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劣幣良幣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18_all.html

謝國忠
 

 

  在中國市場上,壞的總能驅逐好的。劣幣驅逐良幣不可避免。企業將這歸咎於中國消費者更偏愛低價,而不考慮質量。但是,真正應該指責的是中國經濟的系統性缺陷所造成的可靠信息的缺失。在什麼都不可信的情況下,消費者當然就會趨向於選擇低價。

  中國不能單純依靠數量擴張來實現經濟增長,因為生產勞動力、能源、土地和環境等各種因素已經遇到瓶頸。生產能力的提高是恢復經濟發展的必要條 件。因此,對微觀經濟做出正確決策至關重要。只有提高信息的可信度,中國才有可能從簡單的價格競爭發展到以質取勝的均衡。沒有法治,單純依靠市場力量難見 成效。

以次充好

  在中國,當用拉菲酒款待客人時,客人總會認為這酒肯定是假的。不幸的是,這種想法往往是對的。一些極為慷慨的朋友曾經用拉菲酒招待過我。但大多數都是假的。我相信他們都出價不菲。實際上,除非是用離譜的價格買到的,一般人都不敢用拉菲酒招待朋友。

  當假貨氾濫,消費者也就不再購買了。中國的富豪和權貴階層不再炫耀喝了多少拉菲酒,因為擔心看起來像傻子。消費拉菲的階層也往下降了好幾層。拉 菲開始湧入貧窮的省份。大多數人不關心拉菲酒的問題。真正重要的是飯館是否在飯菜裡加了化學添加劑,豬和雞是不是用大量激素催肥的,牛奶裡面是否摻入了三 聚氰胺,瓶裝水裡面裝的是不是自來水甚或其他更劣質的水。基本上,中國消費者一出門消費就開始冒生命危險了。中國人努力工作只能掙到微薄的工資,每天還要 警惕自己要買的東西。中國的生活質量與經濟發展水平是脫節的。

  很多企業將這種惡劣的形勢歸咎於消費者對低價的偏好。因此,為求生存,企業就偷工減料以降低價格。如果一些化學藥品能讓白開水喝起來像雞湯,那麼為何不摻一點呢?這能降低價格。如果三聚氰胺能讓劣質牛奶以次充好,那麼為何不造假呢?這很便宜。

  這種觀點不無道理。但是,如果人們無法分辨好壞,那麼當然就會偏愛低價。我的看法是人們不具備可信的信息,來區分看起來一樣的產品。這最能反映出執法上的不足。

  食品安全問題每天都在發生。很少有人受到嚴厲制裁。例如,中國奶製品市場發生三聚氰胺危機以後,以國際標準而論,問題企業應當全部破產,其高層管理人員應當坐牢。但是,政府卻在危機之後不久就讓企業復活了。政府並不站在消費者這一邊。這是中國消費市場發展的最大障礙。

制度缺位

  中國消費者正在動用一切手段確保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出國購物大行其道。但是,這無法滿足日常消費。海關也禁止這麼做。因此,少數有錢人退而求其次,選擇高價商品。可悲的是,這種方法也不管用。

  拉菲酒就是一個例子。假貨多過真貨。昂貴的飯店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天價進口商品,比如家具和衣服,其實都是東莞製造。好賣相常常是因為使用了不安全的化學用品。價格本身並不能作為有效的信號。實際上,越昂貴往往越不安全,因為供應商會用化學製劑增強口味和賣相。

  經濟學理論認為,長期而言,企業和消費者的關係可以在不需要外力介入的情況下自行解決。隨著時間推移,消費者會變得聰明,從而選擇那些質量和價格更勝一籌的企業。這就是那些老字號擁有商譽的原因。但是為何這在中國沒有發生呢?

  原因在於,經濟環境對於企業來說太不穩定了,所以無法寄希望於長期利益,也無法採取長期思維。在中國,政治因素主導經濟因素。政治經常翻云覆雨。當一個「保護傘」被除掉以後,下一個上台的人可能會選擇保護別人。

  另一方面,在過去十年裡,依靠短期思維也能大有斬獲。貨幣擴張獎勵了投機。即使不是大多數企業,也有很多企業都是注重資產獲得盈利,並且很多實體經濟的企業被用來從銀行獲得資金。投機就是為何現在這麼多企業出現問題的原因,因為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暴露了其債務問題。

  很多盈利企業將其成功歸因於關係。在中國,政府控制著企業成功所需的關鍵資源。比如,即使是一家餐館想要佔個好位置,也要靠影響和關係。手裡掌握關係的人往往可能並不擅長提供服務或製造產品。因此,他們徹底依賴供應者來維持他們的成功。

  外包在中國市場上已經做到了極致。正常的市場環境下也會有外包。但是,一家企業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通過對供應鏈的質量控制和(或者)製造關鍵部 件,來對產成品負責。在中國,外包是如此普遍,以至於沒有人知道每一個零部件是從哪裡來的,又是誰組裝的。沒有人對供應鏈上的產成品負責。也沒人在乎,因 為成功最終是依靠關係、而不是製造更好的產品。

必須改革

  中國的經濟體制將政治權力置於市場之上。關鍵資源通過政治權力來分配。規則可以任意改變。政治權力可以讓壞產品成功,讓好產品失敗。在這樣的體系裡,販賣影響力成為企業成功的主因,而非附屬因素。

  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數量擴張,亦即同一事件的多次複製。先前這種模式成功運轉的原因在於中國經濟就業不足,勞動力和煤炭等生產要素仍然過剩,全球市場尚未達到飽和。

  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巨變。由於持續3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當前中國的勞動力短缺是結構性的。在未來10年中,能源短缺仍將十分嚴峻。同時,由於金融危機,西方經濟正在逐步下滑。中國不可能僅憑數量擴張來增加出口。

  國內市場的發展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消費能力從政府轉向家庭是支持消費需求的必要步驟。製造好的商品也非常關鍵。除非微觀經濟能夠運行良好,否則宏觀經濟的改革只能導致通脹或進口增加。

  中國的經驗表明,法治是市場經濟的關鍵。政治改革極為重要。行政權力必須明顯減小,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務而非賺錢。

  中國的政府官員像商人一樣思考,同時又掌握了不受限制的權力,自然就會導致金錢等資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因為需求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政府支出,販賣影響力成為企業成功的首要因素。

  最能反映體制缺陷的是,政府和公眾對於哪些事務最值得優先關注存在分歧。公眾擔心食品安全、醫院和學校的腐敗、渾濁空氣和不潔淨的水資源。然而 大多數地方政府關注的只是財政收入、GDP和投資等等。這就好比政府官員來自火星,而公眾來自金星,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

  中國人均收入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僅為經濟合作組織國家(OECD)的十分之一,在需求和供給上都有很大的上行空間。如果中國的體制能夠達到理想水平的一半,十年內人均收入就能提高3倍,這是因為就工作能力而言,中國工人的效率不亞於美國或歐洲工人。

  進口可幫助中國消費者給當地生產商施壓以提高質量。以發展地方工業為名義的貿易保護是徒勞的。中國的汽車市場已躍居世界首位。保護主義給中國消 費者帶來的只是昂貴的價格。但在這個行業裡沒有出現任何有競爭力的國內製造商。這是產業政策失敗的最佳案例。改變政治經濟體制將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 開放進口是改善微觀經濟的捷徑。進口競爭將會降低關係和後台的價值,並讓製造優質產品變得更加重要。

  進口更多農產品可以明顯改善中國的食品安全。市場運行失常是出現眾多安全問題的原因。家畜飼養過多使用激素,在種植糧食蔬菜中過多使用化肥和農 藥,是中國食品安全危機最為嚴重的問題。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政府更重視產量最大化而非食品安全。除非政策能夠調整,否則公眾將持續經受食品安全問題的 困擾。

  儘管開放進口可以改善當前的形勢,但終極方案依然取決於政治改革。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82

通脹下半場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9/100366091_all.html

 儘管全球經濟疲軟,通脹仍然處於上升狀態。2011年底認為通脹放緩的觀點,主要理由是石油價格下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歐債危機加劇。但是,全球貨幣擴張對石油價格有著最終的話語權。隨著石油價格重回2011年的最高點,通脹也會重新抬頭。

通脹難以逆轉

  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以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增加到了此前的3倍,並且正在討論實行第三次量化寬鬆政策。中國廣義貨幣每年增長超過20%。 歐洲央行已經通過固定利率長期貸款向其銀行系統提供了超過1萬億歐元的後門量化寬鬆政策。日本央行最終也加入了這場遊戲。全球經濟正在同時經歷量化寬鬆。

  從貨幣擴張到通脹的傳導在當前的週期內似乎會很長。這導致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師質疑兩者之間的關係。我認為,金融危機和全球化已經放緩了這種傳導,但並未終止它。一旦通脹勢頭變強,這種傳導就更難逆轉。

  西方國家的債務危機已經影響到了其金融系統,貨幣在經濟中的流通速度因此下降,換言之,貨幣到通脹的傳導速度放緩。一旦金融系統得以修復,這些對貨幣擴張看似有利的因素就可能會變成不利因素。屆時通脹就會突然飆升。

  從貨幣擴張到通脹的最快途徑就是貨幣貶值。由於各國都在執行量化寬鬆政策,貨幣擴張並未導致貨幣貶值,這阻擋了貨幣擴張和通脹之間的直接通道。 儘管這似乎賦予了政策制定者更大的迴旋餘地,但是,當通脹強勢上漲時,也會變成反面力量。逆轉通脹將會更加困難,需要更長時間。

  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是由於格林斯潘時代貨幣過量所引發的債務泡沫造成的。本輪貨幣過量會不會引發更多的泡沫呢?其實一切已經開始了。

  股票市場已經部分泡沫化了。優質的消費類股票在發達國家市場交易價通常是收入的20倍,在中國甚至更高。網絡股股價已經漲瘋了。馬上要進行IPO的Facebook很可能就是個大泡沫,超過2000年所有IPO的規模。

  金融、能源和電信股價都很低。其規模拉低了市場平均價。金融股股價低的原因是由於投資者不相信銀行的業務模式,它們依靠低價的央行融資獲取利 潤;能源股股價較低是因為能源企業都大得過分了;電信企業正在從電話向數據傳輸轉變,未來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它們是一個夕陽產業,在合理估值的情況下,其 股價已經有泡沫了。

  在新興經濟體中,房地產仍然是個泡沫。西方國家有問題的金融體系正在把流動性推進新興經濟體,後者正在經歷高通脹和低利率。

  石油似乎又重新站穩了腳跟。中東的政治動盪有助於石油牛市。油價重回2008年初的高點並非一件難事。如果美聯儲確實執行了第三次量化寬鬆政 策,油價很可能會再次創造歷史新高。即使美聯儲暫時推遲第三次量化寬鬆政策,當前的過量資金供應,再加上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舉措,也會將油價推向歷史新 高。石油價格是過量貨幣迅速轉化成通脹的最佳渠道。

各國局勢堪憂

  中國和印度正在面臨嚴重的通脹。其政策不太可能扭轉這一趨勢。中國的GDP平減指數在2011年是8.3%,比2010年的7.4%有所增長, 政府2012年GDP增長率的目標為7.5%,廣義貨幣計劃增加14%。兩者相加將帶來7.5%的廣義通脹率。當前的資金總量沒有完全在通脹上體現出來, 因為資產泡沫吸收了很大一部分過去的貨幣增量。隨著泡沫破裂,這部分資金會再次空閒出來,通脹就會更高。

  印度的通脹率仍然接近兩位數,其實際利率仍然是負的,亦即貨幣政策還沒有起到冷卻通脹的作用。隨著油價上漲,印度的通脹將會再次加速。印度的經 濟需求取決於消費,供應瓶頸很普遍,石油完全依靠進口。所有新興經濟體可能經歷的通脹因素,在印度都表露無遺。印度就是新興經濟體國家通脹的報警器。

  新興經濟體即使做出更多努力,也很難冷卻通脹。發達經濟體很可能會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新興經濟體的貨幣必須大幅升值才能有效冷卻通脹。由於新興經濟體都依賴製造和貿易,其貨幣升值在短期內將會非常痛苦。這種限制意味著它們冷卻通脹的努力將始終是三心二意的。

  伯南克反覆強調,他並不擔心通脹,因為工資不會上漲。在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已經超過了總成本的三分之二,如果工資得到控制,通脹就不會失控。這就是西方國家的央行行長們並不擔心通脹的原因。

  迄今為止,西方國家的通脹是同進口緊密聯繫的。由於能源價格佔到了GDP的5%,進口占了GDP的15%,這兩項較大的價格增長將會轉化為整體的溫和通脹。新興經濟體的這兩個數字是發達國家的2倍。隨著勞動力市場吃緊,通脹很容易就會上漲。

  如果能源價格比現在翻一番,通脹就會成為西方國家的問題。從這方面看,美國有充分的頁岩氣是非常幸運的。低廉的天然氣價格可能是美國經濟穩定的最重要因素。

  工資通脹,也就是工資增長遠高於生產率的增長,是通脹最重要的驅動力。高失業率似乎阻止了從貨幣擴張到工資增長的傳導。但是,就像20世紀70年代顯示的那樣,當通脹預期大行其道時,儘管失業率高居不下,工資價格螺旋上升也會發生。

  在全球化時代,這股力量不像以前那麼強大了。跨國公司可以在世界各國迅速轉移就業。儘管通脹在侵蝕實際收入,工人也不太可能要求增加工資。就此而言,央行行長們是幸運的。

  然而,勞動力短缺可能也會出現在發達國家,這在資源領域已經發生。其他和新興經濟體密切相關的行業也可能會經歷勞動力短缺,如高科技、工業設備、特種化學品、奢侈品等,它們可能會面臨熟練工短缺的問題,其工資會首先提高。這就給從貨幣到通脹的傳輸增加了另外一個維度。

  美聯儲的會議紀要顯示它在2008年危機發生前對這場即將到來的大災難毫無感覺,同樣,歐洲央行也沒有預見到這場主權債務危機。沒有理由相信它們會提前預見到即將到來的通脹災難,何況現在掌管世界主要國家央行的還是以前那群人。

需要全球協調

  全球經濟面臨諸多社會問題和結構性問題。貨幣政策可以幫助穩定形勢,但是不能恢復增長。央行行長正在試圖進行一項不可能但也是不可避免的任務,那就是要創造過量的貨幣。這一錯謬之舉就是通脹危機即將到來的原因。

  央行的技藝是穩定經濟週期。當經濟波動是由於邊際因素如庫存週期等所造成之時,這種技藝就能見效。但是,全球化已經使其失去了效力。當前的經濟週期源自大的,非邊際因素的轉變。跨國公司可以將經濟的一大部分轉移到其他地方。貨幣政策微調在此很難起到任何作用。

  在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經濟能夠大過全球貿易,這大大削弱了任何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全球協調對於振興全球經濟至關重要。

  全球性經濟機構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世貿組織負責解決貿易糾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負責平衡支出危機。世界銀行關注消除窮國的貧困。沒有一個組織旨在解決當前的全球危機。

  全球化如此迅速,沒有任何一個主權國家能夠獨自處理其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很多專家認為,歐債危機表明發行一種貨幣有賴於一個統一的政府。挑戰似 乎不止於此。貨幣靈活性是一個有限的工具。那些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貿易的新興經濟體無法自由依靠貨幣靈活性。整個全球經濟就像一個單一貨幣的經濟體。

  應當建立一個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國家都信任的新機構。一種可行之道就是將20國集團機構化。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佔全球經濟的三分之二,其協調將會是有效的。

  如果缺乏有效的全球協調,世界將進入動盪。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38

日元黑天鵝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23/100371974_all.html

 日元走強和日本國內通縮並行的道路是不可持續的。其主要出口行業的不景氣以及近來的貿 易赤字,說明這條道路就要走到盡頭了。日元可能會急劇貶值30%-40%。1996年日元貶值是引發亞洲金融危機的主要因素。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必須 有足夠健康的銀行體系才能抵禦日元大幅貶值的衝擊。

龐氏騙局

  到2011年三季度,日本名義GDP在四年裡收縮了8%,其中6個百分點是由於通縮造成的。要是不算增加的政府支出,收縮可能還要再增加1個百分點。日本持續的通縮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前所未有的。

  要是沒有政府赤字,日本經濟會下滑得更加嚴重。在此期間,中央政府債券和借貸、再加上其擔保債務增加了116.3萬億日元,相當於2011年三季度名義GDP的四分之一。如果日本採取平衡的預算,其經濟收縮可能是現在的2倍到3倍,將會在私營部門引發債務危機。

  強勁的日元、通縮和攀升的政府債務形成了一個短期均衡,只要市場相信其可持續性,這種均衡就會一直延續下去。自1971年日元同美元脫鉤以來, 日元保持了持續上升趨勢,從360日元兌換1美元升值到現在的83.4日元兌換1美元。在工資和資產價格上漲的時候,貨幣走強是合理的;但在工資和資產價 格下跌的時候,貨幣走強就是一種自殺。日元的名義GDP在1997年達到頂峰,換言之,日本的名義工資達到了頂峰。其房地產價格自此每況愈下。日經指數現 在仍然接近30年來的最低點。

  日本人普遍相信日元應該走強,這種信念是錯誤的,但可以自我應驗。之所以能夠持續這麼長時間,是因為日本政府採取政策,消除了日元走強所引發的 通縮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日本的國家債務跟日元價值同步上升。2012年預計國家債務將達到1000萬億日元,約為GDP的215%,人均債務為780 萬日元,也就是9.36萬美元,約為人均家庭淨財富的一半左右。

  日本能夠長期保持通縮,有賴於市場對日本債務市場的信心。由於日本的機構和家庭持有幾乎全部政府債務,他們對政府的信心就是日本通縮螺旋的護身符。

  日本政府債務最高,債券收益卻最低,原因就是通縮。實際利率(名義利率加通縮)跟其他國家水平接近。這需要通縮可持續。但是,通縮將縮小名義GDP或稅基。政府怎麼能靠一個收縮的經濟來償還其不斷攀升的債務呢?它只能不斷借錢才能維持債務,這符合龐氏騙局的定義。

  日本國債的龐氏騙局解釋了日本社會並沒有覺得太過痛苦的原因。日元走強和通縮並沒有導致就業危機,因為政府赤字正在推高總需求。只要工資與價格同步下降,人們就不會覺得痛苦。日本家庭債務只有GDP的一半,是美國債務水平的一半。通縮並沒有給資產負債錶帶來太多麻煩。

日元泡沫

  經濟疲軟和貨幣走強這兩者的組合永遠是令人懷疑的。但是這種組合在日本持續了這麼長時間,以至於連外國人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我認為這是某種集體性的歇斯底里。

  日本文化是群體導向的。個人常常會支持團體的活動。這種心理是日本20世紀80年代房地產泡沫無比巨大的原因。就其價值高於正常水平而言,日本 的泡沫是美國泡沫的5倍到6倍。繼房地產泡沫之後,這種團體心理將能量轉向了強勁的日元,將日本推上了日元上漲、通縮和政府債務攀升的道路。

  日本癱瘓的政治體系是政府支持通過增加國家債務而走上通縮道路的原因。另一方面,日本民眾購買國債的原因是通縮使得房地產或股票投資慘淡,而日元走強又阻止了他們購買外國資產。

  儘管糟糕的經濟持續了這麼久,但日元仍然保持了強勁勢頭。這增強了日本對這一問題的團體心理。強勁日元已經成為一種迷信。

  國際金融市場時不時地會認為日元走弱。1998年,外國人短期拋售導致了1美元兌140日元。但是,由於日本人幾乎持有全部日元,如果他們對日 元有信心,這種外國人的短期拋售行為最終會受到懲罰。一段時間以後,日元空頭都被淘汰出了市場。剩下的日元交易者都信奉強勁日元。

  然而,泡沫都是不可持續的。儘管日本總是可以對企業予以扶持,但卻無法控制外部的世界。其致命弱點在於,由於通縮對企業商業信心的破壞性影響,再加上強勁日元本身的作用,其貿易競爭力正在不斷流失。一旦出現貿易赤字,就意味著末日降臨。

  日本在很多過去曾經主導的行業裡喪失了競爭力。其汽車業輸給了德國、韓國和美國。日本的汽車業曾經在價格上頗具競爭力,在質量上也遠勝其全球競 爭對手。然而,世道變了,往日的1歐元兌160日元已經下跌到了1歐元兌換不足110日元。成本削減也無法抵消如此巨大的匯率變化。美國工業通過政府救助 削減勞動力成本和債務負擔。現在比日本更具競爭力。

  汽車業是日本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業下滑後,日本經濟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依靠了。實際上,如果沒有汽車業,日本將淪為窮國。

  日本電子工業也正在輸給亞洲的競爭對手。現在沒有什麼熱門的電子產品是日本製造的了。像蘋果這樣的美國公司利用中國的製造能力生產了很多熱銷產品。韓國利用垂直整合模式,像過去的日本那樣生產出了很多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沒有什麼比電子產業更能代表日本的衰退了。它曾經為世界所嫉妒,並擁有幾乎所有將這個產業帶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要素。可是,現在它與外界絕緣了,只生產針對日本市場的產品,幾乎與世界無關了。

  日本不僅僅面對宏觀問題,其微觀競爭力也在流失。奇怪的是,在日本經濟如此大規模下滑之際,全世界還是相信強勁日元。

  日本的貿易收支可能會時不時地轉入順差。但消極趨勢是不可扭轉的。日本將會面臨貿易赤字的上升。這就使外國人的觀點變得重要,因為日本將需要外資來給赤字融資。一旦外國人最終改變看法,日元就會崩潰。

清算將至

  日本只有一條出路,將日元大幅貶值。如果穩定的國家債務是GDP的120%,日元就需要貶值40%,因為貶值最終相當於名義GDP的增加。除了 誘導增長的重新定價以外,這對於恢復日本稅收是必要的,貶值或能維持日本2%到3%的名義GDP增長。通縮已經造成日本稅收在GDP中比例的下降。只有通 過重塑名義GDP才能扭轉。40%的貶值可以恢復日本對德國和韓國的競爭力,給日本經濟復甦打下基礎。

  日本央行正在通過擴大其資產負債表來削弱日元。日本央行現在有一個65萬億的資產收購計劃和5.5萬億的借貸計劃。這兩者加起來佔GDP的 15%,跟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所作的規模類似。迄今為止效果依然有限。因為日本的企業、家庭和投資者相信強勁日元,發行的日元大部分都還留在日本,只是流通 速度變慢了。美元兌日元從去年的底部上漲了10%。這種上漲可能並非由於日本央行的舉措,而是金融市場改變了對美國經濟的看法。

  金融泡沫不會慢慢破裂,而是猝然崩潰。很可能日元貶值很快就會發生。只有大幅度的突然貶值才能維持日本國債較低的利率。否則,貶值期望只會引發 日本國債收益率急劇上漲。由此產生的對政府償付能力的擔憂,可能會導致日本國債市場崩潰。當然,日本政府會同國債市場一同崩潰。

  清算日元的日子不遠了。日本企業正在為利潤苦苦掙扎。情況只會越來越糟。一家大企業的破產,可能就會改變所有人的心理。到時日元走弱的共識就將出現。

  就像1998年一樣,日元崩潰對中韓兩國的影響最大。這將會對兩國工業產生巨大打擊。如果銀行體系不夠健全,這種衝擊可能會打垮整個經濟。

  除非大幅增加銀行資本,日元大幅貶值將會擊垮中國的銀行體系。像1997年的東南亞和韓國一樣,中國已經面臨過度投資和房地產泡沫所帶來的麻煩。就槓桿規模來說,中國的形勢更加糟糕。因此,日元貶值將會嚴重破壞中國經濟。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09

歐洲陷阱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06/100376646_all.html

 歐債危機可能還要持續數年。其解決方案要求南歐多國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以及勞動力市場 的徹底改革。這兩點都有賴於民眾的認同與合作,現在尚不可行。外部的救助或投資只能拖延危機,幫助政客們維持現狀。

  歐債危機最終不取決於希臘,而取決於意大利。意大利經濟的特徵就是最大化勞動力的工資而最小化其工作,本土工人可能最終吸乾外國投資者的血。投 資只會進入那些有政治背景的勢力手中。資產所有權一旦轉移給外國人,就會因為政治干預而不成其為所有權。

  歐元區並不會很快拋棄其經濟模式。保持實際利率為負的貨幣擴張,會讓債務危機展現無遺。歐元貶值很可能會給投資歐元區政府債券的外國資金帶來損 失。

  無論如何,中國都不應該給意大利投資。

把特權當權利

  我在出席意大利北部的一個會議時,切身目睹了意大利經濟的弊端。輪渡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減慢售票速度,導致大量排隊等待買票的遊客眼睜睜看著幾 乎空著的渡船離開。火車站和高鐵的冗員現象也非常明顯。

  意大利公共部門的問題類似於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國有企業的問題,而且更加嚴重。私有部門的情況比公共部門略好一些,但也沒有好多少,大多數 經濟活動都受政府和工會的限制。零售部門最以市場為導向,比其他行業有效率,但其效率仍然遠低於美國或東亞的零售企業。

  如果放鬆管制,意大利經濟就能輕鬆成長很多年,直到效率低下的企業被完全擠出市場。經濟規模可以比現在大20%至30%。意大利國家債務高達 GDP的120%。效率的提高可以在六年內完全彌補這部分缺口。

  儘管意大利經濟危機有多重因素,但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和工會導致的效率低下。在過去十年裡,意大利經濟一直停滯不前,很大原因就在於與市場相悖的 政府管制和工會規定。其他歐洲國家也有類似的問題。

  歐元區債務水平和財政赤字並不比英國或美國高多少。然而,市場對未來沒有多少信心。外部救援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只能助長對問題的逃避。

  歐洲人經常強調工作條件和人權之間的聯繫,弦外之音就是中國通過剝削工人而實施不公平競爭。我強烈支持人權和人性化的工作條件。但是,公平的工 作條件應該在哪裡止步,市場力量又該從哪裡開始呢?

  比如,一天工作20個小時顯然是不對的,應該規定限制加班的最長時間。但是,如果法律不允許加班,每週最多工作40個小時,顯然是一個很糟糕的 政策。實際上,只要工人不受強迫,工作時間應由市場決定。

  限制他人行為似乎主導了當前歐洲對公平的理解。如果某家店舖營業時間比其他人更長,就迫使其他人延長營業時間。既然維護人權需要規定工作時間, 也就應當統一規定每家商店的營業時間。這種思維導致歐洲有關商業營業時間的各種規定。限制工作時間已經成為歐洲人權概念的核心部分。

  由於歐洲人無法限制其他國家的營業時間,導致其競爭力大大降低。抱怨中國的工作條件已經成了歐洲人對其經濟困境的最佳解釋。

  歐洲限制工作的做法等於把人類當作大熊貓一樣的瀕危動物來對待。很多歐洲人似乎都把自己看成大熊貓,將特權看成權利。大熊貓綜合徵是歐債危機的 根本原因。

  如果歐洲人不打破這種思維定勢,歐債危機就不可能結束。救援只能緩解症狀,不可能治本。

痛苦尚未到來

  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有其強項也有其弱點。全球化放大了強項和弱點的後果。要想在當今的全球經濟中獲得成功,一個國家就必須放棄那些弱勢的經濟活 動,將全部資源投入到優勢產業中。比如德國放棄了普通製造業,將資源轉向了汽車產業。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意大利是普拉達、古琦、法拉利、蘭博基尼、帕爾馬火腿、托斯卡納葡萄酒的產地。這些知名品牌和產品都深深根植於意大利文化。隨著全球經濟的發 展,它們給意大利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但不足以彌補意大利的貿易赤字。

  遊客進入意大利的旅遊景點,會發現這裡的產品全都有明顯的意大利設計和做工,價格也非常有吸引力。但是,這些商品大都是中國製造的,也許是在意 大利組裝的,但組裝者也很可能是在意大利工作的中國人。較為便宜的歐洲產品其實大都是在中國製造的。

  一些意大利人很痛苦地抱怨「不公平」的中國競爭。他們經常援引在意大利地下室工作的中國工人的例子,認為這些人的存在對於那些不願在地下室工作 的意大利工人「不公平」。

  但是,很可能正是意大利同中國的這種聯繫增加了意大利的優勢。如果沒有中國工人的參與,意大利奢侈品部門可能會規模更小,利潤更低。意大利勞動 力市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其生產成本。意大利是否有足夠的勞動力可以滿足這種手工製造,也很值得懷疑。

  人們通常假設,意大利工人雖然成本很高,但是能製造出質量更高的產品。我對此嚴重表示懷疑。中國製造量如此之大難免會有一些偽劣商品。對於製造 奢侈品來說,很容易找到與意大利工人水平相當甚至更高的中國工人。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亞洲各國紮緊了腰帶。一些國家的GDP以兩位數百分比的速度收縮,很多餐館都門庭冷落,商業航班上的商務艙很多都 空著,高檔酒店打很低的折扣來吸引客人。

  歐洲從未發生過這種情況。儘管歐元區經濟略有收縮,但是人們似乎一如既往及時行樂。餐館尤其是高檔餐館仍然有很多人在等位,高檔酒店賓客盈門, 航班上的商務坐席比經濟艙賣得更快。歐洲人儘管擔心危機,卻並未採取應有的行動。

  國際環境也有助於歐元區一如既往好逸惡勞。金融危機最迅猛的衝擊是貨幣大幅貶值,能夠立刻降低生活水平。在一個到處都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世界 裡,歐元一直表現良好,衝擊非常有限。較低的利率還可以削減家庭債務。

  金融危機對歐洲民眾的真正影響來自財政緊縮,相當於GDP的1%至2%。

  因此,金融危機的痛苦還沒有真正被歐洲民眾感受到。恐慌還僅限於金融市場和政治圈內。全部救助規模為2萬億歐元,相當於意大利的全部國家債務。 在痛苦到來之前的救助,無益於構建變革所需的社會共識。

歐洲必須自救

  歐洲政治領導人業已頻繁造訪中國。意大利蒙蒂總理是最近造訪的一位,他希望勸說中國或是通過IMF參與歐元區的救助計劃,或是通過購買資產向歐 元區注資。

  中國救助歐元區是一個很糟糕的想法。希臘國債持有人已經經歷了70%的減記。意大利可能也會調整其債務結構。

  歐元區很可能不會改變樂於休閒的癖好。財政緊縮只會放緩其債務積欠,但無法治本。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歐元區經濟不會有太大增長。滿足現在的還本 付息要求,需要實際利率為負。歐洲央行需要擴大貨幣供應才能穩定歐元區的債務市場,這將導致通脹和負實際利率。歐元區國債的投資者會遭受實際上的損失。

  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注資可能是最糟糕的想法了。IMF是受歐洲控制的。中國對於IMF如何給歐洲注資毫無發言權。歐元區的救助計劃也 是一樣,中國對於如何分配使用救助資金也毫無發言權。

  由於歐洲仍然沒有計劃實施改革以提高生產率,任何救助都只能是拿錢打水漂。中國完全沒有理由幹這種蠢事。

  購買資產,尤其是像在意大利這樣的國家,是非常糟糕的主意。各種政府管制和工會規定讓所有權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本土企業可以通過各方面的政治影 響對資產保持控制。外國購買者可能會輕易地被打劫。歐洲資產的中國購買者表現欠佳。除非歐元區的改革可以使所有權具有和其他地區同樣的意義,否則外部人士 不應該購買歐洲的資產。

  從2011年中期開始,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就削弱了。有人認為中國幫助歐洲就是幫助自己,這是一種很糟糕的論調。刺激中國出口的直接影響很可能是 微不足道的。歐洲的需求受到了金融緊縮的影響。在這種影響完全發揮作用之前,歐洲的需求會基本保持穩定。

  中國通過進出口融資來支持出口,效果要好很多。中國可以從其他市場上獲利。這場危機讓歐洲出口商們缺少出口融資。這為中國製造商在新興經濟體中 創造了機會。

  中國救不了歐洲,沒有外人能救得了歐洲。只有歐洲人減少休閒,增加工作時間,才能自己救自己。如果歐洲無意做出改變,外部救助只不過是推遲清算 的到來而已。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58

惟有提高競爭力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0/100382334_all.html

  為了應對持續的經濟放緩,中國政府似乎已經放鬆銀行貸款。這種老把戲只是推遲了急需的結構性改革,反而留下了更大的通脹敞口。儘管近來的數據表明通脹相對溫和,但中國還是面臨嚴重的通脹挑戰。

  走出當前經濟低迷的惟一途徑就是結構性改革,大幅減稅,促進家庭需求,提高企業競爭力。在更遠的將來,中國必須削減低效的國有企業,給私有企業更多空間。只有充滿競爭力的私有企業才能推動中國發展成為高收入經濟體。

經濟刺激惡化通脹

  中國還沒有改變供給主要依賴數量擴張,需求主要依賴政府投資和出口的局面。因為中國藍領工人已經出現短缺,單純依賴數量擴張,不提高生產率,只會導致通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越來越依賴政府投資來支持需求。浪費隨著依賴程度的增加而升級,成為推動通脹的力量。

  不改革而僅僅實施貨幣刺激,只會給各種低效率產業提供資金維持增長。很明顯這樣會讓通脹更加惡化。近年來通脹數據的下降部分程度上是由於油價和其他商品價格的下降造成的,這只是一個統計現象。大多數人仍然覺得通脹嚴重。隨著油價回歸,從貨幣到通脹的傳導將會更快。

  中國的銀行業已經放寬了對大多數行業的貸款,但房地產開發領域迄今為止尚屬例外。

  貸款的增加可以防止對高庫存的清算。任何經濟的底線都是清算庫存。這在中國尤為顯著,因為庫存常常是為了投機,從而常常高於最終需求量。

  銀行貸款的增加使得高庫存的投機者可以繼續維持庫存,希望價格可以好轉。這推遲了市場清算的過程。GDP數據可能看起來要比預期的樂觀,但這並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事情。清算只是被推遲了,而非被清除了。

  2012年的預算如果可以大幅削減稅收,比如1萬億元人民幣,本可以大幅促進經濟增長。現在預算似乎只是維持現狀。

  中國企業深受高稅收甚至是任意無常的稅收之苦。世界銀行指出,中國企業45%的勞動力成本流向了政府,這一比率比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數值都要高。當然,企業會降低工資以抵消向政府交納的稅款。這是中國家庭需求疲軟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通脹降低了家庭部門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增加消費的能力。近年來,食品價格翻番對低收入家庭衝擊最大。另一方面,政府支出仍在無休止地繼 續。包括基礎設施、房地產、國有企業資本性支出在內的中國經濟的大部分需求,都由政府主導。市場主導的部分主要是家庭消費和出口,所佔比例要小得多。

  政府主導的需求顯然是低效的。投資成本要比開發小項目的私有企業成本高20%至30%。向私有部門的收入再分配能夠大幅提高經濟效率。大規模減稅原本可以冷卻通脹,維持兩年的增長。不幸的是,這個機會被錯過了。

失敗的產業政策

  儘管減稅可以支持一到兩年的經濟增長,但是,企業競爭力的提高才是促使中國公眾提高收入的根本途徑。數量擴張只能創造低水平的繁榮。

  通過開發閒置的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中國人均年收入增加到了5000美元。這是一個值得稱讚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中國是東亞最後一個達到這一標準的國家。戰爭和革命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發展。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只是彌補先前浪費的時間。

  在過去十年裡,中國經濟以美元計價翻了兩番,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其他經歷了這種繁榮發展的經濟體都有很多知名的具有國際競爭力 的企業,而比其他任何經濟體的規模都要更大的中國在這方面卻付之闕如。更糟糕的是,20世紀90年代曾經繁榮一時的很多企業現在已經衰敗了,只能依靠國家 支持或金融投機才能生存。

  十年前,韓國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並不比它們的中國同行強大多少。而現在,沒有一家中國半導體企業能夠與三星抗衡;同樣,中國的汽車企業儘管頻繁收購各種公司,但還是遠遠落在現代汽車之後。

  三星電子從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奄奄一息中恢復元氣。如果韓國政府沒有對其施以援手的話,它很可能就在1998年消失了。它的主幹業務是資本密集 型的芯片製造業務。中國大約在同一時期進入芯片行業,如果應對有方,本來很有希望超過三星電子。畢竟當時中國也正在發展成為世界電子製造中心以及芯片需求 中心。

  十年後,中國實際上已經成為最大芯片需求國。但是三星和TCMC公司主導了中國市場。三星借助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世界最好的電子企業,而中國的電子製造商還陷在價格競爭裡,國內芯片製造企業規模都比較小,技術也相對落後。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是沒有一家國內生產商能夠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上成為主要的競爭者。儘管大多數汽車都在中國製造,但關鍵零件 都是進口的,因為國外企業希望保護其技術,防止中國學習。中國汽車行業結構失衡,供大於求,下游組裝利潤率低,而外國企業通過控制關鍵零部件和技術知識獲 取了高額利潤。三大德國企業在這方面表現尤為出色,其大部分利潤來自中國。

  跨國企業已經針對中國實施了結構調整,將低端生產轉移到中國,同時通過保護知識和技術來擴大其高端產品的生產。這種策略頗有成效。一些傳統行業 如汽車和化工產品在全球經濟下滑期間盈利良好,它們在經濟下行期本來應當經歷大幅利潤下跌。這是中國的市場和發展模式造成的。中國出售價格低廉的低端產 品,為這些跨國公司輸入原料,它們再通過高附加值和控制供應,以高價將產品賣給中國的買家。行業整合在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他大多數產業的情況與此類 似。

  全球化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自己完成所有事情,一些產業難免會被外國企業主導。但是,中國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沒有哪個國家能在幾乎所有重要產業都被外國企業主導的情況下還能發展。外國企業的主導會讓中國的繁榮變脆弱嗎?

  儘管有在各方面都很強勢的發改委制定經濟計劃,中國還是出現了上述不利現象。這說明中國的產業政策是失敗的。

合理扶植私有企業

  中國的國有企業已經充分展示了其擴張能力,但是卻缺乏發展技術和維持價格的能力。

  20世紀90年代,中國曾經湧現出很多私有的電子產品,小商品和大宗商品企業,半導體產業也開始興起。當時,中國大陸企業似乎有望超越韓國和台灣的同行,但結果恰恰相反。這要歸咎於錯誤的激勵和目標。

  大多數中國私有企業都渴望上市,將上市本身視為奮鬥目標,而非視為企業發展的工具。一旦上市以後,它們就沉迷於股票價格,採取各種方式推高股價。由此導致的短期行為,阻止了企業順利成長。這就是中國私有企業每每在IPO後深陷困境的原因。

  資產泡沫近年來也轉移了私有企業的注意力。當房地產開發成為「快速致富」的途徑時,很多私有企業便忽略自己的核心業務,將注意力放在房地產開發上,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來加入一場房地產泡沫,而韓國和台灣地區的企業則不斷發展,節節攀升,最終將中國大陸企業遠遠甩在後面。

  一個國家如果缺乏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就很難獲得發展。沒有哪個國有企業能夠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鑑於這一現實,中國必須調整其產業政策,為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韓國的成功對中國頗具啟示意義。韓國政府的確全力支持三星和現代的發展,但是,它們本來就是目標明確、高質量的私有企業。成功的產業政策應當把寶押在成功企業上,而不是押在像國有企業這樣的弱勢企業上。強大的私有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合作才是有效的。

  中國應當關注半導體產業。當前的產業政策是維持弱勢企業的生存,這只是在浪費資金,而沒有任何改善未來的前景。半導體產業可能很快就會升級。中 國的小企業可能會更加沒有競爭力。中國政府應當盡快決定中國是否要發展這一行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必須將資源投入給更有希望的私有企業。

  地方政府的競爭造成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分散式發展。外國企業利用競爭將其國外開展的上游業務價格最大化,而國內企業常常更關注如何利用諸如免費土地使用權這樣的政府激勵政策,而不是關注產品的發展。

  中國的產業政策是失敗的。必須將資源用於培養拳頭企業。在當前環境下,外國企業已經成為規模龐大的主導企業,應當採取必要的政府干預以保護國內企業的發展。必須盡快調整政策,抓住最後的機會。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23

擾亂世界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10_all.html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三年之後,全球經濟仍然深陷增長乏力、通脹上行的泥沼之中。挽救萎靡 經濟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緊縮或刺激。然而這兩者都不正確。全球經濟現已脫軌,要讓其重回軌道,所有主要經濟體都需要實施全面的結構性改革。提高西方國家的經 濟靈活度,降低中國的稅率,是恢復全球可持續增長惟一可行的政策組合。

  如果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刺激將會導致更嚴重的通脹,緊縮則會帶來惡性的螺旋性下降。在歐洲施行緊縮政策失敗之後,支持通過公共支出刺激增長的呼聲越來越高。

  如果採用這種做法,將會導致債券市場的災難性崩潰。歐洲央行後續的救援措施,將會導致歐元崩潰,通脹暴發。儘管後果不堪設想,歐元區仍然可能會走上這條道路。

  寬鬆的貨幣條件已經失去了刺激增長的有效性,但對引發通脹還是相當有效。各國央行的措施都沒有效果。如果它們堅持推行更多的貨幣刺激政策,世界就會經歷像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滯脹危機。

  愈變愈糟

  緊縮政策在歐洲已經不受歡迎了。一場政治風波正在湧動。荷蘭政府剛剛由於其緊縮計劃受到反對而倒台。法國總統大選可能會由於公眾反對現任政府的 緊縮措施而令法國社會黨受益。由於嚴重的經濟收縮擊垮了近來成立的保守派政府,西班牙也可能會發生政治動盪。總而言之,歐元區可能會放棄緊縮政策,而轉向 刺激政策。

  儘管緊縮措施本身並未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危機國家正在考慮的替代方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就像很多著名美國經濟學家一直主張的,替代方案就是要通過增長走出債務問題。其理由是歐洲的債務水平其實不是很高,但是增長率過低,因此,正確 的做法就是刺激增長。當然,這意味著借更多的錢來支出,因而財政赤字也會更大。不過,根據他們的說法,增長將會復甦,將會帶來更多的財政收入。如果債券市 場相信這種說法,就會樂於借出更多的錢。這些美國經濟學家之所以提出這套方案,可能是由於擔心歐洲會拉低美國經濟。但是,他們的建議不是在幫助美國經濟, 而是會導致全球金融動盪,傷害美國經濟。

  事實上,債券市場被歐洲嚇壞了,因為歐洲根本就沒有競爭力。沒有什麼宏觀調控的計策可以恢復增長。儘管債務水平並非歷史上最高點,但卻沒有什麼 償還能力。因此,當像法國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試圖通過更多的赤字支出刺激增長時,債券市場就會逃命了。美國經濟學家都不食人間煙火,根本不知道人們對自己 的錢有多麼心疼。

  當然,同一批美國經濟學家也會說,歐洲央行應該像美聯儲救助美國國債市場一樣來救助債券市場。不幸的是,歐元並不像美元那樣是儲備貨幣。如果歐 洲央行大規模支持市場,可以打賭私人債券持有人將會大規模拋售。歐元將會崩潰,引發大規模通脹。這無論對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不是好事。

  治標徒勞

  緊縮政策不起作用,是因為經濟僵化導致市場無法作出反應,將產出損失最小化。在一個完全靈活的經濟裡,產出損失會比現在小得多,因為資源可以重 新調配,將供應轉向出口或投資。緊縮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於各種法規和行業規則造成了經濟的過度僵化。如果不消除這種僵化,投入再多的錢也只會導致通脹而不是 增長。過去15年間,意大利國家債務高達2萬億歐元,其經濟也沒有增長。相信更多的赤字支出會起到更大的效果,是毫無道理的。

  歐洲需要消除其經濟中的僵化因素,才能終止這場債務危機。金融市場還不會短視到不借錢給可靠的政府。南歐各國經濟如果可以放鬆管制提高行業競 爭,實現勞動力市場自由化,增加工作時間,就可以將產出提高大約超過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如果歐洲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就採取刺激措施,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我對歐洲改革持悲觀態度。歐洲人一貫迴避問題,拒絕自我檢討,總是找捷徑,只圖維持現狀。我認為歐洲還會保持很多年的溫和滯脹,借此減輕債務負擔,其民眾生活水平也會下降。這是歐洲在不實施結構性改革的情況下的最好前景了。

  似乎歐洲並不想改革,但是也不接受生活水平下降。有些政客許諾將通過支出來解決現在的問題,這種觀點受到了很多美國經濟學家的支持。後果究竟如何,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儘管增長率仍然不高,美國經濟卻正在好轉。這有賴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耕地資源。能源和農業產量的增加,強化了美國的競爭力,降低了貿易赤字,改善了貿易條件。在這個世界上,不提高競爭力,國家就不會獲得增長。美國應該感謝上帝賦予的資源。此時此刻,美國的確應該感恩。

  大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和知名學者卻並不滿意。他們主張以更多的刺激措施加速增長。美聯儲也持這種觀點。每逢金融市場開始擔心增長前景,美聯儲就 會發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信號。伯南克的美聯儲很可能會試圖重振股票市場以刺激需求。回想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容忍次級貸款和債務抵押債券所導致的災 難性後果。伯南克的境遇估計不會更好。

  我懷疑伯南克會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某種形式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這項政策可能會通過振興股市在一兩個月內起作用,可能足以讓奧巴馬連任。但是,這將擴大互聯網泡沫,給未來留下更多的通脹。2013年美國可能會被迫快速緊縮,從而導致另一場經濟崩潰。

  德國被譽為歐洲的典範,遊客們卻可能會有不同的印象。德國看起來比意大利更蕭條。德國工資很低。很多工廠城鎮都很不景氣。德國的成功只體現在貿易盈餘和企業盈利上,而不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不是貶低德國模式。這種模式意味著民眾為國家作奉獻,接受低工資,減少社會福利,將國家資源轉向汽車業這樣的成功行業。作為回報,住房和教育價廉質優。德國成功保持了充滿活力的工業部門。

  在全球化的世界上,成功和失敗的後果都會被放大。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是大多數中等規模的經濟體發展的惟一途徑。例如,韓國主要依靠兩家企 業,即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這種模式增加了風險,但替代方案更糟糕。意大利和西班牙可能也不得不採取類似的做法,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當然,這樣需要 實施大規模改革以提高經濟的靈活度。這是從德國獲得的教益。

  危機難止

  經濟學家造孽可能遠遠多過造福。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是因為央行行長們想要消除失業。格林斯潘點石成金的結果是造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現在, 抗擊金融危機的央行行長和政策制定者們經常受到媒體的讚揚。但是,他們其實是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而且,抗擊金融危機似乎讓事情更糟了。

  全球化使得通過操縱需求來消除商業危機不像以前那麼有效了。跨國企業的生產已經完全可以隨處轉移。因此,沒有哪個政府可以僅憑地方性的需求與供應建立良性循環,而這是刺激需求起作用的必要前提。現在的央行行長們試圖恢復增長以讓所有人都滿意,最終只會讓自己出醜。

  過去20年裡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就是能夠在全球範圍內不費吹灰之力轉移生產和銷售的真正跨國企業的崛起。IT和中國是實現全球經濟的最重要因 素。任何不理解當今跨國公司運作方式的決策者或經濟學家都是不稱職的。跨國企業已經成為獨立於其國家之外的一大力量,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更強大。在這個 世界上,勞動力流動和資本流動有著巨大的不對稱性。不把這一點考慮在內,任何經濟補救政策都將徒勞無功。

  儘管各國經濟增長十分低迷,跨國公司的盈利和現金流情況卻狀況良好。這並非巧合。全球經濟名義增長率為6%至7%,但大部分經濟體都深陷通脹。 通過套利和技術進步,跨國公司的利潤增長約為10%。跨國企業的崛起限制了國家政策。比如,勞動力市場不得不徹底靈活,才能運行良好。否則,跨國企業可以 搬到其他國家以避免額外成本。對跨國企業徵稅也變得十分困難。它們可以將收入放在任何一個國家。政府不能指望通過所得稅來實現收入再分配。

  我認為大多數國家都需要對個人收入進行全球性徵稅。就所得稅達成某種全球性協議,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行來說是必要的。收入再分配需要採取更有成效的形式,比如教育和住房。

  20世紀的治理結構充滿了危機。決策者和專家們仍然在提倡財政和貨幣刺激這類陳腐的解決方法。只要這些人還在當權,全球危機就不會終止。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18

擾亂世界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10_all.html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三年之後,全球經濟仍然深陷增長乏力、通脹上行的泥沼之中。挽救萎靡 經濟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緊縮或刺激。然而這兩者都不正確。全球經濟現已脫軌,要讓其重回軌道,所有主要經濟體都需要實施全面的結構性改革。提高西方國家的經 濟靈活度,降低中國的稅率,是恢復全球可持續增長惟一可行的政策組合。

  如果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刺激將會導致更嚴重的通脹,緊縮則會帶來惡性的螺旋性下降。在歐洲施行緊縮政策失敗之後,支持通過公共支出刺激增長的呼聲越來越高。

  如果採用這種做法,將會導致債券市場的災難性崩潰。歐洲央行後續的救援措施,將會導致歐元崩潰,通脹暴發。儘管後果不堪設想,歐元區仍然可能會走上這條道路。

  寬鬆的貨幣條件已經失去了刺激增長的有效性,但對引發通脹還是相當有效。各國央行的措施都沒有效果。如果它們堅持推行更多的貨幣刺激政策,世界就會經歷像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滯脹危機。

  愈變愈糟

  緊縮政策在歐洲已經不受歡迎了。一場政治風波正在湧動。荷蘭政府剛剛由於其緊縮計劃受到反對而倒台。法國總統大選可能會由於公眾反對現任政府的 緊縮措施而令法國社會黨受益。由於嚴重的經濟收縮擊垮了近來成立的保守派政府,西班牙也可能會發生政治動盪。總而言之,歐元區可能會放棄緊縮政策,而轉向 刺激政策。

  儘管緊縮措施本身並未起到任何作用,但是,危機國家正在考慮的替代方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難。

  就像很多著名美國經濟學家一直主張的,替代方案就是要通過增長走出債務問題。其理由是歐洲的債務水平其實不是很高,但是增長率過低,因此,正確 的做法就是刺激增長。當然,這意味著借更多的錢來支出,因而財政赤字也會更大。不過,根據他們的說法,增長將會復甦,將會帶來更多的財政收入。如果債券市 場相信這種說法,就會樂於借出更多的錢。這些美國經濟學家之所以提出這套方案,可能是由於擔心歐洲會拉低美國經濟。但是,他們的建議不是在幫助美國經濟, 而是會導致全球金融動盪,傷害美國經濟。

  事實上,債券市場被歐洲嚇壞了,因為歐洲根本就沒有競爭力。沒有什麼宏觀調控的計策可以恢復增長。儘管債務水平並非歷史上最高點,但卻沒有什麼 償還能力。因此,當像法國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試圖通過更多的赤字支出刺激增長時,債券市場就會逃命了。美國經濟學家都不食人間煙火,根本不知道人們對自己 的錢有多麼心疼。

  當然,同一批美國經濟學家也會說,歐洲央行應該像美聯儲救助美國國債市場一樣來救助債券市場。不幸的是,歐元並不像美元那樣是儲備貨幣。如果歐 洲央行大規模支持市場,可以打賭私人債券持有人將會大規模拋售。歐元將會崩潰,引發大規模通脹。這無論對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不是好事。

  治標徒勞

  緊縮政策不起作用,是因為經濟僵化導致市場無法作出反應,將產出損失最小化。在一個完全靈活的經濟裡,產出損失會比現在小得多,因為資源可以重 新調配,將供應轉向出口或投資。緊縮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於各種法規和行業規則造成了經濟的過度僵化。如果不消除這種僵化,投入再多的錢也只會導致通脹而不是 增長。過去15年間,意大利國家債務高達2萬億歐元,其經濟也沒有增長。相信更多的赤字支出會起到更大的效果,是毫無道理的。

  歐洲需要消除其經濟中的僵化因素,才能終止這場債務危機。金融市場還不會短視到不借錢給可靠的政府。南歐各國經濟如果可以放鬆管制提高行業競 爭,實現勞動力市場自由化,增加工作時間,就可以將產出提高大約超過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如果歐洲不實施結構性改革就採取刺激措施,將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我對歐洲改革持悲觀態度。歐洲人一貫迴避問題,拒絕自我檢討,總是找捷徑,只圖維持現狀。我認為歐洲還會保持很多年的溫和滯脹,借此減輕債務負擔,其民眾生活水平也會下降。這是歐洲在不實施結構性改革的情況下的最好前景了。

  似乎歐洲並不想改革,但是也不接受生活水平下降。有些政客許諾將通過支出來解決現在的問題,這種觀點受到了很多美國經濟學家的支持。後果究竟如何,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儘管增長率仍然不高,美國經濟卻正在好轉。這有賴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耕地資源。能源和農業產量的增加,強化了美國的競爭力,降低了貿易赤字,改善了貿易條件。在這個世界上,不提高競爭力,國家就不會獲得增長。美國應該感謝上帝賦予的資源。此時此刻,美國的確應該感恩。

  大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和知名學者卻並不滿意。他們主張以更多的刺激措施加速增長。美聯儲也持這種觀點。每逢金融市場開始擔心增長前景,美聯儲就 會發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的信號。伯南克的美聯儲很可能會試圖重振股票市場以刺激需求。回想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容忍次級貸款和債務抵押債券所導致的災 難性後果。伯南克的境遇估計不會更好。

  我懷疑伯南克會在2012年下半年推出某種形式的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這項政策可能會通過振興股市在一兩個月內起作用,可能足以讓奧巴馬連任。但是,這將擴大互聯網泡沫,給未來留下更多的通脹。2013年美國可能會被迫快速緊縮,從而導致另一場經濟崩潰。

  德國被譽為歐洲的典範,遊客們卻可能會有不同的印象。德國看起來比意大利更蕭條。德國工資很低。很多工廠城鎮都很不景氣。德國的成功只體現在貿易盈餘和企業盈利上,而不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不是貶低德國模式。這種模式意味著民眾為國家作奉獻,接受低工資,減少社會福利,將國家資源轉向汽車業這樣的成功行業。作為回報,住房和教育價廉質優。德國成功保持了充滿活力的工業部門。

  在全球化的世界上,成功和失敗的後果都會被放大。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是大多數中等規模的經濟體發展的惟一途徑。例如,韓國主要依靠兩家企 業,即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這種模式增加了風險,但替代方案更糟糕。意大利和西班牙可能也不得不採取類似的做法,拋棄失敗者,投資成功者。當然,這樣需要 實施大規模改革以提高經濟的靈活度。這是從德國獲得的教益。

  危機難止

  經濟學家造孽可能遠遠多過造福。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是因為央行行長們想要消除失業。格林斯潘點石成金的結果是造成了巨大的金融泡沫。現在, 抗擊金融危機的央行行長和政策制定者們經常受到媒體的讚揚。但是,他們其實是這場危機的始作俑者。而且,抗擊金融危機似乎讓事情更糟了。

  全球化使得通過操縱需求來消除商業危機不像以前那麼有效了。跨國企業的生產已經完全可以隨處轉移。因此,沒有哪個政府可以僅憑地方性的需求與供應建立良性循環,而這是刺激需求起作用的必要前提。現在的央行行長們試圖恢復增長以讓所有人都滿意,最終只會讓自己出醜。

  過去20年裡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就是能夠在全球範圍內不費吹灰之力轉移生產和銷售的真正跨國企業的崛起。IT和中國是實現全球經濟的最重要因 素。任何不理解當今跨國公司運作方式的決策者或經濟學家都是不稱職的。跨國企業已經成為獨立於其國家之外的一大力量,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更強大。在這個 世界上,勞動力流動和資本流動有著巨大的不對稱性。不把這一點考慮在內,任何經濟補救政策都將徒勞無功。

  儘管各國經濟增長十分低迷,跨國公司的盈利和現金流情況卻狀況良好。這並非巧合。全球經濟名義增長率為6%至7%,但大部分經濟體都深陷通脹。 通過套利和技術進步,跨國公司的利潤增長約為10%。跨國企業的崛起限制了國家政策。比如,勞動力市場不得不徹底靈活,才能運行良好。否則,跨國企業可以 搬到其他國家以避免額外成本。對跨國企業徵稅也變得十分困難。它們可以將收入放在任何一個國家。政府不能指望通過所得稅來實現收入再分配。

  我認為大多數國家都需要對個人收入進行全球性徵稅。就所得稅達成某種全球性協議,對於這個世界的正常運行來說是必要的。收入再分配需要採取更有成效的形式,比如教育和住房。

  20世紀的治理結構充滿了危機。決策者和專家們仍然在提倡財政和貨幣刺激這類陳腐的解決方法。只要這些人還在當權,全球危機就不會終止。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19

惡性循環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8/100391547_all.html

 進入二季度以來,中國經濟持續走低。儘管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來維持穩定的貨幣政策是適當的,但是,試圖通過印鈔票刺激經濟復甦則很危險。通脹仍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像2009年那樣強行增加信貸可能會引發通脹危機。

  為了催生新一輪經濟增長週期,中國務必在需求上實現家庭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再平衡,同時在供給上提高投資效率。前者要求政府控制支出,後者則需要完善資金配置,並給予私有企業更多的發展空間。

滯脹難遏

  4月內需明顯疲軟,短期內恐怕無法改善。中國仍然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會令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債務融資更加困難,令歐洲 的需求更加疲軟。美國經濟增長率依舊為2%左右,在未來兩到三個季度內不大可能得到改善。由於通脹壓力、財政緊縮以及出口減少,所有新經濟體都低迷不振。 幸運的是中國的出口還在增長。

  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仍然進展緩慢,遠未達到預期目標。價格調整不被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所接受。他們把住房壓在手裡不出售,指望市場能夠恢復原狀。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銀行沒有取消開發商贖回抵押的權利。

  迄今為止,大宗商品價格適度下降。如果銀行信貸顯著放鬆,那麼投機者很可能再度用借來的錢囤積大宗商品,這樣便讓擺脫經濟衰退的道路更加漫長。

  4月的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放緩愈加嚴重,我估計未來幾個月仍將維持這種趨勢。只要中國的銀行業願意出於政治原因對某些項目貸款展期,那麼經濟調整就將是緩慢的。

  雖然中國經濟可能會在今年觸底,但卻很難看出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它輕易反彈。過去中國曾經以投資拉動內需,使經濟軟著陸。然而現在這種做法不再有效。

  地方政府的槓桿率已經太高了,以至於身陷債務困境。它們僅僅依靠銀行的貸款展期來清償債務。絕大多數國有企業也深陷債務困境。以投資拉動經濟的方式每每導致債務積累,使債務變成一種投資需求。如今似乎是債務刺激了經濟增長。

  未來幾年全球經濟很可能將持續疲軟。在過去十年中,西方國家的消費一直靠債務支持。不管需要通過何種方式來解決當前的危機,西方國家以債務支持消費的模式都將終結。因此,中國的出口低迷不只是一個週期的問題,可能會持續多年。

  官方數據顯示,雖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略有降低,但通脹仍然是一個嚴重問題。能源價格的降低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緩解通脹。但是,租金和食品價格一直在快速攀升。

  中國的現金儲備在過去十年中迅速增長,由此引發通貨膨脹。流通貨幣的增長率,大大超出了實體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因此,通脹趨勢難以遏制。這就是中國經濟一直通脹不止的原因。如果再用印鈔票的方式刺激經濟增長,那麼,很可能產生類似1992年到1993年間的通脹危機。

  中國人民銀行近期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0.5個百分點,這一幅度是合理的。2011年,中國新增外匯儲備3848億美元,是五年來的最低值,這 是由於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有效阻斷了資金流入。最近的證據顯示,外匯儲備增長乏力,在可預期的未來,這種狀態很有可能維 持不變。因此,下調存款儲備金率對於維持穩定的貨幣增長是一個明智的抉擇。

  中國現有的通脹壓力不會很快消失,貨幣政策無法遏制通脹,未來幾年可能會持續滯脹。

減稅當行

  2012年的預算支出增加了14%。這需要家庭部門和私有企業埋單,從而加重了其負擔。同時,通脹和經濟放緩也使其承受了巨大壓力。

  世界銀行最近發佈的研究顯示,中國勞動力的稅負高於美國。此外,做生意還要繳納很多「費」。當經濟快速增長時,這些負擔尚可承受。但是,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這些負擔就會迫使生意關張,導致惡性循環。

  中國的家庭部門現在正承受著低收入、高房價和通脹之苦,導致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主要原因在於政府支出不斷增長。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如果政府不能削減支出以減少家庭部門的壓力,社會將會更加不穩定,經濟也將走向惡性循環。

  我曾經呼籲,減稅1萬億元人民幣,政府似乎也顯示出了某些減稅的意願。但是,減稅必須切實有效,而不應當僅僅為了宣傳做做樣子。減稅1萬億元並不要求政府完全減少開支,只是減少阻礙經濟增長的那部分開支,對於政府來說,這遠遠談不上犧牲。

  政府支出普遍低效,其乘數效應也很低。如果將1萬億元人民幣用於私有企業做生意和家庭部門消費,將具有顯著的乘數效應,對經濟的淨刺激效果可以是百分之百。 換言之,用1萬億元人民幣來刺激經濟,足以維持經濟穩定。

  據調查,去年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42%,位列全球之末。由於居民收入低,家庭部門消費在中國經濟中所佔的份額也低。政府支出的大幅增 加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通過各種高稅費和高地價,政府在中國經濟中所佔的份額驟增。另一方面,中國的房價即便不是世界最高的,也是名列前茅。以國際 標準衡量,中國消費品的價格也很高,跟居民收入相比就更高了。高稅費和政府壟斷造就了消費品的高價格。

  在低收入和高價格的雙重擠壓下,居民消費自然低迷不振。

  國際上很多專家推測中國的低消費是由於中國老百姓有喜歡存錢的傳統,這是不正確的。

  中國居民存款率接近日本在同一發展時期的比例。而且,由於購置房產被計入家庭部門的儲蓄,所以高房價也誇大了家庭部門的存款率。購置房產的支出大部分通過地價和稅負進入了政府的錢袋,因此,政府的政策在相當程度上就決定了居民存款率。

  中國投資和消費的不平衡主要歸咎於政府和國有企業以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如果政府不改變定位,需求方面的再平衡注定會失敗。因為任何一項促進消 費的政策總是可以被另外一項加強財政收入的政策所抵消。需求方面的再平衡最終依賴於政治體制改革。中國必須建立一個透明的體系以監控政府收支。除非政府轉 型,否則經濟無法走出困境。

不可浪費

  在供給方面,中國現在非從數量擴張向提升產業價值轉變不可。由於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中國已經經歷了一個資金成本極度廉價的十年。廉價的資金導致了消費品製造業在數量上的大規模擴張,因此,極大地壓縮了利潤。

  當前很多企業試圖通過貸款來為數量擴張融資,使自身得以倖存,但其實只是苟延殘喘而已。理所當然,量的擴張又使得企業運營環境更加惡化。

  中國企業現在正深陷這種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儘管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卻罕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跨國公司已經學會了如何利用中國的發展模式來為自己牟利。他們從中國購買諸如初級化學製劑這樣的商品,通過專利技術增加其價值,再以高價重新賣 給中國。中國不合理的資金配置,最終變成了對跨國公司的補貼。跨國公司之所以能夠從疲軟的全球經濟中獲得巨大利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可以鑽中國的空子。

  中國國有企業的利潤率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據我瞭解,其投資成本比私有企業高20%到30%。

  中國的通脹問題實質上是經濟體系低效和漏洞的貨幣表現。除非低效問題有所緩解,否則通脹不會消失。在過去十年中,中國名義GDP上漲了4倍。我 相信其中幾乎一半來源於通脹。通脹無法控制,威脅到了宏觀經濟的穩定。由於中國出口的成功所引發的貨幣升值壓力,成為貨幣擴張的後盾,同時又沒有導致匯率 降低。但是,鑑於出口前景惡化,無法控制的貨幣擴張諒必會導致貨幣貶值。

  控制政府支出和國有企業的投資,是提升中國的投資效率的關鍵。這也將給私有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由於中國的政府支出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於家 庭部門,政府支出在GDP中所佔的份額完全可以降下來。我認為,政府總體支出,包括通過地方政府資助交通工具的淨貸款,不應該超過GDP的17%。而 2012年的中國政府支出預期很可能達到23%。這還不包括在地方政府支出中的債務成分。

  中國國有企業的銷售額約佔GDP的三分之二。如此龐大的規模嚴重扭曲了經濟運行。絕大多數私有企業不得不與政府或國有企業合作,這類交易破壞了 市場體系,引發了大範圍的腐敗行為。如果腐敗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國企業將無法致力於發展技術、品牌和競爭力,而這些是在全球競爭中勝出的必要條件。■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32

小修小補無益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1/100396194_all.html

 中國的經濟管理過度依賴信心的作用了,總是鼓勵以對美好未來的期待為基礎的投機活動。 信心遊戲帶來的需求只會導致為持有土地、期貨這樣的投機性資產而產生的過度債務需求。在建的房屋,已售出的空置物業,以及鋼鐵和有色金屬等商品的庫存,以 目前市場價值計算已經超過了GDP。庫存上升誇大了中國經濟在過去五年內的增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打破了中國由資產到庫存的泡沫。但政府鼓勵銀行系統強行向經濟注入信貸,從而恢復了庫存積累和資產泡沫,令中國經濟困難倍增。

  現在要恢復庫存需求幾乎是不可能的。根據庫存規模,這需要信貸每年增長40%。儘管近來官方數據顯示良好,但當前的通脹問題依然十分嚴峻。像2009年那樣的信貸快速增長可能會導致貨幣貶值、惡性通脹以及社會動盪。

  就地方政府的投融資而言,房地產泡沫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儘管數據顯示財政收入仍在上升,實際情況卻可能恰恰相反。

  因此一些地方政府試圖放鬆對購買多套房產的限制。這樣的放鬆政策不太可能起作用。購買多套房產的人希望房價上漲。當信貸不可能快速增長時,其需求就會消失。

軟著陸未必是好事

  近來的放緩信號並不意味著硬著陸。只有在債權人對無力還款的債務人取消抵押品贖回權時才會出現硬著陸,否則經濟就不太可能經歷大的下滑。這就是 日本在1992年房地產泡沫破裂後沒有經歷衰退,而美國在2008年發生了大衰退的原因。硬著陸未必是壞事,同樣,軟著陸也未必是好事。

  如果債權人不取消抵押品贖回權,泡沫的破裂就是緩慢的。

  在中國,初級市場主導房地產銷售。銀行不強迫房地產開發商按時償還貸款,於是開發商寧願接受銷量下滑也不降價。由於所有開發商都如此行事,市場並沒有出現價格崩潰,反而出現了銷量崩潰。

  銷量崩潰就好比是用銀行的錢來投機。對於大多數開發商而言,放緩銷售並沒有什麼負面影響;相反,如果降價以清空庫存,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什麼都 沒有了。持有存量房至少給他們提供了捲土重來的可能性。當然,這都是花銀行的錢。當大多數開發商都這麼做,市場的調整方式就是銷售持續低迷而價格緩慢下 調。

  這種緩慢的調整路徑,勢必導致房地產開發商投資的減少。低迷的銷量讓他們難以購買土地。地方財政主要依賴房地產投資,所以也會經歷硬著陸。中央政府勢將建立或容許新的地方政府融資渠道。

  例如,「建設-轉讓」(BT)和「建設-經營-轉讓」(BOT)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將貸款從地方政府轉向了建築公司、設備供應商或私人投資者,成為地方政府的另一個資金槓桿。

  隨著土地價格下跌,地方政府正在迅速失去借貸能力。BT和BOT也彌補不了。這個缺口一定很大。可能中央政府會建一個為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的特殊渠道。

  由於房地產市場不景氣,股市本來有希望接過接力棒。但這並沒有發生。房地產泡沫破裂在兩種情況下將會導致股市牛市。首先,房地產泡沫破裂能夠刺 激消費,因為低房價可以降低儲蓄的需求,從而令很多行業的企業盈利好轉。其次,困在房地產行業的資金得到釋放,部分進入股市,股市規模比房地產市場規模 小,因此資金重新分配將會產生巨大影響。但是,當前這種緩慢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對股市並沒有幫助。

  在當前的房地產調整模式下,開發商因為持有大量未出售的存量房而使資金大量囤積。資金重新分配進入股市的空間並不大。同時,因為房價下跌速度很慢,對儲蓄行為影響有限。

  中國政府正在對股市的某些技術層面實施改革。比如,IPO審批制向註冊制過渡,政府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力度比以前有所增強。這些改革措施的確令股市有所改善,但是不足以重振股市。

  從歷史標準來看,股市的市盈率還是比較低的,這是積極現象。但是,盈利勢頭已經下降了,銀行會為軟著陸付出高昂代價。

  股市背負著沉重的歷史負擔。一批在20世紀90年代加入勞動力市場,並且從2006年開始參與股市的散戶投資者損失慘重。2007年底股市崩盤後,他們又聽信官方宣傳,幾度大筆砸錢,最終對股市失去了信心。

  對股市的技術性改革,以及選擇性地打擊內幕交易,無法振興股市。中國股市的建立初衷就是為國有企業和少數被挑中的私有企業提供低成本融資,而不是為了讓投資者賺錢。一大批散戶投資者已經對股市失去信心,不看到根本性的改革是不會重回市場的。

投資不可能重啟增長

  浙江高利貸泡沫的破裂,推動中央政府開啟了一系列改革,以規範非正式借貸市場,降低私有資本進入小銀行的障礙。

  然而,這些措施並不會改變中國政府對金融系統的控制,也不會解決浙江的融資困難問題,反而錯誤地傳達了一種印象,即浙江的問題某種程度上是由於 金融系統的不完善造成的,依靠金融改革就能解決問題。儘管從長期來看改革是件好事,但它在短期內掩蓋了實質問題,給一些陷於困境的中小企業帶來了錯誤的希 望。

  浙江的問題在於其商業模式,各個行業的企業都在借錢來進行土地、股票、商品、名酒和現代藝術等方面的投機。由於資產價格下跌,它們破產了。它們從哪裡以何種方式借錢都不重要。政府的職責就是執行債務合同,清算債務人資產以償還債權人債務。

  像小額貸款公司這樣的新型融資平台,可能會通過從銀行貸款或募集存款來支持投機者持有庫存。我懷疑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急於支持改革的原因。倘若果真如此,金融改革就只是放緩了泡沫破裂的過程。

  政府正在加快一些投資項目。然而,中央政府必須為這些項目找到新的融資渠道。地方政府的信貸槓桿已經山窮水盡。只有資金到位,政府投資才能有效支持經濟,為經濟下行保底。

  儘管投資加速可以緩衝經濟下滑,但是,這並不能重啟像2009年至2010年那樣的強勁增長,原因有三。首先,基數過高,中國已經投資過度,在 如此高的基礎上繼續追加投資,很難再達到一個新高度。其次,在可預見的未來,出口很可能將會疲軟,2009年至2010年的出口恢復,為投資熱潮提供了資 金,沒有強勁的出口,過多的借貸只會導致貨幣貶值。再次,投資推動的乘數效應可能很低,很可能不到一,也就是說投入1元,最後產出不足一塊錢。中國面臨勞 動力短缺問題,投資成本過高,並且仍在增長。因此,不可能以投資推動經濟增長,開啟一個良性週期。

只有改革才能繁榮

  中國家庭部門在經濟中的比重不足。勸說家庭部門減少儲蓄、擴大支出,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宣傳戰。這種勸說本身就是誤導。

  家庭部門的可支配收入過低,只佔GDP的43%,原因在於大多數一二線城市房價、教育成本、醫療成本過高,約為家庭收入的20倍。現在通脹已經侵蝕了實際購買力。家庭部門沒有足夠的收入來支撐消費。

  由於家庭部門在經濟中的比重不足,因而給予其更多可支配收入或購買力的政策將會非常有效。我曾經建議過立即減稅一萬億元人民幣。政府應採取這一政策避免經濟進一步下滑。

  中國人年均收入為5500美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中國工人的生產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中國還有很大的發 展空間。投資者現在不願投資,因為他們看到經濟結構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果中國能夠做出正確的改革,世界各地的資金就會湧入中國投資。

  現在的頭號問題就是家庭收入不足,產能過剩的工業部門仍在過度投資。同樣,公共支出的浪費和滲漏成為宏觀問題。如果政府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經濟就能快速走向繁榮。

  減稅對經濟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制定規則明確政府部門籌集和支出資金的限制,這將在未來增加投資者的信心。

  中國的吸引力在於其作為人口大國的消費潛能,但是,如果政府任意收稅,對於投資者來說就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中國的首要問題是應該如何在政府和家庭部門間分配。

  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力度不足,阻礙了投資者從長計議。現在投資者長期投資的動力很低,都想賺快錢。中國泡沫經濟的根本原因就在於缺乏法治。

  十年以前,中國加入WTO,將過剩勞動力輸送給全球經濟,從而帶來了十年的高速增長。現在,過剩的勞動力已經耗盡,中國必須依靠提高供應方面的產品附加值,在需求層面促進消費,才能再有下一個十年的繁榮。這只有靠實施下一輪改革,才能實現。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6

刮骨療毒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7/100415853_all.html

 新興經濟體正在面臨資本外流風險。2009年至2011年,發達國家的低利率導致大量 熱錢湧入新興經濟體,加速了其資產通脹,也刺激了經濟增長。後者給人們造成了新興經濟體同發達經濟體脫鉤的印象,由此引發了更多的資本流入,最終引發全面 通脹,導致經濟放緩和資金逃離。由此引發的資產緊縮又進一步拉低了經濟增長。人們看到新興經濟體的增長不可持續,因此熱錢逃離。

  印度盧比和巴西雷亞爾已經從最近的高點下跌了五分之一,反映了資本外流的壓力。中國的資本外流要晚一些,因為投資者相信由政府所支持的匯率的安 全性。然而,2012年的經濟疲軟似乎已經引發了人民幣的貶值預期。政府對匯率的支持已經成為資本外流的加速器,因為這越來越被視作是對趁早離開者的補 貼。

  中國的銀行系統通過對地產開發商實施債務延期來支持房地產市場。這扭曲了市場價格,去年房地產銷售額佔GDP的13%。開發商通過降低銷量來放緩價格下跌。由於很大一部分熱錢流入了房地產市場,銀行正在有效地資助其清算價格。這種補貼也正在鼓勵資本外流。

  二季度的貿易盈餘總量,FDI以及外匯儲備的下降總量達到1640億美元。基本逼近了資本外流的規模。這還不包括外匯儲備存量的應計利息,否則總量還要再增加300億美元。

  困難的經營環境和不景氣的前景促使大量商人移民。灰色收入似乎正在尋找安全港。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為93萬億元,是外匯儲備總量的4.5倍。正 規銀行系統外還有超過外匯儲備的貨幣資產。按現價計算,僅是空置的房地產價值就超過了外匯儲備總量。外匯儲備發生擠兌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中國的資本賬戶雖未開放,但仍有很多方式可以把錢捲走,地下渠道已經很完備了。澳門賭場的收益是拉斯維加斯的4倍,資本從澳門逃離的可能性很大。另一個渠道就是以國內資產作抵押,獲得國內貸款來購買海外資產。在當前的體系下,資本外流可能每個月超過1000萬美元。

立即浮動人民幣匯率

  現在的中國和15年前的東南亞各國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應當汲取它們的教訓,在當前不確定的環境裡控制金融風險。

  1992年至1996年間,美國的低利率促使大量熱錢湧入東南亞。這些錢大多被借給了該地區的銀行,而後又通過借貸從事大宗商品和房地產投機。這種趨勢在1997年翻轉,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貶值和經濟收縮。

  面對資本外流壓力,東南亞各國運用外匯儲備來維持匯率,像現在的中國一樣對匯率施以控制。在資本外流壓力剛出現時,它們還有大量外匯儲備。但一 段時間之後,固定匯率的政策導致外匯儲備耗盡,不得不貶值。一些國家甚至還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了大量資金來繼續此錯誤政策。而這最終只是資助了資本外 流。

  沒有了外匯儲備,這些國家再也無力支持其金融系統。金融崩潰導致了大規模經濟收縮,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如果這些國家在資本外流壓力剛開始出現 的時候就能施行浮動匯率,其損失就不會如此慘重。這種不理智的、代價高昂的、持續的維持固定匯率的行為,個中奧秘在於,正是一些統治精英在向國外轉移灰色 收入。

  中國外匯儲備的絕對數量是巨大的,但並非全部都能動用。如果外匯儲備減少五分之一,就會引發恐慌。中國的貨幣資產是外匯儲備的好幾倍。恐慌會導 致外匯儲備迅速耗盡。即使政府像1998年那樣實施更加嚴格的資本控制政策來減緩外流,由此導致的信心崩潰也將會給銀行系統帶來巨大損失。

  東南亞國家失去外匯儲備以後,政府就沒有任何信譽可以恢復其銀行體系,不得不維持極低的匯率水平來獲得國外資金來重振經濟。

  儘管五六月的房地產銷售有所恢復,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仍需要經歷多年調整。這給中國的銀行系統帶來了長期的陰影。中國的信貸擴張主要依賴土地升 值。在投資主導的經濟戰略下,資本回報率很低,因此,信貸擴張主要取決於抵押物而並非商業現金流。由於土地是抵押物的主要形式,土地升值和迅速的信貸擴張 在過去十年中互相支持,泡沫的出現也至少有五年了。這種態勢一旦逆轉,將會嚴重破壞銀行體系。

  中國的銀行股很便宜,但即使是如此低價,也反映了市場預期政府可以在某個時點施以援手。對政府的信心主要來自大量的外匯儲備,這給政府的財政能力提供了信譽擔保。市場對政府財政能力的信心是中國金融穩定的基石。否則,一場全面的金融危機就會發生。

  中國應當立即浮動匯率,鎖住外匯儲備。央行一旦承諾不再購買和出售美元,將會消除中國經濟中一個很大的導致熱錢流入和經濟泡沫的風險。這一直是中國同西方國家經濟爭論的焦點。通過這一舉動,中國既能化解與西方國家的矛盾,也能保障政府支持金融系統的信譽。

信心難以反彈

  中國的「穩增長」政策有賴於對投資項目注入資金。儘管2012年上半年經濟增長放緩,淨融資總額卻增加了17%,達到7.78萬億人民幣,相當 於同期GDP的34%,廣義貨幣增加了13.6%,名義GDP增長11%。有一種猜測認為增長下行是政策緊縮的結果,但事實恰恰相反,流動性和財政形勢都 很寬鬆,經濟下行是由於房地產泡沫在重壓下破裂導致的,並非任何政策推動的結果。

  現金短缺主要是在房地產和土地銷售方面,這兩者是相關聯的。去年,房地產銷售佔GDP的15%,土地銷售佔GDP的6%。官方數據顯示,房地產 銷售在今年前半年下滑了10%。由於房地產銷售很多都是提前預定,很多開發商今年都沒有現金收入,因此實際的資金缺口可能更大。今年上半年真實的現金短缺 可能超過1萬億元,我對此並不驚訝。

  雖然統計數字並不完整,但可以說土地銷售在今年上半年基本停滯了。中國房地產業的利潤主要來自土地升值,而非來自建造的房子本身。土地價格下降,開發商卻沒有錢購買土地。儘管房地產銷售可以通過降價來維持,土地銷售卻不能。

  由於房地產市場調整造成的投資現金短缺可能達到GDP的3%-5%。這個數字很大,但卻可以通過增加其他地方的融資來抵消。比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就在努力擴大融資。企業債券市場今年下半年也可能迅速增長。似乎投資在下半年將會有所反彈,但是信心難以反彈。

  中國大多數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成本增加進一步削弱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經濟過度依賴土地升值。從銀行到高利貸,金融行業主要依靠土地升值來維持 貸款利息;商品行業的利潤主要來自面向高利貸者和房地產開發商的商品貿易;設備供應商依賴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而這也取決於土地銷售。當然,這種維持利潤 的模式只是一個泡沫。隨著泡沫破裂,利潤也就會被擠出。通過增加其他融資來源來維持投資,並不能改變盈利模式。

  當企業看到利潤下降,它們很可能會減少業務。如果沒有任何盈利希望,在很多情況下,它們就會變現並離場。除了利潤縮水,企業也可能受到地方政府 在放鬆土地銷售之後為了在其他方面增加收入所施加的壓力,這種壓力是很可怕的,可能擠走現存企業過去所有的利潤。因此對很多企業來說,關門是最好的選擇。

結構性改革可以恢覆信心

  企業信心最終取決於盈利前景。土地通脹可以起一時的作用,但只是泡沫而已。利率最終有賴於投資與消費之間的理性平衡。中國政府通過推動投資管理 經濟。投資主導的增長模式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產能過剩、低利潤率以及不良貸款。投資推動將不可避免地創造泡沫,換言之,投資靠泡沫獲得利潤,在這類泡沫破裂 後,金融系統就將不可避免地背負巨額壞賬。

  如果中國的政策旨在文過飾非,比如,永遠向欠債的借款人提供貸款,中國經濟就將重演1992年日本房地產泡沫開始通縮的一幕。然而,與日本不同 的是,中國可以選擇增長。2012年中國人的平均收入估計將為6000美元。這只是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平均收入的15%。如果中國提高生產力, 做大的蛋糕將足以抵消任何泡沫收縮所可能帶來的金融代價。

  正如我曾經多次呼籲的,中國需要減稅,並且降低政府支出以促進消費,鼓勵企業提高技術和質量。後者需要中國有適當的資本成本。過去十年的低利率促使企業關注投機而不是技術和質量。減稅可以降低國家儲蓄水平,提高資本成本,消除過剩產能。

  如果中國政府想要鼓勵企業和家庭把錢留在國內,就應當大規模削減稅收,並且按照具體的數字目標和時間表收縮國有部門。否則資本外流很可能將會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