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OS攜手魅族:一個是借殼上市,一個為討好基友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22/147026.html
i黑馬:魅族、阿里之間的緋聞早已有之,當時還是傳阿里要註資魅族,結果不了了之。但進入10月份,魅族和阿里似乎卻像熱戀中的男女(或者說好基友),以一系列動作展開“吸睛大法”。曖昧、爭吵、複合,最後真正“在一起”,玩得好一出跌宕起伏的“無間道大戰”。
這對好基友在一起的粘合劑是阿里雲OS 3.0,作為阿里旗下在移動端的重磅武器,魅族顯然不會輕易讓一個系統進入自家手機中,Flyme還在一旁抹淚呢,肯定會有更大企圖。而通過此次合作,阿里想在當前移動互聯網中得到更多話語權,進而擴大自家生態系統。只是無論阿里雲OS如何折騰,始終改變不了它想“借殼上市”的事實,而魅族也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試驗品而已。

無硬件即無市場,阿里雲OS找不到“附身之體”
早在2011年,阿里雲OS就已問世。當時自信滿滿,以為背靠阿里這顆大樹就能征服任何手機廠商,因此根本沒打算推出自家智能手機,而是準備以“附身”的辦法與手機廠商進行合作。當時阿里雲OS的高層或許認為阿里是一家純粹的互聯網企業,只要通過阿里雲OS定制阿里各項服務,由此掌控流量入口即可,根本不需要下大力氣再在手機硬件方面下功夫。這樣既能讓阿里雲OS容易被手機廠商接受,也避開了殘酷的手機市場競爭。
阿里雲OS一石二鳥的算盤打的好,卻忽略了最關鍵的問題——硬件其實是手機操作系統的最佳承載體,只有智能手機與阿里雲OS磨合好,才能真正被市場所接受。阿里雲OS單純與手機廠商合作的下場就是沒有將系統、硬件一手掌控,用戶體驗得不到保障。為了快速將阿里雲OS推向市場,甚至沒有經過高強度、長時間測試就與天語、海爾等手機廠商進行合作。結果是雖然依靠淘寶渠道銷量勉強上得了臺面,用戶體驗卻極其糟糕。最後,天語大黃蜂系列只能在用戶的罵聲中默默地退出市場。
如今阿里雲OS變換了下面貌,以3.0的版本出現,雖然在功能、UI界面、響應速度等方面有所提高,卻依然執迷不悟地去與手機廠商進行合作,依然尋找“附身之體”,這次被阿里雲OS相中的是魅族。只是雖然魅族以1799元的MX4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但就其出貨量和目標群購買力來看,依然還只屬於小眾產品。1799元的MX4本身利潤就極低,魅族還指望著依靠Flyme系統的增值服務賺取,又豈能讓阿里雲OS給攪黃了好事?雖然這兩位好基友最終是走在了一起,但看起來更多地是魅族想討好阿里,為了之後會有更加深度的合作,讓阿里雲OS進入自家系統,只是權宜之計而已,後面的“大戰”還會繼續。
“雲”只是噱頭,市場隨處可見
當前手機市場中,幾乎每家手機廠商都在旗下手機中搭載自家經過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統。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VIVO的Funtouch、OPPO的ColorOS、中興的MiFavor、華為的Emotion……幾乎都已經擁有固定的用戶群體,也聚集了諸多鐵桿擁躉。阿里雲OS想在已經確定格局的手機市場中分一杯羹,難度很大。即使阿里雲OS宣稱的1000萬用戶沒有水分,但比起其他廠商動輒數千萬的銷量,也不能產生太大沖擊。在與魅族合作之後,阿里雲OS只是附著在Flyme系統上,似乎不堪大用。
此外,其他手機廠商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統都有各自特點。而阿里雲OS的賣點又在哪里?阿里雲OS是基於網絡的,與“雲”有著緊密聯系,這就是其最大賣點。但時至今日,哪家的手機操作系統是與網絡隔離的?全部都是基於互聯網之上。當“雲”不再成為獨家武器,阿里雲OS的賣點只是一個噱頭而已。
借屍還魂!阿里雲OS在逗馬雲玩
阿里雲OS想借助魅族手機硬件“附體”,全盤搭建生態系統的願望註定落空,魅族不會將已經拱手打下的江山雙手贈送於人。魅族副總裁李楠此前就說到,搭載阿里雲OS 3.0主要是加入支付和電商方面的功能,其他變化不大。在二者舉行的發布會上,官方表述二者合作方式為:“Flyme powered by YunOS”。也就是說,交互操作層面與之前的Flyme並無不同。這意味著阿里雲OS在魅族身上也看不到希望,到最後換來的將是更多的失望。
甚至從某個角度看,阿里雲OS急著與魅族合作,只是在逗馬雲玩。按照阿里雲OS以往的表現,這個部門其實應該被撤掉了,如今只是想借魅族手機之體來“還魂”。甚至魅族這麽巴結阿里,甘心讓阿里雲OS進入自家手機中,也只是為了“騙”馬雲的money,進而擴充自家地盤。想必魅族現在就在心中高喊:阿里快來投資啊!而現實一點的就是,魅族想要借助阿里當隊友進一步擴大移動互聯網入口。此次發布會上,魅族直言不諱地表示要聯合阿里反擊“小米模式”。
其實如果魅族真心想和阿里合作,完全可以更深度一些,推出阿里定制版MX系列手機。在其上全部搭載阿里系產品——天貓、淘寶、一淘、聚劃算、支付寶、優酷土豆、高德、美團、貓眼電影票,一個都不放過。只是魅族肯定不會放權,阿里雲OS自然沒可能真正出位。這也使得阿里雲OS註定難獲成功,即使3.0版本再怎麽炫酷,功能再怎麽高大上,但借來的“軀殼”終究不是自己的,不可能與其他手機廠商站在同一個高度。若是日後被馬雲洞察到這些小動作,阿里雲OS的下場就可以想象了……
小米花邊:偶像和基友的對決,雷布斯不穿黑T穿凡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6/148914.html
昨日小米發布會後,肯定會有各種角度解讀小米手機和生態的文章刷屏朋友圈。雖然黑馬哥也寫了一篇華為神機美腿7(MATE7)和小米NOTE的分析稿,但是這篇文章黑馬哥想談談那些小米發布會上不正經的花邊內容。
1.這次年度產品發布會是小米首次在一季度發布手機新品,打破了以往三季度發布手機新品的規律。
(黑馬哥為思考這個問題扯掉了4根頭發,這是特例啊還是常例啊?以後小米年度發布會有兩場了嗎?小米也是越來越拼了,兩場年度發布會到底是國產手機競爭太激烈,還是雷布斯又想向蘋果致敬了? )
2.雷軍不穿深色牛仔褲和黑T恤了,改穿凡客的藍色襯衫和淺藍色牛仔褲。
(黑馬哥:喬布斯是偶像,陳年是基友,正所謂偶像誠可貴,基友價更高,在這場基友和偶像的對決中,雷軍要徹底選擇基友嗎?還是冬天基友,夏天偶像?)
3.會場外國記者一年比一年多,黑馬哥旁邊就是CNN在做視頻報道,體驗時間結束了還不願意走。媒體排隊體驗區還有很多印度人。
(黑馬哥:作為參加了3次小米發布會的記者童鞋,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外國記者面孔越來越多。黑馬哥在體驗的時候,旁邊就來來回回好幾撥外國記者做視頻報道,下一次是不是可以期待小米學華為發布會放英文宣傳片了!印度面孔這次也十分亮眼,不愧是小米的歡喜冤家!)
4.雷布斯繼第一次發布會上的擔當小米首席客服後,這次又當起了賣場先生,左一臺、右一臺,左中右微笑以對顧客。
(黑馬哥:雷布斯當賣場展示先生的時候,現場最歡樂了。鏡頭一會是手機,一會是雷布斯略尷尬的笑臉,笑得不夠燦爛,還被差評,滿場都是“笑一個”的調侃,當老板也不容易啊!)
5.雷老板說:長時間盯著手機,容易“腦殘”!
(黑馬哥:繼習大大的"年輕人不要熬夜,要早睡"的名言之後。雷老板又貢獻一流行名句。)
6.雷布斯和董小姐果然是真愛啊,小米的發布會上居然兩提董小姐。一次說董阿姨因為小米和美的合作很上火,一次說董小姐想合作,小米歡迎。
(黑馬哥:這段虐戀情深真是娛樂大眾幾個月了,還能保持不斷出新料,真是服了兩位主角,一個在那邊和360、魅族曖昧,一個在自己的好日子上說對方吃醋,真是用生命給大家創造話題!)
7.小米是怎麽把OIS防抖相機做平的,這項專利的秘密就是平底鍋。
(黑馬哥:雖然是雷布斯在發布會上各種賣萌,但是如此刻意的搞笑賣萌,其實你們是段子手公司吧!)
8.發布會上的雷布斯=老板+講師+賣場展示先生+手模+自拍愛好者+熱愛小蘋果的音樂發燒友 說完了八卦,再給大家提供一點小幹貨吧。
這次發布會上,雷軍除了提供了不少小花邊外,還提供了非常正經、非常重磅的小米生態戰略。兩句話形容:“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
一個中心是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智能設備。目標是美的所有家電都是智能家電,都能與小米手機進行連接。
三大基本點對應智能設備的三大痛點:手機連接複雜、每個設備都需要APP、雲服務投入大。第一點:研發通用智能模塊,在傳統家電上增加智能模塊,小米希望以材料成本價推動合作夥伴加速產品智能化,目前這個材料成本模塊價格為22元,小米希望一年內降至15元,2年內降至10元,5-10年為全部智能設備提供;第二點:統一APP連接所有設備,在MIUI鎖屏界面集成智能設備中心;第三點:研發智能硬件設備通用的雲服務。雷布斯說:小米生態鏈開放不排它,將只專註於手機、設備、路由器三個主要產品。因為初期不能取得所有合作夥伴信任,所以采用入股合作方式,共擔風險。未來隨著小米生態鏈擴大,將為所有合作夥伴開放。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基金恩怨情仇考(1):投資圈里的基友關系和生態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11/155121.shtml
導讀 : 越是早期的基金,越獨立;越是晚期的基金,越需要跟投或者合投。
股權投資作為一個行業,快二十年前在中國出現並迅速系統性得發展。根據IT桔子的記錄,最早的一筆股權投資是IDG在1999年6月參與搜房的A輪投資。基金雖然是凝結了一堆高度聰明人的組織,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各基金之間難免像人或者團體一樣,形成複雜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里面,註定有交易,買賣和合投。註定有競爭,為了項目撕逼不止。註定有繁衍,從老基金離開創立新基金。註定有基情,聯袂而走紅毯……
投資圈號稱“貴圈”,向來封閉,於是這些恩怨情仇只能在坊間小範圍流傳,從來沒人做科學而理性的研究。然而考慮到投資圈實在和人類社會太像了,組織、關系、網絡等等核心元素完全具備。於是按捺不住沖動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Network Graphing等等)來剖析這個行業。
其實這種研究方法可以運用到各類組織,比如:恐怖組織、政黨組織。但是考慮到又有數據又得罪得起的組織,只能先拿基金開刀了。
以下部分將是枯燥的研究數據及研究方法介紹,為了防止大家都跑了,先上圖。各種細節大家移步到(文圖|數據報告制作專家)自行把玩,這個鏈接是動態做出的網頁,方便大家隨時查看任何基金和其他基金的互動關系。

1、基礎數據
通過爬蟲獲取IT桔子和36Kr公布的所有從1999年開始到2015年4月所有的股權投資案例,包括:時間、被投企業、投資金額和參與基金等等。
2、研究方法及基本模型
使用Network Graphing及關系矩陣的算法,研究各個基金之間的兩兩關系。
任意一個基金作為元素,以投資次數作為狀態函數。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元素的函數可以加入投資金額作為變量。在此次研究中共有1,328支基金,剔除所有投資次數小於10次的基金,剩下274支基金。
任意兩個基金在同一個公司的聯合投資(co-invest)的次數,作為函數。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元素間的關系,可以更複雜得考慮:在同一個公司上的投資是Co-invest,還是Follow,還是Lead等不同的三種關系。
目前的函數設置:
f(x,x) = 基金x的投資次數
f(x,y) = f(y,x) = 基金x和基金y在同一項目的同一輪合投的次數
未來的函數設置:
考慮投資的先後關系,金額等等。
介意時間和篇幅有限,本期只討論用投資次數和聯合投資次數作為變量的情況。下幾期會加入更多緯度的考量。
3、研究目的
美國的數據工作者及一些學者,曾利用Network的一些算法剖析恐怖組織的內部結構,找出幕後人物和關鍵節點。本系列也試圖畫出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網絡結構圖,嘗試:
找出整個行業的關鍵“人物”找出一些隱秘的關系找出配對的好基友找出團結緊密的幫派分析投資風格……(總之,用處很多)
4、結果
根據上面的關系圖,很容易發現的基友關系及生態鏈(黃色線為1-10次共同投資,紅色線為10-15次共同投資,藍色線為大於15次共同投資)。其實信息和內幕非常多,大家可以自行玩耍和解析。我只能很淺地來解釋部分如下。
“險峰-真格-經緯-紅杉”四大基金構成的鐵矩陣,清晰的藍線構成了矩形的四條邊,以及圍繞這個鐵矩陣的若幹基金,比如斯坦福裙帶關系引入了DCM、BAI、創新工場和金沙江等的緊密合作。
“IDG-晨興”構成的盟友,以及圍繞這對盟友關系的小夥伴們。有和IDG走得很近的,包括:高榕(創始人來自於IDG,看來和老東家的利益關系處理得不錯)、GGV、北極光、啟明、華創等等。也有和晨興走得很近的,包括:小米、順為等,大概都是因為雷軍的各種關系。
“BAT+高瓴+新天域+淡馬錫+DST+Tiger”大玩家生態群,這些都是口袋深厚的超級大玩家,幾乎和所有的中早期合作,但從不固定在某幾家,幾乎是遍地撒網。他們之間合作並不多,但是因為交叉投資的關系,“DST-騰訊”以及“Hillhouse-騰訊”的關系更加緊密。大玩家里面,相對而言騰訊玩得最開,和許多基金和公司戰投(比如:摯信以及京東等)都有非常良好的合作關系,中間的持股關系和高層私交功不可沒。同時,“高瓴-紅杉”的關系很密切,或許和兩位大佬之間共同的耶魯血緣有關。
孤獨的好基友系列:英諾-北軟,華映-825新媒體,梅花-安芙蘭,梅花-明勢(基金的創始合夥人暗藏中學校友關系等等),他們兩兩配對來往緊密,和他人關系不多,靜靜地做美男子。
將一些多余的線條簡化後(剔除合投次數小於5的關系線條),關系圖如下。

以上是基於Networking的觀察,以下是一些基於矩陣的統計。
以下圖表使用平均跟投頻率作為指標,分別列出最依賴跟投和最不依賴跟投的基金排行榜。
平均跟投頻率為n(x),為基金x參與的投資中跟投的總次數與總投資次數的比值。
即

結論比較直接:越是早期的基金,越獨立;越是晚期的基金,越需要跟投或者合投(包括:前幾輪基金在新一輪中的追投)。但是如果按基金的早中晚期來分別排行,這個榜單就會更有價值,就能看出基金的各種風格。


以下圖表使用貢獻指數C(x)作為指標,來衡量對行業貢獻最大的基金。該值越大,證明該基金在其他基金的投資事業中越重要。
貢獻指數C(x),為基金x的合投項目占其他基金總項目的份額%的均值。
則


(未完待續,用數據能挖出的內幕太多,估計要寫上好多期)
註1:所有的數據及原始圖表請到http://wentu.io/publish#a10a8868bb0df890,密碼請關註“數據冰山”的微信公眾號之後,發送“密碼”即可獲得。
微信公眾號:數據冰山
知乎專欄:數據冰山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數據冰山,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誰說單身不能過情人節!閨蜜、好基友占七夕出遊半邊天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七夕節來了,在線旅遊市場爆棚。
第一財經記者在七夕當天對攜程、去哪兒、驢媽媽、同程等采訪後了解到,今年的七夕節相比往年出現不少新趨勢:90後已經成為出遊出行當之無愧的主力軍,以曼谷為首的東南亞成為年輕一族的首選旅遊勝地。
最引人註意的是,相比以往的情侶出行,“單身汪”也可以過情人節。今年七夕,同性好友——閨蜜、好基友的出行比例已經占領了近乎半邊天。此外,不少已婚人士也非常願意在七夕時節來一場浪漫的夫婦約會。

七夕出行90後占比超4成
去哪兒網聯合環球漫遊Wi-Fi從熱門目的地、酒店、出境人群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推出七夕出境遊大數據報告。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90後年輕一代七夕選擇出行的比例持續攀升。憑借互聯網行為習慣以及愛瘋愛玩的特性,2016年該人群出行占比超過4成,已經超過70、80後人群總和。
數據表明,當下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年輕人已經成為出行主力,90後更願意在七夕節日花費精力和金錢與自己的另一半共度假日。值得註意的是,80後人群出行比例繼續降低,主要由兩個原因構成:一,時間不允許,不適合出境旅行;二,由於購房、小孩以及贍養父母等經濟壓力巨大,往往只在長假期間選擇出行。
出遊活躍度排行中,上海、北京、廣州連續多年霸占出境遊前三名寶座,成都、深圳、重慶、昆明、杭州、青島、西安位列第4~10名。

一般而言,由於“土豪”眾多、工作壓力大,一線城市居民會用旅遊排解生活壓力,因此北上廣深等出境遊連續多年高溫不退;而成都居民在這一維度上出人意料地與“北上廣”並列,凸顯出成都人對於生活、旅行發自內心的熱愛。
在出境遊目的地排行中,曼谷、首爾、吉隆坡、東京、大阪、新加坡、洛杉磯、紐約、普吉、舊金山成最熱門的十大目的地。其中,曼谷、首爾、吉隆坡連續兩年挺進前三名。業內人士分析稱,由於距離短、價格便宜、風景宜人,東南亞旅遊將會持續高溫。

閨蜜、已婚人士出行
世界這麽大,誰都想去看看,誰說一定要情侶才可以出來瘋?
去哪兒的調查發現,傳統七夕已經不再是情侶專利,不少單身女性會選擇結伴出行,而閨蜜成為最佳人選。
在出行人數調查中,情侶出行占比55.25%。然而,今年的出行呈現一個新趨勢:閨蜜占出行36.15%,該比例大幅躥升。此外,選擇在七夕一起出行的男性好友也不少,因此同性好友的七夕出行占比達到近乎半邊天。

除了“單身汪”可以結伴七夕出遊,已婚人士也可以!
攜程的一項調研顯示,有40.9%的人希望在七夕節和愛人進行一次浪漫之旅,20.4%的人希望在酒店安排一次完美的約會。從數據上看,男性比女性更期待七夕浪漫之旅,80後對旅行更為熱衷。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酒店約會意願最強的是已婚未育人士,最期待浪漫之旅的則是已婚已育人士。看來婚姻並非會磨滅人們的浪漫情懷,相反,婚姻讓人們更懂得浪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從預訂方式來看,有60%的受訪者會在App上預訂,25%會在旅遊類網站上預訂。
在酒店偏好方面,特色酒店異軍突起,成為七夕約會酒店首選,快捷酒店需求依然旺盛。90後和70後是特色酒店的擁躉,80後最愛的是高星級酒店,人們對情趣酒店的新鮮度有所降低。
76.2%的人表示,七夕節的酒店約會會比平時安排得更細致。酒店的服務品質是受訪者最看重的一項,床的舒適程度當然和約會質量息息相關,七夕節禮遇、酒店的硬件設施等也是受訪者七夕節選擇酒店的考慮因素。
攜程大數據顯示,目從目前的酒店訂單情況來看,高星級酒店的占比達52.7%,特色酒店為19.2%;從床型上來看,大床房占62.5%。
調研顯示,63.3%的已婚未育人士認為在七夕節“造人”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浪漫的氛圍中受孕對寶寶更有益。對於已婚人士來說,七夕節還有其他意義。調研顯示,50.5%的已婚已育人士表示,七夕節正值暑假,會考慮帶孩子一起出遊,但也有26.7%的有孩一族堅決要過二人世界。

越年輕越願花錢
調研顯示,有71%的人表示會選擇情人節、七夕節等特別的日子和伴侶出遊,有78%的人認為在特別的節日安排一次浪漫之旅可以有效增進伴侶間的感情。
在七夕節安排一次浪漫之旅,在預算方面,19.7%的人希望花費人均500~1000元,30.7%的人可以接受人均1000~3000元之內,27.9%的人可以接受人均3000~5000元,有10%的人準備花費人均5000~10000元過一個美好的七夕節。從數據上看,80後預算最多,但最願意為愛“一擲千金”的是90後,有4%的90後受訪者願意花費人均1萬元以上過七夕。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獲悉,七夕的出境遊中,Wi-Fi、單反相機等成為情侶的必備品。其中,Wi-Fi尤其重要,不論是出發前的查路線,還是拍美照發朋友圈,沒有Wi-Fi寸步難行。大部分情侶在旅行前會預定環球漫遊隨身Wi-Fi,保證任何時間都有網絡。此外,相機則是留下兩人美好瞬間的重要道具,雖說手機拍照能力已經非常強大,但在海邊、夜市這些必去景點,專業相機的成像效果依然優於任何手機。
隨著近年來移動網絡的發展,移動Wi-Fi成為大多數出境遊旅客必備單品。環球漫遊Wi-Fi數據顯示,在Wi-Fi用戶流量使用分配圖中,社交媒體占比87%,說明旅客不管身在何處,也要隨時保持交流暢通。當然,朋友圈各種美景刷屏也必不可少,因為“千里之外”也要刷個朋友圈。而查找攻略、購物比價以及景點、交通也成為了移動流量大戶。
大學生艾滋病感染病例連年高速增長,八成源於“好基友”
據人民日報公眾號報道, “艾滋病”、“象牙塔”,兩個詞看似毫無瓜葛,如今卻被一串串急劇攀升的數字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日前,南昌市疾控中心公布數據顯示,至2016年8月底,南昌全市已有37所高校報告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共報告存活學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35例,死亡7例,近5年來,青年學生艾滋病疫情年增長率為43.16%。
聖潔的高校仿佛中了魔咒,揮之不去,特別是近幾年,學生“染艾”人數迅速增加……
看看下列細思極恐的數字:
北京:2015年1月至10月新增艾滋病病例3000余例,青年學生感染人數上升較快。近兩年,北京市大學生感染艾滋病每年新增100多例,以同性性行為傳播為主。
上海:2015年共報告發現青年學生感染者92例,較去年同期上升31.4%。
廣州:從2002年開始發現學生感染艾滋病病例,截至2013年底已累計117例,九成都是經同性的性傳播感染。
在北上廣等大城市高校艾滋病情上漲的同時,一些中部省份高校學生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比如說湖南大學生艾滋病患者8年竟上升37倍。
正如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吳尊友表示,“2011年到2015年,我國15~24歲大中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凈年均增長率達35%(扣除檢測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學生感染發生在18~22歲的大學期間。可謂是觸目驚心,如此發展下去,後果可謂不可想象。
高校本為一方凈土,學習的樂土,創新的樂園,為何成為艾滋病重災區?艾滋病又是如何入侵象牙塔?
高校染艾者八成源於“好基友”
根據國家衛計委公布的數據,性傳播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徑,而在青年學生中通過男男性傳播感染已達81.6%,形勢非常嚴峻。
以廣東為例,2002年至2015年,廣東累計學生艾滋病病例為630例,其中男男同性性傳播占比70%;在江西南昌2011—2015年新發學生病例中,男男同性性傳播占83.61%;湖南省從2007—2015年累計報告536例,這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學生主要是男性,占90%以上,傳播途徑以男性同性性傳播為主,占69.6%。
對此,吳尊友分析,大學生男男同性傳播感染者上升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兩個,一是早期對這部分人群不夠重視,監測不到感染情況,二是大學生剛從高中學業壓力釋放出來,對男男同性性行為感到新鮮,就想“嘗試一下”,但他們並不知道其中的風險。
性觀念開放,性知識滯後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性話題及性行為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2015年,針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西安等34個城市的高校本科生,分男女、年級進行摸底調查研究顯示: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60.5%接受性解放、性自由,67.1%接受婚前性行為,近七成大學生接受未婚同居行為。
大學生的性觀念、性心理、性行為雖然趨於開放化,可是對於性病知識的缺乏及預防能力卻令人堪憂。西安南郊某高校22歲男研究生小東(化名)怎麽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感染艾滋病,“一直不敢也不想檢查,總覺得距離我很遙遠。”外表斯文的小東說,他在讀研前就比較喜歡男性,“男友”都是經網絡認識的,通過QQ聊天,等聊得投緣後就約會,“有四五個,長的交往幾個月,短的就一次”,大家在一起不問名字,也不用安全套。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被哪位“男友”感染的,是否還有人因為自己而感染。
以廣州10所高校600名在讀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小組座談等形式進行對性傳播疾病相關知識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對性病的了解甚少,50%的學生表示“有所了解”,23%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在處理性病的問題上,54%的受訪學生選擇“自行去看醫生”,少數學生選擇“默默忍受”。
甚至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離艾滋病很遠,不會被感染。廣州高校大學生防艾公益組織介紹,大學生“男男”之間沒有避孕需要,大多不會采用防護措施,導致“男男”成為大學生艾滋感染最高危的群體。
教育宣傳的缺位
連年高速度增長的大學生艾滋病感染病例對於學校、對於社會、對於每個家庭都將是一場噩耗。
調查顯示,互聯網、書本、雜誌和跟同齡朋友交流是獲取性知識主要途徑。其中,不少男生通過互聯網、色情材料了解性知識。
傳道授業的大學,卻忽視了人生的“必修科目”:性安全教育。
陜西某高校教師劉聞,自己也是一位艾滋感染者,他說校領導往往對性教育聞之色變、避而不談。劉聞表示:沒有人願意談。如果談的話,可能社會上會認為,是不是這個學校有問題,會影響學校招生。
有些高校即使開展性教育,也僅限於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那一天。陳子煌所在的公益組織曾在高校開展過講座,但效果不甚理想。陳子煌說,那些學生都不是自己來的,是學校團委下發命令,每個班要來多少個人,來加學分的。
在教育部體衛藝司巡視員廖文科看來,高校防艾教育開展的最大阻礙,恰恰是某些高校管理者,沒有把它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來抓。
如果大學防艾知識課堂持續“失語”,學生們得不到健康、正確的教育,很可能誤入歧途甚至給他人帶來傷害。正如我們看到的結果,青年學生艾滋病疫情上升明顯,這些被感染孩子的人生悲劇已經無法再彌補。
較低的自檢率和自知率
南昌疾控每年主要對暗娼、吸毒人員、“男男”、性病門診、腎透析、無償獻血、青年學生進行檢測。專家介紹,疾控部門主動對這些高危人群檢測外,市民還可以享受免費自檢,但居民自檢率很不理想。比如,南昌去年艾滋病檢測55萬人次,除了重複檢測和外地人口,南昌艾滋病自願檢測人數還不足10%。“很多人還是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另外不少高危人群也抱有僥幸心理。”專家說。
正是這種礙於面子,不好意思的心理作祟,艾滋病的自知率在我國也並不高。與美國等國家相比,中國艾滋感染者的知曉率,也就是自知率還處於一個相當低的水平。根據《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的報道,美國艾滋感染者的知曉率為75%,我國估算為54%。
有些人是因為不想知道自己是感染者,因為擔心檢測出來後根治不了卻還要受歧視,找不到工作。“但這同時也意味著錯過了接受治療和關愛的機會,增加了傳播的可能,形成了一個非常負面的鏈條反應”,專家分析說。
潛在的社會歧視是影響中國艾滋病感染者自知率較低的一個主要原因,而社會歧視存在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公眾對艾滋病的傳播方式還並不了解。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國《艾滋病防治條例》中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就醫、入學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對於在高校中日益龐大的這一群體,廖文科認為,高校一方面應該有針對性地普及和加強艾滋防控教育,另一方面,更要為這些已經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學生們完成學業提供方便。
針對高校青年學生的防艾工作雖說是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的分內事,但是,我們的社會各界也應該有良知,來促進那些正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健康成長。
還有,我們的家庭,尤其是我們的父母,不要以為孩子考上了大學就萬事大吉,放任孩子,這其實同樣會害了孩子,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孩子考上大學,作為家長,依然不能放松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性方面的教育,要有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安全度過青春危險期。
高校何以成為艾滋病的重災區?這不是我們只需要思考的時候,而是我們需要面對、需要以實行行動來應對的時候。要將艾滋病毒逐出校園,不能再停留在口號,而需要我們整個高校、整個社會、每個家庭都聯動起來,共同發力將艾滋病的宣傳教育細水長流地進行下去。如果說曾經的失語已經難以彌補,那麽今天嚴峻的現實會倒逼我們行動起來。
關心、關註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只是因為他們是孩子,還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