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高漢思坐多年幾穩軍心 李華華

2009-04-01  AppleDaily





 

思 捷環球(330)換高層單嘢訊息混亂,公司噚日終於出咗份澄清通告,話截至噚日,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高漢思依然在位,亦冇收到佢老人家辭任嘅通知喎。話雖 如此,通告確認董事會打算幫高漢思搵適當接班人,o依家同緊一個具潛質嘅人選,就出任行政總裁進行磋商,一有結果就會公佈。

思捷兩日瀉16%

咁 高漢思係咪會即刻走人呢?大家唔使咁擔心,通告話喺請到新嘅行政總裁後,佢老人家會繼續留任主席一職,直到明年年底喎。件事暫時告一段落,連續兩日夾埋跌 咗16%嘅思捷,噚日曾經一度反彈超過5%,但最後埋單仍然要跌0.63%或0.25元,收市報39.5蚊。咁到底新嚟嘅行政總裁,有冇方法可以穩定市場 情緒呢?大家就要拭目以待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16

布局多年 碧桂园二三线城市进入收获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8/164162.html


1月22日,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某论坛表示,中国房地产业未来10年的重心将转向二、三线城市。

陈淮表示,按照今年涉农“一号文件”的精神和按照中国需要走向中小城市发展来看,今后10年,城市化的重心应当转向二、三线中小城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提出要把农业人口在城市中就业和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这 无疑为那些在城乡结合部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开发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恒大(3333.HK)全国土储超过5100万平方米,碧桂园 (2007.HK)全国土储超过4500万平方米,这两家公司在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储备,远远超过了去年一砸200亿圈地二三线城市的保利地产 (600048.SH)。

根据碧桂园2010年1月发布的公司通讯,截至2009年12月31日,碧桂园已取得用地许可证的建筑面积为 4100万平方米。根据有关机构的销售排行榜数据, 碧桂园以78.2万平方米的成交面积一举成为2009年广州房企销售面积老大,排列第二的是富力地产,成交面积为65.19万平方米。

1月 6日,碧桂园公布2009年合同销售金额约232亿元(广东省占比67%),合同销售建筑面积57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2%及40%。销售金额在广 州排名第一的是富力地产(2777.HK),2009年富力累计销售收入约为241.97亿元,销售面积约233.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分别为50%与 45%。

此前,碧桂园董事局主席助理刘嘉毅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碧桂园于2009年将重点移回珠三角一带,2010年购地重点将放在广东省二三线城市。

2007 年上市之后,碧桂园开始在省外战略性布点,2008年省外项目进入全面开花阶段,20个全新项目开盘,但短期收益有所下跌,来自于基础投资者和策略投资者 的压力有所增加。于是在培育省外市场的同时,碧桂园2009年重新布局广东省内的拿地策略:在现有项目周边再增加储备,或是经济条件发展较快的二线城市布 局,以增加利润。

碧桂园目前有60多个项目开工,在城郊及二、三线城市仍然坚持快速开发模式。碧桂园项目周转速度维持在6-8个月,以项目 开工到交楼基本上需要1年时间匡算,2007年底到2008年初开工的省外项目已陆续开始交楼。很明显,随着项目的交楼及配套的完善,2011-2012 年碧桂园全国战略将会有一个明显的效果。

碧桂园目前有约136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从碧桂园2007年、2008年的资产周转率分别为65.8%、54.1%看来,在同行中属于高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21

网上传了多年 “覃辉”照片竟不是本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8/1477329.shtml

  最近星美国际 (00198,HK)动作越来越大,当北京“天上人间”被查之后,“传媒富豪”覃辉再度回到公众的视野。
8月16日凌晨, 落款为星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的一份声明开始在各个网站出现,这份不到600字的声明指出:“近期,国内多家报纸、网站、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登、转载和录制 了有关覃辉先生的报道文章和电视节目”,“甚为可笑的是,各文章和节目中所采用的照片并非覃辉先生本人,而是星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覃宏先生”。
截至昨晚(8月17日)《每日经济新闻》发稿,星美国际(00198,HK)尚未有对此发出公告。
团结的“兄弟连”
通过覃辉曾染指的四家上市公司公告可以发现,无论是早期取道三爱海陵还是后来星美国际的救赎,覃辉和覃宏两兄弟一直十分团结,尤其是在星美的危急时刻,覃宏走到幕前,力挽狂澜。
昨日覃宏在电话中十分温和,覃辉则继续沉默。覃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最近(媒体报道)带来一些困扰,希望通过声明避免传播虚假信息。
据悉,这份声明尽管落款为公司,但内文明确,“覃宏先生并星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特郑重发表”。覃宏透露,早先香港的媒体关于误用图片一事已经清楚。言下之意,内地继续出现虚假信息。
覃辉身上一直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外界对他了解甚少,而他似乎也乐于和大家保持距离,不愿意过多曝光。无论是否覃辉刻意所为,多数时候他都对传闻视而不见,只是偶尔动动嘴澄清。在成为“大众级新闻人物”后,有关他的传闻越来越多,但外界难以看清楚他的庐山真面目。
外界对于覃辉的评价集中在两个层面,一说为非常低调,另外一说则是与之截然相反的高调做派。据悉,早先曾有财经媒体甚至将覃辉描述为“准黑道”人物,这 样的评价让覃辉极为反感,他之前曾对媒体愤怒表示:“媒体对我主观司法定性,乱扣帽子,随意攻击我的隐私,并且以讹传讹,越传越邪乎,而不受法律约束。这 是我最大迷惑。”
值得注意的是,早先覃辉对外界的评价很少回应,而今年年中以来,从之前小范围澄清到此次出声明“维权”,覃辉似乎正在改变他的神秘作风。
是非“天上人间”
覃辉和“天上人间”的关系一直受到关注。今年5月,北京“天上人间”被查同期,星美正投资拍摄《赵氏孤儿》,覃辉的弟弟覃宏一直在片场,剧组的人碰到覃宏,他们都去询问有关“天上人间”的事。
覃宏不断向外界说明他们(覃辉与覃宏)和“天上人间”早已没有了关系,而且撇清关系已经有5年时间了。按照覃宏公开给出的说法,和“天上人间”划清界限的时间是2005年。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这年“天上人间”的商标的确发生了转让,商标总局给出的信息显示,2005年6月15日后,北京的“天上人间”的商标开始转让“待审”,而2005年11月8日,“转让完成”。此后,这个商标还发生了数次转让。
接近覃宏和覃辉的人士透露,他们确实是退出来了,之所以2005年决定退出,原因是受到“高人”指点,让他们专注于传媒产业。
有关“天上人间”的报道很多,然而其中多为负面消息,鲜有正面报道。覃辉对外界那些报道极为不满,他告诉采访他的媒体:“操作天上人间事件,是有境外资 本和国内一、两家同行做幕后推手,借北京公安局查处天上人间的正常执法行动,借题发挥,打压攻击我的企业,通过损害我的形象,达到阻挠星美发展的目的。”
覃辉的十年
星美国际正试图重回辉煌,从掌控四家上市公司到目前唯一的资本市场平台,覃辉过去数年一直在解决他的历史问题,2010年当算星美新起步元年。
大佬重回,神秘依然,外界对他关注甚多,但了解甚少。从铁矿商转身夜总会老板,而后转身资本市场,几度风雨,覃辉特立独行。
坊间依然在谈论 “天上人间”,这里广泛的知名度无论如何都避不开覃辉,他是一位包装高手,在包装上的才华和他在资本市场上的财技相比,毫不逊色,从名不见经传的铁矿石商人到大名鼎鼎的夜总会老板,可以说覃辉凭借“天上人间”,从“人间”一步到了“天上”。
不过,“天上人间”那些吸引眼球的故事不过是覃辉的一页往事,覃辉本人也一度像明星一样受到追捧,他似乎擅长于制造和利用神秘气息,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他逐渐成为关注焦点,比如有关买下天价宾利一事……
更接近真实的判断或许是:覃辉拥有成功商人相机而动的特质,他过去数年的商海打拼,大起大落的经历中让他吸取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外环境的制约和本身的财技需要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了复杂性,而他本人超强的适应和运作能力也在此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覃辉真相一直扑朔迷离,或许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商海多年,保身有道。回顾和覃辉有类似经历的传奇商人实在屈指可数,值得一提的可能是和他同样曾在重庆涪陵征战且有交情的资本市场玩家张良宾、张斌兄弟,不过张良宾、张斌随着朝华系的覆灭而后落罪。
涪陵是覃辉走向资本市场的第一站,当下距离他那神奇的一步正好过去十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

「猜」了20多年的商業名詞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77

  這篇專欄,跟年輕的朋友們談幾個困擾了我很多年的商業名詞。它們從我開始觀察企業界的20多年前就存在了,卻仍然讓我困惑不已。


  第一個名詞是「成長」。偉大的彼得·德魯克曾經說:目前快速成長的公司,就是未來問題成堆的公司。每一個企業家都把成長作為企業存在的終極價值。「每年的銷售額增長多少,利潤增長多少。」這是管理者所需要的,也是投資者所需要的。


  德魯克早在1970年代就已經注意到了成長的危機。他認為,如果企業都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很快就會耗盡整個世界的資源。成長是企業必須追求的目標。問題僅僅在於,企業應該制定怎樣的成長策略?


  在一個快速成長的行業中,企業就應當有一個較高的最低限度成長率,否則就會被競爭拋開。也因此,企業的成長目標必須適當。


  在十來年前,美國通用電氣的CEO傑克·韋爾奇被認為是最傑出的企業領導人,在他看來,「健康的成長,應該是做了正確事情的結果。而成長不應當成為目 標本身。」在自傳中,老傑克說,如果說我在通用做對了什麼的話,那並不是我曾批准了價值多少億美元的併購案,而是我駁回了多少數額的投資。


  也就是說,任何可能危害公司財政健康和安全的創新或冒險,都是應該被打上問號的。每一個企業家都必須在誘惑和激情面前經常地問自己:此時此刻,我是否必須成長?有沒有人能夠真正地、有效率地把握其中的節奏和比例?


  與成長相關的另一個名詞是創新。十多年前,尼葛洛龐帝在著名的《數字化生存》中說道:漸進思想是創新的敵人。如果你工作的分分秒秒都在改進,使今天比 昨天更好,那麼,你必然不會花時間去創造新的事物,而徹底摧毀舊的事物。「更好一點」的思維定式與重新創造和徹底摧毀的新思維定式是針鋒相對的。


  D·阿威尼在《超優勢競爭》一書中寫道:「貫徹始終」是靜態競爭環境中的成功關鍵,因為這種策略可以幫助公司維持現有的優勢。然而,在一個急劇動盪的 動態環境中,企業競爭的重心就不再是維持現狀,而是打破現狀。因此,「貫徹始終」破壞了公司從一個暫時優勢轉移到另一個暫時優勢的能力。


  很顯然,這樣的觀念中存在著一種偏見:創新就是不斷地突破和破壞。然而,創新的邊界在哪裡?創新的成本如何控制?


  最後再說說「百年老店」。關於企業可以活多久以及企業究竟擁有怎麼樣的生命週期,兩位91歲的老人對此有著耐人尋味的回答。


  有人問日本松下創辦人、「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有長期目標嗎?松下說,有。長期目標的時限是多少?松下說,250年。那麼,你們需要什麼來貫徹它們呢?松下說,耐心。


  而另外有人問德魯克:企業長久生存的秘訣是什麼?德魯克說,不存在這樣的規律,即某家公司一定能長期經營下去。相反,存在著這樣一個規律,人類創造的 任何東西終有一天都是要消亡的。一家公司能保持成功超過25年,就是非常罕見的了,認為「公司是不朽的」是華爾街的誤解。


  這似乎是東西方兩種經營哲學的一次奇妙的對撞。在今天的中國,到處都是夢想著創造「百年老店」奇蹟的企業家們,然而,似乎很少有人真正參透了其中的奧妙。


  成長、創新與百年老店,也許這些都是從商者和商業觀察者一生都無法猜透的謎。我有時候便想,它們是動態變化的產物,也許真的沒有標準答案。這樣想著,也就釋然了。


作者:吳曉波(財經作家,上海交通大學EMBA課程教授,「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常年從事公司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14

【未來城市】樣板房經過「九十多年的風吹雨打,依舊屹立不倒」 綠色草屋不是童話

http://www.infzm.com/content/84904

經歷過三次石油危機的歐美國家重新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被遺忘的草屋也開始嶄露頭角,它被賦予節能減排等「美德」。

冬暖夏涼,隔音避火

一隻小豬蓋了一棟草屋,結果被大灰狼一口氣就吹垮了。草屋真的如童話故事《三隻小豬》裡描述的那樣不堪一擊?法國人可能不這麼認為。

至少卡羅琳·勒曼會不屑一顧。這名法國婦女是現代草屋的忠實粉絲。在奧爾良,她的家是一幢兩層小樓,外觀與周邊磚砌的別墅無異。走進大廳,只見北牆上安著「假窗」,透過玻璃能看到黃色的麥稈。

「這小窗名叫『真相窗』,粉刷牆壁時特意留下來的。如果有人懷疑房子的用材,這就是最好的證據。」卡羅琳說。

像這樣的草屋,在法國已超過3000幢,不惟私宅,還有辦公樓、學校校舍、企業廠房等。法國是西歐的草屋大國,近年來,這種非主流建築一躍成為年輕一代自建屋的新選擇。

歷經近一個世紀,這種人類最早的居所之一又開始復興。20世紀初,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農民將草稈、麥秸壓縮成草磚。這種技術傳入西歐時,曾引起工程界的注意。一戰後,法國建築師福耶特設計了一幢草木結構的樣板房,但在當時鋼筋混凝土強勢發展的時代,草屋難有立身之處。

經歷過三次石油危機的歐美國家重新尋找可持續發展之路,1980年中期,被遺忘的草屋重新在法國嶄露頭角,它被賦予節能減排等「美德」。

建造原理很簡單:在房屋地基上搭一個裡外雙層的木架,兩層間距控制在50-60釐米,將草磚填入中空區域,構成實心牆。牆面抹上混凝土(一種石灰、水泥、黃沙、木屑的混合物),將其和外界隔離起來。

400捆壓縮麥稈,兩年工期,卡羅琳和丈夫就建成了現在90平方米的小別墅。

「夏天住草屋很舒服。我家外牆用的是松木,內牆是粘土,和麥稈混成一種清新的味道,連蒼蠅都退避三舍。」卡羅琳說,「對於草屋的保暖性,我有些懷疑。寒流來之前,我給每個房間配了電暖器,安了溫度計。」

卡羅琳是個細心的實驗者,經過觀察後發現:無論嚴寒酷暑,室內外的溫差始終保持5℃左右。她不僅驗證了草屋的冬暖夏涼,還做了隔音測試:「我老公喜歡唱歌,每次他引吭高歌,我馬上叫停,怕吵到鄰居。不過我悄悄溜到屋外,發現離開房子3米,聲音基本沒了。」

人們想像中的草屋往往是矮小的,而當另一個市民安東尼·唐布里耶造起135平方米地基、7米高的草木結構房時,立即引來媒體關注。安東尼對草屋的安全性深信不疑:「不少人認為草屋的火災風險很高,其實是誤解。草稈經過高度壓縮後,含氧量很少,可燃性已降低,真的燒起來不會爆炸,也不會產生有毒氣體。反而混凝土磚屋更危險,因為磚塊一旦受熱容易斷裂,引起房屋坍塌。」

口口相傳,粉絲抱團

經過口口相傳,草屋隊伍在城郊逐漸壯大。草屋主人們建立網絡論壇,交流心得,為自建房網友提供技術支持。80後的亞歷山德羅·貝羅第和未婚妻看到報導後,隨即加入網上的草屋論壇。在閱讀了幾本專業書籍之後,兩人就買地蓋屋了。「我想讓將來的孩子生活在無毒、無污染的環境裡。」亞歷山大說。

「這是一個典型的群體,可以說是自發的草屋使者。他們的特徵比較明顯,一般是中青年夫婦,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思想比較新潮,也樂意分享,關注綠色經濟,是環保的身體力行者。」「親近草屋」(草屋建築地方協會)成員弗朗科·勒布朗說。

草屋論壇初顯規模時,民間協會也同步發展。地方協會相互聯合後,全國性組織「法國草屋聯盟」誕生。他們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組織參觀草屋人家,攜手其他環保組織舉辦論壇,吸引媒體和政府的注意。

協會的活動也促成了一個小產業的發展:農民成立作坊,加工草磚對外銷售;城郊工匠爭相學習草屋技術,擴展業務;創業者抓住商機成立加工廠,銷售可自行組裝的草木結構牆;對草屋設防的保險公司開始接受自建房主的投保。


「法國草屋聯盟」經過7年的發展,已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草屋協會之一。現在,它成為草屋經濟的「研究中心」,撰寫草屋建築的行業標準。據報導,2012年,來自歐洲7國的16名草屋代表在法國集會。他們的交流活動引起了歐盟委員會的重視,草屋被納入「達·芬奇計劃(歐盟成員國職業技術教育交流項目)」。

如今,草屋的發展也碰到了一些現實障礙:專業的工程師屈指可數;施工隊伍水準參差不齊;草屋建築行業標準尚未獲得國家權威機構的完全認可;一些工程隊無法簽發10年質量保證書,耽誤屋主的投保事宜。

那麼,草屋經濟是否能順利融入到現代化工業呢?專家們各執一詞。「草屋經濟是一種新型模式,對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如果說磚屋建造過程中要釋放大量二氧化碳,那草屋就是把二氧化碳當牆壁用。另外,草屋用材單一,基本可以就地取材,能促進區域經濟。但草屋建築沒有多大的利潤空間,因此不會受到大工業集團的重視,注定它無法成為主流建築。」草屋研究專家特瓦爾認為。

當然,民間的使者依然樂此不疲地推廣草屋建築,他們找到了有力的代言:福耶特老先生的草屋。這棟「樣板房」經過九十多年的風吹雨打,依舊屹立不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720

跟進中糧包裝(906)多年的一點心得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04/906.html
看了費高的新文感到十分抱歉記憶所及曾向費兄推介過中糧包裝。希望他不是因為我的分析,而跑去「一注獨贏」。

對於費兄的失落,自己身同感受。中糧包裝2009年上市,就一直跟進。看錯了幾次,試過在武漢廠「兜口兜面」罵過管理層。這當然是自己人生污點之一,事後回想,絕對是技不如人,過份樂觀,買貴了,付了溢價,輸錢自是必然。

以下是一些跟進中糧包裝的一些經驗,希望對大家日後作戰,有所幫助:

其實中糧包裝的營業額,是不太好預測。原因: 加多寶(就是被廣州制藥(874)取回「王老吉」商標的那家公司)佔的比重太大。自己當年硬吃的一記悶棍,來自於加多寶忽然決定,將「王老吉」的包裝,由三片罐(馬口鐵)轉成兩片罐(鋁罐)﹐令到三片罐生產線的設備使用率大減,拖低了當期盈利增長。

但是次業績公佈,管理層似乎已經汲取了當年的教訓,估計有跟個別賣方分析員有溝通過,業績前報告的預測,其實算是頗為保守的。據我手頭收集到的報告,有cover公司的經紀行包括: 渣打﹑工銀亞洲﹑國元﹑華泰﹑安信國際,後四家的研究水平不值深研,反觀渣打風格不算「語不驚人死不休」,記憶所及,也幫中糧包裝辦過了起碼一次路演,分析員cover的時間又較長,自然只會選擇參照渣打的報告(順帶一提,已經完全戒了看理昂(CLSA)的報告,其「燈度」奇高,可讀性之低堪比某些本地財演的「精神自瀆」文章)。

渣打估計2012年的凈利潤為3.08億元人民幣,而公佈的凈利潤為3.32億,超過渣打預期近1成! 武斷地的推斷,費高兄不滿意的地方,是每股盈利只增加了8.88%,但公司在出業績前發了20%的新股,攤薄效應下,每股盈利增長自然受到影響。


資料來源: 渣打 2013年1月31日報告


事後孔明地去想,2012年上半年公司亮麗的業績,很大可能是因為加多寶失掉「王老吉」的商標,必須急忙地將全線產品,換成紅罐「加多寶」涼茶所引致的,卻預先透支了下半年的訂單。另一個可能性是下半年「加多寶」涼茶銷情不如理想,但我是行業的外行人,沒有深入研究,不具備發言權,那位網友有研究,煩請多多指教。

以現價6.27元計,歷史市盈率13.55倍,不算絕貴。但現價買入,嫌「水位有限」,是悶贏三番的格局,會選擇耐心等待較好的價格,才有興趣出擊,萬一「加多寶」業務放慢,低買的殺傷力較低。此外,中糧包裝出名手頭緊,配股集資的意欲很強(個人評級是華潤燃氣(1193)那種級數),股價稍稍炒過籠,公司就很有可能「雞咁腳」跑出來截糊,吃大牌變得難上加難。所以今次出業績後,有大量forcedsellers也選擇在場邊休息





圖: 當年筆著參觀杭州中糧包裝廠房時所拍的照片

本地中線投資組合成員:
理文手袋(1488)
理文造紙(2314)
玖龍紙業(2689)
德昌電機(179)
一隻極高息近乎net cash的工業


(聯絡電郵: [email protected])
*********************************

[轉載]救倉十二小時
 
 
   
以財務自由之名,落力販賣時代興起的致富產品,是投資事業百年不衰的本事。既然回報為上,尋常虧損機率自然避而不談,更何況有關遇到失利交易時何以面對的教育?一次真實的救倉行動,讓費高能夠在上述議題上多點覑墨。

上星期一凌晨,滿心期盼地拜讀重倉股業績,卻換來極其沉重的打擊。

清貨黃金時間
即使中糧包裝(906)全年純利略有長進,惟下半年業績出現明顯倒退。全年營業額50 億元,較市場預期的60 多億元為少,更與集團早前樂觀語調格格不入。流動負債大增,流動比率下降,末期派息大減,是極壞兆頭。

壞交易鑄成,股價受壓是意料中事,問題是如何補救。盡早到Facebook 群組預警,並向曾收到名牌推薦的親友交代,便早點上床休息,以便迎接一場有趣的精神及體力消耗戰。

代入上述處境,若然看官會難以入睡,甚至嚴重失眠,理應反省原因何在︰
(一)初哥對失利感覺模糊,不懂面對虧損,但只要輸多幾次便可習慣。
(二)損失超出預計範圍,交易時沒對風險作出正確認知。
(三)投資得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此類人士本身並不適合投機操作,做定存吧!

翌日,7 時起床,出門前特意享受熱水浴及一碗鹿兒島拉麵,一來可抖擻意志,二來降低對失敗操作的無謂顧慮。

競價時段,中糧包裝開市價跌逾5%,較最壞打算仍有一定水位,大感寬懷,隨即盡以競價盤全清!深知不利消息而渴求脫手,許多人總會心存僥倖,期盼以更高價格承接的買盤出現,更不懂善用競價時段機制。

恰如拯救心臟病患者的黃金90 分鐘,開市後首30 分鐘是清貨的黃金時間。當後知後覺的持份者相繼出現後,沽壓便一發不可收拾。況且,與其死牢不放博反彈,倒不如盡早清理壞倉位,先擺脫中伏心理壓力,並將心神投放到其他機會之上。

我沒有愛股
10 時正,出席中糧包裝的業績發布會。巧妙地刊載去年工作、盈利增長、分部業務簡介及來年發展目標,小冊子內容盡是美好的一面。隻字不提的部分,例如股息及短期債務等,更值得留意。

問答環節裏,幾名分析員與管理層偶有默契,在罐裝及塑膠袋業務的前景上交流。惟有不識趣者問及下半年業績下滑的理由,管理層以春節存貨增加令客戶訂單減少作理由,信不信由你。

或曰︰對此股再無留戀,仍出席其業績會,不會感到難受嗎?

面對導致損失的股票,猶如深愛過但提出分手的情人,許多人會心生悔恨,為之取名「衰股」、「垃圾」,或詛咒企業高層、市場、大戶、自己,徒增有害的負面思索,但歷史卻不可隨之而改變。

嘗試超脫情感羈絆,利字當頭地投機操作。所以,當人家問起手上愛股如何優劣時,小弟只好淡然回應︰我沒有愛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90

做打包繩 讓三菱、日立十多年黏著著

2013-04-08  TCW
 
 

 

台南關廟,是台灣的「塑膠窟」,上百家塑膠製品業者聚集在這一帶,但其中只有兩家公司能將「塑膠結束帶」賣往日本,最大的一家就是美一塑膠(簡稱美一)。

塑膠結束帶即一般紙箱、貨品打包用的塑膠繩,功用跟紅色塑膠繩接近,便宜的一捆不到三十元,是非常傳統的行業。這樣的塑膠繩,為何能成為出口黃金產業?

美一,這家只有四十個員工的工廠,每年創造兩億元營收,平均每個員工年產值高達五百萬元,超過鴻海。該公司客戶都大有來頭,如日本三菱、住友、日立等國際大商社;更難得之處在於,這些商社有的從石化廠一路做到塑膠製品,跟美一存在競爭關係,但它們一年跟美一買新台幣八千萬元的塑膠結束帶。

走進美一的工廠,乍看並沒有特殊之處,就是一般塑膠袋的吹袋設備,這樣的工廠在台灣超過千家,然而,仔細一看,卻在塑膠廠內看到了紡織業的機械設備。原來,這是美一塑膠董事長蔡明忠逛紡織機械展的時候得到的靈感,他用紡織機械來改變塑膠分子的結構,藉以提高結束帶的穩定度與強韌度。

韓國低價搶走美國單!狠練四種專業,改接日本高價單

機械設備只是表面,化工科畢業的蔡明忠,同時擁有電氣、水電工匠的甲級執照,還會機械製圖,一個老闆身上竟然有四種專業本事。他說:「我們傳統行業不是電子業,沒有政府扶植與補助,只能靠自己拚出來。」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韓國廠以低價搶攻美國市場,逼蔡明忠做了一個決定:「美國低價市場,我讓給韓國;日本高價市場,我要打敗韓國。」

當時,韓國有政府補貼原料的優惠,賦稅也有補助,成本比台灣少了一○%到一五%。但當蔡明忠轉進日本市場卻面臨三個挑戰,一是工廠要符合日本人的規範,二是品質要符合要求,不能發生任何斷裂情況,三是交期絕不能延誤。

台灣區塑膠製品公會總幹事謝勝海說:「對於日本商社來說,價格不是問題,」塑膠結束帶是賣給工業用客戶,一旦客戶出不了貨,損失的是商譽,所以日本人要求嚴格,光前置要求可能就兩年。

攤開一張張的設計圖,都出自蔡明忠親筆所畫,他說,在電腦繪圖普及之前,他只能靠自己手畫,錯了就要重來,往往一畫就忙到半夜一、兩點。更苦的是,他白天守著工廠,晚上到補習班學習電匠、水電、製圖,還參加考試,從乙級一路考到甲級電匠、水電執照,每一樣都要花時間,光學製圖就花了一年。

走進工廠,蔡明忠指著設備說,這些全都是他自己設計改裝的,從電路、水電配管到機構設計都自己來,市面上找不到第二套。

這些設備是為了改變塑膠的分子結構,從不規則變規則狀,這樣一來,別人一公斤的塑膠原料只能生產一千公尺的塑膠打包帶,他卻能生產出兩千公尺,而且強度更強。

這就是他的競爭優勢,單價也許比別人高上三○%、五○%,但客戶能包裝的數量卻多一倍。

連賣原料給蔡明忠的亞聚副總經理賴賢達聽到之後都很訝異,美一使用的是非常特殊高密度聚乙烯(HDPE),全台只有兩個買家,是為了針對日本市場特別開發,但蔡明忠還能改變分子結構,應該是他的獨門秘方。

蔡明忠說:「這是校長兼撞鐘,才能懂的技術訣竅。」話鋒一轉,他卻對台灣石化廠如數家珍,塑膠結束帶用的高密度聚乙烯,台聚集團的原料最好,台塑的品質還不行,如果換用聚丙烯生產(PP),一般認為是福聚(榮化)最好,但蔡明忠卻堅持用台塑永嘉廠的料最好,一樣是台塑集團的台化麥寮廠PP,他卻認為不好用,研究到各工廠不同原料的特性都要懂。

日客做生意要考試!五百萬機器備用,做到比日本自產快

這是十幾年來,不斷研究、測試得來的,蔡明忠說,日本正式下單前,還派五個幹部到台南實地考察他的工廠,從早上八點問到晚上下班還在問,此後每年還派品管人員來檢查一次,接著請他到日本去考察,學習日本人的工廠與管理。

做生意要考試、還要年年檢查,蔡明忠說:「就是(因為)日本人要求多,我們才能進步。」

然後,還要做得超乎日本人想像,蔡明忠帶我們走進工廠深處,一套設備靜悄悄的擺在那邊。

他說,這套設備花五百萬,現在卻閒置只做備用,一旦日本有緊急需求或是自己生產線有任何狀況時,隨時可以啟動應急;五天之內從設計新規格、開工到生產,可以裝滿一貨櫃送到日本,相較日本本地的供應商,這五天可能還在內部的公文流程中。

不怕日本人龜毛挑剔,還不斷挑戰自己,學會各種技能,做到連石化廠都不知道的秘方,蔡明忠這筆生意好賺嗎?答案是單價比美國多一成、訂單十多年不曾斷過,把便宜的塑膠繩變成細水長流、替台灣賺外匯的好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85

PRISM洩密者、前CIA僱員:美安全局黑客已攻擊中國多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671

PRISM洩密者、前CIA僱員Edward Snowden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黑客已攻擊中國多年。

6月12日Edward Snowden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說:

2009年開始,NSA就已經對中國大陸和香港進行黑客攻擊。

Edward Snowden洩密美國NSA高端機密PRISM項目後,引發軒然大波。Edward Snowden目前逃到了中國香港。

下面是南華早報相關內容:

Snowden說,文件顯示,2009年開始,NSA就已經開始對中國大陸和香港進行黑客攻擊。文件沒有顯示任何中國軍方的信息。

Snowden稱,NSA在中國香港的攻擊目標是大學、商業機構、政府官員和學生。文件還顯示NSA黑客對中國大陸的攻擊。

Snowden認為,NSA已經在全球發動了超過61000起黑客攻擊,數百個中國大陸和香港的目標受到了攻擊。

「我們的黑客骨幹——像一個巨大互聯網路由器——讓我們可以進入成千上萬的電腦,而不需要單獨對某一台電腦發動攻擊。」Snowden說。

Snowden稱他公開這些信息是要「表明美國政府的虛偽,美國政府稱它沒有將民用設施作為目標。美國政府不僅這麼做了,還非常害怕事情敗露,他們願意用任何手段比如外交恐嚇來防止事情為公眾所知。」

美國政府一直在指責中國軍方對其實施黑客攻擊,Snowden的信息若然屬實,對美國政府來講將是一次巨大的政治和外交挑戰。

不久前的習奧會談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對美國總統奧巴馬錶示:中國是黑客攻擊的受害者。

FP雜誌稱:

美國一直指責中國的黑客攻擊,但北京方面又指責美國人的黑客攻擊。顯然,中國政府的指責是正確的,據一些保密的消息源透露,NSA下設了一個絕密電子竊聽機構TAO(Office of Tailored Access Operations)。TAO已經成功進入中國電腦和通訊系統達15年之久,TAO成功收集了中國內部的最佳和最可靠情報。

據前NSA官員稱,TAO的任務很簡單。通過黑客手段入侵國外目標的電腦和通訊系統,然後拷貝所有目標使用電郵或聊天系統發送的信息和數據。

TAO的義務還有,發掘可供美國政府摧毀外國電腦和通訊系統的信息。消息源稱TAO是NSA最大和最重要的情報部門。

再來看下Snowden如何陳述他目前的心態:

我必須冒極大個人風險來幫助全世界的公眾,不管他們是美國人、歐洲人還是亞洲人。

下面是更多諷刺這次事件的漫畫:

1.

2

3.

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408

人民幣拆款利率暴漲 炸開多年沉痾 虛火上升 中國首見金融警訊

2013-06-24  TWM  
 

 

六月六日,中國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六十億人民幣拆款違約事件,點燃了灌飽火藥的炸彈引信,銀行體系的資金流動性問題頓時炸開;這場風暴暫時雖能弭平,但或許也是中國金融市場的下一隻黑天鵝。

撰文‧乾隆來

端午節前,中國突然爆發資金緊縮的訊號,指標性的SHIBOR(銀行隔夜拆款利率)像火箭升空那樣暴升,先是在六月六日,傳出光大銀行向興業銀行拆借的六十億元人民幣短期借款,違約無法償還,雖然光大銀行事後補足缺口,整個銀行體系已經風聲鶴唳。次日,SHIBOR隔夜拆款利率飆升二.三一二%。

六月七日拆款利率突然飆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大型銀行負責資金調度的處長,接到中國央行(人民銀行)的通知,同步奔赴央行,商討是否在這個緊張時刻推出稱為SLO (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的市場調節操作。

傳言中國央行將藉著SLO向市場注入一千五百億人民幣的資金。央行與龍頭銀行召開處長會議結束後,每家銀行申報SLO的金額、利率也都講定了,但是一直拖到下午四點,各銀行卻接到通知,說央行決定不做SLO,資金需求孔急的中小型銀行像熱鍋那樣炸開,瘋狂在市場爭搶頭寸。

中國央行教訓過度放款

拒讓拆款利率回降

六月八日雖然是星期六,中國因為端午假期調整上班,傳言有二十幾家銀行遭遇資金拋補不足的流動性缺口。平日悠閒、中午完成交易就出門喝下午茶的銀行資金調度員們,在端午節連續四天長假之前,竟然像華爾街交易員那般忙到無法喝水,到處求爺爺、告奶奶追補資金缺口,交易量最大的一周拆款利率升到七.六○三%,而最敏感的隔夜拆款利率更飆升逼近一○%。

更令人大惑不解的是,銀行體系周轉困難的異象,在中國放完四天端午節長假之後,竟然沒有解決。

六月十三日周四上班日,拆款利率略有回跌,但是周五又往上躥升。超過一個禮拜無法解決銀行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讓股票市場有如驚弓之鳥。

六月十三日亞洲股市重挫,上海指數暴跌二.八三%,跌幅僅次於日本;六月十四日亞洲股市全線回升,上海與深圳卻只微幅回升了○.六%,已經是全亞洲最弱勢的中國股市,繼續向下探底。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人民幣流通餘額超越一百兆元,貨幣供給量高居全球第一的中國,不是資金氾濫、錢淹腳目嗎?央行不是一路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還有,中國資本管制、央行一手掌控利率與匯率,怎麼會允許銀行爆發周轉危機,而且長達一個禮拜以上都無法滅火?這些難以解釋的異象,會是金融危機的前兆嗎?

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在八六○期《今周刊》的專欄分析指出,導致SHIBOR利率暴漲的最大原因,「恐怕是中國人民銀行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央行在「出事」之前的五月底,已經警示銀行體系存在流動性風險,但是到了六月初,大大小小的銀行仍然拚命放款,吃定央行不敢讓市場利率跳升的顧忌,不料央行吃了秤砣鐵了心,強迫他們用超高利率借貸調頭寸,而且持續十天不讓利率回降,狠狠教訓了過度衝刺放款的中小型銀行。

不過,陶冬也意有所指地說,這次SHIBOR暴漲的風波最終可以壓下,卻只是一個開始,因為中國央行的寬鬆政策已經開始變調,中國的流動性正在緩慢緊縮。

中國資金緊張的現象,實際上已經持續相當一段時間,從SHIBOR一周拆款利率可以看出,過去半年出現過四次逼近五%的飆升現象;五月二十日,還因為部分銀行缺錢告急,銀行拆借系統一度延遲二十分鐘才收盤。而且,同業拆款市場報價的是十八家龍頭銀行(詳見SHIBOR小檔案),每家龍頭銀行都有數十家中小型銀行往來拆借,十八家龍頭銀行彼此之間也相互拆借拋補,一旦利率飆升,甚至拆借違約,都會造成難以掌控的銀行體系連鎖系統風險,非同小可。

李克強在三月正式接任國務院總理之後,緊抓「穩增長」的政策方向(重點在穩,不在增長),端出各種「消除泡沫」的政策陸續出爐,不再放任銀行胡亂新增放款、強力壓制暴增的理財型商品,但是銀行仍然拚命踩油門往前衝,銀行體系的上下震盪,也就越來越劇烈。六月六日發生的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六十億元拆款違約事件,點燃了灌飽火藥的炸彈引信,銀行周轉困難的問題,頓時炸開。

中國銀行體系的火藥庫,可以歸納為四種火藥桶,第一桶是虛假外貿套匯;第二桶是法規造成的季節性緊縮;第三是幾近失控的影子銀行與理財型商品;而第四桶則是火藥最充足,也是最難以掌控的地方債務危機。

今年四月十七日,中國財經報紙《二十一世紀經濟導報》報導了「廣東省外貿第一季異常增長三七%,游資藉虛假外貿入境套利」,踢爆因為美國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釋出的巨額熱錢,藉著高報出口價格,或者同一商品重複出口再進口等虛假貿易行為,實質兌換人民幣,套取低息美元與高息人民幣之間的利差。

新任商務部長上任

試圖趕走巨額套利熱錢

熱錢搞的「假外貿、真套匯」,原本就是老招,特別是人民幣匯價幾乎固定,匯兌風險極低,人民幣與美元又存在巨大利差的情況下,熱錢藉著虛假外貿交易進入套利,根本就是天經地義的操作。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去年十月開始進行第三波QE後,熱錢就不斷湧入中國,但中國國務院因總理與部長換屆,沒有展開實質因應動作,直到今年三月新任商務部長就任後,才開始真正打擊熱錢。

打擊熱錢的目標,鎖定了廣東省的銀行,因為中國商務部估算發現,今年一到四月,藉著虛假貿易進入的熱錢,金額高達七五○億美元(約四千六百億人民幣),換算新台幣高達二兆一千多億元!

商務部認為「香港—深圳」的貿易管道是熱錢套利的頭號戰犯,今年前四月,中國與香港的貿易額一下子暴增六六%;另外,今年第一季中國出口增加一八.四%、進口增加八.四%,但是如果把深圳剔除,出口年增率立刻下滑至一○%,進口甚至衰退。

商務部發出警告後,外匯管理局就要求廣東省內的銀行,特別嚴審外貿進出口單據,收縮貿易融資,至於華東、華北地區的銀行,也收到同樣的指示,擠掉熱錢的泡沫。

當然,中國政府趕走熱錢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過去中國享有巨額的外資直接投資淨流入,今年卻消失了。

中國今年前四個月,外資直接投資金額為三八四億美元,年增率剩下一%,但是同時期中國企業卻對外投資了二九五億美元,直接投資的淨額剩下不到一百億美元。從去年十月至今的七個月內,外商直接投資只有兩個月是正成長,其餘均呈現負成長,中國的銀行一邊要擠走熱錢,另一邊新增外資的動能又日益衰退,兩相夾擊,緊縮壓力大增。

除了擠掉熱錢之外,外匯管理局也要求商業銀行在六月底之前必須提高外匯存放比,這個部分造成了約二千億人民幣的緊縮效應。這個政策方向沒錯,但是銀行為此頭寸調得雞飛狗跳。

外匯存款發生兩千億人民幣的緊縮,只是六月底「制度性緊縮」的現象之一。人民幣的存款準備金,依照新規定在六月底前,整體銀行加總也必須增提八百億至一千億人民幣。還有,六月底是會計半年報的結算日,各種制度的期限、貸款借新還舊,加上銀行、上市公司與政府半年報表的粉飾,使得每年六月底,銀行都出現貸款餘額大幅增長、銀行資金需求大增的季節性現象。

為了衝刺報表及因應政府新規定,四大國有銀行(中國、工商、建設、農業)在六月一日至十日,短短十天內就暴增了二一七○億人民幣的新增放款,增加金額超過五月總數,銀行快速衝刺放款,造成強大的資金需求,但是存款卻反向減少,四大銀行存款減少了一四百億人民幣。資金充沛的四大銀行已經如此,再下來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地方城市銀行,困難可想而知。

銀行狂賣理財商品

一至五月暴增一萬六千多項第三桶火藥更令人怵目驚心,這幾年民間借款利率飆升,銀行左手貸放高利給資金需求者,右手則將這些高風險的貸款,包裝成「理財商品」賣給客戶。今年一到五月,中國大大小小的商業銀行總共發行了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三項個人理財產品,比去年同期暴增了二六%;而且,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拚命衝刺銷售這類商品,發行了將近五千項的理財商品,總數已經超越工商銀行等一級國有銀行。

中國這些銀行胡亂包裝的理財商品,存在大量灰色操作,歐美各大銀行的研究報告,則更直接評價這與當年造成金融海嘯的結構債如出一轍。

三月二十七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拉高監管門檻,試圖整理亂象。新規定並沒有減緩理財商品的暴增,但短期內卻出現各銀行為因應銀監會要求,提前準備頭寸,減少彼此資金借貸,升高流動性需求的現象。

第四桶火藥庫的爆炸威力最強,也最令人擔憂。中國審計署在六月十日公布,去年底全國三十六個省、直轄市等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總額為三兆八四七五億人民幣。總額將近四兆人民幣(約新台幣十九兆元)的地方政府債只是表面。審計署說,地方政府通過信託BOT,甚至利用違規集資等方式做變相融資,使得查帳不易,隱含新的風險,另外一部分地方政府則存在違規擔保、違規融資、改變債務資金用途等問題。

拿信託胡亂圈錢

地方債務危機持續升溫

地方政府發債之外,還大量利用城市投資公司發行債券(簡稱城投債),進行新區開發等基礎建設投資,二○一二年,各級政府總計全年發行了一.二七兆人民幣(約新台幣六兆元)的新債,一二年底城投債務餘額達到兩兆五千億人民幣,超過新台幣十二兆元。

除城投債外,地方政府還有透過各地信託公司發行的「基建信託」。至今年三月底,直接與各級地方政府相關的基建信託業務餘額為六五四八億人民幣,年增率高達一六○%,各級地方政府需錢孔急,連信託這種周邊管道都拿來瘋狂圈錢。

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甚至爆發逾期債務,中大型銀行對於地方政府進行融資緊縮,地方政府只好轉向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借貸,或者透過信託等周邊管道融資,但是央行卻收緊這些中小型銀行的資金管道,地方債務危機的火藥桶,所產生的危機正持續升溫當中。

銀行獲利創下歷史新高,股價卻反向跌入谷底,中大型銀行本益比都跌到剩下五、六倍的歷史新低,加上熱錢亂竄、理財商品亂賣、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等警訊,系統風險日益升高,逼迫中國政府出手壓制亂象。正如同陶冬的預言,六月SHIBOR飆漲的利率終將被壓制,不過這只是開始而已。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認識SHIBOR

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簡稱SHIBOR)是中國銀行體系短期資金的指標利率,利率高低反映銀行體系資金鬆緊。

在人民銀行管控下,目前只有18家龍頭銀行獲准參加這個同業拆借市場,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四大國有銀行、國家開發銀行、郵儲銀行,以及交通、招商、光大、興業等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另外再加上匯豐中國、渣打兩家外資銀行。其餘無法參加的中小型銀行,則透過各自關係向這18家「基準利率報價銀行」再行拆借周轉。

SHIBOR利率是一個平均利率,每天一個價。由全國同業拆款中心根據18家銀行每天上午的報價,剔除最高、最低各2家報價,其餘14家報價利率的平均值。因此,以6月8日隔夜拆款利率上揚至9.581%,意味著當天部分資金緊俏的銀行,被迫以10%的利率拆借隔夜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53

離職主管心聲》他,是跟在王雪紅身邊多年的主管 看不出有策略 宏達電很難有機會了

2013-08-12   TWM
 
 

 

編按:宏達電到底出了什麼事?兩年來宏達電業績每況愈下,到底是王雪紅還是周永明的問題?他們兩人的相處模式為何?以下是一位在王雪紅身邊工作多年主管的親身觀察。

過去Cher(王雪紅,宏達電董事長)很少進宏達電,主要的辦公據點在威盛,Cher有太多重要的人物要接待,因此大部分時間在外面。但去年六月,宏達電搬進新北市新店總部後,可能是距離近一點了,加上宏達電的營運也出現問題,Cher才比較常來宏達電。

外資質疑宏達電表現那麼差,為何Cher不把Peter(周永明,宏達電執行長)換掉?在我來看,Peter那麼資深,對手機最了解,又把公司做起來,不見得找得到合適的人來接,卓火土(宏達電創辦人)早就離開公司很久了,也不可能回來接。另外,Cher也是很好的人,她一向信任團隊,也一直給Peter機會;但近來有時也會看到兩人關起門來吵,意見還是有不同的地方。

不過,Peter的管理有些問題,他找來以前索尼愛立信的老外團隊,這群人並非一軍,也沒做出什麼成績,但拿的package(薪資福利)都很好,Peter也把他們捧得很高;許多原來宏達電優秀的主管就被晾在一邊,看到這些講英文的老外被奉為上賓,講中文的人則備受壓抑,心情都很不好,最後紛紛求去。這件事對公司很傷,因為離開的主管,很多都是很棒的人才。

Peter把宏達電一路做成功,一直是很有自信的人,宏達電遇到難關後,他的策略就變來變去,讓大家不知如何是好。在產品策略上,外界一直批評宏達電沒有中低價手機的策略,但每每講到這裡,Peter就會說:﹁大陸那些手機的賣價,連宏達電一半都不到!﹂很明顯瞧不起別人,但現在對宏達電威脅最大的,其實就是這些公司啊!

至於有人覺得很奇怪,Peter那麼重要,為何沒當宏達電董事?老實說,這點我也很納悶,我覺得Cher和Peter兩人的關係很微妙,公司主要是Peter在管,但在重大決策上,像外界質疑宏達電用三億美元買S3,Peter心裡可能不見得完全認同,卻還是交由Cher拍板做主。所以我覺得,他們兩人的角色有點互相牽制,維持一種兩人共治的局面,大家都知道對方在做什麼,或許因此周永明也很難被換掉吧。

另外,威盛的管理不是那麼好,有些Cher個人的投資部分,是由威盛主管負責。Cher的錢太多,外面人脈也很多,轉投資龐大又複雜,有些可能連她自己也沒辦法搞得那麼清楚;她身邊有些主管做的決策,有的可能會揣摩上意,做的決策品質也不是那麼好。Cher會問他們,這樣做好不好,如果團隊說好,她也會相信,但問題是,這些決策最後的責任,都要算到Cher頭上。

我認為,投資人若看到一家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在談戀愛,最好趕快把股票賣掉,因為決策上很難就事論事,很難不被感情因素所左右。其實,Cher與陳文琦結婚的代價很高,因為陳文琦的威盛這幾年讓Cher賠了那麼多錢,但Cher又沒辦法把他開除,真是虧很大!

至於你問我宏達電還有沒有機會?我覺得是很難了,恐怕也不是換人做就可以,因為面對外界這麼嚴酷的競爭,看不出宏達電現在有什麼策略可以扭轉。最近有傳言,可能Peter和劉慶東(研發與營運總經理)下來,換成張嘉臨(財務長)和陳文俊(研發長)上來接,但這說不定也只是風向球,會不會成不知道;而且我覺得換人也不一定有用,說不定下去得更快。

心情很難過啊!看到一家好好的公司,像失去動力地往下墜,還看不到盡頭,真的很傷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