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我城末路 電影場場爆滿 《十年》導演盼改變港未來
1 :
GS(14)@2015-12-28 14:35:21■製作費有限,導演伍嘉良指幸台前幕後都是有心人,藝人廖啟智亦有參演。受訪者提供圖片
為香港寫下「超現實警世預言書」的獨立電影《十年》,在小眾戲院獨家上映引起熱議,一日7場仍然爆滿。有教育團體包場,即使是向來「歌舞昇平」的聖誕黃金檔期,也得為這套催淚的本土製作加開午夜場。發起人兼導演伍嘉良說,電影反映的未來,沉重卻未絕望。由自焚者的出現到廣東話消失,5種關於香港未來的極端想像,儼如警世寓言,他期望與港人一同走出困局:「由今日開始反思未來,一定唔會太遲」。記者:呂麗嬋
《十年》上周四平安夜特別加開午夜場,冷門電影居然全場爆滿。「開拍前冇計算市場,甚至冇想過可以喺戲院公映」。就如電影中有這樣一句:「不要想可不可行,要想啱唔啱。」也許正是創作人的寫照。這套被資深影評人舒琪形容為「今年最重要」的香港製作,由5個短篇組成,觸及敏感港獨的《自焚者》、雞蛋無路避走寶島的《本地蛋》,還有標誌廣東話沒落的《方言》,似遠還近。5個導演,5種未來10年的想像,演繹手法各異,卻一樣沉重。
成本有限客串路人甲
「睇落荒謬嘅將來,但只要回想近幾年香港嘅情況,其實未算荒謬」。伍苦笑謂,也許是這份無奈,觸動港人情緒,引起共鳴。「《十年》計劃,上年初已構思,當時仍未經歷雨傘運動,但已睇到過去幾年香港的倒退」。合法規格下的暴力、無寸進的政制發展,不談政治,還有民生議題如鉛水風波和TSA困局,「好多人一講現在就好灰,講將來,反而仲有好多可能性」。捉緊命題,他致電導演好友歐文傑,輾轉找來另外3名年輕導演談合作。「大家諗法好似,同意香港而家好唔掂,要搵出路,大環境未必(即時)有改變,但人的選擇,當前面對的掙扎同困局,卻可改變未來」。5個人,關注的議題各有不同。10年後,會出現自焚者嗎?廣東話消失,怎樣影響基層市民的生活?製作成本有限,身為導演,也需客串路人甲,內容卻沒限制。「自由,對於我哋呢代創作人嚟講,係好吸引的條件。」《方言》導演歐文傑說。這或可明白5名導演為甚麼甘為超支貼錢,都願意「下海」。
落畫後社區巡迴放映
據知,落實開拍《十年》之初,籌得的資金僅約60萬元,由5名導演均分,再各自尋求資源。「好好彩我哋遇到嘅都係有心人,好信任,最初只有大綱,連故事都未有」。在自由創作也需勇氣的今天,伍說:「最希望凝聚到多啲人參與討論,就算落畫,都繼續喺社區巡迴放映,引發反思。」早前教育團體「進步教師聯盟」就牽頭在戲院包場,聯盟負責人陳智聰謂,《十年》是延伸討論香港未來的起點。「戲入面好多內容都值得反思,如廣東話的應用,另一短篇《本地蛋》觸及的問題,現實上係已有不少紅色團體搞交流活動」。即將在電台開咪,陳計劃邀請導演上節目分享創作緣起,又籌辦教育講座,以電影作起點,探討未來。多間大學的學生會正計劃在校園籌辦放映會,讓同學參與討論;甚至有網民睇完戲後,在討論區發表潮文,引起迴響。對於小本創作激起千重浪,伍嘉良與歐文傑也感到鼓舞,伍說:「未必一定有解決方法,但至少一齊面對」。理解感受,引發共鳴,也許正是香港創作人在「最緊要入到內地市場」以外,早遺忘了的初衷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28/19429083
【飲食籽】鮑魚場場主:壓力少賺多點 俄國工程師打工當體驗
1 :
GS(14)@2017-06-23 02:59:21莞島有多個鮑魚場,圖為其中一個鮑魚場場主徐賢基。
【飲食籽:識飲惜食】記者從韓國莞島出發,乘船前往其中一個島──青山島,到訪其中一個鮑魚場。鮑魚場場主徐賢基,雖然生於青山島,但一直在釜山工作,從事家具買賣,直至九年前決心回到家鄉,開鮑魚養殖場。「在這裏工作較城巿好,壓力較少而且可以賺多一點。」原來,每格2.4米乘2.4米的鮑魚排,年賺約三萬港元,一個鮑魚場有如此多排,的確是小數怕長計。不過當漁民始終工作時間長,他分享說夏天由早上五時做到晚上七時,冬天則由早上七時做到黃昏五時,雖然時間較短但天氣寒冷,加上鮑魚於冬天要吃更多海藻,自然忙碌得多。「我們不常吃鮑魚的,因為每天都看到,也許會在工作期間餓時吃一些,但我喜歡吃生魚片多點。」
在他的鮑魚場上,竟然還看到負責收鮑魚的外國人Cyril Zwielski,「我想了解亞洲人的生活,我想知道他們的文化、工作方式及居住環境。」意想不到,原來這個俄羅斯波蘭混血男,原本在俄羅斯的熱核實驗研究所中擔任電子工程師,但因為俄羅斯經濟變差,他決定移居到亞洲,來到韓國約一年,為體驗亞洲生活,甚麼工作都做過,一個月前來到青山島就愛上這裏,「對我來說所有東方國家也好像差不多,但他們的生活方式其實吸引所有歐洲人。我選擇這類型的工作,而我仍然在做,要做得到,必須有足夠的體力,我覺得很美妙。」
記者手中是達兩、三歲的鮑魚,已經相當大隻。
平常吃煮熟的鮑魚都是腍腍軟軟或煙韌,但在鮑魚場即切即食,肉質非常爽口,甚至有點硬身,就像在吃軟骨的感覺。
來自俄羅斯的Cyril Zwielski,本身在熱核實驗研究所中擔任電子工程師,但為了體驗亞洲人生活而來到莞島。
記者:黃穎妮攝影:周芝瑩編輯:梁浩維美術:黃創泰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622/2006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