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地區的戰略環評都將完成,此外,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環評也將著手實施。
環境保護部日前透露,《“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已經敲定。這一方案將有助於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從源頭預防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作用,推動實現“十三五”綠色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目標。
環評是減少汙染、保護生態環境的前置性措施,相當於環境保護的一道閘門。
上述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環保部門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全面提高環評有效性為主線,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以下簡稱“三線一單”)為手段,強化空間、總量、準入環境管理。
“十三五”期間,會有哪些重大環評項目落地?據環保部介紹,這一期間,在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上,重點領域和項目已經確定。
在戰略環評上,將制定落實“三線一單”的技術規範。完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地區戰略環評,組織開展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環評。完成連雲港、鄂爾多斯等市域環評示範。完成新型城鎮化、發展轉型等重大政策環評試點研究,初步建立政策制定機關為主體、有關方面和專家充分參與的政策環評機制及技術框架體系。
在規劃環評上,環保部表示將積極參與“多規合一”、京津冀空間規劃編制。深入開展城市、新區等規劃環評。開展流域綜合規劃環評,確定開發邊界和開發強度。完成長江經濟帶重點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與核查。健全與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國土資源、城鄉住房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協同推進規劃環評機制。
同時,推行規劃環評清單式管理。根據改善環境質量目標,制定空間開發規劃的生態空間清單和限制開發區域的用途管制清單。制定產業開發規劃的產業、工藝環境準入清單。實現重點產業園區規劃環評全覆蓋,強化清單式管理。依法將規劃環評作為規劃所包含項目環評文件審批的剛性約束。對已采納規劃環評要求的規劃所包含的建設項目,簡化相應環評內容。對高質量完成規劃環評、各類管理清單清晰可行的產業園區,試點降低園區內部分行業項目環評文件的類別。項目環評中發現規劃實施造成重大不利環境影響的,及時反饋規劃編制機關。
環保部表示,將嚴格規劃環評違法責任追究。適時組織規劃環評結論及審查意見落實情況核查,將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規劃環評工作開展情況納入環境保護督察。研究建立規劃環評違法責任調查移交機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嚴肅追究有關黨政領導幹部責任。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十三五”期間,環保部還將開展關停、搬遷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對排放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危險廢物、“致癌、致畸、致突變”化學汙染物的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等重點企業,研究開展企業關停、搬遷的環境風險評估。
與此同時,開展區域環境影響預警試點。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開展區域環境容量匡算和預警。開展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環境影響預警。開展典型重點開發區域和優化開發區域資源環境承載預警試點。開展典型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空間紅線預警。
環境影響評價相當於環境保護的一道閘門。攝影/章軻
剛剛完成組織和人事調整的華潤置地,如何規劃和展望其未來?
7月28日,華潤置地新北京大區“城市•昆侖”新品發布會在京舉辦。這也是內部架構調整合並後的華潤置地新北京大區第一次公開亮相,華潤置地聯席總裁、北京大區董事長張大為和華潤置地副總裁、北京大區總經理蔣智生一同出席,此前備受關註的昆侖域項目也在此次會上發布。
組織架構和人事雙調整
7月初,華潤置地(1109.HK)剛剛完成區域整合和管理團隊的調整,現任副主席唐勇將主持公司全面工作,同時設置聯席總裁管理架構,聯席總裁張大為、李欣協助唐勇開展工作,組成華潤置地三人核心團隊。
公司的區域構架方面,華潤置地正式由九個大區調整為六個大區,其中北京大區和山東大區合並、上海大區和江蘇大區合並、深圳大區和福建大區合並,其余成都、沈陽、武漢大區保持不變。
對於公司為何進行整合調整,張大為表示,這是為適應華潤置地“十三五”戰略而實行的組織變革,9個大區合並為6個大區,進一步強化城市深耕細作,聚焦北京、上海、廣深一線城市都市圈,發揮成都、武漢、沈陽區域核心城市輻射力。“十三五”期間,華潤置地確立了“銷售物業+投資物業+X”的商業模式,即在繼續堅持銷售物業及投資物業兩大主營業務基礎上,積極拓寬購物中心+互聯網生態體系建設、物業服務、老年地產、海外地產等其他業務發展模式。
在過去的2015年,華潤置地的經營業績應該可以令股東方滿意。
銷售物業方面,2015年華潤置地銷售物業簽約額人民幣851.5億元,實現簽約面積675.9萬平方米。投資物業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華潤置地在營購物中心22個,已進入中國內地17個城市,總在營面積達491萬平方米,合作商家超1000個,合作品牌近2500個,會員人數116萬,包括酒店經營在內的投資物業實現營業額港幣 66.5 億元。
截至2015年底,華潤置地總資產為3965億港元,土地儲備面積達4126萬平米,進駐全國54個城市,開發項目超120個。
張大為稱,在房地產轉型的大環境背景下,華潤置地提出2+X的全新商業模式,也就是在堅持銷售物業、投資物業雙輪驅動的同時積極尋求轉型,努力探索經營創新、業務創新。“十三五”期間,新北京大區將重點從精準投資、卓越運營、變革創新三方面助力戰略落地,集中優勢資源聚焦一二線城市發展,做實大區,深度挖掘客戶需求,以成就客戶、以高品質戰略兌現品質給城市更多改變的品牌諾言。
為何聚焦一二線?
張大為所言的“做實大區”也有了數據上的體現。他透露,新北京大區今年的簽約額已經超過200億元。
他表示,華潤置地將堅持“精準投資”的戰略,一是要聚焦一二線城市,二是把握發展窗口。華潤置地新北京大區已經進入14個城市,其中有7個一二線城市。
從經營數據上也可以解釋華潤置地為何要聚焦一二線城市。
蔣智生對外發布了新北京大區的戰略布局和運營指標,目前在新北京大區的業績構成中,北京的業績貢獻為55%,6個二線城市也貢獻了30%的業績,兩者之和已經超過八成。
“整體毛利率達到28%,處於行業較好水平。另外,以現在的去化速度,華潤置地的房子還夠賣四年時間。”蔣智生說。
當前樓市分化形勢下,一二線城市目前已經成為大型房企必爭之地,競爭激烈也將迫使企業產品升級做優。
上述發布會上,張大為展示了華潤置地位於三大一線城市的頂級產品——北京昆侖域、上海靜安府及深圳灣悅府。
昆侖域所在地塊為豐臺“亞林西西側地塊”,2015年1月初,華潤招商九龍倉平安聯合體以總價42億元、配建45300平方米“限價房”的代價摘得,溢價率近50%。
蔣智生表示,昆侖域要把產品做到極致來回饋購房者,這將是致敬這座城市的進取心,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
截至目前,華潤置地尚未發布昆侖域的售價。
針對三星Note7手機出現的爆炸問題,山西省消費者協會近日約談三星電子(中國)服務部華北大區-北京區域經理王瑤。王瑤表示,將積極配合消協工作,就三星Note7手機退換貨及賠償的具體事項,盡快對消費者作出公開承諾。
由於電池爆炸問題,三星於10月11日宣布在中國大陸地區停止銷售國行版Galaxy Note7,並召回在中國大陸地區銷售的全部國行版三星Galaxy Note7產品。
山西省消協表示,此次約談目的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監督三星公司做好召回工作。約談重點是關於山西省內三星Note7手機的退換貨以及三星公司官方的公開承諾問題。
山西省消協秘書長張永明要求三星公司制定手機退換貨及賠償的具體措施辦法,盡快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複。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提高和經濟進入新常態,人口流動也逐漸減緩。尤其是產業轉移和中西部經濟發展加快,農民工就近就業的比例日益提高後,人口的跨省流動明顯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哪些城市的人口增長最快?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8個一二線城市2016年常住人口增量的變化統計梳理發現,2016年,有11個城市的人口凈增量超過了10萬,其中人口增量最多的五個城市是廣州、深圳、重慶、長沙和杭州。從地域分布上看,人口流入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中部的長沙、武漢和鄭州以及上遊的重慶等地。
需要說明的是,成都等部分重點城市由於尚未公布2016年的詳細數據,另有部分重點城市由於只公布戶籍人口數據,而未公布常住人口數據,因此在此沒有納入統計。
廣深領銜
地處珠三角的廣深兩個一線城市,2016年人口增量都超過了50萬。數據顯示,2016年廣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400萬人,達1404.35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54.24萬人,增量居四大一線城市之首。
廣州常住人口的增加與近兩年廣州產業發展有關。由於在四個一線城市中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使得不少制造業巨頭將廣州作為重要的投資地。近兩年思科、GE、富士康等巨頭先後布局廣州。
例如,4月27日,主題為“創新高地 思科智城”的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動工活動在廣州市番禺區舉行。該項目坐落於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啟動區的核心區,毗鄰廣州大學城,思科將攜手其全球合作夥伴搭建萬物互聯雲平臺,建設高標準智慧產業體系,打造一個千億級的智慧產業集群,可創造7萬-8萬的就業崗位。
目前,世界500強已有288家在穗落戶。今年一季度,廣州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08家,增長40.3%,實際使用外資18.86億美元,金額規模居全省第一。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隨著思科、GE等巨頭的落戶,未來一兩年廣州經濟增長將明顯提速,產業發展將帶動大量人才進入。
另一個一線城市深圳2016年末常住人口1190.84萬人,較上一年增加53.0萬人。其中,去年深圳戶籍人口增加49.8萬人,這與去年深圳大幅放寬落戶條件緊密相關。作為一個人口過千萬的超大城市,深圳的戶籍人口僅300多萬,人口結構出現嚴重倒掛。去年8月,深圳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戶籍人口比例及結構優化。其中,新的人才引進政策將純學歷型人才入戶條件放寬至大專。
正是在廣深的帶動下,廣東去年人口呈現加快流入的趨勢。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末,廣東常住人口為10999萬人,人口總量比上年凈增150萬人,增長1.38%,增幅比上年提高0.21個百分點。分年齡段看,15-64歲(成年人口)8164.05萬人,占比74.22%,勞動適齡人口負擔略有減少。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2016年廣東常住人口向珠三角超大城市集聚勢頭未減,珠三角5998.49萬人、東翼1735.58萬人、山區1672.47萬人、西翼1592.46萬人,分別占人口總量的54.54%、15.78%、15.20%和14.48%。與上年相比,珠三角、東翼、西翼和山區的人口數量分別增長2.11%、0.48%、0.58%和0.50%。
在珠三角中,廣州、深圳兩個超級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數量增加最多,分別比上年凈增54.24萬和52.97萬人,兩市人口增幅占同期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的86.31%。相比之下,東莞和佛山兩座制造業大市的人口增量就少很多,分別只增長0.73萬人和3.21萬人。
28個一二線城市2016年人口增量
重慶、長沙、杭州閃亮
在廣深之後,增量較多的還有重慶、長沙、杭州這幾個二線城市。其中重慶去年的增量達到了31.88萬人,僅次於廣深,位居第三。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重慶總面積達到了8.24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達到了3000多萬,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這其中郊縣的人口就占了至少三分之二。過去郊縣的人口除了流向主城區外,更多流向了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但近幾年,隨著一系列電子巨頭的落戶、重慶經濟的高速增長,郊區縣人口很多就不再流向沿海,而是選擇留在重慶,進入重慶主城區工作。
長沙去年的人口增量達到了21.34萬,位居全國第四。長沙的人口增長與重慶有類似的原因。第一財經此前的一項統計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長沙經濟增長了460%,位居主要一二線城市之首。過去這些年,長沙主打產業裝備制造業、文化產業、醫藥、汽車等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以裝備制造業為例,近年來長沙湧現出了三一重工、中聯、山河智能等在國內響當當的裝備制造企業。
與長沙、重慶依靠工業制造業經濟快速增長、人口大量流入不同,地處長三角的杭州之所以能在外向型經濟受阻、沿海城市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人口增量領跑沿海二線城市,靠的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信息經濟產業。尤其是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戰略新興產業對杭州經濟轉型升級帶動效應十分明顯。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杭州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2688.00億元,增長22.8%,占GDP的24.3%,提高1.3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50%。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軟件與信息服務、雲計算與大數據等五大產業增速超過平均水平,分別為45.2%、45.1%、35.0%、28.8%和28.2%,其中電子商務產業已連續6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繼續位居中國“電商百佳城市”首位。
在信息經濟的帶動之下,多個代表一線城市競爭力的指標領域,杭州已經與一線城市並駕齊驅。信息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除了這五座城市,武漢、鄭州、天津的人口增量也都超過了15萬大關。武漢和鄭州作為中部人口大省的省會,在去年一起進入到國家中心城市的行列,對周圍人口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不過,也有些中心大城市的人口流入在不斷放緩。比如天津,在2014年的前幾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人口年增量都超過了50萬。近兩年,在區域經濟增速適度放緩的情況下,天津的人口流入速度也明顯放緩。2015年和2016年的增量分別為30.14萬人和15.17萬人。
另外,與廣深相比,京滬兩座強一線城市的人口增加都十分有限,分別只有2.4萬和4.43萬。這是因為目前京滬人口都已經超過了2000萬,出現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並設立了嚴格的人口紅線。
“如果京滬不控制,那麽京滬人口增長的總量和速度不會比廣深差,因為京滬對於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比廣深要大很多。”彭澎說。
這兩大區域流入最多
從增長率看,28個城市中,有14個城市2016年的人口增速超過了1%,其中,深圳增速達到了4.65%,位居各大城市首位。2014年到2016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15萬、60萬、53萬。可見在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的帶動下,近兩年深圳經濟快速增長,人口也大量流入。與深圳相似,廣州去年的人口增速也達到了4.02%。
在這兩個一線城市之後,長沙去年人口增速達到了2.87%,高居第三。杭州和貴陽分列四、五位。鄭州、廈門、武漢、西安和濟南分列六到十位。
綜合增量和增速來看,2016年,人口流入最為明顯的地區主要是來自珠三角和長江中上遊的中心城市,如廣州、深圳以及長沙、武漢、重慶等地。其中,隨著近幾年廣東轉型升級成效步伐的不斷加快,廣深兩座一線城市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也不斷壯大,吸引了大量外來人才的進入。
在長江中上遊以及鄭州,近幾年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這些地方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加之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比如蘇南地區的筆記本產能相當大一部分已經轉移到重慶、武漢等地。這些地方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產業都得以快速發展。
以手機產業為例,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016年各省份的手機產量對比發現,去年重慶和河南的手機產量突破了2.5億臺,貴州達到了1.3億臺,分列全國二到四位。隨著產業崛起,這些區域的城鎮化快速發展,區域中的中心城市人口流入不斷加快。
相比之下,絕大多數的沿海外向型城市人口增速相對有限,尤其是一些以傳統外貿出口城市,受制於國內各類成本問題和外貿出口受阻,制造業增長也相對緩慢,不少產業已轉移至中西部地區,因此這些城市的人口流入也明顯減緩。
隨著產業轉移和中西部經濟發展加快,農民工就近就業的比例日益提高。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2016年,外出農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趨勢,增速分別為3.4%、3%、1.7%、1.3%、0.4%和0.3%。外出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2.8%逐漸下降到2016年的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