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惡搞文]人頭大: 「投身財技界最多做老千」

參考文章於此,其原文如此

「投身財技界最多做老千」
大傻仔

大頭蔡在專欄說,稱錢志健的投行朋友在長江中心上班,碼頭工人佔領長江中心時,雖有不便,但認為要撐基層,因為香港社會越來越兩極化。
大頭蔡話,壹仔創辦初期,有一期封面故事他今日仍記得,是關於年薪逾百萬的打工皇帝,當中大都是金融界人士。我很羨慕這些人,以金融才俊為奮鬥目標。在金融界做出成績,等於出人頭地,享受到高質生活水平,大傻仔認為,他實際上是個財技人,用實業作門面,實際仍是搞他的財技運作,欺騙一眾讀者,這樣的高質生活,比老千莊更可恨。
時移勢易,在一個由不同型式霸權統治的香港,錢志健道破今日香港人不多人談論的問題:金融才俊認為自己也感無奈,因為他們完全唔知自己是個老千,還以為自己賺好多錢,實際上是做了打手幫人欺騙更多錢換來,這樣做值得嗎?
才俊瞓身半生,24小時工作是等閒事,過程中付上親情、感情、健康,還有的是眾多股民的一生;最後換來的,原來是做一個「還可以」的中產,還要受大傻仔日日起底爆罵。香港真的變了,正如大傻仔還年輕,奮鬥目標不是年薪達到多少,最重要是趁早上車買樓,更重要的是不要亂呃小股東的錢,大頭蔡的榜樣最好唔好亂學。如果讀幾多書,仕途風光,但最終只能做中產,仲有被人話是大老千,才俊應盡快享受一下,這就是等價交換。
大傻仔話,死老千寫的野完全是一知半解,隱惡揚善,輸股東錢仲話咁撚多廢話,有人之前輸左77億唔講的?! 我想他為這少少人工要背上輸左股東錢這個「戰績」,真是頭都大!

大傻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676

少談些主義,多做些需求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7/147198.html

i黑馬導讀:微信產品經理鄒劍波圍繞“需求”,談如何做好產品,他做產品經理的態度:做產品,要自己開心。以下是他的演講要點提煉。

\一、思考需求

1、需求的本質是動機,而不是需要。
如果有人提出,“我想要付錢,出現在附近的人的最頂部”,其實他是寂寞了,想要獲取關註。你給他一個功能“10塊錢置頂”,結果他花了10塊錢置頂之後,他還是寂寞,因為他真正的問題是醜,所以他真正的需求是一款濾鏡或者一個面具。置頂是他的需求麽?不是,這是他的需要,他太醜,沒有人找他,他本質的需求是想要變漂亮,所以你可以提供一款濾鏡。所以我說需求的本質是動機不是需要。
 
2、你必須會生活,是潮人
潮流是什麽?張小龍說過:“潮流是為了讓人不落伍,是比性還重要。” 微信剛出來的時候,沒有關系鏈,你為什麽還用?因為微信在當時是一個潮流,大家都在用,當大家都在搖的時候——因為“搖”這個動作看起來很色情——會讓你註意到。你就會發現,哎,他在做什麽,我也想試試,萬一這50個人都試了,我沒試,我就落伍了。所以為什麽用微信,因為微信在很多時間節點上是引領了潮流的。
 
3、你只懂自己,但要試圖多理解他人
只有你自己感覺最痛的需求,你才能說服開發去如何如何,因為他能夠感覺到你的情緒,如果你能用情緒去感染他,他也感覺到痛,那你就成功了。但是用戶是群體,特征是思維簡單,沖動、情緒化、易怒、跟風,而且類型複雜。盡管你無法每類人都理解,但是你還得試圖多理解他人。產品經理最關鍵的特質就是同理心。
 
 4、戰略,競爭對手,NO
第一,別從戰略出發思考具體需求。戰略決定方向,用戶決定需求,具體需求要結合場景。第二,別從競爭對手的功能出發。“陌陌”已讀狀態反饋功能,這功能屌絲很喜歡:女神看過了不理我,迅速撤離,褲子穿起來。女神不一定喜歡這功能,這讓女神顯得自己很抗拒,就像我長刺一樣。如果屌絲有一天頭像突然變成了寶馬車的車鑰匙,她可能就想說“哎,不好意思,之前沒有看到這個消息”。“陌陌”和“微信”是競爭對手,但“微信”也這麽做的話,那就不能騙人了,對“微信”來講不能騙人簡直是不能想象的。從競爭對手找需求,容易被他帶到坑里。他做那個需求是因為他接觸了用戶、接觸了那個場景,這種情況下你不會想得比他更周到,你只會從表層去考慮,而他會從本質去考慮,很多情況下你會被他帶到坑里。還有,你的信息比他少,他接觸到了很多反饋,他知道這個功能好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好,而你不知道。
 
5、活在未來
只有當你活在未來的時候,你才會發現缺哪些,只有當你活在未來的時候你才會全身心的沈浸,而不是單一的、用一個畫面去想一個東西。人是複雜的,你必須沈浸他的整個環境、整個人生里去。這就是我為什麽說產品經理必須愛看電影。電影通過全面透徹的描述整個場景把一件事情講很清晰。當進入未來去做設計的時候,你設計的會更加有逼格,但細節處,別鉆牛角尖。活在未來,把缺失的,有趣的東西做出來,這是發現idea、發現創業需求的最好辦法。
 
6、老板,YES
老板提了一個需求你覺得不對,問我怎麽辦,我也不知道該怎麽辦。
我沒什麽可說的。
 
二、做需求
不要跟我提什麽用戶體驗,它太虛,你要告訴我不做這些功能,具體問題出在哪。
 
7、骨架——肌肉——血液——皮毛
你做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抱著解剖的心態,當你去解剖他們的時候,你會發現,結構非常清晰。你可以找的到手Q上面或微信上面哪個地方按鈕有些瑕疵,但你要說他的骨骼哪里出了大問題嗎?絕對不會,所以說我們做產品先想好骨架,先想好他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結構當你在想結構的時候,不要去理睬用戶怎麽想,想的就是邏輯,就是合不合理。任何產品,思維順序都是:
(1)【骨骼】思考產品的結構,就夠來源於對受眾理解的理解,也來源於定位,例子:微信,豌豆莢的過去和現在
(2)【肌肉】最重要的幾個功能分別是什麽,例子:微博最重要的幾個功能時什麽?
(3)【血液】其他功能還有那些,他們與核心功能的關系是什麽?如何穿起來,例子:微博的廣場,今日熱門
(4)【皮毛】每一處細節
 
8、前輕後重
業務流程體驗上的前輕後重,功能規劃上的前輕後重,用戶界面的前輕後重:隱藏功能(微信每一處)隱藏邏輯(搖一搖),技術架構上的前輕後重:邏輯盡量在服務端,用主義講,叫雲。
 
9、功能與情境
雖然我們做的是“功能”但想的是“情境”。手機階段,整個產品的思路是在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難度下去設計的,當你在路上走的時候和你坐在咖啡廳的時候,和當你想前去搭訕的時候,情境是不一樣的,想法是不一樣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10、做簡單而不是做簡潔
你的產品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一定要做簡單而不是做簡潔。手機QQ做的就是簡單而不簡潔,很簡單,但是你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會罵啊:這個界面醜爆了,你是不是這麽覺得?我也這麽覺得。但是很簡單,很多人用的都很好。但是“易信”,它剛出來的時候不是底部Tab式的,是側欄的,看上去逼格很高,但是用戶不會用,必死。我一看這個界面,我靠,設計的好屌,但是必死。
 
11、做簡單的秘訣就是抽象,是分類
你看微信的tab,開始是“找朋友”,後面變成“朋友們”,現在變成是“發現”,為什麽叫“發現”?因為“發現”是抽象到一個“基類”(開發術語),“基類”就是世界萬物的最根本的狀態,因為你足夠抽象,抽象到無可抽象,你會發現我們往里面放啥都不覺得奇怪。第四個tab叫“我”原來放“設置”的地方。為什麽會把“設置”抽象成“我”?
 
學會抽象的辦法就是找共性。“我的相冊”,“我的收藏”,“我的卡包”和“我的設置”一定是和“我”有關的,所以我們也抽象到了一個極抽象的地步了,叫“我”!“我”里面可以放無限多個東西。只是說,他的層級會越來越多,層級是什麽?層級就是分類。人天然就是會分類的。當你抽象和分類的時候,你一定要想清,用戶的認知G點,感受用戶的文化水平。
 
12、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
第一,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張小龍在微信的啟動頁放那麽多首歌,每一首我都沒覺得好聽,但是他放了以後,我都覺得很屌。因為他在表達自己,我也想表現我自己,我如果以後創業,我的App的啟動頁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表達我自己。第二,不避免裝逼,不刻意裝逼。當你真真實時感覺到這個情感這個品味的時候,你就把它說出來,你不要怕人覺得你裝逼,你要有強大的內心。裝逼的辦法就是:不要新功能的羅列而是去講故事。第三,做需求的時候,也不要盲目樂觀。
 
13、別人做得成,你做得成嗎?
別人做的成的,你不一定能做的成。你在“知乎”出來的時候,同樣的那個時間,你也做“知乎”,你做了什麽?周源做“知乎”,是因為他們有媒體經驗,認識很多大牛,拿到了李開複的投資,李開複又有很大的行業影響力,他是微博大V,總而言之,他有很多辦法去引起用戶註意,同樣的仿造潮流。
 
14、你要不計一切地展示聰明,還是選擇善良?
(舉例安裝某個軟件,被附帶安裝其他軟件)“安裝通用網址客戶端“勾打上了。你下一步會怎樣?你就安裝唄——所有人都以為這里是同意以上協議。但你在這里打勾是說我同意安裝捆綁應用。好聰明,太不善良了!所以這樣的公司不會成功的。
 
三、談需求
15、鄙視鏈
鄙視鏈的出現不是沒有同理心,而是信息不對稱:產品經理不知道程序員和設計師在幹嘛,設計師不知道產品經理和程序員在幹嘛,他們只看到了對方的出產物,不知道過程是怎樣的。你的團隊里面存在鄙視鏈的時候,想辦法讓大家互相了解,吃飯是一個辦法。
 
16、和開發、設計談需求
先要有足夠多的互相了解——多學習、多請教、多自學。
了解之後互相理解——用同理心明白對方的難點和痛處,你不是為了輸贏,你是為了做事。
遇到問題互相諒解——先解決問題,別著急撇清責任。
用FFC表揚對方——即feeling,fact,compare.
 
17、和用戶談需求
你首先要有逼格,可參考之前的產品經理自我修養。怎麽讓用戶認識你呢?用場景而不是功能去做宣傳。為什麽用場景來宣傳,因為場景是用戶最感同身受的,數字都沒有那麽感同身受。數字是一個次感同身受的東西,邏輯是最不感同身受的東西。
 
第二,仿造潮流,讓用戶感覺潮流在你這。為什麽那些產品都喜歡說它是5000萬人都在使用的陌生人交友應用。你會感覺很潮,很多人,有很多可能!
 
第三個就是讓用戶感到有趣。讓用戶感覺有趣,產生自發的好奇心怎麽讓用戶記住你?還是有趣。豆瓣阿北說過:你在設計的時候,用戶至少在產品,功能、設計三個之中至少一個層面上能參照他已經熟悉的東西來理解一個新的產品,全都顛覆了,用戶沒有參照物,會沒有信心來弄懂這個東西。他就沒有興趣去探索。
 
 

多做的這些事正在殺死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5/158391.shtml

多做的這些事正在殺死公司!
青山資本 青山資本

多做的這些事正在殺死公司!

作為一家成長快速的投資機構,青山資本一直在倡導“精要創業”,提醒創業者,一定要聚焦公司最“重要”的業務並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在一些非核心的問題上果斷地斷舍離。

作為一家成長快速的投資機構,青山資本一直在倡導“精要創業”,提醒創業者,一定要聚焦公司最“重要”的業務並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在一些非核心的問題上果斷地斷舍離。

不過,對於很多創業者而言,更容易按照自己的慣性做加法,並不擅長做減法。 當然,在宏觀層面上的“多”對創業公司肯定是好的。因為創業公司從0起步,由於資源貧瘠,人才匱乏,對資源的需求,優秀人才的渴望,融資和現金流的充裕,是一種近乎生存本能的需求。 擁有的“多”自然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安全感。但這也會生出另一個極端。

一些創業公司習慣性地要求“多”和“快”, 效果反倒適得其反,反而會有死掉的危險。 如果總結,可能有幾種“又快又多”的死法: 1業務走的過快 互聯網創業公司中,有相當一部分公司是因為執行力差,走的太慢落後致死的,但也有不少的公司因為快速的業務擴張流血而亡。 

有一個不具名的例子,一家做O2O的公司,創始團隊背景都很好,在拿了一筆融資之後,迅速擴展到全國100多家城市,城市急速擴張,人力的急速擴張,資本消耗地過快,加之創始團隊的管理半徑跟不上,最後只好流血收縮。 所以,業務快速擴張,盲目追求一些數字上的自我超越,並不意味著就能一定獲得融資,快速成長。 

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是,在不同的融資階段,對創業者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天使投資領域主要是人,簡單來說,在獲得天使投資前後,創始人能證明自己可以聚起一些人,挑起一個業務,磨合一支好的創始團隊,至於創業的方向,有可能還會調整。

A輪則是要證明自己的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再往後的階段,投資人會更側重要求數據、盈利能力等。

用那句老話,還沒站穩,就急著要跑,肯定會跌倒啊。2 品類擴張太快 經過移動互聯網很長時間的教育,很多創業者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一個App切勿貪多求全,功能多未必是好事。如果把一個用戶最核心的訴求做的足夠透,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產品。

換到一些新的賽道,比如消費升級里的項目中,由於創業者可選擇的品類也比較多,發現有創業公司會在一個產品尚未打磨好之前,有創業公司甚至會過多考慮用戶呼聲的因素,感覺用戶呼聲強烈,躍躍一試去擴充新的品類。

因為公司本身人力和資源的有限,其實多點嘗試未必是“開花”的最佳路徑。

相反,一些已經很成功的公司,更擅長做減法。

我們知道最近被騰訊收購芬蘭的遊戲公司Supercell,有 4 款非常明星的產品。人們會驚異於為什麽這家公司總是會有爆款產生?

其實,一個秘密是他們一度砍掉了 14 款遊戲,當Supercell 認為它們還不夠優秀時,比如用戶難上手的,成不了長線產品的,玩家反饋不佳的,都會砍掉,要知道,這些砍掉的遊戲,放在其他公司,也已經是非常好的產品。

Supercell的理念是,當發現產品缺乏成功保證時還繼續對其投入,才是最大的資源浪費,直接棄坑是明智之舉。

對於中國的創業者來說,與其盲目擴張新一個品類,不如集中公司的“洪荒之力”把已經長勢良好的某一個產品打成王牌產品再說。

3人員增加過快

缺人和招人是創業公司永恒的主題。這一條也有些老調重提了。

大家都知道,當我們看到一家公司發展的很快,外在的標誌可能就是人員的擴張。當然,如果公司發展不利,也很容易產生“大逃殺式”的裁員。

其實大家也都理解,人員的增加會把很多原本做不過來的事情做了,但是人員激增很容易導致人員結構臃腫,崗位重疊,架構層級過多,效率低下,溝通成本的增加,這一切因素都使得單位的人力產出比反倒是下降的。 

更致命的是,對於大多數需要無限創意的創業公司來說,繁複的管理流程、大量內耗甚至對權利的爭奪,都嚴重制約了創意的誕生。

道理大家都懂,不用多說。

4資源釋放過快

與以上公司戰略層面上的臃腫不同,在資源和業內合作上,可能更像是戰術上的“多”,而且並不那麽顯而易見,反而容易被津津樂道而不自知。

對於大多數創業公司而言,一個慣性是,就怕資源少,沒法和別人合作,對於那些市場經驗豐富的負責人來說,手握著大量的資源,總想做點合作之類的事情體現自己的價值。

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因為溝通成本的存在,很多市場團隊很容易平均用力,很容易陷入一種,只要見到合作點都撲上去,甚至為了刷存在感,不分效果先占上再說。

看起來,合作了很多,也整天累的不行,但實際上的轉化率,投入產出比非常少。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一個創業公司,在非常小的時候很容易通過聚焦一點,有創造力,團隊也能征善戰,堅持某一個業務很快脫穎而出,獲得新一輪融資,有了很多資源,甚至抱大腿有了戰略級資源後,染上了“大公司病”。

所以,不僅要“多”、“快”,更有技術含量的是“好”和“省”。

說了這麽多,用那句話來總結,步子太大,容易……


資本 創業 戰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063

老樓日記:多做功課 唔怕被焗買

1 : GS(14)@2012-05-14 23:56:24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514/89292
有人向老樓投訴,話最近業主封盤情況嚴重,經常缺盤,好多時還是位於低層,甚至對住樓下餐廳煙囪位,感覺無助。
老樓即刻問佢哋是否搵地產代理,他說搵一間地產代理行介紹。老樓向他解釋,一來地產代理受業主牽制,在旺市時無樓睇好正常,又或者他們假做旺局,唔畀其他盤佢睇,製造少盤局面,直接啲講係焗你買。
其實睇樓途徑有好多種,搵地產代理的話,也需找其他地產代理比較,有些盤只會放一間行,由於獲獨家代理權,所以不會隨便放給行家,免被撬客。但須留意同一個盤不可由不同行帶睇樓,行規為了保障第一間地產代理,即使在三個月內由其他行促成也要給佣金,換句話說要付雙佣。
除了地產代理行外,還可以透過網上放盤尋找樓盤,大型代理行雖然樓盤較多但不能盡放在網頁內,其他以收集各方盤源和業主自讓的地產網卻角色獨立,伺服器容量很大,隨時可以找到合適樓盤甚至可以節省佣金成本。因此在保障睇樓時獲得足夠的資訊來幫助入市決定,勤力做功課是成功的第一步。

劉兆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366

對沖人生:投身金融業 最多做中產 錢志健

1 : GS(14)@2013-06-10 22:58:5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301/18180777

                還記起上世紀80年代末,從加拿大中部出發,帶着5,000加元及新購入的豐田慳油車,穿州過省,去到多倫多,開始了漫長的職場旅程,也算幸運地最終走進了「絕對回報」領域;更重要是學會了謙卑與珍惜。

穩健正回報實在艱難

                  在操作的領域,不少操盤人認為每一分一毫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所賺回來的。
年紀越大,更明白到穩健的日曆年「正」回報實在艱難,在模擬理財的領域,靠複息增長賺大錢(經過N年之後);退休之時,又能科學化地每月贖回本金的一部份作生活開支(Systematic withdrawal),更是需要很多的「假設」,一些更是不設實際。
如果說每10年可能有一兩次賺取「超額」獲利的機會,那麼在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的興起與頂峯,令到一小撮人曾經賺到錢,在2001至2010年,科網股爆破、尋底、樓市泡沫、次按危機、雷曼爆煲等,可能又把投資者打回原形。
某程度上,無論是自行操作或管理一龐大基金,要成功並非偶然;不同形式的分析,便增加了獲利的機率,即我們常叫的High Probability Trade,操作與分析團隊需要有敏銳的頭腦,加上抉擇的大智慧,這才有機會成功。
文章的開場白,我說到我在職場上的小故事,當年在北美洲,機會算是有的,我做了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北美「中產」。
時光又閃到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爆煲」的那一天。當時我管理的Revelation Fund,在雷曼爆煲後四年半,還未可以有「了結」,對家風險(Counterparty Risk)在難以完全掌握的年代,作為一個還要不斷take risk的操作者,我也會感到疲累。我心在想,如何可以做一個低風險的「中產」?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日前發佈其任內第六份財政預算案,說到他了解中產苦況,因為他聲稱自己也是「中產」。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在中環每月賺10萬8萬元的人雖還不少,但在金融圈的領域,要有32至48個月年尾花紅的人就算不是「絕迹」,也可說是寥寥可數……。
我認識的「中產」,也並非生活無憂;「中產」要供樓供車,要子女入「名校」的本金券也可能要用上四球港幣或以上,每月剩下來的cashflow也有限;我真的要請教財爺,如何可以做一個每月「穩賺」37多萬元的「中產」?
如果每月賺37多萬元才叫中產,不少月薪10萬8萬元的中環人變相也是「低產」了!財爺,請教一群中環「低產」,如何可以「升呢」穩賺每月37萬元,做回中產吧!
說到這裏,我也盼望盡快收筆,去Starbucks飲咖啡做「疑似」中產!
財政預算案內容涉及範疇甚廣,特別在資產管理的領域,預算案內也加了一點「墨水」。我相信普通人更關注的,是未來香港是否「有運行」?
我們曾經感受到的香港繁榮,變到現在的貧富懸殊兩極化,到香港不斷被衝擊的言論自由,下一代的思想自由,我有時也不得不質疑,是否「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有錢供天價樓未必好

                  讓我在結束前返回「心靈短打」的領域,大部份人也不是400萬元年薪的「中產」,有錢供「天價樓」也未必是好事。
3月3日星期日下午,我會在北角一英文教會,談及「人生必賺方程式」,「Bringing your soul to work」,希望在不容易捱的香港,也可找到喜樂與平安的「根源」,座位有限,有興趣參與這免費分享,可用電郵聯絡我。祝平安!

                  錢志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