調和威士忌,單一麥芽威士忌對原料和工藝的要求更高、陳釀年份更久,也因此價格不菲。
洋酒巨頭帝亞吉歐在近幾年的市場策略中,不斷顯示以高端化引領消費升級,讓威士忌的影響力輻射更廣的企圖心。從其不斷強調發展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勢頭中可見端倪。
記者采訪獲悉,帝亞吉歐在全球範圍內有46家蒸餾酒廠,目前威士忌品類銷量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44%,未來新興市場將占整個消費市場63%,大中華區被認為是威士忌消費的最大潛力市場。
帝亞吉歐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朱鎮豪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一方面現在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全球化,也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的產品;另一方面海外遊的興起,也會助力威士忌市場滲透率提升。”
另外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來自東鄰的日本威士忌也是中國消費者杯中的新寵。三得利(Suntory)、日果(Nikka)、麒麟(Kirin)等品牌旗下眾多威士忌,均頗受好評且被熟知。
2015年,日本成為僅次於英國和美國的中國第三大威士忌進口來源國,貿易總量達到32.4萬升,貿易額超過271.3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7.0%和20.2%。
日本威士忌傳承了蘇格蘭威士忌的傳統,也受到戰後美占時期美國波本威士忌的影響,口感清澈爽口,又迎合了東方人的口味。無論是對資深飲者還是初窺門徑的新手都非常合適。此外,近年來日本威士忌屢次獲得國際獎項、聲名鵲起,吸引了不少消費者慕名嘗試,銷量自然水漲船高。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與白酒、啤酒和葡萄酒相比,進入中國大陸地區不到20年的威士忌還是相對小眾的消費市場,消費人群雖然有巨大的爆發潛力,但與臺灣相比,大陸消費者飲用威士忌顯然未成氣候。
談到威士忌市場,臺灣的重要性不遑多讓,它不僅是全世界人均威士忌消費量最高的地區,同時也是單一麥芽威士忌銷售比例最高的市場,單一麥芽的消費量占威士忌總消費量的50%左右。
Larry是一名來自臺灣的資深威士忌愛好者,擁有16年的威士忌品鑒經驗。因為工作時常往返兩岸間,強烈感受著兩岸威士忌文化的差異。
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臺灣的洋酒市場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幹邑進入的時間最早,所謂先入為主,所以第一階段是幹邑的天下。幹邑的口感很甜,而且送禮會顯得比較高檔。
隨著威士忌的出現,洋酒市場進入到第二階段,而且威士忌當時非常符合臺灣年輕人的口味。
第三階段則屬於分眾市場,消費者變得更加成熟,他們會選擇自己鐘愛的威士忌,並逐步從調和型威士忌轉向單一純麥威士忌。“但在大陸的應酬交際中,白酒一如既往是最佳的社交潤滑劑。”Larry向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事實上,目前在整個巨大的中國酒類市場中,洋酒的市場占有率不到2%,而同為蒸餾酒的白酒卻占據了50%左右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消費者的日常飲食習慣當中,洋酒沒能成為首選。所以如何走上餐桌,成為佐餐酒?
“臺灣與大陸相當接近的飲食習慣,以及文化風俗對於大陸發展威士忌市場具有借鑒意義。”朱鎮豪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洋酒在大陸市場高度集中在福建、廣東、江蘇以及上海,這四地市場,占據了中國洋酒83%的銷售量,89%的銷售額。”
他進一步分析道,“中國人不是一個均一的群體,市場規模和複雜的人口結構,使中國不同的地方有著完全不同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此外,不同種類的酒,在國內市場的消費驅動力和消費場合上,更是差異巨大。”

走出夜場
帝亞吉歐大中華區及亞洲總裁費毅衡在峰會上表示:“全球經濟的影響會減少中國威士忌的進口貿易量,但同時消費者升級也是一個因素,根據帝亞吉歐統計,威士忌高端消費領域在不斷擴大,相比較低端威士忌消費正急劇收縮。”
與此同時,記者在采訪中也獲悉,一線城市的消費潮流正在影響二、三線城市,越開越多的夜店和基礎設施的大舉建設,成為二、三線市場逐漸成長起來的信號。
這些地方的消費者正如十多年前上海、北京剛剛接觸威士忌時那樣,按照帝亞吉歐的高端化策略,他們將在未來經歷從黑牌、金牌再到藍牌的消費升級,並成為威士忌消費的中堅力量。
具有多年經營終端酒吧經歷的李大偉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中國很多二、三線城市的酒吧中,甚至一線城市中也會有,威士忌的喝法比較原始,加紅茶、可樂等等。可這並不是對威士忌的‘褻瀆’,而是威士忌的入鄉隨俗,無論是水、茶還是可樂,消費者仍然能夠聞到威士忌原有的香味。”
他繼續補充道:“這其實說明了人的味蕾是需要訓練的。就像當初葡萄酒剛進中國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口味酸酸的,喝的時候也會兌上其他的飲料。我認為威士忌在調配之後,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消費者會逐漸接受並進入到威士忌的世界。”
而值得註意的是,洋酒在中國十幾年的發展中,主力“戰場”集中在夜場消費,包括酒吧、夜總會等。
“這一直是個挑戰,我們也一直在尋找新的渠道去接近消費者,比如開發綜合體驗中心尊邸、做電商或跟遊輪合作。新渠道不會取代舊渠道,但會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到蘇格蘭威士忌。在中國我們一直想改變的一點是,蘇格蘭威士忌在不同的場合都可以飲用,而不只是夜店。”朱鎮豪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總之,無論從人均所得,還是同文同種的臺港烈酒發展趨勢來看,威士忌具備了成為中國內地市場新寵的必備條件,未來就看成長速度有多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