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成長快速的投資機構,青山資本一直在倡導“精要創業”,提醒創業者,一定要聚焦公司最“重要”的業務並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在一些非核心的問題上果斷地斷舍離。
作為一家成長快速的投資機構,青山資本一直在倡導“精要創業”,提醒創業者,一定要聚焦公司最“重要”的業務並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在一些非核心的問題上果斷地斷舍離。
不過,對於很多創業者而言,更容易按照自己的慣性做加法,並不擅長做減法。 當然,在宏觀層面上的“多”對創業公司肯定是好的。因為創業公司從0起步,由於資源貧瘠,人才匱乏,對資源的需求,優秀人才的渴望,融資和現金流的充裕,是一種近乎生存本能的需求。 擁有的“多”自然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安全感。但這也會生出另一個極端。
一些創業公司習慣性地要求“多”和“快”, 效果反倒適得其反,反而會有死掉的危險。 如果總結,可能有幾種“又快又多”的死法: 1業務走的過快 互聯網創業公司中,有相當一部分公司是因為執行力差,走的太慢落後致死的,但也有不少的公司因為快速的業務擴張流血而亡。
有一個不具名的例子,一家做O2O的公司,創始團隊背景都很好,在拿了一筆融資之後,迅速擴展到全國100多家城市,城市急速擴張,人力的急速擴張,資本消耗地過快,加之創始團隊的管理半徑跟不上,最後只好流血收縮。 所以,業務快速擴張,盲目追求一些數字上的自我超越,並不意味著就能一定獲得融資,快速成長。
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在不同的融資階段,對創業者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天使投資領域主要是人,簡單來說,在獲得天使投資前後,創始人能證明自己可以聚起一些人,挑起一個業務,磨合一支好的創始團隊,至於創業的方向,有可能還會調整。
A輪則是要證明自己的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再往後的階段,投資人會更側重要求數據、盈利能力等。
用那句老話,還沒站穩,就急著要跑,肯定會跌倒啊。2 品類擴張太快 經過移動互聯網很長時間的教育,很多創業者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一個App切勿貪多求全,功能多未必是好事。如果把一個用戶最核心的訴求做的足夠透,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產品。
換到一些新的賽道,比如消費升級里的項目中,由於創業者可選擇的品類也比較多,發現有創業公司會在一個產品尚未打磨好之前,有創業公司甚至會過多考慮用戶呼聲的因素,感覺用戶呼聲強烈,躍躍一試去擴充新的品類。
因為公司本身人力和資源的有限,其實多點嘗試未必是“開花”的最佳路徑。
相反,一些已經很成功的公司,更擅長做減法。
我們知道最近被騰訊收購芬蘭的遊戲公司Supercell,有 4 款非常明星的產品。人們會驚異於為什麽這家公司總是會有爆款產生?
其實,一個秘密是他們一度砍掉了 14 款遊戲,當Supercell 認為它們還不夠優秀時,比如用戶難上手的,成不了長線產品的,玩家反饋不佳的,都會砍掉,要知道,這些砍掉的遊戲,放在其他公司,也已經是非常好的產品。
Supercell的理念是,當發現產品缺乏成功保證時還繼續對其投入,才是最大的資源浪費,直接棄坑是明智之舉。
對於中國的創業者來說,與其盲目擴張新一個品類,不如集中公司的“洪荒之力”把已經長勢良好的某一個產品打成王牌產品再說。
3人員增加過快
缺人和招人是創業公司永恒的主題。這一條也有些老調重提了。
大家都知道,當我們看到一家公司發展的很快,外在的標誌可能就是人員的擴張。當然,如果公司發展不利,也很容易產生“大逃殺式”的裁員。
其實大家也都理解,人員的增加會把很多原本做不過來的事情做了,但是人員激增很容易導致人員結構臃腫,崗位重疊,架構層級過多,效率低下,溝通成本的增加,這一切因素都使得單位的人力產出比反倒是下降的。
更致命的是,對於大多數需要無限創意的創業公司來說,繁複的管理流程、大量內耗甚至對權利的爭奪,都嚴重制約了創意的誕生。
道理大家都懂,不用多說。
4資源釋放過快
與以上公司戰略層面上的臃腫不同,在資源和業內合作上,可能更像是戰術上的“多”,而且並不那麽顯而易見,反而容易被津津樂道而不自知。
對於大多數創業公司而言,一個慣性是,就怕資源少,沒法和別人合作,對於那些市場經驗豐富的負責人來說,手握著大量的資源,總想做點合作之類的事情體現自己的價值。
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因為溝通成本的存在,很多市場團隊很容易平均用力,很容易陷入一種,只要見到合作點都撲上去,甚至為了刷存在感,不分效果先占上再說。
看起來,合作了很多,也整天累的不行,但實際上的轉化率,投入產出比非常少。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一個創業公司,在非常小的時候很容易通過聚焦一點,有創造力,團隊也能征善戰,堅持某一個業務很快脫穎而出,獲得新一輪融資,有了很多資源,甚至抱大腿有了戰略級資源後,染上了“大公司病”。
所以,不僅要“多”、“快”,更有技術含量的是“好”和“省”。
說了這麽多,用那句話來總結,步子太大,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