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朝日啤酒正式参股青啤英博高管撤离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505/20090505024128793.html


       朝日啤酒和青岛啤酒的高管们这回可以安安心心地坐下来喝几杯了。昨日,青岛啤酒发布了非执行董事及股东监事辞任公告,安海斯-布希-英博啤酒公司  (下称“英博”)的三位高管集体离职,此前,英博与朝日啤酒的股权转让已于4月30日顺利完成交割。

        2008 年7月中旬,全球最大啤酒商英博以52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美国啤酒业巨头安海斯-布希公司(AB),成就了全球啤酒业迄今为止最大一起收购案。当时,英 博方面为了筹措资金,向多家金融机构申请了贷款,为了寻求更佳的融资渠道,缓解沉重的债务负担,英博在收购AB的同时,开始谋划剥离出售旗下部分资产。

        2009 年1月23日,英博与朝日啤酒达成协议,英博按每股2.548美元的价格将青岛啤酒2.6亿股H股  (占青啤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9.99%)出售给朝日 啤酒。通过此次交易,英博套现6.67亿美元,朝日啤酒跃升为青岛啤酒的二股东。英博直接和间接持有青岛啤酒的股份总数锐减为9164万股,约占青岛啤酒 已发行股份总数的7.01%。

        按照之前的约定,4月30日英博与朝日啤酒的股权转让完成交割之后,英博在青岛啤酒的代表——非执行董事伯乐思、马爽及监事郑晓凡提出辞呈,并分获董事会和监事会批准。

        “ 青岛啤酒了解英博和朝日啤酒股权交易一事的整个过程。这是英博为了筹集资金,全球资产出售计划中的一部分,青岛啤酒尊重这种正常的商业交易。”青岛啤酒公 关部工作人员昨日如此评价英博和朝日的股权交易,“此次股权交易不会影响青岛啤酒集团的控股权,青岛啤酒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仍是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 ”2008年年报显示,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持有青岛啤酒30.89%的股份。

        记者致电朝日啤酒(上海)产品服务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目前正值休假未能对此予以置评。记者随后以投资者身份咨询青岛啤酒董秘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朝日啤酒方面目前还没有派高管过来,不过派高管是迟早的事。”

        青岛啤酒公关部的工作人员表示,“尽管股东发生了变化,但不会影响青岛啤酒公司原有的发展战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34

海信管理层间接参股 ST科龙MBO初露端倪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72900&time=2009-05-29&cl=100&page=all


  【《财经网》广州专稿/记者 王珍】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21,香港交易所代码:00921,下称ST科龙)初露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端倪。ST科龙27日晚公告透露,该公司实际控股方海信集团的管理层已间接参股了ST科龙。

 这一间接参股很隐蔽,是透过两层股东关系来实现的。在5月11日ST科龙公布的新资产重组方案里也没有披露。5月25日,《中国经营报》刊发题为《高管潜伏ST科龙 海信集团MBO静待破局》的报道。ST科龙当天随即停牌,直至27日晚发布相关澄清公告。

  ST科龙在澄清公告里确认,海信集团的管理层已在其控股子公司青岛海信电子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信电子)中持股48.99%,而ST科龙的大股东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下称海信空调)现已被海信电子直接和间接持股100%。

  也就是说,海信集团的管理层已间接持股了ST科龙大股东海信空调48.99%的股权,与海信集团对海信空调间接持股51.01%的比例相比,仅仅相差约2%。

  其中,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海信电子中持股7.28%,海信集团董事、总裁于淑珉持股5.5%,ST科龙的董事长汤业国持股1.97%。而ST科龙的副总裁贾少谦、刘春新、石永昌、张明以及ST科龙的前总裁王士磊在海信电子中也均有持股。

  而按照最新的资产重组方案,ST科龙将通过定向增发,收购海信空调所持有的约12.5亿元白色家电资产。重组完成后,海信空调对ST科龙的持股比例将从25.22%增加至45.35%。这意味着,海信集团管理层在ST科龙的权益将增至约22.21%。

  ST科龙的副总裁张明27日晚向《财经》记者强调,这一持股安排是经过青岛市政府批准的。

  据27日晚的公告,2001年3月,为建立和推动海信集团骨干员工的激励机制,青岛市政府批准海信集团股权激励试点实施方案,批准以海信集团为 主要发起人,联合周厚健、于淑珉、刘国栋、王希安、夏晓东、王培松、马明太七位自然人,以发起设立的方式成立海信电子。海信电子注册资本为1.24亿元,其中海信集团占总股本的85.79%,自然人占总股本的14.21%。

  2002年10月,青岛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及青岛市国资局批准对海信集团部分骨干员工实施第一次股权激励,由11名自然人股东(新增肖建林等人)以个人出资的方式对海信电子进行增资,海信电子注册资本从1.24亿元增至1.33亿元,海信集团占总股份的79.7%,自然人股东占总股份的20.3%。

  2006年8月,青岛市国资委批准海信集团部分经营人员个人出资,以1.045元/股的价格向海信电子增资,海信电子的注册资本从1.33亿元增至1.69亿元,海信集团占总股本的62.83%,自然人股东(共13人,新增汤业国等人)占总股份37.17%。

  2006年11月,青岛市国资委批准海信集团部分骨干员工实施第二次股权激励,骨干员工以个人出资行使期权,行权价格1.08元/股,行权后,总股本达1.69亿股,其中海信集团占总股份55.59%,自然人股东增加至77人,占总股份的44.41%。

  2008年6月,青岛市国资委批准对海信集团骨干员工实施第三次股权激励,由骨干员工个人出资以2.34元/股的价格对海信电子增资扩股,海信电子总股本增至1.85亿股,海信集团占总股本的51.01%,自然人股东增至81人,占总股本的48.99%。

  张明强调,海信电子的股权结构是历次激励后造成的,与ST科龙的资产重组无关。但是,广州证券的分析师钟楚宏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却认为,一旦ST科龙完成资产重组,海信集团管理层对ST科龙的控制力将大为增强,从而推进MBO的进程。

  钟楚宏认为,管理层持股对ST科龙的影响中性。表面看,这让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联系,有利于公司今后的发展,但是,一家企业持续成长更有赖 于其发展战略、经营方针、资源整合及对市场掌控力等因素。而且,MBO相比于股权激励,后者有更明确的约束机制。因此,完善治理结构之后,管理层能否带领 ST科龙走出困境才是最重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57

澳优CEO陈远荣:将斥资3.6亿港元参股上游乳企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0/20091020024014389.html


每经记者  刘丹  发自长沙

        10月8日赴港IPO的澳优乳业(01717,HK)在首发当日,以27.5%的升幅、集 资12亿港元、招股价相当于2009年会计年度市盈率19.6倍的成绩赢得无限风光。但还未完全享受到资本市场的盛宴,澳优又开始面临着随之而来的挑战: 近日,市场有声音质疑澳优血统为“假洋品牌”。对此,澳优乳业CEO陈远荣(上图)17日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时首次回应,品牌是个中性的概念, 不存在是“中”还是“洋”的问题,澳优是一个进口奶粉品牌。

        记者同时还获悉,澳优即将参股上游乳企,以完善产业链。

进口奶粉就是进口奶粉品牌?

        网 上看到很多关于澳优的帖子,很多消费者都认为澳优是一家澳洲的乳业公司。对此,澳优CEO陈远荣对《每日经济新闻》解释称,“此前的质疑是因为外界对我们 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陈表示,品牌是个中性的概念,不存在是“中”还是“洋”的问题。如果要定义的话,澳优是一个进口奶粉品牌,母公司的注册地在香港, 现在的湖南公司是一个乳品公司,是整个“澳优乳业”的一部分。

        陈远荣还表示,澳优是从澳大利亚引进优质奶源并在国内销售,公司的广告宣传语“源自澳洲,母爱之选”把奶粉的来源精准的指了出来,公司对在国内销售这一事实毫不讳言,同时商标在澳大利亚也有注册。“将澳优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是我们未来目标。”陈远荣表示。

        记者发现,澳优旗下分为原装超高端和分装中高端系列产品,以能力多为代表的原装进口超高端系列定价比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等洋品牌高,卖到248~298元/800g;另外,中高端系列的A选和优选产品定价为158~200元/800克。

        乳 业专家王丁棉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内地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了信心。因此,无论在品牌诉求上,还是在定价策略上,澳优都一直定位为“进口奶粉品 牌”。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三聚氰胺事件”中幸免的乳品企业,澳优了解消费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澳优进口奶粉未检出问题

        记 者在网上一个育婴论坛上发现,很多准妈妈发帖表示,选择奶粉关键是看它所宣传的纯进口原料来源,以及品质能否达到国际品质。在澳优的招股书上,记者看到这 样的表述:“澳优主要与澳洲知名乳品生产商塔图拉(Tatura)建立供应关系。澳洲的乳品生产商则根据澳优所提供规格生产,就以灌装进口的婴幼儿配方奶 粉而言,澳优不会对其作进一步加工。”

        不久前,澳优和塔图拉发表联合声明称,所有产品均来自澳大利亚。陈远荣向记者介绍,澳优从塔图拉进口的奶粉主要包括800克/罐的原装进口奶粉和25公斤/包的大包奶粉。

        “澳优是奶源产地为澳大利亚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与一些品牌从国外进口奶粉基粉并在国内勾兑加工不同,澳优奶粉全部为从澳大利亚进口,澳优坚持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奶粉,绝不添加香精、蔗糖、麦芽糊精这些母乳中不含有的成分。”陈远荣说。

        另据澳优财报显示,奶粉是澳优最为重要的原材料,占其销售成本的90%左右。

        记 者在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相关部门还获悉,今年前9个月,澳优先后报批45批进口奶粉,均没有检验出问题,相关部门对澳优进口的每一批奶粉都发放了相关的 检疫证明。该局食品检验监督处处长何文斌也曾对外证实,澳优的原料全部从澳大利亚乳业巨头塔图拉进口,进口量最近3年增长非常快。

塔图拉:与澳优联合研发生产

        “ 目前澳优奶粉全部由塔图拉供应,塔图拉按照双方共同研制的配方进行奶粉生产。”塔图拉首席执行官艾登·柯勒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解析公司与澳优乳业的合 作模式。塔图拉的奶源均来自纯天然牧场饲养的奶牛。澳大利亚国家乳业局特许塔图拉生产的澳优乳品为“澳大利亚原产优质乳品”,并授权使用 “DAIRYGOOD”标志。

        陈远荣介绍,澳优奶粉从一开始就坚持国际国内“双标准”,其生产不仅参照执行中国《婴幼儿 配方奶粉及婴幼儿补充谷粉通用技术条件》标准,而且还严格执行《食品标准法典》、《指定商品  (通用)命令》和《(加工)出口管制食品命令》等国际乳制 品标准和法规。

        “澳优乳业是纯正的进口奶粉品牌。”陈远荣坦言,由于优良的品质和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推广,2008年11月,澳优乳业获得澳大利亚-中国商业奖最佳推广奖。

3.6亿港元计划整合上游乳企

        “ 凭着澳大利亚的奶源,我们将扩大高端及超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产品系列,并不断向上游寻找整合的机会。”陈远荣透露,IPO募资资金的三分之一将用来 参股澳大利亚奶源企业,但可能只采取参股与合资的形式,并不控股这些奶源企业。记者粗略计算,参股资金规模约为为3.6亿港元左右。

        “上游奶源未能实现自有化和研发投入的不够,可以说是澳优的两大短板。”一名港股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从澳优招股说明书来看,没有自有牧场的澳优已经意识到了奶源地建设的短板和风险。目前澳优已与塔图拉公司签署了5年协议,设定了相关的限制协议。

        在解除原料之忧的同时,澳优创建了自己的特色销售渠道。据了解,2006年澳优率先进入母婴专卖店渠道,2008年发展网络销售和电视购物渠道。“其中,母婴渠道占澳优整个销售渠道的60%。”澳优执行董事颜卫彬曾对外表示。

        据悉,澳优此次集资所得的20%将用于研发投入,其中10%用于临床配方研究,另10%用于研究有机食品。11月初,香港的药房和超市销售将初现澳优奶粉的身影,这一系列举措被看作澳优为实现国际品牌战略而走出的重要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2

中環在線:五糧液漏口風可能參股銀基 李華華

2010-12-7  AD




 

香港要同大陸同胞做生意,例必入鄉隨俗要飲吓「中國人嘅白酒」五糧液,而五糧液代理商銀基(886)亦索性喺灣仔整咗間旗艦店,做我哋香港人生意,噚日開幕,佢哋嘅partner、內地A股上市公司五糧液集團董事長唐橋仲親自到場。

有貴人自遠方來,銀基主席梁國興(圖)心情靚爆,仲感染埋唐總,令佢懷着愉快嘅心情同傳媒做訪問,仲唔覺意爆料話雙方合作幾十年好愉快,未來唔排除會互相參股……

唔知係咪知道港交所(388)唔好惹,所以唐總即刻補鑊,話入股銀基並唔係無可能,但佢哋嘅國企身份可能會有啲阻礙,見到老闆五糧液咁講,梁生亦搭嗲話雙方互相參股嘅意向,都只係傾過吓咋……咁大口,留番嚟飲酒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0

挑战原研药市场 中国药企参股企业首仿药闯关FDA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7/2135260.shtml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发自上海
12月9日,复星医药参股企业美国汉达药业收到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简称)正式通知,其仿制的大品种缓释喹硫平获得预批准。作为中国医药企业关联公司中第一个首仿获批的产品,此事件被业内人士视为 “可能打破国外品牌药垄断国内市场”的重大信号。
“仿制药尤其是高难度的挑战专利的仿制药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像喹硫平这样的大品种首仿产品利润空间可达上亿美元”,复星医药副总裁兼国际部总经理崔志平表示,“高质量的仿制药可以打破品牌药的垄断地位,将治疗费用降低。”
首仿药有望成功闯关FDA
复星药业提供的资料显示:“汉达药业是美国一家小型研发企业,擅长缓控释制剂技术及开发挑战专利的仿制药,复星2009年参股10%。”据悉,此款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精神科疾病。2009年销售额约为5亿美元,2010年预计可达到10亿美元。
媒体引用汉达公司创始人刘芳宇的话称,1984年美国颁布Hatch-WaxmanAct法案,鼓励仿制药公司向品牌专利药挑战,对于第一个成功挑战者 (首仿)奖励180天的市场专营权。因此,争取180天市场专营成为有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知识的仿制药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突破FDA批准的意义之所以被业内视为重大利好信号,关键在于原研药的专利保护十分严格,“依样画瓢”的仿制药能够取得创新并最终上市与之直接竞争难度颇大。
“从2008年开始,汉达药业陆续向美国FDA递交了对该药全部5个剂量的强仿申请,其中4个剂量是首仿,并在之后两年陆续提交了补充资料。鉴于该产品 是P4申报渠道,待以下三个条件中任何之一满足时,就可以获得正式许可:与对照品厂家30个月的知识产权官司期满;法庭判决汉达产品不侵权;对照品专利到 期。”复星药业方面表示。
长期以来,中国、印度、越南等国一直都是以生产仿制药为主,仿制药在中国药品生产的比例甚至高达97%~99%,利润微薄。
“比起受到专利保护的原研药,国内仿制药价格要便宜得多,但实际的药效却相差并不大。”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郭凡礼指出,汉达药业仿制药成功闯关FDA,更多是一种行业信号。在中国医药行业,真正有大量投入仿制药创新并且有望获得FDA批准的例子还是非常有限的。
或打破外资独大格局
11月26日,欧洲药品管理局公布了一项法律草案旨在说明制药公司复制和销售单克隆抗体药物时所需的条件。据预测,到2015年,来自罗氏、强生以及默沙东公司的三款单克隆抗体药物将失去专利保护
(这三款药物2009年的总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而像这样专利解禁的例子还有很多。
公开资料显示,预计到2012年,国际医药市场将会有139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期。专利解禁后,释放的诱人商机早已成为各国药企的目标。
一位业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透露,一款原研药经过国内药企破解、复制、投产需要1到3年的时间。同时,国内相关创新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弱、研发人员大量外流也大大影响了仿制药创新的步伐。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卫生经济事务总监陈怡曾表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欧美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让海外市场尽快认可中国药品的质量,此基础上,可以以合资的方式,吸取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体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陈怡指出:“在中国,一些仿制药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价格低了,但是疗效差了,这让患者无法信任,逐渐形成了两者有本质区别的印象。中国仿制药应该逐渐形成优质优价的特点,才能真正被患者信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0

伊藤忠擬參股滿心 聚陽傳攜手高林 台灣零售通路股的大錢潮來了!

2011-8-8  TWM




近年受惠內需商機,內需通路股股價普遍看漲,滿心、高林等長年低調經營的企業,也積極尋求策略聯盟,擴大經營規模。如伊藤忠可能將參股滿心、高林實業將與聚陽擴大合作,足以作為大中華市場跳板的管理實力,是台商通路業者的最大利基。

撰文‧林雪冰、周岐原

最近市場傳出,日本大型商社伊藤忠將於八月正式入股滿心,消息激勵股價在七月大漲三○%。雖然本刊求證公司並未獲得回應,但上櫃六年多以來,滿心一直維持 低調經營,若獲得伊藤忠參股,市場能見度勢必大增;單日成交量一度低到只有十九張的滿心,就因為各路人馬爭相買進,成交量暴增到五千張以上。

零售通路正當紅,卡位中國通路有成的公司,股價飆漲程度往往讓市場瞠目結舌。表彰中國大潤發的高鑫零售,在港股上市首日大漲四○%,換算本益比達四十倍,只是再次佐證零售通路股穩居市場主流的現實。

正因通路商機大有可為,許多原來低調經營的百貨業者,也準備改頭換面、與其他企業策略聯盟。未來這些公司除了股價有機會異軍突起,競逐大中華區市場的成果,更是值得長期觀察。

伊藤忠選滿心 通路股大翻身出手投資滿心的伊藤忠名列日本五大商社,從紡織、機械、糧油到金融保險等業務全都涉足,在國際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因為投資觸角遍及世界各地,因此對國人而言,伊藤忠的多項合作案並不陌生。

近年伊藤忠與台商的合資經驗是由頂新集團開啟。○三年,伊藤忠與頂新合資在上海開設全家便利商店;隔年,伊藤忠與朝日啤酒合資的AIB公司又以三.八億美 元入股康師傅飲品、取得五成股權。由於合資歷程頗為順利,○八年伊藤忠決定再出資七億美元,購入頂新集團二○%股份,成為戰略夥伴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目 前以法人代表身分擔任味全董事的鶴島孝保,據了解也是來自伊藤忠。以乳品、冷藏飲料見長的味全,可能是伊藤忠布局中國市場的另一焦點。

此外,伊藤忠對國內不少新創事業也頗為關注。例如自網家分割獨立的商店街公司,伊藤忠就持有約七%股權,並由台灣伊藤忠董事長渡邊一郎親自擔任董事;興櫃化工股康普日前舉辦的三○○萬股私募案,股權亦由伊藤忠全數吃下。可見伊藤忠的投資嗅覺相當敏銳。

觀察伊藤忠歷年來的投資案,除了生產觸媒材料的康普屬於工業產品,由全家、頂新、商店街到滿心,伊藤忠似乎特別偏好實體店面及電子商務企業。由此不難發現,伊藤忠對台資零售、網路購物商的發展最為看好。

台灣百貨業者的優勢,是具備經營通路與操作品牌的豐富經驗,足可作為前進中國的實驗基地和跳板;再加上近期開放陸客來台的利多,才吸引伊藤忠再次出手。這 次伊藤忠選擇參股滿心,不僅暗示零售通路商的戰略地位大幅提高,也暗示跨國企業對百貨股的評價,可能遠高於投資人原先認定的水準。

聚陽、高林 可能擴大合作在滿心暴漲的同時,成衣廠聚陽可能擴大和高林實業合作的傳聞也在市場流傳。去年六月,高林舉行董監改選、引進聚陽集團;除了聚陽董事長周理平 以自然人身分擔任董事,旗下長陽投資亦入股,引發市場關注。當時周理平強調,聚陽投資高林,是打算擴大零售事業布局,而高林則解釋,公司將倚重聚陽在成衣 業的全球化布局。

比較高林與滿心兩家公司,經營內容其實頗為類似。創業近三十年的滿心,早期以代理「企鵝牌」高球服飾起家,是少數以代理服飾為主要業務的上市櫃公司。至於 高林則是從貿易百貨業發跡,因為承辦雙B汽車分期付款業務,逐漸切入品牌服飾代理,目前旗下的「G2000」與「MEXX」品牌已有一五○個零售據點。

高林實業除了規模較大,上市時間也遠比滿心更早。重要的是,高林近年積極進行策略轉型,與聚陽的合作案若能底定,將有機會透過上下游整合發揮更大綜效。

因為對聚陽來說,擁有日本UNIQLO、美國Gap、JC Penney、中國的美特斯邦威等重要客戶,但老是為人做嫁衣、缺乏自有品牌,一直是董事長周理平心中的遺憾。

至於擁有二十多年品牌代理經驗的高林,由於董事長李錫祿年事已高,加上子女似乎無意接班,市場評價向來穩健務實的雙方高層,會不會對高林的發展有進一步「默契」,頗令市場好奇。

高林方面的說法是,雙方目前仍維持策略聯盟,聚陽上半年確實有增加對高林的持股,但動機與目的並不方便由高林說明,「要問他們比較適合」。

以高林來說,透過通路管理經驗,高林也發展出自有品牌「F.I.C.」,而且展店速度頗快,在台灣已擁有七個店面。而公司正在著手建置兩岸的線上購物網站。

據了解,最遲在今年底之前,台灣、大陸兩地購物網站就會正式上線,屆時高林除握有Made in Taiwan的高附加價值品牌,還有完全自主營運的購物網站,轉型效益將相當可觀。即使對比台南企業的服飾品牌「Tonywear」,高林的 「F.I.C.」也毫不遜色。由這兩樁合作案可以大膽推論,國內通路、零售業者的春天真的來了!

伊藤忠與台商合作現況

台商投資對象與台商合作現況頂新集團03年合資創設全家便利商店,10年內將在中國拓展分店至8000店。

08年投資頂新集團20%股份,伊藤忠成為戰略投資人。

10年正式進入味全(1201)董事會,目前伊藤忠擁有一席董事席位。

商店街

(4965)商店街由網家事業部分割獨立,目前伊藤忠持有約7%股權。

康 普

(4739)11年辦理300萬股普通股私募,由伊藤忠商社與台灣伊藤忠全數認購。

滿 心

(2916)外傳雙方洽談長達1年,8月即將公布入股滿心的合作細節。

製表: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5

華融股份公司成立 國壽集團參股

http://finance.caixin.com/2012-09-25/100442117.html

 【財新網】(記者 張宇哲 付濤)中國財政部官方網站消息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融股份)創立大會9月25日在北京召開,公司註冊資本258億元人民幣,由財政部控股,持股比例為98.06%;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參股,持股比例為1.94%。

  華融股份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下稱華融資產)改制而成。早在今年初,財新記者即獲悉,國務院正式批覆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啟動股份改制,將參照信達模式,即與財政部共設「共管賬戶」的方式完成財務重組,將其歷史上形成的2000多億元巨額掛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

  華融資產總裁賴小民曾表示,完成轉型改制後,華融將引進戰略投資者,爭取在 2014或2015年實現上市。

  今年8月,財新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銀監會內部已宣佈原非銀部主任柯卡生將調任華融,出任改制後的華融股份總裁。華融資產總裁賴小民將出任華融股份董事長。

  財政部官網稱,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華融股份目前已經形成了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構成的現代股份公司治理架構。公司設立後,將在繼續做好不良資產業務的同時,重點發展銀行、信託、租賃與銀行業相關的業務。

  自1999年成立以來,華融資產以專業化手段有效處置不良資產,積極參與金融風險處置,為支持國有銀行改革發展、國有企業減債脫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華融資產在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領域進行有益探索,業務涉及銀行、信託、租賃、證券等領域。

  截至2011年9月末,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業務所有者權益253億元,與13年前國家投入100億元資本金相比,增長了1.53倍。

  目前,華融旗下已擁有十家平台公司,包括華融金融租賃、融德資產管理、華融證券、華融信託、華融置業、華融致遠投資、華融湘江銀行、華融渝富基金、華融期貨、華融匯通資產管理公司,形成以資產經營管理為主業,證券、租賃、信託、投資、基金、期貨、銀行等業務為依託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54

項兵:中國應該參股沃爾瑪

2013-01-21  TCW
 

中國企業進軍全世界已經是熱門話題。根據研究機構波士頓顧問(BCG Group)的報告指出,從二○○二年到二○一一年,中國對外投資額每年成長速度為四三%,境外購併交易額每年成長三○%。從二○一○年到二○二○年,每年對外投資額的成長幅度,也至少會成長一五%。

當中國正走向全球化下,全世界最常質疑的議題是,到底中國是否有足夠的管理能量去駕馭西方企業?

而中國國有企業的政治色彩,會否已經成為其走向全球化時的最大阻礙?

被《富比世》(Forbes)雜誌選為中國最貴的商學院——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從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到北京大學任教,之後創辦了長江商學院,在中國排名前一百家大企業中,有六十家董事長或CEO,如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與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馬雲都是他的學生。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直指:中國應該參股沃爾瑪(Wal-Mart),但也觀察到,現在西方對於中國全球化的顧慮太多,幾乎陷入另外一場的文化大革命。以下是專訪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覺得,到底有沒有中國式管理?

項兵答(以下簡稱答):我個人不太贊成提什麼叫中國式管理,中國這個本身經濟平台的特點就是它的多元、開放與全球化。比如說,中國的外貿(對外貿易),在二○○八年占GDP七○%,就到去年還占了五五%,這個遠遠高過美國和日本這些國家。除此以外,中國大陸的出口五五%以上,過去十年都是外資企業(貢獻)。

全世界各種形式的管理,無論是德國的企業,從寶馬(BMW)到大眾汽車,包括美國的企業從IBM到日本的豐田(Toyota)、本田(Honda),包括三星(Samsung)、LG,全世界各種形式的管理都在中國這個平台上,這對中國的本土企業影響是非常大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為開放的一個平台。我不認為會出一個所謂的中國大陸模式出來,你看山東和江蘇就差別非常大,中國本身就像一個歐盟一樣!

問:你覺得中國已經準備好走向全球化嗎?

答:現在美國做為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做為第二大經濟體,那貿易往來已經到了史無前例的高。過去十年,有一年中國沃爾瑪出口金額占中國大陸出口金額一○%以上,這個都是以前不敢想的一個數據。這個是中國的一種開放,我也講過,你看思科(Cisco)在中國互聯網的份額(市占率)到了八○%,包括IBM,包括微軟(Microsoft)(在中國市占率都很高)。

中國的開放度遠遠超過美國。中國出了一個華為(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商),美國天天就是國家安全(編按:美國國會委員會,二○一二年十月認定中國華為和中興公司的壯大將威脅其國家安全)!以前中國企業都是鞋子、襪子、打火機,我叫非主流,出了一個主流企業,藉口馬上就出來,那我們可以同樣的藉口對付思科、可以對付微軟……。

我不贊成民族品牌那是中國企業進步大障礙

問: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中國有沒有準備好全球化,而是其他國家到底有沒有準備好中國要全球化嗎?

答:為什麼IBM與奇異(GE)可以整合全球資源?而中國只可以整合中國資源?沒有道理!沒有一點道理!是不是?(聲音變大)我到美國以後,我覺得你們(西方)真是經歷了一場文化大革命的感覺,就是你們這個思想的禁錮,到了可怕的程度。這是另一個形式的文革……,一部分也是因為害怕。

中國企業要生存,就必須學會整合全世界的資源,雲南白藥創可貼(OK繃)在大陸市場占了七○%。為什麼能做的到?它包裝材料可以從德國(拿),包裝技術可以日本,研究問題可以到美國。(當)競爭對手已經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了,華為和聯想必須忘掉自己是個中國的企業才有可能取得全球性的成功。

問:他們已經忘掉了嗎?

答:一步一步在走,即使它已忘掉,其他人不一定忘掉……,哈哈(大笑)。還有,我是不太贊同的,民族品牌我認為這是中國企業進步最大的障礙。三星到了中國,都說我是中國的三星,不會說我是韓國創造的民族品牌。而我中國,說我是中國的民族品牌,誰會接受你呀!不會嘛!

參股外企是種打法自創品牌是下下策的選擇

問:除了西方主流對於中國企業的成見之外,你覺得中國有能力去駕馭國際企業的購併案嗎?

答:中國市場如此的大(強調)。汽車市場二○一一年的銷售量已經是一千九百萬輛,第二大美國才一千一百萬輛。中國撬動世界的槓桿是很多的,如用市場換股權。如發電設備,中國的訂單占全球訂單七五%,我訂單給了誰,誰就是No.1,我給了老三,老三就是No.1,我給了老四,老四就是No.1,這種殺傷力,哪個國家有過?

我沒有必要從傳統的模式來練一下管理的工夫了,我們倆聯手分享天下就可以了!

問:你是講換股權,這樣就可以了嗎?也不用進去管?

答:不是可以了,但至少是一個打法。可以管,我可以不管,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管,你可以選擇這種方法,起碼比你自創品牌(好),自創品牌是下下策N個選擇之一。

問:但,中國很多邁向全球化的企業,都是國有企業,這會否造成其他政府的顧慮?

答:會有阻礙,但是你如果沒有這些國有企業,情況可能會更糟糕,第一就是財富不均。印度也好,巴西也好,很多行業,尤其是相對壟斷的行業,它的分配,如果我是創業者,我創造了一百塊錢財富,九十塊錢卻被我個人拿走,十塊錢被五十萬員工分享,那你覺得這個企業是國家擁有好?還是我項先生自己擁有好?我說國家擁有好,如果自己擁有的話,我會占利更大,財富不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問:那西方國家的顧慮,怎麼解決?

答:他們把這看作是國家資本主義,(中國企業)七○%的市值是國有企業控制了,確實是事實,但同時,中國大陸的民營企業到目前為止貢獻的GDP接近六○%,如果包含外企,則接近八○%。這個比率遠遠超過法國、英國與美國,這是前年(二○一一年)數字。而民營企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占了八○%。

中國就這點來看,民營企業起的作用要大,要(比國企)多得多,遠遠超過西方國家,他們看了數字都astonished(驚訝)!這是事實。

現在中國被全球化未來全球中國化機率很大

問:你怎麼看未來全球化對中國本身的影響?

答:經濟是全球的,投資貿易都是全球的,政治都是本土的。美國政府管不到美國企業,十年後,中國政府也管不到中國企業。

問:包含國營企業?會不會國營企業找一個老外當CEO?

答:當然有可能啊,這一點我堅信,開放性血液之中是有的,你看到唐朝,印度人跟日本人,歷朝歷代,只要開放必定是No.1。現在是中國被全球化,未來全球中國化,概率(機率)是很大的。

中國現在城市化了五○%,服務業占GDP四三%,全球最大製造加工中心,眾多行業最大市場,未來十年最具增長力的市場,歷史上有幾次啊?未來十年,人口紅利至少還有十年好光景,放在一起,沒有道理不樂觀。

問:最後,你曾經建議,中國應該買下沃爾瑪的股權。你為什麼會有這個主張?

答:參股(編按:項兵建議主張持股一成),否則,你中國人煉鋼煉好的時候,他們把利潤轉移到鐵礦石,那你就瞎了。這叫戰略的風險對沖。

中國做低端的加工是可以的,渠道品牌(通路品牌)是最弱的,你沒辦法自己創造品牌的,所以參股就OK了!我可以旱澇保收(不管情況好壞,都可以得到好處)。

中國因為市場比較大,所以你有其他的打法……,世界會被我們顛覆掉的,這天會很快到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49

長虹立川創始人龍雲:上新三板後希望上下遊能參股融資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5/57139.html

口述 長虹立川創始人龍雲【導讀】長虹立川是一家向金融、安全和教育企業提供IT技術解決方案的公司,經過幾年的發展,公司員工規模200多人。長虹立川是今年成功登陸新三板的,《創業家》&i黑馬記者獨家采訪了公司創始人龍雲。龍雲講述了長虹立川上新三板的想法,並向創業者們提出了自己的“上板”建議:長虹立川是一家高新技術公司,也是一家中小型企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它們有不同的標準,適合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新三板側重科技型中小企業,能夠幫助我們這些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為我們今後增資擴股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和渠道。科技型公司發展速度很快,為了打市場,做好產品線,我們需要資金支持。長虹立川主要向企業提供IT解決方案,說白了(就是)提供一些系統,讓用戶可以使用我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我們還提供)另一個服務――IT服務外包。這兩個項目業績的進一步擴大,都需要積累更多的人才。這個行業的特點是,你有這方面的人,你就能接這方面的業務,同時你的公司要不斷培養出的人,才能在這個行業不斷上升。所以,無論是引進、培養還是留住人才,都需要更多的錢。長虹立川是在園區發展壯大的,科技部、科委對我們這種創新性企業會提供一些政府的無償資助、扶持。這對於幫助我們從最初項目立項,到研發實施,走向市場,起到了啟動作用。但隨著公司真正和市場對接之後,需要的資金量越來越大,單靠扶持是不夠的,這時候客觀上就需要跟社會資金對接。過去沒有新三板,我們主要跟銀行對接,看看是不是有一些信托和其他的基金能給我們支持。這很難搞到資金。科技型中小企業並不像大企業,有固定資產,有土地,能抵押貸款。在經營公司的過程中,隨著跟上下遊企業越來越多的接觸,感覺到,企業要想健康發展,光有錢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些布局。我們雖然小,但可以補充大企業的業務線;如果我們比別人大,通過參股可以更好地把握供應鏈和渠道。這都需要新三板的幫助。上新三板確實規範了我們公司的經營和管理。比如,長虹立川因為上了新三板,一下子就有了披露義務,一開始確實很難適應,光跟稅務部門配合了就花了很長時間,因為財稅的計算方式發生了改變。但是,我認可這個模式。因為上了新三板,我做的每個決策都變得更加理智,做業務也更加專註。同時新三板的披露沒有別的板(主板和創業板等)要求那麽嚴格,(反而)能讓我們更加專註業務本身。(上新三板)還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國外的客戶認為長虹立川是新三板上市企業,他們就會上網去查,他們認為你能夠上新三板,企業已經優化了,會信得過你。(如果要我)給想上新三板的創業者提一些建議的話,我認為要註意以下幾點:1、要有抗壓能力、責任心和規則感。過去,企業是你自己或者你和朋友的。你們可以單純做研發,不要盈利。但上了新三板,企業不僅僅是你的,你還要對其它投資者負責,你的決策要經受得住各種壓力,要有全局意識,註意權衡和協調好各方的利益。這方面,學習國家的相關法律和政策,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就非常重要。2、選擇合適的園區。我所在的天津高新科技開發區,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新三板,不僅提供資金上的支持,還幫助我們介紹全國有能力提供相關服務的券商、律所等服務機構讓我們選擇。上板期間,還給我們做了不少培訓。最後我們才很榮幸地成了天津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第九家上板企業。3、選擇合適的專業機構。改制要靠有資質的律所和會計事務所,審計更是如此。在設定公司期權的時候,我們就得到了券商的幫助和指導。其實即便長虹立川已上市了,但我們期待得到的更多服務:1、更多地學習新三板知識的機會,幫助我們這些企業負責人、高管,更好地了解新三板的政策和規則。最好能讓我們知道,我們能夠用到什麽資源,能給企業解決什麽樣的具體問題。2、對於現金流充沛的長虹立川來說,我們希望上新三板後,上下遊如果能參股融資,這將極大地幫助我們。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i黑馬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38

耽擱近兩年 中信人壽「登陸」終於成功 台資壽險業西進 參股比合資吃香?

2014-09-08  TWM
 
 

 

中信金控旗下中信人壽宣布參股中國的農銀人壽,這是繼中國人壽參股建信人壽後,第二家以參股型態切入中國保險市場的台資壽險業者;而從過去經驗來看,要揮軍中國保險市場,參股的確比合資更吃香。

撰文‧張舒婷

八月二十九日,中信金控董事會通過子公司中國信託人壽以每股四.二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二○.六元)價格,取得中國農業銀行子公司農銀人壽一九.九九%股權,總金額為十七.一億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八十四億元),同時將取得農銀人壽一席董事、一席獨立董事及一席非職工監事席次。

事實上,要不是購併台灣人壽破局的耽擱,早在二○一三年上半年,中信金控就有機會一舉入股農銀人壽,儘管幾經波折,且因為中信金控今年三月曾被金管會開罰,一年內不得進行任何轉投資,該案必須等到明年三月十一日之後始能核准,但目前進度至少也算塵埃落定。中信人壽也成為繼辜家次子辜仲 主導的中國人壽,在一○年底參股建設銀行子公司建信人壽之後,第二家以參股方式登陸的壽險業者。

引發國內金融圈熱烈討論

同為辜家相關的壽險公司,且參股對象都是中國五大國銀的壽險公司,也引發國內金融圈熱烈討論:若以結果論,是否台資壽險業者西進,「參股」的效果優於「合資」?

按規定,中國允許外資、中資持股各五成成立保險公司,但外資業者必須符合「五三二條款」,意即總資產至少五十億美元、成立超過三十年、在中國設立辦事處兩年以上。

由於門檻不低,目前國內壽險業者與當地業者合資的,只有國泰人壽與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的陸家嘴國泰人壽、台壽保與廈門建發集團的君龍人壽、新光人壽與海南航空成立的新光海航人壽三家。

至於國內其他不符合門檻的壽險業者,只能以參股方式(持股比率不得超過二○%)參與中國市場,像是中國人壽與這次的中信人壽。

十年耽擱 中壽記取國壽教訓由兩岸業者合資成立的保險公司,雙方持股比率皆為五○%。好處是,股權達到一半說話可以大聲,但也因為沒有一方能直接取得絕對主導權,一旦雙方意見分歧,就窒礙難行。

以最早搶進中國的國壽來說,○四年與東方航空合資成立「上海國泰人壽」,孰料竟從此陷入泥淖。

根據財報,上海國泰人壽從○五到一三年,累計虧損達到約新台幣四十億元。國壽提出增資計畫,但東方航空無此意願,只能分道揚鑣,直到今年四月,國壽才宣布,合資對象改由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接手,並更名為陸家嘴國泰人壽。

只是這一回首,已十年之久;以各大外資壽險在中國廝殺的情況,有幾個十年可以耽擱?

而台壽保在中國的君龍人壽,如今也遭逢同樣困境,其陸資大股東建發集團,日前也確定退出,目前正由台壽保積極尋覓新對象。

「主控權真的很重要。」壽險公會理事長暨台壽保董事長許舒博感嘆,根據兩岸「金證會」協議,兩岸合資的全牌照證券公司,台資持股最高已來到五一%,但目前壽險業者卻依舊只有五○%,僅僅「一%」之差,就讓壽險業合資公司的主控權不在台灣人手中。

「如果無法在股權上取得絕對優勢,就必須有強大的銀行通路作後盾。」一位壽險業資深人士一語道出其中的「眉角」。

以此來看,以「參股」建信人壽方式「登陸」的中壽,在建信人壽近八十個據點的優勢下,建信人壽上半年總保費收入共人民幣一一九億元,年成長一八五%,獲利也大幅成長五成至人民幣九千六百萬元,成為目前台資壽險業者登陸的成功範例。

「在中國,與其出資五○%,在當地成立一家小規模的保險公司,不如直接尋找有力的合作夥伴。」中壽某高層表示,世界級壽險公司早已進駐中國市場多時,身為相對不熟悉市場的後進者,與其砸下重金,重新整頓資源,不如與當地「地頭蛇」合作,依賴其既有的客戶和通路基礎,發展業務,中壽則除了提供資金外,也提供壽險業務、投資等專業知識或指派人才到建信人壽。

另一方面,保險是相當注重「本土性」的產業,「想要更深入接觸當地民眾,就與在當地有公信力的業者合作。」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說,中壽之所以成功,必須歸功於「找對合作對象」。「一來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二來在建設銀行的金字招牌下,保戶對建信人壽比較放心。」這次,中信金控的參股對象農銀也是五大行之一,農銀人壽坐擁三百個據點,也讓中信金控對這樁參股案信心滿滿。中信金控總經理吳一揆表示,預計參股後,將從二○一六年開始為金控挹注獲利。只不過,中信金控這次雖然搶下門票,也僅是成功的一半,能不能克服來自中國市場的種種挑戰,仍有待時間證明。

合資好還是參股好?

——台資壽險業者在中國的布局方式業者子公司或參股對象合作對象成立時間2013年中國合資(參股)公司獲利(新台幣)

合資

(持股50%)國泰人壽上海國壽原為東方航空,今年改由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接手2004年-0.82億元台灣人壽君龍人壽廈門建發集團,目前已退出2008年-2億元新光人壽新光海航人壽原為中國海南航空,目前已退出2009年-4.09億元參股(持股19.9%)中國人壽建信人壽中國建設銀行2011年1.01億元中信人壽農銀人壽中國農民銀行尚等主管機關核准——資料來源:各業者 製表: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