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大多數創業點子是沒用的?
http://xueyuan.cyzone.cn/qibu-dianzi/227964.html據國外媒體報導,也許是因為Facebook熱潮,也許是好萊塢電影和主流媒體所傳達的錯誤理念,多年以來,很多年輕人和滿懷憧憬的
創業者們一直誤以為靈光一現的
創業點子是創業成功和獲得巨額財富的基礎。人們常說:「如果我想到了那個點子,那一夜暴富的將是我。」
有過創業經驗的都知道成功和創業點子關係真不大。當然,好點子也很重要,但它不是創業成功的根本。真正的創業成功大多數都源自刻苦工作、冒險、推出一個真正對客戶有價值的新產品或解決方案。
比如:
Instagram 最初只是一款簽到的應用(Burbn),正是發現了拍照類應用的空白而逐步轉化成一款拍照應用,並比同行做得更出色;
Google 最初只是一個還算好用的搜索引擎,其平台上只有幾款所謂的「免費」產品,但現在此平台已成為谷歌的巨大利潤來源;
麥當勞因製作便宜美味的漢堡而發展壯大起來;
星巴克提供優質的咖啡和舒適的環境;
戴爾比同行生產更便宜、更好的電腦,而且速度更快。
和CEO、投資人、創業者們一起開創新事業,我們發現很多最初的想法、點子是站不住腳的。很多滿腔熱血的創業者過於看重最初的想法,總認為一個獨一
無二的點子是創造財富的關鍵。他們甚至還對這個點子非常保密,以保證自己能搶得市場先機,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點子都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其實比點子更為重要的是找到一個靠譜的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商業模式,特別是與現有解決方案相關的模式。如果商業模式能在孵化期經受得住市場的考驗,
那它將是非常強大的。極少公司靠最初的創業想法掙了大錢——Facebook、蘋果公司、微軟這些明星公司在確定主業務模式前都曾多次改變商業模式。
當創業者向我們諮詢有關他們的「一招制勝」式點子時,我們通常會給他們如下建議:
不要害怕和別人分享你的理念和點子。點子是沒有價值的,關鍵要看執行。有經驗的創業者、企業家和投資人都會給你很多寶貴建議。如果你的點子有點意思,有人會剽竊。那你要做的就是比他們執行得更好。
1.不要繼續閉門造車地美化你的創業點子,直接面對你的客戶
直接放手去幹,去實踐,去測試,去找方法,你所收穫的比最初的點子要有價值的多。
2.不要總盯著「遠方」的事
找解決辦法,研究如何創造更大的客戶價值,而不是總想問題解決後的事。
3.差異化競爭
一個產品很難滿足所有人需求。一個差異化的產品會吸引那些有特定需求的客戶。初創企業相對來說創新能力較強,如果能滿足相對小眾客戶的需求,在與強大的同行競爭中才能佔一席之地。
把你的點子轉化為積極的行動,打造真正的客戶價值。你也有機會把一個「好點子」做成一個大事業。(編譯:匙敏)
「走不出去的是大多數」 中國電影在海外的賣相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79我們走出去,不是跟好萊塢抗衡,美國電影的世界市場份額是不可撼動的默認值,我們只能在好萊塢剩下的不到10%的市場份額中跟世界電影競爭。
中國是熟人社會,喜歡從人情的角度,而不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故事,但人情不是普適的。
——周鐵東
周鐵東是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他最近看了兩部國產電影,一部是《一夜驚喜》,一部是《被偷走的那五年》,「都沒有海外的賣相」。
「《一夜驚喜》是複製好萊塢的浪漫喜劇,只能在中國流行;《被偷走的那五年》是關於記憶消失的,這種故事模型人家多極了。」周鐵東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海推公司」是由廣電總局設立,負責中國電影海外推廣的惟一官方機構。周鐵東從事電影進出口近三十年,在美國工作了十年,屬於為中國電影「走出去」開疆拓土最早的那批人。
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超過170億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同一年,中國電影在海外的銷售收入僅為10.63億元人民幣。《泰囧》國內票房超過12億,到北美,黃金檔時間,有一家影院只坐了15個人,最終票房5.7萬美元。在泰國,票房不到4萬美元。
「國內市場是無限的,海外市場容量絕對有限,中國電影絕不可能成為世界觀眾的娛樂主食,充其量只是一道甜點。甜點的供應量都是有限。」周鐵東從不認為中國電影能在海外和好萊塢抗衡。
2013年8月30日,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在美國上映。美國人為什麼要看一部華語電影?這至少是發行公司要使勁操心的問題。
2002年米拉麥克斯發行張藝謀的《英雄》至今還被認為是海外推廣的成功案例,海報的中心是李連杰——北美觀眾熟知的武打明星;宣傳語「一個人挑戰一個帝國」,突出個體反對極權的「普適價值」。韋恩斯坦公司為《一代宗師》能夠說服北美觀眾,使出渾身解數,北美海報上關鍵詞是「功夫往事」——《美國往事》是人盡皆知的經典;「根據李小龍師傅的真實故事改編」——李小龍是美國人最熟知的中國人之一;再醒目地打出「馬丁·斯科塞斯力薦」。
最終《一代宗師》在美國首週末票房245萬美元,位居全美歷年外語片首週末票房第十名。2012年北美上映的21部華語影片,票房加起來也就比這個數字多一點。
但與同周所有北美首映的影片相比,《一代宗師》只排16位。排第一的美國影片《白宮管家》,首週票房是《一代宗師》的十倍。
2013年,周鐵東的電影雜論集《號脈電影》出版,講中國電影海外推廣的道理。在他看來,中國電影走不出去,首先輸在不會講「人類故事」。「《哈姆雷特》拍成《獅子王》風靡全球,我們拍成了《夜宴》,在海外血本無歸,為什麼?就是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
中國講人情,人家講人性
電影分本土電影和全球電影,好萊塢花大價錢打造的都是全球電影。在Box office mojo網站上,非英語影片在美國主流市場的票房排名,十多年來幾乎沒有發生變化。第一是《臥虎藏龍》,1.28億美元,第二名是意大利的《美麗人生》,第三名是《英雄》,之後是《霍元甲》。前十名裡有四部中國電影,都是武俠或功夫類型。
南方週末:《失戀33天》、《致青春》、《小時代》……這些最近在中國大紅的電影,你認為在海外有沒有賣相?
周鐵東:不可能。中國的故事人家只當是一個古老王國發生的古老故事,現實題材影片,你的文化、故事邏輯、生存狀態跟我沒有相關性。你不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故事,是從人情的角度講故事,你的人情不是普適的。中國是熟人社會。為什麼第五代導演的那些故事能夠走出國門呢?因為他們講的是人性故事。《黑炮事件》、《盜馬賊》、《黃土地》、《紅高粱》、《活著》,包括《老井》、《孩子王》,都是講的人性故事。
像《小時代》這樣的青少年電影,不單單是海外沒有賣相,在中國也只是在他的粉絲群體內才會有賣相,這叫定製產品。《泰囧》我女兒看了三遍,說太好笑了,我看了,除了仙人掌扎大腿的地方我樂了一下,其他地方我一點都沒樂,沒辦法,價值觀不一樣。
電影分本土電影和全球電影,好萊塢花大價錢打造的都是全球電影。美國每年七百多部影片,真正在全球風靡的也就幾十部,其他影片也是本土的——黑人的電影白人就不看,青少年電影成年人就不看。《小時代》在美國發行,票房都沒有過萬。
南方週末:《中國合夥人》呢?有評論認為陳可辛拍出了「好萊塢味道」。
周鐵東:那簡直就是一個民族主義的圖解。嚴格來說它是「新東方」的宣傳片,面向「新東方」幾代粉絲打造的一個產品,就跟《小時代》一樣,不能在電影的層面上去探討。《小時代》是郭敬明的一本暢銷書,拿兩個電影來回饋支持他的七千多萬粉絲,來一個狂歡party。
《中國合夥人》迎合了中國人的反美情緒,把美國人完全妖魔化了,最後就是赤裸裸地向帝國主義進軍。
任何成功學、任何勵志都是騙人的,任何人的成功路都是獨一的,不可能複製的,要能複製的話,還需要勵志嗎?好萊塢沒有勵志片那麼一個概念,誰都不可能去幫別人勵志,大家都是有獨立思想的人。好萊塢有成功故事,有成長故事,或者叫成熟故事。
南方週末:《北京遇上西雅圖》以美國為背景、作包裝,會不會為它贏得北美觀眾?
周鐵東:你拿到西雅圖去放,看看人家會不會看。它講的不是人類的普遍故事,講的是中國故事。故事邏輯人家是不可能理解的:生個孩子還得偷雞摸狗地跑到外國去生。影片裡非法經營的月子中心,卻成了孕婦必需的東西。一個故事的依託和邏輯框架,在人家的價值觀裡不成立。賈樟柯的《天注定》之所以得到戛納電影節青睞,就是把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人類邪惡客觀地展示了,西方當做一種獵奇。
南方週末:總有一些中國故事在海外有市場吧?
周鐵東:世界電影的主流是科技奇觀,大動作,特效,但是科技奇觀給人感覺大都是頭腦簡單,動胳膊動腿的。還有一股潮流是追求人文奇觀、東方獵奇,中國就是首選,因為中國的文化是最深厚的。之前被獵奇最多的是日本,像黑澤明的電影,然後就是印度。中國作為獵奇最多的是武俠,這是我們的優勢。
南方週末:武俠在國外已經被消費了這麼多年,還有賣相嗎?
周鐵東:基本不行了,回報遞減。從《西遊降魔》和《十二生肖》就能看得出來。想當年成龍是風靡全球的,但是現在故事老了,人也老了,你老是在重複同樣的故事。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把我們的人文內涵轉化成奇觀。
「價值取向不行, 奧巴馬來也白搭」
對於海外來說,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內容、二戰題材的「主旋律」影片,似乎永遠賣座叫好,好萊塢勝在講述人類的故事。《一九四二》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場放映,只有一位觀眾,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主席羅賽克,他是為電影節選片而來,在現場待了20分鐘後就出來了,他說,「我出來以後就沒觀眾了,我是惟一的觀眾。」
南方週末:你說好萊塢講人類的故事,怎麼定義「人類故事」?我們的電影在這方面缺什麼?
周鐵東:比如好萊塢的戰爭片,像《亂世佳人》、《戰馬》,往往都有反戰的靈魂;而我們的戰爭片大多是在謳歌戰爭,惟一就是《南京!南京!》有點反思的內容。《金陵十三釵》沒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反而還在把玩人類的悲劇,甚至是狎玩,在消費國殤,在消費國恥,這對人類、對生命是一種褻瀆。張藝謀為了吸引海外觀眾,用了奧斯卡影帝克里斯蒂安·貝爾,在美國照樣沒有人買賬。故事內核、價值取向不行,你讓奧巴馬來也白搭。
《一九四二》把一個屬於人類的故事講小了,本來是一個宏大敘事的東西,但影片裡的價值取向、格局特別小——爸,你把我給賣了吧,賣了有個飽飯吃。這本身是一個人類很悲切的東西,但影片下一個鏡頭就是在大戶人家家裡陪老爺睡覺,給老爺捶背、洗腳。
奧利弗·斯通拍的《世貿大樓》,簡簡單單講兩個英雄埋在廢墟裡的故事。「9·11」是那麼難講的故事,但斯通講的是人性,這就使他們不僅僅是美國的英雄,而是人類的英雄。我們一講都是中國英雄,英雄模範片誰看?
南方週末:你說過:「我們確實有好故事,但是沒有把好故事講得具有全球吸引力。」這怎麼理解?
周鐵東:典型例子就是《功夫熊貓》、《花木蘭》。《功夫熊貓》嚴格說起來打的就是文化牌,它用好萊塢故事的瓶子裝了中國故事的酒。面條、餃子、武功秘笈,包括四合院,全是中國文化的內容。為什麼中國元素在好萊塢影片裡不但沒有文化折扣,反而成了文化賣點?我們必須要反思人家的故事手法、故事策略和話語方式,最最重要的就是用了普適價值來包裝。
我們傳統文化裡的「花木蘭」是忠和孝。忠,不是愛國,是忠君,就是謳歌獨裁,謳歌皇權,這是反普適價值的;孝,是夫權、父權社會裡的一種美德,跟現代價值觀格格不入。好萊塢《花木蘭》傳達的則是自我實現、男女平等、女權主義。
《末代皇帝》人家是從大文化的視野拍,從人類故事的視野拍,我們的宮廷戲,包括《甄嬛傳》,都是什麼樣的價值?黑價值、負智慧、負能量,怎麼可能傳揚出去?
哈姆雷特的悲劇故事,好萊塢拍成《獅子王》,風靡全球;中國拍成《夜宴》,在海外卻血本無歸。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不自覺地就把自己的價值觀融合到裡面去了。
南方週末:要怎麼學會講「人類故事」?
周鐵東:我們不會講故事,只能先讓人家來講好。好萊塢製片人湯姆·德桑托2012年來中國,計劃開發《封神榜》三部曲,斥資10個億,到現在還在開發。夢工場將和中影合拍《藏地密碼》,還有呂克·貝松加盟《狼圖騰》。選擇合拍,拍出來就會是全球化的電影產品,而不僅僅是個中國故事。
從電影商業的角度,就跟買基金一樣的。這個基金你買了,你別管基金是誰主導的,能讓你賺錢就行。想當年胡錦濤總書記都承認西強我弱,我們就是弱勢文化,所以我們必須要借船出海。
「能驅動海外的導演, 中國內地一個都沒有」
對中國電影而言,海外市場主要可以分為三大板塊:亞太、北美和歐洲。在周鐵東看來,北美市場其實是最不可能的市場。好萊塢影片永遠佔北美市場97%以上,進口影片最多佔3%,而且多在小眾的藝術院線。那3%裡面也有四分之三是英國電影。
南方週末:一些中國電影的版權,美國號稱要買去重拍。重拍對中國電影來說有什麼好處?
周鐵東:除了《無間道》以外,還沒有一個真正被重拍的,包括《讓子彈飛》。中國的故事還沒有形成重拍的市場,你的故事、導演、演員在我這個市場沒有賣點,只不過你的故事結構、故事創意本身我認為好,我把你的故事結構買了,再進行全球化。
南方週末:為什麼號稱要重拍的這些電影,最後沒有了下文?
周鐵東:美國編劇協會每年登記在冊的劇本三十多萬個,非編劇協會的劇本每年有一百二十多萬個。每年投拍的只有六七百部影片,每年好萊塢浪費在項目開發上的資金至少在十億美金以上。一般的做法是,我選定你的故事了,跟你簽一個協議,用五萬美元定金鎖定你五年的版權。五年以後,如果故事沒有拍成電影,故事版權、改編權重新回到你手上。不一定都能投拍。
南方週末:一部國產片從海推走到美國的銀幕,中間經過了哪些步驟?
周鐵東:現在我們有一個誤區:北美市場是最重要的市場。但對誰來說,北美市場都是不可能的市場。美國自己的片子永遠佔97%以上,剩下3%的進口影片,更多是在小眾藝術院線,這3%裡還有四分之三是英國電影。非英語片在美國主流市場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我們要把電影走出去,目標瞄準在美國市場,絕對是事倍功半。
南方週末: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馮小剛這些導演在海外有沒有號召力?
周鐵東:明星驅動是好萊塢大片最主要的驅動機制,再一個就是導演驅動。能夠驅動的導演就幾個,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更多是故事驅動。把所有的驅動加上去才是頂級大片。像《泰坦尼克號》、《阿凡達》是導演驅動、故事驅動,加上奇觀驅動。像《後天》、《龍捲風》,主要是奇觀驅動和故事驅動。
能夠驅動海外市場的導演,中國內地可以說一個都沒有。華人唯有李安能夠驅動海外,吳宇森曾經能夠,後來《赤壁》讓他式微了。張藝謀和陳凱歌曾是屬於藝術院線的專寵。張藝謀有過一次成功,就是《英雄》,然後拍《滿城盡帶黃金甲》把自個兒牌子砸了。姜文曾經在歐洲有一定的感召力,但《讓子彈飛》在美國票房六萬多美金,也不行。
南方週末:一個以泰國為包裝的故事在泰國能構成吸引力嗎?
周鐵東:華納兄弟的《宿醉2》就是在泰國拍的,在泰國票房也不行。好萊塢已經來過了,你是模仿人家的。《鋼鐵俠3》為了討好中國觀眾專門加了5分鐘的「中國特供版」劇情,中國人不照樣罵得一塌糊塗嗎?成龍演的《功夫夢》是好萊塢在中國拍的,在中國的票房是最差的。
南方週末: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賣得很好,原因是什麼?
周鐵東:它踩到了當時日本社會的某一根神經。計劃經濟時代,有一部台灣影片創下了當時國內最高票房,《媽媽再愛我一次》,就是踩著了中國社會的那一根神經。《那山·那人·那狗》正趕上了日本社會呼喚親情的時候。日本的觀眾主體是師奶,白天九十點鐘沒事了,就到電影院看電影去。一看之後,眼淚掉一地,回來一說,口碑巨好。
南方週末:影片主創後來很後悔把版權賣斷,錢都被日本人賺了。
周鐵東:你一點都不要後悔。嚴格說,這是日本方面發行的成功。值得後悔的是霍建起在日本建立起來的知名度。當年如果有人包裝霍建起,一部接著一部,建立一種商業模式就對了,但是霍建起沒有出來,要後悔應該是這個。
南方週末:《赤壁》在美國賣得不好,在日本卻取得了成功。
周鐵東:這是跟日本合拍的影片,日本人當成日本片,我們也把它當成國產片。《赤壁》在美國是同一個團隊在做,美國沒有成功,但是日本成功了,證明了文化的力量還是挺強。這是文化同源同質,沒有文化折扣。三國的題材在日本更風靡,三國遊戲都是日本人開發的,更有市場基礎、文化基礎。中國很多文化傳統的東西,在日、韓,甚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保留得都比大陸更完整。
「先要搞清楚,誰想走出去」
周鐵東喜歡講西鐵城「空投」手錶的故事:當年西鐵城為了打開澳洲市場,就向澳洲海灘空投西鐵城表。一是白送,一是表從飛機上扔下來都摔不壞,質量得有多好!澳洲市場一下就打開了。海推公司的工作有點像開飛機扔手錶,但中國電影的問題是沒有那麼好的手錶可扔。「紐約時報廣場的大廣告牌我們買得起,但買了又有什麼用?」
南方週末:海推公司跟華納談了三年,將六十部國產影片推向海外發行,這個計劃談成了嗎?
周鐵東:沒有。概念、理論、技術上都特別成立,我們每年生產七百多部影片,世界那麼多播放平台,絕對有需求。但是我們建立不起來一個商業模式。把我們的電影放到人家的平台上放,方方面面都需要錢。外方需要打上英文字幕,播出格式、素材也都需要調整,整個過程很可能需要投入幾十萬人民幣,這筆錢誰出?
我們現在跟新西蘭、澳大利亞,還有哈薩克斯坦、阿聯酋、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國家電視台都達成了意向,專門給我們開闢一個中國電影頻道,專門放映中國電影,但是他們不願付版權費。土耳其的電視台放映一部電影就只願意出600美元,或者可以用廣告時間進行置換,但廣告時間對我們來說沒用,中國片方也不願意。當你的產品不足以變成商品的時候,還想讓你的產品走出去,只能白送。
這裡面牽扯了誰想走出去的問題。是官方訴求,還是民間訴求?是政治訴求、文化訴求,還是商業訴求?這個問題始終沒有人去正面回答、正面觸及。嚴格說起來,中國電影現在走出去,訴求只有官方;但官方停留在概念階段,沒有對走出去進行一個大的政策安排,資金安排、組織安排、人事安排都沒有。
南方週末:你提到跟美國的數字播放平台簽訂了三十部影片的分賬發行合同,怎麼分賬?
周鐵東:四六。人家拿六我們拿四,我們提供影片,美國提供網絡播放平台,宣傳人家做。觀眾在網絡上看一部影片,付費3美金,美國拿1.8,我們拿1.2。問題是一年下來,沒幾個人點擊。
南方週末:海推公司每年辦「北京放映」,請來非洲、南美、東歐一些小市場的客人。這些小市場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周鐵東:從商業上講意義不大,但文化意義很大。法國政府在電影上的商業收穫並不大,花的錢比賺的錢要多,但法國電影風靡全球和美國電影風靡全球的方式不一樣。每年,法國電影有九百多部在全世界電視台播放,四百多部電影在全世界上映發行,沒賺多少錢,甚至賠本,但是它的文化出去了,這是有意義的。
南方週末:談了中國電影這麼多問題,如果它還有一些優勢的話,你覺得中國電影的優勢在哪裡?
周鐵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故事資源,以及被電影產業化改革激活的剛性娛樂需求。就連一向號稱要永遠「立足本土,思及全球」的呂克·貝松先生都不惜遠離其巴黎大本營而來到中國拍片。
儘管萬達老闆高調指責《鋼鐵俠3》「不尊重中國市場」,但它的中國「特供版」正是為了討好中國觀眾才炮製出來的。
中國有超過十億的消費者。一頭沉睡了幾千年的怪獸剛剛被激活,睡眼惺忪,飢不擇食。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調教這頭牲口的胃口,並為其準備「如何吃好」的食譜,而不是指責它目前的飢不擇食。
電影是資本的產物,好萊塢一百多年來從未離資本半步。中國現在已成全球資本之最,要傳播文化軟實力,必須借船出海,跟好萊塢形成雙贏。可以通過更多像《藏地密碼》這樣的合拍項目來破解「好萊塢密碼」。電影是可以複製的產品,只要質量上乘,加上精準的廣告定位和營銷包裝,就能讓消費者趨之若鶩。好萊塢就是這麼幹起來的,這是百年大計。
為什麼大多數投機者的結局總是失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743本文來自JOSHUA BROWN。
我最喜歡的故事,是Jack Schwager's《 Hedge Fund Market Wizards(對沖基金市場智慧)》一書中描寫Larry Benedict在成功之前不斷失敗的故事。在成為超級成功的榕樹資本管理創始人之前,Benedict不斷地重複著失敗再失敗的故事,但他始終堅守著一條正確的紀律,即確保失敗的交易不會讓他從此出局,並且從不尋找彌補損失的捷徑。
以下是他分享觀點:
我們知道大部分投機者往往以失敗而告終,那是什麼原因讓你如此成功?
自從我開始投資事業,我看到過許許多多投機者慘談的結局,要麼自殺要麼無家可歸。他們共有的一大特點是身具有賭徒本性。他們一旦損失,總是試圖尋找一樁能夠彌補損失的交易。而我很早就知道不能這麼幹。從事投資事業需要你不懈的工作。這也是我所做的。每天,我都要做上百次交易。慢慢積累收益。如果你查看我的每日收益統計,你會發現很少有收益很大的日子。
許多投機者(或者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總是懷揣著這樣一個想法,即只要1到2次「大」的交易將改變他們的生活;或者在一系列小損失之後,只要一次關鍵一擊就能彌補損失甚至賺上一筆。當然,這種想法的確有實現的可能性,但可行性很低。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冒著巨大風險賭博成功的背後,有著無數悲慘的故事。
Larry Benedict上述評論讓我想起了我的朋友,Dragonfly 資本的Greg Harmon。
自Greg於2011年開啟博客以來,他始終能夠擊敗S&P 500,Greg的成功正如Benedict所評論的是磨出來的,他從沒指望能夠一擊打出個本壘打,他的成功是慢慢磨出來的。
在他最近貼出的Dragonfly交易記錄中,Greg指出在過去2年,他一共做了765次交易,其中484次以盈利告終,其他要麼損失要麼持平。他總是非常精確地使用入市和出市策略,在市場多空雙方同時交易著股票或期權。對他來說,投機並不是朝九晚五工作或業餘愛好,這是他的事業,他是職業投機者。
在投資交易這個行當裡,你必須努力工作。Larry Benedic是這樣告訴你的,Greg Harmon也會這樣告訴你,而且任何在這個行當裡成功的人士都會重複同樣的話。史上最偉大的投機者之一,Bernard Baruch,他的首條投資紀律便是「除非你把它當成是你的全職工作,不然不要去投機。」幾十年過去了,這句金玉良言依然管用,事實上,對於業餘愛好者而言,今天的市場已經變得更為困難。
對任何人而言,本壘打都有隨機打出的可能性,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你能重複打出第二次?第三次嗎?很可能不行了吧。所以真正的問題來了,慢慢「磨練成就」是不是你願意做的,是不是你能夠做的。也許統計數據會說你在體力和情緒上都不是適合,但沒有人為因為你去嘗試而指責你。
所以你只需要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願意「慢慢磨練」成功,因為你的成功來自於你不懈的工作,你值得擁有。
【小敗局】大多數初創公司是如何把市場營銷搞砸的?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1/144830.html1.希望新聞記者為你的產品搖旗吶喊
你需要清楚一點,新聞記者不是銷售人員。幫你銷售產品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他們的工作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各種有報導價值的新聞。
但是在你的產品發佈戰略裡面,必須要考慮到初創公司的公共關係這一個要素,但是也要記住不要依賴於新聞媒體的報導去銷售自己的產品。事實上,關注初創公司的新聞報導應該是讓更多人瞭解你的公司,以及你的產品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當然,媒體報導也會為你的網站帶來更多流量。
而此時,如果你提供的是內容或信息類服務,那麼你的工作就是為用戶提供一個最理想的使用體驗,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訪問者再次回到你的網站,或是回到你的內容服務上去。如果你提供的是某種產品,那麼你需要採用一種更有意義的方式,吸引用戶參與,去嘗試使用你的產品。
2.沒花心思去獲得關注度
你可以把公司的全部營銷預算都砸在付費廣告上,這麼做太容易了。但是請注意,正是因為它太過容易,因此你真正去做的時候就要去想一想,是否應該這麼幹。
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討厭付費廣告營銷。不管你要進入的是什麼行業,要知道,都會有許多競爭對手存在,而他們都能比你花更多的錢去獲取關注度。瞭解到這一點之後,你可以嘗試一些其他方式,比如你可以使用一些檔次不是太高的點擊付費廣告(PPC),這樣可以實現基本的關鍵字搜索,而且以此創造出來的內容,說不定可以幫助你贏得多年的關注度。
3.把時間浪費在思考,和與他人交流市場營銷上,自己的實際執行力卻很差
絕大多數企業創始人都是完美主義者,他們想要和地球上每一個專家交流自己的市場營銷戰略,但是他們也都是在紙上談兵而已。你應該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嘗試不同的營銷戰略上面,比如,微博營銷,與互補公司進行聯合營銷,視頻和社交媒體促銷,等等。如果一時半會兒看不到成效,不要輕易放棄。測試,學習,應用,這樣才能和你的用戶產生共鳴。
4.寄希望於 「病毒式營銷」
絕大多數嘗試病毒式營銷的視頻廣告其實都以失敗告終。你不應該嘗試去製作一個視頻,裡面都是些裝模作樣,諷刺挖苦的內容,然後就寄希望於它可以呈「病毒式」推廣開來。你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開發好的內容上面,這樣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分享。
5.忽視優化自己的網站
你的網站應該便於搜索,支持移動終端,並且給訪問者提供一個清晰的瀏覽路線。你想要訪問者註冊,並且訂購你的博客嗎?想要讓更多人在社交媒體上關注你嗎?
實際上,只有你最親密的好友才願意一頁頁的看你的網站,所以,還是嘗試一些有效且簡單的設計,然後再採用一些「行為召喚」策略,這樣才能為你的核心用戶創造出一個更好的體驗。
初創公司的市場營銷問題不是一下子能夠解決的,就像在創業圈子裡面流傳的一句話,想法創意很容易,但是具體執行卻很難。HubSpot公司聯合創始人,同時也是OnStartups公司的發起人Dharmesh Shah曾經說過一句十分受用的話,他說,「當你開始構建自己產品的時候,就應該思考如何進行市場營銷了。」
上面這些,都是創業者們需要避免的市場營銷錯誤,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執行力,因此,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向全世界講故事上面啦,這事兒還是讓別人去幹吧。
中國財長:大多數地方債未納入預算管理,脫離中央和人大監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66

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日前完成實施20年來的首次大修,並將於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在解讀該法案時,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坦承,目前大多數的地方債沒有納入預算管理,脫離中央和大人監督。
相比原預算法,新預算法為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套上預算監管的“緊箍咒”。樓繼偉說,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雖總體可控,但大多數債務未納入預算管理,脫離中央和同級人大監督,局部存風險隱患。
以下是他的解讀亮點,來源為新華社:
新預算法折射下一步改革方向
樓繼偉說,1995年開始施行的原預算法在今天已難適應形勢發展要求,尤其是按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有必要全面修改預算法。
他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此次修改突出預算的完整性,政府全部收支要納入預算管理;遵循預算公開原則,強調預算必須接受社會監督;更加符合經濟規律,拓展預算審核重點、完善地方債管理等多處修改,傳遞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改革方向。
亮點一:政府全部收支入預算接受人民監督
新預算法一大亮點是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如第4條明確規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應當納入預算”;第5條明確規定“預算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樓繼偉說,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前提。收入是全口徑的,不僅包括稅收和收費,還包括國有資本經營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等;支出也要涵蓋廣義政府的所有活動;同時,將地方政府債務納入預算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債務遊離於預算之外、脫離人大監督。
亮點二:避免“過頭稅” 預算審核重點轉向支出預算和政策
原預算法規定預算審查重點是收支平衡,並要求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完成上繳任務。於是在客觀上帶來預算執行“順周期”問題,容易導致收入征收部門在經濟增長放緩時,為完成任務收“過頭稅”,造成經濟“雪上加霜”;而在經濟過熱時,為不擡高基數搞“藏富於民”,該收不收,造成經濟“熱上加熱”。
樓繼偉說,新預算法旨在改變這一現狀,將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同時,收入預算從約束性轉向預期性,通過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解決預算執行中的超收或短收問題,如超收收入限定沖抵赤字或補充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省級一般公共預算年度執行中出現短收,允許增列赤字並在下一年度預算中彌補等。這些規定強調依法征收、應收盡收,有助於避免收“過頭稅”等行為,增強政府“逆周期”調控政策效果。
亮點三:規範專項轉移支付減少“跑部錢進”
針對地方可自由支配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偏小、限定用途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繁雜、交叉重複、資金分散、配套要求多等問題,新預算法第16條、第38條、第52條等條款對轉移支付的設立原則、目標、預算編制方法、下達時限等做出規定。
樓繼偉說,新預算法重點規範了專項轉移支付,如強調要建立健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事項不得設立專項轉移支付、除國務院規定上下級政府應共同承擔事項外不得要求下級政府承擔配套資金等,有利於減少“跑部錢進”現象和中央部門對地方事權的不適當幹預,也有利於地方統籌安排預算。
亮點四:“預算公開”入法從源頭防治腐敗
與原預算法相比,新預算法首次對“預算公開”做出全面規定,第14條對公開的範圍、主體、時限等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對轉移支付、政府債務、機關運行經費等社會高度關註事項要求公開作出說明,並在第92條中規定了違反預算公開規範的法律責任。
樓繼偉認為,將預算公開實踐成果總結入法,形成剛性的法律約束,是預算法修改的重要進步,有利於確保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升財政管理水平,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
而對於預算不夠細化問題,新預算法第32條、37條、46條等多處做出明確規定,如強調今後各級預算支出要按其功能和經濟性質分類編制。樓繼偉說,按功能分類能明確反映政府職能活動,知道政府支出是用到教育上還是水利上;按經濟分類則明確反映政府支出按經濟屬性究竟是怎麽花出去的,知道有多少用於支付工資,多少用於辦公用房建設等。兩種方式不能偏廢,分別編制支出功能分類和經濟分類預算有利於更全面理解預算是怎樣實現的。
亮點五:嚴格債務管理 防範債務風險
相比原預算法,新預算法為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套上預算監管的“緊箍咒”。樓繼偉說,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雖總體可控,但大多數債務未納入預算管理,脫離中央和同級人大監督,局部存風險隱患。
按照疏堵結合、“開前門、堵後門、築圍墻”的改革思路,新預算法第35條和第94條,從舉債主體、用途、規模、方式、監督制約機制和法律責任等多方面做了規定,從法律上解決了地方政府債務怎麽借、怎麽管、怎麽還等問題。
亮點六:“勤儉節約”入法 違紀鐵腕追責
針對現實中的奢侈浪費問題,新預算法對於厲行節約、硬化支出預算約束做出嚴格規定,如第12條確定了統籌兼顧、勤儉節約、量力而行、講求績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則,第37條規定嚴控機關運行經費和樓堂館所等基本建設支出等。
樓繼偉說,相對於原預算法僅就擅自變更預算、擅自支配庫款、隱瞞預算收入等三種情形設置了法律責任,且不夠具體明確,新預算法重新梳理了違法違紀情形,加大了責任追究力度,在第92、93、94、95四條里集中詳細規定了法律責任。如對政府及有關部門違規舉債、挪用重點支出資金,或在預算之外及超預算標準建設樓堂館所的,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撤職、開除的處分。此外,如構成犯罪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等。
將抓緊修訂預算法實施條例
新預算法即將施行,貫徹實施如何不打折扣至關重要。樓繼偉表示,關鍵要做好新預算法實施的立法配套工作。
他指出,中央層面需按照新預算法確定的原則及授權,抓緊修訂預算法實施條例,研究制定財政轉移支付、財政資金支付、政府債務管理、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地方層面可制定有關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或者地方性法規。總之,要加快形成一套較完善的現代預算制度,增強新預算法的可操作性、可執行性,為依法理財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一個時代的落幕:CME將停止大多數場內交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17
還記得電影里交易員在交易所又喊又叫撮合交易的場景嗎?這種存在了超過160年的交易方式很快將成為歷史。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 Inc)宣布,芝加哥與紐約大部分的公開喊價期貨交易大廳將關閉。


這種場內交易曾伴隨著美國農業和礦業的成長發展,也一度成為商業資本主義的象征。但隨著電子交易的普及,場內交易越來越多的被高速電腦取代。目前只有約1%的期貨交易量是在場內公開喊價交易。關閉場內交易的決定意味著期貨行業一個時代的落幕。
根據CME周三發布的公告,交易所決定到到今年7月2日關閉幾乎所有交易大廳,標普500指數期貨以及部分期貨期權例外。CME旗下擁有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紐約商業交易所(NYNEX)。
據彭博報道,CME發言人Michael Shore表示,芝加哥期貨交易大廳有大約300名交易員和工作人員,紐約有約75人。其中很多人已經開始從事電子交易,不會每天出現在交易大廳。這個決定影響的產品包括與金屬、能源和農產品相關的合約。
場內交易持續邊緣化已經有些日子了。兩年多前,華爾街見聞就曾提到,當時大約有2500名交易員、跑單員和職員在交易所交易樓層工作,這一數字比20年前少了數千人。
當時大部分行業觀察者表示場內交易員的消失只是個時間問題。
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教授George Constantinides曾稱:“芝加哥交易所的場內交易5年內就將消失。更大的問題在於CME是否還會留在芝加哥,電子盤交易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
為祭奠場內交易的終結,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
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期貨交易所,總部在芝加哥。
1865年——CBOT通過發展標準化的期貨合約讓谷物交易更加規範。
1870年——CBOT成立了八角形的期貨交易大廳。
1877年——CBOT開始交易玉米、小麥和燕麥期貨。
1885年——CBOT在LaSalle 和Jackson街道建造了一幢新的大樓,此後一直是該交易所的總部所在。
1898年——芝加哥芝奶油與蛋類交易所局成立,並於1919年成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1936年——CBOT開始交易大豆期貨。
1969年——CBOT開始交易白銀期貨,這是該交易所第一次進行非農產品的期貨交易。
1972年——CME達成首筆金融期貨交易,可以7種貨幣進行交易。
1975年——CBOT推出了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抵押憑證期貨合約, 標誌著利率期貨這一新的金融期貨類別的誕生。
1992年——第一筆電子期貨交易在CME Globex電子交易平臺上完成。
2002年——CME 成為美國首個從私人會員組織變為掛牌上市的交易所。
2007年——CME 與CBOT合並成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 Inc)。
2008年——紐約商業交易所 (NYMEX)並入CME集團,該所因此可以進行金屬與能源交易。
2015年——CME集團宣布將關閉芝加哥與紐約大部分的公開喊價期貨交易大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創業維艱:為啥大多數創業者都不開心?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15/149619.html
文 | 南七道
最近炙手可熱的《創業維艱》的作者本·霍洛維茨,是矽谷最牛的創業者之一,也是最好的天使投資人之一,他從白手起家到IPO,再以16億美金的高價成功出售公司,後來又成為一名成功的投資人。他親身經歷了創業的各個環節,見證了高潮與低谷,目睹了互聯網的狂熱與泡沫爆炸,他的經歷無疑就是一部生動的教材。他讓更多人看到了創業者背後不為人知的那些真實經歷和心路歷程。
在他看來,創業就是一場“如何完成比難更難的事。” 就像書中寫的那樣:“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里,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創業維艱”這個詞出自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後,問大臣創業與守業哪個更難,曾跟隨唐太宗征戰殺伐、出生入死的房玄齡,認為“見創業之難”,而與唐太宗一起治國安天下的魏征則認為“見守成之不為易”。唐太宗總結“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從開始創業到最後成功IPO,李世民無疑是個成功的創業者,深知創業和守成均不易。
在我做過創業者訪談的過程中,橫跨的角度相對比較大:有剛剛起步的小微團隊,也有事業有成的行業領頭羊。有BAT這樣背景的豪華團隊,也有起點極低的草根團隊;有四處尋找投資的新生創業者,也有估值數十億被資本追逐的明星創業者;有白手起家兩手空空的年輕創始人,也有過了不惑之年身價過億的連續創業者;但是在接觸的人中,除了勤奮、上進、敏銳等是他們的共性外,還有一個不為外人註意的的共性:創業者大多不開心。這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近些年,創業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尤其在互聯網圈內,如果不去創業或者不提下自己創業的構想,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在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概念後,創業更是變成了一件國家層面高度的事情,仿佛人人創業的時代即將來臨。但是,有很多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創業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過關的總是少數,創業是真正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創業項目從一開始來到世界上,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焦慮和矛盾的東西。創業很多時候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也有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的實在想法。但是在實際的創業道路上,困難從沒有停止過,哪怕是一分一秒,甚至讓原有的生活質量大大降低。
創業從第一步開始,就是個不小的難題。首先,創業要做出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對很多人來說並不輕松,尤其是工作相對比較安穩,收入還不錯的人,如BAT的老員工或管理層,對於自己,對家人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挑戰,個人、家庭、收入等等各種現實因素,很多人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說服自己,說服家人。
陌陌唐巖在創業之前反複問自己老婆,要是失敗怎麽辦,他老婆說再創,賣了房子再創業,如果三次不行就離婚。於是唐巖下定決心去做,三年上市的成果和他太太的支持密不可分。
多備份的創始人胡茂華,原來是一號店的VP,生活安穩,收入可觀,兩個小孩已經在上海讀書。在離開1號店前,創始人劉峻嶺請他吃飯,對方告訴他,創業真的很艱辛,時間不屬於自己,犧牲個人愛好,經常半夜3、4點就醒了睡不著。但是這並沒有阻礙他繼續選擇創業,辭職後舉家從上海遷回深圳創業。
騰訊創業系做旅行社交的李瑋,放棄騰訊穩定的工作出來創業時,家人反對,但是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他的說法就是“家人反對得不強烈就是支持”。人的天性是享受安逸的生活,但創業確實要說服自己、說服家人,走出心理的舒適區,這都是不容易甚至痛苦的選擇。
團隊是創業的重要的一環,甚至是最關鍵的一環。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磨合可能是最難的也是必須經歷的。去年火爆的電影《中國合夥人》讓很多人體驗到了創業者們的兄弟情深和創業艱辛,但是真正版本的中國合夥人故事卻並沒有這麽美好,轟動一時的泡面吧創始人俞昊然和合夥人王沖在公司A輪確認後,為了爭奪公司控制權,不惜撕破臉,甚至刪除公司代碼。西少爺肉夾饃的合夥人甚至為了一己之利,團隊分裂後鬧上法庭。
在國人普遍缺乏契約精神個法律意識的環境下,很多人加入創業團隊,並不是真正的熱愛這個事業,不過是想大塊吃肉大秤分金銀的上山結義的團夥而已。他們是典型的“創業浪漫主義者”,根本沒有想好創業意味著什麽,而是像阿Q那樣的墻頭草,“革命了?同去同去·····”,但隨著激情消逝和遇到的困難,最先散夥和撤場的就是他們。任何一次團隊的變動,對於創業者來說都是巨大的身心考驗,所遭受的折磨可想而知。
有了團隊,創業者還要搞掂投資。在很多創業者和準創業者眼中,投資人無疑就是天使,卻不知道很多人是確實插著翅膀的鳥人。能掙錢的項目才投,掙得少的不投,不掙的更不用說。為了保護自己的成果,投資人在很多時候會不惜一切代價。包括讓項目關門來降低自己的損失。所以投資人和創業者是相愛相殺,但這些都無可厚非,資本的源動力就是追逐利潤,把損失降到最低。
但是魚龍混雜的投資行業讓創業者步步驚心。在融資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創業者不遇到一些扭曲的投資人,有些投資人已經投了競爭對手,卻借著機會套取信息;有的根本就不準備投,但是卻拿創業者消遣和開涮。更有甚者,投資方和創業者簽訂了相關協議,卻借著條款的優勢拖延兌現,一直到項目歇菜。
2014年口袋購物王珂融資成功後公開和紅杉撕逼,說紅杉店大欺客,欺行霸市,不兌現承諾,差點拖死整個項目。即使像唐巖、羅永浩這樣有積累和一定知名度的創業者也不能幸免,更何況是大多數的草根創業者。羅永浩說唐巖曾經有個小本子,專門記錄那些傷害過他的投資人。圍觀者常常驚嘆於創業者融資的金額和估值,卻往往忽略了整個過程中的對他們的身心的考驗。
創業者在早期果然會經歷各種困難,甚至日夜為生存所焦慮困擾。考慮商業模式,趕超競爭對手,一門心思追求更大的發展,但是,在發展一定規模後,創業者的焦慮並不會減輕。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一個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
雷軍投資的我有外賣的CEO林喆從19歲開始創業,年紀輕輕就已經財務自由。在早期,他的理解是錢越多,痛苦應該越少,自己就會越開心,於是有了100萬,又追求1000萬,有了1000萬,再去追逐1個億,但是到後來發現,追求的數字實現後,反而更加痛苦。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他開始信佛、吃素,追求內心的平靜,焦慮感和失落感才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和釋放。
老徐是名媛坊和寵寵熊兩個項目的創始人,成功的連續創業者。身價過億,財務自由。他談到焦慮感這個問題時,他說隨著事業的發展壯大,創始人的焦慮感並不會隨著生存、盈利的穩定而緩解,反而是越來越重。因為事業越大,背負的責任越重,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單純追求數字上的變化對自身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只有創業上不斷取得的成就才能得到更多的滿足和成就感。
2004年,35歲的雷軍將卓越網以7500萬美元出售給全球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不過,邁入富豪行列的雷軍並沒有常人想象中的開心。“這個決定對我來說其實非常痛苦。”為了從賣掉卓越的失落中擺脫出來,雷軍強迫自己忘掉卓越,甚至強制自己在半年內沒上卓越網,不在網上購物。這個過程非常艱難。“我以前每天一上班就用半個小時上卓越,每周在卓越上買一點東西,現在要忘掉它就像戒煙一樣。”
本·霍洛維茨在《創業維艱》第七章里舉了李彥宏的例子。按常理,公司IPO時,應該是一個創業者最快樂的時刻之一。但是李彥宏卻是誠惶誠恐:當開盤股價大漲時,“我的感覺確實苦澀····這意味著我的實際業績必須要大大高出預期業績,我別無選擇,只好埋頭於運營、專註於技術和用戶體驗,最後,我終於交差了”。
總而言之,創業者不論早晚,不管大小,錢多錢少,總是不開心的。著名精神病學家納西爾·加梅(Nassir Ghaemi)在《一等瘋狂:解密精神疾病和領導力之間的關系》提到:“情感上處於穩定的平衡狀態,並且總體上有一種幸福感的人,才稱得上精神健康的人;然而平和而放松的心境,從來都不會激發出偉大的成就”。
在書中,納西爾•加梅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在嚴酷的環境下,精神疾病能激發出卓越的領導力。一生從未經歷過心境障礙反複痛苦的人,一般難以面對危機。在評估當前困境、預估未來情形時,飽受絕望情緒折磨的人比“正常人”做得更好。
英國首相丘吉爾、CNN創始人特德·特納等都是最生動的案例。這和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里提到的: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的觀點遙相呼應。
在常人眼里,功成名就的創業者應該會比一般人快樂很多,事實並非如此。換而言之,創業者永遠沒法消除焦慮和心理上的折磨。常人選擇安逸和舒適,但他們從一開始,選擇了這條難走的路,註定就是生活在一個反複痛苦和重複打擊的環境中,甚至因此會進入到一種類似病態的心理狀態中。但是這種焦慮和痛苦又會激勵和鞭策創業者奮不顧身的去挑戰自己,通過克服自我障礙去完成新的自我救贖。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和成就感的提升。
生命不息,創業不止,這是絕大多數創業者的常態。正如1924年,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在面對《紐約時報》“你為什麽要攀登珠峰”的提問時,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因為山在那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南七道,弘毅無線創始人,微信公眾號:南七道;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不放过每一个机会:通过搜索人事变动进行筛选重组股 大多数与极少数
http://xueqiu.com/7808614258/41600481
不放过每一个机会:通过搜索人事变动进行筛选重组股
有些粉丝了,哪天有空了写篇通过搜索公告关键字加人肉寻找即将停牌股的方法,两三千只股票,总有些类似明牌的捡钱机会,特别是重组较热的这两年牛市。
4.22更新
大家都知道,重组前的人事变动是个很重要的信号,但重组前不一定发公告,发人事变动公告不一定会重组。此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精力,需要很强的对信息的搜集及判断能力,再结合技术面等去分析,成功率要看个人。
另外,即使选对了你也不一定受得了洗盘,即使忍受住了洗盘也不一定会重组成功,即使重组成功后大涨,重组期间的时间损失也不一定划算。合不合算,要不要“赌”,还要看自己的选择。
这种方法相信很多喜欢数据挖掘的早就试过了,雕虫小技,嫌没营养的还请嘴下留情。本人水平有限竟然还有人关注,相信其中新韭菜也不少,如果有人看了有些收获,也算没白写。
以下很简单:
工具:雪球、东方财富股吧,按内容搜索。另外改天有空了聊下对股吧的看法,在有些人眼里它是散户发泄的地方,但如果用好了,它就是一个发挖金库的工具。
关键字:“辞职、离职”,再细化“董事长/董事/董秘/高管辞职、离职等”
花费时间:搜索并找出近期辞职信息的股票代码并记录,花费15分钟。
简单筛选出不适合或者正常人事变动的股票,靠经验判断,花费1小时
从中细选,挑出极个别可能性极大的并进行深入分析,花费N小时
这需要对有重组预期的股票的特征有了解,不断的对所获取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分或减分,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要不要入手。
简单的两个例子,
$黑化股份(SH600179)$ 14年11月底董事长、总经理辞职,两天后停牌。
当看到辞职公告的时候停牌的可能性有多高呢?我认为是相当高的,源于我认识的一位经常推荐重组票的高手曾经多次推荐过它,这是很高的加分项,另外股东户数14年大幅减少,又是一个很高的加分项,再深挖下基本面,有重组预期,又是加分,市值较小,又是加分,高度控盘,经常不随大盘走势,加分!。。。等等
现在又来了一个董事长辞职公告,我认为这事成了。
下面几个例子。
$新嘉联(SZ002188)$ 搜到去年8月份董事辞职的公告,市值比较小,且有强烈的转型预期。留着深挖。
深挖了一整天。
其中的一条:11月份新进董事有一位叫帅曲的,新浪微博搜索帅曲,竟然是用的实名,微博介绍,
专注PE及重组领域(大意,12月初的时候给他发了条玩笑私信后没多久已被修改),看到这,这事基本成了,不过庄比较恶,停牌前洗的较凶。能坚持下来的相信会有厚报。
$成商集团(SH600828)$ 三四月份高管辞职,上周停牌。
也有些是停牌后才放出的辞职公告,这就没办法了,如现在的
$南华生物(SZ000504)$ 。 当然,它在13年底也有一次董事长辞职公告,之后跌了不少,4个月后才停牌,坚持到现在的铁粉也有三倍收益了。
上面这些停牌已经买不到了,有没有还没停牌的呢?
年初,
$*ST锐电(SH601558)$ 高管相继辞职。。。。基本面怎么样?股价稍高还是在山脚下?自己判断。
再说个更近的,本月,
$申达股份(SH600626)$ 董事辞职、
$深中华A(SZ000017)$ $*ST三鑫(SZ002163)$ 。。。
写的很简单,很多细节都记不太清也懒得回忆了,另外,分析的时候,要从哪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哪些是加分项哪些是减分项?这些全靠个人经验,这点也是最重要的。
欢迎大家挖掘并交流。
匯影醫療牟曉勇:醫療創業大多數情況是跑馬拉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6/154903.shtml
導讀 : 醫療很複雜,其閉環相當長,在現在這個社會單點突破很困難,要做隨時準備,但一旦突破,真正十萬個小時紮進去,不停深挖,醫療長期回報是非常穩定的。

匯影醫療創始人牟曉勇 V.Photos供圖
i黑馬訊(孔樂) 3月26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第三屆黑馬運動會今日在京舉行,匯影醫療創始人牟曉勇出席醫療分論壇並做了主題演講。
牟曉勇以自身做醫療投資的經驗,闡述了醫療行業是一個非常值得敬畏、長期去做的事情,現在醫療已經進入互聯網也就成為所謂的“互聯網+”的代表企業。
以下為牟曉勇分享原文,經編輯整理:
我算是標準的苦逼創業者,也是連續創業者。但運氣比較好的是除了醫療的,其他的都倒下了,今天我們聊聊創業話題。
我是2007年開始創業的,當年感覺創業非常不容易。第一次融資100萬拿掉我們20%的股份,過了不到半年,股票就虧了,我就只好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賣了把這個錢補上。慢慢走過了很多輪融資,前後拿過差不多接近2個億。
股份當時稀釋的簡直太隨意了,對於我們做大型核心部件這個行業來講更艱難。我們當時投資100萬占20,先給了50萬,說過兩天股票漲了給你。過了不到半年,說對不起,股票虧了,沒錢了,只好把自己的一套房子賣了才把這個錢補上。我覺得很多時候每個人都會碰到這些事,特別是零開始的創業者,也許今天的錢比當年的錢要容易拿一些,但實際上都會面臨這些問題。
我們為什麽走這麽長時間還可以堅持很多年呢?你對這項工作本身感興趣和有意思的時候,心里會淡化比較痛苦的感覺。特別是昨天路演前面,看了一些朋友的講話,有一點感觸是,因為現在資本也比較熱,醫療倍受關註,很多人來做這個行業,但對醫療行業本身不是特別了解,而且沒有花很多時間真正在這個行當里。可能過一陣又幹別的去了。我一直相信醫療是一個非常值得長期做的事情,但是我們要平衡好我們是跑百米還是萬米,還是跑馬拉松,而醫療大多數情況是跑馬拉松,醫學界快速沖上去的,其實是鳳毛麟角的公司,但也因為有很多的機緣巧合才會時勢造英雄。現在再做移動媒體的話幾乎沒有戲了。
醫療很複雜,其閉環相當長,在現在這個社會單點突破很困難,要做隨時準備,但一旦突破,真正十萬個小時紮進去,不停深挖,醫療長期回報是非常穩定的。
現在醫療已經進入互聯網,也就成為所謂的“互聯網+”的代表企業,我們做的醫學影像是看到人體內部所有的信息,我們需要一點點的去提高技術,下一步是培訓醫生,然後做人工智能,一級一級地往下做。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孔樂,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