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蔡宏圖父子挺健檢 搶食上百億大餅

2012-2-20  TWM




本月九日,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與長子、國泰金控暨國泰人壽副總蔡宗翰,父子兩人同時幫集團首家健檢中心站台。由於前年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投資康聯診所, 瞄準頂級健檢市場,兩位「首富」可說是所見略同,已在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預料將掀起戰火。

根據工研院在二○一○年調查指出,國內自費健檢市場約有一二○億元的產值,目前卻開發不到四%,讓國泰集團認為有潛在商機,在一○年第三季開始籌備,今年 正式營運,二月中下旬內湖中心也會開幕,明後年還計畫在新竹、台南設立,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據了解,國泰集團斥資兩億五千萬元,鎖定中、高收入族群,挾其金融集團的龐大資源做後盾,大舉進軍健檢市場,不僅如此,蔡宏圖計畫下半年在台北市健康路、 光復北路一帶開設坐月子中心,大搶今年的龍子商機。

蔡宏圖為健檢事業煞費苦心,不僅欽定家族同記實業投資操盤手傅伯昇為健康管理中心的總經理,設立地點也選在去年花費八十五億元、高出底標三五.一一%重新 買回的敦南商業大樓,就是希望能打造成集團金雞母。

(許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6

搶食華文幼兒教育遊戲大餅 棄高薪 宏達電前外籍主管在台創業


2013-01-14  TWM  
 

 

曾掌管宏達電一五○人雲端服務團隊的傑森,如今選擇繼續在台灣創業,他看好台灣的網路創業環境,並覺得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是全世界最能與德國相比的。他甚至舉家搬至台灣,以行動證明要在台灣創出更多新事業。

撰文‧林宏文

去年十一月下旬,一款名為「貼紙遊戲(sticker game)」的App,在蘋果台灣區iPad遊戲下載中擠到前五名,這個適用於學齡前小朋友玩遊戲送貼紙的創意,來自一位老外─前宏達電掌管一五○人雲端服務事業的資深總監傑森(Jason Warren)。

傑森在宏達電期間,從無到有建立宏達電全球雲端服務的營運團隊,但如今,他的身分是台灣創意工場(TMI)的駐點創業家,並且創辦Roam & Wander公司,第一個產品是適合二歲到五歲小孩的兒童教育及遊戲軟體。

傑森早從大學時代就創業多次,最知名的一次是在二○○○年,他推出以無線上網方式聽音樂的小盒子,這款產品讓微軟主管相當欣賞,挖角他去擔任微軟消費性產品經理,之後他又轉進摩托羅拉,負責行銷照相手機ZN5,還曾贏得○八年︽紐約時報︾選出的年度最佳科技產品。

強調實體玩具與數位文化結合一○年,由於有許多摩托羅拉同事加入宏達電,傑森也舉家搬到台灣,他與執行長周永明等主管面談後,接下宏達電雲端運算服務事業的總監一職。兩年內,傑森建立了一個高達一五○人的團隊,隊伍遍及台北、上海、巴黎、西雅圖、白俄羅斯的明斯克等地,也執行了一連串的對外購併。

由於傑森還是念念不忘創業,在宏達電服務兩年後,他選擇離開,但仍留在台灣繼續進行自己的創業之旅,並加入TMI擔任駐點創業家。

TMI是由美商中經合創投、前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及工研院創新科技創投公司一起組成,駐點創業家則是由他們找來有創業成功經驗的人,與創業團隊一起生活及工作,從工作中找出最佳創業題目。傑森說,「過去自己的創業構想往往走得太早;但現在,我會鎖定大家都看得到,而且需求明確存在的項目。」他看好的,就是幼兒網路教育遊戲市場。

自從iPad推出之後,相關的繪本、故事圖書、語言教學等教育遊戲App需求大增,目前全球iOS教育類App共有九萬個左右,占所有iOS App的一二.八%,如今已是網路應用中三塊最大市場之一。「但目前不論是在iOS或Android上,都還未出現華文幼兒教育遊戲的領導品牌,我們大有可為。」傑森的策略,是強調實體玩具與數位文化結合。例如,他設計了一個iPhone軟體,下載後,手機螢幕成了「兔子的臉」,接下來,可以把手機塞進實體兔兔玩具的臉上,做許多表情變化,還可以跟小孩說話,小孩子也可以餵兔子吃香蕉或蘋果。軟體可以分辨小朋友放的是何種水果,給出不同的反應,不管答對或答錯,都會出現適度的加油鼓勵。

至於最近在iPad下載很紅的貼紙遊戲,則是透過一個很簡單的遊戲。例如把老鼠或飛機分成三塊,讓小朋友將正確的組合拼裝,全部答對的,就會收到一組印刷很精美的貼紙。

傑森秀出手機中網友傳來的照片,小孩收到人生第一張從網路上贏得的貼紙,那種開心得意的模樣。雖然最近一直要請印刷廠加工趕印貼紙,但也讓他覺得再辛苦都值得。

創業之初,傑森大多使用自有資金,後來便獲得TMI及中經合的投資,至於獲利模式則是透過販賣App Store的付費軟體,以及更多實體商品的消費。

在台灣創業成功機會大很多事實上,選擇在台灣創業,傑森有很清楚的想法,他認為,台灣的網路創業環境比大陸還要好。雖然許多人覺得大陸市場大,但他卻不這麼看,「以蘋果的App Store為例,大陸的下載量是台灣的二十倍以上,但從付費金額來算,兩岸卻差不多。」傑森說。也因為台灣網友的付費意願高很多,因此,同樣是華文市場,在台灣創業,要創造一元的營收,成本就明顯比大陸要低很多,成功機會也大很多。

此外,在美國、德國及台灣都工作過的傑森,對於台灣產業競爭力及員工素質,都給了非常高的評價。他說,台灣有九八%像德國,都是在某些專精領域投入很深的工夫,至於對台灣員工的努力程度,傑森也說,「台灣員工若相信一件事後,工作起來會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中經合創投總經理朱永光說,傑森過去在國際大廠豐富的產品開發與管理經驗,讓他非常強調使用者經驗的優化,尤其重視爸媽與小朋友的意見與測試回饋,不斷改善產品。

如今,傑森的太太與兩個小孩都已移民到台灣,傑森說,他的大女兒今年五歲,念台北本地學校,中文講得比英文好,女兒跟他說,「我比較喜歡台灣,這裡比較好玩。」至於一歲的兒子,則是他實驗遊戲軟體的對象。傑森說,在行動通訊與網路還在蓬勃發展下,創業機會到處都是,「台灣其實機會非常好,不要太小看自己了。」傑森(Jason Warren)(右二)現職:Roam & Wander創辦人、台灣創意工場(TMI)駐點創業家經歷:宏達電雲端服務事業總監(director),歷任微軟、摩托羅拉、Audi汽車等公司產品經理、Mobius Audio創辦人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機械工程系、達特茅斯大學MB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87

夫妻檔棄外商高薪 抓住崛起的創業點 借機下蛋法則 合富搶食中國醫改大餅

2013-02-25  TWM
 
 

 

回台掛牌上櫃的合富醫療,是台灣最早進軍中國醫療通路布局的企業。夫妻從早期的外商專業經理人,到攜手創業成功,去年EPS逾三元。在中國積極推動醫改的商機下,合富成為台灣醫療通路領域的新明星。

撰文‧林宏文

走進合富醫療控股公司位於上海漕河涇的辦公室,明亮寬敞的入口處,擺著表揚員工的龍虎榜,來自華北區、上海區、華南區、中原區等地的傑出員工,大大的照片與事蹟不斷秀在五十吋的大電視上,讓每位進出的員工與客人一眼就能瞧見。

「你看,這是金棍、這是銀棍,我們用這些來激勵員工士氣。」合富醫療董事長王瓊芝睜著大眼,細數著合富在上海、北京、廣州及濟南等四大區的兩百多名員工,合富就是靠著這群精銳部隊,創造了近幾年大幅成長的業績。

元月三十日回台掛牌上櫃的合富醫療,業務是以體外診療檢測及放射腫瘤機台設備代理為主,是台灣最早布局中國醫療通路、而且是夫妻共同經營創業的案例。

借機下蛋 創造穩定現金流二○○九年,合富成為第二家回台掛興櫃的海外公司,如今在中國積極推動醫改商機下,前景頗受市場期待,上櫃前詢價圈購申請踴躍,超額認購達到二五五倍。

合富執行長李惇畢業於清大工業化學系(化學工程系前身),曾在美國醫療器材商貝克曼與飛利浦醫療事業群等外商,分別擔任過大中華區總經理,前後長達十餘年。為何願意放棄高薪的外商經理人職務,走向創業之路?「當年,外商對中國不夠了解,謹慎過頭了。」李惇說。

他回憶,一九九七年以外商身分進軍中國時,正好遇到亞洲金融風暴,景氣差,醫院也急缺資金,但他跑遍了許多醫院,發現中國經濟已處在爆發成長的前夕,因此多次建議總部加速投資。不過,當時外商總部對於中國市場仍有不少疑慮,「我心裡很急,後來想,急也沒有用,乾脆自己出來抓住機會。」機會大好,剩下的,就是如何採取與時俱進的聰明策略,緊抓住中國每一個崛起階段的豐厚商機。

在中國經濟爆發的初期,「沒錢、有需求」是多數醫院的狀況,看到這個現象,李惇想出了「借機下蛋」的聰明策略。「把動輒上百萬美元的醫療檢測設備借給醫院,但與醫院簽定合約,未來五至七年的耗材需求,都要跟合富買。」靠著借機下蛋的策略,李惇不僅成功創造穩定的現金流,更順利打進三百家醫院,在中國市場站穩地位。

○五年,李惇面對的則是「暴富後」的新中國,醫院的財力、對醫療設備的需求也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因循環境變化,他開始調整經營重點,不只是「借」,更要直接「賣」出高價商品。

運用外商人脈,他引進最先進的腫瘤治療設備,每台要價六百萬美元的射波刀,靠著豐富的經驗及人脈,李惇把這台設備介紹到大型的三甲級醫院,也就是類似台灣的大型教學醫院,至去年為止,七年內已賣出十四台,今年更已確定三台訂單入帳,市占率高達四成。

○八年前後,隨著中國醫療市場的持續擴大,李惇再度思考業務及管理上的策略「進化」;在對外業務上,他對各大醫院推出部分設備「代管業務」,以合富專職員工協助各家醫院管理動輒二、三十種的設備與試劑,替醫院省下兩成以上成本,目前已讓三十家醫院願意將業務交給合富來承包。

代管設備 紅包文化透明化至於對公司內部的管理制度,李惇與太太王瓊芝,則開始真正將外商思惟導入企業。

王瓊芝畢業於台大商學系,在外商優利系統服務十六年,豐沛的外商經驗,讓她與李惇都很重視品質與管理細節。舉例來說,早在中國經濟剛剛崛起的「草莽階段」,兩人就對公司的司機服裝訂出嚴格規定,「甚至要求必須配戴白手套呢!」而在○八年,則是領業界之先,引進SAP電腦管理系統,讓合富奠定日後發展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醫院的「紅包文化」由來已久,李惇與王瓊芝把這種回饋制度透明化,與醫院約定年底讓利營業額的六到八%,並將這筆錢當作人員到台灣觀摩學習的經費,如今已有數百名護士及醫療人員到過台灣,至慈濟等醫院參觀學習。

事實上,習近平上任後揭示的打貪腐政策,開始對醫院產生一些微妙變化,讓走正規路線的合富更具「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一些年輕且有野心的醫院院長,逐漸願意接受合富的透明化作法。王瓊芝說,很多潛規則是既定事實,「我們沒有要改變這個世界,但只要能找到幾個願改革的人,就成功了!」根據合富提供的資料,結算去年前三季營收為十七.八二億元,每股盈餘為三.○六元,王瓊芝預期,今年由於在手訂單掌握程度很高,業績成長將優於去年。王瓊芝說,中國市場還有很多機會,例如射波刀市場,具有採購資格的醫院就有二五○家,合富已簽約的客戶不過只有二十家,未來成長空間還很大。

至於一般的醫療耗材,可以採購的醫院家數則達到八千家,合富過去每年的簽約家數也不過八到九家,成長動能更大,「機會很多,就怕自己沒做好。」王瓊芝看未來,不擔心市場受限,只是不斷思考著如何再一次的運用聰明策略,抓住下一個中國轉型商機。

合富醫療

成立:2005年

負責人:董事長王瓊芝(左)、總經理李惇(右)

資本額:5.4億元

主要業務:體外診療檢測及放射腫瘤機台設備代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39

矽谷新趨勢 軟硬包抄風潮起 鴻海集團積極切入 新硬體時代六百億大餅 台廠不缺席

2013-04-15  TWM 
 

 

矽谷有一股新的勢力正在形成:從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成為新一波商機,市場規模達六百億元新台幣,新硬體時代即將來臨!

擁有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台灣,是否能藉此走出低毛利的代工王國命運?

撰文‧李洵穎、林宏文

三月下旬,國際媒體《富比世》刊登了一篇新創企業家伍德曼(Nicholas Woodman)的報導,這位企業家年僅三十七歲,因為鴻海投資其公司GoPro二億美元而聲名大譟,並迅速躋身全球億萬富豪榜。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還說,「我第一次看到伍德曼時,我意識到眼前這個人必定是傑出企業家,他絕對有能力在這個產業成功!」能贏得郭台銘這麼高的評價,這位矽谷年輕人到底有什麼能耐?

伍德曼於二○○二年創立GoPro,主打跳傘、潛水、衝浪、滑雪、登峰等極限運動的穿戴式攝影機「Hero」。這台攝影機重量不到一百公克,不僅擁有一一○○萬畫素,更具備一秒連拍十張的功能,若配上頭盔、背袋以及各種防水、防摔配件,就變成極限運動的最佳留影配備。

十年來,GoPro已取得高達九成的市占率,而這種脫離過去純粹硬體銷售商,轉而經營軟體平台的商業模式,正是飽受硬體價值不斷被壓縮、急欲切入軟硬整合的郭台銘,最想學習模仿的對象。難怪郭台銘願意掏出二億美元投資,讓這家小公司市值快速衝高到二十二.五億美元。

矽谷新風潮 硬體搭上App服務行動上網來勢洶洶,改變了整個科技產業和創業環境,尤其是App新經濟的模式,更成為矽谷繼續領先全世界的關鍵。除了靠軟體銷售或內建廣告的既有方式外,另一種獲利模式,就是以硬體搭配App服務,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操作手法。

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觀察,過去能夠獲利的手機App只有遊戲項目,美國App商店的前一百名,高達九成以上都是遊戲類。然而,他已注意到,智慧型手機iPhone的遊戲App市場已經飽和近一年,平板電腦iPad則飽和六到九個月,在目前態勢下,矽谷正有一股新的趨勢在成形。

矽谷知名育成創投機構Y Combinator,每年都會在夏、冬季各舉辦一次名為「Demo Day」的新創公司選秀,由矽谷的媒體、投資人選出心目中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最近一次的選秀剛在二月落幕,與往年不同的是,過去選的幾乎都是軟體公司,但這次有二到三成的比重則是硬體公司。

台灣創意工場執行長王仁中表示,二月和大股東、北京和矽谷的投資團隊在美國舊金山碰面,「虛擬App配合實體商品已蔚為風潮」,就是他此行最大感想。台灣創意工場是由老牌創投中經合、谷歌中國區前總裁李開復以及工研院創新科技創投公司合資組成。

矽谷已經嗅到軟硬包抄的風潮,並且付諸實現。只要結合小道具,手機就可變身行車記錄器、協助改善睡眠、量氣溫,或隨身運動管理工具。這些都是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並透過社群分享的概念,運用在現實生活的例子。

像Pebble堪稱全球最熱賣的一款智慧手錶,剛開始研發時,募不到私募基金的資金,只好改在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尋求金援。透過小額捐款,設計團隊在今年三月短短一個月內募款超過一千萬美元,讓手錶順利生產,第一批出貨金額約一二○○萬美元,採限量限時預購,預計第二批金額為二千萬美元,亦將在下半年出貨。

募資熱潮不是只有發生在Pebble手錶上,可以插入手機的溫度計Thermodo也是一樣。在距離四月九日募資截止日的前一周,研發團隊已經募集到二十七萬美元,但這次的募資目標只有三.五萬美元,可見Thermodo產品受青睞的程度。

台廠怎麼想?嗅得到商機卻只看不做王仁中認為,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會博得創投界青睞,得要有三元素:「笨」硬體、很棒的App,並且要融入社群分享的概念。其中,從硬體製造廠的角度來說,這些硬體設計並不炫,功能單一,其實是很「笨」的裝置。由於功能簡單,生產成本不高,低於七十美元以下,比起動輒二、三百美元的iPad、iPhone,製造成本降低太多。

除此之外,這些新世代硬體和過去的硬體模式有何不同?

「生產模式有很大的不一樣。」王仁中說。這些硬體都要和App搭配,而App的生命週期最多五個月,加上貼近消費者生活,應用五花八門,硬體的生產模式就得跟著連動;換言之,新一代的硬體就具備了「少量多樣」和「生產快速」的兩項特點。和過去傳統硬體的「大量、標準化」,以及產品生命週期長達半年到一年的情況大不同。

由於App生命週期不長,對傳統的製造生產線十分不利。王仁中認為,想要在新的硬體時代勝出,就要靠彈性的生產和靈活的設計團隊。而台灣就有這樣的優勢,開模、設計、終端消費者的使用經驗,都比中國好很多。以Pebble智慧手錶為例,原本計畫在大陸代工,卻因品質不佳,後來轉到台灣組裝。

App創意,配合小量、品質好的生產,台灣代工廠都已嗅到這個味道,可惜的是,大多停留在觀望階段。

「幾家公司的大老闆通常不願意投入資源!」王仁中說。根據他和幾家代工廠高層接觸後,這些老闆卻回應:「我覺得這不會work(行得通)!」這樣的結果讓他十分沮喪。

其實,投資上述模式,金額不會太多。根據台灣創意工場的經驗,每支團隊的投資約十萬到三十萬美元,不超過新台幣一千萬元,「但企業市值上億元的大老闆們拿錢出來的願意不高!」王仁中感嘆道。

王仁中認為,這些大老闆已五、六十歲,面對新的趨勢,反應速度不如年輕人,「應該要給年輕人機會,適時放手!」如果思惟不改變,台灣就走不出製造代工的命運。以Pebble智慧手錶為例,虧損了五年才有現在的成績,「但台灣的老闆們可以忍受嗎?」台灣創意工場背負著在台灣尋找潛力公司的使命,然而進度不佳。成立至今已一年,原本計畫投資八到十個案子,目前卻只開發出四到五個團隊,其中只有兩個團隊找到投資者,一是Roam & Wander,另一個是馬來西亞的個人化音樂平台團隊Attie TV。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團隊都來自國外,並非台灣人。王仁中說,台灣環境條件並不差,他們希望引進國外團隊來台駐點,為台灣創業市場激勵出新的火花。

在製造門檻降低下,設計創意相形更為重要。配合App汰換快速的週期,硬體製造速度必須加快,於是缺乏製造能力的美國創業者,尋求台灣代工廠,創投扮演的角色就是協助管理。台灣創意工場希望能將新的趨勢帶進台灣,其扶植的Roam & Wander就是一例。這支團隊運用手機、App和實體兔子玩偶,切入幼兒教育市場,創下新商業模式。

跨界新平台 整合另一組郭台銘+伍德曼籌辦國內網路創意展(IDEAS Show)的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副主任何偉光表示,針對軟硬整合的趨勢,IDEAS Show兩年前就有意推動,但一方面政府缺乏經費,另一方面則是台灣團隊偏向單打獨鬥,學設計和學機電的是兩群人,跨界整合較困難。

不過,從去年起,IDEAS Show已逐漸說服一些單位加入,針對具備核心技術的硬體業者,結合網創團隊的創新服務,希望建構一個技術型創業平台,如今已有瑞昱半導體、台科大設計學院等,有興趣共同參與。

過去,台科大要求設計學院的學生,畢業前一定要贏得國際設計獎項,因此學生得獎率非常高。但由於學生過於重視設計,把設計變成產品的比率卻非常低,未來希望產品設計也要結合資通訊(ICT)技術,不僅可形成真正的商品,也可避免產品一量產就被仿冒,讓軟硬整合的概念能夠成真。

過去五年,IDEAS Show吸引了超過五百個團隊參與角逐,包括地圖日記、愛評網等團隊都出自於此。而這些國內網路創業的生力軍,若能與台灣電子業進行更深度整合,就像郭台銘投資GoPro伍德曼一樣,就可以創造出更多軟硬整合的成功案例。

這幾年,業者為了促銷實體商品或既有業務的銷售而開發免費App,以吸引消費者。不過,現在App生態已有所改變,業者開發搭配App的實體商品,不僅開拓App競爭版圖,也可為傳統硬體製造業找新出路。

根據業者初估,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的市場規模應可達到二十億美元,相當於六百億元新台幣。在這數百億元的市場裡,台灣將有機會擺脫過去「毛三到四」的低毛利代工命運,走向另一個新硬體時代。在這個新的轉折點,擁有製造硬實力和創意軟實力的台灣不應該缺席!

軟硬合一,彈指間遇見 新世界一款笨硬體+很棒的App新運用GoPro攝影機Hero 主打極限運動的穿戴式攝影機,可利用App連結手機,並用最簡單的方式編輯剪接GoPro拍攝的影片,讓玩家能夠快速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站,與朋友分享。

美國智慧手錶Pebble 下載Pebble的App後,和智慧型手機藍牙連接,便可讓你在跑步或騎車時測速、計時、控制音樂播放。即使手機放在背包,手錶也會提醒,以免漏接電話或來訊。

智慧溫度計Thermodo 丹麥四人團隊Robocat設計開發,只要將溫度計插入智慧型手機,就可以開始測量,立刻得知所在地的溫度。

汽車智慧行動裝置Dash 可自動偵測車種,再透過藍牙將汽車資料同步傳到手機App中,並隨時更新,讓使用者即時掌握車況;而且只要將手機橫著放,打開Dash App錄影模式,就馬上變身為行車記錄器。

移動睡眠管理器LARK

以一條繫在手腕上的腕動儀,來追蹤夜間手腕的所有細微動作,記錄到的訊號可形成一幅紀錄圖,再透過藍牙無線,將紀錄傳送到手機的App,即可分析睡眠狀態或品質,並加以改善。

幼教玩偶(TUTU)

Roam & Wander創辦人傑森設計的App,可讓手機螢幕變成「兔子(TUTU)的臉」,再將手機放進實體兔兔玩具的臉上,賦予兔兔不同表情。還利用3D列印開發出更多的周邊配件,比如奶瓶、書本等,透過與兔兔互動,讓小朋友從玩樂中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53

全球趨勢》美國法院判決 「基因」不能授權專利 兆元市場大餅 基因公司看得到吞不下

2013-07-01  TWM  
 

 

為裘莉進行乳癌基因篩檢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既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又有裘莉這樣超級無敵的明星作為代言人,為什麼股價無法一飛沖天?

反而像個老紳士,枯坐在百億現金的鈔票上?

撰文‧乾隆來

安潔莉娜.裘莉在《紐約時報》投書,說明她因乳癌基因檢測,決定接受手術根除潛藏乳癌的威脅;全世界的投資人立刻將焦點鎖定在為裘莉進行乳癌基因篩檢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Myriad Genetics,那斯達克上市代碼MYGN)。無限大數公司的股價原本在二十四美元上下遊走,五月初公布今年第一季季報,突然升至三十美元;裘莉發表投書的五月十四日,又漲了三%,創下二○○九年至今四年來的新高。

但擁有全球獨占乳癌基因(BRCA)檢測專利權的無限大數公司,即使一個月股價暴漲三成,加上裘莉乳癌檢測的世界級利多,股價本益比卻只有二十二倍,並未享受生技公司「本夢比」的待遇。

不如生技股夢幻

基因檢測龍頭Quest 本益比僅十四倍從財務指標來看,這家公司更像一家經營多年的「歐吉桑股」,一點也沒有生技股的夢幻感。無限大數公司從一九九四年八月,確認BRCA基因的定序,至今將近二十年。去年營業額逼近新台幣一五○億元,稅後盈餘三十四億元,過去五年的營收與盈餘穩定成長;公司帳上有超過一百億元現金,沒有銀行貸款,完全零負債經營。五月股價大漲後,公司總市值七五○億元,是營業額的五倍、去年稅後盈餘的二十二倍。

這不是無限大數公司獨有的現象,從下頁附表中可以看到,已經上市的基因定序或醫療生物檢測公司股價的表現,大都像是穩健績優的藍籌股。例如總部位在紐澤西的Quest Diagnostics,早年是康寧玻璃旗下的生物醫療部門,一九九七年從康寧獨立出來,之後持續進行購併;如今是一家年營業額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的大型跨國企業。

Quest生物檢測公司列名全美五百大企業,《財星》(Fortune)更從○八年至今,連續評選這家公司進入「全球最令人尊敬的企業」排行榜中。令人疑惑的是,這些榮耀並沒有讓投資人太興奮,Quest生物檢測的本益比只有十四倍,總市值二千七百多億元,只有年營業額的一.二倍。

規模比Quest略小,總部位於荷蘭,在全世界二十個國家營運,且在美國那斯達克、德國法蘭克福股票上市的Qiagen也是如此。Qiagen是細胞與基因檢測的老祖宗,從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擁有超過五百個檢測項目,以及超過二千四百張專利權與執照。Qiagen股票總市值是無限大數公司的兩倍,但是本益比與股價營收比,與無限大數公司幾乎一模一樣。

台灣生醫科技業非常熟悉的Affymetrix公司,是全球生物晶片的領導廠商,國內生醫學術研究都使用它的晶片。早在○五年,台灣的賽亞基因公司就曾經與Affymetrix簽訂授權合約,共同開發B肝與氣喘相關的檢測晶片。Affymetrix在一九九二年成立,九六年上市,已是產業龍頭;但是五年前大賠新台幣百億元,之後仍然年年虧損,去年營業額達新台幣九十億元,虧損縮小到新台幣三億元,總市值卻只有約年營業額的八成,目前是新台幣七十七億元。

基因生物科技不是醫學突破的新紀元嗎?為什麼這麼多家基因生物科技公司,無法像當年網路公司網景(Netscape)上市那樣,創造網路科技風潮?網景在九五年八月九日股票上市,原本預計以每股十四美元上市,但因需求太強,臨時提高價格到二十八美元,上市當日竟以七十五美元收盤。

聲稱有獨家專利

每年僅乳癌基因檢測 營收就一五○億網景股票上市,創造網路科技泡沫的狂潮、帶著所有投資人作夢的故事,為什麼沒有在基因生技公司身上重演?

無限大數公司本身的故事非常夢幻,公司的三位創始人,一位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一位是猶他州大學的醫學教授史柯尼克(Mark Skolnick),以及現任公司執行長梅爾莊(Peter Meldrum)。早在一九九四年,史柯尼克就已經率領猶他大學與無限大數公司的研究團隊,對於BRCA基因定序,並且確認這個基因與女性的乳癌、卵巢癌有高度關聯。

無限大數公司在BRCA基因的發現,對於人類有重大貢獻。裘莉在《紐約時報》的投書說,「做過基因檢測後,我的醫師告訴我,我有八七%的機率會得乳癌,有近五○%的機率會得卵巢癌。」無限大數公司網站也以非常明確的統計圖表指明,檢驗出BRCA基因突變的人,在五十歲之前罹患乳癌的機率逼近五○%,在七十歲之前罹癌的機率更升高至八七%,而且有高達六四%的患者會發生兩次乳癌。

一般人七十歲前罹患乳癌的機率只有八%,是BRCA基因突變者的十分之一。由於BRCA基因研究已超過二十年,累計學術論文超過一萬篇,這個結論早已確認。九四年八月,史柯尼克定序BRCA基因後,就向美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三年後又對子型BRCA2基因申請專利,全球獨家的基因檢測專利權,因此牢牢掌握在無限大數公司手中。

乳癌檢測與醫療是一門大生意,光是去年美國就有二十二萬七千名婦女被檢測出乳癌(外加兩千名男性患者),另有約四萬名乳癌患者在去年死亡,這還只是傳統檢測程序篩選的結果。如果美國三億人口,或全球數十億人口,都透過無限大數公司授權,進行與裘莉同樣的BRCA基因檢測,「預防性」地篩選估計占總人口七%的遺傳性乳癌基因;並仿效裘莉,在毫無徵狀的情況下進行乳房切除、重建,將創造每年新台幣數千億元的商機。

根據裘莉的投書,她在無限大數基因做BRCA的基因檢測,花費四千美元(約新台幣十二萬元);而公司網站則揭露,每年進行的BRCA基因檢測件數高達二十五萬件,在保險公司或健保體系並未完全支持的狀況下,BRCA檢測一項業務,每年就有高達新台幣三百億元的市場規模;其中大約二分之一,會成為專利擁有人無限大數基因公司的營收。

基因專利「太霸道」

阻礙同業研究 消費者望價格卻步乳癌只是潛力巨大基因檢測市場的一小塊,美國健康產業研究中心Health Economics研究報告顯示,有將近九成的受測者,考慮使用基因檢測的程序,來早期發現自己的疾病。另外,保險公司UnitedHealth Group的報告估算,如果基因檢測成本能夠下降,引進保險機制,成為所有消費者都能使用的醫療程序,那麼到了二○二一年,光是基因檢測市場每年就有超過新台幣七千五百億元的商機。

基因檢測只是一連串醫療革命的開端,正如同裘莉做了檢測後,後續進行了乳房切除與重建,原本無中生有的「預防性醫療」程序長達三個月,還有後續的回診與復健。基因檢測,不只代表了每年以兆元計算的「無限大數」商機,更可能徹底改變目前的醫療產業結構。

無限大數公司坐在商機如此龐大的金山上,既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又有裘莉這樣超級的明星作為代言人,為什麼股價表現無法像當年網景那樣一飛沖天?反而像個老紳士,枯坐在百億現金的鈔票上?裘莉從接受檢測到正式發表,前後超過三個月,但是無限大數公司的股價卻毫無反映,直到裘莉投書成為轟動全球的大新聞,股價也只漲個三%,意思意思交代過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的批評,可以為「基因為何不能像網路公司那樣一飛沖天」提出一部分解答。史迪格里茲撰文批評,無限大數公司的基因專利「太霸道」,阻止同業在基因科技上的研究,妨礙消費者的權利。耶魯大學原本早就推出更便宜的乳癌基因檢測,但受制無限大數公司專利權,無奈之下打了退堂鼓。

史迪格里茲說,「對基因定序的專利權,就好像把數學方程式當作專利。」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法則、物理現象給予專利保護,反而阻礙人類科技的進步。

比無限大數公司與猶他州大學教授史柯尼克更早發表BRCA基因與乳癌關聯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教授金恩(Mary Claire King),更站在第一線批評無限大數公司。金恩認為,無限大數公司使用的篩檢技術「是一九九○年代的技術」,不僅太昂貴、技術老舊,而且不完全。

已轉任華盛頓大學教授的金恩說,一一年無限大數公司對每次BRCA檢測收取三三四○美元(約新台幣十萬元,今年裘莉檢測已經漲價到十二萬元);而正在發展中的新技術,一次就能篩檢出人體全部的兩萬三千個基因,提供消費者完整的基因訊息,檢測所有潛藏的疾病風險,收費比只能檢測兩個基因的無限大數公司還便宜。

美國判決大逆轉

基因檢測不能申請專利 衝擊相關產業到底「基因檢測」該不該獲得專利保護?還是應該像科學家發現物理現象、數學公式那樣,成為全人類的公共資產?美國法院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九年五月,著名的紐約公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代表一群醫事檢驗醫師、乳癌患者、基因諮詢專家等,對無限大數公司提出訴訟,就是希望撤銷美國專利局發給的BRCA檢測專利。他們主張,基因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界,無限大數公司的定序「只是發現,不是發明」、「專利權人並沒有賦予更多用途」。

ACLU對無限大數公司的訴訟,成為美國基因科技產業指標。從紐約地方法院、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到最高法院,陸續做出對無限大數公司有利、不利的反覆判決。最新的發展是,今年六月十三日,聯邦最高法院對BRCA專利訴訟做出最後判決,法官以九票對零票,否決BRCA的專利權,簡單說,「基因,不能成為專利」。

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對基因科技產業帶來重大衝擊。估計人體總數兩萬三千種基因,有將近兩成被註冊成專利,而困擾人類千年的癌症、心臟病、老人痴呆等疾病,全部與基因有密切的關聯,這些基因的發現與檢測,不能授予專利權。

基因定序屬於公共財,原本是沒有爭議的定論。一九八七年,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啟動預算金額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的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畫出人體兩萬三千種基因地圖。這個計畫原本只是純粹的學術研究,不過後來因為商機浮現,吸引許多民間投資與參與,加速原本的進度,在○三年四月提前大功告成。而民間投入的企業,則迅速向美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之後更藉著不斷的企業購併,成了大型企業獲利的金雞母。

在慶祝基因地圖完成十周年的一三年四月,生醫科技業龍頭企業「生命科技公司」(Life Technologies Inc.)宣布將賣給儀器大廠 Thermo Fisher,購併的金額為一三六億美元(約新台幣四千億元)。生命科技公司是生醫界的巨頭,擁有五千多項專利,基因定序、基因合成、基因選殖、細胞分析,從傳統的身分鑑識,到最尖端的生物生產科技,本身就是一連串合併的產物。不過,生命科技的購併價格也不夢幻,就只有十七倍本益比,三倍多的年營業額。

在生命科技被合併之前,還有一個敏感的交易,擁有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病毒定序、在全球基因業界擁有先進地位的北京基因研究院,成功以新台幣三十五億元的價格,購併美國的「完全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完全基因公司提供基因定序的服務,卻能夠順利賣給中國公司,其中的意義耐人尋味。

基因科技龍頭生命科技最終被傳統儀器公司購併,享有乳癌檢測專利的無限大數公司長期陷入專利訴訟,完全基因公司賣給中國,說明基因科技的市場雖然迷人,卻不夢幻,雖然有利潤,最終卻得面臨「分潤歸公」的產業本質。

這是裘莉割除乳房,給華爾街投資人最大的啟發。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基因檢測市場迷人 卻不夢幻──全球重要基因檢測公司投資價值

公司(代碼) 總市值

(億元新台幣) 本益比

(倍) 股價/營收比(倍)

基因定序

Life Technologies (LIFE) 4080 16.9 3.2 Illumina(ILMN) 2070 34.1 5.1 Pacific Biosciences (PACB) 36.3 -- 4.6 醫療檢測(Bio-Medical Testing)

Agilent

Technologies(A) 4482 14.3 2.0 Quest Diagnostics (DGX) 2950 15.9 1.4 Laboratory Corp of America (LH) 2700 15.3 1.6 Qiagen (QGEN) 1480 18.63.8 Myriad Genetics (MYGN) 780 22.9 4.9 Luminex (LMNX) 203 38.6 3.0 Affymetrix 77 -- 0.8 註:數據統計至今年5月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94

一胎化解禁大餅 黃色小鴨也搶賺


2013-12-02  TCW  
 

 

十一月下旬,北京氣溫接近攝氏零度,冬陽灑向五環外的一座四合院,一群淘寶、天貓的年輕網拍業者聚在物流倉庫裡,正熱烈討論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的下一步。

「我們有一個大膽設想,通過建設中國智能骨幹網,讓全中國兩千個城市,實現上網購物,二十四小時之內貨一定送到你家。」這,是馬雲在今年中與銀泰、順豐等集團合資成立「菜鳥網」時所承諾的。

為了實現目標,馬雲必須在全中國建置大量物流倉庫,除了政府撥地的物流園區外,城市周圍的農村則是新近增加的選項,它們就像北京五環一樣:聯外交通便利,距離市中心不遠,地價卻便宜許多。

這個可能性,來自於十一月中旬剛落幕的中國十八大三中全會。現在,整個北京熱烈關注會議相關決定,黨派裡面組成大大小小的各種讀書會,解讀「決定」的弦外之音。

農地大鬆綁兩億農民富起來,物流業超夯

決定之一,就是未來農村用地可以集體出讓、租賃等。舉個例,過去年輕農民進城打工,原有的土地只能留給老人耕作或者荒棄,現在可以集中統籌為方便機械耕作的大面積新式農田,或者籌建物流中心租給企業等等,不論是哪一種用途,農民都將新增一筆土地租金收入。

這個結論打破了中國長期以來的土地二元關係:城市土地屬於國家,農村土地則集體所有,過去農民的土地不能自由買賣、轉讓,無法如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到中國經濟富裕後的土地增值好處;但三中全會結論一出,等於幫助了農民財政收入、拉近城鄉差距。

這也是台商切入中國物流產業的機會,北京台協會副理事長劉謨榮關掉了投資二十年的實木工廠,把廠房與倉庫改成「物流倉庫」,短短三個月出租率就高達八成。雖然實質獲利只有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但員工數從一千多名減為七名,人均獲利仍相當可觀。

「這是城鄉一體化,農村土地市場化,農民可以在二、三線城市設立戶籍,」外貿協會董事長王志剛在北京受訪時說,過去年輕農民都到城市打工,戶籍還是在農村,小孩不能在城市受教育,留下與爺爺、奶奶守在農村的「留守兒」,粗估全中國的留守兒多達六、七千萬人,他們的教育、醫療資源遠遠不及城市,部分更因為缺乏父母陪伴而行為偏差。

「現在一改革,開發商可以按照市場價格決定(農村土地價值),農民財產大幅增加,也可以把小孩帶去城市,擴大內需。」王志剛分析,將來這兩億多的農村人口富起來,「真的浩瀚如星河一般,」因此明年將加大力度,前往更多內陸城市舉辦「台灣名品展」,推廣台灣美食、文創與醫療產業。

人口藏商機連做泡麵的,都要賣奶粉

新內需當中,王志剛也看好台灣嬰幼兒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因為這次的三中全會結論,啟動了「一胎化」的再解禁,從二○一一年的雙獨二胎(父母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可以生兩個小孩),開放到最新的單獨二胎(父母一方是獨生子女,可生兩個小孩)。

中國社科院估計,每年將因而新增至少一百萬名新生兒,以原本一年一千六百萬名計算,等於新增六.二五%,紓緩中國勞動力不足、老齡化等問題。目前中國老年人口已經超過兩億人,是全球人數最多的國家,二○二五年更將達三億人,相當於一整個美國的人口總量。

隨之而來的,是台灣幼兒教育、嬰幼兒用品及百貨零售業者的商機。其一,二○一五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規模近人民幣八百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千億元),占全球市場比重超過三成,大約是統一超今年營收規模的兩倍,因此就連康師傅都在本月宣布與日本和光堂合作,進軍中國嬰兒奶粉市場。

其二,中國零至十四歲兒童人口將近二億二千萬人,童裝產值就約人民幣一千億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九百億元),但即便是中國第一品牌「巴拉巴拉」的占有率也不到二%,市場仍是人人有機會;台商在此著墨的,則有「黃色小鴨」為品牌的東凌以及麗嬰房等。

其三,人口紅利加上政策拉高就學率,幼兒園入園率將從二○○九年的五○%,在二○二○年提高到七五%,因此幼兒園家數仍有至少六萬家的空缺,台灣大地幼教、吉的堡、快樂瑪麗安等幼教機構都已在中國布局。從事兒童英語教育的台商龍慶毅表示,只要教學品質有特色,內陸省會城市的兒童仍排隊等著入學。

在中國發展,政策高於一切,以今年全面實施的「禁奢令」為例,公家機關不得再花大錢上高級餐館,導致今年以來光是北京市就有二千六百家餐廳倒閉歇業。而三中全會的決定,正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重要方向,台灣也必須了解這個全球經濟大國的走向與機會。

【延伸閱讀】從土地、教育到稅制,開放6大金礦——中國十八大三中全會重要決定

主要政策:農村土地由集體所有,改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 影響: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是近年最重要的土地改革方案

主要政策:開放來自農村的都市居民,取得中小型城市戶籍,但一、二線大城市仍控管較嚴格 影響:農民工能取得城市戶籍,在稅制、兒童教育等問題與城市人口地位平等

主要政策:從2011年的「雙獨二胎」開放為「單獨二胎」 影響:緩速提高新生兒人數,幼教、嬰兒用品等產業利多

主要政策:回歸市場機制,除了涉及全體公益、自然壟斷等特殊產業外,國企將逐步退出 影響:油、電、水、證券等過去由政府控管的產業,將逐步放開,價格可能上漲

主要政策:全國統考不分文理科,減少考試科目 影響:降低「分數決定命運」的高度關聯性

主要政策:建立綜合與分類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加快房地產稅立法 影響:房屋持有者賦稅可能增加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91

搶食中國出境遊大餅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819303

中國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早前在芝加哥公開表示,2013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將首次超過9000萬人次,而2014年則可望突破1億人次。2000年,中國出境遊人口第一次超過千萬人次;2003年突破2000萬人次,2012年超越8000萬人次,2013年則邁入9000萬大關,2014年可望突破1億人次,平均年成長速度達15%

2012年中國市場對全球國際旅遊消費增長貢獻率超過30%,短短幾年間,中國已成為全球無法忽略的旅遊大國。隨著簽證政策不斷放鬆、經濟成長帶動中產階級規模擴大,這塊全球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已引起各方覬覦,全世界各地的國家旅遊局、業者紛紛透過「簽證便利化」、增加「直航航班」、「中文服務」等,以各類型產品包裝搶食這塊大餅。

根據2012年數據,8000萬中國遊客中,有3500萬人選擇香港,增長達24%。去台灣的中國遊客達260萬,遠遠比不上去香港的數量,但卻以45%的速度上升。日本是2012年唯一出現中國遊客減少的地方,只有54萬,下跌27%。幸好日圓貶值,吸引了「哈日族」的台灣客,2012年首次突破100萬人大關,上升了49%,還有香港的購物狂,亦上升了69%,數字上似乎足以彌補中國遊客的不足。

然而,遊客數量不及人均消費力重要,中國遊客的消費力更絕對不可小覷!據日經中文網報導,日本國家旅遊局早前發布的201379月訪日外國人消費動向調查中,中國遊客已連續三年成為日本外籍旅客消費力第一名。中國遊客在日本以人均消費金額11.3703萬日圓,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排名第二位的俄羅斯人均消費金額只有6.83萬日圓,約為中國遊客的60%左右。

這個差距懸殊的數字透露出,中國民間旅遊消費力如此驚人,絕對是日本拼經濟不能缺少的拼圖。因此,儘管目前政治上日本與中國官方關係處於近年低點,但如何讓中國遊客依舊遊日、積極購物,是需求不振的日本零售業目前的重要課題。據聞為了爭取中國遊客上門,日本零售業者打算直到20142月,以中國遊客到日本的消費主力如相機、電腦等3C產品作各項優惠購物措施,推出長達三個月的購物節。當然,真正要受惠中國出境遊客的爆炸性增長,中日雙方在政治角力上有正面突破的意義最大。

不過,在中日關係出現轉機前,日本政府也可以更積極的推廣其旅遊業。在2012年,日本只吸引了500萬遊客,比較台灣的730萬,南韓的1100萬人,可見日本並未在吸引遊客上下大工夫,連菲律賓的540萬也不如。因此,日本政府或會先從「量」方面入手。而去年日本執政黨自民黨把賭場合法化的法案正式送交國會,應該是其中的重要一著。

事實上,日本討論博彩合化法多年,現在有望在本月於國會表決通過,可說是最接近成功階段的一次。當中原因,首先是草案是發展賭場等綜合觀光設施為主,在日本奪得2020年奧運主辦權後,日本政府有必要研究開放賭禁,以增加旅遊業元素;其次,日本由4月起將消費稅從現時的5%調高到8%,對消費市道以至經濟都構成重大不明朗因素,開放賭禁可長遠吸引外來消費;第三是奧運涉及的基建投資開支不菲,開放賭場既可帶來龐大的博彩稅收益,亦可支援旅遊業相關收入;因此,法案通過機會相當高。

理論上,外資賭業集團與本土集團在申請牌照上可公平競爭,但亦不可忽略日本固有的強烈排外性因素,而且開放初期將牌照批予日本營運商亦較方便管理,因此本土財團始終較有優勢。在這方面,日本最大日式彈珠機營運商、遊戲館幾乎遍及全國四十七個都府縣的Dynam Japan6889),似乎在獲發牌機會上有一定優勢。Dynam早前已表明有意夥同六個賭業營運商申請日本賭牌,並表示入股澳門勵駿(1680)是希望學習其賭場經營之道,尤其是對貴賓業務至關重要的中介人制度、賭場保安等,顯然對日本賭牌是志在必得。

不過,我們建議未有倉位的讀者等待日本賭牌結果公布後才行動,因為在這些關鍵性時刻,insiders往往將小投資者處於極端不利位置,而且倘若確認獲發賭牌,股價上望空間仍大,犯不著現在冒失落賭牌這個險。大家大可謀定而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88

阿里巴巴挖角騰訊大將 祭出七成分潤 馬雲再槓馬化騰 狠咬手機遊戲大餅

2014-01-20  TCW
 
 

 

阿里巴巴宣布推出手機遊戲平台,祭出把七○%收益給開發商的方式,企圖挑戰騰訊在中國遊戲平台的壟斷地位。曾說過「遊戲,我們一分錢也不投。」的馬雲,為什麼又槓上了馬化騰?

撰文‧顏雅娟

二○一四年元月八日,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周三,從騰訊跳槽到阿里巴巴集團還不到半年的劉春寧,換上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的新頭銜,緩緩地走上了杭州遊戲產業年度高峰會的舞台上。

對著台下上千名觀眾,他清了清喉嚨說道:「手機遊戲,是行動時代最核心的用戶需求。」這一刻,他同時宣布阿里巴巴正式進軍大陸手機遊戲平台的策略,祭出把七成收益都給遊戲開發商的誘因,希望能一舉撼動騰訊在中國遊戲產業的壟斷位置。

消息一出,震撼了全中國。阿里巴巴電商帝國創辦人馬雲與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再一次狹路相逢。

「馬雲、馬化騰真的是從南打到北,什麼都是對著幹!」業內人士如此形容。從去年阿里巴巴推出即時通訊軟體「來往」,到今年新春第一炮的手機遊戲平台,阿里巴巴每項新業務苗頭似乎總是對準了騰訊地盤而來。這一次,馬雲真能夠再一次改寫遊戲規則嗎?

市場封閉 平台商機搶手早年,「雙馬」馬雲、馬化騰也曾有過一段英雄惜英雄的日子,兩人一起投資、一起混圈子。到了去年底,美國《財富》雜誌所選出的一三年中國富豪榜,馬化騰以六二二億人民幣擠進前五強名單,馬雲也以四三三億人民幣從去年的十一位晉升至第八。狂飆的中國互聯網時代,造就這兩位代表性的強人,然而,今日的阿里巴巴與騰訊,往日情誼早已不在,反成了最針鋒相對的競爭對手。

從過去電腦用的通訊軟體「阿里旺旺」與「QQ」之戰,到去年九月,阿里巴巴推出即時通訊軟體「來往」,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有超過千萬用戶註冊,大家都知道,「來往」就是衝著騰訊旗下四億用戶的「微信」而來。馬化騰自然不甘示弱,推出微信支付,讓微信用戶可以透過手機快速支付。

雙馬的戰爭方興未艾,這次,戰火燒進了手機遊戲平台的戰場。

其中,代表阿里巴巴宣布進軍手機遊戲平台的大將——劉春寧,來頭不小。劉春寧○四年加入騰訊,先後擔任電子商務部總經理、企業拓展部總經理、戰略發展部總經理等職位,一直是馬化騰所倚重的大將。最值得記上一筆的,莫過於自一一年起,劉春寧花了兩年時間,將騰訊視頻(網路影音平台)事業帶上了中國第一的位置,直接衝擊這塊領域原有的優酷土豆、愛奇藝。

正因為這樣傲人的成績,讓馬雲對他積極招手。一三年七月,劉春寧前腳才剛從騰訊離開,八月,旋即宣布轉戰阿里巴巴集團,一肩扛起數字娛樂事業部的重擔。這個虧,自然讓馬化騰氣得跳腳。

劉春寧來到阿里巴巴後的第一場戰役,就是發展手機平台,也是他加入阿里巴巴的最重要任務——對騰訊發起新一輪的猛烈攻勢。

觀察雙馬的遊戲戰爭之前,必須先了解大陸手機遊戲的遊戲規則。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線上遊戲平台主要集中在iOS與Android平台,大陸境內電信營運商、銀行業者並不提供Google Play的付費服務,換句話說,大陸的消費者只能在Android玩免費遊戲,遊戲開發商並不能透過Android平台對消費者收費,這等於讓Google Play裡頭所有付費的應用程式(App)全廢了武功。

這樣特殊的收費生態,讓大陸境內興起了許多提供App下載服務的第三方軟體。在手機遊戲領域,騰訊、百度、奇虎三六○成了手機遊戲產業的三巨頭;其中,騰訊更是占有將近一半的江山。

有強勢的平台支撐,緊掐遊戲開發商的脖子,得以對開發商們收取高額利潤,「分潤比」甚至出現九比一(遊戲開發商只能分得一○%利潤)的不對等數字。「中國大陸渠道業者非常強勢,開發商只收一成(利潤)是常有的事。」雷亞遊戲共同創辦人游名揚透露。

根據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遊戲出版工作委員會所發布的《中國遊戲產業調查報告》,一三年度大陸手機遊戲市場總值達到一一二億人民幣;摩根大通證券預估,今年中國手機遊戲市場還會有七七%的成長空間。這樣肥沃的大餅,除了馬化騰要積極穩住地盤,馬雲更是不可能放過。

然而,一個平台要能夠吸引消費者,最重要的決勝關鍵就在於「遊戲」,要吸引好遊戲、甚至是獨家遊戲進駐,分潤比成了開發商最直接的誘因。

馬雲身為後進者,要想從馬化騰手上把大餅搶過來,就得有破壞性的作法。他出的第一招,就是打破既有的九一分帳慣例,直接開出七成利潤歸遊戲開發商的價碼。對此,智冠科技集團旗下子公司愛就贏總經理徐德航把話說得直白:「這樣的分潤比,簡直佛心來著!」挾七億用戶、金流服務闖關要能賺進大量銀子,遊戲開發業者選擇平台進駐的第二個關鍵在於:人流。

業內人士指出,「談合作時,我第一個問的就是『有沒有人?』。」對於遊戲開發商來說,有人潮、才有錢潮,他們開發的遊戲才會有人下載,從這點來看,挾著七億淘寶用戶的優勢,阿里巴巴投身手機平台已經站上了制高點。

其實打從去年開始,支付寶便陸續為︽逍遙on line︾等遊戲提供金流服務,「阿里巴巴要切入遊戲,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當時阿里巴巴打的主意就是著眼於遊戲玩家除了下載遊戲外,還會有購買遊戲點數、加值等需求。

儘管馬雲曾公開說過:「即便餓死也不做遊戲!」但大餅當前,阿里巴巴有人、有錢、有通路,做遊戲幾乎只差登高一呼,祭出高額分潤,又有大量淘寶會員與支付寶金流服務,這一次,馬雲顯然是志在必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3

應該越漲越買還是越跌越買 刺蝟吃大餅

http://xueqiu.com/2100654541/27439616
大師們普遍推薦的買入方法是分批買入,但到底該越漲越買還是越跌越買,則各派的方法截然不同。

利物莫爾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決不能在下跌時追加資金攤平成本,應越漲越買,保證每一筆買入的資金都是一開始就盈利的。如果買入後即下跌,說明這次買入是錯誤的,就不應再繼續追加更多資金了。

@小小辛巴 和諸多價值投資者則是越跌越買,因為其買入的判據是價格低於價值,那當然是價格越低,就越值得買入。

到底哪種方法正確呢?如果簡單地這樣問,本身就是思維過於單向了,股市裡不是非黑即白的,並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每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侷限性,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下面討論一下這兩種買入方法:

- 技術派:順勢交易:

技術派的重要原則是順勢交易,因此大多是做右側交易,當上升趨勢明確後才買入,如果買入後上漲,說明對趨勢方向判斷正確,才應該繼續追加資金。如果買入後下跌,說明是這個買入操作是錯誤的,就不應該繼續買入來擴大這個錯誤,而應該考慮是否該止損了。

這種越漲越買的方法對於買入點的要求很高,要精確判斷上升趨勢確立的那個關鍵點(注意不是說底部的那個最低點,試圖抄到最低點是一種貪心,往往會死的很慘),如果已經漲了一大段,你還是越漲越買,就會造成買入成本過高。

一種很多高手推薦的方法是在放量突破盤整平台時買入一部分,在突破後回撤頸線確認時再買一部分。如果不回撤直接漲上去,就不追高了,等下次回調再買。

- 基本面派:逢低買入

如果是價值投資者,會更喜歡做左側交易,在上升趨勢出現之前就開始越跌越買,前提是要對公司的估值做出準確的分析計算,買入點要足夠低,留出足夠的安全邊際,各檔買入價要拉開足夠的差距。最悲摧的是自以為是在抄底,結果幾檔買入完成後還出現大幅下跌。

在熊市初期和個股的頂部,最忌諱的是越跌越買。大量的散戶在看到下跌時,第一反應就是加倉攤平成本,這種飛蛾撲火般的本能衝動,可能是來自於生活中搶購便宜貨的經驗。像這樣對於個股的估值和漲跌空間都不加判斷,盲目地越跌越買,是利物莫爾強烈批判的錯誤操作方法。

越跌越買的前提,一定是要能夠準確判斷出個股的價值,確認其下跌空間已經不大,而且還要考慮大盤趨勢和牛熊市的狀態。即使如此,也常常會承受在底部長期橫盤的折磨,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這是左側交易的天然缺陷。

- 操作的是大資金還是小資金

大資金建倉時間長,往往需要在左側建倉,如果等到漲起來之後再買,成本就太高了。小資金進出靈活,等到上升趨勢確立後再買,就成功率更高。

不過也不是絕對的,利物莫爾操作的絕對是大資金了,他的越漲越買應該是選擇了市值足夠大的交易品種。

如果志向遠大的話,操作小資金時就應該開始尋找將來適合大資金的操作模式,比如習慣了做短線,當資金規模增大後,需要重新摸索盈利模式,就很痛苦。

- 折衷的方法

還可以考慮把左側和右側交易結合起來的方法,即在中線上升趨勢確立時才開始買入,但不急於追漲,而是在短線回調過程中越跌越買,逐漸加倉。例如看到一隻好股,從基本面和技術面都判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已經大幅上漲,於是先只買入1/5的資金量,然後等到下跌到20、30、60、120日線時再各買1/5,如果買到某一檔就漲上去不回頭了,就放棄後面幾檔的買入,留著資金等待其他機會。

各位高手應該有更多心得,歡迎大家各抒己見,多回帖交流。

-------------

補充:昨天貼出上面的文章以後,各路高手發了大量很有價值的回帖,大家可以也看看。受到這些回帖的啟發,我再補充幾句。

其實如何買是枝節問題,更重要的是買什麼、何時買,如果股票質地好,股價處於下跌趨勢的末期或上漲趨勢的初期,那麼越漲越買和越跌越買都是正確的;反之如果股票差,或者股價處於下跌初期或上漲末期,那麼無論怎麼買都是錯誤的。

但是頂和底的位置很難準確判斷,為防範判斷錯誤的風險,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自己的理念來採用分批買入的方法,避免一次性集中買入的錯判風險。

另外在股價運行的不同階段,可以採用不同的買入策略,在底部剛開始向上突破的階段,如果非常有把握,大勢也配合,可以激進一些,一開始就買入較重的倉位;如果是較高位置調倉換股,可以採用穩健一點的策略,等回調了再逢低買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09

《新興商機》Google、阿里巴巴正積極佈局 線上教育大餅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2014-03-03  TWM  
 

 

想與全世界的人當同學,想聽哈佛商學院教授的課程,不用出國、不用花大錢,這是新形態教育的革命;未來十年,全球教育支出高達十一兆美元的商機,Google、阿里巴巴集團已經在插旗。

撰文‧賴筱凡

農曆年後,市場再丟出震撼彈,那就是阿里巴巴集團,找了淡馬錫創投與啟明創投,決定投資線上教育集團TutorGroup一億美元。

如果你還摸不著頭緒為什麼阿里巴巴會入股一家線上英語教育公司,或許你可以再看看這個場景。去年十二月底,台達電內部主管的工作會議,特地請來哈佛教授演講,連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都乖乖坐在台下聽講。

而哈佛教授要與台達電主管們分享的主題是——MOOC(大規模網路公開線上教育)。

教育掀起新革命

人人都能線上修課 哈佛商學院承認學分到底什麼是MOOC?就是透過網路平台,讓學生可以自由、自發且免費地學習。也就是說,未來如果你想聽一門由哈佛大學教授開辦的物理課,你並不需要花高額學費,只要到線上教育網站上,就能透過網路教學與互動的方式,修完哈佛一整學期的課程。

聽起來好像只是上網看影片,然而,隨著行動網路技術的演進,即使你看的是教學影片,也能即時與課堂上的老師互動。舉個例子,影片中的老師就與課堂上的老師一樣,他也會提問,要求學生作答,這時你得在跳出的頁面中回答老師的問題,教學影片才會繼續下去。

授課老師也會給學生出作業,你必須完成授課老師的作業與考試要求,才能在最後獲得學分。在美國,已經有許多大學開始承認MOOC平台上的學分,像是哈佛商學院也在今年二月點頭答應,承認自家線上教育平台開的第一門課「創新醫療照護」學分,將有超過一萬名學生,可以拿到這個哈佛商學院的學分。

其實,哈佛商學院承認的這門課大有來頭,因為親自上陣教學的就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赫茲林格(Regina Herzlinger), 她在美國被稱為「健保之母」,更被形容是全美第二有影響力的女性,僅次於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

當赫茲林格決定重裝上陣,親自為哈佛商學院承認學分的第一堂課執教鞭時,自然受到美國媒體矚目。

過去一年,MOOC幾乎成為全球教育界最紅火的詞,不只世界首屈一指的名校紛紛插旗線上教育,還找了亞洲一流大學助陣,像是台灣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等,都開始在EdX與Coursera等線上教育平台開課。

「一直以來,台大的課程都侷限於台灣,這等於是台大第一次將教學課程輸出到全世界。」說話的是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去年他開始在Coursera平台開授機率課,課程還沒開始,就有兩萬名學生報名。「你會覺得,原來自己不再只是教台大的學生,也不只是台、清、交的學生,甚至不只是台灣的學生,因為還有好多大陸的學生,在Coursera上我的課。」就像是和全世界的人一起當同學,線上教育平台讓地域的限制,開始變得模糊。

但為什麼Google、阿里巴巴這樣的網路巨擘,會相中線上教育這塊餅?

全球教育支出十一兆美元

Google副總裁辭職也要投入 搶得先機或許我們可以在下面這些數據找到答案:十一兆美元,是二○二五年全球的教育支出規模;一兆美元,是美國學生貸款近年的債務總額;六倍,則是美國過去二十年教育費用的增加幅度。

「教育,過去一百年都沒有改變過。」身為全球三大線上教育平台之一的Udacity董事李文(Peter Levine)說。

這也是為什麼當MOOC揭開了新形態教育的面紗後,成了各家大廠的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就連麥肯錫都預估,在二五年時,全球教育支出將達到十一兆美元,其中,線上教育就有一兆美元的產值。

於是,網路巨擘們無一不積極捧著錢投資線上教育。一二年,Udacity的第二輪投資,成功募到了一千五百萬美元;去年九月,Google以四千萬美元的價格,投資了Edx;今年二月,阿里巴巴與淡馬錫創投、啟明創投共同投資一億美元,入主TutorGroup。

甚至為了抓住線上教育的機會,Udacity創辦人之一、也是史丹佛大學教授史朗(Sebastian Thrun)寧可辭去吸引人的Google副總裁,放棄最神祕的Google X實驗室工作,也要把Udacity做起來!

這也難怪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侯傑泰感嘆地說:「有了MOOC後,世上就不會再有二流大學,只剩一流大學。」人人都可以在線上成為一流大學的學生,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付錢去念二流大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